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1
《孝经》一文中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春秋离娄上》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平亲,不可以为子。”还有就是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人们反复引用。可见“孝道”在中华民族中的作用和力量。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左右,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剧,关于如何尽献“孝道”的话题日显热门,本人不才,在这里也算凑凑热闹,浅谈“孝道”。
在我的理解里,“孝道”不仅仅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古,更不应盲目地照抄照用,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要思考和体现的是如何做孝子与做人的道理。
近日看报,发现一则消息,在北京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21岁开始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患病的父亲,十多年他做到“六不”,即不工作、不恋爱、不结婚、不上网、不用手机、不与人交往,专心致志地把照料植物人父亲作为职责和工作。这样的事迹的确感人,他在“孝道”上体现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着实让人敬仰和感动,但同时也由此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孝子有权自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位“孝子”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在如今利他精神稀缺的社会里,自然而然地会感动很多人,但如果从社会层面冷静地思考一下,在对“孝子”的褒扬上似乎更需要理性的指导,决不能也不应该只以极端、感人去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当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价值以“孝道”之名完全奉献给了自己的父亲,他自身的生命价值只能在奉献中成为了另一个生命的附属物,这种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了一种残酷的味道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下在家庭关系中,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导致代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家庭和谐。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抓了壮丁。后来,他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当然,这些要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实现。首先,是要牢固树立起敬老观念。这种观念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其次,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以工作忙为由冷落老人。据报纸报道重庆沙区一位八旬老太独居多年,向法院,讨要精神赡养。但法院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儿子对老母照顾有加。对此,老太太解释说,儿子是对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经法院调解,要求其儿子要常听老母唠叨,尽到精神赡养的义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边,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特别是年轻人,为了闯一番事业,经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论如何忙碌,隔十天半个月,挤点时间看看父母,听听父母唠叨
总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儿女一辈子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业进行到底,使家庭和谐,使“孝道”文化得到传承。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件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秤上,它们等值。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提及的脆弱。是的,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他们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他们也不能把父母关心和照顾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他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会硬,要飞出那把罩着他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他们走的再远,家永远是温暖的归宿,家里有他们最亲最爱的人。
孝心是无价的。可是,有谁亲自为自己的父母洗过脚7有谁为自己的父母系过鞋带,穿过衣服?又有谁为自己的父母梳洗过?没有。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脚,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做,再说让人看见了多尴尬。其实,孝心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它是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现在,父母都还健在,不需要子女去照顾。倘若有一天,父母老了,没有力气动了,你这时是否又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说他们是你的累赘昵,或许还会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在马路上于不顾。这些人是残酷的、冷血的,没有人性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良心,何谈什么孝心呢7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让父母奔波劳碌,也不要为了家产,而让父母左右为难。现在大家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向父母尽一分孝心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人就要永远记得孝心的存在。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2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以孝文化作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构建和谐家庭,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研究综述
