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必要性;技能型人才

物联网,顾名知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及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职业院校承接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如何定位,如何培养,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随着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已经成为支撑众多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物联网初期投入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集中在公共安全系统,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市政管理等工程,每一个点无不可以搜索到物联网技术的影子。尤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技术上,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平台或中心,从而实现物物、物人的信息传递,从而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进行溯源、追踪、定位、管理。

二、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从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表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继而物联网也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并会在短期内可能超过万亿规模,是一个航母级产业。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物联网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仅在交通物流等领域,人才需求量就超过20万,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做为基础型的产业对人才的海量需求,这也为职业院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有一定基础、能力、条件的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与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

1.职业类院校学生的特点。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安装、调试、维护、生产、营销和推广等工作。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众多本科类院校也在开设物联网技术相关专业,但主要面对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研究方面的研发工作,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职业类院校学生胜任起来有些困难。纵观物联网的从业岗位,对于技术人员,尤其是建设调试、维修保养、技术服务、营销推广等工作,不需要非常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与标准,具备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必备的技能技巧即可以,正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强、适合奔波式工作的职业特色,所以对于当前人才需求量大的物联网技术相关行业,职业类院校开设上此专业正具备最基础的条件。

2.各行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公共安全、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我国当前处理物联网技术人才处理缺乏状态,笔者随意浏览了一个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有500余条,前程无忧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信息达到1000余条,智能招聘网站上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招聘岗位达到400余条,另经常有公司通过微信、QQ、网站平台、私人联系等方式在招聘技高能优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的几大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可能均会超过20万以上,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慧生活等。

3.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关键领域展开教学与研究。RFID技术等短距离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关键技术,众多理工类职业院校有着丰厚的基础,承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职业类院校可以对这些核心的技术展开教学与研究,使得培养的人才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得到发挥。

4. 职业院校具备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步伐一直没有停息过,从项目教学法、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微课教学、Mooc教学、混合式教学、顶岗实习等,究竟花落哪种模式,没终极结论。实践场地不断翻新,合作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技能不断涌入,已经让当前的众多高职院校具备了充分的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在当前的基础上,开发物联网技术专业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上看,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了成熟适用的经验,从硬件基础上看,已经具备了搭建物联网相关实训室的基础条件,从师资力量上看,已经拥有了开设此专业的技能与技术。院校与物联网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熟练掌握物联网知识与技术的信息服务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开放性、深入性、针对性。

总之,在当前本科类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同时,各职业类院校也必须要迎头赶上,以呼应本科类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中高等职业类院校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开办此专业显得尤其重要与必要,有处于当前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大好形势 ,扭转物联网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从而培养大批的具备物联网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全国的职业类院校都以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大好背景为依托,积极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培养人才战略。

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教育于2010年才起步,对于很多院校开设此专业还处理犹豫与探索阶段,如如何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实验室不完善如何办?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等等诸多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所以研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及输送人才的通道更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2] 彭力.基于案例的物联网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3]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专业应用平台;Web服务;B/S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6-0-03

0 引 言

“现代学徒制”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1]。而专业应用技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便于开展教学过程控制[2]。

在研究国内外专业应用技术平台应用方面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3-6],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及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重构,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一个无缝连接的开放的柔性平台,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1 现代学徒制平台的设计方案

1.1 现代学徒制平台的设计目标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平台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本平台的建设不仅针对高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在校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满足物联网相关服务类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学习咨询及培训和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从在校生学习的角度,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通过资源平台可以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从物联网相关和社会人员使用的角度,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平台项目为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了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人员培训等功能。

1.2 平台的运行环境

(1)服务端

一台用于提供Web服务运行的Web服务器,可以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IIS7.0+。

一台用于管理数据库空间并提供数据读写操作的数据库服务器,应当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12。

一台用于提供文件共享的文件服务器,主要安装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

一台专门处理流媒体文件的流媒体服务器,可以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Windows Media Encoder 7.1+H264编码器+数码摄像机。

(2)客户端

普通PC机或智能终端,可以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或其他操作系统+浏览器+VLC多媒体播放器。

