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的好处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素质;培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五、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2

【摘 要】:目的: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提高护生心理素质。方法:通过护理实践教学强化训练,在提高护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护生的心理素质。结果:护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护理实践教学;护生;心理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4.29;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31-02

心理素质即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心身健康,而护生的心身健康水平又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维护心身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每个护理教员与管理者的责任,更是21世纪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

1 护生学习初期的紧张焦虑心理

因为护生从没有做过相关护理操作,有的甚至连相关用物都没使用过,极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例如:在教给护生各类注射法的过程中,需要护生互换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练习。很多护生会出现紧张、不按要领操作、甚至晕倒等情况发生。护生常在初次接触护理操作时束手无策,面对带教老师无所适从。这些现象,往往和护生本身的心理素质有关。

2 教师应考虑影响护生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2]

2.1 内部因素 包括个人的成熟与经验及个性心理。

2.1.1 成熟与经验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人掌握简单操作技能的能力随年龄及经验的增长而提高;复杂操作技能的训练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2.1.2 个性心理 如动机、态度、自信心、气质、能力等都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的影响。从动机上来看,具有强烈的动作学习要求及心理准备,操作技能的学习效果较好。

2.2 外部因素

2.2.1 指导及示范 言语指导及示范是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最有效的方法。

2.2.2 练习 是动作系统的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提高学习效果。

3 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提高护生心理素质

3.1 加强世界观教育 教师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护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有健全的人格、乐观积极的心态、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护士应该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做到胆大心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病人。把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好的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相信自己。

3.2 以良好的教育方式培养护生的健全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学生置身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而影响素质的养成。现代化教育确立的师生关系是同志式或朋友式的关系,要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与教师能平等沟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另外,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实际。学生需要的是带有真情的、恰到好处的、因人而异的、讲究方法的和公正的评价。[3]例如教师在示教时应大方、得体、重点难点突出,授课速度适中。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操作指导时,应该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利用专业术语,突出问题所在,言简意赅。切忌大声责骂、训斥或是讥笑学生。否则容易使学生出现胆怯、恐惧或是逆反心理,从而造成适得其反的反效果。同时,还应该注意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并及时的给予帮助。

3.3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 1990年WHO将健康概括为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4]护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教学中应得到相应的重视。要注意教会学生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客观、平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或是今后的工作。教师应注意培养护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一时的挫折散失信心。例如护生在初次进行静脉注射的时候,成功率比较低。这和静脉的粗细、护生的心态、动手能力强弱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如果护生首次注射失败了,应耐心讲解操作要领和失败的原因,告诉护生孰能生巧的道理,鼓励护生下次做好,从而增强护生的信心。否则容易给护生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或是心理障碍。

3.4 通过教学实践,培养护生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护生心理特点,培养护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事先界定所传授护理操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及护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再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缓解护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进行臀大肌肌肉注射教学时,应考虑到“注射部位的确定”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先让护生反复练习臀大肌“十字法”、“连线法”两种定位方法,护生能准确定位后再由教师传授注射的手法。这样护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因为不确定注射部位,害怕误伤患者的坐骨神经而没有信心进行操作。如果护生对操作用物比较陌生,可以让护生多接触相应物品,从而减少因陌生、不熟悉而产生的畏惧。例如:在做清洁、消毒、灭菌实验时,绝大多数护生没接触过高压蒸汽灭菌器,当灭菌器内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放气时,巨大的声响会吓到护生。有的护生都不敢接近灭菌器,更不要说去做操作了。教师就应该事先讲解清楚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让护生接触用物,通过听、看、做而熟悉用物的性能,从而缓解护生的紧张心理。

3.5 组织社会实践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护生心理健康水准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有助于护生心理素质的磨练与成熟。可以利用到医院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增加学生和患者的接触时间。让学生从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操作到自己动手护理病人,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正;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护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短期行为,它必须靠长期教育、培养、锻炼才能达到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应负责任、有意识地在护理教育中加以引导培养,以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

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娣.提高护生心理素质的对策与技巧[J].护理杂志,2004 ,21(2):96.

