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1]。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属于具有较高风险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审计人员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工作的结果,因此应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力度,从政治思想,道德理念,业务能力以及现代化科技使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培养,努力构建一支廉洁,严谨,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来适应现代经济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新杰.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6)

[2] 汤金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

[3] 高东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J]. 经济师, 2009(12)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2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风险 应对措施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作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全过程均伴随风险因素,而且车站工程一般处于商业重要地段,一旦发生事故其直接损失和社会影响远大于一般的土建工程,因此在2号线、4号线及盾构工作井施工中拟采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全过程、全方位地分析、监督、控制、处置各种风险因素,确保工程安全。

2 地铁车站工程风险分析

苏州火车站共计5层,其中地面一层为进站大厅,二层为高架候车厅,地下一层为国铁出站通道和轨道交通共用层,地下二层为轨道交通2号线车站的站台层和4号线的站厅层,地下三层是轨道交通4号线的站台层,基坑最大挖深-23.96m。地铁4号线南北向垂直国铁站场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DK8+714.411,全长设计124.2m,基坑宽度26.4m,设计采用逆作法施工,负二层基坑开挖深度6.56m,地质土层为3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厚约3m,5层(粉质粘土),厚约11m。

下表是结合苏州站深基坑开挖实际总结出的常见、多发的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因素及其危害汇总表。

地铁车站工程常见的风险因素和危害

上表列举的风险因素共计10项,其中风险发生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1项(第2项由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但发生在基坑开挖阶段),基坑开挖阶段7项,结构回筑阶段2项,这也反映出基坑开挖阶段是工程风险的高风险阶段,同时对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和结构回筑施工阶段的风险也不可掉以轻心。

上述分析存在风险的规避与预防可通过施工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实现。对于基坑纵坡失稳,严格控制基坑纵坡比不得大于安全坡度,保证基坑内降水措施,管理上严格开挖范围流程交底制度、明示制度,严格监督开挖作业等。通过开工前分析、考虑大量的风险预防措施,在地质条件清楚、管线条件清楚的条件下,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可以避免各类风险因素发生。

3深基坑开挖风险应对措施

为了一旦发生各类险情时可以参照的预先设定的方法快速处置,编制了下列各种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的方法预案。

3.1槽段壁面不稳定,大量坍方:

车站地下墙成槽稳定的威胁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浅层障碍物清除后回填土可能导致浅层坍方;

二是3.5~11.8m深度的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可能坍方;

三是雨污水管渗漏造成泥浆稀释后失效。

一旦发生此类情况处理方法如下:

①成槽机和值班员严密关注成槽进尺情况,发现大量挖土而土面深度不变的情况,暂停开挖,安装可移动式高导墙,泥浆液面加至最高液面。

②立即在槽段两侧设置沉降测点,设置时必须打穿硬化面,持续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③如果地面沉降情况持续发展,不见收敛趋势,则立即回填槽段直至地面平齐。

④持续监测直至沉降稳定。

⑤上述过程中应对临近管线加强监测。

其他常规措施:

雨天地下水位上升时应及时加大泥浆比重和粘度,雨量较大时暂停挖槽,并封盖槽口。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地面的重载,不使土壁受到施工附近荷载作用影响而造成土壁塌方,确保墙身的光洁度。

成槽结束后进行泥浆置换,吊放钢筋笼、放置导管等工作,安放钢筋笼应做到稳、准、平,防止因钢筋笼上下移动而引起槽壁坍方。

3.2围护结构接缝夹泥,导致基坑开挖阶段渗漏水甚至涌土、喷砂

①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现地下墙接缝夹泥宽度超过20mm(砂土、砂质粉土)、50mm(粘土、粘质粉土),须随开挖面暴露及时用钢板封堵地下墙接缝,并用水泥浆灌满钢板与地下墙间隙。