1.3 平台的组成及其功能模块

根据文献[7]与文献[8]的阐述,综合考虑系统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确定采用B/S模式下Web访问的网络教育和交流环境。平台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平台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和企业员工再学习的机会,还能为在校老师和企业导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因此该平台主要涉及的三类用户分别为教员、学员和系统管理员。平台的顶层用例图如图2所示。其中学员包含了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类用户,而教师和企业导师都可以视为教员。

平台三类用户的需求是构建一个现代学徒制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针对三类用户的需求分析,该平台由在线实时学习、离线学习、岗位技能培训、项目工作室、互动交流等应用子系统组成,平台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

教员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资源的增删改操作等。教员可以通过专用摄像机将其讲课过程实时传输到服务器或者经录制处理后上传到服务器,供学员在客户端在线或离线学习。同时,作为教员的企业导师可以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在平台上制定岗位技能培训计划和任务,供学员进行技能培训。该平台提供了一个学员和教员二者之间项目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该平台上教员可以依据学员的综合表现做出综合性评价。各应用子系统的功能简要说明如下:

(1)在线实时学习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用来实现学习的实时直播功能,满足学员线上实时学习的需求。在服务端,利用数字摄像机将教员的讲课过程实时传输到服务器,然后通过视频直播模块将音视频信号采集编码压缩生成ASF流媒体文件,并经服务器传送到网络上。客户端,学员只需在浏览器上通过视频直播连接就可以实时接收到教员讲课的过程。

(2)离线学习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学习的点播功能,满足学员线下自学的需求。在服务端,利用数字摄像机将教员的讲课过程进行录制处理,通过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生成ASF流媒体文件后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目录下。客户端,学员只需在浏览器上选择教学视频点播就可以进行学习。

(3)岗位技能培训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学员企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其主要参与者为企业导师与学员。企业导师根据实际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指定培训计划,并给学员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培训任务。学员根据企业导师的任务安排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并通过该系统上传任务成果。企业导师可以实时跟踪学员的动态,并依据学员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价。

(4)项目工作室

教员通过公告栏可以在网上项目招募信息。线下学员与教员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完成项目,并上传项目成果供其他成员参考使用。学员或教员也可以自己完成的研究成果,供其他成员参考使用与评价。

(5)资源共享平台

提供一个基于Web的资源上传下载平台。教员可以上传教学资源或相关优质资源到服务器的指定目录下。学员可以通过下载链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

(6)互动交流平台

提供一个在线师徒交流、讨论场所。学员可以向教员提问,教员进行实时解答,也可以对某个问题或某个领域的典型解答。

(7)考核评价子系统

该系统用于教员对学员的考核评价。主要包含岗位技能认证子系统、网上作业评价子系统、网上考试子系统和项目成果效益评价子系统。具体如下:

a.岗位技能认证子系统是对学员日常任务完成效果和岗位技能证书的综合评价;

b.网上作业评价子系统在日常作业后,学员完成作业后对作业效果的综合评价;

c.网上考试子系统通过在线考试题目,学员完成在线考试后进行的考核评价;

d.项目成果效益评价子系统对学员在项目工作室中参与的程度以及完成项目的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

2 平台实现的主要关键技术

2.1 基于Web服务的五层软件体系结构

采用基于Web服务的五层软件体系结构,分为数据层、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业务接口层和业务表示层。其五层结构如图4所示。

(1)数据层。主要实现数据存储、数据间的联系等逻辑关系。该层采用SQL Server 2012以及XML来完成;

(2)数据服务层。该层起中介作用,是承接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层的数据调用。将后台数据库表的操作封装于该层,即DAO组件都放在该层;

(3)业务逻辑层。该层主要将各种业务功能逻辑组件以Web服务组件进行封装,比如用户登录、视频播放、文件上传下载等功能;

(4)业务接口层。该层主要对业务逻辑层封装的Web服务组件进行描述和组合,并将Web服务组件注册到IIS上,实现各个服务之间的交互;

(5)业务表示层。该层主要为用户提供输入/输出交互界面,通过调用业务接口层上的Web服务将系统的各个功能在浏览器上输出。

2.2 基于RTP/RTSP协议的视频直播

提供教学视频直播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目前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为实现教学视频直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根据文献[9]与文献[10]的描述,该平台使用基于RTP/RTSP协议的视频直播技术,主要解决客户端在不同应用平台(PC机或智能终端)上视频的实时播放问题。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采集端将采集到的音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并用H264编码,经RTP和UDP封装后上传至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根据客户端发送的RTSP交互协议发起或终结流媒体处理,并将经过UDP、RTP拆包后的数据通过VLC编码后在客户端播放。

