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竞赛的概念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1

1、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操性相对较强的教学科目,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较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这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帮助,而在中职教育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首先,因为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极其需要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调剂,帮助学生缓和对于学习的厌恶心理,调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素质;其次,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以后就需要步入到社会当中从事相应的社会生产,因此,学生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来源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情绪中。通过体育教学的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再次,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又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强,因此,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更为欠缺,这就更需要通过教学的展开塑造学生的观念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网络飞速普及和大量应用的时代,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下,而网络规制又不够健全,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和观念质量良莠不齐。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吸收率极高,但因为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欠缺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很容易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和诱导,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可以传输相应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法,更可以在实践运动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身心发展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也正因如此,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影响更大,更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联系和影响分析

2.1、联系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组成中职体育教学的两个重点部分,两者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两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效益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体育训练的展开可以为体育竞赛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和保障,让体育竞赛开展得更加激烈,更具有实际教育效益,而通过体育竞赛的展开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端正训练态度,让体育训练的实际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则需要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既促进学生的身体体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展开让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引导和塑造。

2.2、影响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常规项目。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教师所讲述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锻炼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体育运动的要领;同时体育训练的有效展开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除此之外,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也决定了体育训练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而体育竞赛相较于体育训练而言对于中职学生的吸引力更高,体育竞赛大多属于竞技类项目或者是对抗类项目,在体育竞赛展开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方向,优化自己的训练方式,通过不断调整来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有效展开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提升有着较高的影响,同时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有效地磨练学生的品质,实现对于学生的德育培育,有着较高的教育效益和教学影响力,对于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可以起到较大的帮助。

3、中职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现状分析

3.1、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

现阶段,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为中职体育教师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师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理念过于明显,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过多关注理论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实践的配合,或者完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很多中职体育教学在展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体育训练项目,而体育竞赛的开展次数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并没有通过训练来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的要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因为个人的操作不规范,导致身体出现损伤或者训练效益大幅降低的情况。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充分得到激发,对于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也较为有限。

3.2、忽略了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德育教育价值

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学单位都提出了“树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论,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倡导在各门学科开展的过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展开对于学生的观念塑造和思想培养,尤其是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强化德育教育、展开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无论是体育训练还是体育竞赛的开展都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德育教育内容,致使体育教育的综合效益大幅降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3、训练和竞赛项目设置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现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标准,教育在展开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完成知识和概念的传输,更需要从思想和能力上做出有效的引导和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情感基础和能力基础,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终身发展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始终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对教育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问题。就现阶段的中职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来看,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的设置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度相对较低,无论是训练内容还是竞赛内容都大多以跑步为主,设置得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逐渐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说明当前教育实践还无法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和终身学习提供保障,需要进一步做出优化和改良。

4、中职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开展方式分析

从学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而不需要体育中考分数的限制;其也不属于高校,不会有大学生体质测试等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体育运动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中职院校的体育训练重视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一方面是教的主体,即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其二是学的主体,即学生。近年来,学生整体的体质水平不高,且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在国家、政府、学校的大力建设下,体育课程得到逐步落实,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是学习体育训练的重要一点,学生的训练态度松散、随便,不能清楚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只有经过系统完备的体育训练才能够在比赛中少失分,多得分。以排球运动员为例,一个成熟的排球运动员,至少要经过12年的前期训练。从身体、心理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方能成为冠军。

4.1、丰富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越丰富,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运动兴趣的来源,是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最根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的基础与基石。学生本身的体质水平较低,便容易出现学生的体育活动问题,而身体有问题,则缺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则形成了恶性闭环。想要打破这种闭环,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体育训练出发。有问题以及受伤的队员或者学生,我们进行对应的心理辅导,强化其心理的柔韧性以及坚韧性,为学生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此外,从训练本身出发,结合受伤或者不健康的学生具体部位,比如学生的上肢受伤,可以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如果下肢受伤,可以进行腰腹的训练以及上肢手臂的训练。保证训练方法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变化中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从体育训练与竞赛来看,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激励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塑造法、目标导向法等方法。以任务驱动方法为例,任务驱动法主要包括问题型任务、技能性任务、创新型任务、比赛型任务、作业性任务。以问题型任务为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锻炼与联系,在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向老师提问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达到解答问题、解决任务的目的。问题的发现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能性的任务来让学生学习一项素质,或者是多项素质,以上肢技能为主、以下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小推车素质练习,俯卧撑素质练习。比如在排球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小推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上肢手臂力量以及腰腹力量,当然更主要锻炼的是腰腹的力量。在排球项目中,上肢手臂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以助跑、起跳、空中击球的方式,将球击入对方的场地,击球力量与速度的大小,与运动员本身的弹跳高度、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息息相关,速度快的大力球更加具有攻击性。或者是以下肢技能为主,上肢技能为辅的组合性练习,比如篮球训练中常用的鸭子步练习,游泳项目中的蛙泳等。中职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比赛型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还是以排球项目为例,排球比赛能够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安排比赛任务,根据运动技能项目合理的制订比赛规则,而学生们通过完成比赛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比赛的过程中享受比赛的乐趣,同时参与比赛即完成了任务,学生们得到身体上的满足,即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即赢得比赛的喜悦感。但是需要教师精准的、合理的设置比赛任务,比赛的方式包括个人的小比赛,也包括双人的比赛、正常的排球对抗赛等。以排球为例,可以进行两方打比赛,一方六人,以25分为例。那么小的比赛,我们可以设置个人比赛,如,在排球的垫球活动中,一个人最多可以连续自己垫球多少。或者以时间为限制,连续垫球垫多久,以排球落地为时间结束;或者是双人的对垫练习,两个人能垫多久;或者是三人的对垫练习。以传球为例,两组人员可以设置高度,隔空对传,也可以通过设置传球远度来进行比赛,还可以通过中间的隔网进行隔网传球。以两组人员为例,两组学生隔网对传球,先落地的组即为输。

