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1

我国绿色食品由于对资源、环境等条件的严重依赖,以及各地重视和发展程度不同,其生产和经营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呈现出企业和产品双集中的现象,一些特色优势产品的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可采取以下四种模式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1.中小企业聚集型产业集群模式

中小企业聚集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着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单个企业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专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一个或几个阶段,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从一种产品或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产品或生产过程,在不损害生产效益的前提下,短期内调整产品品种和数量。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制,因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较少,制约了农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发展。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以家庭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由于过去一直重视大型企业的发展,强调做大做强,却长期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缺乏关注,在引导农民发展加工业、开办家庭企业方面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影响了绿色食品中小企业聚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提高认识、重点支持。

2.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大量小企业和农户围绕着龙头企业的最终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或原料供应等活动,大型企业作为龙头对这些小企业发挥着带动作用。根据龙头企业的形成过程,可将企业分成内源型和投资型两种类型。内源型是原有的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企业,是土生土长的,因而与企业当地的其他企业以及农户有着先天的联系。外来投资型是由省外或国外的大型企业在我省投资兴建起来的大型企业,这种龙头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带动能力强。

3.市场依托型产业集群模式

市场依托型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为依托、为导向,通过市场向周边的辐射牵引力,吸引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形成绿色食品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市场在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要有专业化的市场,这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能够吸引产业的生产制造过程集聚在市场附近。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河南省;绿色食品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56-03

一、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河南省早在1990年就开始培育绿色食品产业,但在1993—2002年的10年间发展较慢,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一直没突破50个。从2003年开始,该产业出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逐步提升,品牌效应不断增强。2006年底,河南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达到47家,产品数达到167个,分别比2003年增长88%和289%;2009年,企业数达到95家,产品数达到302个,比2006年分别增长102%和8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展趋势

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龙头企业逐渐增多。2010年,河南省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约95家,其中多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如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湖雪面粉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生产的绿色食品质量过硬,许多产品为国家、省级质量免检产品。但总的来看在近百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龙头企业的总数并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上无法形成较强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品种结构趋向合理。截至2009年10月,河南省绿色食品有302种,涉及17个食品门类。显示河南省绿色食品的品种正趋向合理化,但其中初级加工的农产品较多,深加工、能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并不多。三是地方特色鲜明突出。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365.5万吨(列全国第1位);油料总产505.3万吨(列全国第1位)。依托良好的农业条件,河南省绿色食品集中在优质小麦粉、优质大米、绿色蔬菜、食用油上。

二、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数量较少

据来自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达到6064家,产品数达到15315个;已建成一大批有规模、有特色、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290万户。2009年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而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并不乐观。

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和产品数来看,河南省在全国的比重近10年来一直徘徊在2%以下,平均为1.46%和平均1.62%左右。目前,河南省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数量、产品数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7%和1.97%左右,所占份额明显偏低。既落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又落后于黑龙江、河北、四川、内蒙等欠发达省份。

(二)经济效益不高

虽然绿色食品的市场价格高出普通食品很多,但由于绿色食品价值难以被消费者感知、品牌影响力小、产品附加值低、假冒伪劣产品多等原因,造成绿色食品市场需求不足、有价无市、经济效益不高。河南星河油脂有限公司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花生油加工销售企业,具备优质原料和先进技术,就地采购自榨、无菌灌装等优势,但“星河”的品牌知名度不如“鲁花”、“金龙鱼”等食用油高,即使有绿色食品的标志为其在市场上“保驾护航”,仍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创业容易守业难”,许多企业重申报轻管理、重标志轻质量,热衷于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缺乏品牌管理与品牌竞争的经验与意识。火龙岗绿色食品公司位于河南省汤阴县的火龙岗上,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十分适合种植杂粮类农产品,是河南省绿色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该公司早在2004年就获得小杂粮绿色食品的认证,但其在市场上却不及当地的非绿色食品的无公害小杂粮。