3 关于系统进一步完善与应用的思考

本文提出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联网应用专业平台只是网络教学和专业交流平台的一个基本雏形,平台现有的基本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扩充。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优化考核评价标准,需要研究现代学徒制下考核评价的标准化和评价分析功能;

(2)完善开发更为友好的交互界面,继续研究更为有效的视频直播技术;

(3)在资源共享模块方面,考虑采用Hadoop云平台解决文件服务器资源不足的问题;

(4)在项目工作室方面,考虑引进O2O模式来提高共同合作开发项目的服务。

4 结 语

本文给出了现代学徒制下物联网应用专业平台的设计方案,该平台包含了在线实时学习子系统、离线学习子系统、岗位技能培训子系统、考核评价子系统、项目工作室、互动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等功能模块,并提出了该平台的基于Web服务的五层软件体系结构。针对实时视频播放问题,给出一个基于RTP/RTSP协议的视频直播工作流程。平台部署和实施工作成为后期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刘艳莉,孙雨耕,程鹏,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39-42.

[3]郜激扬,刘凤伟.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平台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S1):213-214.

[4]李健,谭爱平,刘曼春.基于Web 2.0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5):141-143,148.

[5]陈浩.基于AJAX的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9.

[6]吕元海.基于Native XML数据库的视频教学资源平台构建[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7]刘柏洋.流媒体系统架构的技术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5):51-54.

[8]潘捷.基于开源架构的校园流媒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与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9

1 行业背景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让生活更舒适、生产更高效。信息的交互,不再局限于人与人。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s)将连接到网上(人均6个),物联网试图实现人类居住空间的“可知、可思、可控”。可知,知道周围的情况;可思,能够对知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综合与决策;可控,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及智能分析对周围进行优化响应与影响。互联网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而物联网的使命则是要把人类带入“智慧时代”。

物联网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各省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进展,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受政府政策推动作用的影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并有28个城市出台具体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物联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在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专家指出,物联网产值将为互联网30倍,未来人才需求量巨大。

目前,物联网产业市场特征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估计还有一段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行业、教育、政府哪一方面能够推动的,必须是国家政府主导驱动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引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行业(如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家居)优先带动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正在加快进入物联网产业。

2 物联网人才需求

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展必然带来人才的短缺。更何况物联网专业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找多学科都懂的高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通过广泛物联网相关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仅占30%,需要大量的项目工程实施及维护人员。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结构,塔顶部分由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底部是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组成应用、服务团队。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渐渐成为热门专业,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截至2012年,全国本科已有近百所、高职有近70所开设,各类院校纷纷申报物联网新专业的情况还在继续,物联网教育市场逐渐变大、变热。

3 物联网教育面临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也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带来许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总是不能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各类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市场接轨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突出。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有所脱节;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学实践环节差,技能训练不够;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完善与加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数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没有起到推动专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蒸蒸日上的物联网产业给物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联网专业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物联网应用是跨专业、跨学科、高难度、深层次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电子电工、通信、自动控制、软件、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物联网专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高,由于跨专业,跨学科,需要学习、补充新知识,师资培养有一个较长周期。物联网工程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学生培养成本高,培养成熟的技术人员周期变长。目前物联网专业教育处在四缺状态,缺教材、缺师资、缺设备、缺经验。

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再按照传统模式,很难做到更好,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共建模式

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很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4.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领域广博、技术精深,各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抽取出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理论课原则上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部分;企业给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就业。

4.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技术公关研究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除满足专业教学外,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协商物联网企业将部分体验设备放在学校,学校给企业冠名。企业不用占场地,学校还能用于教学。共建国内某行业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可带客户来学校参观。也可以为教师、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4.4 师资队伍共建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研究型工程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物联网相关培训。安排老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是很好的举措;企业为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策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合企业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职工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学校可邀请或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师资队伍共建,使老师能把握市场、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

4.5 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校企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合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4.6 共同实施企业项目

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物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凸显,各种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逐渐铺开,物联网工程实施人手不够。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可选派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独立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项目的实施驱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为企业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学生、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是有益的。