②如果开挖过程中发生渗漏,视渗流部位、流量、渗漏点大小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a.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不大,采用双快水泥抽槽压注聚氨酯的方法封堵。

b.如果渗漏点局限于开挖面以上,且渗漏量较大,在渗漏点打入泄水管,用钢板和双快水泥封堵泄水管周围,待周围封堵材料达到强度后关闭泄水管阀门。

c.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双液浆,注浆采用压力控制,最高压力不得超过0.3Mpa,同时注意支撑安全。

d.如果渗漏点延伸自开挖面上至开挖面以下且流量较大,在基坑内局部回填至流量减小后,在基坑外渗漏点附近压注聚氨酯。

e.如果渗漏点不明,水流自开挖面下向上涌出,立即停止开挖,局部回填直至渗漏停止,然后采取上述基坑外注双液浆措施。

f.如果渗漏水流混浊,且渗漏时间较长,注意渗漏点附近可能存在严重的土体流失,出现空洞,此时严禁重型机械靠近,并立即采用振管注浆方法填补空洞。

3.3基坑边坡纵向失稳滑坡

对于地铁车站而言,基坑边坡纵向滑坡后最直接后果就是冲掉支撑,导致围护结构破坏,一旦发生此类恶性事故,首先在不危及人员安全前提下补强支撑;如果不能补强支撑则立即组织回填基坑坍方处,并组织周围人员撤离,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作好坑外防水和坑内侧排水工作,土方开挖前,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1m。对坑外防水,在周围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挡水,对坑内的散水通过排水沟引流到集水井,并及时抽出,疏干基坑,严禁坑内积水浸泡坡脚,造成边坡失稳。做好开挖边坡防护,确保边坡稳定。

基坑边坡纵向失稳事故在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曾经多次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要措施到位,这种事故完全可以杜绝。

3.4支撑失稳,基坑崩塌

①严格执行开挖程序,在每个限定长度的开挖段中,按程序进行开挖。每一层开挖底面标高不低于该层支撑的底面。

②各层开挖中,每小段长度不超过6m,在8h内挖完,随即在6h内安装钢管支撑,斜撑在12h内完成,并施加轴向预应力。施工设备配备要与此相适应,并考虑适当的富裕能力,确保基坑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③在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墙体接缝处和墙体内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时,要及时封堵,防止出现掏空墙后泥土、涌水涌砂、地面沉陷和围护失稳的后果。

④开挖中严格控制无支撑暴露时间,及时施加支撑,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复加预应力。

⑤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支撑应力、地面沉降、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根据信息资料分析、研判结果,推断结构稳定状态,据此采取改进施工程序、改变施工参数、增加支撑力等相应措施,控制变形量,确保结构安全。钢支撑失稳前有拱起或下沉的先兆,支撑轴力监测也会发生异常,一旦发现此类先兆立即停止开挖,在失稳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立即复加预应力。如果没有支撑松弛或支撑而发生支撑失稳,则立即查找周边超载、支撑材料等原因,防止失稳现象扩散。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3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1.审计理论方面

首先,在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秦荣生(2003)将“风险”理解为控制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认为,会计报表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副产品;胡春元(2002)指出审计风险为诉讼风险。

其次,还有许多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如:吴向阳(2005)、王会金(2006)等都对其运用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困难做了全面分析,并就此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

此外,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正在同世界银行合作开发风险导向审计的课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专门成了一个实验室研究风险导向审计问题。

2.审计实践方面

目前,我国的审计模式仍处于制度基础审计的阶段,多数审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交易事项或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上,这也是导致目前审计市场舞弊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我国尚处于了解和认识阶段,但已有少部分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尝试着运用这种模式。相信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改善和注册会计师(CPA)执业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事务所选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3.审计准则方面

自1994年至1999年,中注协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三批共35个准则项目,其中有些条款已经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如: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17号《持续经营》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48项CPA审计准则,新准则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CPA的实务操作提供了依据。

以上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审计实务中运用还很少,但在理论上和准则制定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尤其新准则的更将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二、我国新审计准则的核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IAASB 的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2003) 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核心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1301号“审计证据”。这4项准则,全面列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应对等内容,下面将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来分析新准则在推进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改进。

