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1

关键词:监控;通信;大鲵养殖;ZigBee;GPRS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养殖业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工养殖大鲵产业快速兴起,由于大鲵的生长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现有的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没有与大鲵生长所需监控环境指标相切合的功能要求,无法满足养殖大鲵对环境的全方位监控这一需求,故各养殖企业在对大鲵养殖环境的监测与控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养殖的成本,并且,由于人工监控的实时性太低,不能做到连续不间断监控,这又给养殖大鲵增添了风险。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系统依靠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对水环境参数和大气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监控,通过传感器采集养殖环境各个详细参数,依靠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实现整个监控过程的汇总与反馈,将获得的全部数据做出明确判定,利用最终的报警系统,将危险信息,快速反馈给用户。实现了人工养殖大鲵高效、准确养殖环境实时监控。

目前工业化水产养殖网络监控手段较丰富,可以采用 ZigBee、GPRS等无线网络技术,也可采用现场总线等有线技术。综合技术、成本、可靠性、工程实施的紧迫性等因素,本方案选用ZigBee作为各现场传感器与中央监控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系统总体分为四个部分:人工养殖大鲵环境信息采集终端、数据无线传输设备、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含氧量、酸碱度、水位这五个直接影响大鲵生存发育的关键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信息采集终端系统设计

信息采集终端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部分,它通过各种不同作用的传感器,将大鲵所在的生存环境信息指标,转化成衡量该信息的数字指标,并将采集到的这一信息标注,使之成为可辨别的,带有编号、名称等相关信息的环境参数,最后再将处理完成的环境参数交由用于无线发送接收数据的传送设备。

养殖池水环境温度采集:收集各个养殖池水环境的实时温度信息,确保养殖池水环境温度保持在适宜大鲵生存发育的范围内。采用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温度采集

养殖池外空气湿度采集:收集养殖池外空气的湿度信息,确保养殖池外达到一定湿度。同样采用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进行采集。

养殖池水环境氧含量采集:收集各个养殖池水环境中氧含量的实时变化信息,确保养殖池水环境内氧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氧含量采集采用的是电化学氧气传感器。

养殖池水环境酸碱度采集:收集各个养殖池水环境的PH情况,给养殖大鲵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这里采用E-201型PH复合电极进行数据采集。

养殖池水位采集:实时监测各个养殖池水位情况,给养殖大鲵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这里采用投入式水位传感器。

3.2 数据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通过对现有的无线传输设备的了解,对不同传输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根据人工养殖大鲵的环境特点,决定采用基于ZigBee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ZigBee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传速速率完全能够达到实际需求。从采集终端接收到数据后,立即通过无线设备将数据发出,由远程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统一接收处理。

3.3 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设计

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模块基于Windows开发平台,采用Qt4.0集成开发环境,C/S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的用于接收、处理数据、实时显示人工养殖大鲵生存环境参数变化轨迹、记录各项历史数据,集数据处理与用户交互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它指挥支配着整个系统各部分的运作,同时也是整个系统实现方便、快捷检测大鲵生存环境的最终部分,通过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用户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人力,且快速有效的得知目前大鲵所处环境的详细参数。

基于前面的环境信息采集终端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完成对大鲵生长环境相关参数的接收,处理,存储工作。

影响大鲵生存发育的环境参数范围设置大致如下:

温度:大鲵生长发育最佳水温为16~23℃,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生产季节变换,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技术,实时监控水温。以便用户将水温控制在16~23℃之间,有利于大鲵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湿度:有利于大鲵生长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0.45RH左右。

含氧量:水中氧含量应保持在10PPB左右。

酸碱度: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利用酸碱传感器监控PH值,确保PH值保持在6.8~8.2间

水位:根据大鲵成长的不同阶段,控制合适的水位,有助于提高大鲵生活环境的舒适性。

实际运作效果图如图2所示。

3.4 预警系统设计

预警系统实际上是通过GPRS网络通信,将系统采集分析获得的危险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用户指定的手机号码,实现警报功能。

4 养殖环境参数采集测试

通过各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分别实时采集养殖环境的水环境温度,空气湿度,水环境含氧量,水环境酸碱度,水位5个直接影响大鲵生存发育的环境参数。再经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实时反馈至数据处理与交互系统。测试如图3所示。

人工养殖大鲵环境实时监控系统采集到的1号养殖池:1)水环境温度;2)空气湿度;3)水环境酸碱度;4)水环境含氧量;5)水位。

5 结束语

本文利用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技术。实现远程对大鲵养殖池的温度、湿度、含氧量、PH值和水位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功能。提高养殖行业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2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在其专业内容中,不仅包括居室空间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空间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还涉及许多不同种类的学科,如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设计学等,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还在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并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成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讲授,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会降低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必须在教学环节中融入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案例分析、设计方案表现、项目实施管理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充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从而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教师也可以通过此环节来检验专业理论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成果是否显著,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改善专业教学方式。

