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1
【关键词】环境设计;创新教育;社区公园;生态改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设计市场逐步活跃,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建立环境设计专业。该专业包含的学科相当广泛,从广义上理解是涉及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从狭义上理解是关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营造。其具有艺术性、设计性、多元性,是一门注重实效的艺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创新实践教育是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工作,深化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其能够开发创新思维,以创新教育理念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加大创新实践教学,青岛大学开展了系列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其中,美术学院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实际课题及实际设计项目,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城市社区公园生态改造设计是环境设计教研室团队于2015年申请的青岛市课题,在对该课题展开研究的同时,学院将其作为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当下社会需要解决的城市公园生态问题,教研团队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快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课题前期调研
城市社区公园不仅是市民休息、娱乐、锻炼的场所,还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微气候有一定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社区公园的研究很多,但是多偏重于传统功能或者空间处理,对其生态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青岛市社会科学课题申报中,该课题以青岛市社区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生态功能展开调查研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在环境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中,以调研考察绘图为主要内容,配以一定的分析。青岛城市社区公园数量较多,该课题选择青岛市北区水清沟公园。其建造时间较长,地理位置在青岛市老城区,周边居民较多,具有浓厚的青岛文化。它不如青岛市南区社区公园的文化韵味浓厚,也不像青岛崂山区社区公园那么现代化。水清沟公园坐落于青岛老四方工业区,是周围居民区的城市绿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设施变得老化、功能分区模糊,既不现代化也不生态环保。因此,课题选取此处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创新项目小组和教研团队首先对水清沟社区公园进行调研。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考察,发现社区公园承担了很多传统功能,如娱乐、休憩、交流等。在这个老工业区、旧居民区,它的存在对周边生活的人群很重要,老人在这里下棋,儿童在这里嬉戏,年轻人在这里谈心、锻炼,城市社区公园为人们创建了户外活动的场所。项目调研过程中,2016年水清沟公园铺装翻新,水池周边平台重新整理,环境更加干净。目前主要问题是其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生态与环境美化结合较弱。
二、生态功能解决方案
近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建设,社区公园的生态建设虽小亦重。通过调研考察发现,社区公园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植物之间的搭配较弱,层次关系不明显,生物栖息较少;靠近社区公园围墙边有一条水道,最初的用途是排水明沟,但因年久失修,不够美观;刚刚整修的水池驳岸处理僵硬等。社区公园存在的生态问题较多,需要一项项逐步解决。
(一)边界水沟处理
在水清沟公园西侧靠近城市道路处,有一条长长的下沉式排水沟。调研发现,此位置的排水沟平日排放入内的污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是的混凝土池底,并不承担城市平日排水功能,初步断定此排水沟主要是解决城市大降雨时的排洪防涝问题。资料显示,青岛降水量年变化呈“单峰”型,以7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青岛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8%;其次为秋季,以9月份降水量较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春季降水量较少,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青岛雨季(也称汛期)从6月下旬开始,历时80天,于9月上旬结束,雨季降水量计为414.7毫米,占全年平均总降水量的60.3%。据报道,2017年以来青岛市平均降水量56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2.2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172.6毫米。根据所查资料与调研发现,排水沟宽两三米,长二三十米,沟深1至2米(池底有坡度),此排水沟完全可以担负城市雨季排水功能。但是,其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池底池岸的构造是硬质混凝土,驳岸处理较为生硬,排水沟除了简单的排水作用,既没有起到生态降温作用,也不具备休闲、娱乐、观赏作用。两侧的植物绿廊树木密集,主要起到隔离城市噪音和美化作用。学生针对排水沟展开了探讨研究,发散思维,寻找排水沟生态改造方案。第一种方案:将排水沟封顶,预留通往排水沟的通水通道。封顶的绿化屋顶平台种植吸音植物,减少易产生积水的植物。绿化屋顶平台不仅可以加强隔离围墙外城市道路噪音,还能对整个公园的生态绿化起到一定作用,减轻城市废气污染,改善城市公园的微气候。第二种方案:建造生态池底。去除硬质的混凝土池底,采用透气的自然材料,形成可渗透的界面。池底采用生态池底做法可以在城市强降雨来临时,承担相对多的雨水,雨水向池底的地下滤水层逐步渗透,同时起到一定储存作用。平日水量较少时,生态池底表层选用可观赏材料处理,例如选用卵石能够起到美化作用,为人们创建可以欣赏的生态景观。第三种方案:改善水沟驳岸处理。硬质混凝土池底和驳岸使得城市水体与地下水打断,许多滨水植物失去栖息、繁殖场所。目前的局部近水底是硬质混凝土,上升到一定标高才是绿地。团队建议将硬质驳岸改善成参差不齐的自然石头驳岸,一方面可以增加生态效果,另一方面使公园景观更加美观。另外,排水沟的边界可以改造成蜿蜒曲折的岸线,更加贴近自然,增加美观度,同时增加池底池壁的生态界面,增加过滤面积,净化水质。
(二)水体
在水清沟公园中心区有一处水塘,用900厘米高围栏围合,水池池壁用混凝土砌筑。这个水池不具备观赏性、亲近性、生态性、娱乐性,对其进行生态改造十分必要。水体对城市小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学生陆婉明等运用CFO软件模拟水体对居住区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发现水体有增湿和调节风速的作用,7.5%面积占有率的水体能很好地改善20平方米的区域内气候。水池的池壁和池底可以采用生态构造,逐步向外扩大,由深至浅采用透气材料形成逐层过滤界面,结合排水沟的做法,将水池与排水沟打通;排水沟的雨水可以补给水池,使得水池的水更加丰富多质,实现多种水生生物共生与繁殖;水中植物繁殖栖息能够净化水体,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水池在生态改造后,有助于水生植物的成长,丰富了水生生物种类,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创建了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同时对周边环境也具有局部降温、加湿作用。在创新思维实践中,学生不仅对生态改造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社区公园的其他功能也提出了很好的想法。水池目前的娱乐功能、亲水功能没有完全体现。方案改造提出可以将水池的池壁逐步向外扩大,深度变小,直到边界区控制在20厘米,并将围栏取消,增加水池的亲水性;围绕水池建设廊道,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近水面,增加娱乐观赏性。目前的廊道孤立地存在于公园,如果和水池接近,两者相互呼应,不仅能够增添公园的景区趣味,也能为人们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三)其他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在社区公园的生态改造中,不仅水池与排水沟需要改进,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进行生态改造之处。例如,植物层次的搭配;从生态教育角度出发,设计展廊、展示空间;在局部地区高差处,学生提出建造假山方案等。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针对生态修复设计提出各种预想方案。结语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有工科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强调艺术性。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将实际课题或实际项目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创新课题中,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通过该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地形,并展开实地调研考察之后,能够更加快捷地找到当下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搜集资料,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思维更加活跃。虽然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些比较理想化,但他们的思维更广、眼界更高。相对于假想题目,实际课题让学生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获取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加积极地运用设计思维去解决问题。创新教育不一定是一种发明或者一项科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使其能够用质疑的眼光探索专业领域,吸收多种专业意见,进而通过自己的判断寻找解决方案,探索世界。创新教育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结合申请课题开展调研探讨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更具针对性,开拓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
[2]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9).
[3]陈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11(1).
