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1

1.“新常态”倒逼城镇发展方式转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城市问题,如:建设用地使用的粗放低效、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增多、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大引发金融风险加剧等等。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1%,同时,的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8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已近30%,邻近土地开发临界值。土地、环境资源瓶颈,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城市发展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空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将从传统的拓展增量,向充分整合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尽快开展“多规合一”,实现资源的梳理盘活、科学统筹、集约利用。

2.规划空间冲突严重,项目落地难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编制审批部门、技术标准和规划期限的差异,存在很多矛盾。体现在: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增长边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边界存在很多差异;另一方面,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部分区域建设用地边界相对分散,建设用地的集聚集约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文化片区、南部新城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不少图斑是耕地。迫切需要通过“多规合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布局。

3.主城区管理主体多元,规划统筹协调难

我市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达到97.6平方公里,总体呈“内居外工”的格局。但涉及多个行政管辖主体,仅三环路范围内就存在市级层面、虞山镇政府、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服装城管委会等多个主体,三环路涉及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园管委会、虞山镇、古里镇、尚湖镇的管辖范围,部分区域界限不清或者责权交叉。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城市建设发展在整体性、协调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同利益主体间既有协同又有矛盾,开发建设更多的是立足自身需要和诉求,规划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和协调,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管控规则。

二、工作的可行性

(一)规划基础

1.“美丽”战略规划奠定“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014年11月我市开始组织“美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美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对于凝聚全市各部门、各阶层的共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愿景和定位奠定基础。战略规划所构建的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和布局奠定了“多规合一”的空间基准。“美丽”战略规划做为城市顶层规划,是全市各部门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共同基础和基准,是“多规合一“工作的战略引领。

2.各类规划基础较好,为规划整合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1年3月由市人民政府实施,十三五规划于2014年8月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的课题研究当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01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准,由于城市发展需求,即将准备下一轮的修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10年底编制完成,2011年6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市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于2012年编制完成,并于2013年获市政府批复。同时,2012-2013年间,我市编制完成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环境卫生、市政综合管线等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并基本实现控规编制的全覆盖;各镇(板块)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综合整治村庄规划、村级工业用地整合规划正在全面推进,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较为完善,有利于市、镇、村三级规划空间统筹。充实了“多规合一”的工作基础。

(二)信息平台基础

“多规合一”工作成果的应用需要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和业务协同平台。统一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构建需要较完善的规划、国土、测绘等信息化数据支撑,业务协同平台的构建则需要对规划、国土、发改、环保等部门的原有信息化审批系统进行系统改造。我市具备较好的规划数据基础和项目审批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国土、规划、发改、环保部门均拥有海量的规划数据、空间地理数据、行政审批数据。如:市规划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运行,规划局的市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自2007年开始使用至今,已将近8年。经过不断更新补充,积累了大量信息化、规划数据成果,分别建立了综合地下管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城区三维模型库、规划审批业务数据库、规划成果数据库等。这些成果数据如地形、影像、各类规划成果的CAD总图,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均可加载在一张图上,为“多规合一”的规划整合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局目前正在研究构建基于网站的规划一张图系统,为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和业务协同平台的打造打下了基础。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立了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形成了“智慧”建设总体规划和框架体系。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中建成了数据交换中心及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信用征信等五大基础信息库,建成了云计算中心和市民卡中心,实现了对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环境。2015年“智慧”将突出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支撑重大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建设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等,全面拓展已有重大项目的应用,规划启动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可视综合平台等。在专业开发运营的同时,全力支撑各系统、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突出信息惠民、信息消费方面的系统规划和推进。

(三)政策平台基础

由市和江苏省国土厅共同上报的《市“三优三保”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省国土厅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市“三优三保”行动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三优三保”行动即以“多规合一”为总要求,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最终实现促进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市辛庄镇被列为该项工作的试点镇。全市“三优三保”行动是我市开展“多规合一”,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撑。同时,我市作为江苏省国土厅“多规合一”五个试点县(市、区)之一,在土地规划调整、空间资源管控和政策配套支持等方面也具备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可能和机会。另外,江苏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在“多规合一”、“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将有新的举措。

(四)成熟经验基础

我市邀请全程参与厦门以及多个城市“多规合一”工作的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作为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整体框架的搭建和具体工作的实施,结合我市各部门、各专业单位的技术力量,联合开展各项工作,借鉴先进城市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基础,完成我市多规合一的“一张图”以及“多规合一”其他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及其下属的信息中心在平台建设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将为下一步的审批流程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三、工作内容

以“美丽”发展战略为引领,全面分析和统筹协调“四规”主要内容,形成“四个一”规划成果,即“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

其中:

1.“一张蓝图”是指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即落实“美丽”提出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基础,协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规划,梳理各类规划差异矛盾,在一张底图上共同划定的各类控制线,形成无缝对接的“一张图”。

2.“一个平台”是指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即各部门具有统一的空间坐标体系和数据标准、统一的系统接口标准,形成全市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系统。依托这个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平台在纳入规划、国土、发改、环保的信息基础上,还要纳入林业、水利、交通、市政等部门的规划信息。各部门空间信息平台通过政务网络对接实现业务协同办理,做好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改造,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审批信息实时联动。

3.“一张表格”是指依托业务协同平台,对建设审批流程进行再造,重构项目报审模式。从项目立项开始推行“一表式”审批,努力实现“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审批。通过“一张表格”,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并联审批、注重监管”的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新机制。

