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审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1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2

关键词:文化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的认知

(一)关于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于文化的探索。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马波( 1998) 所著的《现代旅游文化学》、沈祖祥(1999)所著的《旅游文化概论》中都曾提到,国外有关文化的定义早已经不下150种甚至200种了。虽然现阶段对于文化的研究已然十分丰富,但也由于研究的角度过多,使其并没有明确且清晰的认知。这也使得文化的子分类,旅游文化在研究上也不能简洁明确。个人认为,相对于旅游来说,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的比较简单,可以部分的理解为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人们生活、精神、审美、习惯的汇总。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文化,人们选择旅游的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想要短时间的离开自己长时间居住的环境,获得机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包括生活、民俗、风景等等。在旅游的众多动机中,个人认为猎奇是最直接并能够有效促成旅游行为的动机。从这个角度出发,旅游意义上的文化就要简单很多。上层概念的清晰理解才能缩小并充分理解下层概念。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种对于文化的理解上,真正意义上对于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同应该是各自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旅游角度上文化一词的理解,笔者相信,这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于旅游文化

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类似,多而杂。一个好的定义应该用最少的语言,描述最清晰的现象或问题,并能使大多数人感到认同。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还远远不能称为定义,最多算是理解。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深知自身学识尚浅,无力定义,但想从个人方面提出自身一些看法。谢彦君(2012)先生在其《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中曾经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笔者十分认同。单次的旅游活动或者单人多次的旅游活动是无法形成旅游文化的。旅游文化是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的旅游接待者发生旅游接触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能动的对双方产生作用。例如,旅游活动带来的旅游消费使当地居民看到了经济利益,从而从事简单的商品经营。由于旅游者的行为带有求新求异的态度,所以当地居民所经售的商品要具有本地的特色。这种一来一回的基于商品交易的文化上的交流促成一定程度上的旅游文化。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饮食、民俗等等的交流融汇在一起形成了旅游文化。此外,笔者想提的一点是,很多学者认为一些名胜古迹或历史名城也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单独来讲它们的历史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旅游活动来看,它们的历史价值其实是旅游者旅游动机和目的的一部分,是旅游经济产生的部分来源。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以历史为主的名胜古迹或景区,它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收益是它的旅游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旅游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思考、交流与活动创造了文化。

二、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思考

(一)旅游文化与物质社会的结合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人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地代表特色的文化。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旧是发展的重点。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创收能力不可低估。因此,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个旅游地区出现了世俗化与物质化的时候,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区域的旅游价值得到了游客的肯定,这对于旅游地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旅游地区的文化与价值实现的基础是旅游者的肯定,前往并参与当地的旅游活动。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旅游地区,成长期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整,旅游文化的发展处于初始形态,旅游者更多的体验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成熟期初时,旅游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当地的旅游文化也在大量的旅游活动逐渐清晰,但商业化的问题开始体现。文化与物质化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物质化可以帮助一个地区开发当地特色的文化,让文化从隐形变成显性。另一方面,物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因,会破坏当地的文化,甚至会产生错误的旅游伪文化。例如,现阶段的丽江大研古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丽江发展已然到达成熟期的阶段。丽江开发之初,最明显的旅游吸引物,是当地的环境建筑与纳西族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大量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感受、互动的旅游行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但现如今,大研古城内,几乎所有人家都变成了小型的商铺,区域内的房屋早已被其他地区的商人租赁用于旅游开发,被迫转型的“艳遇之都”已与城市的酒吧一条街别无差异。旅游文化或者说当地的文化早已变质,这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的魂在丽江已然消失,没有魂的景区,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快速复制。旅游经济不能用作旅游地发展好坏的评价,旅游文化的价值是无形的,也是难以估计的。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研究方向的偏差