[4]史琼.城市建成区内既有河道生态改造设计与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5]蒋良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评鉴,2017(14).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2
关键词:环境设计;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设计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更是深刻地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不断发展的设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工具,更因为这种新工具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功能改变着设计从思维到方法、从过程到结果的各个层面。
作为一种工具,环境设计相关行业的设计人员对软件的驾轻就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设计成果,电子化的设计文件也给设计资料的积累和管理带来便利,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对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的渴求在一段时间内使得软件应用培训机构火热,大有软件操作熟练就等能从业的势头。
作为高校的设计教育而言,虽然软件方面的课程仅仅是其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中,限于教师学科背景、行业实践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的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上存在不足。专业教师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技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的就业范围包括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就业单位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大都会把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 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设计类专业软件之外还应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这类通识性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具有较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准设计师来说,其必要性表现在:
1.1 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境艺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设计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设计出人们满意的作品。比如,对于室内外环境、建筑设计等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平面图纸是基本的设计思想的交流语言,但对于非专业的客户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借助三维设计软件虚拟出的三维效果却直观、生动的多;任何一个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协和调解,设计过程中反复的修改是难免的,电子化的设计文件易于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图纸的标准化。在各大高校的各类设计专业普遍都很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设计者的环境设计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的设计需求。
1.2 有利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学会如何应对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灵活的设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设计软件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反而容易忽略办公自动化、文献及信息检索、数据管理及分析软件等大学生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证明,这些普及的软件应用有时可也能会成为设计类学生的短板。例如,现在的设计不是建立在设计师的个人灵感乍现上,而是建立在对设计环境和条件及目的的客观分析上,设计师需要有收集、鉴别、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像文献及信息检索课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编制预算、规范书写设计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学中如果面向岗位要求,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代表的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能够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2 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常用办公软件。第二,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专业设计软件,使学生较好地具备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处理图像、甚至制作影音视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和表现能力。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其对软件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其在熟练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第三,通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从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作品时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确查找和整理信息数据。
2.2 部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年来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有限。无论是先前归属于文学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现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文科生也较多,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面临不熟悉的思维方式,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2.3 学生的学习特质不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经历,使其学习习惯、课程基础都与普通文科生有差异。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非艺术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无法理解这种学科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充分掉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3 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改进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首先,环境设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备课,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比如,教师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结合使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以及对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加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其次,计算机教师要转变自己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计算机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结合计算机的升级速度,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照搬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被实践应用。
最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大都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损,结合实践教学,例如结合设计实例,进行项目化的课题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学。在最后的学生学习考核中,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应只把最后的结果作为唯一考评点,而忽视了每个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设计类学生学习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设计专业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3.2 计算机教学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教学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计算机专业词语,深入浅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要紧扣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对学生专业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为讲软件而讲软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互促进。计算机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必要地设计工具,计算机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法,将计算机操作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工具的掌握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现阶段高校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对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设计工具,提高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设计作品时获得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2009(01).