4.“一套机制”,是指一套保障“多规合一”应用的体制机制。包括完善建设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多部门生成策划项目的工作基础,为“一张表格”审批提速创造条件。完善规划控制线管控机制,通过制定政府规章等形式规范和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完善一张图和一个平台的运行机制,统筹专项规划编制审查模式,完善业务协同办理的监督、考核和监管机制等。

四、工作计划

作为厦门“多规合一”工作的承编单位,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推进我市“多规合一”工作,计划“一张蓝图”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联合共同完成项目。其中厦门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作为技术负责,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院为项目配合单位,作好技术配合。业务协同平台的打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等相关工作内容届时可视情况另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计划如下:

(一)完成规划整合,形成全域空间管控一张蓝图(2015.4~2016.6)

加快“美丽”战略规划研究,统筹各项规划编制;2015年10月底完成工作底图制定,形成实时更新的城乡规划布局图和城乡生态廊道的划定。梳理各部门规划数据,统一规划编制规程,梳理差异图斑,实现“四规”有机协调;科学划定各类控制线,梳理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落实重要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2016年6月底形成市域规划“一张蓝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二)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业务协同办理平台(2015.10~2017.6)

2015年10月份启动信息平台建设,到2017年上半年,涵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动态更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成运行。以市规划局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多规合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拓展信息管理平台应用范围,将重大项目、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交通等涉及空间要求的信息要素进行叠加,统一纳入信息管理平台,涵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动态更新等功能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业务协同办理平台初步建成运行。

(三)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2016.7~2017.6)

2016年7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以“一张蓝图”为管理依据,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建立“宽进严管重罚”的项目审批制度,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分阶段实行“一张表格”审批。

(四)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17.1~2017.6)

建立建设项目生成机制,完善建设项目审批、规划控制线和一张图运行机制,建立全程监督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多规合一”运行。重点将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审批信息、运行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多部门协同反馈机制,确保信息平台数据的及时更新。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2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3

2021年上半年,总工办聚焦“第四期轨道线路年内全面开工”、“轨道交通TOD开发项目落地”业务主线以及集团党委关于党史教育主题活动的部署要求,在集团领导的谋划推动及集团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总体评价:成果可见、困难不少、未来可期。现就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质量推进轨道第四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一是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报告完成阶段性成果,具备开展地方预审查条件。二是推动15号线二期可研按计划获批,为实现年内开工,并与一期工程同步建成投用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同步开展轨道第四期拟调整项目(6号线东延、7号线一期和17号线一期)不同线路走向、不同制式方案的前期工作,形成多方案成果。四是为提升轨道交通环保品质,通过尽可能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全封闭声屏障(少数高架区段)以及施工工法优化等措施,尽量减少建设和运营期间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五是为解决规划方案审批手续后置问题,借力市政府督查办创新承诺制推进方案审批。六是积极推进“四化”理念落地。24号线一期和15号线作为示范项目拟采用全自动运行;在勘察设计阶段全面应用BIM技术,为全生命周期实现BIM运维管理提供技术储备;以15号线T3航站楼和24号线一期广阳湾站为试点,逐步推广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应用;积极探索垂直电梯、长大扶梯等应用解决山地城市深埋车站问题;在设计阶段通过研究跨线运营、大站快车等方式充分发挥快线功能。七是全面落实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涉及集团轨道交通的8个项目群中的112个项目已在初步设计中全部落实,新增总投资21个亿全部纳入项目概算待批复。

(二)重庆东站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是投融资方案、可研、初设相继取得市政府、市发改委和路市联合批复,特别是可研批复明确了枢纽集团的业主地位。二是引入“世界眼光、国际水平”策划和设计团队精心打磨城市设计,形成了高水平设计成果。三是高标准落实“四化”,直饮水和集中能源供应系统,经过多次方案论证基本确定了两项系统工程的实施路径。

(三)积极推进TOD项目落地

一是机制保障,成立TOD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TOD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序运转。二是摸清家底,完成土地资源尽职调查。分三批完成475个站点、35个车辆基地的调查工作,初步梳理约105个具备成片开发潜力的项目,正在编制分批实施计划。三是精心谋划,做好规划设计引领。引进AECOM、法铁、戴德梁行、中建西南院等全球顶尖策划咨询和专业设计团队,完成1号线4个示范站国际方案征集,同步开展天堂堡、大山村等项目策划及城市设计工作。四是示范先行,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海峡路、四公里停车场和九曲河停车场项目已完成规划公示;石马河立交储备方案已通过市规资局审查;大学城和微电园项目正在开展控规优化工作。五是多方联动,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与中建、龙湖、万科、复星、远洋等具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重庆TOD综合开发。

(四)换乘整体提升工程进展顺利

一是第三阶段16个首末站于今年6月底前基本全面完成。二是今年继续推进的40个一体化港湾站项目正有序推动,年内全部建成投用。

(五)公交站场建设提速提质

一是主城区公交场站布局规划已通过市规资局审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后为公交站场的建设提供法定依据。二是按“十四五”公交入场率100%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启动了43个公交站场的前期工作。三是沙坝公交上盖开发调规方案通过市规资局审查,待报市政府批复;双堰自主开发项目前期手续基本完成,满足开工条件。

