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资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公共属性; 资源配置; 绩效管理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论其教学服务,还是科研及社会服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当然,高等教育也是政府的社会责任,是政府公共服务内容之一,它通过设立高等学校,向公民提供高等教育及发展学术研究来履行其“公共任务”。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政府要完善以法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结构,通过教育立法,将高等教育权力下放到学校,实现政府对教育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真正使政府由过去对高校“划桨”转向为高校“掌舵”;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承担起其公共责任,有义务、有责任利用教育资源这只看得见的手去介入、影响和校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路线和目标,促使其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物品的供给活动中来,以充实政府社会公共责任的履约能力。
一、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核心责任:公平与效率
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配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决定着拥有核心决定权的政府在高校发展的责任。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政府主导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是其必然选择,正如杨明(2007)所说“经济手段是政府向高等学校施加权力影响、渗透意志、获取利益的最有效的手段,拨款权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根灵活的指挥棒”。但这种选择也要求政府秉着教育的公共属性,在资源的配置中坚持“公平”的原则。
同时,政府虽然通过主导资源分配,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调控责任,可以保障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维护教育公平的作用,但单靠政府权力配置所引致的资源管理过度集中、资源管理机构低效和资源使用绩效不彰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来看,政府权力、市场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博弈与制衡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资源配置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一元权力配置的格局被打破,多元权力格局正在形成,政府的职责不仅需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资源配置公平的义务,同时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在有限财力下通过强化资源配置绩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教育数量与质量的迅速增长,不断提高公共高等教育的供给。
二、绩效管理是落实政府资源配置核心责任的工具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PM),又称为“目标—导向”管理。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管理理论之中,开启了公共部门从过去单纯追求行政效率和管理秩序,转而侧重服务质量、成本效用、“顾客至上”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NPM)。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有更进一步的重新认识,对公共资源的绩效关注也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度量”逐步过渡到“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的“4E标准”,用多元价值标准体系来考核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履行。这种“四维度量”的考核模式,要求管理者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以公民为本,强化责任机制,引入“结果导向”,寻求资源为政府提高效率、效益和公平服务的新途径。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公平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普遍化意义,是政府主导资源分配的结果,它使不同性别、社会阶层、种族和地域差异的学生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机会、资源和产出。但政府在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前提下,也须通过市场机制,约束教育资源在政府控制下的纵向配置,促使其根据资源的内在要求实现资源的横向流动,避免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割断横向交易,导致政府资源配置因纵向操作而将资源配置的横向流动严重扭曲。同样,由于市场在自发配置资源时存在诸如市场信息滞后和措施盲目等弊端,会造成教育资源一定的浪费。因此,强化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只是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两个维度,没有主次和轻重之分;并且“公平与效率”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效率”。与此同时,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实质就是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管理,通过运用精细管理手段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和控制,使教育资源从分配至使用均遵循提高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组合。
三、实现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绩效管理的途径
(一)法制化是推动教育资源配置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
法制化是依法配置资源的根本,美国在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澳大利亚、英国等也先后制定了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实施绩效管理的立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体系,确立了绩效管理在公共领域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财政改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但《预算法》强调“遵从预算计划”的核心与实施绩效管理所需培育和完善的共建共享的预算决策制度、公共利益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价值和标准等不适应,不能满足财政体制改革和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客观需要。因此,通过立法等手段,颁布如《政府公共资源配置规范》、《政府绩效评价办法》、《评价工作规程》等法律制度和规范,确立绩效管理在资源配置工作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价成为政府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推进绩效管理与资源配置的有机联系。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2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强调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从而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3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12-01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它既是人们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期望,也是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各阶段均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通,提升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成了教育界现阶段关注的重要课题。
1.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的现实依据
1.1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有书读"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而对"读好书"的追求,使得"择校难"与"择校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众教育需求的转变推动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与均衡教育发展,也要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1.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上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在地域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部分"名校"。"名校"的教育经费不但在总额上远远高于普通学校,而且平均水平也达到普通学校的2倍甚至更多。[1]在平均公用经费和平均人员经费投入上,"名校"也远远超出普通学校。"名校"优越的经费条件,有助于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提升硬件教学资源;也可通过提高教师奖金福利,吸引优秀教师到学校任教,提升学校"软实力"。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提升又反过来吸引大量经费投入,"名校"进入良性教学质量提升循环系统。而普通学校极有可能进入恶性教学质量循环系统,进一步拉大与"名校"的差距。
