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 abstract 】 in small towns drainage due to planning to build a new and old problems, there are often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the drainage of sewage treatment is more serious.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around karamay drainage pipe network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mall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 key words 】 drainage, sewage treatmen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小城镇的排水工程由于规划问题和新老区建设问题,往往存在难题,特别是对于排水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更是严重。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围绕克拉玛依市小城镇的排水管网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

一、小城镇排水管网的建设现状

1.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是污水处理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不仅涉及工程投资、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的难易程度,还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克拉玛依市的中小城镇城区一般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多为雨污合流制的老城区,少部分为雨污分流的新区。合流制区域面积至少占建成区面积的一半,老城区大多建筑密集,难度很大。

目前克拉玛依市内大部分已建污水处理工程的中小城镇均采用混合制的排水体制。大部分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今后有条件时逐步改造为分流制,片面强调雨污分流是不恰当的。新区建设一般采用完全分流制。

2.截流倍数。

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截流倍数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水体卫生要求,水文、气象条件等因数进行确定。截流倍数取值大,截流的污水量多,溢流的污水量少,对环境有利,但截污干管管径大,工程投资增加;截流倍数取值小,节省工程投资,但对环境不利。一般认为南方城市截流倍数不宜过高。当截流倍数成倍增加时,减少的溢流时间有限,但工程投资增加很多,不合算。

目前克拉玛依市内中小城镇排水系统的截流倍数的取值基本上都在一至一点五倍。

3.截污方式。

克拉玛依市大多城镇都有河流穿城而过,城区内的河道为主要的排水方向,特是老城区排往河道的排水管道均已建成,因此沿河截污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截污方式。河底铺设易实施,但养护、渗漏等问题多。沿河铺设拆迁量大,只有与河道整治同步实施才有可能。

4.污水收集率。

由于受地形、管网改造、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将城市污水特别是老城区污水全部收集至污水处理厂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克拉玛依市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目前克拉玛依市内中小城镇的设计的污水收集率目标为百分之七十。污水收集管网敷设的重点在现状建成区,可兼顾少量近期建设发展区的雨污分流管道。

5.管材选择。

在污水工程中,管道工程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管道工程总投资中,管材费用约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污水管道属于城市地下永久藏工程设施,要求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合理选择管材非常重要。

从多年的使用效果看,混凝土管的渗漏率比较高,这大都是由于管道不均匀沉降引起接口开裂,松动造成的,此外早年建设混凝土污水管道结垢、堵塞现象也很严重。PVC—U双壁波纹管、HDPE缠绕管、玻璃钢管每节长度可为六至十二米,采用柔性接口,强度高,抗不均匀沉降能力强,且接口连接方法方便,可靠,施工方便,抗渗漏效果好;且内壁光滑,不易结垢,输水能力大,可减少管道埋设及清通的工程量。

因此从施工难易和使用效果方面比较,PVC—U双壁波纹管、HDPE缠绕管、玻璃钢管优于以前普遍使用的混凝土管。

目前克拉玛依市内中小城镇污水管网中,管径小于六百毫米的污水管一般设计采用HDPE缠绕管和波纹管,大于六百毫米的污水管采用承插接口混凝土排水管,压力污水输送管多采用玻璃钢管或钢管。一些地区少量采用玻璃钢管。能够生产HDPE缠绕管和波纹管,塑料检查井也研制成功和投入生产,有些项目已有应用。

二、小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的优化设计

小城镇排水工程存在很多不良现状,无排水工程规划、排水体制落后、排水设施不合理、排水工程的管理不专业等,本应按照上述不良现状一一实施对策,但大多数小城镇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常常面临资金受限的窘境。在小城镇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初期,可运用“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对重点工程进行建设,并逐步推进排水工程的整体改造。优先进行污水处理优化设计及建设,符合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现状,也能行之有效地降低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下面将介绍几种适合小城镇使用的污水处理技术。

1.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在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物防治技术政策》中规定,在没有水域保护任务的建制镇,可因地制宜地先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水的二级处理。所谓一级强化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吸附生物降解法(AB法)中的A段技术、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技术及厌氧(水解)技术等,相对于一般的一级处理技术,它具有建设费用低:污染物去除率高、污染负荷小及单位污染物处理费低等优点。非常适合经济欠发达或污水处理经费紧张的小城镇使用。

2.自然净化处理技术。

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具有可利用土地多的特点,因此,在污水治理时可考虑采用稳定塘、土地处理及蚯蚓生态滤池等自然净化技术,但应确保使用自然净化处理技术不会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其一,稳定塘自然净化处理技术。是根据小城镇的自然特点,合理的选择池塘或洼地,利用当地的气候特点,在所用的池塘或洼地中,利用培养所需的微生物进行污水净化。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及日常管理简单等优点,适合小城镇建设使用。根据处理工艺的不同,稳定塘的单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厌氧塘、好氧塘、曝气塘及兼性塘;可独立使用单塘,也可将不同的单塘进行组合使用,形成多级串联塘系统。多级串联塘优点突出,可高效的将污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去除。气候和地理优势适合选用此技术。

其二,土地处理技术自然净化处理。土地处理技术是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把污水排入土壤中,使土壤一生物形成的生态系统完成污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净化,以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此技术不仅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净化,同时土壤可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培育农作物,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实现除污、用污一体化。根据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布水方式、排污路径及水力参数的不同,可将土地处理系统分为一下几种类型:地表漫流、人工湿地、慢速和快速渗滤及地下渗滤等,其中人工湿地系统技术最为成熟,工程应用最多。在选择土地处理系统时,应综合分析当地污水特点及土壤性质后,再决定是否选择此污水处理法。避免既造成土壤污染又不能达到净水目的的事故发生。

其三,蚯蚓生态滤池自然净化处理。蚯蚓生态滤池是在滤床上建立起来的,利用蚯蚓在系统中多种功能,实现对城镇污水进行处理。在该系统中,蚯蚓协同其它的微生物一起完成分解、吸收污水或污泥,滤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清扫滤床实现系统通畅,改善系统卫生情况等处理工作。蚯蚓生态滤池具有环保、能耗低及处理高效等优点,还避免在污水处理过程出现二次污染。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克拉玛依市小城镇的排水管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希望能给排水工程中污水处理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籍富春;顶管法施工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工程,2012,2(4):36-39