4.2、注重情感塑造,提高综合效益

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塑造和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中既有开心也有伤痛。情感塑造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即师生情;生生之间的情感,即生生情;还有队友情等。在体育竞赛中,有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体项目,单人项目中,教练和队员之间的默契较高,脾气秉性也较为协调,教练能够为运动员提供较多的帮助与关怀。在双人项目或者团体项目中,比如,龙舟项目、排球项目、足球项目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在进行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游戏,以及在教学训练活动和竞赛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技精神以及学生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运动项目活动设计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做出相应的调节。在运动项目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比如教师在明确训练重点和竞赛重点之后,以动作的重难点或者以运动规则为核心,让学生们自己去设定训练内容和游戏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之后,学生便想要主动地拓宽体育运动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后也会自主地参与到运动当中,为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的过程当中,有效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训练过程当中遇到的困境,调整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向,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研究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加强生生交流。从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情感塑造为落脚点,综合提高运动训练的实际效益。

4.3、提高训练竞赛针对性,落实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先把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教师可以在学期授课之前开展体能测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体能成绩,将学生们划分成A层、B层和C层,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划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平衡,根据学生的总体人数划分小组数量,明确小组人数,并且明确每个小组中A层学生数量、B层学生数量和C层学生数量,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等,体育竞赛更加激烈,体育训练也会更具有针对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5、结束语

从中职体育学生的训练来看,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需要从训练方法入手,以基本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实战比赛为训练目标,以竞赛结果为直接导向,以情感培养为辅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全方位的训练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海涛.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探析[J].体育风尚,2020(08).

[2]李越.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5).

[3]洪建.简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关系[J].运动,2017(01).

[4]俞倩.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中),2016(12).

[5]张冠英.探究中职体育训练与竞赛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1).

[6]刘景裕.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竞赛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

[7]吴合斌.山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与竞赛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赵晶.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Choking;比赛失常;失误;压力;实验研究

On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in Athletic Competitions

LI Rui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literature on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publish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analyzes th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oking and pressure, mal-performance in matches and fault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demerits of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oking, in hope of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Keywords】 choking, mal-performance, fault, pressure, experimental research

体育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孟斐斯州立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Tippett完成的,在这个研究中,他第一次用Choking来描述成绩下降。〔1〕近年来,Choking现象业已引起国内运动心理学界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一些学者也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如王进、魏瑶、胡桂英等学者先后撰写了《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运动竞赛‘Choking’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研究》、《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等文献。在这些研究当中,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对“Choking”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解,笔者也对“Choking现象”作尝试性探讨。

1关于Choking现象

关于“Choking现象”的诠释性解说,目前国内体育心理学领域里的学者相继发表了近20篇论文。然而,总体来看,这些文章对“Choking现象”的解说不仅有其差异、难以统一,而且甚至抵牾。这里择其要者述之。如:“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2〕 ;“ 竞赛中的‘Choking’是描述比赛关键时刻运动员的技术发生衰变的现象”〔3〕 ;“ 通常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失误导致运动成绩下降” 〔4〕;“运动心理学界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 Choking 现象”等〔5〕。而大多数研究者对Choking现象概念解说回答认为是,“Choking现象”通常发生在“压力条件下”、“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作简要分述。