5 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

1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明确了“互联网+”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组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目录中明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范畴,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延续保留,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与“互联网+”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到2020年将为3%,将达到7.6-8.2万亿元。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的5年中,我国这部分人员的需求数量将增加2-4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信息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力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重案例式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如何借助企业力量,行业优势,尽快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类高职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几年,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职教育计算机类各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方案。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元素、五阶段、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模块、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推广,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只停留在相互参观、实训室设备采购合作等层面,进行专项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计算机类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长周期不稳定,有的企业在合作期会因经营问题而倒闭,有的企业项目团队流动频繁,均会导致合作终止或推进缓慢;同时,单一的信息化企业人员需求量不大,很难像营销类、物流类等商科专业寻求到稳定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法规制度不完善,没有硬性的管理和约束措施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行业、企业专家等访谈,我们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现状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技术熟练、能及时解决企业的项目需求、既能进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信息收集,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3“互联网+”校企合作改革思路与方法

3.1以大赛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8年开始,国家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赛项尤为突出,平均每年组织10个赛项,吸引近600所高职院校、1800名计算机类高职学生参加比赛,而在国赛之前的省赛、校赛,其参赛规模更大集训选拔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类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年为例,46个分赛项中,包含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电子信息大类的赛项。按一个赛项一个合作企业来计算,通过教育部的层层筛选,就有十几个优质企业供高职院校选择。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院通过大赛平台与H3C网络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大赛技术服务商在赛前、赛后进行深度合作,以大赛为契机,对接相关专业岗位群、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五年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企2个,教师工作站1个,网络学院2个。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5个。校企合作效益初显成效。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对接优质合作企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确立人才培养方向以赛促改,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赛促建。三层联动,同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3.2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虽通过多年“双师”型师资队伍项目建设,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职教学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但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培训很难满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就要发挥领头人的作用,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就在于专业带头人的任用与选拔,基于计算机类的行业需求,应推行“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即在本专业各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即一名校内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和一名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中遴选1名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g骨干作为专家型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把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服务。

推行“师企对接”政策,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依托“校中企”、校内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心,委派专任教师进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心作为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依托芜湖电视台与江南梦工厂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视工作室,把电视台正式项目引进到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年来,完成芜湖市人防办巡礼片、江南实验中学宣传片、康妮瑜伽广告片、田家炳实验中学宣传片、芜湖县检察院专题片,其中康妮瑜伽广告片已经在芜湖新闻频道播出,并作为院线广告在全市各大影院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进行播放。通过校企共建影视工作室,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也扩大了学院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了双方互赢。

3.3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学院层面应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计算机专业及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系统工作;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层面应与技术研发部共建项目部,共同组织教学、实训,共同进行考核和评价,共同组织科研项目;三是专业教师层面应与企业技术员共建工作室,共同进行教学实施、技术研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开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订单班,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中,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坚持从岗位需求人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和专任教师参加的实践专家座谈会,对调研中确定的专业培养针对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经过讨论疏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其能力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做到一年小修订,两年大修订,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安防系统;监控;党校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10

0 概述

党校是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基层党校也承担着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任务,作为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近年来,除了承担着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重要任务之外,还积极拓展培训业务,有的地方基层党校还被批准为中专体制,相继建成了远程教学网络,开通了在线学习、建立实习基地等等,但总体来说,党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对象、教育属性、教务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随着党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党校安全应急工作基础薄弱,急需从资金、技术、人力等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党校安防工作。

物联网技术被喻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领域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被广泛应用到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消防、食品溯源等等领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背景下,切实加强党校安全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与党校的安防系统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平安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积极意义。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好的协议实现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全面的互联网络,物联网最早是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研究RFID时提出的,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播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并结合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技术实现信息间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1]。

2 党校安防技术现状及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校园安全防护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党校的安防工作更多的投入在如何保证校园安全方面,没有很好的发挥出“防”的效果,安而不妨或安而弱防还较为普遍。虽然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但这也多是作为事后调看的工具使用,没有很好的发挥提前预警的功能。此外,传统的安防系统信息融合度不高,难以有效发挥综合防范水平,迫切需要解决党校内智能型安防体系建设。随着物联网的出现和现实的应用,很好地满足了数字化、智能化安防的要求。