(六)提前完成主城区坡地堡坎崖壁绿化美化项目

集团已于6月底全面提前完成共10块坡坎崖土地绿化美化工作。

(七)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

严格对标对表集团直属党委有关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基层党支部主体责任,不断强化思想、组织、队伍、作风、纪律、制度建设。每月按时召开党支部大会和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讲授党课1次,与支部党员谈心谈话3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轨道四期项目

一是部分未开工项目因部门意见不一致推动困难。6号线东延伸方案、7号线一期和17号线一期项目审批推动难度大。二是部分重要节点技术方案不稳定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18号线北延段与27号线换乘通道、27号线车站主体及TBM区间受重庆站方案影响无法稳定,方案无法得到批复;24号线增设桃花路站以及商贸城北站至广阳湾站线路方案仍未取得市政府或市级主管部门明确意见;18号线三期过江隧道选址方案不稳定,导致小什字站及区间方案不稳定。

(二)重庆东站项目

一是融资方案未落地。路市双方批复的初步设计与市政府批复的投融资方案、市发改委批复的可研报告不一致,CTC投资主体等核心内容有重大变化,对投融资方案有较大影响。二是东站站前片区如何在初期有效引入产业,聚集人气,真正实现站城融合发展是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TOD综合开发项目

一是顶层设计缺乏推进协调机制。缺乏市级统筹、强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市级主管部门及相关区县思想认识上有差距,主动推进的意愿较低,无法形成合力助推TOD开发。二是审批流程不明晰且技术标准缺失。目前TOD项目在方案设计方面并无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导致前期工作审批过程无规可依、无章可循,审批流程不明确、耗时长,前期工作进展缓慢。三是现行规划调控机制市区矛盾突出。开发指标要在项目所在行政区平衡,对地方利益触动大,规划指标落实难。四是具体项目推进中,政府要求和企业诉求难以契合。四公里等TOD综合开发范围内租赁住房比例较高;石马河立交项目区政府要求配建学校、公园等;金山寺等大部分轨道交通设施用地未办理土地权属,出让主体存在矛盾;轨道交通四期项目本体用地外、涉及其他权属单位的用地,未就合作范围、模式等达成一致意见,预埋预留设计推进困难。

(四)公交站场建设项目

一是既有的公交站场上盖开发模式难以继续。市级部门对公交站场上盖开发管控更加严格,通过先取得划拨用地再调规变性实现土地收益的模式难以延续。二是五里店公交枢纽项目补征土地未落实。主体工程已完工,但由于项目补征土地迟迟不能落实,严重影响配套道路的建设。

三、202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对标开工任务,高质量推进轨道第四期项目前期工作

按照市政府制定的“2年全开工,5年全建成”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加快手续办理,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力争实现15号线二期9月开工,6号线延伸段、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2月开工。按照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完成6号线东延支线方案中断运行交通影响评估和社会稳定评估,尽快明确该段实施方案。

(二)深化城市设计,高品质推进重庆东站片区建设

通过进一步深化设计和完善产业策划,形成高站位、高水准、可实施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年内实现站前4宗地块出让,加快产业导入,促进站城融合。

(三)细化目标任务,做牢做实TOD综合开发项目

保持战略定力和工作韧性,积极协调市级TOD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工作机制、硬化工作责任、提高决策效率。加快建立可实施的TOD综合开发项目库,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分时序分阶段推进项目落地。加快与项目所属区政府、权属单位洽商,尽快就一体化城市设计范围和合作开发等相关事宜达成共识,确保预留预埋与正线工程同步实施。积极探索一、二级开发联动开发路径及合作模式。对标对表年初计划,四公里停车场、海峡路项目力争第二批出让,微电园、大学城等项目力争第三批出让,确保TOD项目年内生根开花。

(四)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公交站场建设

根据“十四五”公交站场建设计划,启动1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8个可研批复,5个划拨批复,年内再新建公交车位290个,公交入场率提高到59.4%。完善五里店公交枢纽项目前期手续,落实项目土地。持续推进第四批公交站场上盖开发项目调规工作。

(五)优化方案,推进38223项目土地整治。

进一步摸清情况,完善土地储备手续,启动开发策划和控规优化工作,落实7号线车场选址方案,细化19号线和26号线站位选址。

(六)加强科技创新,启动一批课题标准研究工作

启动集团牵头的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技术研究和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完成一体化换乘实施规划标准大纲;继续编制主城区公交优先道2021-2023年划设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节水导向,加快推进“一减四增”,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适度压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切实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呈现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1万亩。

农业产业布局明显集中。按照建设新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区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两带、五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节水,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质量品牌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培养农业企业领军品牌1个,集中打造2-3条休闲农业观光精品线路。

二、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建设新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区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两带、五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明确调整任务

在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适度压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着力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一)实施特色作物替代。通过市场引导、主体带动和项目支持,扩大特色优质高效作物种植。实施特色作物替代1万亩,按照“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原则,加快杂粮、花卉、中草药、果树等特色高效作物发展。镇镇以小堤村、村等美丽乡村为依托,调整枣树、油料、杂粮等种植面积。代召乡以樱花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杨胡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依托扩大芍药、果树等种植面积。镇以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薰衣草、艾草、杂粮、油料等种植面积。乡以区鲜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果树、蔬菜等种植面积。

