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转贴于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要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21-02
1989年11月,在北京所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同时还指出大学生除了要具备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以外,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创业教育还不是很完善,在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也使得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背景
1.创业教育的内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给出的定义,所谓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有开创性的人,让其具备技术技能、管理技能、社交技能、首创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冒险精神的一种教育。简而言之,创业精神就是一种培养具备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以及职业劳动能力的教育,是创造与职业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大一部分经验主义者认为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学习企业家的精神,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可以使受教育者被鼓励。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
2.创业教育的背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和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相一致,达到一样的高度。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创业与创新相关联,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了国际潮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明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2)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重点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3)培养创业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我国中小企业也在快速地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约大,而这也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当前,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实践学分引入进来,其教育的对象也为全体学生,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对于实施创业教育课程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一些院校中,也只是简单地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其所实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创业作用很小。创业教育在广义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种启蒙教育,而事实上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要成功地创建一个企业,而是要在其心中播下创业的种子,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开花和结果。众所周知,成功的创业者均是从大批有准备的队伍中所涌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地就可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2.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较为薄弱。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高职生创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经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实施的创业实践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创业实践活动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阶段,其创业的形式也比较单一;第二,在高职院校中,其创业实践只是少部分人的创业实践,从其创业条件来讲,都对学生提出了能力以及成绩上的一些要求,而这也使得很多学生被排除在创业实践环节之外。
3.师资力量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事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其他教学岗位所转岗的教师,另外一种就是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在这些教师中大多都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经验,有些还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针对这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采取开放性的办学,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鼓励并派遣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另外一方面则引进企业中有创业经验与管理经验的相关人员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创建一种“双师型”的创业教育队伍。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从本质上来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人格以及创业能力,而要想实现这一切,就必须通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在教学活动融入创业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造精神。实施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为设定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通过创业课程的开展,增强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在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与专业的前提下,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创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竞争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从目前国内外高校已经有的这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隐性类创业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以及创业体验类课程。(1)创业意识类课程。在该课程中其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商业机会与创新思维训练等,利用该课程引导学生对创业的含义进行全面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2)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能力包含了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时,所必须要掌握的本领,是谋求发展与维持生存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手段;而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创业能力;所谓综合能力就是指发现、把握以及创造机会的能力,综合利用、收集以及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驾驭变化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等,在该课程中其所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团队管理、创业流程与应变能力等。(3)隐性类创业课程。该课程是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所学到的非计划性或者非预期性的知识价值态度、观念以及规范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持久性以及隐性等特征。通过隐性课程的设置,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以便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4)创业知识类课程,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以及企业管理等,通过学习上述内容不仅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5)创业体验类课程。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应该将该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业的实践操作,该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为在企业顶岗实习操作与撰写商业计划书和参加创业竞赛等相关内容。
2.创业课程的具体实施。按照创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并增设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便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1)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创业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2)基于创业营销、企业管理以及创新能力训练等相关课程,增设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等课程,同时引入相关的专题培训,比如“SYB”与“大学生KAB创业教育”。(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业教育,安排足够课时以满足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将专业作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同时还应该构建一个梯队合理、师德高尚以及指导有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创业园区或者创业计划精神等各种形式来进行创业教育。此外,还可利用校企合作来进行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创业教育各阶段,结合企业资源与企业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另外还可依靠政府的力量,以便于创业教育更好地实施。
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可从以下几点内容来进行:第一,树立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创业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创业社会意识,利用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白创业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不断转变其就业观念。第二,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合作、坚韧、适应以及敢为等,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按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时,应该将坚定意志与积极心态作为其重点。第三,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在该专题讲座中,其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内核能力、素质体系以及协同能力,在内核能力中又包括情绪管理、自我管理以及时间管理;在素质体系中包括职业礼仪、有效沟通与自信演讲;在协同能力中包括团队精神以及会议管理,通过专题讲座课程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实效性,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想有效进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有效落实,同时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企业的配合,通过三者共同的努力,才能确保其创业课程的正常以及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立军.基于创业教育构成要素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62-65.
[2]马长世.关于高职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8):127-128.
[3]李昆益.创业过程分析视角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9-21.
[4]徐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01):7-8.
[5]韦春燕,韦国燕.高职财经类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04):94-98.
