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1

社会发展,人才辈出,竞争日益激烈,更要求人们在拥有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与同学交往、面对父母的期望与唠叨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们真切面临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教师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浸润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也表现在学校为之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之中。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有关要求,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通知》(粤教思函〔2019〕32号)部署,我校于今年5月、6月组织开展“珍惜生命,成就多彩生涯”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是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育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然要求,我校领导非常重要,收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就组织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二、活动丰富,内容充实

(一)常规活动常规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广东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我校将举行以“多彩生涯”为主题的第一届生涯微型书设计比赛。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涯;通过对生涯的不同阶段的憧憬,提高对生涯的好奇和关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适应力,为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

(二)为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全员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15中学工会、德育处、心理健康辅导站联合举行以“生涯教育”为主题的115中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有心理证的教师积极参加本次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三)教师、家长、学生心理讲座三结合

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家长的参与,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校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心理讲座。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因人际矛盾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突出的心理问题。虽然人际关系主题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但传统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方面还尚存不足。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讲授与户外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对课程建设的探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有长效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积极效果,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如陈菊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进取性、自在性、支配性、社交性、幸福感等均发生了显著差异,杨彩霞通过班级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在信任和容纳他人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及开展

2.1确定活动主题与对象

本次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内容,主题定为:信任之旅。从自愿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体验对象,3名班干部担任教师辅助。

2.2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探索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信任及尊重,促进个人成长。

2.3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安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课程讲授之后,计划2个课时即90分钟。具体地点在学院操场。

2.4过程设计

紧密围绕人际关系主题,共分为3个单元(表1)。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3.1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活动的实际成效。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后对参与学生的随机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体验,能够更加信任和包容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后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与理论课结合”。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培养人际合作、人际信任、集体归属感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2建议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辅导。可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社交问题类别,从而设计不同主题及形式的辅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其次在团体建立的初期还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讨论,增强团体内成员关系。最后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分享要结合活动实际,浅显易懂。

4结语

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品质提升大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尝试开展丰富、灵活的户外主题团体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真正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梦飞,郑莺.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3-64.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3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XX主任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的讲座,让我深深感觉到浙江的教育是根植于学校的,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研工作和调研工作对学校是常规工作,而且深入课堂,所以,教育教学指导对学校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浙江杭州市XX中学赵XX校长的《让我们拥有从容智慧的教学生涯》讲座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赵XX校长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从容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征服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优雅而智慧,管理过程充满人文味道,软中有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给孩子的纸条“儿子,妈妈去外面加班去了,饭在锅里,妈妈的心在家里”;她的寒假作业设计——把小小的寒假作业设计做大,从设计到反馈,从反馈到学生评价,从评价到总结;她因公不能参加全体教师的教师节聚会,然后给老师拍了一个短短的视频,播放给老师看,感人至深。一个用心的校长,一个智慧校长,一个魅力校长,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校长。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XX老师作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在听了专家讲座后,我们心理组跟了我们的跟岗导师。听了导师两次课,一次是听他的学生课堂,一次是他的教师培训课堂。我们的导师工作细心、细致,还带我们去了两三所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的学校,还去了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一起交流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相对而言,杭州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广州、珠海以及深圳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大。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04-03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1]。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日趋成为共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1]。有研究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否明确,结果显示总人数的15.1%(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总人数的66.6%(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总人数的20.2%(20人)认为一般[2]。可见,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具体可量化的一致标准,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明确、不清晰。另一方面,众多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置持不同看法,有些学者提出其目标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需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2]。尽管这些目标是积极有意义的,但都没有可操作化,使得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难度,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施中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观念上的东西,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仅是象征性地在学生课程表上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但大部分课程还是被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占用,更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时间。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重视也会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重要”这样的信息,误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并且很多小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中学开始,高中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认识偏差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形同虚设的局面,这种局面又会再次加大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这种恶性循环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及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3.课程实施中缺乏专业教师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凭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或学科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或者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只是一些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讲解,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设定的目标。

4.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度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学生的亲身感悟,因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很多学生都不能真正参与。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及不正确态度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参与程度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仍然采取讲授为主的施教途径,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进而逐渐磨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有研究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4]。

5.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呆板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导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繁多,但仔细审阅后可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围绕相同的几个主题展开,如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学习等。尽管教师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但总体上看,这些主题在不同年级间的侧重程度并无区分,每个主题需要的课时数也没有区分,即各个主题在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学中都被视为同等重要,这就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年龄特点,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特点,这种呆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仅能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学生在用这些宏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时,往往操作性不强。同时,这些宏观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从课堂中获得感悟,严重地降低了课程效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在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更不能有歧义;其次,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将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可行。

2.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必须纠正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只有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

3.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补充心理学专业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晋升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多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利用诱导式教学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诱导式教学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该模式也叫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作出某种行为反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四种教学模式中,诱导式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5]。在该模式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将活动内容逐步呈现出来,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体验现实生活,最终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心理游戏、心理剧、讲故事、播放音乐录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性,更好地将“知、情、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课堂活动中不断弱化不良心理品质,强化优良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后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通过示范、奖赏、惩罚等形式强化或消除学生某些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良好的适应行为。

5.开发校本教材

虽然心理健康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授课内容有所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后学生能通过教材对课上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和反思。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专门的教材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针对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呆板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材料和设备及资金等情况之后,拟定符合学生情况和学校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进而编制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目标拟定、方案编制和课程评价。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改善、课程教材编写的完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执行的调整、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质量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性质不同,其课堂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必将不同。一般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作客观定量的评价,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简单地以考试形式进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前者主要包括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性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协商对话式评价法等[10]。教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时可从课程运作的三个维度进行。三个维度是指客体维度,即课程目标、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主体维度,包括学生和教师;活动维度,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朱桂兰. 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 才智, 2011(32): 265.

