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活动;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9-01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会采取口头提示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创新。这看似渗透创新意识,实则部分孩子根本不懂,起不到实质作用。为此,要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重新解读“创新”的意义,借助语言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孩子在表达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精设提问,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这一点,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心理,采取开放式提问和延缓回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内容的思考,无形中渗透创新意识。开放式提问是语言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也不受标准答案的限制,可以在故事情境中自由发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续编故事《兔医生过河》时,为了促进孩子思维发散,打破常规思路,教师可在续编之前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引导:“兔医生接了急诊,要去河对岸治病,小河挡住了她的去路。你认为兔医生能顺利过河吗?”问题一提出,班级里热闹起来,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教师趁热打铁:“如果兔医生过了河,那么她是怎么过去的呢?请你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这下孩子开心了,慢慢安静下来,积极联想画面,推测兔医生过河的种种可能,还不时和同伴分享,教室里传出孩子们天真的笑语。此外,为了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不能忽略一些重要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说,孩子在回答问题之后,很期待教师的反应,希望教师在班级里进行表扬。虽然孩子的心愿要照顾,但一味表扬会让其丧失创新意识。为此,在孩子回答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表示”,可以适当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其再次思考,顺便启发其他孩子。比如“是这样吗?还会不会有其他情况?”“其他同学有没有看法?”“说得不错,有谁能想出更好的,和他比一比?”如此几次之后,学生在回答问题前就会自然地多想一想,促进思维的发散、拓展,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丰富游戏,培养孩子创新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语言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其表达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孩子在游戏中的语言是最真实、自然的。鉴于这一点,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要把握时机,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述,在释放个性的同时锻炼思维。情境扮演很受孩子欢迎,每次讲完故事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制作道具,让其自由选择角色,在情境中尽情扮演,享受模仿带来的快乐。比如,讲完《小猪做客》故事后,组织扮演游戏,学生自由选择小猪皮皮、小猪乐乐以及小猪花花等角色,将故事情节合理、创新地呈现出来。在扮演的过程中,孩子会自觉地联想到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无形之中就能增强表达能力,提升语言判断力和组织力。此外,教师要抓住户外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活跃思维,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有一次春游,孩子来到一个美丽的花园。里面百花盛开,绿草如茵,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教师马上设计“找春天”的游戏,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讲述“春天在哪里”。孩子积极地回应:“春天是飞舞的小蝴蝶”“春天是绿绿的草地”“春天是美丽的花朵”等,这些答案不仅正确,而且很有诗意。这就是孩子的创造力,远比成人的想象力丰富。

三、鼓励评价,保护孩子创新思维

孩子不仅天真可爱,而且心思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注重合理评价,适当鼓励,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孩子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可以采取“肯定多于否定”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当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向其投以赞许的目光,并在语言上进行鼓励:“这个回答真棒!”“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的想法我很认可!”如果孩子对于语言表达存在畏惧心理,就要鼓励他,通过“勇敢地说出来,相信自己”“别害怕,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你会表现得很优秀,相信自己”等话语,帮助孩子迈出成长的一步,促使学生建立自信,让孩子在赞许和鼓励中健康成长。在语言活动中,要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漠视批评。要让孩子看到教师的笑容,听到教师温柔的话语。只有身处轻松、愉悦的环境,孩子才会自信地表达,不断突破自己,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迸溅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结束语

儿童时期是孩子语言能力、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要一视同仁,不断启发,让创新的种子在儿童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问题、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想象,拓展创新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娥秀.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2

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面对超常儿童,提醒家长的是,千万不要拔苗助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进行,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

一、充实学习内容:

天才儿童往往由于课业太容易而感到厌烦,由此养成懒散或粗枝大叶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应补充课业内容、提高练习难度、鼓励他们独创地进行学习。例如,家长发现上四年级的孩子在一个晚上做了许多课外语文作业题,照此速度进行下去,他很快就能学完本学期的语文课程。家长在惊讶之余就为他制定了一套供自学用的辅助教材,引导他去解决水平较高、难度较大的有关问题。这样使孩子不仅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加迅速发展了语文才能。