(二)实施优质饲草作物替代。重点在乡、镇发展粮饲兼用玉米等优质牧草,替代籽粒玉米。到2022年,新增饲草(粮饲兼用)1万亩。

(三)实施农业地下水压采。以节水为导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在地下水超采的井灌小麦种植区,推广节水品种和配套技术,春季浇水减少1至2次,实现节水稳产,到2022年实现全区小麦节水品种全覆盖。

四、打造重点,升级亮点。

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全区农业结构调优调强。瞄准一流水平,区确定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批亮点;各乡镇确定1-2个农业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重点片区、企业。

(一)打造升级设施农业。到2022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04万亩。以提高深冬和早春生产供应能力为重点,大力扶持设施农业专业户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发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连栋塑料拱棚示范园区。提升装备能力,推进设施内农机装备和物联网应用,普遍装备卷帘机、保温被、防虫网、遮阳网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提高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水平,实现轻简化栽培,降低生产成本。

(二)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赵王仙桃”、“雨垌”蔬菜、“小堤古枣”、“黄粱梦小米”等地方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在一定区域内知名度较高的地方特产、小品种,按照特优区认定标准,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完善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质量控制体系,开发一线城市市场,创建一批特优区。

(三)升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升级区现代农业园区、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园区,打造优质基地供应链,延伸优势产业加工链,提升新兴产业价值链,构建农民共享利益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休闲、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四)集中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加大对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相关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财政信贷税收等支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提升,力争培育鼎康粮油有限公司等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间合作。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服务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支持“成长型”龙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知名企业联姻,加快组建区域性、行业性企业联盟和协会,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五)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培育鼎康粮油、黄粱梦米业、小堤古枣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强化品牌创意打造,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实施农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培训和推介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六)集中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区。实施绿化攻坚工程,以地下水压采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果品示范园区,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科学布局、优选树种,以乡崔曲、北寨为中心,打造万亩以优质“赵王仙桃”为特色的采摘休闲游,建设桃观光园、桃文化展馆,挖掘桃文化,举办桃花节、采摘节等。建设主题花海,充分发挥芍药、玫瑰、薰衣草等绿化美化功能,东部打造芍药玫瑰、西部打造薰衣草、艾草等主题花海,打造旅游观光养生基地。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采摘游、农家乐、休闲农庄和民俗村等。到2022年,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线路达到到2-3条。

五、深化推进措施

(一)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和借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支持开展技术咨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紧密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结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带和特优区建设,突出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市区乡三级专家团队和村级技术指导员制度,区乡负责制定落实产业帮扶方案、开展技术帮扶,村级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农机新装备引进与推广,提高山区丘陵、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场的农机作业覆盖面。

(二)推进绿色发展。实行农业节水行动,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一提一补”“超用加价”“终端水价”为重点,全面落实农业水价改革政策,加快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开展水权额度内节余水量交易。到2022年,通过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等各项措施,基本实现农业用水采补平衡。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重点结合特优区创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加强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加快推广新标准地膜,提升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区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三)推进品质提升。对标国际,按照“有标提标、无标建标”原则,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逐步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实现标准落地,推动优势区、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整产业、整建制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绿色食品为导向,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准培育,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进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落实自检制度,实施全覆盖抽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优势区、园区产品率先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推行合格证加施二维码电子出证方式。到2022年,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

(四)推进品牌培育。完善农业品牌准入标准及品牌审核、评价和授权办法,实行品牌准入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联动机制。依托优势区和园区,支持各乡镇优选1-2个主导产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品牌认证和形象设计,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举办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利用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国际性农业展会、品牌农产品对接活动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推介宣传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省厅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的系列专题营销活动,入驻省在京津设立冀产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强与北京二商集团、国安社区、物美超市等商贸企业对接,在禽蛋、粮油等多个领域开展购销合作,开展“农产品进京津”行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促进品牌农产品上网销售。

六、强化支持政策

(一)强化财政支持。财政部门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扶持政策。按照突出重点、应整尽整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支持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科技研发、绿色发展、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每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除用于农民直补、农业救灾以及有国家明确任务的,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带、特优区、园区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建立生产导向基金,重点向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倾斜。

(二)强化金融支农。协调银行、担保等各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发挥省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私募农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农业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争取省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对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辅导、跟踪服务,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强力推进上市融资。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出气象指数和价格收入保险,尽快实现特色优势农产品全覆盖,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用地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确权成果在“两区”划定、轮作休耕、土地流转、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应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中,允许区级政府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支持扶贫开发重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倾斜。

(四)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省专家顾问组、三农专家库建设,完善以质量、创新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次科学、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鼓励省、市农村青年拔尖人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先进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精干农技推广队伍。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托园区及专业市场,创建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吸引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新创业。

七、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各相关单位也要完善相应机构,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包重点园区和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见效。

(二)创新工作机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分品种制定专项工作推进方案,成员单位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指导区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项目、到实施主体。实行“重点突破+专项行动”和分产业包联工作机制,每个重点产业由局级干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建立台账,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观摩、年底考评,定期开展调研指导。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5

为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span=““>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抢抓5G通信发展机遇,发挥5G对X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结合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应用带动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X特色的5G产业生态体系,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5G网络的柔性化、个性化与云化部署,实现全市域覆盖,提供随时即取的大容量、高带宽、低时延网络支撑能力,实现各行业间深度应用、融合赋能。