1.审计风险要素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模型的转变

旧准则第9号(1996)第三条: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CPA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新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CPA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十八条: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CPA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的变化使得风险模型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转变成: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风险模型的转变上可以看出,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这一要素,但这并不是将固有和控制风险简单的合并,而是将战略管理理论引入其中,对风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准则要求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审计风险控制到位”为理念,来合理设计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

2.针对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新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它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新的风险模型要求CPA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第五条详细列出了可采用的总体应对措施。而对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中“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CPA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原有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尽管也提到要评估财务报表层的固有风险,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针对其采取总体应对措施,也没有强调评估的报表层错报风险对认定层总体审计方案的重大影响。这容易导致不重视对报表层错报风险的评估,忽视在报表层运用风险模型,割裂报表层和认定层错报风险间的联系,难以发挥风险模型的效用。

3.审计风险模型的转变促成审计业务流程的改进

旧准则依据“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把审计业务流程分为四部分:(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部控制;(3)(必要时)控制测试,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降低检查风险。第1部分由原准则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来规范,其他部分由第9号“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来规范。

新准则依据“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把审计业务流程分为三部分:(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控(为评估报表层、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2)(必要时)控制测试(为测试内控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3)实质性程序(为发现认定层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其中2、3部分即前面提到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新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流程第1部分进行规范,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对第2、3部分进行规范。

流程改进后,要求CPA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衡量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将对我国不少事务所现行审计思路和整体胜任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此外,新准则还特别强调了CPA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强调审计项目组内讨论的积极作用以共享审计经验和资源等,这些以往都没有涉及。当然,新的准则和模型并没有改变审计目标和责任的基本定位,只是改进了审计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导CPA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和履行职业责任,服务于社会公众。

三、新审计准则对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和要求

新审计准则在为CPA执业提供指导的同时,也强调了CPA的执业责任,因此在运用好新准则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树立风险审计理念

审计实务要遵循审计准则,首先要求CPA摒弃传统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同时掌握相应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审计实务中,CPA应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2.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推广效果的关键因素。新准则要求CPA审计时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即CPA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与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实现队伍的优化组合,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新准则强调,审计执业中,CPA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这对CPA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防止审计行为走向极端。另外,CPA协会应该加强培训,扩大及方便CPA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判断能力,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要求。

3.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4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

一、影响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内部审计机构,然而该机构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或者行政命令的强制要求,而不是基于对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机构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自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此同时部分医院领导没有深刻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医院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毫无意义,没有将其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提高了医院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在我国医院中,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医院其他管理部门存在较大的利益关系,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相对不足,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审计处理决定失去执行力。

(三)医院内部审计适用性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展,经营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内部审计范围逐步增大,传统的内部审计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内部审计程序存在缺陷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各种虚假、错误的数据资料占其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发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幅提升。因此现有的审计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这就表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医院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既需要具备审计、会计等专业财务知识,还必须具备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并未对招聘的人才进行深入培训,造成相关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六)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然而应当注意到的是,法律法规颁布的速度还是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就造成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新的问题,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解决。这时只能够依靠审计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这样的处理方式太过主观,且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处理问题的方法必然会出现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

(七)医院经营风险

当前许多医院领导仍然片面的追求经营效益,忽视了对医院管理方面的工作。这就使得虽然医院的效益得到了巨大提升,但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使得医院的经营风险反而大幅增加。

二、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实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通过任何方法予以规避。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就能将审计风险的发生率和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控制医院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深化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必要前提。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多与医院领导进行沟通,向他们详细讲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获取医院领导各方面的支持。

(2)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在审计工作开始时,医院的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误解。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心理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导致正常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不仅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对其形成了巨大的思想负担,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加强宣传,被审计单位能对审计工作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审计工作的配合度,并为内部审计机构树立良好的影响,令审计工作获得认可。