[2]杨奉天;顶管施工在市政工程中的实际应用[M]辽宁建筑,2011,25(2):120—128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民生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而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又是涉及居民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也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一般直接将河水或者是井水煮沸后即饮用,而这些水的水质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1农村饮用水的现状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饮用水安全分布比率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接近40%,而发达国家饮用水安全率在90%,远远大于我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率。饮用水的不安全也诱发了各种疾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1经济较落后,饮用水基础设施建构不完全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的构建不够合理,许多农村都没有基本的排水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而大多数农村紧邻河水,堆积成山的垃圾基本都是直接排入河道或者河岸上,一旦发生降雨,这些垃圾就会被雨水直接冲入河道。在一些地区,我们发现,一些农村住户都是一家一井或是几户一井,没有集中供水设施。一些落后地区,更是出现了靠人或牲畜到相对较远的地区采集水资源的状况,还有的地区,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快,地表及地下水都很缺乏,雨水便是这些居民主要的饮用水资源。这些地方的水质不堪想象,卫生条件极差,对居民身体健康无疑是有害的。

1.2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排放

工业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城市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工业区便逐渐向郊区、农村转移,这些靠近工业区的农村,河水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工业污水的污染,而且工业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氨气、氯气等,也通过大气环流以及雨水作用直接或间接地降到地表,一些工业废弃的材料也未经过工厂的无害化处理而堆积到农村地面,雨水作用也会冲刷下其有害物质,从而污染了饮用水安全。

农业方面,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们正渐渐摒弃传统的农业工具,农药的出现为农民节省了大量时间,减少了体力消耗,然而这些农业用药虽然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却也经过地表径流或土壤渗透到河流、湖泊中,造成了河水湖水的农药污染。另外,农业养殖中的牲畜粪便也经地表渗透和蒸发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近些年,我们明显可以观测到农村河水、湖泊中的鱼虾越来越少,几无踪影,这便是水质受到污染的最好例证。

生活方面,主要是农村粪便、洗涤剂等的污水废水污染,这些水中含有较多的N、P、S,多为没有毒性的无机盐,因此造成细菌滋生。一些农村的水井周围多粪池、污水沟等,还有的没有专门的粪池,随地大小便,这样通过渗透作用,极易到达农民进行饮用的水井。由于农村多河流,洗衣机的普及率也不高,农民常常在河里洗涤衣物,洗刷日常生活用品,洗衣粉、肥皂、衣物上的细菌等物质便会直接对河流造成污染。

1.3特殊地区的饮用水问题

我国地质环境特别复杂,有些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环境会产生特殊的水质状况。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例如新疆地区,地处内陆,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来自印度洋等大洋的海洋湿润气流被高山阻挡,降雨量少,气候异常干燥且蒸发量巨大,因此,容易出现水的碱性过高或氟量过高的状况,氟过高容易形成氟骨症、氟斑牙等。高砷水主要是因为在岩矿的构造中,有色金属矿物质普遍会伴生出砷元素,这些矿物质风化后便会伴随着雨水渗透进土壤中,并富集在低洼处,从而导致水中的砷超标,诱发“砷中毒”,如神经痛、皮肤癌、黑脚病、血管的损伤等,例如兰考县。

2农村饮用水安全解决策略

2.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们看到政府也在积极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给予支持帮助。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国家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将从中央和地方拨款1600亿至1700亿的金额进行改善,其中国家拨款三分之二,其余的将从地方政府拨款建设,这比“十一五”期间对农村饮用水的投入增加了近1000亿人民币,足以显示我国政府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重视程度。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引起重视,积极响应号召,筹措资金并对设施建设投入专业队伍、人才、技术,努力建设农村垃圾回收站、排水系统,集中供水,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的整顿。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实现城乡统一供水。

2.2加强污水整顿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管机制

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污水审查部门,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中出现的污水进行制止和严格审查,污水超标或者是违反相关规定乱投乱放的,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污水审查中出现的审查合格或优秀的企业和农民,应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另外,监督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职权,不弄虚作假,不虚报谎报,刚正不阿,对于行贿受贿的企业和农民严厉制止和打击,真正认识到饮用水安全对于农民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3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水源

近些年,水质的污染和水量的减少似乎是在同步进行的。增加水量的最根本方法还是植树造林,乡镇应在河流源头等地积极实行植树造林计划,也可以种草。另外,农村乱砍乱伐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应进行制止和处罚,保护森林树木,从根本上保护水源。

2.4加强污水处理净化系统的建设

污水净化主要有四种方法,即生物处理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物理化学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悬浮状、胶状及溶液状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危害的物质。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菌类、藻类,通过他们的吸附、吸收、降解,既满足它们对于自身营养的追求,又可以无害地处理污水。

物理处理法主要是指通过离心分离法、重力分离法等分离污水中不易溶解的悬浮物质。

化学处理法主要是指通过向污水中添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它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分离污水有害物质,例如,氧化还原法、混凝法、化学沉淀法、中和法等。

物理化学处理法主要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反应作用达到消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办法,譬如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各地应根据水质情况、水质污染情况、自然环境以及本地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污水净化方法,切不可乱用一气。

2.5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教育

乡镇、农村基层机构应加强饮用水安全的宣传力度,尤其对水质不达标的危害、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教育。其方式可以是专家的知识讲座、专业资料的发放以及相关视频的观看等,提升农村卫生水准,让农户和工业企业充分意识到饮用水安全是事关居民身体健康,维护居民切身利益,进而关系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警觉意识和大局意识。

结语:

农村饮用水安全不仅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更大程度上事关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较落后,饮用水基础设施建构不完全;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严重等,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加强污水整顿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管机制;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加强污水处理净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教育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整顿治理,早日使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参考文献:

[1]余华辉.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浅谈[J].科技风,2013(04)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上海;黑臭河道;治理

【 abstract 】 : according to the Shanghai black smelly river belong to the serious pollution water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Shanghai black smelly river performance and the causes, from the physical, biological, chemical, ecological and so on various introduces river harness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lack smelly river harnessing of Shanghai common measures.