李国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三、促进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确定绿色食品发展品种及区域布局

1.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发展绿色食品,在哪里发展?这涉及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绿色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产业链的构建要么接近原料产地,要么接近市场。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区域开发条件差异大。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在发展绿色食品时应有所侧重。(参看表2)

目前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全国来看既没有数量优势,也没有质量与品牌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农业优势转为绿色食品产业优势,此谓扬长补短,即扬资源、粮食之长,补市场、品牌之短。具体来说,可结合河南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的特点,考虑以粮食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两大突破口,拉长产业链,搞好深加工,做好大品牌。优先发展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如面粉加工,畜禽屠宰,肉肠、奶粉精加工等。

2.区域协调,避免重复发展。构建科学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既要考虑河南省在全国绿色食品发展中的位置和特色,又要注意协调省内各地区之间绿色食品的规划与发展。首先,河南省有些地区绿色食品发展结合了本地的特色农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焦作市的铁棍山药、信阳市的绿色毛尖、三门峡的红富士苹果、新郑的红枣等;但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有待发展成绿色食品,如信阳的华英鸭与南湾鱼、周口的高油花生、南阳的黄牛、三门峡的朝天椒、安阳的食用菌等。其次,可考虑将产业链分布在消费市场附近,如郑州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较大的消费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绿色食品产业做的有声有色。再有就是同类绿色产品的整合,河南省有很多地市的绿色食品中都有小麦粉,共有湖雪、绿业、雪健、帅洁、龙云、双益、豫花、实佳、喜顺等24个品牌。这说明河南省绿色食品在小麦粉类别上很强大,但同类品牌太多也会让消费者感到无从选择,引发市场的剧烈竞争。相关企业可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合理的整合兼并。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模式

1.借鉴成功经验,构建发展模式。河南省在绿色食品的生产实践中,已形成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生产协会主导型、科技示范园区型。这些经营模式并不能说孰优孰劣,每一种模式在生产实践中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之处。在绿色食品的产业链上,各个参与生产的经营主体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各自成本-收益核算的前提下应寻求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模式。

2.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关键是向市场要效益,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做文章,这必然要求建立一批面向市场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拉动产业链上的各利益相关体的积极性,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如漯河市依托龙云集团等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实施“龙云工程”,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3.打造著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于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的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增值功能不强,生产企业并不能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做强做大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思路便是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品牌价值。如:郑州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好想你”系列红枣产品,共有枣干、枣片、枣醋、枣饮、枣粉、枣茶等12个系列、180个单品,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优质产品,荣获河南省食品工业第一品牌。

4.加强产业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为产业链的竞争、一般来说,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接近原料产地或产品市场,所处地区交通发达,这能直接降低运输成本。另外,最好借用食品市场的著名品牌发展绿色食品,即在开发的绿色食品上采用原食品品牌+绿色标志的形式,这样在市场开拓方面,可节省大量广告和促销成本,还能起到打消顾客的疑虑、促使消费者放心购买的效果。

5.注重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并不高,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产学研各自为政,一些学者的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多为闭门造车。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新种子、新技术无法实现与资本的完美联姻,出现新技术的市场应用瓶颈,很多新技术、新发明只是停留在纸上和证书上,应用率较低。而生产加工企业却因资金少、技术落后,产品缺乏技术创新。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障碍,可以推动绿色食品技术创新,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绿色食品生产成本。

6.加大扶持力度、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扶持绿色食品产业,要立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落实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财力支持力度,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四是整合生产要素。另外,扶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需搞活绿色食品的流通渠道,缩减流通时间。一些绿色食品保鲜时间短,对物流的时间要求很高,需要建立健全市场批发机制,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机制。

(三)做好绿色食品的品牌营销与管理

1.加强宣传,引导绿色食品品牌消费观念。由于绿色食品消费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并不愿在“绿色”上投入太多的促销宣传,以免为他人做嫁衣。在此情况下,政府、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发展的相关受益者理应承担一部分市场培育成本。比如,用新闻媒体教育消费者,向大众讲解何为绿色食品,介绍绿色食品的优点,并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创造独特的绿色消费文化。