[6]乔芬,李洁,张骥等.高职院校创业型就业教育实施背景及实效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3,(11):4-6.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学 中国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1-02
一、引言
目前,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只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这种针对国际贸易班的跨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其在具体商业活动中的实用性,而没有注重学习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频繁接触,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合作也不断增强,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国际间的合作从以前的远距离对话缩短为近距离的人际合作。这就使得大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中,没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梁镛,1999 )这种“残缺”反映了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文性,可以在大学期间开设各类型跨文化课程,包括外语跨文化课,讲座,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等。跨文化交际课程,包含了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文学知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并且是在两国文化之间作对比。“外语教学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梁镛,1999 ),在已经掌握了一门外语的大学生中讲授这门课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
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三、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四、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
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
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 & Candlin (1980) 指出,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 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 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五、结语
上述内容主要是探讨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立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跨文化教育在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及提升自我的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高等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也在酝酿当中。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全局来看,在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 隐蔽课程 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健康第一”已成为了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对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明确方向。目前,我省高校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局限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术、技能往往成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各种考试,都把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被忽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果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课更是成了某些学生的负担。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现状已无法满足现今我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及任务的实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只注重了体育显性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体育隐蔽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隐蔽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性课程等。它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学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现代体育课程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的。体育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等理性文化,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和规范等非理性文化。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是构成学校体育系统的重要因子,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本文对我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客观而科学的调查与研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与研究,为我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河北省八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300名,男、女大学生各250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体育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有关体育隐蔽课程的文章;查阅有关学术著作,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调查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对我省八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90%;发放学生问卷5000份,回收5000份,有效问卷4700份,有效回收率94%。③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利用所得数据对影响我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④逻辑分析法: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数据的采集以及课题成果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要素分析。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物质文化要素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地理位置、时间空间等。
①体育场地设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省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有很大欠缺,只有54%的教师、学生认为满足需求,认为不能满足需求、严重不足的竟然达到了46%。体育器材的质量不尽人意:认为很好、较好的只有61%,39%的认为不太好、较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领导不重视,经费短缺;学校可用地紧张等。如何充分利用各自的有限条件,科学地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是我们现如今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体育场馆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认为很好、良好的有64%,还有33%的认为一般、较差。这与学生的素质、学校体育场馆的不规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各高校对体育设施的安全情况比较重视。调查中认为很重视、比较重视的有90%,认为不太重视、不重视的只有10%。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着装问题应引起重视。只有54%的教师上课时总是运动装,基本是运动装的占40%,着便装的有6%;对学生的着装基本没要求的占18%。
②时空要素:时间是学校内部一种无形而重要的物质环境因素。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班容量较大,教师难以进行专门性的辅导。学生对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及学生学习时的队形、方向等都较满意;在学生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体育课学习项目方面,有31%的人回答“否”,有5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班容量过大、体育课项目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我省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要素分析。① 制度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成绩考核制度、课外活动管理制度、运动竞赛制度等,是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成绩考核制度方面:65%的学生认为考核方法、评分标准较为科学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认为不合理的理由是考核方法、评分标准过与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课外活动方面:68%的学生选择了课外活动没有组织,问及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时,有47%选择没合适的场地设施,23%没兴趣,不好意思和缺乏引导的占30%。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课外活动组织不科学、合理是制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竞赛方面:各高校每年都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其它单项比赛各有不同。总的看来,河北省各高校运动竞赛的组织次数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②体育传统与风气。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本校还没有形成体育的传统与风气。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少有关;二是与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学校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70%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内没有体育艺术雕像、体育海报,7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宣传栏偶尔有关于体育的内容)。③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体育教育活动与人类其它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开展的,因而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看,河北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好的只占24%,较好的占36%,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体育教师还有打骂学生、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可见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无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想感情的专制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严重阻碍了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④教师的素养、教学作风。通过调查得出,7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有责任心,5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和积极的期望,25%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偶尔或经常有迟到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还有欠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还不够。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构成因素中,物质文化是有形的,看的见的,相对静止的,而精神文化大多是无形的。动态的和静态的多种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两大因素及每一部分的各要素之间都在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总之,体育隐蔽课程是一个要素繁多、结构复杂的体系,它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①我省高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器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锻炼兴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着“量”和“质”的弊端。②学校关于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③我省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人数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设计与实施,还没有提高到体育课程的认识高度。④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⑤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对与学生的交流重视不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议。①加强体育隐蔽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②建立和完善体育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③加大体育隐蔽课中物质文化因素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体育设施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④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挖掘一些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的要素,全面推动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