[2]李平.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3]孟祥娟,王俊峰,蒲红伟.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10).
[4]明德廷,李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胡佳莹,宋聪.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浅谈手绘效果图与计算机绘制效果图[J].艺术教育,2008(10).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3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4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22-02
“环境设计”伴随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虽然如此,但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还是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局限性也逐步凸显出来,较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和任务。
一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叉学科。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就业时要熟练掌握设计创造思维、电脑与手绘绘图技能、实践施工能力等综合实践素质。而我国的环境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都同源于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束缚。在较长时间内,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思维与模式都是以教学型为主,设计课程过多理论阐述,实践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许多设计课程都是“假题假做”,学生缺乏甲方需求分析、资料前期调查、勘测现场、方案汇报沟通、跟踪施工现场等重要环节,造成了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2 学校实训条件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课程的设置尚不完善,软硬件设施也没有完全跟上实践教学的步伐。譬如现场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完善,实训条件不足,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不紧密,保障机制不健全。学生缺乏真实的训练项目,整体训练时间不够。例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装饰材料和做法的更新变化较快,需要带领学生去到材料市场、工地或公司,直接在施工现场观摩学习,甚至需要在材料实训室里,动手制作体验材料的具体运用,但学校往往难以建立较为完善的材料工艺模型室,或者较难联系能提供场地学习的施工单位。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开展,大多时候只能集中在课室听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锻炼。再如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就是电脑的高配置与数量,没有良好的软硬件配置,学生就不能画出施工图、效果图,实践教学的发展便举步维艰。另外,在搭建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方面,许多学校还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做到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全过程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
3 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欠缺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结构明显不合理。许多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也没有获得校外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仅仅局限于的课堂教学的自我学习,知识得不到更新,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项目中去。教学通常凭教师“个人化”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与指导,布置的作业也缺乏真题实践的训练,容易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对当前专业市场需求的考虑,缺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更难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从某种角度讲,培养人才往往出现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亟待加强。
二 关于“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环境设计专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即虚拟加现实,搭建起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和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把实践教学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相互对应,平台之间有效衔接;理论学习与项目训练交叉推进,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本课题的实施,以广州H学院为例,在环境设计专业采取试点、分析、比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由学院宏观指导协调,系部具体管理,实训教学监督组负责检查指导。广泛汲取国内外学者和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省内的环境设计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坚持环境设计专业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提出“以环境设计工程认知训练为基础,突出认知能力培养;以环境设计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以环境设计工程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初步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及模式,并确定相应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改革。
三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成效
1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一是搭建现场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围绕建设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情境、引进真实项目等问题,着力优化支撑培养模式的实践条件。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和一线人员到校参观考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校内实践教学场地改造方案。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校内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建设,在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中设立室内工作室和园林景观工作室。工作室是以横向项目和高层次纵向项目作为支撑,对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筛选,选择相应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实际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来源与企业,但在教学中往往要高于企业,满足整个项目教学上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课时调整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让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校企合作工作室、实验室,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在校外主要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联盟。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已经和当地的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以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
其次,组织专门的指导团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指导团队主要由学院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全权负责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运作。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接受企业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指导团队以合作单位设计部、工程部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校内教师配合协作,由合作单位的高层技术主管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个设计师分管5-6名学生。学院指派专门的联系人,协调校外平台的相关工作…。
(2)二是搭建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时展,环境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为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模块化”的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遵循环境设计专业能力培养规律,按照设计工程项目职业基础能力、工程项目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模块建设实训项目资源。