2.合理定价,增强绿色食品的品牌竞争力。高价位可树立绿色食品的形象地位,现在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价格与同类食品相比确实有点“高”不可攀。如罐装啤酒,有绿色食品标志的某品牌啤酒售价6.5元/罐,而无绿色食品标志的其它品牌则售价在2.8元~3.5元/罐之间。“强扭的瓜儿不甜”,高价格将许多消费者拒之门外,低迷的需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品牌的推广。

3.增加文化含量,夯实绿色食品的品牌基础。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可循照本地文化—农业文化—品牌文化的模式凝炼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含金量、知名度和影响力,借文化之力之势,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深厚的产品文化给品牌注入高附加值,品牌价值的提升使产品的高价得到支撑、使消费者在选购绿色食品时感到物有所值,为品牌推广和进一步的品牌营销奠定了基础。

4.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目前,绿色食品的终端渠道主要是大中型超市。但绝大多数超市没有设立绿色食品专柜,绿色食品多散见并淹没于普通同类食品中,缺少足够的品牌接触点,消费者选购绿色食品时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选购绿色食品的成本,也不利于绿色食品的品牌推广。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5.终端促销,提高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首先,绿色食品的售点广告要强调绿色食品的健康安全、天然环保等绿色价值,向消费者展示绿色食品在质量上的独特优势,提示顾客关注自身健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其次,企业要建立和加强与政府部门、绿色消费者团体的关系,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定期举办绿色食品知识讲座;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树立起维护生态环境,重视消费者利益的绿色品牌形象。再次,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绿色促销的培训,通过人员促销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加深,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加强,进一步激发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欲。最后,绿色食品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同样要对消费者进行灵活多样的营业推广。如赠送礼品、优惠券、特价包装、累积购买奖励、免费品尝等。

[参考文献]

[1]樊恒明.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浅析[J].河南农业,2007(4).

[2]李显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李国强.从4Ps角度审视绿色食品品牌营销现状[J].生态经济,2010(5).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向日葵;绿色种植;成本;效益;内蒙古巴彦淖尔

中图分类号 S5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92-02

巴彦淖尔市是我国重要的向日葵生产基地,在向日葵产业发展过程中,研究如何构建向日葵绿色经济结构,在新人本自然的发展理念之上,追求可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目标,实现向日葵这一产业从传统经济向绿色产业经济的转型,是保证向日葵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此大研究框架下,对向日葵绿色产业发展中的绿色种植成本及效益进行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向日葵绿色种植的理论界定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界定的向日葵绿色种植,应该是指向日葵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预防为主,创造有利于向日葵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条件,科学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使向日葵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以其为原料生产的绿色食品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的绿色种植。

2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现状

为了解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现状,调研组对巴彦淖尔市的向日葵种植情况进行了基础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收集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及效益资料,并进行总结。

2010―2014年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表1所示。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90%以上农户对向日葵绿色种植没有相关概念。巴彦淖尔市目前的向日葵绿色种植仅限于企业化行为。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生产绿色食品而专门从事的种植行为,目前巴彦淖尔市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向日葵标准化生产基地4.33万hm2,占全市向日葵播种面积的17.47%左右。

3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成本及效益

3.1 2013―2014年向日葵种植及费用情况

根据农户调研资料进行了资料整理,对向日葵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进行了计算,农户向日葵绿色种植、普通种植的成本如表2、3所示。可以看出,近2年来,向日葵绿色种植与普通种植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上,绿色种植的粪肥使用成本使平均成本增加3 000元/hm2左右,正好抵补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费用。同时,人工成本相应增加。但需要说明的是,绿色种植所享受的政府补贴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认证才可享受,种植成本较高,享受补贴过程又较繁琐。