1.1“Choking现象”与压力

综合国内现有的体育竞赛Choking现象研究文献,总体来看,认为choking现象是在压力条件下产生的,并如图1所示的模式框架下展开论说,并将“压力”放在了choking现象产生的必然核心位置。这当然也有其合理性。那么choking现象全然是在压力条件下产生的?笔者对此问题同样存在疑问和困惑。如陈亚林、刘昌在《有关工作记忆的压力下Choking》文中指出,“当前对压力下‘Choking’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有些研究者对‘Choking’和压力下‘Choking’不做区分,导致很多对‘Choking’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压力下‘Choking’的定义”。〔6〕因此说, Choking和压力下Choking有着不同特质与涵义。在压力条件下会产生“Choking现象”,但是,同样存在不在压力条件下发生“Choking现象”。由上述引出图2模式。

如图2所示可以明了,研究Choking现象的重点应放在因素A、B、C……X上,其次是研究因素1、2、3……n。而现有的Choking现象分析大多研究因素1、2、3……n通过压力的作用导致Choking现象。那么,因素A、B、C……X直接导致成绩下降和因素1、2、3……n导致压力使成绩下降又可说明Choking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单一的压力条件下的现象。而直接导致的比赛失常、失误(即“成绩下降”)也不能全然当做Choking现象产生的机制研究。如:自身技艺与对方差距、文化差异、“首次采用6-3-3 新赛制〔7〕、摄像机的影响〔8〕”等稳定因素;又如:“缺乏大赛的经验”、“比赛的高技术含量增加” 等因素。当然,有些因素既能产生压力,也能产生Choking现象,同样还能成为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排除这三个因素群之间有交集的可能,也不排除A、B、C……X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或和压力的交互作用因素。

又如站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中的“潜意识”层面上,弗洛伊德认为“过失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两种意向(intention)同时引起――或相互干涉――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这些意向中若有一个想要借牵制(hamper)另一个而得到发表(express),其本身便不得不先受一些阻力禁止它的活动。简单地说,一个倾向必须先受牵制,然后才能牵制其他倾向”。〔9〕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Choking现象的产生也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意向相互牵制所导致的结果?如在金牌的“诱惑”(temptation)下,主体从无意识中冒起的欲望(desire)和超我(Superego)对表现欲望的压抑(depression)等。从神经系统科学看,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神经系统暂时性的功能丧失也会导致Choking现象,笔者在此便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后续的研究应该对比赛中的“某一时刻”下的Choking现象心理状况和因素A、B、C……X与直接导致Choking现象因素投入更多的研究分析,这是Choking现象研究的“基石”。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讨论Choking现象的机制和要义。同样外界因素突变和自身心理突变共同导致了运动过程的突变,变化的因素也应成为分析研究的重点。

1.2Choking现象与比赛的关键时刻、重大比赛

学者徐晓斌在“压力条件下篮球运动员自信心与‘Choking’关系的研究”一文中所述“竞赛中的‘Choking’是描述比赛关键时刻运动员的技术发生衰变的现象”。那么比赛过程中什么时刻是关键时刻呢?笔者认为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任何时刻都是关键时刻,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比赛中的某一时刻”运动员个体的意识执行过程中发生“窒息、阻塞”而导致的失误或运动成绩下降?而很多研究者一定程度上都在“重大比赛”中的“最后时刻”冥思苦想。“重大比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固然认为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样的国际比赛是重大比赛,但对于不同层次的运动员来说,参与者主体就会对不同层次的比赛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可能一场区队比赛就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可以称之为重大比赛。正如胡塞尔所言“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个认知客体就必然因由于认知经验不同而影响着认知主体的意向性不同”。〔10〕Choking现象可以是发生在任何层次的体育竞赛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的运动员比赛时。但大多数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多以选择一些较高层次的重大赛事和较为突出运动员作为个案研究,当然也有其合理与重要性。作为研究者要多面研究Choking现象产生机制和要义,如果将Choking现象的前提情境定位在“重大比赛中的最后比赛的关键时刻”,那么就很容易混淆研究范围和对象了。