【 key words 】 : Shanghai; Black-odors riv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上海属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除长江口、东海、杭州湾水体外,内陆主要以黄浦江、苏州河及其主要支流为骨架与众多的中小河道形成了交织成网的水系,水位落差较小,水力比降十分平缓,约在五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之间,河道水流缓慢,污染严重,水位落差较小,又较易产生淤积黑臭现象。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河网水系被严重污染,河道黑臭现象日益突出,其中又以苏州河最具代表性。为改善上海的水环境质量,重塑上海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水平, 上海市近几年在黑臭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应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将这些治理技术和方法进行优选、组合,形成适合上海城市水环境特点的成套技术集成方案体系,是今后河道整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黑臭河道治理技术从学科分类可分为水力学技术、水化学技术、水生物学技术、水生态技术、水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几大类。本文将对上述几种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2上海黑臭河道的表现及成因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防涝、泄洪作用,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等其它功能,导致河道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缺乏美感的“臭水沟”,既有碍于城市景观、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上海河道污染主要表现为黑、臭等。所谓的黑臭河道是指河道特别是河道的水体经过污染源侵入,酸雨、初期雨水、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在河底的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没有及时处理,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物、植物生存的环境,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颜色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对于黑臭河道的整治,首先要了解黑臭河道的成因,一般来讲,黑臭河道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

2.1生活废水进入河道

生活废水是指炊事、洗涤、沐浴等,伴随人的生活而向公共水域排放的污水。这些废中都含有大量的P元素,极容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不加处理和限制,使这些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中,将会严重使河道污染,这是造成黑臭河道的原因之一。

2.2初期雨水夹带的污染物质

降雨初期,大量地表上的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汇入雨水管网,进而携带雨水管网内沉积的污染物,最终排入水体,形成对河道的污染。

2.3工业污水排放

工业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有机需氧物质污染、化学毒物污染、无机固体悬浮物污染、金属污染、酸污染、碱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热污染和病原体污染等。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工业污水直排入河道现象逐步减少,但仍存在零星、小规模企业偷排等现象,尤其是分散的食品加工、餐饮、洗衣等企业,无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就近将生产废水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形成对河道水质的冲击。

3治理技术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是指在黑臭河道的治理过程中,为改善水质而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是指应用水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由此衍生和综合的环境生态工程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所建立起来的技术手段,旨在消除水体黑臭,降低水体污染负荷,提高水体的复氧能力和氧化能力,进而提高水体透明度,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技术。

3.1水力技术

根据水往低处流的水力学原理,利用水头差来控制水体定向、定量和有序流动(如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引排水流速流向、引排时间等),使水体转向有利于削减污染负荷的技术。主要包括引清调水、水力造流和筑坝造流等技术手段和措施。

3.2物理技术

物理技术是指运用机械、磁力及超声波的手段,采用曝气、浮游生物去除和污染底泥清除等技术手段来治理河道黑臭的技术。主要包括气浮法除藻技术、磁聚除藻法、超声波除藻、曝气混合法及污染底泥疏浚技术等。

3.3化学技术

化学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制剂去除水体臭味、污染物、藻类,从而达到治理黑臭河道的技术。主要包括絮凝剂净水、除藻等,所用的絮凝剂主要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和复合絮凝剂等。

3.4生物技术

黑臭河道水体中存在大量有机物质,腐化作用显著,有机物分解极少,自净能力丧失,需要利用生物技术来增强水体自净功能。主要包括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复合酶污水净化技术、生物促生技术、微生物技术、组合生物技术等。

3.5环境生态技术

环境生态技术是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吸收、降解环境中污染物、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处理系统、植物浮床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4常用措施

由于上海黑臭河道面广量大,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采取截污治污、底泥疏浚、沟通水系、引清调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以取得较好的整治效果,从而消除上海河道黑臭现象,还原河道水清、面洁、岸绿、景美的自然风貌。

4.1截污治污

黑臭河道整治的关键是截污治污,否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要加强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尽可能地将污水纳管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对沿河单位的排水口加强水质监测,保证达标排放,严格控制进入河道的各种污染源。

4.2底泥疏浚

底泥耗氧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是各种污染物主要归宿场所,水体污染导致底泥淤腐并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所以必须彻底清除河道内已经被严重污染的底泥,再通过底泥生物氧化等方法重建河道底部生态。

4.3沟通水系

应当因地制宜地沟通水系,盘活水体,才可有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水系通畅后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加快水体循环,沟通水系为下一步的引清调水提供基础条件。

4.4引清调水

引清调水从遵循自然状况、实现水体定向有序流动着手,充分利用潮汐动力优势,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联合调度运行,实现水体的定向、定量和有序流动,以达到引清冲污、科学利用水资源、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4.5水土保持

水体的流动会对河岸产生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船行波、浪涌和潮起潮落以及沿岸植被的破坏都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将造成河道淤塞,淤泥累积而发黑发臭,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护岸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办法。

4.6生态修复

河流是一种开放流动连续性的生态系统,在黑臭河道的治理过程中,结合河流的生态功能采取一些适当的生化处理措施和生态技术也是改善水质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如及时清除泛滥的藻类等,合理发展各种水生动植物,可实现水生态平衡发展。

结束语

目前河道治理技术正朝着组合工艺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倾向于采用环境生态工程来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这也是现阶段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上述各种河道治理技术只是最末端的手段,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河道水体污染的根本措施是消减有关污染源对河道的污染贡献量,这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刘辉BCO与BAC联用处理微染污染原水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4

今天召开全县新一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做法成效、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按照提升水平、提升质量、提升成效的要求,研究部署2012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各项工作。刚才,镇、镇村都作了典型发言,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今年是我县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第二年,承上启下,抓好今年的工作非常重要。县委、县政府对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前不久,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对我县去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情况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之前,又刚刚召开了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好今年的“三农提升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信心