(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第一职责分离,即内部审计的工作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计人员共同完成,这样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相互约束的机制。第二审计过程中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督。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应当是对审计事项进行严格审核,将审计报告交由审计组集体讨论,并将讨论内容进行准确记录。第三严格检查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收集的有关会计信息资料是否齐全,审计程序是否合理,审计结果是否正确。一旦出现问题,应当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4)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当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从而尽可能的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刻理解审计风险造成的影响,主动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现代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先桂.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08:71-72

[2]李欣.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时代金融,2015,17:150+153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5

关键词:审计风险;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06—02

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注册会计师因而被指控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被要求赔偿有关损失。探讨审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

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察觉出重大错报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下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同样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

3、报告(评价)风险。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因为虽在审计范围之内,但未获取相关证据。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的审计评价。但更多的是囿于各种原因,报告定性模糊、问题含混,语言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结论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诉讼爆炸”就是注册会计师责任加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点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定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更可能出错;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汎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金融环境的变化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控制环境。以前的理论是对国外的本地市场提供供给或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联系起来,每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大了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表现

1、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并且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财务风险影响,其次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再次财务行为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环节,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企业承包从筹资到投资、平时的现金流量运作、企业的对外担保、企业跨国经营这些日常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而这些由于企业经营不当或客观原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中。

4、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自动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发生无意错误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消除个人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如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篡改自动过入总分账和财务报告的数据金额。当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传递时,发生篡改可能不会留下痕迹或证据。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经营目标。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一般会根据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目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目标和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企业当前的目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进入某一新的海外市场,企业选择的战略是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但是,成立合资公司可能会带来很多的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如何与当地合资方在经营活动、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如何在合资公司中获得控制权或共同控制权,当地市场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地对合资公司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是否稳定等问题,而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

2、经营风险。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例如,为应对消者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会产生开发失败的风险;即使开发成功,市场需求可能没有充分开发,从而产生产品营销风险;产品的缺陷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声誉风险和承担产品赔偿责任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例如,企业合并导致银行客户群减少,使银行信贷风险集中,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可能增加与贷款计价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样的风险,在经济紧缩时,可能具有更为长期的后果,进而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财务风险来源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比如向供货商、办公场所的出租人或雇员付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或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此外还包括汇率风险,即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还包括因在市场上投机或套期产生的衍生工具风险。例如,为了用低于当时的通行价格的价格购买某商品而购买期货。

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但主要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其他相关的重要财务风险如上所说,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地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

(二)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直接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错报,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因此,对能够导致财务报告产生生大错报的舞弊,无论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还是侵占资产,注册会计师均应当合理保证能够予以发现,这是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特别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尽管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执业,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项重大舞弊行为。

(三)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应对措施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例如,如果认为管理层面临实现盈利指标的压力而可能提前确认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时不仅应当考虑函证应收账款的账户余额,还应当考虑询证销售协议的细节条款(如交费、结算及退货条款);注册会计师还可考虑在实施函证的基础上针对销售协议及其变动情况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经营目标。为了从被审计单位高层次的经营目标中识别出经营风险和审计,审计项目组通常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制定了一个通过增加毛利来改善盈利善的总目标。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与提高售价和降低成本相关的上体目标和行动措施,如通过从国外新供应商购货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2、特别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作初步评估之后,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特别风险,例如,被审计的产能严重过剩并连续数年亏损,管理层按照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现值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涉及较多的假设和人为判断因素,注册会计师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固定资产计价认定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经营风险及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以决定是否需要报告给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6

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框架,建立相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见图2所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罗列全部风险,对控制框架中所有潜在的审计对象进行风险分析,从中找出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其次,针对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落实责任主体,并对实践中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控制活动进行测试、评估和再改进,运用内部控制措施解决大部分风险问题。最后,安排对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关键事项或过程以及容易合谋舞弊的事项安排专门审计,以进一步降低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和重点审计,逐级逐步降低风险,最终保证剩余的管理风险和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与传统的审计模式不同,风险导向建设项目过程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报告,都是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来展开,以风险分析为起点,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最终目的。