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精力充沛、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是儿童特别是超常儿童的基本特征。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由于好奇心去活动而得到赞赏的儿童会继续进行实践;相反,儿童进行探索时受到嘲笑或惩罚,自信心和创造性就会被抑制或挫伤。所以,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去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现并促进特殊兴趣的发展:

天才儿童的聪明才智往往会在特殊的兴趣、爱好中表露出来,了解孩子的特殊兴趣对于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刚刚及格的孩子对摄影很感兴趣,家长发现后,就请一位摄影师对他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使他懂得搞好摄影现与学习文化课的关系。在他的特殊兴趣得到发展以后,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各科学习成绩也就成了优良。

四、鼓励孩子进行幻想:

儿童是富于幻想的。有创造经验的人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幻想,对于独创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组织他们进行种种发展想象力的练习。例如,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的不同水平,让学生提出关于日常用品的不寻常的用途,设想与普通算术不同的计算方法,设计玩具等,都是很有益的。幻想能够给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

五、启发孩子积极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孩子的思维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同时它又主要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处处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思维示范,帮助孩子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去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要求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必要的知识,应用已有知识举一反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们就可以学会思考,思维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可以运用自由联想的方式,要求孩子尽快地想出与某一个词、观念相似或相反的许多词、概念,再从中选出最恰当而新颖的词、概念来,这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性和创造力的一种尝试。又如,向孩子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他思考并进行解答,在检查答案时要求他进行阐述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与依据。这样做,既可以发现孩子的思维特点,又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在辅导智能超常的孩子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精神,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根据托伦斯的研究建议:

1.使孩子对自己的创造力及独特之处感到坦然、愉快。

2.提供活动机会让孩子练习创造的技巧。

3.能与孩子共享创造的乐趣。

4.提供经验.

5.使孩子扩展并充实他们对于未来生活、事业的视野。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一、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

1.一题多解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小学数学知识凝结了人类长期以来摸索的数学知识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精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数学习题和数学例题的练习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枯燥和无趣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设置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而一题多解刚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一题多解并不是说把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使用以下用语来诱导学生:想想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勇敢智慧的孩子会探索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语文的根本之处在于小学数学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和提高。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探寻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题多解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习惯,要把小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融洽的沟通和探讨,实现陶行知先生描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去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是最有效果的。

3.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同化,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新颖的。衡量一种思想或者思维是否是发散的,主要就看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在小学阶段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锻炼小学生在基本解题方法上再独辟它径,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新颖、独特。虽然小学生的探索还达不到预知世界的程度,但是一题多解依然会给小学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着小学生不断地去思考一道题能否有多种解法。长此以往,小学生就可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产生创新推动力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设计原则

1.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补充内容进行一题多解教学的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辨认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都基本按照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习题一般又只是例题的模仿和复制,小学生无论练习多少道习题都只会一种解题模式,尤其是在应用题和“巧算”的学习中更是不会变通。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的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乃至读了大学之后都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能在学习上做教师的附庸。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应该死扣教材,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扩展教材的教学内容,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模式,按照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引入习题,充分挖掘教材,引领小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的奥妙。通过一题多解,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通性,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还要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要引导孩子们向优秀的数学先辈学习。

2.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孩子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小学生才有足够的能力去锻炼发散思维。在数学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发散思维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小学生可以想到的解题方法的种类和数量。比如说这样一道应用题,食杂店有60筐每筐重量相同的鸡蛋,卖掉了20筐共计300千克,那么剩下的鸡蛋有多少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道习题并不难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去计算剩下鸡蛋的千克数呢?小学生开动脑筋,有的学生会运用方程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分数(比例)的方法,就是利用四则运算也不止一种解法。运用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在于,应用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将过去所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关键难点,这让小学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朱善香.充分利用一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中小学数学研究,2006.

