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1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在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学习内容问题化也可以称之为主题化,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或主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主题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收集信息,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通过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制定主题方案,撰写主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件资料,锻炼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具备协作精神。因此,其过程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2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性学习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并且能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64-01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1.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中,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本国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国教育界目前对这一定义还没统一界定,代表性的提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参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地位,但其学习活动并非不受控制,随心所欲,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虽然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师生交流,但仍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材,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即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角度、思维方式、具体方法不同,因此研究结论,成果形式往往也不同,即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3)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主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只“想”不“做”,只有“做”,学生才能真切的体会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在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参与”,指导每一位学生全程参与研究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收集,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程度。亦即,学习目标必须设定在略高于学生的目前程度,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和社会互动,发挥潜能就能达到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

2.实践体验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生学。而在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验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人是通过体验成长的。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积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分享合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3.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在交流研究成果中可以帮助他人提出问题,检验真理,并有利于找出错误的推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表达交流阶段是整个活动的灵魂环节,如观察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渠道,思考推理方法等。方法的总结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我们所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传统教学僵化的培养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调理论的灌输,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足。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愈演愈烈,使得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无法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而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2.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情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了收集获取、整理归纳、总结评价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辨别知识的利用价值。

3.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仅仅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拘泥于单纯的传递知识,管理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通过上述对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探析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常规教学中,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要求教师再创造。由此可见,在新兴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新课程的改革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52-02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课程观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校系统中,学生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进行研究的一门课程。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1]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学习目标的全面性。研究目标包括创新和实践,科研能力与科学的研究态度、科研习惯、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全面概括、总结目标的前提下,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能力等具体情况为依据规划各自的研究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指向不同群体的多元目标群。这一目标群可以是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2]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全面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壁垒,除学校可以提供的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社会资源中寻找,包括资料、设备、信息、专家等。[2]这就让学生处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成为目标设定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发掘者、头脑发展的体验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这些都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极具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是指尊重学生选择课题或项目的自由,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选择研究课题,自己确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模式,这一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决断。[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而不是替代学生选择,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

4.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提供给学生直接的学习经验,使他们能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亲身体验、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研究内容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这类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众多的问题走向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

(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从研究课题的选取、研究过程的进行到归纳研究结果的过程当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自由活动。教师在课题的准备,包括课题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面不宜过细,要给予学生在思维活动和个性发展方面以广阔的余地。[4]

2.过程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选择,是对问题解决的探求,需要在活动中发展和完成活动的过程化。[5]因而,其目标主要在于参与,重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精神,不同于科研单位搞项目重在成果。对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并不是说结果是不重要的,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将结果定位过高,以免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误区。

3.层次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递进的学习过程。简单、低级是为了适应学生的水平,仅仅作为起点。复杂、高级是向终极目标迈进。所以,在课程组织上要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原则。此外,层次性原则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研究内容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对同一学习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层次要求,针对同一阶段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来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要求。

4.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经常是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彼此融合,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并鼓励跨学科的衔接与综合,提倡不同学科之间隔阂的消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围绕某一专题建构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系,便于学生知识的融合以及多视角、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策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选择非常广泛。由于认知结构以及经历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在选题的过程当中呈现出许多的问题,如选题过大、题意模糊、实施难度较大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在选题时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不能受学科的限定,可以是用一门学科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的问题;可以是当前社会生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调查、实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课题。

2.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要强调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是让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研究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研究是否感兴趣,而不是有没有研究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做好实施过程中的材料积累,同时必须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还应当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侧重性的指导,同时也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题项目。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心要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即过程性评价。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度,关心学生在这一进程中做了哪些事情,获得了什么进展,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帮助,课程是否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等等。不能仅从学生是否探究出正确结论来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协作能力等方面,都要做出合理、恰当的评价。同时,要突出学生在研究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进步等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张筱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透视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孙德玉,吴支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4