[2]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

[3]孙玉斌,姜大伟,梁丽莹.浅谈护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6,第15期:98.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3

医务人员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和人打交道,特别是医生和护士,每天都要和患者打交道,为患者进行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在医患交往中,既要学会尊重自己,又要学会尊重患者,关心和理解患者,克服自卑或自傲的心理,敢于和善于与患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自然心平气静,心情舒畅,身心就会处在健康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要心理健康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称的上是真正的健康。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要做到心理健康,具体做到: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感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智力正常,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是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特点。

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对促进医院发展的积极作用

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品质对促进医院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1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管理的实践证明,凡是那个医院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好心理品质好,那个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好;反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提高生产力。而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机器设备再先进,硬件再好,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不可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可能给医院带来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医院的形象有直接关系。医院的形象好,在人民群众中有威信,人民群众无限信赖,就会主动接受服务,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形象。由此言之,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的心理品质。

2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人才的发展。现代人才学研究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的心理品质,对人的智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医务人员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关系到未来成功。因此,医务人员要发展自己,勇攀高峰,步入成功的殿堂,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3加强医院科学化管理,提高医院的效益,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心理素质高,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有助于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的素质低、品质差,就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的医院服务质量低,效益差,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医患关系紧张,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问题。由此言之,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医院的发展,就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

4良好的心理品质是21世纪医务人员必备的素质。提高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医务人员攻坚克难,完成任务,勇攀高峰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新知识的普及与应用,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空间大大“缩小”。医务人员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除了掌握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会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体察别人、特别是医院患者的情绪,善于与人交往,能够忍受学习工作中的磨难,积极乐观。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医院医务人员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也是21世纪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在加强医院现代化管理中,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和培养医务人员心理品质如此重要,那么,心理品质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的。心理品质是随着医务人员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提高心理品质水平是重要任务。医院的管理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注意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品质的水平呢?

1加强学习是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人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要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知道心理品质修养方面的道理。医务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学习外部世界的知识,对医疗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尤其关心。但是,如果忽视了对内心世界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遇到了心理问题,就会不知所措。医务人员要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不能永远依赖别人的指导和帮助,来平息内心的波澜。因此,医务人员在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心理品质方面的学习。医务人员要学点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正确解决思想、心理问题。要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并联系自己的心理特点,知道自己哪些心理活动是正常的,哪些需要调节和怎样进行调节,这对于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保持健康的心理,是很有好处的。

2引导医务人员善于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古语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多想一想,对照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是对的,哪些方面做的是不对的,哪些方面陷入了误区、钻了死胡同,这样才能寻找到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尽快使自己摆脱困境。医务人员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人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学会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走出了,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3引导医务人员注重实践,这是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心理品质的重要一环。实践就是做、行动。医务人员要勇于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磨练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优化自己的性格,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战胜困难和积极对待挫折的勇气和本领。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其核心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因此,医务人员要积极塑造和优化自己的人格。良好的气质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医务人员应当在实践中培养自己求真务实、热情开朗、耐心细致、刚柔相济、宽容大度和诚实正派的良好气质。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学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现代家庭结构大多呈现4+2+1的模式,这导致家庭里6个大人围绕着1个小孩团团转,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家长对唯一的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由于现代城市封闭式的家庭以及独生子女的环境,使孩子从小缺乏伙伴玩耍以及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也容易导致不良的个性特征。心理学家总结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未来的成功。然而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一直受到忽视。于是,如何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下面就幼儿心理素质谈几点看法。

1学前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1.1抵抗挫折的能力低,害怕困难和失败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缺乏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1.2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的人格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缺乏同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情绪明显、无所顾忌,要求别人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在对外交流中蛮横,不讲道理。不愿意独立完成任务。

1.3情绪抑郁、孤独感重、自信心不足、容易胆怯

主要表现在幼儿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独处。由于交流的缺乏容易形成孤僻、抑郁、不信任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在老师以及外人面前缩头缩脑,缺乏表现自己的勇气。在活动当中表现出胆怯、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参加的抵触心理。1.4缺乏责任感以及集体意识主要表现在犯了错误喜欢往别人身上推、责怪别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容易以个人为中心、违反规则、喜欢攻击他人。