2020年,计划投资X亿元,建设5G基站X个,实现X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信号连续覆盖、县城区重点区域信号覆盖。启动建设X高新区应用示范区,重点推进智慧园区、智慧媒体、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4项5G示范应用。

2021年,计划投资X亿元,建设5G基站X个,实现县城区建成区信号连续覆盖、重点乡镇信号覆盖。加快推进智慧机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养老、智慧应急管理、智慧城市等一批5G示范应用。

2022年,计划投资X亿元,建设5G基站X个,实现重点乡镇信号连续覆盖、所有普通乡镇信号覆盖。形成10项重点示范应用;积极培育一批5G应用领域创新型企业。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5G网络建设

1.统筹5G建设规划。加快X市通信基站专项规划(5G规划)的修改完善及审批工作步伐,明确铁塔、基站、机房、管线等设施的规模、布局、用地安排及相关控制要求。将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基站纳入建设规划。国网X供电公司在电力建设规划中要统筹考虑5G基站建设规划,做好与5G基站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各级规划委员会要将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及其各区域办事处纳入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各类法定空间规划中的铁塔及相关站址配套设施规划。〔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通管办、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国网X供电公司、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通信运营企业及铁塔公司等5G相关单位应加强横向联系,谋求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按照“园区优先、工矿区优先、城市优先”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配套通信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在基站及铁塔建设方面,由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统筹集约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宏基站覆盖和“微基站+智慧杆塔”相结合的方式快速部署5G网络;在机房及管线建设方面,由各通信运营企业按照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汇聚机房、传输管线建设进程。在5G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的多功能杆塔规范标准和“多杆合一”智能杆塔指导意见,统筹多功能智能杆塔规划建设和合理布局布点。〔责任单位: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大公共资源开放力度。按照“铁塔统筹、政府支持、开放共享、服务社会”原则,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所属建筑物(含人防工程与人防疏散场所)和公共区域应免费为5G提供建设场地。各级政府要协调相关单位,免费开放公共场所、学校、展览馆、旅游景点、人防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体育场等所属构筑物和机场、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地铁、铁路车站、公路客运站、公路服务区、医院、公共绿地、人防疏散场所、公共地下空间等公共区域,以及城市照明杆、交通标识杆、公安监控杆、非指挥工程的人防报警站(塔)等各类杆塔与地下通信管道、综合管廊资源;积极推动居民小区、商务楼宇为5G网络站址建设提供场地支持。对没有政策依据的收费项目,要加强清理;对有政策依据的收费项目,参照最低标准收取,切实减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在资源占用、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各类资源资产拥有方应配合做好站址建设工作,积极向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提供各类基础性资料。〔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国网X供电公司、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5G示范应用

加快行业应用带动,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依托X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应用场景,实施5G+智能化可复制可推广应用项目在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争取5G应用领域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4.智慧医疗。依托X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基于5G技术的创新业务试点,实现专网专线、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服务。基于5G网络开展医院医疗业务、人员管理、资产追踪等管理创新模式,将优势医疗资源辐射到县市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利用5G网络实现的远程业务支撑医联体等医疗协同和资源下沉,助力X贫困乡镇等扶贫业务的优质医疗资源下乡。同时,积极与省内和外省医疗单位开展远程医疗等互动业务,建立基于5G+云计算的以病患为中心的新型医疗健康数据中心,形成省内5G智慧医疗创新业务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智慧机场。探索5G技术在X机场建设和运营中的创新应用,利用5G网络提升机场无线网络质量,实现机场内智能网络随时随地接入,供给旅客手机终端和工作人员移动设备最高性能的无线网络服务,部署5G终端展区、VR游戏体验、机械手臂互动、当地景区4K/8K直播等休闲娱乐区域,提升机场乃至整个X市的品牌效应,通过5G网络实现人流智能检测、信息实时推送、超清视频通话等能力,实现旅客在机场内全流程无纸化、人脸注册/购票、刷脸值机/托运、智慧航显、贵宾迎送、机舱复检、摆渡车提示和远机位复核等能力,通过智能监控摄像环境部署、无人物流车控制和智能芯片行李管控,实现行李全流程可视化监控、货物自动配送和快速减客分舱,极大提升机场物流管控和运营效率。(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X区人民政府)

6.智慧园区。利用5G网络辅助X重点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5G速率、时延、连接能力在工业制造单位研发生产、物流运输、人物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适配应用。在X高新区内的台湾工业园建设5G基站120个,实现园区内区域全覆盖。通过5G网络承载现有业务系统,在重点安防区域、车间库房等安全重地布放高清摄像头980个,实时保证园区安全;在厂线连续布放高清摄像头、球镜200个,借助5G网络,实现园区数据可管可控、人与物灵活调度、生产制造降本提效,将5G与现代工业智造紧密结合完成商务模式应用落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X高新区管委会、X经开区管委会、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智慧交通。积极拓展5G与X市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应用场景,聚焦交通安全、道路建设、信息传递和指挥控制等方面的业务实现。构建路面交通5G智能监控网络,实现移动网络灵活布控,协助交通部门运维管理,实现交通安全高效实时监控预警,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智慧路灯改造形成智慧路灯、无人机充电桩、信息中转站等多能力处理站点,将停车场改造成无人泊车、信息集散点等多功能智慧停车场,利用路面交通备件辅助智慧城市信息能力建设。在交通指挥中心建立“5G智慧综合指挥中心”,利用5G网络将所有监控、应用、智慧功能接入进行统一控制,整体提升X市内交通环境和流通能力。(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交通运输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

