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1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 创新型人才定义和素质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 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 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首先,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 个性特征鲜明、善于提出问题、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 其次,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人格, 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2 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与地方高校相比,军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有人将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表现概括为“四个简单”:(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研究生教学本科化”是重要的原因。
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但目前我院研究生教学方式却呈现出“本科化”的怪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本科阶段的翻版。一方面,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有大量重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一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关,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来自不同高校、专业基础不同的研究生的需要,但它也限制了研究生的跳跃式学习、自行完整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对本科所学内容大规模重复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限于课时,一些含金量高的课程只能被压缩或舍弃,研究生教育中前沿类、方法类、实践类、跨学科课程比例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授课的方式也与本科教育大同小异:以上大课为主,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引导、交流与讨论。现在我们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学员表现与国外研究生珍惜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同,我院的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比较淡薄。校内举办的一些专业讲座门可罗雀,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都是常有之事。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1)军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僵化,长期被动地接受导师灌输的知识,习惯于“记”和“答”,“问”和“想”的能力不足;(2)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以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于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表现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
3 从教学上培养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要改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入手,从根子上铲除孳生它们的毒芽。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着手,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
3.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创新素质的要求, 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框架, 科学设置课程,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敏捷的创新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向上的创新人格、独特的人文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等素质。因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 必须围绕创新素质要求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包括技能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体能教育模块、思维方法和人文修养模块等, 并以此体系框架具体设置课程。
3.2调整教学方式
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本科化”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调整教学方式。
3.3倡导学术交流
倡导学术交流,就是要多方搭台,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学院可以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团体,院校给予经费支持,给与指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是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也尽力创造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课题组进行专题报告,或是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都是可行的途径。聘任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高水平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作为军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因此, 以研究生教学工作为核心, 加强研究生教育建设, 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我院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
[2] 李达丽.“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着力点;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呼唤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上层,代表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关系中国教育的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和策略势在必行。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再创造或对于事物规律的再认识,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者孟万金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排在重要程度的首位。可见,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最核心的要素。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研究的灵活性。因此,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其他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笔者认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5个。
1.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从跨学科、多维理论视角思考问题,尝试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育研究中,许多教育问题不是研究者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研究生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不移的信念、锲而不舍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不计个人得失与合作团队共攻难关的心胸,这样才能在科研创新中克服种种困难,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合作效应,最终实现教育科研创新的理想。
3.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教育学研究生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多读书、多思考,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及时记录顿悟和灵感,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把“求同”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研究成果。
4.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
视野决定高度。教育科研创新需要教育学研究生具备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以史为鉴才能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对前人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或总结,使其系统化,或者赋予其新的解释,进行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教育改革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找寻世界教育图像中的中国坐标,把教育研究放在国际视野下进行审视,批判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坚守本土视野,把教育研究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本土视野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5.培养教育学研究生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的能力
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创新的活水源头。教育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引领实践,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应该深入教育实践,读懂教育、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读懂教师、读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架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使教育理论能够真正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科研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探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研究生应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教育学研究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发现真问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主动接受新理论和新思想,大胆假设,合理质疑和联想;努力将科研意识转化为科研行动,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尝试科研创新。
2.研究生导师应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思想引领者,导师自身所具备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研究生对学术的执著和对科研创新的追求与渴望。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追求熏陶和教育自己的研究生,引领其进行科研创新。
3.完善课程设置,夯实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基础
课程是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我们应该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多元化,符合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
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研讨、学生成果展示(汇报)与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让课堂成为学术交流与争鸣辩论的主阵地。