2011年,是我县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以提升农业、提升农民和提升农村为核心,以村庄整治、沿线提升和示范村建设等为重点,在全县深入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累计完成待整治村整治建设40个村,已整治村治理提升10个村,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村52个村,整线推进沿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提升17个行政村,建设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农村新社区3个、环境优美村和文明和睦村各2个,培育特色经济专业村20个,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受益面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内容更广。全年实施的“三农提升工程”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我县实际情况,除原来开展的实施内容外,还新增了三项实施内容:一是沿线整治。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在抓好单个村庄整治的基础上,以沿线村庄美化、洁化、绿化和秩序整治等“三化一整治”为重点,整线推进镇富足山村镇村、镇村乡路里坑村“两线”17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沿线“赤膊墙”粉刷687幢26.6万平方米,拆除路边简易房、小工棚等有碍观瞻物87间4878平方米,清淤整治路边沟渠6620米,整治废品收购点5个、木材加工点2个,统一配置垃圾桶360只、垃圾车30余辆、保洁员29人,建设村庄绿化景观面积2.3万平方米,围护绿化带木栅栏5000多米,沿线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照社区建设“八化”标准和社区服务“八个配套”要求,以及示范村建设的四个文明十六项创建指标,引导、小、坞石坑等行政村,因地因村制宜地抓好了旧村改造、新区扩建、农房“穿衣”和村庄绿化等工程项目,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村务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体育建设场所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亮点进一步呈现。三是污水处理项目。各实施村共铺设纳污管道63484米,建设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池45个3834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处理池3984个,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共达8697户,待整治村和已整治村的污水治理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82%。

2、力度更大。坚持把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作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提高扶持力度。一是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省和县级财政实际投入1700万元,比2007年增加700万元,同比增长70%;累计投入整治资金2421.9万元,其中农民自筹233万元,其中待整治村、已整治村和创建小康示范村等实施村,按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整治建设类型进行分类补助,村均比去年增加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增加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73万元;农村垃圾处理、生态优美乡镇和经济专业村建设等也相应增加了财政补助力度。二是技术指导进一步加强。围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和污水治理四大整治项目,组建由县农办、环保局、农业局能源办、卫生局等业务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服务组,建立完善技术指导服务制度,组织人员赴省、去市、到县、下乡、进村开展村庄整治专项业务培训,广泛宣传普及“三农提升工程”政策和技术,因地因村制宜地指导实施村编制实施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三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有设施、有人员、有制度”的工作要求,多次开展实施村环境卫生督查,督促实施村进一步配全垃圾桶、垃圾堆放点和垃圾车等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农户“门前三包”、党员责任区包干等长效管理制度,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洁和规范管理水平。

3、方法更新。针对卫生改厕和污水治理等高标准、大难度项目,主动创新,破解难题。一是针对改厕和治污实施难题,创新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分户式和联户式人工湿地分散处理相结合技术模式:在村庄人居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实施村,重点实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人居分散、经济薄弱的实施村,实施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同时将农户已经建设的一格、两格化粪池进行改造利用,有效降低建设成本。二是围绕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指导长风农家乐经营户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污水治理活动,在经营点统一配置垃圾桶50只,专门配备保洁员1名、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20多个,并按照大户100元/月,中小户10—60元/月不等的标准,发动24户经营户每月自筹保洁资金900元,加强经营点周边环境日常保洁工作,切实解决经营点无管理主体、无相关设施、无专项资金等问题,为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更加注重项目资源的整合。分别将农村公路连网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活沼气工程和国家改厕等项目,与“三农提升工程”进行衔接配套,形成了农村建设项目的“大合唱”和建设资金的“大集成”。

从总体上讲,“三农提升工程”是在“工程”基础上的提升。经过5年的实施建设,农村环境和面貌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工作的开展反馈情况来看,不同层面还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县、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四个层面的思想没有完全统一:从县里来看,积极性和热情很高,按照省里和市里的有关要求积极实施、确保到位。从乡镇层面来看,责任主体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分管领导、联村领导和驻村干部等乡镇干部合力抓整治建设的力度不大;从行政村层面来看,作为实施主体,一些实施村局限于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思想认识,没有真正把该项工程作为改善环境、惠及农民的一项实事工程来抓,“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工作消极被动,工程进度缓慢。从村民层面来看,自身素质提高、习惯改善没有与环境改善同步提高,主动参与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卫生保洁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二、明确重点,切实实施好新一年“三农提升工程”

新一年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绿化建设等五大整治项目,完成待整治建设40个村、已整治村污水治理10个村,进一步实现扩面提升;对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整线推进沿线村庄综合整治1条线,新增垃圾集中处理村50个,培育特色经济专业村20个、环境优美村5个和文明和睦村2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确保新一年工程实施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取得实效。

1、围绕五大整治项目,在村庄整治上见实效。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五大整治项目,是省里规定的新一年村庄整治必须全面实施的“规定动作”,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垃圾处理我后面还要专门讲一讲,这里我把其他四个重点整治项目的要求说明一下)。一是村道硬化要保质保量。要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和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并采取村内干道村办民助和通户道路民办村补等形式,进一步明确村道硬化的事权划分,广泛发动农民开展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质量监督,保质保量完成每村平均宽3米、长1.5公里以上的村道硬化任务。二是卫生改厕要全面达标。全面消除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因村制宜建设生态公厕,引导农户改造卫生户厕,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三是污水治理要节约高效。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和分户式、联户式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为基础,结合卫生改厕、农业生产和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把污水治理与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四是绿化建设要因地制宜。要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着力抓好路边、塘堰、河岸的绿化工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胡柚、杨梅、香樟等树种,把经济林果引入村庄绿化,鼓励农民多种树、种好树,努力培育农户庭院经济。