教学为实践服务,实践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对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丰富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的摇篮,专业实践教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并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已成为加强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充分认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支持;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除此以外,也可以尝试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这样既有利于壮大教师队伍,丰富教师队伍结构,也可以激活竞争机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专业人才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建设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且能满足专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激励教师适应社会实践要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仅是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理论教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往往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若教师能利用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便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法就是可以尝试的方法。此方法可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给其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平台。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思维的碰撞,重视专业设计过程和方法的研究,教授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通过创新思维充实设计理念,通过相互讨论与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种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和互动讨论的方法,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启发,最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习方法往往是被动的。因此,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设定学习目标,把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学会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主动发现新问题。

教师也应从纯粹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化专业设计方案,使其从单向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自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找到并掌握专业实践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并能亲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全方位把控、检查并及时给予反馈,认真评价实践成果,并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设计和学习,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观察、认识生活,逐步提高创作能力,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对于实践教学的兴趣,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更有益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小军,宋拥军.环境艺术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4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 自然辩证法 系统观 科学技术观 创新观 实践观

1、前言

企业形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设计师莱蒙特・维诺和保罗・朗多在1930年左右提出,原指同一性企业识别。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导入“CIS”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其主要概念是将企业理念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视觉化识别三位一体地、战略地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达到最佳经营环境。[1]

CI设计是策划的思想、理论在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活动中的应用。具体说,CI设计是指策划者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尤其是达到树立良好企业整体形象之目的,在充分进行企业实态调查基础上,对总体企业形象战略和具体塑造企业形象活动进行谋略、计划和设计的运作。CI设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图形化模式,应该用战略的、动态的思想对其进行正确的贯彻和引导,使CI进入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良性运行的轨迹中。

CI设计包括谋略、计划和设计三方面的运作,相对来说,谋略抽象而宏观,笼统而静态化;计划和设计具体而实在,现实而动态化。这三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互有作用。共同建构了企业的整体面貌。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2]CI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创新观与实践观等自然辨证法观点必然对CI设计有所启示。

2、CI战略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目前来看,CI在实施中涵盖了三个方面: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形象识别(VI)。

(1)MI是CI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主旨灵魂。

MI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性格等基本内容。能够拥有优良鲜明的形象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企业精神的完善塑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美国IBM公司的“IBM就是服务”,日本TDK公司的“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个性化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的确立,需要对企业自身生存的小环境以及国家建设发展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进行审时度势的思考和判断。

(2)BI是CI的动态部分,是MI的行为体现。

它包括对内的企业管理方针,员工教育和工作环境的治理,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对外的公共关系活动,促销活动和公益性文化性社会活动等。BI识别的运作,要求作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支持,在新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确立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企业内部的传播手段普及CI知识,增强员工对企业导入CI战略的认识,沟通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企业主体由被动地接受策划设计,变为主动地参与创造,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同心同德的凝聚力。

(3)VI是CI的静态部分,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将企业精神理念传达给企业的关系者和社会,从而在视觉传达方面树立起统一的形象概念。

它包括两大要素:基本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专用字体、企业色、企业标语、企业象征图形以及各部分的组合规范设计等。)应用要素(将基本要素的设计运用到与企业相关联的各个领域。如:事务用品、产品、包装、广告、环境、运输工具、标识、服装、展示等。)[3]

作为最直接传达企业讯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识别的运作须严格按照设计概念的规定,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和规范统一的设计,使与企业相关的每一部分,大到工厂及销售场所的内外环境,小到办公用品中的信纸名片,都成为凸现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4)三者的辩证关系:

CI战略的三大构成要素是一个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以MI为主导的BI、VI的开发设计,需要建立在规范化、统一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基础之上,以共同的理念准则来策划导入并实施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CI战略运作的完整性的企业形象的统合传达。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那么MI就是他的思想,BI是他的行为举止,VI是他的衣饰外貌。思想支配并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外貌则是他人认知和了解其内在品质的最直接的媒介,只有三者达到质的统一,才是一个健全成熟的人,才能成为非他非你的自我,才能够取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信赖。

3、CI设计与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4]