3.2 向日葵种植产量与成本的关系

根据实地调查,向日葵绿色种植、普通种植的成本及产量如表4、5所示。可以看出,单位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没有严格的依存关系,但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逐渐降低,说明农户种植中的经营管理行为对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有效的种植经营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增加产量。

4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影响的双因素分析

通过收集农户调研资料,将81户农户的单位种植成本及成本费用利润率取其平均值,以2013年作为对比基期,2014年作为报告期,对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向日葵2014年与2013年相比,收益额降低1 231.2元/hm2,降幅16.58%,是由于单位种植成本下降5.95%和利润率下降11.31% 2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其中单位种植成本下降引起收益额下降了44 625元/hm2,利润率下降导致收益额下降了789.45元/hm2。

5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中有关成本效益分析

5.1 生产成本和利润率

目前,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收益影响因素中,生产成本和利润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收益额,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率。但是在目前农户分散种植条件下,无法抵御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风险,生产成本受物质资料的市场价格影响明显,如种子价格的明显波动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明显变化。为有效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风险,需要探讨有效降低成本风险的可行途径,如在政府导引下的规范性的产业运作模式,使农户的自营行为变成产业化运作,才可能把生产成本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的利润率取决于与此相关的下游绿色产品的利润空间[1-2],目前在企业主导下的绿色种植行业,由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农户的种植利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农户种植行为与企业经营捆绑的运作模式使种植利润无法实现最大化。

5.2 农户间接生产成本投入的影响

在向日葵的绿色种植过程中,生产成本的投入有一个上限,在种植中不可能无限地投入成本,同时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种植依赖的人力耗费较多,为保证绿色种植的品质要求,需要相关部门的品质认证。同时,在绿色种植行为中,农户需依赖的技术环节较多,收入实现过程比较繁琐。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间接成本,农户种植中体会不到绿色种植与普通种植收益之间的明显差别,在绿色种植投入高于普通种植但收益没有较大差别时,农户会普遍选择普通种植[3-4]。

5.3 绿色环保种植的公共成本较高

通过调研,农户对向日葵的绿色种植参与意愿普遍体现在对收益的比较和追求上,没有考虑到长远的环保问题。向日葵的传统种植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广泛地使用农药杀灭病虫,从而导致了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另外,农民在栽种农作物时,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更导致了对土壤的破坏,长此以往,最后会造成土地完全丧失种植能力,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种植意识,引导农民由无机种植逐步回到有机种植的轨道上来,这也构成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一种成本投入,这种投入是巨大而长久的,没有政府的主导,根本无法形成环保种植意识。

综上所述,研究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问题,应该在政府导引下的绿色环保种植理念下,有效构建向日葵绿色产业生产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的绿色种植销售链条,农户的绿色种植成本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意愿增强,从而带动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6 参考文献

[1] 杨德智,杨素梅,霍阿红.等.河北省向日葵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5):17-19.

[2] 黄绪堂,王文军,张明,等.黑龙江省向日葵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4-6.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 鸡西市 绿色食品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1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畜产品、经济作物、山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2013年,农产品设计加工能力560万吨,实际加工量292 万吨(含农垦原粮,下同),销售收入120.6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税金2.5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畜产品设计屠宰加工能力达48.5万吨,实际屠宰加工能力为19万吨,其中肉类产量为11万吨、乳品产量为8万吨。二是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8户、市级6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7个,2000万元至1亿元的29个。三是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39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达到467万亩,占总面积的63.2%,同比增加8%。猪、肉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5.3万头、29.4万头、65.4万只、1308.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5.3%、4.4%、5.2%、3.8%;奶牛存栏达到2.97万头,同比增长5.2 %。四是联结机制逐步健全。有46户龙头企业与115个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结成了联系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五是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近262个。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8个;有绿色食品标识62个、无公害标识70个、有机产品标识4个、地理标志认证产品2个;5种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

2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比较优势明显

(1)生态优势。我市农业生产区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山青水秀,土净田洁。有湿地36万公顷。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1处,总面积5897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29.7%,其中市区达41%,是开发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