2、围绕村容整洁美观,在垃圾处理上下功夫。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形象,保持村容整洁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农村的垃圾污染问题。从去年省市考核验收上看,检验一个村庄整治建设工作是否达标,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这个村庄的垃圾处理是否真正抓到位。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提升我县村庄整治水平和建设成效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全面抓好农村腐烂胡柚柑橘的无害化处理。要严格按照“乡镇包干、村自为战、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要求,采取烂果转换有机肥、烂果应用生产沼气和就地集中填埋等多种处理技术,上下联动,干群互动,扎实做好农村腐烂胡柚柑橘的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腐烂胡柚柑橘污染农村环境。二是要进一步扩展垃圾处理覆盖面。主要是抓好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新增50个垃圾处理村,确保垃圾处理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另一个层面,是要把垃圾处理工作扩展延伸到每个自然村,力求垃圾处理自然村覆盖面也达到100%,做到不留死角。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要按照每10—15户配1只垃圾桶,每500人配1名保洁员,每个自然村建1个垃圾集中房(堆放点),每个行政村配2—3辆保洁清运车等标准,重点抓好40个待整治村和50个垃圾处理村的垃圾处理硬件设施配置,做到设施完善。四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新增的垃圾处理村配置硬件设施,继续实行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垃圾处理村保洁经费补助力度,其中1000人口以下村,每村每年补助3600元,1000人口以上村,每村每年补助4800元。增加对乡镇中转站和焚烧炉的运行费用补助,每个中转站、焚烧炉每年补助3—4万元。五是要进一步规范垃圾处理制度。要严格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运(焚烧)、县处理”几个环节处理农村垃圾。“户集”,重点要制定和落实好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引导村民管好门前屋后“自留地”,自觉将生活垃圾放入垃圾桶;“村收”,就是要按要求配备保洁员,落实保洁员工资,明确保洁员保洁范围和保洁周期,经常性地打扫村庄公共场所卫生,并将垃圾桶内的垃圾清运到垃圾集中房(堆放点)堆放,同时,要求每个行政村都要建立一支卫生督导队,加强村庄保洁的督促管理。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的督促和考核。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要切实加强对各实施村垃圾处理的督促检查,按照“有人员、有设施、有制度、有保障”的要求,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察与暗访、检查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督查通报制度、卫生保洁资金补助制度。要将平时督查情况与新农村建设年终考核密切结合,将“三农提升工程”的考核重点放到实施好农村垃圾处理上来,增加考核分数,加大考核力度。

3、围绕整治发展双赢,在建设内容上拓领域。要紧密围绕提升农业、提升农民和提升农村的核心,一方面努力抓好农村脏乱差环境整治,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实现整治促发展、发展助整治的良性互动。一要把单个村庄整治与整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公路沿线村庄的美化、洁化、绿化和秩序整治等“三化一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为重点,整线推进沿线村庄综合整治提升1条线,全面加强沿线村庄的“赤膊墙”整治、秩序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景观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和新农村总体形象。二要把面上村庄整治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两手抓”,立足我县别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培育食用菌生产、来料加工、轴承加工等各类特色经济专业村,要围绕吃、住、行、乐、游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三要把面上村庄整治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以宅基地复垦换取集体土地非农收入;要充分利用村办公场所建设的有关政策,发展农家乐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等村部服务经济;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人口转移,积极推进农业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培植集体经济来源,进一步夯实农村道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的经济基础。

4、围绕全面改善民生,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求突破。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是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是实施“三农提升工程”的最终目标。建设农村新社区,从概念上讲,就是要以中心村和较大规模的行政村为基础,借鉴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理念,通过引导农村人居适度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从我县农村的实际来看,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建设:一要提高村庄规划质量。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切实加强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规划明确近期需要撤并或迁移的行政村、自然村,进一步规划制定村庄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进一步规划确定需要整治建设的中心村、基层村的重点区域,实现村庄规划与村庄建设相互统一,村庄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无缝对接,避免无效整治和重复投资。二要不断丰富农村新社区文化。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采取“送文化”和“种文化”双管齐下的方法,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乡土文化培植有机结合,在整治中发掘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完善文化设施,努力形成一批组织有力、设施完善、制度健全、活动经常、特色鲜明的农村特色文化村。三要逐步发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要围绕农村新社区建设“八个配套”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争达到有村务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农民信箱和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体育建设场所和放心店等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5、围绕推动合力共建,在各方参与上聚合力。实施“三农提升工程”,面广量大,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认真总结前几年我县各部门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和“新农村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要加大部门联系乡镇联系村力度。要以继续深化“六个一”联系制度为载体,深入开展领导驻村调研、部门结对帮扶、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活动,促进部门重心下移,扩大部门参与,加快部门的人力、技术、项目、资金等向农村倾斜。要围绕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建设任务,加强综合协调,落实部门责任,进一步做好对相关实施村的结对帮扶、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努力形成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二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力量。要按照工程建设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延伸,把相应部门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县技术指导组,配套建设好技术指导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实施村开展村庄规划、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河道清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三要加强涉农项目资源的整合使用。要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要求,认真疏理并优化整合各部门线上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和绿化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体化规划建设,真正做到“三农提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部门相关服务和项目资金就跟进到哪里,进一步拓展村庄整治建设内涵,提高村庄整治建设实效,实现新农村建设资源共享、设施共享、成果共享。四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主体积极性。要切实提高乡镇的责任主体意识,按照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合力抓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和考核体制建设,做到工作责任明确、人员管理有力和奖惩机制完善;要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干部的实施主体意识,特别是乡镇要加大对实施村的指导、督促和考核力度,促使实施村干部增强工作主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和“民情沟通日”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发动,积极推行村办民助、民办村补等有效机制,广泛动员农民主动参与投工投劳、资金自筹和卫生保洁,提高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三、加强领导,确保实施“三农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三农提升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各乡镇和部门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抓好“三农提升工程”做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集中人力、精力推动这项工程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1、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实施“三农提升工程”,是我县主动对接省“千万”工程、着眼于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抓手。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它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和行政村合力抓,层层抓落实,层层抓推进。农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制定明确的工作方案,落实建设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全面落实村庄整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发挥好部门的项目、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大对实施村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乡镇要克服松懈和厌烦情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上,对工程建设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切实发挥好责任主体作用。各实施村要克服“等靠要”思想,集中精力抓落实、抓实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整治建设任务。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5

再生水水量大、水质稳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小,就所可取,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水资源。再生水使用方式很多,按和用户的关系可分为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又可以分为就地使用和集中使用。再生水的用途也很多,可以用于农田浇灌、园林绿化(公园、校园、高速公路绿带、高尔夫球场、公墓、绿带和住宅区等)、工业(冷却水、锅炉水工艺用水)、大型建筑冲洗以及游乐和环境(改善湖泊、池塘、沼泽地,增大河水流量和鱼类养殖等),还有消防、空调和水冲厕等市政杂用。