在CI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设计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形象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视觉元素的处理也同样要符合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的要求,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主流CI的两个代表美国型与日本型CI都各自形成其系统的主次方面:美国CI战略以注重视觉传达的统一性为主要特征,将企业的业务特征、理念精神象征地结合到一个简洁、个性显著的标志上,并把标志有计划地统一规范地运用到产品包装、办公用品、宣传、环境和交通工具等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应用领域中去,构成了美国型CI战略的基本运作模式。日本的CI理念以一个企业或团体,由内及外,将企业或团体同一化,进行传达的组织和统一。一般来讲,日本型CI是从理念识别(MI)开始的。企业是从理念、精神,透过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来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外部推进。日本的MI是CI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从根本上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

4、CI设计与科学观、创新观

现代经济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形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对知识经济的阐述,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目前发达国家50%以上的经济已构筑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全球化、商务电子化、现实虚拟化、产品链节中空化、无形知识产权化。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期的单一企业形象手册已经走出档案室,进入了企业的网络系统,在适时适市地管理整个企业的形象整合。理念的设定、行为的策划与实施都积极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地创新,这其中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经营策略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设计管理的创新……企业形象设计当然也要不断创新,一种适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图形、色彩、符号才可能被公众所接受。更不要说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理念”。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

5、CI 设计与实践观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6]这种观点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是屡试不爽,在对企业的形象进行整合时,更是鼓励企业方大胆实践,在方案实施后,反复测试效果。在CI得以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发挥最大功效。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知名企业无不将CI 进行到底,虽说不是万能的,但依然在本职范围内发挥出它的优质管理能力和针对性效果。比如令国人骄傲的海尔集团,在20世纪末引入CI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适时的CI战略。总结出一套中国CI典范“统一品牌型CI战略”,以“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传播与国际星级服务形象塑造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无可置疑,实践观在CI的战略实践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6、结语

CI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设计团队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其理论的设计实践,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设计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践。在客观分析市场、详实调研企业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发挥创意寻找独特诉求,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周旭,罗仕鉴.企业形象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进.企业与品牌形象设计――高等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9.

[3]吴国欣.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01.

[4]孙琦.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辩证之维――解读姜耕玉《艺术辩证法》护封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5

一、概述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仍然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如: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问题,体系结构的构建问题,师资问题,以及招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将从招生体制、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一样都是源于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没有能够将系统化、工程化、科学化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及用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的教育思路植入其中,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关键是社会大众,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和教育者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的。如果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问题不解决,由此所引发出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在阐述如何解决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之前,首先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1.招生问题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特点出发去看待招生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学科为艺术学,在专业入学考试加考的科目上多以美术为基础,如:素描和速写。其原因是:相关管理者和教育者把环境艺术设计归类为单纯的艺术学科。所造成的后果是:高中时期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转而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特点是:文科生占绝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较弱等。

2.课程体系问题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往往是过于注重艺术表现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过于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强调视觉冲击力、突出个人个性的教学理念。这种课程体系可以说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集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艺术,需要美,但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出的美应该是功能美、科学美、是将艺术和科学相融合而体现出的美,这种美还包含有人文精神,人性化等精神层面上的美。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有科学技术、工程体系、人文知识的支撑。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都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如: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西方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是严谨的科学思想,如:凡尔赛宫中的拉冬娜喷泉,以及长达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不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所有园林都是系统工程。而按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由于缺乏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自然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所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说既不是美术人才也不是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控制方面不仅要重视基础美学课程,同时还要重视科学、人文等课程体系的构建。

3.师资问题

从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我国就缺少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不论高校有无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师资)的情况下都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等学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人毕业(保守的数字),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更是雪上加霜。

什么是高水平的教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培养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首先认清这两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要求来说,对他们的要求就涉及到如何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许多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突出艺术的美、过于强调个体表现、过于强调装饰性,甚至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也造成即使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有所认识,但受能力、知识所限也不能用科学思想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师的再次培养和进修,着重培养其科研和顺应市场的能力,使教师自身对所授课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工作室学分和讲评学生作业来不断强化其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4.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直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认为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但经过分析发现,这并不是所谓的案例教学,更没有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案例教学所强调的“以实际操作方案为例、以系统化工程化为标准、以工程和人文系统为参考”等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至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又如: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很多案例并不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的项目,而仅是把他人的项目方案拿来展示,缺少对作品的设计背景、方案思路的生成、方案设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剖析,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具有模仿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缺乏对学生书写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科学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培养,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教学和现实社会脱节等问题。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文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从事环境艺术方面教学和管理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提高对专业认知的教学实践

针对社会大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者和学生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艺术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艺术设计文化》、《设计应用数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的本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认识到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同时,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如:形态观察与表现课程,速写课程,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我们是在创作,在技法的训练中来不断强化对设计概念、设计目标、设计行为等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训练技法。通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改善,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养也明显提高。