孝文化的冷遇与中国社会的高速老龄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如何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进行孝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学者们对于孝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中认为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陈建华在《传统养老困境下的新型养老文化建设》指出道德与法律并重、物质与精神兼顾、自助与互助并举是建设新型养老文化的内在要求;潘剑锋的《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强调要构建农村孝德培养的社会机制,加强个体自律,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李忠香的《弘扬新型孝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则强调在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强调提倡“厚养薄葬”,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摒弃愚孝,同时指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哈尔滨市专顾委社会法制专家组在《倡导新孝道及运作实施的建议》中则强调在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要着重处理好关系,即孝与忠、社会政治化的孝与家庭伦理化的孝、孝心与爱心、孝精神与孝样式、家庭孝与社会孝、孝慈互动与代际和谐、尽孝与尽量、一般孝与特殊孝。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期刊论文还有:张晓琼和牛磊在《论我国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2009.12);赵艳粉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顺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孝文化源流、优质资源、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践行孝文化的策略、举措与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有:山东农业大学杨力新《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2009.6);华中师范大学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学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2.6);大连交通大学邹方枚《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这几篇硕士论文对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涉及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等学科领域及专业,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对二者关系的看法。通过近几年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对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内涵与认识的方面居多,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真正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类课题往往结束在理论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策略的颇为少见。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量表
在寿光市纪台镇李家村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38.2岁。《孝道认知量表(FC)》,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不应该(0分)、有点应该(1分)、相当应该(2分)、非常应该(3分)四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孝道行为量表(FB)》[2],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点做到(1分)、相当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况不合(9分)四级评分标准,其中有情况不合被试需剔除,剔除的标准为回答“情况不合”的次数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
三、调查结果
(一)子辈对孝的认知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认知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亦差别较大,其中抑己顺亲维度得分较低。奉养祭念维度得分较高,接近全选非常应该(30分)。
(二)子辈对孝的行为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行为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差别较大。另外子辈对孝道的行为平均分要远低于对孝道认知的平均分。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表一,子辈对孝道的认知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均高于常模,在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辈在四个维度均高于常模。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于女性子辈的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导致。根据表二,子辈对孝道的行为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抑亲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低于常模,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尊亲恳亲维度接近;男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抑亲顺亲维度接近,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这一结果表明,“奉养祭念”在农村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农村的大环境中仍然对于祭祀过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护亲荣亲维度男性和女性子辈得分均不高,因没有进一步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可以推测农村种棚的男性和女性对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没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对于纪台镇李家村来说,最近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农村房屋改造,由原来的砖瓦房改为楼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楼房在分配的过程中均以家中的儿子数为主,不以宅基地为主。例如,家中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的可分配得两套房子,而家中没有儿子,有一个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儿嫁人),只有经济补偿,无房屋补偿。通过楼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村庄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以父权为主,家中的男性子辈负担老年长辈的住宿问题,而女性子辈不再负担。所以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认知的抑己顺亲维度,女性得分仅为9.36分,而男性得分为18.22分。无论是孝道认知还是行为层面,男性子辈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辈,这一差异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虽然经历了村庄改造,但村庄里大部分劳动力仍以种棚卫生,属于从父辈种棚,传给男性子辈,男性子辈结婚后仍然种棚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男性子辈承担了更多的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务”。而女性子辈结婚后进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辈一起承担起赡养公婆的任务。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比较可以发现,子辈的孝道认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为,说明很多方面是子辈认为应该做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做到的,所以在预测个人的孝行时只靠孝道认知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想有效预测孝道行为,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子辈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子辈的护亲荣亲维度得分普遍不高,应该注意提高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种棚或者种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