[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006年度项目“河北省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0604027);课题组成员:刘建、赵小林、刘印凡、李敬、张建勇。]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
[3].姚蕾:《对我国三城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4].肖成兵:《试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3。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5
一、 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合理组合教学诸因素,使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并通过整合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整合的主体和核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改革,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先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使之贯穿于整合教学的始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精心研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后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组合上述诸因素,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整合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
2、有利于拓宽体育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迫于时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虽进行了多年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就是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转变过程中,给体育教学也留下了很多难以信服的理论问题,如“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少,课的运动负荷也越来越小,有些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学与认知内容和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必将拓宽体育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 有利于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追求,正确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一致性、功能效应的互补性问题,是整合的主要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为主线,以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使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化发展、健康教育向体育化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尤其强调的是运动技能的特定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竞技运动中的特定技能,而是指健身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关键的学科要素,是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新体育课程模式区别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整合的形式
在探索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寻结合点,把人体健康及其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体育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起来,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整合形式。
1、健康教育内容渗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课程要素范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备课;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教学成为学校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体育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一、小学体育教学备课意义分析
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体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其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在体育场地进行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而使得许多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小学体育教学不需要花时间去备课,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纪律有点松散。经费、场地、体育器材等对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并且小学生要亲自参与大量的体育练习,在实践体验中来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对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予以充分考虑,安排好体育课程,备课自然成为首先要准备的工作之一。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不同教材中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练习方法提炼出来,作为教学参考,并依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将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满足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制定出来,甚至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轻松的学习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体育教学目标也得以很好的实现。
二、体育备课的五要素分析
(一)备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包括体育,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但小学体育课程又与其它课程不一样,它需要师生一起合作,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材中的知识点,因此它与一般的文化课程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体育课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在小学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理念等在不断创新当中,许多学者在以备教材为主还是先备学生后备教材方面存在一些分歧。无论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备教材,对体育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能够使老师对体育教材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对教材内容加以掌握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当带着一些问题去备教材,如:教学对象的年级段是哪个范围?选择哪本教材最为合适?在这本教材中有针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吗?最适合教授学生的方式是什么?
(二)备学生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初中生是教学对象,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等才能有效完成一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备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授课班级的学生有多少?男女生比例是怎样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怎样的一个层次?该班平时上课的氛围和纪律大概是怎样的状况?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怎样一个水平?在教师对这些问题予以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基本情况就可以大致摸清,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予以设计,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三)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的情况下,就应当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教法和学法予以认真选择。目前,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使得体育教法和学法也在不断创新当中。多媒体教学法、分解教学法、图像教学法以及讲解示范法等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而重复练习法、分组练习法等学习方法同样可以予以适当选择。为了使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设计能够保证,就必须对教法和学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活泼开朗,教法和学法就可以具备一定的探究性;有的同学体育底子有点弱,理解和实践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就可以采取讲解示范的形式来促进教学。
(四)备场地、器材
在体育课程中对场地和器材是非常讲究的,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场地和器材条件。因为学生在掌握某些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时,必须借助体育场地和器材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为了使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充分利用,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接下来所教课程内容所需的场地和器材,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例如,老师要将远撑前滚翻技术传授给学生时,要充分考虑体操垫的摆放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设计。
(五)备时间、气候
受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完成大部分是在室外,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因此对于体育教学时间和气候要予以充分考虑。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或者报纸等,提前一两天对天气预报情况予以了解,如果天气不好,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话,就可以对上课时间予以合理调整。备时间指的是上体育课的具体时间,有关实践证明,学生表现会随着上课时间的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为了使体育教学效果能有效提高就必须掌握好时间。
综上所述,要想在日常教学中,使小学体育课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就应当做好备课工作,预先安排好相关事宜。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备课过程中,老师除了要考虑时间安排之外,还要认真分析影响教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哪些问题,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应急策略制定出来。对上述备课五要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做好准备工作,从而促进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勇.关于小学体育备课的四点思考[J].神州,2011(11)
[2]储海峰.体育备课的五个着眼点[J].新课程导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