5.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助力研究生科研创新
在评价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时,除了量化评价,还应适当考虑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为科研创新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另外,要鼓励研究生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激发科研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在相互激励与帮助中进行科研创新。
6.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
思想自由是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营造“自由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更新图书资料,让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学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学术论文大赛和学术成果展示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使研究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进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3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 科研训练 创新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reative Ability
HAN Xuelei, LI Xinjian, LIN F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Innovation capacity as a source of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college,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explore. In this paper, the need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from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al approach and strategy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①中明确表示,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力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一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智力发展,②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逐步推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③④
1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丰富知识层面,扩展学术视野
教学和科研作为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可以培养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目前,毕业设计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在各高校中普遍推广和应用,通过提早参与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丰富知识层面,扩展学术视野。
1.2 任务明确分工,增强责任意识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18~20岁左右)的特点是具有较为活跃的思想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大学创新体系中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在科研训练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任务、难点和创新点等方面有详细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指导老师应根据科研任务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实行责任分工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1.3 培养科研兴趣,避免盲目跟风
考研被称为是继高考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考试,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165.5万名考生参加研招考试,创造历史新高。在如此庞大的考研大军中,很多人缺乏对研究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大学生在完成科研工作过程中,及早地受到严谨、求实、勤奋的学术氛围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加快了对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使大学生通过在科研过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所存在的考研盲目跟风的现象。
2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2.1 立足科研兴趣,做到正确引导
目前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的选题存在有指导老师拟定题目,学生负责指定任务的现象,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但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会出现有些学生对分配的任务并没太大兴趣,而为了完成指导老师分配的任务而被动参与,这样会导致大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的现象。所以鼓励大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项目书的撰写、申报以及实施,全程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这需要指导老师在科研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材施教,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真正目的。
2.2 实行合理分工,老师耐心指导
对于初步涉及科研训练的大学生,存在有科研经验不足、执行能力偏弱以及科研目标不明确的一些特点,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中发挥着方向引导和知识解析的双重作用,同时对大学生在项目中锻炼的成效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合理分工;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把握科研动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指导老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
2.3 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中,需要有相关项目和资金的支持,高校各级领导应该拓展各种融资渠道,设立专项经费,在校内设置一些科研训练创新项目。对于各类项目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对于完成优秀的项目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或者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针对指导老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研工作中来,稳定人才培养队伍。
2.4 完善科研平台,定期汇报进展
目前,有许多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比例日益增多,但是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与研究生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科研训练主要依赖于研究生的试验平台,缺乏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平台,实验条件不够完善,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针对大学生科研的交流平台,导致无法实现科研经验的交流以及增强大学生科研的影响力,所以很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因此高校相关部分可以设立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交流平台,以学科或研究方向为一组定期举办项目进展报告、课题进展汇报和项目结题答辩,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参与科研训练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还加强了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良好氛围。
2.5 注重成果转化,鼓励自主创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可将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结合起来。科研成果被研发出来以后,只有将其转化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通过将大学生科研训练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相结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的技术来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在激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解决就业难的现状。
3 结束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⑤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成熟的方法和创新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会大大增加,因此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平台,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中国高等教育,2012.4号. 2012-03-19.
②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9.
③ 李慈,徐云,蒋西明.高校科研在促进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和途径[J].内江科技,2011.11(30):30-31.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JGZZ15_061)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将科研活动和成果作为重要教育目标,由此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成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培养。
学界普遍认为,在高等教育中,高校需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远大理想、独立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如:研究生自身缺陷因素、导师团队影响因素、学校及社会培养环境等。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概念的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1]创新一词原意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学界对“创新”的定义包括如下几点:创新的导向是在现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别于常规或是常人思路的一些见解;其次它为了理想化需要或是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最后通过利用现有的一些知识和物质,进而改进已有事物或者创造出一些新事物等最终获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孙奎贞等[2];岳晓东[3])。
