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1
一、 21世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教育观。所谓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幼儿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幼儿教师应帮助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幼儿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2.科学的儿童观。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是独立的人,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儿童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儿童,才能正确对待儿童,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成长。
3.发展的眼光和未来意识。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要用未来社会的标准来培养今天的孩子,应该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因此前瞻性的战略目光对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未来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
4.娴熟的教育技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却缺乏应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技能,在幼儿师资培训过程中往往也是忽视了有关教育技能的培养。而教育技能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技能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高。教育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了解幼儿、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等技能。
5.健全的人格特征。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而且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
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师学生进行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幼儿教师战斗在幼教一线,他们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德州市100多所幼儿园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园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仍徘徊在八十年代的水平上。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幼儿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实施现代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对中外教育理念演变的了解,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儿童观。
2.创设宽松、公平、多元化的环境,帮助幼师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在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致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2
一、小学差异教育观
“天下之物,直无一同”。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群体之间、儿童个体之间、儿童个体内部均存在差异[2]。差异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与心智发展的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更是造就了儿童不同的个性。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儿童本身的智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异步教学、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伙伴助学等形式,将语文、数学、思品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不同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儿童完成不同层级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言辞风趣,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小学个别化教育观
“圣人教人,各因其材”。个别化教学是教学中能够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拘泥于一对一的教学。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使得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性格、习惯和态度的不同,需要对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3],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带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协调和过渡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关心,使其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引导他们从热爱教师开始,发展到热爱学校,乐于上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的压力逐步增大,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动力不足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同的认知习惯,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正面强化与心理疏导方法,使其平稳地渡过这一转折期,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展,缩小儿童之间的差异,平稳地升入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合作学习观
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4]。教师经常用“好,最好,中、差……”等,给学生以不同等次的定位判断。事实上,这种判断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好坏、心理平衡能力的优劣,还是身体素质强弱等,忽视学生的情知表现、与众不同的禀赋与优势,缺乏一定的信度。某一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评定是不公平的,在有意或无意间给学生贴上标签,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让不同民族、性别、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合作,将丰富彼此之间的学习经验。同时,将任务分给小组成员,针对一个能引起真正研究的问题共同计划他们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他们的计划,并要求每位合作成员进行综合和总结,无疑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合作成员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将有利于目前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四、小学扬优补缺观
基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健全儿童实际上也并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5]。每位儿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在教学中不仅要克服其不足,还要尽可能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力,把扬优和补短结合起来,长善而救其失,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缺陷补偿观,关爱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借助于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和残余视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发挥优势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关注残疾、弱点、缺陷等方面的克服,主动发挥他们的长处;审慎地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标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人人都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
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性活动又是艺术性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自我反思,不断自信,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海萍.从多元智力理论看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2,(5):247.
[2]万娟.学校无差生,评价有差.[J].辅导员(教学版),2012(4):60.
[3]徐平.多元智力理论评估理念对教师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11):187.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3
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2.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培训;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12-02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是指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通过幼儿教师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明显的诱导作用,适时的早期教育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6岁之前的童的是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因此,负责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幼儿教师群体,家长和社会寄以厚望。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不能狭隘地认为只要在幼儿园学会了几首儿歌、会讲几个故事、会算几道题就是学到知识了,认为幼儿园只要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就不是好幼儿园,这是对幼儿教育狭隘化、片面化的认识,也是落后于时代的认识。幼儿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使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照顾孩子生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是幼儿教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幼儿教师的培训现状