2Choking现象与比赛失常、失误

就其比赛“失常”、“失误”和Choking现象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还是要先举两例个案,以更有助于解释。如“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S(指受研究的优秀运动员)平时的训练状态和训练成绩都说明其专项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可在重大的全国赛中却屡屡败北,这种现象正是Choking 现象。” 〔11〕另“运用Choking理论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失误的原因”:“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 届奥运会上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失误’。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称为‘Choking’现象。”〔12〕这两篇文献均是将比赛“失常”和“失误”等同于Choking现象来研究。如王进所言,自然因素、生理因素等非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比赛失常和失误,而“Choking”是一种心理现象。从上文笔者所述概念中不难看出 Choking 现象表现是比赛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突变”现象,只有这样的某一时刻才能和Choking现象的“特质”相符,即“噎、堵住、窒息、阻塞”。并且,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某一时刻产生Choking现象的情境因素应该是“突变”的、不可预知的、共时性的。可预知的、稳定性的因素不能当做导致或产生Choking现象的机制与要义,那么假定可预知的、稳定性的因素,其应该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和赛场心理干预等其它研究的范畴。那么,比赛的失常、失误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既可是历时性的与历史遗留因素,也可是突发性因素。诚然,比赛失常、失误现象包括Choking现象,但比赛失常、失误不一定是发生Choking现象。如果研究者将一般意义上的比赛失常、失误不加区分地等同于Choking现象研究,是否偏离了关于Choking现象质的规定性研究?

3Choking现象与实验研究

首先笔者就Choking现象的研究并不反对使用“科学”(science)方法研究,甚至一部分研究内容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当然有其合理性。要问实验研究是Choking现象的最佳研究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实验研究法对Choking现象研究有哪些不合理之处呢?下文作以简要辨析概述。

试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有效实施并无多大困难。由于Choking现象涉及到的是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所研究的内容是否都可以、是否都能够成为量化数据?由于精神与情感所表现的内容、性质是个体的、还没有或不能外化为可被科学研究者视为“事实”,因而在本质上则是显其“主观性(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ty)”。〔13〕关于在体育比赛者的Choking现象动机等的精细把握上,社会“科学”(sciences)定性研究可以较好地研究Choking现象主观性和动态性。胡塞尔指出:“‘现象’不仅仅只是包括那些自然和物理性的‘东西’,而且还应包括那些被他称之为‘观念性的(idealistic)’如逻辑、数学、科学理论、价值、各种观念、种种想象和情感等‘东西’。这些东西虽不能直接被感知,但可以被人所意会。”〔14〕那么体育竞赛中Choking现象作为产生在体育比赛中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全然按照行为主义的“SOR”模式化研究。更何况很多心理活动无法被量化,譬如无意识欲望和神经递质变化,是不能用等级评分的。再者,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的精神紧张度、思维变化、现场情景等在实验室里是无法得到复制的;Choking现象产生的背景在实验室中也是无法重现的,更何况不同环境下产生Choking现象机制也不尽相同,研究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那么实验研究的结论信度就相当低了。如《青少年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文章最后也指出了在“实验操作下的压力和真正比赛中的压力有着差异”的异议。〔14〕如果靠情景再现设计、增加压力等方法人为性是不能制造出来二次一致性,那么实验的效度就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学术界应该对Choking现象的研究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尽量摒弃一些无效的研究方法,使得Choking现象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更高。那么研究中使用何种方法研究,就只能依靠“综合处理”,综合研究者自己根据研究的对象、内容、本质属性等来确定不同的研究方法。

4后记

正如马克思所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才推动了事物向着更新的方向前进。研究也是如此。体育竞赛是由参与“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研究在“总科学”的要求下做着艰难地探索性工作。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发展时期,体育学术界加大对体育心理学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进.运动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竞赛中的 Choking 现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13(5).

〔2〕 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 2004,36(5) .

〔3〕 徐晓斌.压力条件下篮球运动员自信心与“Choking”关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4〕 胡桂英,许百华,许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8,(3) .

〔5〕 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3).

〔6〕陈亚林,刘昌在.有关工作记忆的压力下“Choking” 〔J〕.心理科学进展,2009,(8).

〔7〕 高红艳,王进.运用“Choking”理论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失误的原因〔J〕.中国体育科技,2006,6(6).

〔8〕 刘运洲,张忠秋.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9).

〔9〕 〔奥〕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0〕 王邦虎.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J〕.学术研究,1997,(8) .

〔11〕 胡桂英,王进,许百华,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

〔12〕 高红艳,王进.我国体操运动员“Choking”体验及归因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4).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89

1校园体育暴力的相关概念界限

1.1校园体育暴力

校园体育暴力是指在体育竞赛、体育教育、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个人或群体有意对他人或财物进行伤害或损坏等违反校规、校纪,造成他人身体、心理或财务上伤害或损失,影响体育活动正常展开的行为。

高校的体育暴力行为多发生于课余他的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主要的暴力行为有学生之间相互的言语辱骂、推搡和打架斗等互相伤害的行为。

1.2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划分

依据体育暴力行为对社会危害度程度,我们把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划分为三种行为。

一是犯罪行为,是一种触犯刑律并要受到刑罚的行为,是严重的越轨行为;二是越轨行为,是一些违反相关法规法纪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不大;三是偏差行为,是指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赞成的行为,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且偏离公众认可的行为标准的行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连旅顺口区高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图书馆书籍、新闻报道等资料,以“高校校园”、“体育暴力”等为检索关键词,查阅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暴力活动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此作为本报告的调查依据。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逻辑学方法,结合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多学科理论与知识,对高校校园体育暴力的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