对于旅游文化不清晰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对于旅游文化研究的效果。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涉及三体说的教材,也是主要围绕旅游资源进行。谢彦君先生对目前中国现有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这些著作中,其目录结构为‘总论或绪论+ 文化旅游资源介绍’的教材总数为26 本,占比高达75%。在这些著作中,其主体内容无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这些成了必备内容,而涉及民俗风情、综合艺术、旅游文学、自然山水文化;艺术的内容也为绝大多数著作的必备内容;其他诸如聚落文化、世界遗产、地域文化等,因所用范畴不一,各部著作取舍不同,但已非主流内容,或可忽略不计。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倾向是,这些著作在探讨上述论题时,几乎都采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所汲取的素材,无非是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事件或事实。这一方法论所隐含的假定前提,自然是‘旅游文化与人类历史相始终’这样值得商榷的命题。”对此,笔者十分认同。首先,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客观存在,用于旅游开发变成旅游资源,相对静止。而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基于旅游资源感受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笼罩着整个旅游区域,更接近与无形,它熏陶,影响,并感染着旅游者。旅游文化的书籍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应该着力于旅游与文化,落脚点在于文化。当然,在研究上,笔者同意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辅之以自然历史文化,探求旅游对于当地人民生活、认知、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关乎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书籍更应该体现作者对于旅游地文化主观的认识,而非客观的陈列与描述。

(三)旅游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个成功的定义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牛顿三定律。当然,由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用理科的思维来要求文科显然是不合理的。自然学科对于定义的讨论往往与追求真理和客观事实相关联,对于定义的准确要求反应的是对于科学的严谨,真理只有一个。换个角度人文学科对于定义的追求的意义可能会小得多,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说只能用“你的定义有一定道理“来概括一种定义的话,那只能说反复定义的意义并不大。而旅游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更应与实践相结合,所以笔者认为,学者们应该总结出一个简洁清晰的旅游文化的定义,让人们的研究方向明确,让研究结果更有力的开发和保护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理论充分的指导实践,而不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应该优先从旅游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研究。定义不是内容,更不是目的。国外的先进的关于旅游的理论,不论是社区研究、规划研究、还是旅游学的研究,它们都是立足于实践本身,而中国目前的旅游并适用于国外的现实情况,所以国内的学者在研究上更应立足中国的旅游发展,不要空中建楼。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周广鹏.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J],2012(26):26―35.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3

故事脚本设计、交互式平台的搭建与测试、传统文化资料的梳理、动画的视觉表现、角色形象设计、角色实体模型设计、文化主题的设定。交互式平台的搭建与测试、传统文化资料的梳理、角色形象设计、此类文献的具体内容与资料比较稀少,难以收集。

以全新设计概念去演绎杭州旅游文化,引领旅游和文化的动漫、交互式表现融合的新方向。集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在功能上可以集旅游、游戏、购物、体验、观赏、互动、穿越于一体。使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更为轻松与互动。游客可以身临其境的跨越时空来感受浙江省的旅游文化。

(1)中国动漫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提炼,找出传统文化中与动漫产品品质相联系的可结合的特点。通过动漫与交互式媒体展现文化名人、诗词歌赋、风土人情、地理习俗、历史典籍、文物复原、民间传说,即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产品文化价值。(2)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动漫产品,加强品牌的概念设计。(3)每款动漫与一个文化主题相结合,塑造动漫形象以及等衍生产品,给消费者感受是购买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文化。

经调查此类文献难以查询与考察,相关的参考数据也是非常稀少,从现象角度来看,许多旅游景点采用媒体与真人表演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宋城的“千古情”、“西湖印象”、横店的“山洪暴发”等,这些都是以表演为主,辅以媒体来加强视觉与听觉感受,在交互式方面依然非常欠缺。仍然是表演者传达信息与观众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美国的第二人生是以游戏平台的模式,虚拟一个社会空间、用户以真实的身份登录,在虚拟的社区空间进行交友。但是此虚拟平台与现实的景点与社区没有相应的联系,对于旅游文化与旅游动漫相结合的角度来讲显得十分脱节。而此类平台的优点在于用户的信息真实性以及虚拟空间的交互性。我们的思路是将真实的景点、景点相关的典故以及传说与交互式媒体、动漫相融合于一体。

与此文基本接近课题没有明确的考证依据,只是在现实应用中有一些分散性的元素表现,没有真正结合在一起的完善的范例。可以肯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思路,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参与,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交互式动漫真正应用到旅游文化中去。

(1)打造民族品牌,旅游文化、文化名人、风土人情、地理习俗、历史典籍、民间传说等元素都可以与动漫相结合,以动漫作为媒体,对于宣传当地地域文化,旅游有巨大的推动力,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科技文化价值。

(2)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动漫产品,研究影像媒体的创新技术,形成独特的表现风格,塑造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开发旅游动漫衍生产品,创建有民族特色与前沿技术的动漫创作平台。