2学前幼儿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造成学前幼儿不健康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家长对幼儿的特殊照顾,幼儿在家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幼儿的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都行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导致幼儿不懂得照顾别人,觉得自己就应该享有特别的权利,久而久之造成自私的性格。家长对幼儿过于爱护,不舍得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甚至于舍不得让幼儿下步走路,乐于抱着睡,背着走,甘心当幼儿的代步工具。这导致了幼儿缺乏独立、丧失自信、养成了依赖的心理。由于溺爱,家长对孩子包办一切,不舍得孩子动手,孩子没有机会尝试,没有经历过挫折,导致遇到挫折不愿意面对。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是用商量的态度,而是用祈求央告的口吻。当孩子遭遇不顺心时,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哭闹会一味无条件的依从、迁就孩子。这些溺爱的行为是导致学前幼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因素。2)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并且居住在现代城市封闭式的家庭,同时家长担心孩子安全,不愿意让孩子外出,这些都让幼儿缺少了和同伴以及社会接触的机会。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直接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这也容易导致孩子郁郁寡欢、压抑、孤独等性格。3)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有部分家长会以批评、讽刺以及羞辱等态度对待幼儿。有的家长喜欢在幼儿面前把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内疚,胆怯、缺乏自信心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4)在幼儿时期幼儿的自控能力差,精神集中短暂,加之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未体验过兄弟姐妹的互相照顾和谦让,缺乏集体的生活让幼儿进行尝试和体验。这些也容易导致幼儿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3.1为学前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的首要条件。幼儿生活在欢悦、和睦的环境中会产生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心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丰富、安全、舒适卫生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需要多给幼儿一些关心和爱护,比如: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家长需要经常和幼儿进行沟通,而不是忙着工作把幼儿丢给老人和保姆。应和幼儿交朋友,陪着幼儿一起玩,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鼓励幼儿走出去与同伴进行交往,让他们玩得开心,消除孤独感和抑郁。

3.2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电视、幼儿读物中的角色,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情,不管好坏,都会给幼儿留下印象,并且可能在他们的行为中反映出来。观察和模仿也是幼儿进行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教师在与同事或者幼儿交往中、家长在与人交往中都应该呈现出正面、积极、友善、关心、同情、独立、自信和乐观。天长地久这种美好无声的教育就会给幼儿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相反如果行为粗暴、语言尖酸刻薄也会给幼儿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成年人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一个文明的榜样。

3.3利用角色扮演活动、触动幼儿的心灵

角色扮演是指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对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好处。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幼儿饰演父母,让幼儿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和关心父母。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内向孤僻的幼儿扮演活泼开朗的角色,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这么做,从而让幼儿变得更加的活泼开朗。同样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讲礼貌、关心同情他人而不应该只想到自己。

3.4赞扬和鼓励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专家说过“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在鼓励中成长的幼儿可以学会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幼儿学会自赏,在讽刺中成长的幼儿学会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幼儿学会内疚。赞扬和鼓励能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和成功,多用欣赏的眼神和语言告诉幼儿“你很能干!”。不要总是盯着幼儿做的不好或者不足的地方,习惯挑毛病,对幼儿否定和职责。

3.5自信训练、培养幼儿的勇气

自信让人拥有力量,自信让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自信让人不服输,自信让人成功!然而许多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自信的行为。比如,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与同伴发生矛盾只会向家长哭诉,不敢独自解决。不敢上台表演等等。自信训练就是认真对待幼儿的要求,给幼儿选择的机会,不嘲笑幼儿,不要拿幼儿和其他人对比,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且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3.6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成长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事业成功的关键,其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更应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协调、信赖,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为此在幼儿的生活中可以培养其规则意识,让幼儿真正的意识到生活在集体之中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当幼儿犯了错误时,一定要让幼儿承担因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幼儿损害了别人的东西,要让幼儿道歉,而不是父母帮忙道歉,同时让幼儿提出补救办法,对造成的损失父母应坚持让幼儿给予对方补偿,让孩子明白,谁造成的错误,就应该由谁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感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增加了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力的推动幼儿身心的发展。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培养出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良好的品德,从而使幼儿健康的成长。同时幼儿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伟云.浅谈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3(04).

[2]田华,李翠霞,陈学敏,任丘.浅谈入学前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3]王慧群.浅谈幼儿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沈文君.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05).