8.智慧媒体。发挥广电优势,开展4K/8K超清直播、360°互动直播、VR/AR直播等创新应用场景的高新视频服务。借助5G实现媒体业务移动展开,实现移动超清直播、远程超清直播、多机位超清直播等服务,针对矿博会等大型文体活动以及热点事件进行5G直播,提升城市品牌效应。提供融合新媒体云播控业务、向用户提供新媒体业务,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交易、所需的基础设施服务,为管理部门进行内容管控和技术管理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文旅广体局、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智慧教育。建设校园5G无线网络,为教学和安防服务。在X推选创新教育示范点,进行5G与教育行业的业务创新试点。通过5G技术实现4K高清直播和全息远程教学的方式达到远程高清课堂直播、跨校联动,提升互动性和教学效果。通过5G技术加强校园安防力量,平安校园人脸识别与5G相结合,AR眼镜连接云端数据库,对采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实现人脸识别及告警,监控中心实时依据异常情况联动安保人员及时采取行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智慧旅游。5G智慧旅游平台应用为游客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服务,在A级景区形成5G网络能力,实现5G数字化定制旅游。通过对用户业务数据的分析,接入5G实现景区导览服务,为每个游客提供游览服务,推荐景点信息及配套交通食宿等。接入5G实现AR辅助讲解,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推送不同的讲解材料,实现旅游信息定制化推送。随着基于5G的泛连接数据链的建立,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专属定制服务。(责任单位:市文旅广体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智慧公安。实行5G警务智能安防,将警务通、执法记录仪、对讲机等装备集成到警用智能头盔中,运用5G+AR人脸识别技术,在人脸、车牌认证比对中实时获取被查人身份特征,大幅提高执法效率。推广便于单兵携带或车载的5G单兵布控安防系统,用于临时通道卡口检查安防、重要场所安全检查、突发事件现场人像采集记录和比对等。(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智慧养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与智能化,搭建具备老年信息管理、养老服务订单监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监管、养老服务机构信息管理、养老服务网点管理、分级分区运营管理、养老服务呼叫、养老服务智能健康管理等综合功能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和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智慧化养老服务,整合养老政策、服务、产品、设施等信息,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和技术应用,以信息化平台和各类实体服务网点的线上线下结合运营方式,实现全市养老信息和资源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有效互动。(责任单位:市民政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3.智慧应急管理。在整合改造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地震、农牧、林草等领域已建监测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地质、水旱、地震、气象、森林火灾、农业、城市主要基础设施等自然灾害重点区域分批次进行监测站点建设,通过后端云计算实现对灾害处置现场视频、语音、文本、图片、身份、定位等数据高效处理,大幅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调度、评估分析、信息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局、市地震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4.智慧城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应用演进升级。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借助5G网络打造城市大脑,融合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社区等城市功能单元,增强城市运营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5G高性能无线网络能力,将智慧城市建设与5G网络相结合,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市民政局、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广体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三)积极发展5G产业

15.培育引进5G企业。支持本地软件开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基础较好的企业,尽早布局5G产品研发等工作,培育本地5G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引进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的5G领军企业落户我市。积极推动5G骨干企业与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对接合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6.支持产业平台建设。鼓励围绕5G相关产业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产品认证、应用测试、产业监测分析等各类培育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各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5G产业研发创新、示范应用等公共平台建设,对首次通过国家、省级、市级认定的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器和5G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受益财政采取后补助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加快产业链条培育。鼓励发展光交换、基带、中高射频、图像处理等5G高端芯片、元器件及砷化镓、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发展基于5G技术高超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全息影像等终端产品。将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列入年度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对影响大、带动强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鼓励企业间开展协作配套,支持本地企业举办或参加国内外5G产品展销活动。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作用,对符合首台套采购政策规定的5G产品,可由采购人采取竞争性谈判、询价、竞争性磋商或单一来源等非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首次采购。(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X有线X网络有限公司、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市工信局牵头,市直及中省驻市有关单位参与的部门协调机制,负责统筹推进全市5G建设和应用相关工作,协调解决5G建设中的跨部门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5G网络建设、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市区要定期向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公布免费开放站址资源清单,向市工信局报送半年和年度工作推进情况。中国铁塔X市分公司要及时收集5G基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交部门协调机制研究解决。

(二)加强要素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5G站址用地支持力度,将站址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涉地县级政府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和用地报批资料的组织,切实做好用地服务。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指导建设方做好设计占用林地的手续办理工作。各供电企业要在用电申请、电力增容和转供电改造上为5G网络建设提供最大便利。电网扩容时要依据5G基站建设主体提出的用电负荷水平和安装位置明细预留5G基站用电需求。大力推进5G基站转供电改直供电,鼓励参加市场化交易,简化申请报装程序;尚无法改直供电的5G基站应严格执行转供电最高限价。市市场监管局要加大巡查力度,及时纠正转供电环节中发生的乱加价行为,对拒不纠正的坚决予以查处。市工信局要加强对频率资源的管理,规范公用干扰器使用,加大频率干扰查处力度,确保5G网络可靠运行。5G基站设置与使用单位应主动协调解决合法无线电台(站)使用单位的干扰问题,无线电台(站)使用单位应积极配合。

