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教学;遗传学前概念;前概念成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5-1本文中,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习得某一科学概念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与体验产生的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将新的信息、观念、经验与最适合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而言,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障碍之所在,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高中遗传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学基础和遗传规律等内容,涉及基因、染色体、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等众多核心概念。由于遗传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遗传学前概念。本文对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并对前概念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遗传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

高中生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往往认为“基因是染色体片段”、“DNA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而在学习“细胞分裂”时,学生认为“同源染色体只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必须为‘X’形,且形态、大小相同并两两配对”等;在有关“性状”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认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的不同性状”、“相对性状只能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等;学生在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认为“基因型YyRr的个体形成Yy、Rr两种配子”。

二、高中生遗传学前概念的成因

1.日常生活经验因素

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学前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形成大量的感性知识。以这些感性知识为基础,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作出判断,而这些感性知识将形成日常生活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对现象的解释要求以满意为主,而科学概念追求的是对现象的完美解释和预测,二者对事物本质掌握度的要求不同导致学生在将日常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中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将导致学生形成前概念。[1]

2.社会媒体信息因素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普通大众对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理解那些深奥的生物学术语和专用名词,媒体往往会对这些术语和名词进行浅显易懂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会被人为降低,导致学生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科学资讯和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信息存在不一致而引起前概念的产生。[2]

3.相关学科知识因素

生物学很多的知识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阐述有差异,或者是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在建构某些生物学科学概念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应用两大遗传学定律计算概率的问题,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对于概率的一些原理如“乘法原则”、“加法原则”常难以理解,导致对概率计算的问题始终是迷迷糊糊。另外,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几乎不涉及“条件概率”的问题,而遗传学概率计算很多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生病男孩”和“男孩生病”在数学上没有任何的不同,但在遗传学概率计算时是显著不同的。

4.学科概念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拥有大量的科学领域中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在科学用语、术语上的表达不够严谨以及教师口语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正式或非正式教材上的定义、图表或者提供的实例不够全面也会使学生产生歧意,从而导致前概念的产生。

例如:在进行“相对性状”的概念学习时,老师对“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进行举例往往都是举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如“豌豆高茎和矮茎”、“人眼睑形状的单和双”等,给学生造成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只能是两种,从而在判断“人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不属于相对性状。

5.个人认知缺陷因素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缺陷导致前概念的产生。这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不足,往往对概念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缺陷,如进行不恰当的类比,依靠直觉和想象进行判断等。

[参考文献]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中医专业;医学遗传学;现状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遗传定律和遗传学理论的抽象深奥,又有众多概念的描述。它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既体现直观性、逻辑性,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可见它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不同之处[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医学遗传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效果,是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2]。笔者就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和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 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学遗传学教学现状

1.1 学时限制和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不完备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计划多为54学时,而中医院校一般设为30学时左右。在这种学时少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掌握这门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中医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科生,而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数是生物学知识欠缺或者是缺乏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1.2 教学形式单一和缺乏合适的教材 中医院校乃至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都是采取的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本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例如,在遗传病的病例讲解中,传统教学只能进行抽象地、单调地讲解枯燥的文字,学生理解很困难,教师讲授耗时又费力。再者,目前医学遗传学的教材多数按照西医院校的教学大纲编写,明显这些教材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是不适合的。

1.3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医学遗传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分析掌握遗传疾病发生的规律,有效防止遗传病的发生,是学习研究医学遗传学的根本目的。由于教学课时及教学空间的限制原因,导致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在医学遗传学的实践环节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

1.4 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较差 实验教学是医学遗传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直接验证遗传学理论和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基地。中医院校的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较差,设施相对缺乏,设备较为陈旧,用于实验教学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实验教学课的开出率较低。

2 课程改革措施

2.1 革新教学内容和深化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对生物学的知识相对贫乏的中医类学生来说,对遗传学的内容更是缺乏了解。如何确保中医类医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知识的递进性,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精选与编写一本适合中医类专业或者是中医院校的医学遗传学教材显得尤为突出。深化课程改革就要结合中医院校自身特点,所以编订统一的教学大纲,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解决医学遗传学授课学时不足的根本问题。

2.2 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 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例如为进一步增强自学能力,我们将《医学遗传学》与中医类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开展小组自主学习的横向探究。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医学遗传学领域某一主题(如某些遗传病治疗或某些遗传学研究方法等)进行文献调研,并撰写“小综述”。然后小组集体讨论,再进行课堂汇报。实践中,小综述不仅涵盖了众多遗传病研究与治疗,而且也涉及优生学、遗传咨询、新生儿筛选、遗传学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大多是在课堂上未详细展开,甚至未提及的。