(3)动漫产品与交互式媒体相结合,采用动画与虚拟数码技术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据旅游景点、博物馆、房地产的建筑、园林、室内等规划设计图纸,将楼盘外观、室内结构等未来建成的场景进行提前演绎展示,让人们轻松而清晰地感受过去与未来,提升对旅游文化认识的兴趣。

将中华传统文化切实地融入动漫设计之中来提升动漫产品的文化价值,为动漫产业开拓市场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为浙江省旅游文化拓展更大的商业利润空间。

我们的工作模式是首先自主创意设计出多个系列主题的动漫形象,通过每个系列设计制作成打样片,然后我们直接找相关产业领导给他们做汇报,通过设计方案PPT演示和打样实物的展示并介绍每款动漫的价格,经过筛选,从我们前期的工作效果来看几乎每家企业都对我们的思路和样片感兴趣,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计划模式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

前期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研究工作,完成了一个6分钟左右的动画演示版本,名为“梦幻西湖”,以北山路的中山公园作为原形,通过计算机1:1的比例建模,渲染完成,用户可以通过照片与真实身份登录,登录后可以选择景点进行虚拟浏览,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基本一致,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感受旅游、购物、订票、艺术、动漫、娱乐、商务等于一体的服务,将真实的旅游与虚拟的交互式媒体、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创作来检验问题解决的可行性,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创作成员悉为学院在职骨干专业教师,有着多年的研究与创作经验,在交互式媒体、传统动画、三维动画相关、雕塑造型等领域有独到的专长与研究,保证了团队的力量的综合性和针对性。

针对动漫产业与交互式媒体企业进行大量的考察,决定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来执行我们的创新研发理念。

(1)“不是做加工而是做思想”。我们将把动漫的创意融入交互式媒体里面,让购买者除了买了产品还有产品的文化,以及产品的前沿科技和创新理念,而且有更多的收获。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4

一、旅游文化的功能

(一)旅游文化功能概述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此标志着旅游业的正式诞生。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使其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也在逐渐地走向兴盛的时期,进而也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带动作用。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旅游经营者过于重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对旅游景点的一些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采取忽视的状态;进而出现许多旅游景点遭受破坏的现象,进而失去了其本身的面貌,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十分不利。而对于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对其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如何实际和重大,不是也不可能构成国家决定促进这一活动的唯一标准。”总体来讲,旅游业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纵观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和休假的享受,更加追求的是对当地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与体会,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必将作业衡量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水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会作为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魅力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具体功能马林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产期的生活产物,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智慧与行为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的产物,基于此,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长期经营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持作用,其具体说明主要如下:1、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旅游业的旅游文化直接指引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主体,而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直接决定着一个旅游景区的具体魅力所在,一个旅游产品只有在具有独特旅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游客前来消费。对于当今“文化游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体会旅游本质上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享受,那么其每个景区的不同旅游文化就直接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旅游文化的旅游景区才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经营。2、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的游客,那么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市场导向的,那么旅游也在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就必然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因此,只有基于一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才能够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更具品味与吸引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一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开发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最终目的。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国籍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是对于旅游景点来讲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各个国家优美景点的欣赏与享受,对于他们来讲,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古希腊神庙,或是欧洲哥特式教堂,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对景点的欣赏水平与个人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建筑作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地区的旅游者所接收与理解。那么随着各个国家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与旅游文化的塑造之间的关系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要对旅游文化进行良好与合理的塑造,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是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对一个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也关乎整个旅游景区的形象。由此可见,塑造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使其保持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在旅游业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塑造,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景区的特色,民族特点等,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做出设计,进而确定旅游文化的主体。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讲,其是在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来下的,进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不是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特色来决定的,具有独特性与社会遗传性。因此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不可被复制与模仿的,这也是作为旅游业一个关键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义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可复制与移植的性质,因此旅游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实际的旅游业状况而言,旅游的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旅游文化就会被毁灭或是替代,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的经营者来将,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品牌的保持与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一)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旅游景区的魅力所在以及所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展现,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旅游景区的优点所在,进而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知名度与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旅游文化品牌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刚刚开始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是刚刚建立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其了解度与认同度普遍偏低,那么就可以借助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来提升新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使其快速地走向市场。

(三)旅游文化品牌具有持久的扩散效应,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向人们宣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进行具有十分持久的扩散效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四)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建立旅游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对与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那么在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与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紧密地结合在一定,进行获得游客们的认同度,实现旅游业的稳定运营。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打造旅游景区独特的、优秀的旅游文化,并且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魅力所在,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遵从许多的原则,其具体叙述主要由下。