2.教学体系的建构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结构,首先要根据具体院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域文化特点和生源情况等来构建,例如:云南是一个具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多样性,另外,云南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云南财经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结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上述特点进行构建,使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结构与云南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形式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创意化,要做到艺术、科学、技术、人文、传统和市场的结合。特别是要将使教育体系和市场环境相接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建立了工作室教育体系,建立了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自身素质是其成为一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重要部分。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来说,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决定了学生的可塑性。而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是否能胜任繁重的设计工作的主观条件,这些能力对于基本素质的发挥,对于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表述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学生随堂对自己方案进行讲解和述评,以及阐释方案并自我剖析其优缺点等多种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包含两大基本部分,其一是相关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其二是相关实训课程的体验。关于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我们改以教软件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现完成设计项目来实现掌握软件操作的教学理念。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取掉了以软件操作为中心的盲目性,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设计和软件学习等多方面使学生有收益。关于实训课程,我们也采取了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将理论融入其中,同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文化;室内设计;调适作用

室内设计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室内设计本质变化发展的认识也开始站在人与室内环境、生态文化关系的高度来加以审视。对当今室内设计本质认识不仅仅要求在室内设计实践中引入生态理念,而应发挥室内设计作为人和环境关系的调适作用,创造具有生态文化的室内空间环境。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将促进人类生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生态哲学是生态文化的核心成分,它的基本观点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种观点影响着人们对人和社会、人和空间环境关系认识的整体水平、思维方式和行为实践习惯。

生态文化在不同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不同,引领人类思维和行为生态文化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内涵是过度追求人的独立价值,误认为只有唯一满足人的需求才能体现人本价值,导致室内设计的唯功能性,单纯寻求满足人的需要功能,放弃了对环境生态的兼顾,违背艺术设计伦理。当时的室内设计所使用的材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钢铁、陶瓷、塑料、有色金属、木材、玻璃、化工复合材料等成为室内装饰主材,但由于在室内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中缺乏对生态理念的全面认识,也引发出种种环境和社会问题,破坏生态和环境,增大环境治理的难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问题:第一,缺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观,把室内设计仅仅看成是装饰材料的运用,大量的室内装饰设计忽视室内设计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在室内设计中为了达到人的视觉审美的单纯需求目的,过分使用磨光石材、大理石板、不锈钢、铝板、铜条、玻璃、金箔、木材等不可再生资源材料,加快了资源消耗速度,导致资源再生和人类审美的不和谐。第二,缺乏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了解,现代室内装饰中大量使用了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化学材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使用中还会长时间散发出来,污染室内空气,影响人们健康,导致空间营造与人类生存的不和谐。第三,缺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系统观,很多建筑空间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需求,再加之室内装饰的时效性,室内装饰处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在室内设计环节大量拆除建筑构件和装饰材料,由于这些材料不能再生循环利用,丢弃便成为环境的污染源――建筑垃圾,导致室内设计与人类生态文化发展的不和谐。

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的时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又使中国的生态文化在许多方面还保留明显的工业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室内设计具有工业时代特点,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仍然存在,它昭示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不可持续性。面对种种矛盾,现代室内设计在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原则基础上,应创造新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体现出设计本质,真正实现人、空间、环境和谐发展的宗旨。即充分发挥室内设计在协调人与社会、人与空间环境关系中的调适功能。

现代室内设计的调适功能主要表现为审美调适、情绪调适、功能调适、信息调适等。

审美调适是指运用丰富生动的美感对个体心理进行调整、改善、充实、优化。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审美活动,对心灵具有调养滋润作用。通过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对空间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创造出丰富生动的美感元素,激发人的审美欲望,获得美的感受,实现人的心里结构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现代室内设计的调适功能,将空间的形式审美与生态的自然美结合,实现人类多元发展的审美理想,促进人和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良好的情绪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保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持久动力,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人们要善于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健康的身心,从而实现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情绪反应是由包含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外在因素引起的,室内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变化。人一生三分之二时间是生活、工作、休闲在室内空间环境里,空间环境氛围变化可能产生苦恼、焦虑、愤怒、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室内设计通过创造丰富的生态文化空间环境,达到调适人的不良情绪的目的。如高大空间环境给人以宏大、开阔感,将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植物等引入室内空间中往往给人以清新、明亮的和谐美感;暖色调室内空间给人以亲切喜悦感等。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色彩、陈设的合理规划,良好室内环境氛围营造能调适人的不良情绪,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功能是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的基础,功能调适改善人类生存方式。功能规划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室内设计的功能调适重点就是使空间环境功能合理化,只有功能划分合理了,才能让人产生舒适感,舒适了才值得论及美感,才能使人在空间环境中感到和谐,才能让人类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学习,并得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