目前,多数国家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农田浇灌,以间接使用为主;日本等少数国家的再生水则主要用于城市非饮用水,以就地使用为主;新趋向是用于城市环境“水景观”的环境用水。依据水的再生使用的规律性、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性、再生水使用的经济性和价格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再生水使用政策应是:再生水的使用方式,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相结合,因地制宜;直接使用中,就地使用和集中使用相结合,因时制宜。再生水的使用范围,城市使用和农村使用相结合,以城市为先;城市使用中,工业使用和其他使用相结合,以工业使用为先;从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再生水应主要用于地下水回灌。

一、再生水使用政策的依据

(一)水再生使用的规律性

在自然界,水象能量一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自然界的水97都是盐水,剩余的3水中,三分之二是以雪和冰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阿尔卑斯山地区,仅有大约1的水是以液态淡水的形式存在。这其中98以上的淡水是地下水,少于2的淡水是可以利用的河水和湖水。

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又是可再生的、能重复使用的资源。人类所用淡水均来自大气降水,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大气水的自然循环,是大气中的水降落到地面上,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小部分渗透到地下水层或以径流的形式进入江河湖海,最后通过蒸发再返回到大气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大气水的自然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无论那个环节出了新问题,都会造成历史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长期以来,人们按“开采-使用-排放”的方式使用水资源。当经济和社会不发达时,排入水体的总污染量较小,能被水体所稀释自净,使人们产生了水有用之不尽的错觉。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的需要量和日俱增,相应的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加上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周期性干旱,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的主要危机。

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人们首先是无节制地开发地表水,抽取河水作为城镇和农业用水,流量不够就筑水坝建水库,结果是上游用水得到保证,但下游用水因此更加困难,而且因江河流量减少引起海水水面的下降。在地表水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就是无控制地抽吸地下水,水井深度和日俱增,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城市地面塌陷,沿海城市海水入侵。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河流和干涸的河道流入大海,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导致其水质下降。

目前,我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50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在我国北部,降雨量只有38入海,地下水位在某些地区已下降15米,多数重大河流的主要河段水质低于V类。缺水城市中,60~70属于水质型缺水。根据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战略探究》得出的结论,即使我国未来五十年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的水平,城市污水排放的COD总量也只能控制在当前水平,水质型缺水将在相当长的时期无法有效解决。

(二)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性

人类用水其实一直是循环用水,即上游用水以后排放到下游再用。流动的水体有自净能力,即一种使污染物变成有用、无害的物质的自然能力。这种自然过程是通过混合、活性生物功能、部分悬浮物的沉淀和清水稀释等发生在水量充足的河流中。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实质上是人类通过技术办法将上述自然循环过程大大紧缩,以自然过程的几倍速度重复进行,延长水资源在社会循环中的停留时间。节约用水,改进技术,提高水价和远地引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但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污水再生利用作为解决水新问题的首选方案,因为城市污水中只含0.1的污染物(而海水含盐3.5),就地可得,水量稳定,易收集,基建投资比远距离引水经济得多。

城市用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净化后,70可再用。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再生利用,在现有水资源一定情况下,城市用水量可增加50以上。以色列在比较了海水淡化和城市污水现行利用的边际成本后,认为把城市污水作为非传统水资源加以利用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列为一项国家政策。

根据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规划,到2010年,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一方面,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可作为再生水的水源;另一方面,一大批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功能目标将由单一的达标排放转变为包含再生利用、生态需求在内的综合目标,从而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奠定了工程和水源基础。

我国现在每年用水约5500亿吨,预计今后50年内会继续增加,最终达到8000亿吨,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量的28以上。其中,47用于工业,53为人类本身使用。依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用量的20时,就易发生水危机。由于水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直接性,水危机及其所衍生的水质和生态新问题,不仅将束缚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将可能引发潜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进而影响我国家平安格局。

(三)再生水使用的经济性

再生水是以城市污水为原水,通过人为处理而恢复其使用价值,成为可使用的水资源。再生水的水量和水质取决于污水的再生能力(即污水的社会再生能力),也就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投入的函数。因可再生的污水量是有限的,污水再生利用的社会能力也是有限的。

若保证下游用水量,污水再生利用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开源办法,而是一种水资源优化配置手段,其主要意义在于保护水环境质量和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性。其经济实质是用提供一定数量再生水的处理和管路系统费用来代替提供相应数量的自来水所需的处理费用

、管网费用和取水费及相应的污水处理费用和排污费,同时创造河流内使用收益,即再生水是在不增加总可用水资源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水资源管理的成本和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承载力。因此,一个城市是否上污水再生利用项目,必须对自来水供给、再生水供给、污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只有当再生水使用真正经济时才实施。

(四)再生水价格的合理性

水价和水质密切相关。失去使用价值并污染水环境的污水,不仅没有价格,而且排放者还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排放权。再生水价格,目前大都按自来水价的百分比收取,很少按服务费分析即再生水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来确定。这是由于用户一般认为再生水的水质劣于自来水,再生水价低于自来水价才具有可操作性。但由于污水再生利用项目一般是新建项目,需额外增加管路系统和专门的处理设施,在很多情况下其单位成本可能比自来水还高,低收费不能保证污水再生利用持续进行。这是目前大多数污水再生利用项目所碰到的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价在水资源配置中起主导功能。按水的社会循环环节的不同,水价分为资源水价、自来水价、污水处理服务水价和再生水价。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包括对水资源耗费、水生态影响和对水资源保护及其技术进步投入的补偿。资源水价通过征收水资源费(税)体现,是法定价格,不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自来水价是通过社会劳动把资源水加工成自来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而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反映。污水处理服务水价是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再生水供给是以污水无害化处理为前提的,再生水的成本费用应扣除污水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费用。

再生水使用的直接效益是避免饮用水供给投资,故应把这部分效益计入自来水价,用来补贴再生水。具体方法是同时确定自来水价和再生水价,并使自来水价整体上高于再生水价,自来水价增加的部分用来补贴再生水。这不仅可以同时鼓励节约自来水和再生水,而且由于自来水价整体上高于再生水价,使用再生水越多,受益也越多。