(一)可持续原则对于旅游业来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上也考虑到将旅游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虑人们长远的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而不仅促进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旅游业能够长期在社会市场中生存与稳定地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进行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品牌,只有在旅游文化品牌无可替代的情况下,才可以证明其旅游文化品牌的成功建立。除此之外,在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立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文化品牌的保护,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当代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在一起,进而增加其品牌的个性化。

(三)市场导向化原则旅游业能够稳定经营的基础就是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化,那么在建立旅游业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旅游者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游客深深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且引起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实际的消费。因此旅游文化品牌的设计要建立在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之上,并且根据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明确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创新在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市场上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分析,并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进而有助于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维持旅游业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理念的设计,将传统的当地文化与现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体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将旅游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当地文化定位特色的品牌形象旅游业文化品牌的建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所逐渐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因此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转移的特性,那么在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因素,进而能够创造出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品牌,进而能够起到最终的吸引大量游客的目的。

(三)差异性的品牌营销与宣传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内容要吸引游客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手段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与认识到其具体的旅游文化,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才能够达到建立特色旅游品牌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活动、节日庆祝或是一些大型的文化表演,来引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进而吸引其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体会,从而增加人们来此消费的倾向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媒体来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例如以广告、传单或是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促进消费的最终目的。

(四)强化品牌管理在进行旅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对旅游文化品牌的管理,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与经营阶段都传递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而保证旅游产品在每时每刻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一个十分完整与优秀的旅游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在提供给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享受与舒适,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的周围建设一些十分舒适的旅馆与一些餐饮娱乐设施,让游客能够以一个很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满足游客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准与产业的整体素质,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施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对旅游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根本上加强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五)建立区域合作品牌一个地区本身的基础设施与建设程度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在建设当中的整体情况,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在旅游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而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些旅游景点的所在之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那么就会在交通方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带来一些不便利的条件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与整个城市或是整个省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的整合,使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做到优缺点互补,进而将整个旅游景点的每个优点展示出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共享,形成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

(六)品牌的网络营销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也可以作为一种十分强大的营销工具,将旅游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广泛的传播。网络宣传的宣传速度十分迅速的,并且其普及的范围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而且其宣传的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可以将网络宣传广泛地利用起来,进而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从而打响其品牌的知名度。

五、结语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5

关键词:文化;旅游;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早在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

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养生的需要、健身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充满异国他乡情调的城市文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憧憬和期待,这是人类求异心理的典型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在奇险幽野的山岳景观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熏陶,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唤醒与律动;人们总是期待着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人类文明的河床上获得智慧,这是人类求知、启智需求的体现;人们总希望通过投身自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通过参与异国他乡的民俗活动洗去尘渍,获得愉悦,通过旅游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忘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人类自生的本能反映;人类通过跋山涉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这是人类健身养生的需要。上述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四)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林洪贷(1990年)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于士英认为:“七五”以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就是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文化

旅游业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行业。其创造的核心是文化品位的不断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源于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电影,20世纪50年代建园之初,只有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睡美人城堡、海盗船等少数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坐过山车、乘坐飞碟、过时间隧道、看水幕电影、看四维立体电影等现代高科技和人类幻想成果在迪斯尼乐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迪斯尼乐园的文化内涵。深圳在20世纪80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总是那些合乎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联想、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启迪的景观。因此,一位优秀的旅游规划大师,景观设计大师和旅游产品策划大师总能够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桂林的山固然很美,桂林的水固然很迷人,桂林的民俗固然风情万种,然而如何在短短的行程体验、感受桂林的美,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印象刘三姐》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剧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部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桂林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高度提炼和系统优化,是熔铸于山水人文景观中的又一崭新的文化景观。

(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代表――故宫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已经毁损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国内外的游客进行开放,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我国藏族建筑的瑰宝――布达拉宫,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文化遗产大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修葺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3、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5).