(2)资源优势。我市域内耕地面积1400多万亩,其中市属耕地724万亩,人均耕地10亩以上。土质肥沃,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达2.5%,自然肥力好,亩耕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区位优势。我市交通便捷,形成了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体系,方便农产品运输;有密山和虎林两个国级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开通了对俄客货运线路,对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4)产业优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布局比较合理、门类相对较全,已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

3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卫生安全有营养高质量的食品,它的生产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的生产操作过程和全程质量监测。良好生态环境是指各种天然的无污染的生态资源环境,如清洁的空气资源洁净的水资源无污染的肥沃的土壤资源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和前提。而鸡西市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水平较高,多年来走了一条高能耗农业的模式,一些地区使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地板结质量下降化肥农药残留量大,此外鸡西市是资源型城市,以煤炭和石墨为主的工业使鸡西环境遭到一定程度污染,从而影响生产绿色食品的环境。

3.2绿色食品深加工层次较低

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以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过高,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

3.3绿色食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缺少完善的营销渠道;企业规模小,缺少知名品牌。绿色食品市场开拓与品牌整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一个有良好信誉的品牌,一个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意味着拥有这样品牌的企业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营销企业或区域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和区域的信誉和环境质量,国外消费者更是如此。目前鸡西仅有大米的牌子就有100多个,但没有像水大米那样的国家名牌,没有五常大米那样的省级名牌。同时,鸡西的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忽视品牌、没有商标意识的问题。绿色产品企业则很难见到有表达企业理念在内的广告,另一方面,鸡西绿色食品品牌繁多、杂乱、规模小,现急需加大对品牌的整合力度,并保持绿色食品营销的相对一致性。

4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天然保障

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鸡西是资源型城市,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在鸡西市全力实施“两黑一绿”产业集群战略的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二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三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为鸡西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支持。

4.2增强科技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强化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科技支持,着力提高单产产量,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二是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活动,定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绿色食品的最新生产技术。

三是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绿色食品中的比重,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3完善绿色食品市场体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食品产业中的核心。鸡西市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及其整合,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资金优势和抵御风险能力。帮助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一方面,抓好现有的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域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实力较强的企业落户鸡西;第三,要加强政府的服务力度。政府部门要确定专职部门负责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并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QS认证、GM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等困难和问题。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绿色食品;主导产业;路径

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建立以市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全市食品(绿色有机)产业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主管领导为副组长、32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食品(绿色有机)产业推进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三处,分别为市委农办设置粮豆薯产业处、市畜牧局设置乳肉产业处、市工信委设置酒水产业处。每个处室确保3名工作人员,办公室与市委农办农业产业化办合属办公。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副书记集中主要精力,专门负责食品产业推进工作,并参照市里模式调集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负责绿色食品产业日常推进工作。

(二)以编制纲要科学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结合国内外、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齐市生态资源优势,编制了《齐齐哈尔市食品产业发展指导纲要》,对全市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苏打水、乳制品、肉制品九个主导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定位。规划到2020年绿色食品产业年实现产值1140亿元,占全省的28%。为加快绿色食品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高质量招商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紧紧围绕齐市优势农畜产品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200户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市四大班子副市级以上领导带队成立二十三个组,分赴全国各地,瞄准国内重点企业,开展定点定位招商。通过“招商月”活动,各招商组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共签订正式合同11项、投资额达109亿元,同时与安徽阳光凯迪公司、香港缘子集团、北京泰富集团、江西正邦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达成意向合作协议55项,其中粮食加工20项、畜禽加工6项、酒水11项、果蔬加工4项、其它14项。

二、加快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

以推进项目、做大龙头、打造品牌为核心,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打造抢占高端市场品牌,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竞争力。确保五年内实现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