党校安防的物联网化就是采用RFID、传感器、智能图像分析、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核心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链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建设一整套具有对人口车辆动态实时管理功能的校园周界防护系统、智能门禁、车辆出入口管理系统等综合应用系统,并实现校园安防信息与公安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安防的水平。

一旦警报器被激活,智能控制系统就会及时开启照明设备和警报器,侦测任何可能的入侵者,并把信息及时发送到校园安全防护者的手机上。总之,物联网时代的党校安防应该链接警报器、网络摄像头、互联网、移动电话和校园内照明设备为一体,为校园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安全防护。

3 党校安防系统总体框架

基于物联网的党校安防系统构建,是在传统安防系统基础上,通过党校校园网,结合物联网技术,并有效整合校内安防传统的数据,形成党校内一个较为完整的安全防护管理平台,实现对党校内的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从而达到提升综合安全防范水平和能力。根据物联网的相关技术特征,可以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党校的安防系统中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服务层,其中,又把应用服务层划分为用户层和应用层(见图1)。其中,感知层是构成党校校园物联网安防的基础,也是获取原始相关信息的重要感知设备,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有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以及GPS等,以保证采集物联网所需的基础数据。网络层,则主要是对感知层所采集到的基础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通过校园专网实现把数据传到应用层,通过校园网实现与用户信息交互。应用层则包括了各种应用服务器,包括数据链和数据库,主要功能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多源信息融合、转换、分析,以及用户层呈现的适配和事件的触发等[3]。一旦出现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的情形时,应用层会自动完成向用户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并经用户层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Internet网与网络的用户设备、客户端以及各种界面接口相链接,实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体验。

4 党校安防系统的实现

4.1 安装RFID门禁系统

在党校入口处,通过设立RFID卡对入校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做好出入校园的第一道安全防护工作。相应的给在校老师和学生每人核发一张RFID卡,对于其他需要出入党校的人员,可以让其凭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给其办理临时卡。此外,在党校的一些重要场所也应设立相应的阅读器,如图书馆、实验楼、餐厅灯入口处,设置门禁系统,凭读卡器刷卡出入,也能够记录学生在党校内的活动轨迹,便于管理。尤其是当党校内的学生外出时,超过作息时间未归的,还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其遵守党校的日常作息时间。因此,RFID卡既可以用于门禁系统,做好党校的校园安防,也可以在教室等场所设立,用于对校园的日常考勤等,便于对日常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4.2 完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指使用宽带网络提供图像、声音和各种报警信号,实现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与传播的全新的视频监控系统[4]。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通常由网络摄像头与计算机网络组成,在党校的入口、车库、食堂、图书室、配电房等关键位置要安装相应的网络摄像头,并将网络摄像头与党校内的校园网相链接,这样学校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对党校内的关键场所的安全做到实时的监控和管理。随着,对党校安全防范的智能化、数字化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党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更加完善和周全,因此,可以在上述关键节点设置相应的报警装置,并与学校的视频监控终端报警设备链接起来,一旦出现异常,便可以通过预设的报警模式将异常情况及时的录像抓拍后自动发送到学校安全管理者的手机上,实现了对校园24小时全天候的安全防护动态的准确掌握。

4.3 强化防火报警系统

传统的防火报警系统采用的是有线的方式构建火灾传感器网络,这种火灾报警系统结构复杂,布线施工(多为暗埋,后期出现故障不易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效率低。现在大多选择采用ZigBee技术来构建完善的防火报警系统。基于ZigBee技术设计的党校火警报警系统包含了中央监控系统和分布于党校内的诸多关键场所的监控系统共同组成,其局部监控系统组成部件主要有无线传感器节点、ZigBee路由器、计算机,以及ZigBee协调器和报警设备等等。其运行原理是通过路由节点对党校重要场所的安装有传感器的子节点进行巡回呼唤、数据检测,实现对校园中火灾隐患的早期自动报警。传感器的节点则主要通过设置单片机,对传感器捕捉到的信号,如对新型温度、烟雾或者一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实时监测,判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然后通过ZigBee无线通信协议把数据再传输到路由节点,由路由节点汇总到协调器节点或计算机,从而最终实现对校园防火报警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其中,防火报警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中心,负责对火灾报警系统的控制、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和决策,一旦传感器节点收到相关的火灾预报数据时,根据预设的相关规则,自动采取相应措施,并在确认发生火灾后启动相应的联动机制。