[2]蒋秀丽,飞.陈中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J]. 物理与工程,2012.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84-01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识字不单单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前题和保障。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都是大有益处的。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识字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得到的。识字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更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学会识字和方法,以便于今后自己独立去识字。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批会独立识字的人。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每位教师也都做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我也不例外。

一、多识少写,识写分开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作的后腿。而识字多则学生负担过重。研究表明: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如果让学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写,则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声带”上,重在“写”上,而没重在思维上。我们的新教材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做法,而我们教师决不能仅把这些当成一句口号,要真正的落到实处,让孩子真正的从烦重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就一定要将一类字“写”的任务落实好,同时将二类字“识”的目标落实到位。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机械的写,否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更容易摧毁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趣味识字法

《课标》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汉字本身是抽象的,是枯燥的,对于这种抽象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孩子长期被动的识字,不但识字效果不会好,还会影响孩子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在起步阶段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孩子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而且识字的效果好。而低年级孩子天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到影响,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很多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谜语识字

低年级孩子都喜欢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抽象的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识字,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游戏识字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过的字很容易忘记,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将游戏融入到识字教学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一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3、儿歌识字

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顺中遛更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我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汉字编成儿歌或是顺中遛,孩子记忆起来非常快,而且不容易忘。如在区分“己、已、巳”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教孩子说“已半巳满不出己”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且终生都不忘。

另外,我采用了讲故事,利用简笔画,或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找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随着人类自身、社会、周边环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字理”。只有发现了这个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学习汉字。汉字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假借字、转注字以及最常见形声字,都是有章可循的。要抓住其字理的演变过程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之后再去记忆,一定会记得准、记得牢。

四、语境识字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生活为资源”的生活识字就是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抓住一切识字机会识字的习惯。如让学生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认识教室内物品的名称,认识常吃的水果的名字,学习用具的名称,自己吃的食品包装上的汉字。认识校内外经常接触的字,认识家庭中的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电视节目单,课外书、挂历、街上的牌匾等。就这样,在学生自己寻找的各种语境中多次再现,经过多处寻找,多次阅读,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养成了时时,事事,处处积淀和应用汉字的好习惯,使识字和生活水融。

识字教学是我们在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主动自觉地识字,怎样激发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有识字的兴趣,怎么样培养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识字能力,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低段语文教师所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在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倍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刚刚接手低段教学的教师,我深感识字的重要性与难度。有很多的事情我解决了,可是我深知我们的识字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迈好每一步,唱好低段教学的重头戏。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5

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知识学习和品格培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对小学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是思维方式和心理、生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小学教学的优质高效也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从成人的角度来进行小学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教师如何采用半儿童式思维进行小学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2小学教学环节存在成人化问题的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能不能成功,不仅对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也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新型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为小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给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不过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既定要求,一些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时不时地流露出成人化的教学方式,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主观教育,以教师的知识面来衡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传授小学生知识,反而对于小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内容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不能给小学生们做深入的讲解,使得孩子们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学习的内容,不仅制约了儿童思维方式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理解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薄弱性,有的教师不能从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而是从自身成人的角度出发,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度强调课本知识,不能主动地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安排和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或者举的例子太成人化,小学生们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不能开发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事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以成人的观点来教育学生,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的正确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不得当,过于成人化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儿童思维方式,事前精心准备和拟定的教案小学生们由于理解不了根本就不“买账”,不仅造成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不配合课堂教学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不喜欢上该教师的课,直接影响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半儿童式的思维方式以孩子们的立场来进行教学,让小学生们以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行课堂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自主学习乐趣,在课堂上主动配合教师授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半儿童式思维在小學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共鸣与互动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小学教学多年来的实践来看,教师们的思维方式同孩子们的儿童思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学生一般都不超过13岁,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上升期和成熟期,很多孩子还具有天真浪漫的心性,对于课堂上的新知识往往有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通过实践体会才能够领会,而教师作为成年人不仅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而且其思维方式也已成为定式,如果想要将教师掌握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作为教师就应当以小学生们的儿童式思维方式为基点,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快乐,也就是将教师的成人化思维方式降低为儿童式的思维方法,采取半儿童式的思维做好小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小学生们是小学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和学习主体。小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生理和心理年龄不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自觉行动的意识也不是很强,受到外力干扰或遇到新鲜、新奇的事物,会非常容易被吸引和分散转移注意力,这都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克服成人化的思维和教学方法,通过增设情景教学等方式,采取形象、生动、直观的举措,吸引孩子的学习关注力,增强学习兴趣。 