1.3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教育梦。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了民众的教育梦,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的重点话题。实现教育梦,需尽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提升整体教育资源的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2.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是促进教育资源流动的重要途径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成本低、风险小、成效大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升薄弱学校质量的有效举措。[2]其大大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增殖的速度和教师专业成长速度,同时缩短了学校等级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幼儿园的优势,向农村幼儿园输送先进的理念、经验和优秀的师资,带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学前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是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通过集团化或对口协作的形式,把"名校"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学科教师的教案资源传播到相关的学习,也是通过学术团体或其他机构,组织教学骨干支援或带动薄弱地区或学校。[3]实行学前优质资源集团化办学,就是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前教师教育集团化以教育产业论为背景,以资源依赖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为理论依据。第三,学前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是整合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学前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快速扩张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教育资源如牛奶稀释般简单的扩散。[4]名校集团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产业的系统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3.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需防止三种倾向
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通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的过程中,还需保证各个分校的高质量、各有特色。
其一,避免同质化,保障分校特色。在优质教育资源扩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管理,使新建校或者薄弱校在一定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还需考虑分校具体情况,以免失去特色。所以,集团的母体学校既要输出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文化,又要让所属学校有培育自己个性特色的空间。[5]其二,避免盲目扩展,坚守本真教育。随着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的推进,教育集团成为了真正的股份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有些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的教育集团,打着"用好、用足、用活"优质资源的旗号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实质上侵占了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加速了社会基础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与国家教育宗旨相背离。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我们要坚守培养人的理念,发挥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的优势,提升整体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其三,避免在扩展中缺失优质文化,传播优质精神扩展优质教育资源需将优秀的校园文化扎根于下属学校。充分发挥母体学校长期积淀的独特人文精神和校园氛围,加强师生在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要恰当处理文化融合问题。恰当解决组织文化的重建,构建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恰当处理文化冲突问题;恰当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稳步前进,逐步变革。
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为教育资源的流通和扩展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整体教育资源质量,可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参考文献:
[1]苏淼.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79.
[2]孙德芳.试析名校集团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于杭州名校集团化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9):9.
[3]谈松华.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03(5):72.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4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素材资源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条件资源两大类,这两大类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内容重合,又相互促进。素材资源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资源是艺术教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二)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五个部分。公共艺术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很多的艺术专业的教师偏向于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造成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人数比较少,一个教师往往会有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公共课的教师多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本科院校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投入地资金的比例很小,只占学校对于各方面投入地一小部分,使得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的困难。很多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表中象征性的每周安排一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时间也十分的短,使学生很难学到音乐或者美术的知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采取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训练场馆,使得学生只能够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这些使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举步维艰。
(三)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原则
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的,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的特点,以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才能选出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艺术课程,为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兴趣爱好选出适合大学生现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融合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融合的原则。公共艺术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时要融合声乐、美术、表演、器乐等一些艺术。在对于公共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各类艺术融会贯通。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只有坚持材料的生活化才会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措施
(一)对于各本科院校的艺术资源进行整合
各个本科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混乱,制度并不完整,各个院校之间由于缺少联系,各自教学使得课程资源十分的贫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要积极倡导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改变以往艺术课程资源孤立、分割的状况。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城市间、区域间各院校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
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各种程序,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要根据自治区的文化特点增加带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实用性。
(三)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艺术课程的选取都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性。在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实际应用。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第二,要注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的指导。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5