个体创新能力包括敢于怀疑、勇于批判和善于调查能力,还包括善于运用知识和理论,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观点,不断培养新技能,提升产生新发明的能力。个体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完成能力。创新意识代表个体能独立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并最终创造出新事物的意识;观察能力指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并驱动研究者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能力被称为创新的先导;分析能力代表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面对问题时,能否做出正确判断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完成能力指在透彻地理解问题后,制定完善的方案,最终良好地付诸于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其中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便包括创新能力,这也就更加凸显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十几年前,国家已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问题,然而黄玉清 [4]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严重不达标,主要表现为学生们较少参与科研实践,现阶段我国约有70%以上研究生并没有直接参与实践研究,在办公室虚拟研究占据主体。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现阶段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总体看来,“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缺乏”[5],“创新能力有待提高。”[6]“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引起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7] 因此,及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求启示”[8],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所受到的影响因素首先应从研究生自身出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动力不足,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受到功利性的培养目标、快餐式的培养流程、严入宽出的培养标准有关。同时,多数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这一概念都缺少全面认识。
李兰和韩梅[9]针对我国研究生缺乏原创性的现象总结为四点:“简单移植”,对别人使用过的方法反复使用;“简单延伸”,仅停留在证实别人既有结论等;“简单揭示表面现象”,并未探究内因;“简单推理”,即研究论证的结论是已知的。在此基础上,郭巍[10]也指出,我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缺乏主动探究能力,不善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研究,论文写作缺乏创新。
在自身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充足的科研时间,研究生在其科研创新性上也受到很大制约。
(二)导师团队因素
与本科生阶段相比较,研究生阶段比较明显的一项区别便是研究生有导师指导。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引导者的角色,导师及其组织下形成的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风气形成和能力发展最为重要。
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制约,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影响下,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丧失。应义斌等[11]研究发现,当今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为“老板制”。很多导师招收研究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课题,导致导师直接为学生定题目、拟定试验方案,甚至直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研究生变为科研项目的执行者。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往往对其导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会出现没有导师的安排学生不知该做什么的现象。这种模式下的学生通常在读研期间成绩很好,但因缺少自主创新能力,毕业后变得平庸,无法将科研很好地坚持下去。
研究生导师身份角色的两重性,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赵川平[12]等提出不少教师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科研知识的辅导和相关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从而造成研究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缺失。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马革兰等[13]发现: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师生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化与现实教师科研需求方面不匹配,造成学生过剩或者招不到学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供需P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
(三)学校培养环境因素
数据表明,相较于欧美,我国高校实际对于研究生科研投入的基金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与此同时,赵镇[14]指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造成师生数量不匹配,狭小的实验室不够使用,用于实验的器材损坏严重,实验室管理条例不够完备等,这些均限制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杨宏和施远程[15]研究发现,除了资金及基础设备的缺失,学校培养环境的缺陷更大程度存在于其课程的设置,以及对于研究生专业方向没有做到正确解释和引导,很多学生甚至失去了科研创新的信心。
(四)社会及其他外部因素
与国外大学生生毕业后普遍会有“间隔”年进行社会实践不同,我国的研究生大都是本科生毕业直接深造,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和家庭对研究生普遍态度是在校完成学习任务。郑家茂和张胤[16]指出:现如今的研究生往往理论基础坚实,但缺乏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科研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李孝红等[17]研究发现:研究生在其科研实践活动中需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现对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研究生不断参加科研实践。
三、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对策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现,应采取多种对策,如下。
(一)帮助研究生提升自身素质,并提高其科学创新意识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处于其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时期,科研创新动力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第一步。李小昱[18]指出作为一个更加偏向于开发自身潜力的阶段,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往往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于科研活动的热情度。姚江林等[19]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往往可以促使其更加自觉地尽全力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成就动机无疑是推动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
此外,科研创新需要研究生加强个人意志品质。滕建华等[20]指出,科研创新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思考、潜心钻研,研究生需要不断提高求真求实的科学创新意识,培养不怕失败的科学创新素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勇于对自己研究结论负责,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现有导师机制,规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1.导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科研创新风气
对于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导师应该教育研究生要热爱科学,不断身体力行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力图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并且为其树立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使其加快对创新知识及技术的学习,从而加强锻炼创造性思维。
2.导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也要逐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研素质,以及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文献的引用规则、撰写科技论文的规范标准等问题(陈芳等[21];刘翠琼等[22])。导师应当适当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包括学术会议、外出调研交流、与自己共同举行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等(郭素娟[23])。
3.导师应当适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在研究生的科研、生活中,导师的关怀指导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姜友芬[24])。导师对学生的适当关怀通常会成为学生学术研究的动力,无形中鞭策学生不断进步。
此外,面对因为研究生扩招造成的导师和学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相应聘请外单位的优秀人员做兼职导师,缓解导师队伍的不足。
(三)学校应优化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高校要想真正成为可以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地方,需要意识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陈金飞等[25]),加强导师管理,利用教学指导科研创新,制定政策措施,确保研究生培养流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还需要对那些出现专业思想动摇和迷茫的学生及时进行重点支持。当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其创新精神更有可能越强。对此,学校可以在一开始就对专业概况和发展前景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不断探索更加优化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多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理想信念教育也必不可少。
在科研过程中,科研资金的保障也十分重要。适当提高科研奖金的力度,一方面可降低研究生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激励研究生投入更多精力到科研创新中。
(四)多利用社会资源平台,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面对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学以致用等问题,众多高校开始通过创立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开设创新实践强化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当高校与政府及产业部门展开合作,很多课题组往往可以得到大量的研究资金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同时,当研究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成果推广则会变得更加容易。殷翔文[26]研究表明,对研究生的培养需打破行业界限和行政壁垒,各方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真正实行“产、学、研”的联合培养机制。与此同时,雷兵等[27]研究也指出,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糅合到“产、学、研”合作体系之内,可以使各方研究人员能平等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培B和提升科研技能。
四、结语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这无疑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各方面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达这一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把积极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着力点,采取多种对策培养和造就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2013(11):144.