基于ZigBee技术的党校防火报警系统实现了整套设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检测报警,该系统充分运用了ZigBee技术的自组网络功能,无需人工干预,网络节点能够自动感知其他节点的存在,并确定链接关系,实现网络的结构化。此外,ZigBee技术具有自愈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增加或者删除一个节点或者发生节点位置的变动以及节点出现故障等情况时,网络都能实现自我修复,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安全监控的范围和视角,增加了安全监控的现实措施选择,减少了安防系统联网的复杂性,给党校安防系统的建设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校园门禁管理、考勤、图书借阅、安全视频监控以及防护报警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冯文勇.关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几点思考――以沂州师范学院地理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02]:56-58.

[2]GONZALEZ G R,ORGANERO M M,KLOOS C D.Early infrastructure of an internet of things in spaces for learning [C]Eigh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Santander,Cantabria:IEEE,2008:381-383.

[3]刘兆元.物联网业务关键技术与模式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09,29[12]:2-7.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1-02

0 引 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自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期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 高职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之路

科技发展,人才是基石,物联网这个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去为它创造和服务。2010年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目前有100多所高校院系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人才缺口量在18万以上,所以物联网工程、传感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1.1 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按照图1所示的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可以将感知、传输、应用按物联网产业分为感知产品制造业、传输产品制造业、应用产品制造业和系统集成四大类。

对应的具体企业大致有如下四个子产业:一是传感器与RFID 的生产制造与测试;二是传感器节点与嵌入式软硬件无线网关设计、生产与测试;三是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与测试;四是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网络服务。

图1 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

支撑企业的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五类:

(1)集成电路制造业,包括物联网电子产品集成电路的PCB板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和生产设备的管理维护等岗位;

(2)电子产品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与管理、贴片机等设备的管理维护;

(3)网络通信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括3G和4G通信服务、无线通信技术服务(WiFi、GPRS、Zigbee等)、有线网络通信服务、GPS或北斗卫星通信服务;

(4)数据库/中间件服务业,包括物联网数据库/中间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

(5)软件服务外包业,包括物联网传输层通信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层软件开发等。

1.2 物联网企业对高职院毕业生的要求

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周志德教授的物联网企业调研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物联网企业在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品生产、测试、运维、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岗位。表1所列是物联网企业工作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表。

2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物联网技术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体。所以物联网技术专业也不是一种专业技术所能覆盖,而必定是一个专业群才能支撑。物联网技术是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交叉结合技术。笔者考查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机构设置,觉得很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表2所列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专业机构设置。

这种设置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系和电子信息系合并,从而实现了教师、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打破了教师资源、硬件资源的分割,解决了硬件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集中力量打造出拿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专业。

3 以项目为导向、实践为纲的培养模型

高职办学的生命就是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就是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和行业服务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这两样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项目实践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不可能走脱离实际、只讲书本理论的老路,必须在基本理论够用、适用的情况下有大量的实训实践项目做支撑。

以物联网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实践项目的开展就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2)传感器等感知元件辅助设计、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3)嵌入式应用网关等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维护和管理;

(4)物联网应用软件编写、文档书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数据库管理;

(5)智能楼宇弱电项目施工管理,弱电设备与自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与维护。

所以,开展的实训可以分为基础模块实训和综合模块实训。基础模块实训如电子工艺实训、PCB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实训、传感节点实训、数据通信实训、应用程序实训等。综合模块实训如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训、物联网项目规划实施实训等。

在基础模块实训注重一步步围绕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动手基础,并且进一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点。在综合模块要模拟工厂环境或者研发企业环境,从熟悉工程项目招投标、预决算、设备采购到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协调资源并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这些角色由项目经理负责协调指挥。硬件小组负责硬件原理图绘制、PCB图设计、元器件选型、焊接测试。软件小组负责底层开发、应用层开发等。最后,项目所有成员进行统调测试,编写项目技术要求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技术性文档。

4 结 语

在校企合作上,最好是企业能够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供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题目或设计任务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等。这样,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于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使物联网这样的朝阳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档、不断层,最终学校和企业都能够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小发. 物联网工程专业中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实验体系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2,2(2): 83-85.

[2]陈志峰,施连敏. 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31-33.

[3]程远东 . 物联网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 物联网技术, 2012,1(2):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