[5]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散打 产生原因 训练 调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与接受。但散打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危险性较大,由此给一些运动员带来焦虑、担心、恐惧、缺乏自信心等的不良心理,在比赛中这些心理很容易影响运动员的成绩以及造成运动员的疏忽而承受对手造成的肢体伤害。相反,如果一个散打运动员有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他在比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优势,即使比赛失败也会从容对待,这对他的身心健康以及以后的比赛都是有好处的。

1 不良心理干预对比赛及运动员的影响

竞技场上变化多端,很多因素都能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运动员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如果不及时调整,这将会影响比赛成绩的发挥,可能会输掉比赛,甚至对运动员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1.1 心理的干预对比赛造成的影响

赛前多数运动员心里容易紧张,过分紧张又容易焦虑与恐惧。一旦听到轮到自己上场,则心里会过分激动,此时运动员会有呼吸短促,心跳加快,口干舌燥,四肢无力的表现。从而在竞技场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失去控制,表现的很无助。这样一来运动员的战术不仅不能很好的发挥,甚至会让对手有机可乘,比赛失败自然就成了定局。

1.2 心理的干预对运动员造成的影响

运动员不良心理必然会对比赛造成影响,从而在比赛中失误多多,容易输掉比赛。有些运动员一旦输掉比赛,会觉得自己让大家失望,表现的很难堪,并且这些心理也会成为他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赛后情绪会非常低落,自信心下滑,对以后的训练表现的心不在焉,甚至有些食欲不振,长久下来会有退出的冲动,这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及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心理素质的训练及调节

在激烈的比赛中,要想赢得比赛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比赛时的生理机能和战术的运用,优良的心理品质同样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赛后及以后的发展都有好处。因此,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及调节也是必须的。

2.1 心理素质的平时训练

由于散打身体接触性强、危险性大,从而对练习散打的运动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平时心理训练是有必要的。以下是需要做到的:

2.1.1 确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总是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运动员需要给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目标如果太高而长久无法实现,这无非会给运动员自身造成心理伤害;然而,如果运动员每次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这样会给自己增加信心,会使自己更加有动力。

2.1.2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被当代一些运动心理学家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运动的表象的建立是在对运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对自身感知到的运动形象级情景的再现。散打运动员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在头脑中想出一个或者多个自己完成训练时最成功的动作的图像,并尽可能持久的保持这一图像,让它在脑海中清晰的反应出来。长久的这样练习,运动员会对这些动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在进行比赛时,这些动作会在恰当的时机,自如的施展开来。

2.1.3 有针对性(或者适应性)的训练

竞技场上变化多端,多种因素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员自己,比如劲爆的音乐、现场观众的呐喊,又或者是对手如然穷追猛打而自己无法承受等。因此,运动员就要针对自己弱项进行必要的训练,假如现场的音乐及嘈杂声让自己受不了,那么在平时训练时就需要制造这样的环境,慢慢的来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假如自己怕打,一上场就变得胆怯,那么就需要和队友之间多进行对战训练,或者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些小的比赛项目,从中来增加勇气及提高抗击打能力。

2.2 比赛时的心理调节

2.2.1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

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可以默不作声的进行,也可以大声说出来,还可以写下来。运动员在赛前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运动员可以默念自己可以成功,或者去想些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宽松,不再那么紧张。

2.2.2 表情调节法

即运动员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面部和姿态的表情,当运动员在赛前因情绪紧张而感到焦虑是,可以有意识地放松面部肌肉,例如用手搓面部,有意识地做出笑脸,摸摸自己的耳朵,用手掐手部虎口穴位等,总之尽量让自己放松。

除以上方法外,运动员在赛前还可以做深呼吸,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和队友聊聊天(除比赛的内容)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员自己的压力。

3 结束语

对于散打运动项目的特殊性,运动员在实战中存在心理压力是很正常的,但这些不良心理干预是可以减轻或者克服的。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运动员勇于面对,并且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那么自己一定能进步,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涛,王伟.武术散打心理训练浅探.搏击・武术科学,2010,07(3)

[2]谢佳山.散打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3)

[3]康武军,陈定元.散打实战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消除对策[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1)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6

(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经过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诸多方面,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

(二)儿童期所受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加强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它应贯穿于儿童教育的各科教学当中,而舞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活动性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多种心理素质教育契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挖掘这些潜在契机,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舞蹈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集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其对增强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康、个性发展、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创造能力、爱心等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幼稚、纯真、好奇、热情、乐观、自制能力差、好动、贪玩、模仿性强、可塑造性强,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当正确的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舞蹈教学中,针对儿童的心理做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使儿童舞蹈教学更加的科学与完善。

二、儿童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心理素质

(一)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来诱发和引导儿童对舞蹈产生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强,极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而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儿童认识活动的倾向,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舞蹈,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他们对舞蹈活动的直接兴趣,以他们爱跳、好表现、好创造的天性来激发。

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儿童为主体,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者应当挖掘教材的蕴涵,是学习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充满自娱性和游戏性。