第一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职业基础能力训练模块,重在学生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帮助理解掌握基本原理。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演示手段进行实践的预演,包括视频、动画、文字图片等。例如《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通过3D动画演示建筑和室内装饰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工艺,学生通过渐变式的动画演绎,能够非常直观地明白,而且可以随时反复学习增进理解。
第二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重在综合设计应用知识能力训练,能够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设计。这一模块,配置大量的最新、通用的工具和案例库,实现以专业项目为核心的实训及设计相结合,着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利用所学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针对企业实际项目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的形式及内容是多样性的:结合校外实践基地项目、联合培养单位和就业单位合作项目、各类竞赛项目以及兴趣小组科研课题等各种形式开展。
2 “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1)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了教学过程中的“书本教学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转变,促进传统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2)创造实践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学院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兴建了材料展示室、模型工艺制作室、苹果电脑机房等实践教学场所,支撑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校企共建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有力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也为用人企业提供了方便,互利互惠。学院还建设了设计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学生也在多项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荣誉。并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企业培训,通过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专业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3)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和就业能力。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地提高。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和在企业的锻炼,大部分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认可,约20%左右的毕业生可以直接留在实践单位就业,其他学生也能根据个人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达到94%以上。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5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6
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及实践环节划分切片过于清楚,课与课之间“各自为政”,内核互不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断层。
2.课程内容的不系统学习,使所学专业知识深度广度达不到实际设计要求,导致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对接,在具体应用时,产生课程学习与真实市场操作的矛盾。本文旨在梳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基础上,创新提出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以室内设计方向为切入点,将其涉及的内容并联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让同学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现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的环境艺术教学培养体制是典型的三段式和三大块。即(校)(院)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课程之间的授课内容及内核缺乏紧密的联系,这种相互独立又是以割裂设计学科的有机联系为代价。[2]而市场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学科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分割的课程体系,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的设计人才目标。目前遭遇的尴尬就是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延用至今。许多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基础、核心课程与实践之间是存在着如此至关重要的联系。没能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将设计基础、专业、实践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做到设计基础是专业真正的基础,专业与实践真正合为一体。
二、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当下,市场要求高校培养的环境艺术人才日益趋于成熟和与时俱进,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预见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若能以建筑学为依托,同时兼顾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则较容易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适应性。未来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则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市场对当前和未来艺术人才的需求与评判优劣标准,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似乎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或者与现实设计市场要求人才技能的标准在不断地拉大距离。各课程的内容衔接不当,与实践的脱节,具体内容联系性不够,重复性较多等矛盾,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日益凸显。
三、当下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当下许多艺术类院校和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真正实现国内具有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根据市场导向和市场预测,不断修改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学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实践教学也势在必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先后走在了艺术教育的前沿,与国外艺术类院校教学并轨,设立“workshop”(工作室)模式,即一位老师分带几位同学,采用小班教学及辅导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或者参与设计竞赛。目的在于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撞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与设计竞赛,创造出有创意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鉴于学校的文化底蕴、资源整合、办学特色等因素,不难发现,国内艺术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实践教学还是不够到位的。且并非所有艺术类院校或者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都能拥有工作室的资源,因而如何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将实践环节加进去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不言而喻,因而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针对现行的“三段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以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可以将人才培养途径及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以若干真实工程项目为依托,将其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建立室内设计“项目式教学”及“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让同学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室内设计及施工管理人才。
1.教学方法改革及具体实践方案
具体实践方案:以一个系统化的设计为教学思路引导,实现“课程群”之间的内核串联。室内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实施方案将实际课题作为串联所有课程的核心内核,将四年所授课程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串联相关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由课程为中心向课题为中心的转变改革。通过该教学模式培养,为普通高校培养出技能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和一定施工管理能力的室内设计人才。
2.研究特色
1.针对现状三段式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提出项目式教学模式,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根据真实课题项目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专业课程,形成课程群,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可以使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设计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根据市场导向、预测和实际项目的内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整合资源,增减课时数配比,做到结合市场,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