教育部、财政部为全面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于2010年开始实施“国培计划”,由于培训覆盖面广,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普遍从中受益。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幼儿教师进一步树立了较为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了组织幼儿园保教活动的能力,加快了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内容
1、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
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是让教师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一些基本规定与要求,明确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规范教育行为;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引导幼儿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切实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关注幼儿学习的特点与基本活动模式,理解有效学习的内涵与要素,掌握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科学的组织活动,引导幼儿有效学习、主动发展。
2、幼儿教师培训的专业课程
幼儿教师的专业应用课程包含有:学前儿童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与实践,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类型及指导,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主要是使教师深刻领会幼儿园五大领域――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活动特点和领域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与评价等专业知识,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行的科学性;了解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会用收集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园环境,让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直观和综合的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及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几种类型,初步掌握教师指导各类游戏的方法;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幼儿园一日活动计划的制定。
3、幼儿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
幼儿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包含有:观摩幼儿园一日保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环境创设交流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小组研讨交流等,其主旨是使幼儿教师通过现场观摩与相互交流,学会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幼儿一日活动;善于发现、收集和运用一定的废旧材料和自然资源来布置幼儿园环境、班级墙饰、区角活动等,充分挖掘材料、环境对教育的潜在价值;学会组织和开展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培训中的存在的问题与收获进行现场交流、讨论,通过分析问题,分享经验,达到转变观念,落实行动,实现专业成长的目的。
(二)幼儿教师的培训方式
依据培训目标和要求,遵循幼儿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规律,针对不同课程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讲座、参与、体验、实践”等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相结合,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培训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题讲座
主要是邀请区内外专家及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为培训的教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的讲解和分析。
2、教学观摩
主要是让教师现场观摩区级示范园优秀教师公开课,感知和掌握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育活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名园考察
为深化教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了解,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教师进入具有典型和榜样意义的幼儿园进行观摩,并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如何有效的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及科学的创设幼儿园环境。
4、参与式研讨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成效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组成专家团队,分小组与教师进行现场交流研讨,更为深入的了解教师对此次培训满意程度及教师的困惑。
(三)培训专家构成
培训要整合优质师资力量,组成由区外幼教专家、区内幼教专家、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三结合”的专家团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区外专家、区内专家、幼教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培训团队,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和加深了教师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讨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中、观摩中、研讨中实现专业成长。
专业化的指导团队,保障了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过程、培训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培训的成效
(一)参训教师幼儿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通过培训,教师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形成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明确了幼儿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增强了对幼儿教育各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基本具备组织和开展幼儿园保教活动的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名园考察、参与式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成为教师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使教师能够将学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先导和支持作用。
(三)建立了丰富的培训资源库
通过培训,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创新。
在培训过程中,形成教学案例,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案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案例、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案例、参与式交流研讨活动案、教师培训总结集、培训感言集、实践故事集等。
(四)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培训团队
在培训的过程中,形成一批深受教师欢迎的专家团队。包括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深厚、培训方面的教学经验丰富专家,也包括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育员。
四、培训的经验及措施
(一)明确培训目标,精心制定培训方案
一个目标明确、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案,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前提。为了提高 “国培计划”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多样化培训需求,全面细致做好训前需求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统筹规划,精心制定培训方案。在设置课程上时邀请高校学前教育专家、区市级幼教教研员、园长、一线教师进行多次论证,确定培训课程内容。
(二)组建综合型专家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的优劣。为了打造一支高效、实用的专家培训队伍,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必须整合区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使培训团队成员既有学前教育领域较为著名的专家,熟悉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工作者,也有来自一线的优秀教研员与优秀幼儿教师,突出了培训团队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做到了专家团队来源广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培训方案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重视培训方式的创新是培训取得实效的重要突破口
传统的幼儿教师培训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效果不佳,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采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名园考察、参与式研讨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经验分享、对话交流等,都突出了参与互动的特点,幼儿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强化了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教师既有观念上的更新,又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又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四)重视培训效果反馈,及时了解学情是培训取得成效的重要依据