(三)强化安全保障。

市委网信办要加强5G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和综合防控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和督导,实现基础信息网络与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5G网络建设单位要严格依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提升5G应用安全防护能力,终端、网络、平台、应用层要按照“谁提供服务,谁保障安全”的原则,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四)优化审批流程。

严格执行光纤到户国省标准,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光纤设施纳入市政公用服务报装、竣工并联验收范畴。严格按标准预留5G网络配套机房、电源、管道和屋面站址等,实现与工程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要合理规划5G等通信基础设施所需站址及配套资源,并在设计、施工环节同步实施。对其他既有工程,要加强5G等通信基础设施站址、配套资源的供给,积极落实5G规模部署所需的必要条件。各级各部门要推动5G网络建设“最多跑一次”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满足5G网络快速规模组网需求。

(五)维护建设秩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阻挠施工或维护、非法逼迁、非法破坏、非法占用(或挪用)通信资源等一切妨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护的行为,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群众投诉集中的通信覆盖难点问题。市住建局负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支持配合住宅小区光纤、管道、基站、各类通信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工作,严禁开发商或物业服务企业收取进场费、接入费、协调费、分摊费等任何不合理费用。市公安局负责联合通信管理、住建等部门依法查处破坏信息基础设施、阻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妨碍应急通信保障及通信设施抢修救险、违规干扰等违法行为。各级各部门对因征地拆迁、城乡建设(市政公用设施除外)等造成的信息基础设施迁移或损毁的,严格按照通信设施拆迁补偿标准予以补偿;对迁移或损毁的通信基站按照同等数量提供替代站址并保证传输便利,遵循“先建后拆”的原则,确保5G网络通信质量不受影响。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方案范文6

为进一步承接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辐射,用好“国字号”金字招牌,通过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我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培育和建设,充分发挥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及示范带动效应,推进我市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行动基础

(一)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由点到面”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近年来,市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以‘两港七区’和国家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发展核心,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率先形成滨江-下沙-城西‘金三角’,并逐步实现由‘点’到‘面’发展”的布局思路,逐步形成了“一城、两核、三带、五区”的发展态势。通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建设提升了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并带动产业能级快速提升,成为各类创新人才的集聚区。为了充分发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拓展效应,加快市重点产业由“点”到“面”发展,市已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产业类)考核奖励办法》和《关于拓展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实施意见》,将更大力度地促进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及其拓展区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拓展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拓展功能,把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政策、产业、品牌、平台、人才等综合效应放大到最大限度,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带动各区、县(市)的发展。

(二)我市培育和建设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具有现实基础

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西郊现代化生态市,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平台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集聚区方兴未艾。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全面启动“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阶段教育长足发展,公共文体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市)和基本药物试点县(市)工作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保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全面开展生态乡镇、村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环境整治,节能减排完成预定目标。政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和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目前,玲珑电线电缆工业功能区定位于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电线电缆)、装饰纸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是“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核心区,2010年11月,市正式批准在玲珑工业区设立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拓展区。我市凭借林业资源优势,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实验区”城市。高虹绿色照明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年生产能力超过15亿支,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节能灯及产业链生产企业达300多家,中国照明电器协会2010年8月进行考核验收,10月中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已经正式获批。

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基地的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都正加紧编制中,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快进行。高新技术产业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得到了长足进步,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94项,其中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国家级55项,省级205项,5年间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115只。以普达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太湖源·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3100亩。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骨伤专科基地、有线数字电视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都有较好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有市属医疗卫生单位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家,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在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市骨伤专科基地,是由骨伤科医院承建,医院开展“微创手术”治疗骨干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接近90%。市被列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后,我市主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项目进展顺利。至2010年底,完成全市70%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2年内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同时,我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积极创建国家创业城市拓展区。

二、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目标,以推进创业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自主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提升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集聚一批中高端创新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创牌”与“建设”并重。既重视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牌子的创建工作,更注重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建设发展,力求取得实效。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重。有效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协同。

三是坚持政策扶持与环境营造并重。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支持和服务改善的发展环境,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行动目标

在三年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动漫、高新技术产业等,积极创建6个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全面提升现有园区创建各类新型国家级牌子,争取新增4个以上国家级称号。通过发展、创建、提升,使我市的园区建设达到先进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集聚一批中高端创新人才。

三、行动任务

(一)积极创建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承接辐射

对照《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完善提升经济开发区、太湖源·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的硬件、软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速度,优化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发展环境,积极有序地申报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承接的辐射,充分共享金字招牌的资源。

1、重点申报类:是指现有申报基础比较完备,拓展区建设符合整体发展战略,通过努力近期可以申报成功的。

(1)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拓展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拓展区,加快推进我市标准化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由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拓展区的申报管理机构,经济开发区基础扎实,基本符合申报要求,目前主要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发展的规划。下一步要抓紧编制发展规划,并加强与市试基办联系,争取尽快申报成功。

