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声乐;心理;方法
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在呼吸节奏、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动作的组合。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中,听众更多的是注重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发音技巧,但在演唱者来说,这一切的基础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的驱动下进行的,心里活动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演唱者在面对突况,临场发挥的坚固基础。临场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演员自身的演唱技巧,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一个是就是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对如何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几个方法。
一、何为歌唱心理学及歌唱心理学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歌唱心理学,指歌唱者的主观意识对歌唱与发声的自我调控。歌唱时由多个器官共同组合配合引起。引起歌唱的外部器官,眼、耳、唇、舌、腭等,那么内部器官就是大脑,有大脑发出信号来控制外部器官的配合由此来发声。如果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那么由大脑来控制发声,换一种说法,歌唱和发声受心理因素的调控。
那么,在演唱者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就是心理学与声乐表演的联系。而心理因素受着性格的影响,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演唱者的性格或急或缓,表现在演唱风格中为激烈、优雅的两个方面中就尤为突出。如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需投入在情境中,使自己完全放松,产生心理情绪从而进入歌曲内容的角色,才能最大程度的演唱好歌曲进一步把歌曲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一个性格消极、遇事低迷的人演绎一个欢快积极的歌曲,就会使歌曲大打折扣。因此性格影响着心理素质和制约着歌唱者的表演路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再者,除了性格因素,演唱者有意识的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也影响着演唱者是否能成功地塑造歌曲。通过书面的艺术有声化,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有声的语言传递给演唱对象。在这里,只有不断地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追求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技巧精湛,意境准确,才是完善歌曲的再创造的实质。而这一实质也是提高演唱者心思素质的要点之一。俗话说,用实力说话的人底气更足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演唱者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其在演唱中就更有自信,不会因为自身素质的高低而出现自卑心理,从而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水平。首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家,心中有着十分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歌唱与心理在上述的陈述中想必可以证明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而心理支配着歌唱者的积极或低沉或激昂的心理,从而发挥出歌曲的风格。而歌唱心理发复杂性也是每个歌者学习时的难题,下面就几种心理影响对声乐演唱的作用作浅谈。
(一)紧张心理
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难免会出现紧张心理,有时这种心理会助人一臂之力,但有时也会搞砸一切。紧张心理表现在现场中,会造成歌者的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知模糊、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思维活动减慢。更有甚者会造成歌者在演唱过程中忘词的情况。在遇到紧张情绪时,目前最普遍有效地方法就是做深呼吸。在临上场之前,许多演唱者都会做一个呼吸调整,这不仅是对演唱时呼吸的配合调整,也是可以对自己心理上的抚平,让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不慌不忙。
(二)情绪影响情境带入
培养情绪和情感是一个歌唱者的 必修课,若一个歌者的发声功能完全正常,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也将影响其发声演唱。歌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需先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面对特殊的情境调动特殊的感情,比如积极的情绪,会使人欢快,兴奋;而消极的情绪会使人压抑,悲伤。歌唱中需要表演哪种情绪就需要对歌曲风格、歌词、作曲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调动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歌唱者在面对犹如“酒干倘卖无”这类的歌曲时,需调动悲伤的情绪;而面对“欢乐颂”这类的歌曲时又要调动愉快的情绪。调动情绪的目的是要把情境带入到歌曲中去,换句话说,就是由歌曲来引发感觉,感觉带动情绪,让观众也感觉到歌者的情感。然而这些情感必须是由心出发,如对歌曲中美好事物的向往,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或对背叛、离别、分手的厌恶。这种两个极端的情感需要歌者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得多注意,勤加练习。
三、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上面说了那么多关于心理素质与声乐歌唱的关系,心理素质对声乐歌唱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上谈到的几点简单说明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宽广的词,有很多广泛的定义,那么就在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情绪的影响,性格的影响,自身水平的影响等等都是心理素质的概念。那么下面对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做个逐一讨论。
(一)如何调整情绪
我们可以见到成功的演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都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调整。如要歌唱是一个积极欢快的歌曲,他们会提前把自己带入情境,让自己的情绪高涨起来。那么如何调整情绪呢。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心情在面对难题时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那么我们有时也会受外界影响,影响自己的情绪。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坏的情绪的时候,如何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呢。美国心理学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装出一幅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这起事例其实比比皆是,人们有时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会闷闷不乐,但回到家里在家人面前放下工作的负担,努力开心起来,其实在装有这份情绪的时候,周围也洋溢着这种情绪,不知不觉间,往往能真正获得这种情绪,感受这种情绪的影响。就此,在声乐演唱练习中,歌者在演唱之前装着自己怀揣着那一份感情,练习真正的情感就会的降临。
(二)利用性格特点来提高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多大的程度上受着性格的影响,所谓拥有强大内心的人其性格也是坚不可摧的。而性格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证明是很难去改变,拥有一个怎么性格的人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其实这段话也有它的道理在其中。性格很难改变,我们何不找出性格中的闪光点,把它放大,成为我们强大心理的根本。在成为一个成功的声乐艺术家之前,每个练习生需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予以分析,找出自己的弱点,对演唱中不利的部分,需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逐一列出,优点放大,缺点掩藏,把性格中可以发扬的部分进一步发展成心理倾向和人们进一步学习进步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三)自身水平能力的提高
歌者在平时训练中,需加强自身水平能力。上面说到,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心理素质。但在训练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不忘自身水平的提高。训练发声,在和教师同学的共同练习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可以提高一定的心理素质。俗话说,强大的内心都是一个高超的能力者,而同时拥有超群水平和强大心理素质的人,成功的脚步会越走越坚定。
四、结束语
心理品质是一个歌者进行完美演唱的基础,是面对突况,需临场发挥时的内心支柱。心理品质所反映的结果也是跟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歌者在现场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速凝结,如情绪、性格、自身水平等等。而心理素质反映的结果更是过程,它比心理品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说了许多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更多想说的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不易,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这期间更需要歌者的性格帮助自己,不成为情绪的奴隶,找出性格中的优点,利用起来把握每一个对自己磨砺的机会,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心理素质,成为一个成功的歌者!