一、教学准备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选题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成果。中学的外语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选题既繁杂又广泛,它也许存在于某一本教科书中,需要有人去发展、开拓,也许还有关于别的教科书的选题。所以,英语教师需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并且联系学生实际文化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有文化知识来分析探索、研究选题。引导学生选题时要遵循目标性、理论性、创造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学生对于学习的热衷与兴趣需教师积极地配合指导,学生就能够非常主动地发掘问题,问题的意识也慢慢地会提升。在选题方面,第一,在时间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选择的题目不能太广泛,否则保证不了研究的质量。学生们应该采用一个相对小的切入点进行研究探索。第二,选题难度要适中。一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太大,缺少实际可行性,学生研究探索前提有所限制,所以很难实施此类研究。 例如 “The Night of the Horse”中,学生们对于特洛伊战争的原因、发展方面不容易了解,教师应尽量简化木马计的讲解,这样能更好地使学生们听懂。比如在Prereading中构思“Before class,show students the MTV of the Trojan War”并“Talk briefly about the Movie to elicit the topic of the Trojan War.”让学生们能够清楚木马计的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 and ending。本人把背景知识用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问题。

二、教学实施

1.搜集、整理资料。实行期间的材料搜集、整理与探讨与准备期间是不同的。准备期间是尽量多搜集些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包括选择、比较、探讨、定位等,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发掘问题、推出问题,确定自身的研究目标。实行期间的材料搜集、整理都是与研究题目有关的,有比较强的针对性,经过问卷勘察、实际验证、访问等搜集相关的数据材料,争取搜集纯正的、客观的材料。整理材料一般采用选择、分门别类、核查的方法,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性。材料整理后以综合计算和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探讨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改造,从而使材料程序化、规范化。所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多方面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培养学生形成发现、整理、探索材料的良好习惯。

2.得出结论。根据文献与数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客观、严谨、科学的认知态度。结论需要用简短而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学生来讲要概括材料并总结成果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成果形成

1.成果的形成。学生需对研究过程与成果进行总结并用书面形式表述出来。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各种各样,如勘察报告、课堂演习、心得体会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讨论会、口头报告、黑板报、多媒体作品等方式来展现自我。在此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各自发表看法,互相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与补充不足之处。教师对言语不真实,又掌握不了主观题目的学生需要仔细耐心地教导并正确地指引;对于偏题严重的学生需适当地提供帮助;对于思维逻辑方面有误的学生也要适时地作出引导指正;当课堂沉寂时,教师需理智地调节控制并作适当的补充,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交流沟通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适时地总结、概括。

2.成果的构思。一般来讲,研究成果由题目、署名、引论、主论、结论、引文注释与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学生要注意使题目简洁、明了、准确。为了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应在题目下署上自己的名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概述以及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引论之中,所以学生对引论要有正确的理解,写好引论。而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论述来证实或某个观点则将会在主论中体现。

四、教学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5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计划;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14-04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促使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学习观念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问题的认真反思。英特尔公司在总结美国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全球的教育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并于2000年7月在中国启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英特尔未来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真正诠释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一理念。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解读

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思路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1.作业理念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强调从课堂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开启整个教与学历程,作为刺激学生的学习、引导其探究而发展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工具。[1]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性作业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活动的目标、方式、步骤和时间,每一项活动都有记录,单元计划有模板、实施计划,有评价学生电子作品的相关量规,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对策。

2.合作理念

“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无论是人的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形成。”[2]而学习本质上就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3] 因此,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就是不断增加对社会共同体实践的积极参加与独特贡献,学习意义的制定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及交谈相互协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充当着“组织者”、“支持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而学生通过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分组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最终构建新的理解和意义。这正如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3.技术理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旨在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其核心在于强调技术的价值,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路易斯·戈麦兹(Louis M Gomez)就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技术支持和有效服务机制上的促进过程”。“英特尔未来教育”作为一种基于开放性资源的,把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放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实施的模式,其技术理念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换句话说,技术的使命在于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工具,使之能借助反思去积极探求解决任务。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在校本课程中的尝试

如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多是以研究性的主题学习为主,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科结构的严密性,强调学习体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这些都与新课程的内涵相吻合。而我校开设了符合学生需要、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目的在于给学生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收集、学会分析,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笔者在高二年级开设的“致远电脑”校本课程为例,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此校本课程不想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平面延伸,而是想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支持手段,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服务,故笔者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实施校本课程。