(一)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能。重点抓好飞鹤乳业龙江分公司日产1200吨、北方恒阳公司新上40条胶原蛋肠衣加工、港进食品公司马铃薯食品产业园等龙头企业扩建续建项目,努力增强企业经营实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支持富裕明星公司高端配方粉生产、依安奈伦公司薯渣综合利用,通过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推动节能降耗,实行多层次、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同时抓住有利时机以联合、兼并、租赁、购买、参股、控股等形式积极引导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活力。

(二)继续实施引进战略

以县(市)区为主体,以产业项目为重点,深入实施定向定位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对已经形成投资意向的项目深入分析,强力跟进,使项目尽快落地。各招商组、各部门、各县(市)区把食品产业的招商作为一种常态,除定点、定向、定时招商外,还做到闻商而动,果断出击。确保新引进项目(含续投项目)投资到位额增长30%以上。各地也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使齐市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洼地,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市场优势。

(三)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依托农业、质监等相关执法部门,围绕基地生产操作规程,突出投入品监管,确保基地生产高标准;围绕企业加工标准,突出生产原料、添加剂监管,确保产品高质量;围绕市场销售中的标志使用和产品检测,突出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违规使用标志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提高市场信誉度。督导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着手建立质量追溯数据信息库,加快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步伐,尽快使绿色有机食品全部实现可追溯,确保质量安全。

(四)打造品牌抢占市场

依托“中国绿色食品之都”这个大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齐市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从而达到定位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进入高端市场,销售高端人群,实现高端价格的目的。努力整合提升现有品牌。各地针对部分产业品牌多、散、杂但不精、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品牌的整合力度,靠少数精而专的品牌抢占市场。积极引进知名品牌,进行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直接贴牌贴标,把优质农产品带入高端市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引导食品企业坚持面向大城市、大市场、大超市、大企业,鼓励支持流通型、加工型企业在外埠建立直销店、连锁店、专营店,实现以销定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叫响齐市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新型销售模式

大力发展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和移动终端平台,扩大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推介渠道,推动绿色(有机)食品在线营销,形成合同销售与产品零售相结合的新型销售模式。在全力筹办好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的基础上,每年还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8—10个,展示精品,洽谈签约,叫响齐市“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全力拓宽绿色食品市场空间。按着“反弹琵琶拓市场,打造品牌搞营销”的总体思路,认真研究市场终端,积极抓好市场衔接,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一是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支持有品牌有市场的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增强企业经营实力。二是支持企业技改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逐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行深层次加工和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发明成果和专利产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攻关,不断推出名、优、新、特新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当前绿标申办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市场有需求,监管部门有要求,政府有意识,优质优价、公共品牌、产品追溯都要求做好监管工作。对于进入绿色食品队伍的企业,抓好证后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升品牌质量,对不符合绿色食品监管标准和要求的给予取缔,情节严重、造成一定影响的,进行曝光。

(二)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做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标准和较大规模的原料基地,绿色食品发展就无从谈起。目前齐市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个,主要分布在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梅里斯区等8县(市)1区,面积共计1156万亩,约占全省基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约占全市播种面积的33%,面积是全省最大的。一是抓好基地续报工作。抓好梅里斯区16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续报工作。二是抓好基地创建工作。抓好拜泉县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玉米)基地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验收标准,争取顺利通过验收。三是抓好基地创建质量提升工作。严格实施操作规程,提高基地生产标准。明确各基地建设单元严格按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生产,全面执行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落实投入品公示公告制度,及时公开允许使用及禁用的投入品清单,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改善土壤。在备春耕期间组织县(市)区深入到标准化生产基地,检查投入品使用情况,通过限肥控药,从源头上提高基地生产标准,切实提高原料基地标准化水平。加强管理,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在生产经营主体备案方面,严格按照要求,继续加强生产经营主体备案工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基地管理员注册工作,通过专题培训、交流指导、材料会审,增加县、乡两级绿色食品基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造一支绿色食品基地管理的骨干队伍。探索数字化建设。在国家级原料基地建设上,利用大数据,加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投入品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基地建设的投入品的监控管理,提高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水平。

