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我校通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现将我校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作如下汇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前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不能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时代呼唤着我们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呼唤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着力构建现代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势在必行。
二、评价目的
1、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树立学生素质评价理念,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3、探索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策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原则
1、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产生被评价的需要,对评价产生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2、因材性原则。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3、发展性原则。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
4、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切实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
5、民主性原则。在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以及最后的评定,均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指标公开化,评价过程民主化,以保证评价的公正合理。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6、时代性原则。评价的项目和指标直接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以确保本评价体系的时代性。
四、评价方法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知识评价系列、能力评价系列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学科考试考核为例)
(1)单一的教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4)课内表现与课外活动相结合:(5)评价结果科学化
五、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落实三项举措。
1、运用成长记录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以成长记录袋为雏形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它具体体现以下特点:①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②评价内容的多维性。③评价形式的生动性。④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2、构建与素质评价相适应的考试考核模式
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①考试方法:分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②考试内容:书本、课堂与课外相结合。③、考试方式。本着“快乐考试”“享受考试”的理念,开发了多种考试形式,考试花样不断创新。让游戏进考场,让家长进考场,边玩边考。
3、关于作业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即,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上,要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如:对学习努力,由于其他原因(如转学,知识有缺漏)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的,教师也要不吝对其表扬鼓励;图形设计中,有的学生创意好,绘图不够美观、有的有创意,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赋予适当评
转贴于
语,指出他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教师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从作业中发掘学生不同领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好品质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使作业评价更好地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的制约和困难:
第一,实施小学生评价在小班化中易行,在大班额中难以操作,学生评价的实施步骤工作量甚大。我校生均60人的大班,教师会出现畏难情绪,或有时敷衍了事。例如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17项,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组织班级同学、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参加,并要做好日常中观察、谈话、访问、调查、测验、收集成长记录等信息,班主任工作量很繁重。
第二,评价要求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要求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597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98-0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对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提出新的挑战,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基地,将承担着为地方中学输送体育教师后备人才的首要任务。因此,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有效贯彻执行并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才,突出办学特色,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惑
1.1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育与课程观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新理念步伐的困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教会学生掌握一或多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因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依据。那么,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身体能力、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的需求对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
目前,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强、学科界限清晰,学科知识整合差,缺乏整体性和时代感。专业必修课多以竞技内容和理论知识为主,忽视针对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训练能力、学生示范、教学组织、动作创编等能力的培养和地方传统体育、康复体育等项目的开设;专业选修课覆盖面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和项目的时代感,实践课程不足,内容单一,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缺乏与基础教育互动对接的意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不能适应基础课教学改革,无法胜任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1.2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单薄的师资队伍不和谐的困惑
2003年6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其中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复合型体育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等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才能实现“对接”的,这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而独立学院的体育专业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指派的教师;二是聘请离退休的优秀教师;三是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有的独立学院甚至没有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队伍,全靠共享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在竞赛训练工作,教学工作复合超重,过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使得老师们无暇深入了解和探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要求,没有时间思考课程的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开展学术专研,再加上独立学院往往追求办学效益,为降低办学成本,对教师的在培训上的投入很少。这种现实状况使得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去记忆和模仿,学习缺乏动力,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自学能力差、社会适应力不强,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知之甚少,达不到《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面临的又一困惑。
2.独立学院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独立学院要积极倡导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采用“启发式”、“任务式”、“开放式”等来代替“模仿式”、“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技术性课程教学中运用“分层分类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结合的方法。即,根据学生体能素质基础、运动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与特长等,将学生进行分类分组。相比之下,技术技能和体能较差的同学就可以在任务式教学中增加术科和体能素质训练的比例,运动技能掌握和体能较好的同学,在任务式教学中就可以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表达思想、提升实践能力提供机会。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层”以外,在各类体育竞赛等实践活动中也可以采用“分类分层”的教学手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训练热情,增强教学训练效果,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竞技运动水平,丰富学生的运动经历。
2.2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服务于当地基础教育的,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刚性的、全面的、具体的。其体现为学生掌握运动专业技能的需要,学生培养自己从事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等。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重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优化课程内容,使设置的教材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构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同时,独立学院还要关注和探索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把这些经验融入本科教育,上升为理论,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2.3优化独立学院体育专业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体育专业师资结构,加大自主招聘专职教师的力度,积极引进博士和优秀硕士建立稳定的教师团队。同时,学院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创造条件,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独立学院要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政策鼓励,破格评审。