参考文献:
[1]王文武.心理素质提高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16(03).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2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
、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
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3
一、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单调枯燥的训练,如:压腿、下腰等等。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遇见各种挫折,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一些波动,从而产生了“自卑抑郁”以及“抗拒逃避”的思想。此时,教师不用过多的解释舞蹈动作,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给予肯定和表扬,告诉学生“只要坚持住,你就能胜利。”激发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他们的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喝彩,让他们充满信心,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另外,舞蹈也是一门体育,它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是强身健体的一个途径。当前许多的许多的舞蹈中都融合进了体操,使舞蹈艺术越来越丰富多彩。客观上,舞蹈训练是增强体质,但是也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
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情感共鸣
舞蹈的表演能力包括节奏、姿态和表情,舞蹈能力是完成舞蹈表演的本领,它包括具体的方式和所需要的个性心理活动。陈鹤琴曾经说过:“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的接触,可由节奏的美感使熔体和精神产生共鸣共感。”由于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排列舞蹈节目的时候,要使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舞蹈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舞蹈作品的内涵,深刻的了解主题思想,感受舞蹈作品的艺术之美,不要只重视动作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艺术的“神”。另外,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舞蹈作品中,让学生沉醉在舞蹈作品的角色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忘我投入,尽情的展现自我的表现。如:舞蹈作品《山妮》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朝气活泼可爱,又有一点羞涩和好奇的人物。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其人物性格,教师利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一群进城赶集、打扮漂亮的山里妹,充满了好奇和喜悦,高兴地快要跳起来了,但是又害羞……”在学生理解了作品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最优美的示范动作,引导学生积极地排练,充分的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表达,并且结合音乐伴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体育;学生心理素质;有效途径;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09-0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挫折法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素质的关键组成,在面对挫折与挑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更好地承受和适应恶劣环境。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挫折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征,合理地为学生安排困难和挑战,并为学生设定学习上的障碍,从而磨炼他们的性格,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批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掌握批评的程度,在学生心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使他们通过批评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对自身严格要求和积极学习,提高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活动现状为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高标准严要求也可以利用批评的方法传达给学生。例如,在50米短跑训练中,一位男生的跑步成绩是11秒,而教师在对其学习能力和平常水平评估之后,发现他可以跑到9秒,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事件对他进行合理批评,帮助他找到自身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你怎样评价自己的表现?我觉得你并没有发挥出你的真实水平,表现还不够好,你的成绩至少可以提升两秒,那么请你自己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批评时,会主动地寻找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针对心理承受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要温和一些,以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针对心理承受水平较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直接指出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改正。总之,挫折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胜利法
每一位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优势,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学科时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少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表现极佳并且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则束手无策并逐步产生恐惧心理。这一类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畏惧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对自己信心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较大,因为家境不好而造成极大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每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无法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面对这样多样化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胜利法对学生的错误心理进行疏导,让他们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中产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能够完成的任务,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任务,并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参与价值,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自信。
三、沟通法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主要的互动环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能够逐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调节他们的心理,确保他们用最好的状态融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成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沟通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生活观念,逐步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进取心,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沟通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能够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最快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端正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例如,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体育测验之后,教师可以和测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心。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的认识和看法,了解学生的心态。通过了解,教师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失望透顶,甚至表示没脸再进行接下来的体育学习。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进取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毫不在意,认为体育学习不重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改变态度,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因此,体育教师要革新教学思路,采用心理素质强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5
Abstract: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l of junior commanding academy should be chang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oop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lements of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the thought and approach of enhancing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cultivating, which has the certain function of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new-type junior commanding personnel cultivating.