(三)加强申报力度,扩大标志总量

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申请受理及文审、现场检查及产品抽样、环境监测、信息录入及评审、签订合同及颁发证等工作流程,扩大绿色食品标志总量。一是增加认证数量。在认证开发工作进程中,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明确认证流程及相应政策,鼓励有意向的企业加入“两品一标”队伍,通过争取政策、衔接基地、强化服务等措施,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开发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按照“使用人申请、持有人授权、农业部门监管”的工作程序,挖掘齐齐哈尔市地域特色农产品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是扩大认证种类。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标志429个,主要认证产品为大米、杂粮、蔬菜等农作物,下一步将开展水产养殖、山特产品等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带动企业自建基地面积增长。发挥本地产品优势,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整体种类开发推进。三是强化认证队伍。各县(区)加大力度培养绿色、有机专业检查员,对参与认证工作的实习检查员,检查经历有效后及时进行网上注册,在有效期内的检查员每三年进行再注册,维护检查员资质,并不断提高检查能力,提升标志认证工作效率。

(四)抓好核心企业扶持,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经济社会;绿色产业;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结合中央和自治区对桂林市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以及桂林未来发展需要和战略定位“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要求,桂林今后的产业发展应突出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厚植绿色元素,擦亮生态品牌。

一、桂林产业经济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一)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国家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包括金融在内资金的全方位支持,而不再是单纯的政策鼓励,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十三五”规划之中。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说,当前产业领域的变革和转型就是要建立与绿色发展有关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给社会也制造了尖锐的矛盾:资源匮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强力持续发展,还可以使生态,生活,生产等环境得到改善,使人与自然发展和谐,更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多年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直受到桂林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领全市人民快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桂林“两个建成”的重要表现。

(二)桂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必然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说,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下,由外贸推动和投资拉动的两轮经济结构开始向多轮化、绿色化格局改变。为了改变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退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这是长远的战略举措,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行动。桂林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要尽快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中,我们更需要采取和加大“走出去”的战略,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在前景广阔且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加快促进桂林“两个建成”获取新的发展优势,为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创新模式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注重以科技创新为主、使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提高经济质量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和抓手,为桂林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新动力,对桂林“筛鼋ǔ伞本哂兄匾意义。

(四)解决桂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方向、途径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

桂林12个县区中,其土地面积、人口占全桂林的90%以上,县域经济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二,在桂林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桂林全地区生产总值1827.1亿元,组织财政收入195.2亿元,成绩喜人,但与广西其他市相比,桂林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不够大,人均发展水平低,财力不雄厚,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尤其以发展第二产业的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对整个桂林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因此,要使县域经济改革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循环资源、生产清洁、生态规划与绿色健康消费等融为一体,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的合作双赢。

二、桂林有绿色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由于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等,恰恰桂林都具备这些条件,如土地资源肥沃、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珍贵、郁郁葱葱的森林资源等,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地处湘桂走廊南端、面向东盟和北部湾,空中有境内外航班线路55条,直接通达44个城市,截止2015年,有560多万人次旅客吞吐量,还有即将开通的贵广、湘桂等高速铁路,是连接全国高铁的主动脉,以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为桂林绿色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健康安全的、大量的农副产品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宝贵财富

广西唯一的全国首批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的桂林市,其大部分县区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如平乐源头现代肉牛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恭城矮寨生态乡村、邓扒新村,永福山洞食用菌种植基地、桂林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灌阳雪梨、黑李标准果园、兴安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资源山区番茄种植基地、龙胜翠鸭养殖示范基地、荔浦花卉苗木核心示范基地等,有4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有10个县荣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达170种。

(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发展绿色健康产业的天然保障

桂林地区是喀斯特岩溶地质地貌,山、水、景是大自然赐予桂林最别具一格的礼物。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优美如画的漓江风景、阳朔的十里画廊、龙胜的龙脊梯田、荔浦银子岩等,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猫耳山下十里大{谷、全州天湖,资江等,景区辽阔,辐射面广,开发升级潜力大。所以说桂林发展健康养生绿色产业潜力巨大。