其次独立学院要为体育专业教师创造和提供进修或深造的机会,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新课标的解读、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修培训,并要求教师要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正确地融入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逐步渗透给学生。同时要积极打造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与当地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前沿政策,不断总结实际经验,提升体育专业教师反思、创新、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要大力创造条件,让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承担并完成一些专门就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教学改革等相关问题开展的科研课题,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科研活动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主要的推进方式和执行渠道,努力提高独立学院科研活动质量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首要条件,是促进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发展的抓手。同时,主管部门还可以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独立学院的管理发展和改革中来,全面提升民办教育质量,丰富民办教育内涵。
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持续优化的初级阶段,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等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脱节。为了能够实现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独立学院要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基本功扎实、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从而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国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2001
[2]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9-801
[3]张伟健.体育教育“四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2):108-111
[4]李小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从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谈起[J].体育教学,2011,(9)14-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80-02
《地基与基础》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具有理论繁多、应用公式多、假设条件多、内容连贯性相对较差等特点。教师如何把握高职《地基与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谈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认识。
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
《地基与基础》在以前被叫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内容是针对结构设计的,土力学理论较多,这和目前高职院校面向一线施工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本人认为应将课程由原来以设计为主转变为服务于地基基础施工。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重新组建了课程体系,构建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又考虑知识关联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项目任务来完成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培养相关职业能力,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改变,强化了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基础理论方面以必须、够用和能用为原则,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重构后的《地基与基础》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了以下六个典型工作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土方开挖;基坑工程施工;常见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施工;土方回填施工(见图1)。根据这六个典型工作项目,设计了十八个相应的学习情境(见表1),这十八个学习情境是以每一个工作项目的开展为主线的,并以达到相应能力目标为目的进行设置。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知识传输量,进而保证授课效率。
1.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注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将相关知识放置于具体工程环境下加以应用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强化知识的应用,同时得到经验性知识。在本课程的地基换填处理的教学单元中,我们使用了浙江金华某宿舍楼发生的沉降案例,介绍了土质状况并引出了地基处理办法的学习任务,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用“讨论法”开展教学,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土的物理性质与种类判别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在讨论之后,由教师点评并和同学一起加以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用“现场教学法”直观讲解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现场教学法是指以现场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与现场实物相联系,具有直观性强和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的理解学习内容并使学生提高接受学习信息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在本课程的“灌注桩基础施工”的教学单元中就设计有带学生去桩基础的施工现场直观进行学习的环节。通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希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并增加学习兴趣。
4.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运用共有的知识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在本课程的多个教学单元中均运用到此教学方法,比如在土方开挖施工的教学单元中,我们以编写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为任务,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展开学习。
三、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一般是以闭卷理论考核为主,由学校任课教师独立完成,主要考查学生理论技能掌握的能力。为了突出表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核心,本课程在考核方面强调了实践能力,提出了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成绩考核与实践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考核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陶峰.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1,(9).
[2]王存芳,刘小庆,仇学南.浅谈高职《地基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1,(20).
[3]孙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刍论[J].学术探索,201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4
一、教学团队的建设
注重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首,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等组成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目前已出版教材和专著多部、自制网络课件1套,承担着石油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组的教师们同时还参与了其他相关的教学研究,将油藏工程课程建设与国家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科和专业建设服务。
二、《油藏工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性和应用型的石油工程师,因此,对学生的工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油藏工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油田实际以及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坚持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原则为本课程制定了一套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到生产实习的完整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本着“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在内容安排上力求适应当代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的要求,尽量贴近科研、生产要求。
三、探讨“扩招后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任何工程活动都包括工程设计和工程实现两个主要的构成成分。工程设计是工程的核心内容。本研究课题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从传授知识向以培养兴趣和能力为主转变。为学生营造宽松的、主动学习的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训练。通过一个有生产背景的油田开发课题,以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油藏工程方案设计与调整等过程,加深对油田生产的整体认识,加强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能力。
四、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紧密联系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油藏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将课程设计的内容、方法作为重点,以课题组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使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石油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五、《油藏工程基础》教材建设
由课程负责人牵头,项目组在长期的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了《油藏工程基础》教材。编写出的教材,在全国石油高校连续应用6年并获得好评,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列入21世纪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油藏工程基础》网络教学方面,目前已建成了功能齐全、资料丰富且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油藏工程基础》网络教学系统。
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课程组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近五年来通过选派在岗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引进教师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更为优化。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实践锻炼。对青年教师,除接受学校的岗前培训外,在上第一门课程之前还必须到油田实践两个月至半年,了解油田生产情况生产实际用人标准等。 ②推广“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都至少安排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术造诣高、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指导青年教师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③师德师风建设。利用每周四下午教学活动的时间,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④担任班主任工作,了解学生状况,利于因材施教。⑤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提高业务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重要作用