培训中,每一个专题学习后均要求教师填写教学评价表,撰写培训日志,班主任对教学评价表和培训日志进行及时的收集、梳理和反馈,把它们作为监控培训实效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深入教师中进行随机访谈,了解他们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专家的满意度。通过随堂教学评价表和每天的培训日志及访谈获得的资料,能较为真实的把握每个专题设计及专家引领的适切性,及时总结反思培训实施,调整培训安排,不断改进工作,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五)重视培训档案的建设是反思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培训中重视培训档案的建设,从培训前期的调研、咨询,培训方案的论证到教师报到注册、教师基本信息表、专家教学资料、教学评价表、培训感言、培训日志、培训作业、培训总结、成长故事、培训简报、相关培训音像资料等一系列过程性材料,均分门别类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袋,这些档案的建立,既是研究、反思培训成效的实证资料,也是今后培训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六)重视培训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充分满足,实施每天考勤、跟班学习的管理办法,保证教师们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针对国家级培训的要求,制定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师学习管理制度等,使培训组织有章可循。培训中每班配备1名具有培训管理经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全程跟班服务,保证高质量服务。生活上、学习上关心每位教师,全力解决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教师结业考核制度。建立教师考勤制度,确保参训教师全身心投入培训学习过程。做好每场专题讲座的精心组织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反馈工作,培训感言及培训总结、评优选先等,确保培训的全程跟踪监控与学习质量考评。
五、问题与对策
由于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时间紧,任务重,虽然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对象层次不齐
由于在下达培训通知时对相关文件精神传达不到位,使得培训对象指向性出现了偏差,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如培训的教师中有的是幼教专业毕业的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的专业教师,有的是十几年前转入幼儿园的非学前专业毕业生,有的是刚转入幼儿园1个月的教师,有的是在幼儿园从事后勤管理的教师,有的是即将退休的教师,这就导致培训课程不能满足部分教师的需要,影响培训效果。在今后的培训中要严格筛选培训对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培训时间太短
由于集中培训的时间短,只有5天时间,只能为教师呈现系统的、全面的、有层次的五大领域课程内容,以致部分教师感觉到:“我想要对幼儿教育、教学了解的更多一些,可是培训科目里没有。”在今后的培训中,时间可以长一些,为教师呈现全面的、丰富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培训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参与式培训力度不大
培训多以专题讲座为主,教师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的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多开展参与式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5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首先,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这不仅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期望、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优化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建议广大家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其次,要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说,只要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这样的认识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可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不良适应。第三,家长应始终坚持品德为重的家庭教育观,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强对孩子个性品质培养的认识,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重视孩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这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第四,要加强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以至消除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6
“探究―研讨”教学法刚传来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的胡梦玉教授就断言:她相信,“即使百年内无人认识它,百年后必将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会有人‘重新发现’它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默耕先生也在20年前就说过:“这是最适应我国‘四化’需要的教育学说”,“它将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同在!”这一学说的传入,本来应该可以解决我们现在提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问题。但是,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是当时以灌输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还难以动摇,探究式教学还没有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整体的教学改革规划,各门学科还是各自为政。现在时机已成熟。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适应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与我国社会结构“思想体系”相适应。
我们过去对“全面发展” 往往有一种误解,把“德、智、体、美”割裂开来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其实,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就它们的作用来看,德育是灵魂,它的核心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作用来说,人们的思想行为靠它来调控方向,它还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注入动力;从形成来说,它又离不开人们的智、体、美的实践。因此,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育,则相得益彰,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则两败俱伤。
兰本达研究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考虑如何学习知识,而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与所在社会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因此,她把智育放在人的整体发展这个大前提下来考察,这就不能仅仅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而要以“为什么教”(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前提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兰本达认为,“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相应的思想体系”。教学方法是怎样使人形成思想体系的呢?只要看一下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就能明白。世界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基本的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这些观点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最抽象的概括。 人们从认识单个的具体事物开始,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事物的概念,这样的概念积累多了,又会形成更加抽象的上位概念,这样经过多次抽象才形成这些“最基本的观点” 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即世界观。它并不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提供具体的答案,却能够帮助人们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过程有三个要点:一是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二是这些经验要通过个体的加工形成概念;三是得到的概念要经过再一次的加工,使它们形成“体系”。这样,“探究―研讨”教学法就不难理解了。
“探究―研讨”教学法特别重视概念,重视个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因此首先要“探究”,但探究不是目的 。兰本达这样拿它和“发现法”作比较,认为 “发现法”只强调儿童个人的发现,使用的实物教材虽便于作业却不能成功地为形成概念而奠定基础;“发现法”不注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也忽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发现法”没有“研讨”这一步。“发现法”不以儿童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建立概念的基础。“只注意眼前的实际事物”,“探索一些孤立的性质而回避概念,既不管过去,也不问将来”。兰本达特别忌讳别人把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和“发现法”混为一谈,就是因为“探究―研讨”教学法重视的是“概念”而不是“经验”。经验在这里只是形成概念的材料,不是学习的目标。
仅有零碎的概念还不够,还需要将它们组织成为“概念体系”。关于概念体系,兰本达的表述是:“关于宇宙自然界的最高的抽象”。概念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兰本达认为: “各人沿概念箭头通向概念、进而通向概念体系的路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所有的概念建立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性都包括进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尽可能知道各种事实;那些不合适的东西使我们识别和排除掉不适当的体系。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长时期地在混沌中漂浮;这是思考者在许多概念箭头组成的矩阵中探寻一条条道路的过程。这时候的问题是要找出一条路,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概念体系。可是常常会退回到具体的结果上去,再从另外的点出发去寻找”。到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结果不断地向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靠拢了。
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在小学阶段完成,但在小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走。正如兰本达所说的:“谁也不能把一个概念教给另一个人。别人只能创造出一个概念,帮助‘学习者’自己――在他自己的脑子里建立起一个概念。正如给自己治病的医生需要一个卫生的环境、护士细心的照料以及最新的医学刊物一样――孩子需要一个敏感和有智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