2.2.3访谈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学校处理这类事件的相关负责人,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文本整理,为本报告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2.2.4问卷调查法

根据访谈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旅顺口区高校的特点,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四所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统计

根据暴力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程度,我们把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分为三种行为――偏差行为、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2013年9月―2016年9月我们对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四所高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实地观察,共发现暴力行为71次。

高校校园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主要是表现是偏差行为,越轨行为占少数,犯罪行为相对微乎其微但也偶有发生。偏差行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看见过,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竞赛的赛中和赛后,比赛双方之间的言语冲突。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比赛双方之间轻微的身体侵犯或者干扰赛事正常运行的轻微暴力行为。犯罪行为的主要表现在比赛双方打群架和对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打砸行为,此类行为多是因为把赛场上的怨气与怒火蔓延到场下,心理动机则多半是报复、找尊严等不成熟心理活动。

3.2四所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

经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暴力”这个词相当陌生,个别同学对体育暴力的了解也仅限于网络报刊上关于国际足球联赛引发的恶性暴力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多数学生认为校园暴力离自己很远。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分别得身体侵犯行为”、“打砸场地设施”和“群体斗殴”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而“组织或自发对特定人员的谩骂行为”则被较少数同学认可为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3.3校园体育暴力成因分析

3.3.1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偏差

体育价值观指体育价值在我们脑海中的反映,是我们对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发生体育行为的基本指导。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能够最直接的反映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与态度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最直接有效的引导体育价值观的因素是情趣爱好。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状态等。不成熟或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统称为价值观偏差,指的是高校学生带有功利性的想法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过于注重比赛的结果而忽略整个比赛过程本身,又或者根本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缺乏正常的体育锻炼。

3.3.2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目的与氛围

当前校园体育活动或者竞赛的举办趋于程序化,缺乏体育精神,从而导致目的越来越功利化。积极的体育竞赛最后演变为班级之间或各学院之间的对垒,在一些身体对抗明显的项目,如篮球和足球等项目,其中的火药味直逼职业赛事。赛前有摩擦的个别学生、班级或者学院往往会把赛下的敌对心理带到赛场上,这很容易把小摩擦转换为敌对情绪。加之个别高校学生有意无意的粗糙动作很容易引爆场观众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拉扯冲撞和明显带有恶意的犯规动作。

3.3.3高校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管不到位

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者也可能是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等,很多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都是由学生团体或协会组织管理。学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体育竞赛中负责裁判的大多数学生都没受到过专业的裁判员培训,只是熟悉规则而已,他们对竞赛的相关规程和流程安排了解的不甚详细,对于竞赛现场的突发事件处理、现场调度等方面极为欠缺。所以很难保证所有的体育活动或竞赛都公平、公开、公正。很多体育暴力行为多发于小范围组织的体育活动或竞赛。调查问卷中有69.5%的学生认为在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

3.4遏制校园体育暴力的策略

3.4.1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积极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让学生知道体育比赛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同时要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理性对待体育活动或竞赛,构建和谐安定校园。

3.4.2积极发挥校内体育协会的作用

高校体育协会聚集了广大学生体育爱好者,隶属于学校体育工作部。它在高校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起到承接作用。它对学生的各种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对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重视体育协会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面对广大学生群体,他们可以更有效的宣传体育活动精神、体育道德教育和体育文化教育,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引导广大学生正确锻炼、文明竞赛、理智观赛。

3.4.3规范并强化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监管工作

高校应该制定关于举办体育活动或竞赛相关制度,规范场所、裁判员等相应的规程设计,做到校园大大小小的体育活动或竞赛都有备案。

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体育社团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遇突况的快速处理能力和现场调度场地与人员的能力,培养学生裁判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裁决技巧,争取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做到公平、公正,打造出让参与学生满意,让观赛学生满意的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

参考文献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体育管理职能;体育决策;研究综述;支持系统

前言

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到体育事业有关的各种具体政策、法令、都离不开决策。科学的决策将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对于体育决策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国内体育教育界的重视。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08年的全部期刊,以“体育决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56篇。其中片名中同时含有“体育决策”的文章有42篇。本文在此以检索到的文献为依据,对体育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作以综述,以期为提高体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体育决策的概念及其意义的研究