一、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对教育资源的定义,教育资源是以数字信号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它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它包括如下几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应有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突破时空限制,部门限制,主张彼此开放、互通有无。
二、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是全民平等的教育,是事实上的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是义务教育的根本支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要求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平等,社会将受教育的机会赋予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要实现社会公平,教育的平等,首先是受教育的起点要公平、平等,也就是广大农村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要平等、公平,特别是广大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共享基础教育资源,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而当今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程度、机制建设、公平程度和重视程度,尚且不能满足现实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这是影响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因素。
1.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可以节省大量教育投入,有利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层面还是质量层面都不断地增强,但是仅仅通过扩大资源投入规模来增加供给,仍会有诸多硬性的资源约束。对资源的共享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来缓解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改变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2.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公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中的某些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着,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明显。面对这种差距,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效率,尤其在当前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共享达到增设课程,保持学术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学校,尤其是偏远乡村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3.教育机会均等
基础教育是关系全民族的基础性事业,对于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公平为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社会关系协调,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会环境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消除个体后天条件所造成不平等的最好手段。所以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公平为主,公平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选择,而在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无疑是走向公平的道路之一。通过资源共享,使不同地区和校区的学生有均等的机会接受同质、优质的课程、教师等教学资源,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中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1.国外现状
就美国而言,其教育资源共享,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招生数量出现波动。一些学者试图同研究学校和学区间的合作,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教育质量等问题,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乔纳森·T·休斯。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常设校长会议上,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为我国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国外的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以多元化为特点,在组织主体上,以政府机构为主,同时有民间机构和一些技术公司参与;教育经费的来源也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资助的;在资源共享的评价方式上有访问统计,用户反馈列表,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渠道。
2.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现状是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优质的师资被极少数重点学校垄断,多数学生得不到优秀老师的指点和教导。虽然国家力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但其二元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是仍然存在的。城乡的二元结构已经影响到城乡不同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造成城乡教育的差别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就是,先城市后农村,先重点后普通,先市民子弟后农民子弟,教育教学资源向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倾斜的现在严重。
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来讲,我国教育财政的投入偏低,从投资结构看,资源有明显向高等教育倾斜,基础教育的投资比例太小。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础教育和非重点学校的基础教育资源所占比例就更少了。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改善教育投资体制,在资金总量上对基础教育、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予以保证。
四、有效措施
1.共享理念推广
树立共享理念和服务意识,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教育管理部门之间达成共识,组织规划科学合理可行的共享方案措施;做好社会宣传教育,让人们自觉追求对教育资源功能性的使用,而不是仅仅追求对其的占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氛围,养成积极学习的风尚。
2.政策建设
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策略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对于资源共享的管理规章制度,资源共享的师资,仪器设施的使用管理等出台配套的章程,明确权限、职责,使资源共享更有效地落实。
政府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要增加对教育资源共享的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资金投入机制。将教育资源共享所需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对其的财政投入力度。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充足的教育资金。
3.协调机构
构建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机构,对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决策、协调和实施进行管理和规划,帮助学校管理者选择他们真正需要发展和维持的共享计划,确保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享受均等的教育。设立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专项基金管理机构,对教育资源共享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对公益性、基础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予以引导、支持和帮助。
五、途径
1.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加大人力资本的开发,强化对教育资源共享的人才支持。加强教师储备库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为教育资源共享培育大量专门人才。促进教师的有序流动,均衡城乡师资。在师资的均衡配置和共享方面,一是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改变农村教师弱势地位,引进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二是要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引导优质教师向从村和非重点学校流动。
2.物质基础建设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58―02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
参考文献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2] 文和平,杨晓莉. 外语数字化视听教学资源库及影视媒体外语教学系统建设研究[J].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The Practice and Exploitation of 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ource
――Exploiting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ource of Foreign Language Committee
WANG Jun-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echnique Centre, Beijing, 10008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