关键词: 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y cadets;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cultivat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36-03
1 军事素质基础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战场更加激烈残酷,战争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对军人的军事素质提出严峻挑战。总部《关于军队院校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分流”实施意见》中明确:“合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前三年按军种打牢指挥生长军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军事素质基础”、“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第四学年按照兵种打牢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笔者认为军事素质基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强健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军人气质和较好的组织素养。
1.1 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 军事基础理论是学习、研究军事专业和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军事基础理论的内容应包括:战争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谋略、军兵种知识、外(台)军知识、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军事训练学基础、军事训练体制法规、训练组织与实施、信息化战争概论、军队指挥学基础、军制学基础、军事教育理论基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用标准化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军事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才能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为掌握军事专业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顺利成长为初级指挥军官铺平道路。
1.2 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 军事基本技能是人类从事军人职业的基本条件,是军人的看家本领,也是初级指挥军官履行职责的必备素质。在装备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初级指挥军人才如果没有与任职需要相适应的过硬的军事技能,就不可能带领所属分队很好地完成作战、值勤、训练、维稳平暴和抢险救灾等艰巨任务。军事基本技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技能,如轻武器射击、手榴弹投掷等;二是单兵战斗和生存技能,如单兵战术基础动作、防护、救护、筑城、伪装、格斗、攀登、野战生存等;三是履行指挥基本技能,如地形图使用、通信装备操作等。
1.3 强健的身体素质 古人云“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无德智也。”说明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军营生活和军事训练比较艰苦,相当一部分部队驻扎在大漠戈壁、边疆海岛、雪域高原,对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是严峻的考验。信息化局部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先机制胜的战争规律,对人的体魄和心理提出更高要求。在信息化战场上,战场空间扩展、战争进程加快、打击精度提高、战场环境恶劣,要求军官的身体素质必须首先过硬。
心理素质强大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raining game summary, the importance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e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psychological quality problems are analysized and I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These reasons are nervoustimid and so on. The avail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Keywords】 paddler; teenager;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method
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及重要性
1.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
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时期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人生的转变期,对各种现象比较敏感,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但在注意力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目的性,稳定性与选择性,特别是对新颖、独特、多样的训练方法很感兴趣,同时也易被一些外在事物所吸引。对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而言,他们感情较为丰富,对比赛既兴奋又易冲动,常常会因为一分、一局抑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1.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高低,在其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乒乓球运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但在关键的比赛中,由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排除外界各种干扰,以致于出现心理紧张,胆怯,头脑短暂空白,过度激动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这就是心理素质差造成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掌握专项技、战术的强大的动力,它可以使运动员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更好、更快地得到完整与发展,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帮助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以及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2、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过度紧张状态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缺乏对比赛正确认识,自信心严重不足,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对成绩期望度过高,导致在重大比赛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肢体僵硬,求胜欲下降,失误频繁。
2.2过分胆怯
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胆怯现象,主要是由于运动员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对手的能力,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缺乏,对观众、环境不适应等造成的。胆怯表现为大脑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2.3过度淡漠
青少年赛前淡漠状态与运动员大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强有关。表现为参赛者感觉全身无力,情绪低落,动作缓慢,缺乏信心,反应迟钝,对比赛有畏惧感。
2.4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比赛中,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如观众的掌声,教练员的举动,赛场中的广告牌等。
2.5过度兴奋
运动员在赛前兴奋的过早,使机体的各方面过早地调动起来,能量消耗过多。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尿频,失眠,急于比赛。虽然在比赛中信心十足,体力充沛,但由于过分兴奋,致使赛中用力过猛,动作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球的落点把握不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将比赛的状态调到最佳。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建议
3.1培养青少年乒乓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参赛动机
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要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要使运动员从中认识到取得优秀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个人,更对家庭,乃至民族,国家都有十分重要且巨大的价值,从而端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态度。
3.2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训练难易程度,随难易程度增加,要求运动员通过自身意志努力,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顽强和坚韧的品质。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出现不利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顽强拼搏,认真接好每一板球。
3.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注意力的调整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这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有关。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每分必争、克服外界干扰、保持正确的心态。首先是每一分必争。在训练中,尤其在心境不佳,疲劳时,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惰性思想,并尽量把训练看作比赛,认真对待,做到每分必争。其次克服外界干扰。在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在各种干扰下练球,比如观众叫喊下,灯光刺激下。有意识的克服自己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是急躁发火,害怕示弱等很难控制的心境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再次保持正确心态。在比赛中,不要过分考虑个人的得失以及和比赛无关的事,要把全部精力投入比赛中去。
3.4模拟比赛场上情况训练
比赛场上许多突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尽可能地模拟比赛场上的情况进行训练。首先要根据对手特点模拟。模仿对手技、战术的特点以及比赛习惯、风格。其次在不同比赛起点模拟。安排不同比分下的比赛,如6:6,8:8,7:9,10:10。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入状态较慢,尾局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再次是裁判员误判和错判模拟,裁判员的误判和错判容易让运动员产生不良的心态。对此模拟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克服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是场外情景和观众模拟。在训练中应组织一些观众,制造现场氛围,可以起哄,为自己喜欢的球员加油,使运动员犹如身临比赛现场,逐渐养成心无旁鹜、充耳不闻的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02-309.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0-273.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0-60.
[4]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188.
[5]体育院系通用教材《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120.
[6]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5(4):2.
[7]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高等学校文教教材,19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