(一)体育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一项古老而又崭新的行为,对决策的理解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现代著名管理学者席酉民认为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个理解不但可以分解决策科学先驱西蒙(H.SIMON)将决策归纳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实施活动的四个阶段,也可以细化为决策分析中采用的多个步骤,较全面地把握了现代管理决策的内涵与外延。杨海龙在“体育决策的失误原因及预防”中指出体育决策是体育行政组织和非行为组织为履行其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决策过程。体育决策是体育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它贯穿于体育管理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体育管理的成败。

(二)体育决策的意义

关于体育决策意义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杨桦在“关于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管理决策的思考”中指出科学的管理决策是指导当前体育改革的需要,是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需要。现代竞技体育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竞技体育管理者的决策过程。因为,竞技体育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制定决策和实现决策目标进行的。一个竞技体育的管理者能否根据需要适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将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可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袁艳在“体育社会科学的决策与管理价值透析”中提到决策过程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的过程,是针对事先规划的与未来的操作行动而制定的,决策是社会各项体育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职能。

二、体育决策的类型及程序的研究

(一)体育决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决策做出多种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决策有其不同的特点,合理区分管理决策的类型,把握不同类型决策的基本规律,对正确做出决策有重要的意义。丁庆建,孙庆祝在“现代体育决策系统分析”中把体育管理决策按层次可分为三大类: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监督决策。这三大类决策相互依附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具有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的完整的决策体系。黄瑞国按体育竞赛谋略决策的层次将体育竞赛的决策分为二个层次:一是战略层面的决策,二是战术层面的决策。按体育竞赛谋略决断的程序把体育竞赛谋略决断可分为二种:一是赛前决策, 二是赛场临机决策。

(二)体育决策的程序

决策的过程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决策的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科学的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丁庆建,孙庆祝根据现代体育决策的目标,针对外部、内部制约条件,对收集到的信息予以分析,然后制定出若干可行性方案,并在其中进行选择,最后将选择的最优方案实施,然后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和修正。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现代体育决策系统模型。该模型显示了决策的系统过程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首先,现代体育决策系统模型的中心是体育决策目标,目标指明了体育决策的方向和重点,也是衡量管理者业绩的尺度;其次,现代体育决策系统模型高度重视制约条件的作用;第三现代体育决策系统模型表明了决策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600-03

伴随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发 展。奥林匹克教育它是以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 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1]

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研究 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命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林匹克教育将会在青少年中广 泛和深入的开展,这将为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大的范畴,广义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多种人格特质 :1) 体格,如:身高、体重、体态和容貌等。2) 气质,如敏捷或迟钝、灵活或执拗、外露 或含蓄等;3) 能力,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等。4) 意志,如果断与犹豫、坚忍与屈服等。 5) 品 格,如诚实或虚伪、公正或自私、守法或犯禁等。一个人的人格是相互关联的多种特质的独 特的综合;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它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范畴。[3 ]心理 学上,人格和个性则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名词,都是指个体的生理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 境中形成的各项比较重要的相当持久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指气质、性 格、能力和兴趣。虽然人格由各项心理所构成,但它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它把 个人的思 维、情感、欲望和行为等因素都统一到同一个整体范畴之内。无论是广义概念上的人格还是 狭义概念上的人格它们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 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 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

2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时代内涵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完善的人生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机能、意志品质、智 力、道德等要素的协调、和谐均衡的有机统一体,它要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都要在体魄 、心智和精神方面,也就是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健康的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 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强调人格塑造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 匹克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身体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统一这是《奥林匹克 》中精神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表现特征。奥林匹克教育能将人格各要 素之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使它们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通过 奥林匹克教育对其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

3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作用

3.1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奥林匹克教育的作用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他投稿日期:2005-11-14作者简介:周文(1968-),男,湖南望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理论。 们敢于向自己的生理极限发起冲击,尤其是当青少年广泛地接触奥林匹克宣传画以及观看体 育比赛对他们视觉的刺激, 加之宣传员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很多青少年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比如:学习游泳、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使他 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丰富自己学习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竞技比赛 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体育锻炼的欲望,让他们在欢娱的气氛中锻炼身 体,提高技能,展现出自己健康、进步、富有朝气的一面。

3.2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 奥林匹克教育通过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达到青少年健身育心的目的,作为体育运动,它在作用 于人生理的同时也作用于人的心理,从健身运动角度出发,达到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 素质的良好改变已成不争事实,很多青少年都组织了健身、健美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显 示身体的强壮和力量、健美的身躯、矫捷的体魄、匀称的肌肉。青少年渴望把自己拥有的体 能技术、力量在激烈的竞技较量中展现出来,从奋斗中夺取胜利,获得荣誉与欢乐。通过体 育锻炼,青少年可以凸现优美的线条、丰满的肌肉、结实的躯体、富有弹性和光泽的皮肤、 端正而高雅的姿态以及快捷而灵便的步履,这一切都使得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得到展示。