2.3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克服实践薄弱问题 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借助教学录像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实际的案例展示,进行患病风险的估计和家系遗传调查分析等。或者采用一些形象的投影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这样既解决了遗传学深奥抽象问题,又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课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培养科学作风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方法,还是证实某些科学论点,巩固科学知识的手段。实验课程的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医院校目前情况,尽可能增设或新开一些能够开设的实验课,例如性染色质检查、人类苯硫脲的尝味能力的遗传分析等对实验设备和材料要求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并加强记忆,掌握基础的遗传学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其综合素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由于教科书存在固有的滞后性,往往难于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前沿的最新进展,故不断刷新教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热情,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参 考 文 献

[1] 宫京闽,唐珉,李刚,等.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122-123.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3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

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326-02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Bお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新兴课程,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正式设立这门学科。它的发生、发展和分子生物学密不可分,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学遗传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容上不断更新,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再加上这门课程知识点分散,头绪繁杂,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重要的实践基地,能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历来倍受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层出不穷,也不断提出新的概念,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自如运用以下几方面的技巧,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巧设喻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能令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介绍DNA的结构时,如果将DNA右手双螺旋的二级结构比喻成油条,在此基础上的超螺旋比喻成麻花,何其贴切!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总是与功能密切相关, DNA的双螺旋结构决定着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也就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套用两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揭示了上下代之间的差异性,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2.巧设疑在介绍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机制时,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细胞生物学里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在黑板上绘制两种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然后启发学生:如果在有丝分裂后期发生染色体不分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又会形成怎样异常的配子细胞?如果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丢失了,结果会发生改变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推导出单体型、三体型、嵌合体的形成机制,既有助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3.巧引导在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点前,简单回顾相关的背景知识,1928年格里菲思(F.Griffith)将灭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与无荚膜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入小鼠体内,致其感染。导致感染的原因是什么?是蛋白质吗?显然不是!1944年艾弗里(O.Avery)等人进行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确定遗传物质是DN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证实:在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通过三个经典实验,引导学生步步为营,逐渐深入,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4.巧联系在介绍中心法则时,应当指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从核酸到蛋白质,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逆向流动可以实现。但近年来在对羊瘙痒病的研究中,伴随着蛋白质传染颗粒――朊粒的发现,曾经对这一点提出过质疑。后续研究明确:真正病因在于PrPc到PrPsc的构型改变,而非它的复制和传递[1]。通过联系新近科学界的发现,既让学生了解新动态,又加深了认识,进一步从反面证实遗传信息是从核酸流向蛋白质的。在介绍近亲婚配时,联系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请学生自己计算一下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近婚系数。从这个角度出发,引申出前者婚配比后者婚配的遗传学危害性更小。这个小小的例子,往往引发一片笑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5.巧延伸基因的结构这一章比较抽象和枯燥,是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运用适度延伸的方法可以强化认识。比如在讲解假基因的概念后,对其来源做适当剖析,它是由有功能的基因复制而来,但后来发生失活突变,因此结构与功能基因相似但不能表达基因产物[2]。经过对概念的延伸,产生理解性记忆,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在谈到真核生物基因的重要特点是断裂基因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内含子不能表达基因产物,有必要存在吗?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交代清楚,对于不同基因而言,其外显子并不固定,这个基因的外显子可能是另一基因的内含子。其次适当谈谈内含子的功能问题。内含子大致分为3种类型,前两种主要位于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菌中,能自我剪切。它们的发现曾引发酶学概念的革命,促使人们认识了核酶。第3种就是存在于断裂基因中的,功能不太明了,可以提高真核生物对突变的耐受力[3]。鼓励学生提问,就书本内的知识予以延伸,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对教师自身又何尝不是鞭策和促进?

6.巧对比将相关、相近或相反概念摆在一起,通过反复比较,体会其中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匹配成对的如:亲缘系数和近婚系数;单倍体和单体性;表现度和外显率;基因多效性和遗传异质性;适合度和选择系数;母系遗传和孟得德尔式遗传;静态突变和动态突变等等。

7.巧发散发散式思维方式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所以经常运用于章节或课程结束后的回顾过程中,能够起到以点带面、言一知十的作用。比如:在对医学遗传学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沿着染色体――DNA――基因这条主线,把它想象成一棵大树的主干,染色体的结构、畸变、染色体病是从染色体上发出的枝干;DNA中包含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基因中又可分为基因的结构、突变和修复,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可以看成基因突变的下级分支;里面更细的知识则是枝干上的树叶。随着大树逐渐丰满起来,累计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ヒ陨险庑记善涫挡荒颜莆眨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整理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如能进一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就能营造生机盎然的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左.医学遗传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2]陈竺.医学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4.