1.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此校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调查、访谈,通过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形成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组合作、制定计划: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3-4人一组,要求学生选择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的、具有知识性、可研究性的课题,填写单元计划。确定的课题打破学科界限,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向课外、社区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延伸,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单元计划主要依据主题来制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元计划概述;该单元涉及哪些课程领域;学生的学习目标;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展示的形式等。如学生“电磁的应用”研究主题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电磁原理,集合所学相关物理、医学、农业、生物、国防、节能、环保等等领域知识,创建演示文稿和以网页的方式汇报有关电磁应用和防制的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6

1、结题报告的要素

结题报告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要将以下几个问题介绍清楚:

①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

②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

③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

④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

⑤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

⑥讨论或体会(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同行探讨;有哪些感受向同行交流)。

⑦参考文献(要注明参考文章的作者、名称;如果是网上查寻的,还应注明网址)。

2、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结题报告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标题名称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引人注目。题目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切忌“体会” 、“浅谈” 、“管见”之类用语,否则显得肤浅、俗气。⑵简练明了。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⑶便于分类。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

(2)摘要。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

(3)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①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②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③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正文。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我们的一个专题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相关的。

结果。结果是总结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有关的统计分析或调查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另一个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列举以原始资料为整理所得的统计图表等数量资料和经过归纳的定性资料。②用逻辑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手段得出结果或结论。③简要说明结果或结论与研究假说的联系。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取数据和现象描述要实事求是。二是图表要少而精,简捷明了。三是结果或结论要科学严谨。写结论时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内容要具体,不能使用“也许” 、“可能” 、“大概” 、“前茅” 等模棱两可的用语,更不能夸大其作用,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领先” 等。

讨论。讨论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主观认识与分析,其作用在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并对研究结果不完善之处作补充说明,对研究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列于研究报告的末尾,应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献资料来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献资料的积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样资料时,参考文献目录无疑是查找的索引。参考文献一般引用正规期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物,未经出版的资料、网上资料和报纸不宜引用。资料引用应列出文献的名称、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及页码、发表(或出版)时间等。参考文献目录排序有3种方式:①按研究报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顺序;②按文献发表(或出版)的时间顺序;③按姓氏笔划排序。

3、撰写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撰写结题报告(即科学论文)是一项严肃、慎重的工作,必须要认真对待。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论文撰写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

科学性是指题目与结论的合理程度,要做到书写规范、文理通顺、叙述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真实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论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原始记录(应由学生本人填写),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标本等。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修改数据或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报务。研究性学习论文切忌“成人化”,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可以的,但不能越疽代疱。新颖性即独创性,论文中结果与有关数据是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得,是他人所没有的。以往的学生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关键是没有实验数据及其它原始材料,或从报刊杂志上抄袭。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研究的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加以推广,若发现问题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探究活动,进行滚动式研究。

(2)要善于运用和图表来说明问题

研究结果完全用文字表述,不但比较繁琐,有时还不容易表达清楚。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3)论文的篇幅要适宜

要做到行文流畅,不说空话、大话,对于一些谦虚和自夸之词、一般公式及推导、一般常规的实验方法等等都可省略。凡能用表格说明的问题,就不必用文字描述;能用图像表达的,就不必列表格。总之,要做到删繁就简,字无废言。

4、结题论证

(1)别忘了,留下你的每个脚印——结题时应该准备的资料

①前期的读书报告,即预研究报告(总结你最初所查阅的资料,为开题报告做准备)

②开题报告(包括问题的由来,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即课题的陈述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难点,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等)。

③小组或个人活动记录。

④资料包(包括经过你们整理、归类的所有资料,读书卡片,读书心得等)。

⑤研究报告(课题的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提倡用多媒体进行电子展示。

⑥答辩记录

(2)各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本班进行结题论证,要求各个班级将结题安排上报年级组、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将进行到班听课、照相、评比。最终上交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实施过程的所有具体原始资料。学校将根据上交教科室的上述材料,给与评奖和表彰。

(3)结题论证的一般程序

课题结题由班主任或班干部主持。

由课题汇报课题研究情况或宣读研究报告,并最好用多媒体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