(二)在舞蹈教学中保持和增强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1.幼儿的注意力易迁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如何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这正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把内容的难点转为幼儿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优美的体态、准确的眼 神、形象生动的语言。

2.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提问、穿插巧妙。教学形式多样,动静交替,在教学中体验。兴趣培养的基础就是进行体验,良好的情绪体验随着兴趣的产生,使儿童的舞蹈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3.对于儿童的一种心理强化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来进行,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好强、好胜,所以我们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肯定。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但会使他们的舞蹈兴趣得意保持,还可以增强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恒心和毅力。舞蹈学习的效果很会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4.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自由宽松,注意舞蹈活动目标的适度可行,并有针对性,把握好儿童学习内容的难度,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稍加努力能够完成,培养幼儿的进取精神。

5.教师要根据舞蹈活动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

(三)培养儿童的毅力、表演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机能

1.培养儿童的毅力

由于舞蹈动作要不断地重复,要练到位,有苦又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天性活泼,忍耐想较差的儿童来说,长期坚持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优美、滑稽等教学动作去诱导他们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灵活组织,科学施教。在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2.提高儿童的表演力

目前,有的儿童舞蹈表演失去了应有的童心和纯真的美感,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表演天性的挖掘和开发,因为舞蹈表演中普遍存在着动作生硬、情感成人化、缺乏活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舞蹈教学的效果和兴趣的培养。所以说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表演天性、关键在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所谓舞蹈表演就是演员表现蹈作品时的情绪、状态等,表演在表现舞蹈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活当中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边唱边舞蹈,这是儿童的最大特点。

3.培养儿童的表演力的途径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编排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舞蹈,少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儿童求知欲强,情趣多变,给他们的教学内容要强调主题鲜明,新颖别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想象力。儿童虽然好动喜欢表现,但是往往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不能达到表演的效果,所以除了让他们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外,还要配合他们喜欢的舞蹈音乐,能让他们在音乐的渲染中舞蹈,穿着漂亮的表演服装,能够增加她们表演的欲望。

4.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心理和运动机能得到提高

儿童的运动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儿童对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的梳理,从整体到分解,从大致框架到细微的分析。他们的心理意识也随之形成,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语言区是舞蹈活动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所以在舞蹈活动中,大量的舞蹈信息,音乐旋律、歌词、舞蹈动作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长期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促进大脑的思维能力。提高运动运动系统的技能素质,从而改善机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儿童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促使人们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又是一个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为深刻、持久的精神动力。自信的孩子,越会成功,越会成功显得更为自信,反之,自信则会导更深的自卑,成功较多的孩子,很少担忧和分心,会更加集中精力去面对,现在社会需要充满自信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多角度地分析与评价孩子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是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教学者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看,并要坚持不断地鼓励教学,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没一点成绩,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对孩子的评价教学要因人而异,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的通过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

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合作

在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鼓励孩子自己找个好朋友一起合作表演,有的孩子比较胆怯,自信不足,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他们去找同伴时,有的孩子也是独自站在一边,就等着别人来找自己,不愿意主动找人合作,此时教师不要强求他们去找同伴,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与他们进行交流,然后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他们看后会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去尝试,这时候老师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是他们体会到有同伴的乐趣,然后可以再鼓励他们找同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这些开始胆怯找不到同伴的小朋友。就会找到乐趣和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身的萌发喜爱舞蹈以及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

3.通过舞蹈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使美育、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建造健康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还有助于人的智力开发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位。它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纯净。校外儿童舞蹈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轻盈的舞姿、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儿童美的心灵、培养了儿童的美好情感。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可以实现对孩子健康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使他们的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他们成为内心、外在俱美的人。

三、心理因素对儿童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舞蹈教学相对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他们学习和演出发挥的重要因素。使儿童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也为了各种高难度动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扮演各种不同的舞蹈角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对儿童的体力训练的保持也很有好处。但是大家都知道基本功初期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随着时间的累积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而克服这些“障碍”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儿童重拾信心,激发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同样也要表扬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这也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以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舞蹈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巧设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进行及时的导入新课。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影响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因素,儿童心理因素的好坏,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的高低所决定,而是一种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活动的产物,在教学中,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他们在接受舞蹈教学中如虎添翼,而心理素质欠缺的儿童,则会使发挥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舞蹈传授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舞蹈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和退化,但是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则是终身的、多方受益的。

(三)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