[2]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2012(6).

[3] 岳艳,刘鹏飞. 小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9-101.

[4]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

[5] 王海英,成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56-58.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学目标;心理健康课;教学案例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在各所学校开设,成为学校的考查科目之一。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版《心理健康》(俞国良、李媛主编)为例,浅谈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主题须明确清晰,范围不宜过大

备课时应该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这堂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主题的设定应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同学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调整。主题应明确清晰,模糊的主题不但会使教学环节不连贯,而且易产生误解,所以应对模糊的主题加以处理,如中职《心理健康》(俞国良主编)教科书第11课《做情绪的主人》,从标题来看,似乎是关于如何调节情绪,而实际上这堂主要是关于情绪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情绪对我们身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所以这堂课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如:情绪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参照教材,明确课堂教学主题。

另外主题的范围不宜过大,在处理教材时应该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将主题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范围过大的主题不但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在一堂课中完成,还会使学生的体验肤浅,如"学会人际交往"这个主题的范围就过大,很难在一堂课中完成,学生不可能通过一堂的学习便能解决所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对于这个主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细化为"学会倾听"、"学会打招呼"、"学会拒绝"等一系列更具体和更有操作性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不宜过多

教学目标过多,不但难以在一堂中完成,并且还会因目标过多,使课堂教学没有重点,因面面俱到而导致课堂结构零散不紧凑,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教案给出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掌握让自己的主观我和客观我相符合的方法;(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自我分析产生自卑、自闭及自怨自艾的原因,能积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并善于激发潜能、发挥特长;(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悦纳自己,消除不必要的"体貌烦恼",认识到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充满着艰辛,相信自身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从而使学生确信自己不断地实现超越。

以上目标,概括说即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而这三个目标可以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让学生40分钟内达到这么多学习目标,势必会导致为完成目标,而设定跨度较大的活动内容,使学生不能有很深的心理体验。

三、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传授方式生活化

学科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心理健康课则不同,首先它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其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学科奠定基础。所以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和体验,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或心理学效应,

另外,理论知识直接传授方式也不太适合中职生,因为中职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兴趣较低,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思维形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差,直接地理论传授会使他们感觉学习困难,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中职生的这些特点,心理健康课教学应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依据,将这些知识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经过一定处理后以比较直观、形象、生活化的形式展示。而不能以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呈现,否则中职生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体验到初中小学课堂上的挫败感,与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精神相悖。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认识自我,如果按照传统学科教学的方式,可能会直接向学生讲授认识自我的各种方法,如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而为了淡化直接教授理论知识的方法,可以通过 "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的我"等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一些方法,还可以通过活动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四、导入环节的处理

中职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较低,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较慢,但是他们好奇心重,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要注意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常用的导入方法如:游戏、案例、提问、故事、音乐、名画、视频等,但是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不应脱离课堂主题。如在学习《神奇的暗示》时,可以使用游戏法导入:

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仔细听指导老师的口令。

现在开始想象自己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自己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两分钟以后,请同学睁开眼睛看双手之间的差距,使学生体验到暗示的作用,从而激起学生课堂学习动机。

另外,在导入阶段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要简洁,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 3~5 分钟为宜,过长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另外如果导入环节采用热身活动形式,则热身活动的操作应该简单易学,太难的活动会使学生感觉难以掌握,从而不愿投入到热身活动中去,不但起不到热身的作用,反而让学生产生抵抗拒绝学习的情绪。

最后,导入阶段结束后,教师应该直接、清晰地告知学生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掌握哪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积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

虽然现在中职心理健康课教材有很多的教学案例,但是这些过于模式化的案例对于现在的中职生起到的教学效果却不大,因为现在90 后的中职生生活环境较以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有个性,更有要求,这些案例在他们看来不是很真实,过于单一和模式化。所以平时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积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的来源。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课,可以采用现在青春期少女常见的自卑心理和男生自我怀疑否定的心理,以《少男少女的烦恼》为题导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呢?

男生告白:

我的那帮哥们经常嘲笑我不够男人,因为他们拉着我去吸烟、到网吧打游戏,可我不喜欢闻烟味,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是不是真的不像男子汉……

女生告白:

我的相貌一般,特别是鼻子很小,成绩也一般,真是在自己身上看不到一点优点,在优秀的同学面前我更是深感抬不起头来…

相信青春期的中职生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烦恼,呈现完这样的内心告白之后,紧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自我。

六、处理教材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教材内容,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主题,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某些课、展开某些主题,或者调整上课顺序。如第5课《天生我材必有用》和第8课《给真我一面旗帜》两堂的内容有一定连贯性,可以将其放在一起来上,第4课《心理调适方法ABC》和第12课《向快乐出发》都是在讲调节情绪的主要方法,可以将这两堂课合并为一个主题来展开。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设计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