4、尹华光.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会明显加强;与旅游产品结合,会使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旅游就是从温饱步入富足阶段的一种文化消费,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旅游也只能画地为牢,在低层次徘徊不前。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探究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从文化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任何旅游活动过程及内容无一不以文化为内容,并与文化密切联系和接触,以至于有旅游就必然有文化,文化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流动就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旅游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频繁交流的过程。[1]

二.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背景

贵州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贵州省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未脱贫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贵州尚未脱贫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迄今仍然保留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使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贵州的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使贫困地区沉默千年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成为对世人的吸引物,更能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对于贵州省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发展,可以从根本上将多数乡村从贫困状态下解救出来。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永续更新性等特点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改传统旅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稟赋型发展模式,开拓了旅游产业向创意化、知识化发展的新视野。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历来相生相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贵州省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风光秀美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绵长,然而目前贵州旅游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缺乏文化含量。因此开发和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在旅游精品中彰显文化魅力,通过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价值,当我们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时,不仅文化产业建设是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充满了生机活力,二者共同发展形成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植根于文化而繁荣发展

贵州古朴醇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斓的神秘基因。走进贵州民族村寨,人们常常会发现,古老的生活习俗汉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在许多苗乡侗寨、布依石寨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除了这些物质遗产,还有更多的非物质遗产,不同民族村寨里的节日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如松桃花鼓艺术节、龙里苗族草原跳月、布依族三月三活动、大方县彝族文化节、台江苗族姊妹节、天柱黔湘四十八寨歌会等等。此外,各种健身、美食、采茶、赏花等活动,包括黔东南越野跑国际挑战赛、赤水独竹漂漂流大赛、百里杜鹃花节、黄果树瀑布节、乌江美食文化旅游节等也别具特色。贵州还是国酒之乡,民间酒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风土人情似乎浸泡了千年的佳酿。贵州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贵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大量光辉业绩,留下的宝贵资源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贵州旅游产品的一大卖点,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和历史遗存以其独有的美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

贵州的这些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和民族特色(如贵州的夜郎文化、洞穴文化、服饰文化、蜡染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傩文化等)都是贵州的优势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游客回归自然、寻踪探秘、休闲度假等多种心理需求。贵州的旅游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才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根植于文化,能够让贵州旅游更上一个层次,同时也能让贵州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及更好传承下去。

(二)深挖民族文化,发展支柱产业,创新旅游产品

要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就应该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将贵州打造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品牌近几年已经深入人心,但要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仍需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贵州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是创意文化产业,目前80后、90后占旅游消费者的大多数,因此旅游服务、旅游商品都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将贵州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旅游魅力以文化创意体现在旅游商品中,使旅游商品在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同时,更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纪念性。

(三)抓项目,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方位营销模式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多民族文化产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形势,贵州省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努力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为推动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有若干具体项目来支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重点放在互动项目的策划、优选和开发建设方面。[2]据统计,2008年以来,贵州省通过财政拨款、财税减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2011年,贵州省财政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由201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全年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投入近2亿元。在对外营销方面,“多彩贵州风”自2005年公演以来,已赴28个大中城市巡演,出访了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2011年演出收入3000余万元。贵州省杂技团转制后开发精品剧目,在日本演出取得成功,又远赴加拿大开展商演。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结合转企改制,引进四川文轩共同组建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贵州最大的书城。贵州省还出台了《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已有《幸存日》、《邓恩铭》、《绝地逢生》、《雄关漫道》、《水凤凰》、《奢香夫人》等20多部影视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贵州制造”不断闪耀在全国大小荧屏,尤其是《奢香夫人》在央视热播后反响强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再如近几年来,通过组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系列活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以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展”等公益性活动,打造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一大批旅游工艺精品和民族民间工艺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多彩贵州”商标已实现全面注册,广泛运用到演艺、博览、网站、动漫、主题公园、酒店等十余个产业。

贵州省要将文化与旅游更好地互动和融合,就必须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挖掘资源潜力,强化和丰富贵州四季旅游产品“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温泉”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休闲体验、探险科普、体育健身、避暑疗养、健康美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让“醉美多彩贵州”形象更加深入市场、深入人心。

四.结语

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常常是旅游热点之地。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外部世界好奇的探索、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追求的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观光,而且是对文化的享受和民族风情的体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实现1429.48亿元,在全国位居14位,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的7%,旅游产业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达394亿元,增加值140.23亿元,占GDP比重2.46%,收入和增加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2.49%、24.97%。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产业品质、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省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都是立足现实的最佳选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广泛融合中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构想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突出文化特质,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带动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打天下的局面,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精炼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引资,盘活沉睡资源,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发展档次,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实现贵州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

[2]刘建华.形神兼备共融互进: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2005,1(1):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