五、结语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在孝道认知方面普遍觉悟比较高,说明传统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实践方面比孝道认知方面差强人意,这需要倡导新农村孝文化践行主体自律,并构筑新农村孝文化的培养机制,完善新农村孝文化的保障体系等方措施来重建孝道,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359-361.
[2]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湖南社会科学[J].2006,6:143-147.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3
提高教师的文明行为,教师师德规范
学校依托师德规范建设工程、“北苑人精神”传承工程、教学规范化管理工程、“干事文化”工程,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规范。学校把对教师文明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师德月进行教师风采展示,评选北苑中学最美教师、北苑中学师德标兵(已经评选了16届),以及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最喜爱的班主任。请专家培训教师如何化妆,如何穿衣打扮,如何做文明、幸福的教师。学校工会成立教工舞蹈社团、柔力球社团、摄影社团、手工编织社团、书法社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明行为。
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学生文明有礼
学校以朝阳区地方教材《礼仪 礼节 礼貌》为载体开展文明教育,把三礼课的内容和一日常规、课堂常规等结合起来,编成歌谣或顺口溜,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记忆,并在期末举行“做文明有礼北苑人――三礼课学科烙印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全体同学的闪亮登场,把平时三礼课上学到的知识和习惯加以复习和巩固,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内化成文明素养。学生在校园内见到老师和来宾都会大声问好,深深鞠躬。
以孝道教育为核心,促进文明素养提高。学校的孝道教育已经开展了八年,通过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编写了自己的孝道教材(试行版)。在传统节日、寒暑假,学生们都会积极主动进行“每天(周)爱您多一些”的孝道活动,使家庭更加和美融洽,师生更加和谐友爱。每学期评选“孝道标兵”,每学年评选“孝道之星”,从班级推荐、个人介绍经验、展板展示,到全校票决、公示发奖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全体师生的教育过程,对孝道教育和文明素养的养成和延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经典诵读和读书活动为载体,促进文明素养提高。每周一早晨,各班组织全体同学朗诵经典。每学期进行经典朗诵比赛,各年级有自己的主题:七年级是“传承祖国经典文化,争当北苑美德少年”,八年级是“诵读经典诗词,铸造美好青春”,九年级是“诵经典,承传统,爱中华”。学校开展了“点燃读书激情、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的读书季活动。通过借书、读书、看书、讲读书体会、办读书心得和书签的展览,营造了书香校园、书香教室的氛围。在读书季活动中,每个同学的人文知识、文明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升。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展示,为学生文明行为提供展示舞台。每次社团活动不仅展示社团风采,更展示社团成员的文明礼仪。社团展示活动中要评选精神文明单位和文明礼仪标兵。学校有民乐社团、单片机社团、柔力球社团、网球社团等14个社团,各社团都有自己特色的礼仪,社团活动为学生文明行为提供展示的舞台。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4
《论语》中的“仁学”思想教会学生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地将“仁”规定为“爱人”。所谓“爱人”,则是要用一种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发上涌的天然之爱。
“仁”不仅仅代表着孔子对一个人内心修养所应达到的程度的理解,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所谓“仁者”,是指个人修养要本着自己内心真与善行事,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十大重要原则: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初中生身上,从而更为完美地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论语》中的“礼”教会使学生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是自身修行,克制自己无谓欲望的一种形式。仁与礼都是以创造和谐为目标。对于我们要创造的和谐社会还是有意义的。孔子对于礼的论述,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在对中学生讲解时应运用其合理的部分。
《论语》中的“孝”教会学生如何赡养父母、尊老敬老。
在《论语・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对父母一辈子的尊重。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当代中学时形成赡养父母、尊老敬老的好习惯。
《论语》中的“诚信”教会学生如何诚实对待事和人。
首先,孔子认为诚信是有仁德的人应具的美德,是朋友交往的必要条件。在《论语,阳货》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德的人,孔子给出的答案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子夏在《论语,学而》篇中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的就是交朋友要言而有信,才会被人信任。
同时,在孔子看来,诚信还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强调的就是说人要是没有诚信,就不会有人相信他,就像车子没有轴一样,如何行驶呢?其言外之意就是人要言而有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
在求学上,孔子主张实事求是、谦虚好学、执着追求真理的诚信思想。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告诉子路求知的道理,这样说道:“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在《论语,述而》中提倡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在追求真理上,孔子也强调要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对真理的追求可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在侧面上体现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加快当代初中生的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忠恕之道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递进的要求: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后者是要求人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在儒家看来,人们行仁爱,讲道德,不止是为了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兼济天下”,要在成人中去成己。因此相比而言,在这两者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基本的、起码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对践行仁的道德,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更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孔子评传.1990.
2.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2002.