二、再生水的使用方式政策

(一)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相结合,因地制宜

再生水使用,按和用户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直接使用是由再生水厂通过管道或其他输水设施把水直接供给用户使用;间接使用则由污水处理厂把水排放到自然水体,用户从自然水体中取用。直接使用的关键是必须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均匀稳定的出水。再生水的间接使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或地区再用。间接使用的显著特征是使再生水丧失了它被直接感觉的身份,为公众易于接受。假如再生水在水库中贮存和在河流中输送的过程中,水质由于微生物的死亡,挥发性有机物的生化和光合功能而获得改善时,则将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再生水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的选择,取决于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水质标准,处理技术必需的可靠性,污水再生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转费用等。非技术因素则包括市场需求,公众接受程度和法律约束等。城市缺水按原因不同,可分为资源性缺水、经济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是指因水资源受到各种污染,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上海、广州、重庆是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在水质性和经济性缺水地区,没有必要开展再生水的直接使用,最现实可行的是将二级处理出水放回自然水体,进行良性循环,可以花较少的投资而达到最大的再用程度。而在资源性缺水城市,如条件许可,经济上可行,可以搞一些再生水直接使用于工业或杂用系统,但没有必要用于水质更高的方面。

再生水的间接使用,可分为无意图使用和有意图使用。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是无意图使用,即上游经净化的再生水排入自然水体或渗入地下含水层,然后又成为下游和该地区的应用水源,有不少还是饮用水源。有意图使用就是有计划地将再生水和新鲜水混合后再使用,这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平安保证。再生水从排入水体到被使用的时间滞后和混合后的物理分离,使再生水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进一步的净化,包括微生物由于自然死尽和被吞噬而减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在水的表面丧失,有机物因光和功能而转化,但水质也会因藻类的生长、雨水的排入而变坏。

(二)直接使用中,就地使用和集中使用相结合,因时制宜

再生水的直接使用,可分为就地使用和集中使用。再生水的就地使用,一是指城市中居住小区、办公大楼、高层建筑、宾馆、影剧院、机场、码头等的生活污水自成系统,就地再生利用。二是指工矿企业废水中可以纳入城市污水管道集中处理或经工厂预处理后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而未纳入,各自分散处理,就地使用。就地使用的起因是“三同时”,否则工程不能上马,上马了也不能投产使用。

再生水就地使用,在国外作为中水推广,主要用于冲洗厕所。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是污水再生利用的一种形式。早在1982年青岛就将中水作为市政及其他杂用水,以缓解其面临的淡水危机。北京市1984年开始进行中水工程示范,1987年在总结中水设施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和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体育设施等,必须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座中水回用工程,满足冲洗厕所、浇灌绿地,冲洗操场、汽车等杂用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膜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的装置化、小型化,使污水就地处理和再用得以实现。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宾馆及娱乐场所实现零排放,自处理生活污水并用于小区需要。部分工矿企业也从内部提高生产工艺入手,做到少用水,用“低质”水,自处理自用,达到零污染排放。住宅小区再生水就地使用,一般适用于灰水(洗涤水和洗衣水),不包括厨房厕所的污水,否则水量不易平衡,处理工艺也比较复杂,处理费用增高。

再生水集中使用,是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的二级处理出水,经过适度处理后供给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作低质用水。我国最早进行的再生水集中使用示范工程,是大连春柳污水处理厂将二级处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供给煤气厂代替新鲜水。此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进行了工程示范。通常的二级污水处理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再经深度处理则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不同再用水的水质标准。例如,生活污水经二级处理后的COD、BOD、SS等仅能达到DB383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尚不能作为生活杂用水或工农业用水,若考虑再用还必须对二级出水进一步处理。

再生水集中使用和就地使用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越性。首先是把各单位分散处理的污水集中起来流入城市污水管道,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建造城市污水处理厂,这对分散处理单位有利,对城市、对国家也有利。其次是集中使用水量大,非凡适用于

水量需要大的工业用水,如发电厂、冶金系统、纺织系统等的冷却用水,可明显减少(轻)城市供水量。再次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齐全,有一套较严格的管理操作和岗位责任制,现代化城市处理厂还设有自动水质测试系统和电视监控,并根据水质变化自动改变投药量和杀菌药剂,随时把握情况,有新问题及时采取办法给予解决,保证正常运行和处理水质。这一切,就地使用都是无法做到的,而这些又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中水系统涉及室内甚至整个城市上下水系统的改造,投资较大,而且还因技术水平和社会心理等新问题,用户不大喜欢,因而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一般来说,远离城市的边远、孤立区域,如别墅、军营、度假村、疗养院等给水困难、排水不便的地方,最适宜考虑使用中水。城市中未纳入再生水使用总体规划的新建住宅小区,可以考虑使用中水。城市中未纳入再生水使用总体规划且比较集中的宾馆、饭店等,可以考虑联合发展中水,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对离城市污水处理厂很近的区域、已纳入或即将纳入城市再生水使用总体规划的区域,以及不缺水的地方,不宜发展中水。

三、再生水的使用范围政策

(一)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相结合,城市优先

当前污水处理技术已发展到能将水质处理到满足任何需要的程度,但从经济合理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来看,再生水应优先用于水质要求低的方面和输水距离近的地方,以减少污水净化和输送费用。根据国外经验,再生水应优先用于农业,再用于工业和市政杂用。目前,美国城市污水62的再生水用于农田浇灌,30用于工业,其余用于城市杂用和地下水回灌。

农业浇灌季节性强,但农田面积大,用水量多,水质要求不高。生活污水用于农业,一般只需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则缺乏肥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有利于给农作物提供养分,同时又去除了污染物,并避免了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因为土壤有去除病菌的功能,类似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在渗透性很强的土壤中,即从农业的角度看通常被认为贫瘠的土壤中,效果极佳。以色列的用水量已超过可再生的传统水资源,是最早使用污水进行农作物浇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污水进行浇灌比例最高的国家(大约是污水总量的三分之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渗透到含水层,既可以达到进一步处理又可以起到储存的目的。水在穿过含水层土壤时进行了过滤,进一步接触土壤上层中的氧进行延时生物处理,通过吸附、离子交换和沉淀等过程进行物理化学处理。位于地下十几米深的含水层,贮存冬季不用、夏季才用的渗入水量,没有蒸发损失。