3.3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志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之中,而奥林匹克教育则是其中最有效、最具特色的一种培养途径和方法。为了克服运动给 人体带来的一切不适,以达到锻炼的、竞赛的目的,需要体育运动参加者付出极大的意志努 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在奥林匹克教育诸多内容中奥林匹克格言“ 更 快、更高、更强"在向青少年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 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使很多青少年学生懂得了“爱拼才会赢 " 的人生道理,他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敢于鼓足勇气同困难做斗争,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 奋斗如运动场上的比赛一样永无止境。正是在这种奥林匹克教育的熏陶下,在比赛中,无论 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很多青少年都表现的坚韧、果断、勇敢、顽强,都以一颗火热而 充满激情的心态投入比赛,有了劳其筋骨进行磨练的动力以及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对 “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作到了“胜不骄,败不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 志,还使其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在比赛中得到培养。

3.4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体育运动带给了青少年学生新的心理感受,即丰富情感世界,扩展心灵空间,强化生命 体验,它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情感生活的特殊需要,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多数都力求 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目的,如:有趣、愉悦、征服感、豁然 开朗等。奥林匹克运动中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除了给青少年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外,对于培 养青少年的情感、理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都可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令人愉悦的情感发泄,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使青少年获得进取奋发的学习 态度。竞技比赛对参与这种活动的青少年而言,有一种他人促进和社会助长的因素,即竞争 目标或同伴及对手的竞争行为对自己构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刺激和强化了青少年的行为强 度,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当青少年在比 赛中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 增强了个人的自尊心和追求生活的勇气,克服某些青少年迟钝的习惯及散漫的生活作风。目 前,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很多青少年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割裂 和扭曲,爱活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整天闷在狭小的空间,精神压抑很大,通过有效的体育锻 炼,青少年单调的生活得以调节,身体和精神得到解脱和放松。

3.5奥林匹克教育有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奥林匹克教育它从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塑造着他们的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较差的情 况下,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侵蚀、辐射下,常常导致人格的偏差、错位,如不务 正业、游手好闲、重利轻义、讲实惠、重报酬、抽烟、酗酒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靠单纯做思 想工作很难杜绝,而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来陶冶情操,通过激烈的体育竞赛,使他们的 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 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的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时, 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 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

3.6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等处处都充满着竞争 。体育运动最富竞争性,它的竞争既是物质力量又是精神力量的竞争,即首先要具备较好的 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等要素,其次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竞争意识在 奥林匹克教育下得以培养,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所表现出的光明磊落、平等 公正,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 了青少年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 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体育运动为每个青少年充分展示 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竞争既是力与美的比赛 ,也是行为意志品质的较量,在竞争中不论胜负都是自然的、朴素的、美好的,胜有胜的喜 悦,败有败的风采。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公平竞 争精神的倡导,提高了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使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锻炼。

3.7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个性 独立性是青少年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它通常表现为自立、自信、自强,具有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独立 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设法多角度、多方法地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奥林匹克教育在 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个性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好胜心、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2)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能够激发参加者为 争取最后的胜利,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来达到目 的,有利于创新意识的 培养;3)体育竞赛的千变万化,使原来预定的计划或方略往往不能适应比赛进程发展的需 要,这就要求参加者要根据赛场的变化灵活地改变原来的计划,重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 而这一切的思维和决断都需要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总之,奥林匹克教育对 于青少年 独立个性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会使青少年在多变的体育运动培养其独立、自主的 个性。

3.8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竞技运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 民族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国格和人格,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体育竞赛 的国际性 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把本来属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比赛,扩大到综合国力和民族荣誉的 竞争,使这种竞赛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比如当今国际 体坛的明星刘翔、姚明等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响 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无不使人感到龙的传人找到了一个表现人格、国格的舞台。“ 乒乓旋风”,“女排精神”,对“珠峰”的频频征服,跳水、射击、羽毛球、体操的连连夺冠 等,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体育的人格力量和“体育精神”中的人格光辉。平时青少年通过观看 有关体育竞赛的录相或现场直播,不仅使他们学习运动健儿们高超、娴熟的技术,学习他们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和光明磊落、文明大方的比赛风格,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