二、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

在实务中,通常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审计过程可能跨越几个年度,难以简单地将审计过程划分为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为提高实务中的操作性,可将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概括为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协调和重点事项审计等三个审计基本程序,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协调两个程序也可通过管理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完成。

(一)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确认过程,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工作,并贯穿整个审计过程。风险分析包括: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所有主要风险加以判断和识别的过程,重点要关注内、外部风险是否获得充分、适当的确认。在审计方法上,为防止重要风险点的遗漏,可以依据风险管理整体控制框架,综合采取观察、检查、询问、测试、案例剖析和流程分析等方法确定工程建设中主要风险事项或过程清单,如表1所示。2.风险来源分析。分析风险来源要剖析风险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寻找风险产生根源,确认风险的归属。主要运用SWOT、PEST等综合分析方法,调查行业监管情况、竞争状况和习惯做法等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和组织文化等内部影响因素。3.重要性分析。对已识别风险就其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重要性分析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要运用A—FA综合分析、风险度计算和鱼刺图等分析方法。重点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的舞弊、决策失误和资料不完整等风险的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二)风险管理过程协调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协助制定和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并对实际管理情况做出评价,预警和改善剩余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1.制定和落实风险应对措施。对已识别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按风险归属在组织层面进行分配。风险应对措施包括控制、转移、规避和接受等。最重要的措施是内部控制,即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控制流程来防范风险。在必要时,内部审计可以协助基建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管理框架。2.开展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测试。运用突击抽查、针对性测试等方法,判断风险影响因素是否真实存在,检查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适合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实际效果和效益如何,评估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及时反映风险事项的最新情况。比如,突击检查本单位的工程现场代表和监理人员是否在岗并按要求履行职责;进度款支付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展和合同约定一致等。风险管理协调过程可采用“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表”反映(以“工程重大变更”事项为例)。如表2所示。

(三)重点事项审计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当基建项目的控制环境和风险控制措施不能有效保证风险在合理水平时,为减小审计风险,应相应扩大审计的检查范围,审计事项涵盖决策、设计、招投标、变更和决算等各个重要环节。反之,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合理、有效,风险应对措施对舞弊行为等重要风险起到了较好的防控作用时,审计力量应集中于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即便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内外部团体和人员实行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也应安排对造价、质量和进度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行审计,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的监督。重点事项审计的范围和先后次序主要依据风险管理结果确定。从近几年工程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风险看,风险的内部来源因素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非制度化管理。工程建设是建设单位阶段性任务,管理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少,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内部认同程度差,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二是博弈能力不对称。如果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看作是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主的两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建设单位在信息、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并不占优势。1.工程量清单审计。工程量清单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依据,其准确、完整程度也影响工程招投标的成败。同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过程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检验过程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促进过程。另外,对工程量清单审计还是防范清单编制单位和投标单位串通舞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编制“双轨制”模式(即基建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别负责编制一份清单,反复核对、调整确定最终工程量清单),效果良好。2.合同审核。通过有限信息招标选定施工单位,类似于单次博弈,一旦确定了施工单位,没有重大情况不会也不能重新选择,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排他性,没有了竞争。建设合同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并警示其舞弊行为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合同的审核极其重要。签订前,要审查合同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核对施工内容、工程总造价、施工期限和工程质量等是否与标书一致,检查质量保证、工期保证等承诺是否在合同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要重点检查违约条款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在执行过程中,重点检查合同遵守、违约处罚情况,如有变更,要检查变更合理性以及是否与原合同协调一致。3.决算审计。决算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后审查,重点要在工程结算审计的基础上,审核包括工程前期规划费、勘察费、设计费、招标费、监理费、配套工程费等项目全部投资情况,评价目标完成情况,要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实施的全部审计程度进行回顾和总结,做出总体评价,为今后项目的管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三、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应把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