3.丁祯彦,藏宏.中国政治思想史.1988.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孝文化;调查研究
一、前言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孝老爱亲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他人是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本研究对中职生孝文化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目的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生孝文化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对江西省某中职学校500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
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孝道不尽人意。有说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50.93%的学生较为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
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孝道、孝文化不容乐观。职校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观点不一。
三、中职生孝文化现状产生的问题
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以就业为导向,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担负着学生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功能,而眼下的德育功能却被理论、技能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代替,尤其是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也是极其薄弱的环节,孝文化教育则更是被人遗忘。
2.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文化的普遍意义被忽略,建国后,对孝文化仍然有片面看法,认为孝是父母控制子女剥削的方式,到了“”,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德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后,传统孝文化才逐渐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但从总体上看,孝文化的传承和所期望实现的时代转化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加上“韩流”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孝文化教育的氛围仍有很多不足。
3.中职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缺乏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新潮,乐观、积极,但由于出生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孝敬父母,不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尊敬父母等行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遇到挫折就要死要活的,为了一个苹果手机和父母大大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父母痛绝,社会哗然。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自我孝文化教育意识的缺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要改变中职学生孝文化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要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对中职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本文将从学校角度谈谈如何搞好孝文化教育。
1.学校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
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说教、讲大道理,要贴近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德育目标的定位准确和是否落到实处,这是孝文化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孝文化建设水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而这些“经典”往往在中小学常被忽视。因此,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将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也可通过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把孝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彰显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孝文化意识
中职生孝文化教育,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出发,着眼于“孝”这个根本,立足于“励志成才”,从身边的小事、最亲的人着手;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明目标、有动力、念恩情、勤学习”,最终成才。可以通过算经济账、写家书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孝文化的重新认识。我省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在校期间读书各项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让学生通过“算账”来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和艰辛。通过“家书”来表达对父母的想念之情,感恩之意,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在信中,敢于对父母说爱。
4.通过网络媒介,建设文化阵地
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时尚、潮流,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热衷于网络。玩微信、微博、泡论坛等已成为时尚;通过QQ、贴吧、天涯论坛等媒介与他人交流。学校可通过建立微信平台、贴吧和论坛等方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微信、论坛上,学生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典型事例;在校园网上建立感恩专栏,颂扬身边的感人事例。
5.加强实践活动,渗透感恩情怀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社会。通过团委和各个社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儿童节到儿童福利院服务,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中建,张英敏.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 王定功,高爱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与“五W”应对之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
[3] 刘韵清,梁蓉蓉,孝文化视野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J].船山学刊,2011(3).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范文6
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全面继承了“学为君子”、“反省内求”的儒家教育思想,阐释了君子人格、孝道、“慎独”等观念,从道理、伦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被后世尊奉为“宗圣”。鉴于此,我想就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老龄化日益凸显的中国应重视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在我国历史上,曾子也以孝称著于世,孝乃是曾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非常重视孝道,在儒学经典著作《论语》中,论及孝道的有17处,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的孝道思想也就是来源于此。
因此,曾子论孝,也是坚持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孝的核心内容是“敬”,曾子也由此突出了“敬”的含义,提出了孝德的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养、敬、安、久、卒,并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曾子说:“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孝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无可厚非,孝敬父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孝敬?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养之以敬,是父母感到舒心、安逸、幸福。作为子女,应该诚心孝敬,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
诚如是,这种孝的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塑造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这些孝道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
2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应该借鉴曾子的伦理思想观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以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主体意识,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所融合,并对社会有益的社会人为目标。
然而曾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具备“仁义”的最高典范。他将孝看作是诸德之本,因此,践行孝德,就不仅仅是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子女,更是要做一个遵守社会道德的好人。如何做一个有德的好人?曾子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他的道德修养理论中有很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内省”、“慎独”、和“忠信”。这一思想,对现代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德才兼备、有高尚的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心态、自信、上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
实际上,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可以说较为普通的现象是学校重成绩轻品德教育,严重点说,校园欺凌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更普遍存在现象的是,学校评选班干部、三好学生仅以成绩论英雄,有些同学即使热爱集体、乐于助人、乐观进取、品质优良,如果成绩不佳,也可能被划入后进生、差生行列。而所谓的“好学生”本身可能会有不爱劳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瞧不起差同学等问题,但他们仍是学校和老师眼中的“宝贝”。这些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缺失,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现代人的思想价值需要体现曾子的伦理思想观
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基础上,曾子提出了一个更细密的体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想法更完整地强调学与习、学与思、学与行的结合。
曾子“反省内求”在现实教育中更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相融合的系统过程,学习中有思考,思考后开始新的学习。这正与现代教育学家“反思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反思是什么?现代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已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杜威J为:反思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地沉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的结论,进行主动、持久和周密的思考。
曾子秉承了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始终把道德完善看作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因此,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时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他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高,概括起来是“三不”原则。一是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珍重只顾着亲近、馅媚于他人,那就是亲疏、里外不分了。二是不要因为自身没有做好而埋怨别人,不要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就想者埋怨和怪罪他人,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只会使事情更糟还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感情。三是平常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招致刑罚时再哭天喊地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