(四)宝贵的政策倾斜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巨大动力优势

2010年,桂林市荣获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允许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绿色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尤其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的《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使桂林拥有全国和广西普遍享有的许多优惠政策,更特别享有减免税收、资金引进、调整产业、征用土地等方面更多的政策优势扶持,为桂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五)桂林人民拥有自然爱美的历史文化风貌,十二县区都有自然形成的基地――“花海”

如灵川、恭城的桃花基地、临桂、雁山荷花基地、灌阳李花梨花基地、荔浦、临桂、灌阳桂花基地、全州油菜花基地、兴安、灵川银杏叶基地、全州茶花基地、资源杜鹃花基地、阳朔格桑花(薰衣草)基地、龙胜、全州基地、平乐大发乡紫荆花基地、玫瑰花基地荔浦双江镇兰花基地、观赏花卉基地。为此将桂林打造成中国南方地区的旅游赏花胜地,形成“县县有美景,月月有花赏”的旅游赏花格局,有效提高桂林乡村旅游与农村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桂林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桂林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途径

结合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桂林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特色加绿色”为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不仅要统筹推进“县域”发展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又要同时协调推进发展中心城区等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科学发展,在项目、人才、规划、宣传等各个方面支持促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宣传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规划等。以荔浦县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桂林地区要发展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县域经济,有以下发展对策:

(一)牢牢抓住生态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农业的两大特点是绿色与环保,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绿色与环保。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有效占领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而荔浦县还拥有良好的特色农业结构和农业基础,如荔浦芋、马蹄、沙塘桔、夏橙、早莲藕是荔浦的招牌农产品,近年来,荔浦县为打造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低碳农业为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荔浦县全力打造提升321国道沿线百里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带,着力抓好效益农业,累计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193个,种植优质水果38万亩、荔浦马蹄10万亩、荔浦芋5万亩,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功打造自治区级“桔子红了―荔浦砂糖桔核心示范区”,大力推进“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荔浦花卉苗木核心示范区”创建。全县共有区、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和发展绿色产业,为生态、经济的双赢夯实了基础。

(二)抓住特色资源开发,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壮大绿色工业

荔浦现有长水岭、金鸡坪、金牛、黄寨等工业园区。荔浦近年来下大力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促进发展工业经济,加速工业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创建以来就开始严格坚持要求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到逐步实现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分类、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以农产品加工、食品、木衣架、家俱制造、小五金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2015年荔浦县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5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大力实施“一区多园”、“园中园”发展模式,创建广西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广西农民工创业园。今后还将加大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到园区生根发展,把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和功能打造成为荔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全面提升绿色工业化水平。

(三)抓好生态旅游开发,主动融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带动“三产”快速发展

利用国家提出将桂林市建设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桂林―阳朔―荔浦旅游发展轴建设,实施桂林未来王国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马岭鼓寨民族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推进全县旅游转型升级。结合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休闲旅游新亮点。改造、完善和提升银子岩、荔江湾、丰鱼岩等现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创造性地k好荔浦芋美食文化节等休闲旅游文化主题等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接待水平,提升生态旅游大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休闲生态精品旅游,加快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向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迈出生态文明建设新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足绿色产业发展理念,促使我们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为原则,使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量减少不再生资源的消耗,突出竹木制品、食品、生物医药、小五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鼓励县内企业引进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发展高效能,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生态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把握好能源资源管理,管理和加强资源节约;以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目标,建立以交通运输、建筑、工业等领域为重点,使一批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快改造,加强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推广和使用先进节能技术及节能产品,加大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企业产能,促进和优化林产、电力、建材、矿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能源的循环利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统领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服务,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动生态产业化、生活低碳化、实现产业生态化,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快桂林“两个建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有辉.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研究[J].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