(2)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拓展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健全以市属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十一五”期间基建工作亮点。2006年开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总投资8675万元,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目前在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完成新建卫生服务站79家、村卫生室共201家。2011年将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到2015年,市将形成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分工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体系,政府举办、企业举办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合理竞争、互为补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3)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拓展区。自市被列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后,我市主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2006年立项以来,项目进展顺利,发展迅速。今年,市政府又把“推进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城区‘模转数’,实现乡镇全覆盖”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加以推动,并相继出台了有序停播城乡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工作方案以及“数字兴农”工程实施方案。经过积极的努力,到目前,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终端已达到近10万台,可收视的标清电视节目达到了80多套,不仅新建小区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接入,城市建成区内的老居民小区以及城中村大部实现了停模转数;在乡镇,以“数字兴农”工程为龙头的数字化网络双向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已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用户3.8万户,到年底,还将完成全市70%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全市将在2年内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数字电视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能够推进家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建设,有线数字电视已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4)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拓展区。我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不断完善创业政策,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增强全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竞争力。到2009年底,城镇劳动力11.47万人,城镇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2.18万人,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9%,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3.87,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25.62%。明确了创建目标是:到2011年底,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5%;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新增私营企业50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1000户以上,新创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存活期进一步延长;创业环境满意度显著提升。确保在2011年底前,完成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目标。

2、积极申报类:是指现有申报条件还不完备,但拓展区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社会效应较好,通过积极的努力在今后1—2年内申报成功的拓展区。

(5)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拓展区。以普达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太湖源·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来创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拓展区,旨在加快融入市文化创意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由普达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作为拓展区的管理机构。产业园以大区块旅游为中心,有机融合动漫、文化、创意、教育等功能,园区的建成将让更多的现代创意产业积聚。但是太湖源·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还处于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设计的前期阶段,项目审批还没有完成,建设规划没有和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对接;另一方面是市政府还没有专门针对动漫产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下一步要针对不足逐步推进完善,通过打造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拓展区,实现我市产业结构的新突破。

(6)国家骨伤重点专科建设骨伤基地拓展区。市骨伤专科基地,是由骨伤科医院承建,医院创建于2007年,继承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治伤医术,运用“无血疗法”(不开刀)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医中药治疗各类骨折脱位;同时吸收现代骨科先进技术,开展“微创手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干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接近90%。医院现有员工近百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3名,中级职称25人。拥有美国GE螺旋CT机、日本富士CR机、德国Drager麻醉机、意大利C—臂机、美国史赛克骨科动力钻、迈瑞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医疗设备。2008年底开展“微创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科研项目,积累了近500例的临床手术经验,2010年被市科技局立项资助。2009年初医院和韩国最大的民营骨科医院——釜山神腾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并互派医护人员多次交流学习,将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技术推向国际。2010年门诊人次突破5万人次,年住院人次接近4千,病床使用率超过100%,营业额达到2000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年拟在市锦南新城征地25亩,投资7000万元,新建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开设床位250张。医院将在新城筑巢引凤,吸纳国内外顶尖骨科专业人才加盟医院,引进国际先进医疗设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市骨伤专科基地。

3、储备申报类:是指现有申报条件还不完备,但拓展区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社会效应较好,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符合条件后再申报。主要有: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拓展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拓展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拓展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拓展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拓展区、国家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拓展区等。

(二)全面提升争创“国字号”,抢抓产业社会发展先机

通过积极争取创建各类新型国家级牌子,抢占未来产业提升和社会发展先机。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积极组织申报新的“国字号”,力争三年内新增4个以上国家级称号。

1、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创新基地

以青山湖科技城为依托,积极申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创新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引进”的要求,坚持“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的目标,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技院所,集聚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研究开发骨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使科研院所研发中试条件明显改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把青山湖科技城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要素最活跃的研发基地之一,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走在全国前列。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青山湖科技城成功申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创新基地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国家高技术发展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的典范,发挥在人才聚集、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先导示范作用。成为继中关村、东湖高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充分利用国家启动重点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遇,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申报工作,促使发展理念顺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在需要,产业水平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要求,软硬件环境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水平。申报成功能使我市的发展平台得到极大提升,资金、土地等项目发展瓶颈有效突破,带动全市各项工作产生质的飞越。

4、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玲珑电线电缆工业功能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的核心区,也是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拓展区。经过多年努力,玲珑工业功能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0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6家,3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9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1个科技创新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拥有各类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鉴于该区具备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电线电缆的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推进的平台建设扩展,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具有符合电子信息制造发展导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物理空间,发展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综合服务功能齐备,有望在申报拓展区成功后,升级为国家级基地。

四、行动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综合协调,全面指导推进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工作。充分做好市试基办与市试基办、各试点和基地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市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切实帮助解决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有关建设发展涉及的政策、规划、土地、资金等重大问题。加快制定有关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抓好责任落实。切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的责任分解落实和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对各责任单位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情况,每年进行督查评估,并分别纳入各责任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市试基办负责牵头、协调和督察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和考核工作;市发改局、市经发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抓紧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指导各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的建设;市财政局要认真落实试点和基地拓展区相关财政扶持资金;各乡镇(街道)负责做好属地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全市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三)创新体制机制。各试点和基地拓展区要以提高内部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为目标,加大产业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公共平台和服务软环境建设,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拓展区和其他园区之间建设发展的联动机制,全面充分发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扶持政策、产业集聚、品牌资源、服务平台、专家人才、体制机制的综合效应,加快形成拓展区与其他园区之间在品牌、政策、人才、管理、文化、招商等的共建共享,做到统一政策、统一品牌、统一对外招商,促进拓展区资源的辐射与扩散,全面建设形成拓展区和其他园区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竞争合作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关于拓展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专项资金对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的扶持和产业引导作用,并认真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进一步增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针对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扶持政策。注重试点和基地拓展区专项政策与其它有关促进试点和其他专项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