4小结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运动队建设 体育竞赛

1.引言

如今在全国高校中体育竞赛是宣传学校形象、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而在独立院校中这点尤为重要,全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为刚起步的高校,学科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体育竞赛却会在短期达到宣传学校形象、树立学校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效果。由此可见独立学院运动队的重要性。目前独立学院运动队的队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身体素质较好但技术水平较差,而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集中训练的时间较短,且教练员多为青年教师,训练经验少,体育设施较简陋。因此,独立学院运动队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长城学院运动队概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以下简称长城学院)创办于2005年,同年,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学院开始组建运动队进行训练和比赛。在建队初期,成立了包括田径、男排、女排、男乒、女乒在内的五支运动队,经过近七年的建设与发展,运动队的规模逐渐壮大,截至2012年,学院已经有12支运动队,包括田径、男排、女排、男乒、女乒、足球、武术、跆拳道、男篮、女篮、健美操、空竹等。在建队初期,由于竞技水平较低,主要以积蓄力量为主,从2008年开始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2010-2012年运动竞赛成绩开始爆发,短短五年间,全国、省、市级三条战线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运动队建设的经验总结

3.1宏观方面

3.1.1明确目标

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是促使各项工作具体落到实处并有章可依的依据。

长城学院运动队的目标是要面向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拿名次夺奖牌,为学校争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抓好整体规划和布局,在项目的设置和布局上定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重点,建立以重点项目为主的课余训练体系,形成全校一盘棋,面向全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训练体系,使课余训练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努力增加投入,尽可能改善课余训练条件,充实补充现代化的训练设施,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保证训练质量的不断提高。

3.1.2领导重视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是成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院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运动队建设有关文件的要求,成立以分管学院体育工作的副院长、体育部门主管领导及学校有关部处领导为成员的学院运动队领导小组,如下图所示。

运动队管理机构主要由体育部、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各系、后勤处、校医院等部门组成。体育部负责选派教练员组建各运动队并训练,检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运动员训练情况,负责对外比赛的安排,确定各运动队的训练次数、年度预算及核实运动队的日常开支,定期向主管副院长汇报运动训练竞赛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教务处负责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安排运动员优先选课,制定和执行取得竞赛成绩的运动员奖励学分的制度。学工处负责制定运动员的德育学分的加分制度,并选用表现良好的运动员参与院内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总务处负责运动训练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和维修。财务处负责管理运动队日常训练、比赛的开支。各系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学习的管理。如运动员训练减免晚修、制定运动员外出比赛请假的制度。校医院负责医务管理保障,组织好有关医务人员对运动训练进行医务监测、治疗、预防和恢复等工作。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结构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明晰,并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条例》,使得运动队的奖惩有据可依,保证了课余训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2微观方面

3.2.1训练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队,应该以学为主,兼顾课余训练。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成了大部分高校课余训练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很早以前教育部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并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明确指出: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长城学院深入领会文件的精神,制定了一套适合自身的训练体系,就是让运动队训练进入体育课堂教学。运动队的学生不仅每周参加规定的训练,还按照教学时间的规定,每周上一堂高水平的训练课。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这种训练和教学模式,解决和缓解了运动队训练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3.2.2教练员工作

第一,完善教练员队伍结构。在教练员队伍建设时,我们不仅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而且要把有学科专长的教师吸引到教练队伍中来,使教练队伍从相对单一的由运动专长的教师组成发展成为术科与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第二,增强教练员业务能力。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院体育部要求每位教练员根据比赛任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科学地提出预定目标,制订出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长期(2年)训练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另外,学院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给予相应的经费报销。

第三,改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物质和精神待遇。体育部教师在教学课时与福利方面与学院其他系部教师保持一致。另外,运动队教练员的训练工作量学院领导一直予以肯定并十分关心,结合实际多次做出调整,并逐步提高,从平时训练到外出比赛都有相应的补贴制度;同时,与学生校外竞赛奖励类似,教练员的比赛奖励从省级到国家级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是激励教练员更加认真主动地对待训练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3.2.3运动员工作

第一,了解学生运动员特点。与公立院校招生条件,以及招生措施不同,独立学院课余训练学生运动员是通过在普通学生的挑选而来的,除少数有一定运动项目基础外,大部分运动基础薄弱,甚至部分只是运动兴趣较高。而从运动队水平来看,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水平很不稳定,多数受制于能招来好的、有运动技术基础的学生,因此总体表现出运动队竞技水平参差不齐且不稳定的特点。

第二,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生活环境的优越及生活习惯的懒散,使得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养成了大量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教练采用更加细致的引导、更加入微的关怀,运用正面教育激励他们建立起自我存在的价值概念,形成自我强制的意识。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运动队管理条例》中规定,对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获得的不同名次,均有相应的物质和成绩奖励。

4.结语

高校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同时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独立学院在资金来源、教师(教练员)人事机制与学生运动员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并发现各个因素的联系、管理及运作规律,打造符合独立学院现状的课余训练团队,是创造优异竞技体育成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

[2]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J].体育科学,2005,25(2).

[3]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