相对于农灌,城市工业和市政杂用需水量较为稳定,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也是重点使用对象。在水资源缺口较大地区,农村比城镇的缺口更大,一般应先满足城镇用水的需要,其余再用于农业或重复用于农业。原因是:从水的重复利用来看,再生水用于工业和城市以后,可以再用于农业,而再用于农业后,水就流失了。从再生水的价格来看,工业用户的承受能力要比农业用户高,能支付较多的费用用于再生水的生产。从再生水的使用效益来看,再生水用于工业比用于农业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性用水危机首先在城市出现,而城市水源紧张主要是工业用水造成的。我国城市供水大约70来源于地表水,30来源于地下,而北方城市供水则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由于过度开采,北方城市的地下水位以每年0.3~3米的沉降速率向下沉降,已从原来的10米下降到了30米。

(二)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相结合,工业优先

工业是城市的用水大户,用水量达到城市总用水80左右,其中水质要求不高的冷却水,以及熄焦、熄炉渣用水,灰渣水力输送用水、洗涤等部分工艺低质用水占了工业用水的80。这类工业用水以再生水代替自来水,技术上和工程上都易于实现。再生水用于工业,一是可利用工厂现有的供水管网,降低使用费用;二是价格是自来水价的25~75。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使用经过高度净化处理的优质自来水,有不少工厂约占70的水质要求不高的冷却水和洗涤水也都用自来水,造成很大的浪费。

再生水用于工业,主要是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工艺低质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对水质的要求,如碱性、硬度、氯化物以及锰含量等,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出水均能满足。考虑重复使用的要求,补充用水量占总取水量的30以上,是再生水用于工业的首选对象。工艺用水,包括洗涤,冲灰,除尘,产品用水等,用水量大约占工业总用水量的37~50,其中冲灰,除尘等要求水质较低,完全可以用再生水代替。

城市其他用水,主要是饮用水、市政用水和生活杂用水。随着城市用水的日趋紧张,国外一些国家开始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为城市饮水源或备用水源。但是大多数地区对此仍持保守态度,如美国环保局认为,除非别无水源可用,尽可能不以再生水为饮用水源。市政用水是指浇洒、景观、消防、补充河湖用水;生活杂用水是指冲洗汽车、建筑施工以及冲厕用水。这两类用水的水质要求不高,轻易满足,但用水量小。

(三)从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再生水应主要用于地下水回灌

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4-01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状况严重

化肥、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失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然而化肥、农药的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危害。化学农药、肥料的长期大量甚至过量使用,或施肥方法不合理会增加磷、氮等养分的流失,造成地表水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土壤中的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施入农田的农药,只有少量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少部分通过降雨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淋洗进入地下水而污染水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海洋而造成水环境受污染。特别是生长激素和剧毒农药不仅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很大破坏,而且它们长期在土壤以及水体中残留,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在短期内这些化学元素难以消减。

(二)土壤污染状况严重

近年来,随着农民对农作物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化肥的施用量也逐年加大。施入的大量无机肥料中相当一部分肥料未被充分吸收利用残留在土壤中,容易造成土壤有效磷的累积,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造成土壤板结,还有可能导致交换态铝和交换态锰数量的增加,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农药作为防治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农药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积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和农作物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面。

(三)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更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化工厂,化工厂的污染排放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另外,垃圾的处理不到位,产生大量生活垃圾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用直接掩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理,产生二次污染。

二、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且评价考核的管理制度的机制不健全,当前依然有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关注谋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保护为代价,没有真正以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环保法制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在污染治理和防范方面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另外,虽然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仍有不少人尚未养成文明生活、生态生产的习惯,传统的方式和习惯对环境造成影响。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然而,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依赖传统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有效资源的大量消耗获得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现代化先进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比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林木资源的滥采滥伐、土地草场等滥垦滥牧、水资源的滥用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影响。另外,有些农村建设过程中,引入越来越多乡镇企业,虽然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但是由于设备简陋、工艺陈旧、技术起点较低,以及能源消耗高,或者有的企业本身属于污染较重行业,有效防治工作不到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

(三)h保机制建设滞后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方面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其中涉及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包括了建设、农业、卫生、环保、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职能比较分散,且某些职能主体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的统筹机制和管理格局。从而,这种现象造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责任主体不明,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在新农村基层岗位,环境保护没有固定的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弱化,职能缺位。另外,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个人,缺乏适当的处罚和必要的监管措施。新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管理惩治和环境监控体系基本没有形成。

(四)环保技术研发较为缺乏

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等方面。加强新农村环境保护这些需要对相应的环保技术进行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并进行全民性推广。目前,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环保科技投入、适用的科技手段和技术研究比较少,在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土壤和水体污染等重点环保防治领域,缺乏成熟的处理技术手段,和规范化的治理模式。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保技术的实效性和实用性缺乏的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完善环保机构职能,形成合理职能分工

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相关职能涉及了环保、农林水牧等部门,各个部门具有相应的审批职能和资源管理及调配职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各个部门统筹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形成有效的协调分工机制。同时,科学统筹,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部门联合监督管理C制。另外,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以大力支持,投入环保科技研发成本,调动新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落实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环保规划及法规建立

环境保护问题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见效。一方面,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环保规划,作为新农村环保的总指导,有目标、分阶段有序地推动环保工作。要加快中心村镇的环保措施的落实,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周边推进。形成点面辐射效应,带动周围更广大范围的农村投入环保建设中,惠及更大范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环保要依法治理。因此,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成立专家组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导则。科学合理的规范指导保障环保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有利于各项新农村环境保护的落实和成效。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层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基层队伍不足,影响环境保护最后一道工作的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层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的环保机构的设置,建立相应的农村环保工作站,便于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全的新农村建设环保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环保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岗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环保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环保基层队伍中。

(四)加强村民自治参与环保

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作离不开村民自治的参与。在管理农村环境治理中,村民自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在相关法律制度中提到,村民委员会具有指导教育村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力。而且,村民自治参与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作也是现实需要。村民自治能够协调调动村里的各种资源,综合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政府方面应全力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引导调动农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鼓励以及扶持村民自治,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文杰.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才智,2013(22):244.

[2] 王伟玲.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