通过对高职学院的课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课程的设置都是偏向与实用型的一些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没有对计算机的深层工作原理进行深入阐述,也没有设置一些编写代码的章节,完全都是以实用性为出发点,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高职的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一些常用电脑软件的操作,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调试电脑的方法。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让高职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们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可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帮助高职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2问题
2.1缺少实践
与传统的科目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及抽象性,老师在理论课中根本无法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想要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要结合大量的实践以及练习。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实践效果常常不够理想。一方面是高职学校的硬件设施原因,由于高职学校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因此无法建立起完备的计算机教室,往往是在普通的教师中以黑板为媒介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高职学生们由于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对于具有抽象性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得不够透彻,对于老师所说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1]。另一方面就是对实践课程的关注度不高,无法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1:1的比例设置,就算是有实践课,也会压缩实践的时间,往往教师会在开始实践课程之前讲述一大段理论知识,真正能进行实践的时间非常少。让实践课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2.2更新缓慢
当下我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大部分的高职学校都是根据本校自身的情况来编撰相应的教材。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非常依赖教师的水平。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无论是编程语言的革新还是操作系统的更新都十分迅速,而有的高职学校在编写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时候,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照搬已经过时的教材内容,不了解软件更新的实际意义,片面地认为软件的更新仅仅是加上一些新功能,将操作页面做些调整,只要掌握了早期的版本学生自然就会操作新版本软件。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了计算机知识更新缓慢的情况,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会发现实际所用的办公软件以及操作系统与学校中所学的完全不同,正是因为内容更新的不及时,造成有效教学时间的严重浪费,让学生们的计算机能力大打折扣。
2.3素质差距大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单独招生,虽然这样可以扩大生源,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无法做到很好地把控,使得生源的素质明显降低[2]。单独招生所招收来的学生,会因为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产生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级中学大多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往往并没有开始计算机课程,就算名义上有也没有实际进行过,因此这些学生可以说毫无计算机基础。当这些基础不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让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设计变得非常困难。
2.4学习动力不足
在高职学校中进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的能力以及主观学习的能力都不强。这是由高职院校的定位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而目前高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编制还是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这些理论知识不仅知识点庞杂,而且非常的单调枯燥,这对于本身就没有什么学习动力的高职学生来说非常的不友好,加之大多数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传统,不允许学生们随意提问以及相互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助长了高职学生们厌学的情绪,降低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改革措施
3.1转变理念
高职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总是过分强调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想要让学生们对于每个领域都能有所涉及,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让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加容易,虽然这种理念出发点的是好的,但是却与社会的发展轨迹产生了分歧。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致,大量行业招工的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于培养人才成本的逐渐升高,大多数企业都倾向去招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员工。因此高职学校必须要转变落后的观念,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为最终导向,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3]。而想要达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就要对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以及特点,从“全而浅”过渡到“少而精”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开展具有深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出具有很强操作计算机能力的人才,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应用的人才输出,通过提供实践机会以及岗位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以此来满足企业招聘的需求,最终让学生们顺利完成就业。
3.2优化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想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那么对于教材进行优化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首先,在教材编撰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新、应用范围最广的应用软件作为目标,通过对于这些热门软件的深入了解来编排知识点,同时编撰人员要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有着全面的掌控,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软件要密切关注,并选择性地加入教材当中,比如说Excel表格编制技术,传统的教材中仅仅介绍了Microsoft公司研发的Office软件,而目前所运用的Excel软件中,金山公司的WPS软件的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大,因此在编制教材的时候就要加入对WPS的介绍,让学生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主流办公软件。其次,教材的编撰要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要通过实践以及案例让学生们自由领会相关的知识点,一方面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如今软件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注重操作性的发展规律[4]。比如在学习幻灯片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规定的主题以及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去围绕主题制作一个新的PPT。通过这种实践,增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高职学生们真正掌握制作PPT的方式,而不是纸上谈兵。
3.3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也是单方面的,学生既不可随意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也不能随意进行提问,学生能做的只有被动接受。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加以改正。而改正的基础就是要恢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退去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的身份。此外,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有的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渴望能够自由探索知识。教师要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余时间开放微机室,增加学生们实践的时间,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匹配的问题。
3.4拓展实验课
在优化了教材以及改变了教学方式之后,对于实验课程的以及实践课程的内容也要进行改变,传统是实践课题相对来说都是一些比较小的测验,比如说利用Excel表格制作一些表格,或者是利用Access软件制作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这种联系虽然可以让学生们对于知识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是效率比较低,而且由于没有实验课都是单独存在的,无法体现出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掌握情况。因此要结合整部教材的知识点,开展综合性的大型实验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们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职高学生的交流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5]。
3.5设置合理考核方式
无论是什么学科,想要保证好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优质的考核方式永远是检测学生们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6]。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断地优化考核评审的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强调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考核机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课程采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前者占到总成绩的30%,后者占70%。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尝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占30%的方式,平时成绩中包括课堂的表现、实践课的成绩以及平时课后作业成绩等部分。而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案例练习和作业,学生应通过平时的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平时成绩的考核分值加大,会让学生足够重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对于期末考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检测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检测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情况,通过多个维度的测验,来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最终结果。
4结语
在高职的课程中加入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加容易,同时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在该领域保持与社会的同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对于这门课程给予高度的关注,从改变理念、更新方式、优化考核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很好计算机基础技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琴,方丽.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J].丝路视野,2017(5):123-123.