[2] 孙奎贞.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31.
[3]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84.
[4] 黄玉清.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51-252.
[5] 张军,张平.自我发展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2017(2):134.
[6] 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安徽文学,2017(3):115.
[7] 张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5):266.
[8] 张军.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8):67.
[9] 李兰,韩梅.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4):79-81
[10] 郭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2008(7): 181-182.
[11] 应义斌,曾超,徐惠荣,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3(2):31-32.
[12] 赵川平,张聪,楼程富.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40.
[13] 马革兰,连漪.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3-164.
[14] 赵镇,赵醒村,张虹,等.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8-109.
[15] 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73-175.
[16] 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17] 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6-79.
[18] 李小昱,王为,张衍林,张终.从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75-77.
[19] 姚江林,青平.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4):309-312.
[20] 滕建华,娄厦.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1):78-81.
[21] 陈芳,穆静,暴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提高研究生竞争能力[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http://
/jyjx/news.asp new=626.2006-01-05.
[22] 刘翠琼,贾黎明.加强Seminar管理和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56-57.
[23] 郭素娟,徐成扬,张金凤等.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成效的几点建议――以林学类大学生科研实践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 (2):14-16.
[24] 姜友芬.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51-54.
[25] 陈金飞,李康,王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00-201.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6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科研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种企业的需要,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创新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构建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1.认识上不统一。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认识到高职教师科研培养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沿用培养单一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没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2.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虚无缥缈”,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常常是只要有课题的人就被认定“科研创新能力强”,表现出明显的“虚”;而一些无实质核心的科研课题却屡屡得手入主各类高一级科研创新资助行列或获得各类大奖,让行内人士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所在,即“无”;高职院校一些“有能力”的人,一个课题反复更换标题可以延续几年在多个项目中“中标”,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缥”;做来做去,几十年过去,仍未见所谓的科研创新效果,“缈”。在这样缺乏制度规范和支撑的环境下,无法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尖端性,更无法体现出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工研型人才的高职特质,也无法让为之努力的高职真科研真创新生存下去。
3.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对象行政化。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走出去的人选上,更多是外派行政领导学习,特别是省外或国外学习,真正的一线专业教师机会少之又少。在请进来项目中,更多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上的讲座而非目前成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讲座。高职院校极度缺乏建立一个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客观上存在的问题。经费上,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资金偏紧;科研课题项目来源上,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课题研究项目较少,申请渠道较少,选题范围较窄。
二、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载体开展研究探索,这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创新高职院校教改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融合到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大赛项目,这个过程既是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验技术、前人成果等融会贯通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技、增强技术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过程。推进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3.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尤其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育人者的科研水平,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可以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更好的研发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可先以工程院系为改革试点,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教师科研管理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研究教学平台,培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研究教学是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用于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项目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题设计》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高职教师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及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突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环节,把研究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主研学方式,组成教师为主导,学生全程参与的研发团队,提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
2.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实验操作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训机构。以各系为单位成立专业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各项企业真实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系级专家组,负责带年青教师从事项目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师研发专修室,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作为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3.建立科研管理平台,优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有关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是培养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制定教师科研资助管理制度,支持教师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制定教师科研综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修订考核标准,把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及工作量计算范围;把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范围。
4.创建信息反馈平台,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信息反馈平台是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创建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统计和评估,为年终测评和考核提供依据。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及就业质量调研系统。以第三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毕业后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状况、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体系各平台的功能和机制,提高体系整体动作效能。
加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不仅能够收获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三赢”效益,而且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本。将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6):71-73.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79-81.
[3]段兆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3.
[4]陆颖.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