[3]王晓斌,刘国仰.有关内含子功能研究的新进展[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0,17(3).211-212.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5

徐州医学院对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已有10年左右的历程。为满足国际社会对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留学生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及对知识接受能力的特点,我们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做出积极调整,首次在留学生中开展果蝇杂交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以期为医学留学生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充分考虑课程特点,优化实验课内容设置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面广,对于某些概念的讲解往往要结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实验课不但可以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和解析,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遗传学规律,而且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校一直比较重视留学生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的开展,但是过去由于教师队伍建设及实验教学条件等存在不足,未能充分的结合课程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比如过去开展的DNA电泳及染色体观察等实验,虽然总体上属医学遗传学内容,但与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实验有一定重复,而且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教学素材为主,未能紧密联系理论课内容,充分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对实验课内容做出积极调整,引入果蝇杂交实验,设置了单双因子杂交实验、伴性遗传杂交实验及三点测交实验,以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发掘探索遗传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X连锁遗传病等的理解,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除了在实验内容上进行更新,课程的时间分配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由于果蝇的繁殖需要一定时间,而且亲本的去除和子代的观察往往要间隔一周左右,因此实验课的时间需要根据果蝇的繁殖规律进行重新分配。过去的实验课通常是三节课连在一起上,一次完成。而加入果蝇杂交实验后,则要根据实验需要,将三节课分割开来,分布在数周内,安排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点来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这样既能保证总课时量不变,也能满足实验的需求,保证其顺利实施。

二、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做好充足课前准备

果蝇具有繁殖力强、饲养方便等特点,但使用果蝇进行遗传学实验,依然需要对其饲养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因培养基污染、温度控制不佳等原因造成果蝇的死亡或生长迟缓。因此,我们利用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开辟出一间房间,购置专门的果蝇培养箱、果蝇培养瓶等仪器耗材,制作无菌果蝇培养基;在果蝇品系上,购置了野生型及多种突变型果蝇,聘请专门的实验员进行培育和管理。

由于留学生的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需采用全英文教学,教师不但要用英文向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还要在学生操作时进行即时的指导,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其中一些留学生英文水平较高,但他们的发音与教师通常接触的英式或美式英语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重音的选择上常常会含糊不清,使整句话听起来甚至有些不像英文,沟通上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系列教学录像带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课前即对整个实验流程有详细了解,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因语言问题无法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这样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解析上。但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带有英文配音的果蝇杂交实验教学录像。为此,教师就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经常浏览国外大学网站,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此外,教研室还组织英文发音标准的教师,对已有的中文教学视频进行英文配音,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实验原理和详细的操作流程。自行制作的录像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使教师在示教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课的内容,并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加深印象,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参考国内优秀的医学遗传学实验教材,通过翻译和内容重组,编写专门供留学生使用的英文讲义课前发给学生,督促其提前预习;并在最后附上需要填写的表格,方便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一步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

三、结合留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程的培养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留学生,虽然他们已在本校度过了两年半的学习生涯,但跟中国学生还是有明显差异,因此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得充分考虑这群学生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留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上课时随意走动、说话,甚至打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说理论课上课没认真听讲,下课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还有机会补救,那么实验课中的某些操作步骤要是被忽略了则可能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无从补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深有体会:有些学生在教师示教的时候未认真听讲,导致自己操作实验的时候反复向教师询问一些示教多次的操作步骤,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必须在示教的时候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逐步尝试将学生平时表现与成绩挂钩,取得一定的效果。

其次,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知欲。比如在介绍果蝇突变性状的过程中,当学生观看到果蝇的白眼突变、残翅突变和檀黑体突变的时候,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兴奋,并在随后自己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时积极记录;而且不断有学生前来与教师讨论交流,询问这些突变性状的来源和意义。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结合理论课讲过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规律反问学生其发病的基本遗传学原理,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再次,有些学生由于信奉伊斯兰教、佛教等原因,在移除亲本、处死果蝇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情绪,有的甚至直接说“No”。针对这种情况,既不能急躁,也不能直接大声批评,而是应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向学生讲解医学实验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意义,并告诉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必须要学会在实践中探索,将来才可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学遗传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教学; 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1]。终身学习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信息素养的具体涵义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能力从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社会调查、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库获取、储存、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 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书本、报纸等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对积极查阅信息资料、获取信息知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学生懂得绝大多数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激励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弗莱明、弗罗利和钱恩等科学家研究、探索科学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开了用微生物制造药物的“抗生素时代”的大门[2,3]。通过以上类似的例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资源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互联网上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最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各种学习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内容较抽象,难教难学,学生通过查找这些内容的虚拟实验,使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在动画环境下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发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素材丰富多彩,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讲完“遗传病种类”后,为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儿童,并进行普及遗传学知识的宣传,倡导用科学方法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2.3 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 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浏览、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些学生在查到资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遗传病的材料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类、综合,从中总结出影响遗传病的主要因素。

2.4 培养学生信息表达能力 信息表达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布置作业、目标检测和写调查报告等方法让学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资料表达出来,达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了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咨询和诊断方式,对某些疾病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2.5 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 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在教学中体现为鼓励学生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共同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人主义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式的教育观。例如,在进行中学生高度近视社会调查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6~8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高度近视这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和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来源,提高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发挥其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参考文献

1 孟振庭. 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2 傅海香.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教学,2006,3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