[2]张琳,张明,张红."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1):44-46.
[3]张兴秀.分层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经济,2017(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534】。
1.引言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几乎每一个领域带来历史性的巨变。如今,由大数据、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云课堂正向我们走来,“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慕课平台在线模式将会引发‘学习的革命’” ,然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W,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尴尬’” 。因此,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信息时代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其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做出“革命性”的转变。
2.“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精神的主要空间和平台。该课程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综合
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艰巨任务,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高级
英语”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英语人才的培
养规格。虽然它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然而课堂“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非常严重,教、学双方对其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得令人吃惊 。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教学效果是极其不相称的。由于受索绪尔及乔姆斯基
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影响,“基础英语”课堂中“语法翻译法”大行其道。这种模
式重输入,轻输出,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精确用法,忽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在“一言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
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无法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张 PPT进行“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参与真实的语言交际机会很少,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输出,课堂气氛沉闷,费时低效。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的输入既不是有效的,更不是高效的。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的精致授课模式使本已严重不足的目标语的输入和输出量更显不足。因此,“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与《大纲》提出的外语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精神相距甚远,不仅难以达到国家教委对这门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这种矛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增加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尽管多年来外语界呼吁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九十年代以前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尚不成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很常见。如今,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成上述四大属性的充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实景交流的最有效工具,身临其境的效果能提高英语实际使用和操练的积极性;音频、视频和基于Internet 的网络坏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商”与“会话”提供优越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形象逼真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与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望尘莫及的。Hot Java加深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慕课是 MOOCs的中文音译,由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的首字母缩略而成,最早由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化藩篱,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教学方式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模式,通过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点的碎片化重组,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使移动学习、自主个性化学习逐步成为现实。学生在课外可以预先观看资源库里录制的教学视频,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与选择。学生课内通过讨论内化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师则解难答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再像过去那样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英语”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与创新能力三方面顾此失彼。师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基础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外部结构,促进学生的内部知识建构。
4.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当今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给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语言的输入,增强输出的动力,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实现。
4.1增加输入数量,优化输入质量
语言能力的获得要靠一定量的输入才能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多样的和全方位的输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重视输入,但由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输入的量与质都事与愿违。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能以互动的方式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在视觉、听觉以及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的集成性和多元信息,不仅能优化输入的质量,而且能增加输入的数量。例如在课文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多种丰富的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及吸引眼球的图文说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高效带入课堂;课文讲解时,生动形象的视、音频材料直观具体,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一方面,大量图形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增加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高度交融的多种思维形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翔实、炫动的感性材料而让学生体会到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其强大的经验替代功能可以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的基础,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所开展的形象思维活动与现代多媒体课堂里的多维互动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2创造仿真环境,增强输出动力
长期以来,因受“输入中心”理念影响,“基础英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递,忽略言语能力的培养。过分精致的输入挤占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讨论或者交际,最终步入“一壶烧不开的水”的困境。众所周知, 真正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外语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 。文秋芳教授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我们亟须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作用凸显出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正是差“输出”这一关键的“最后一把火”而收效甚微。如今,借助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掌握基础知识,腾出课堂时间进行交际实践,加把“大火”,把“水”烧开。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得”常指在正式的环境(比如教室)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只能归于“学得”。Krashen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学习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现代多媒体课堂里,教师可利用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在非强制压力下快乐高效地学习外语。同时,通过创设真实性强的输出任务或者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让课堂环境尽可能的从“学得”往“习得”靠近,近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与大量真实的英语语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集声、文、图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能模拟出全新的学习英语的有声环境,融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为一体,多渠道立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各个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联想思维,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大量优质的输入信息与近乎“真实”的语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输出效果。
4.3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者Holec就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另一位语言学者Benson也主张“自主”应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己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因此, 基于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5.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有效课堂模式以巨大的优势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英语教学将是未来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多媒体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可谓如虎添翼,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由传统“基础英语”课堂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使教学过程情景化、交际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献策.慕课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6):126-128.
[2]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3]李力.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改革刍议[J].外语界,2000(3):18-21.
[4]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