二是科学利用教材,实现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价值。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材变化很大,很多儿童兴趣比较大、与日常有关的生活情境添加到了教材中,增加了生活韵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些课本,站在儿童的角度尽量举出一些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把书本上的生活情境紧密地结合自己身处的日常生活情境,确保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借以保障学习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半儿童式思维是小学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小学教学管理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通过设身处地的以小学生们的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抛弃成人化的教学模式,主动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感性格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6

>> 把阅读变成“悦读” 把阅读变成“悦”读 让阅读变成“悦读” 让“阅读”成为“悦读” 让阅读变“悦读” 让阅读成“悦读” 让阅读变为悦读 让“阅读”变“悦读” 让阅读走向“悦读” 让阅读回归“悦”读 快乐阅读, 让阅读变为悦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成“悦读” 让每个孩子从阅读到悦读 让聋生阅读走向“悦读” 让阅读成为悦读 让阅读悄悄走向悦读 让阅读教学走向“悦读” 让阅读成为“悦读” 让阅读成就“悦”读 阅读教学,让学生“悦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让孩子把“阅读”当成“悦读” 让孩子把“阅读”当成“悦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是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明确指出:喜爱图书;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课外阅读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低年级是阅读的起始阶段,更应开好头。这一学段的孩子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要让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使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重视对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会把阅读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起喜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由于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把“阅读”当成了“悦读”。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是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儿童早期阅读如果发展不充分,后天就难以弥补。针对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孩子刚接触课外阅读时,重要的不是要让他读多少书,而是让他喜欢上书,培养读书的兴趣。阅读兴趣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寓言、神话等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如《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这些名著、童话有绘图本,有儿童注音版本等,对激发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独特的功能,它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色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更为形象,便枯燥为生动,赋予感染力和美感,使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感受快乐。

第一步,我们班开展课外阅读之初,是由我在课堂上选取故事来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后他们还会七嘴八舌的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会抓住时机引导孩子们自己再认真阅读,会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感受。这样,一节课孩子们会带着愉快的情绪来读书,来体验读书的乐趣。这也是我想要的最初的效果。

第二步,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努力做到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选一些有趣的故事书给孩子朗读,当读到精彩之处时就戛然而止,这样孩子因为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他自己就会很主动,很有兴趣地去读剩下的部分。久而久之他对读书的兴趣会逐渐浓厚。

第三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亲子共读或者利用智力竞赛的方法,让孩子参与抢答,答得多的被评为小博士,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还是很强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都是能从书中学来的,比如《蓝猫淘气三千问》和《十万个为什么》两本书,当你读完后也会成为小博士的,这样孩子们会主动积极地阅读,并且他读完一个小故事,都会迫不及待的告诉老师。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利用课前十分钟请几个孩子说说他知道了什么,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这就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了。

二、推荐课外读物,体验“善与美”。

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非常感兴趣。如:《格林童话》、《西游记》、《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我让孩子读少儿版的《安徒生童话》时,孩子在交流课上说到:“刚开始读时,碰到许多不懂的字,以为自己要放弃了,但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就喜欢上了,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有孩子看了《快乐王子》后,这样提道:“快乐王子很善良,把自己身上的宝石甚至眼睛都给了穷苦人,真想把他的故事告诉伙伴们”。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小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培养孩子关心时事,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科技成果,扩大知识面;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为孩子的行为提供学习的榜样;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孩子的想象,激发孩子研究自然的浓厚兴趣;中国古代的诗歌能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等等。

三、关注孩子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1、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刚开始这些都离不开家长、老师的时时督促。长期积累,孩子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还是很可观的。

2、选定要读的书后,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3、良好的读书习惯要逐步养成,这些习惯也许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四、创造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

1、创建班内读书角。在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作用的基础上,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即使学校藏书再丰富,也跟不上市场图书资料的推陈出新,因此,我便发动孩子推荐自己发现的新书。通过多种渠道为班级收集一点,孩子自己带一点等方式,在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让孩子随时有书可读。“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许多书,可他就是不爱看。然而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读书角”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

2、召开家长联谊会,赢得家长的配合。要实现课外阅读目标,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很关键的,学期之初我就召开家长会,把自己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向家长们做一宣传,宣读开展课外阅读的计划,发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单,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教学培养内容,清楚孩子学习的状况。赢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设立书橱,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促进心灵的沟通。 五、开展各种活动,体验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