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教育的理论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TRIZ理论;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22-02

一、前言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便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对我国教育更是如此,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中国制造”模式向“中国创造”模式的过度,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国务院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将创新发展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创新能力也可称为创造能力,是指在创新主体需要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从广义上将,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善于发现特定实物的多种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能弄清实物内在含义和进行多种意义变换的能力。在万众创新过程中,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加需要重视创新教育的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教材与教师没有直接提示的、超出教材和讲授范围的、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操作、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甚至发现、发明新颖独特事物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之从事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创新能力,其涵义要宽泛一些。

二、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2]:(1)科学思维培育不足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由于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于权威和书本知识的盲目依赖。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从小学、中学一直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和灌输前人的知识成果,很少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有因为发表独特见解而被批评和斥责的经历,削弱了学生创新的热情,随之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近年来,兴起“标准化”考试,大力削减主观问答题,增加选择题。这实际上侧重的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作风。单一地发展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受到压抑,从长远看,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发展。(2)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学术的殿堂,教师是学生的领头人,其教学观念的新旧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教学工作为黑板加粉笔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自主性发展不足。更有甚者,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质疑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被磨蚀得越来越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均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几率明显提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创新主体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可以得出理想的结果和问题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恒心。但是在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往往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正确预估,很多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意志力不坚定,缺乏足够的毅力。(4)发展创新思维的大环境有限目前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家庭小环境而言,均缺乏相对民主的创新氛围。学术创新需要公平对等的氛围做保障,囿于传统思维定势和传统思潮的局限,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自由风气。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会发现,很难看到纯粹的学术辩论,人们往往受到权威人士观点的影响,很少有机会发表的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年轻人的不同意见难以得到认可,何谈百家争鸣。有些学术上观点的不同,由于个人原因,反而发展成为个人或者是单位的争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需要从大环境中为年轻人、观点不同的人提供讨论的平台和机会,保障创新活动的生命力。

三、TRIZ理论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作用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3-4],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创立。其含义是由俄文按照ISO/R9-1968E规定转换成拉丁文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首字母缩写,它的英文翻译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TIPS)。TRIZ理论是基于知识且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1946年,阿奇舒勒带领其专利分析团队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们先后分析了全球约250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总结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并且总结出了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主要特点包括[5]:(1)具有应用的普遍性。TRIZ可以用来多个领域的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并且效果显著。(2)通用的技术参数。阿奇舒勒利用矛盾矩阵对不同问题所包含的技术矛盾进行统一描述,在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创新原理,可以启发使用者依次来构建适合于本问题的解决方案。(3)规范的创新流程。阿奇舒勒为人们提供了统一的创新步骤,将特殊问题归结为通用的问题模型,随后可以应用TRIZ创新理论和算法求得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高等学校面向大学生推广TRIZ创新方法十分有必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TRIZ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苏州大学在教学工作中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TRIZ理论的选修学习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学生掌握了TRIZ方法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TRIZ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特别是在学习打破思维惯性的基本方法(如九屏幕法、小人法、STC算子法、5why法等)的过程中,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惯用的线性思维模式,对于单一问题可以列举出不同的概念方案;另一方面,针对具体问题能够遵循TRIZ理论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步骤,强化自身的发散思维,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对比TRIZ理论学习前后发现,学生们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基本上克服了惯性思维的限制,对问题的分析和概念方案的提出更加有效,方案的创新性显著提升。(2)TRIZ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活动效率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专业学生编入同一小组,注重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面对同一技术难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所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学生们之间通过激烈的讨论与磨合,互相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最终形成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专利技术。学生们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活动的指导意义,增强了自身继续创新的信心。课程学习结束,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将所学方法主动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当中,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冬青.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2(5):76-80.

[2]韩意来.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7(1):102-104.

[3]牛占文,徐燕申,林岳.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J].中国机械工程,1999,1:84-89.

[4]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国思茗.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1:43-46.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2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培养方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它的诱发和生成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变革,教育者在审视和评价原有教育模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育的变革、调整和重建。创新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一样,是一种教育概念,概念的定义,无论从思维还是模式上已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作了理论上的界定,指引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框架。 

 

2 创新教育的实施 

2.1 教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应有自己的风格,没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个性和格调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教学就没有吸引力。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人标签”或曰品牌,能充分体现每位教师的风格、特色和水平。它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简言之,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技能技巧的发展创新过程,只有教师在不断学习、思考、发展、创新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才可能形成。当然,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它也有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需求,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僵死不变的,它必须在实践中随教师思想品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教学艺术、生理心理素质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创新。在教学风格的发展创新方面,很多优秀教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榜样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还加强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每节课都应该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但课堂中会不时有应急的情况发生,如学生针对难点的提问,课堂纪律出现变化等等特殊情况,教师凭自身的智慧和机智来解决,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所以,教师除专业能力要加强外,还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2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过去教学辅助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到现在五光十色的图片,标本模型,再到现代化的视听媒体,如:投影仪、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都频繁地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着,但是要做到始终正确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却并非易事,未经设计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学媒体,会让大量的或杂乱无章的迅速更替的感性体现,钝化学生原来就很脆弱的认识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领域的介入,不是简单的加法,应当是形成一种教学功能的结构。 

首先,教学中心逐步由“教”向“学”转移,从本质上说应用现代技术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追求新的境界,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软件和媒体不再是具有“教具”的特征,而成为学生自己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和工具。总之,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学生更注重学习方式的学习。这各具有认知性的教学,将促使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使教学过程逐步分层次发展,以往的教学理论,都是按认知线索进行的;现在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主动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技术,促使学生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出生动活泼、综合发展的教育过程。 

2.3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虽然能教给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但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有课外活动来丰富

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独立的、自主的发展,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课外活动要丰富、新颖,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还必须有教师的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超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所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在课外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并勇于实践。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事,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做起,一点一滴启发,一步一步扶持,使学生养成强烈的创造意识,养成走自己的路,追求与众不同,养成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技能型思维新方式。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博学人才,他们才有可能在今后从事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2001,9.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3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识活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如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辩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3.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形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

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主张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其编写的教育理论也影响着许多教育者,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他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先进理念,更是创新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并使其融入实际教学中,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是笔者对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一些实践,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

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也就是问题式教学。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及正方形的特点时,以提问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

这些图形,使其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在探讨教学理论时提出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应该是一面教育一面受教,而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问题式教学正是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这种认知冲突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进行创新。比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地理课,教师在讲解到西部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之后对学生进行提

问: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与学习的知识,发挥想象力来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融化天山与祁连山山脉的冰雪,以此缓解水源短缺;有的同学说可以使用炸药将喜马拉雅山山脉炸出一个缺口,以此使印度地区的湿润空气可以北下。且不说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何,但是这样新颖的想法,就是值得赞扬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予以肯定,之后再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改进与整理,这样学生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结构的讲解与分析,不仅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教授,还要为学生讲解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创新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对书本知识进行灵活穿插,并不要求按照固定课时与顺序讲解,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章节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进行过多次教学改革,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思考与想象。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四舍五入的实际应用问题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一个瓶子可以装5升水,要装16升水,需要几个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实践一下,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其加深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理解。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甚至会扰乱课堂,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而且美国学者也提出,创造的两个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自由与安全,才会积极地思考与创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一般教师认为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其实是最具创造能力的“潜力股”,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在轻松、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还会因为胆怯和自卑而不敢畅所欲言么!

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与丰富的课外活动

前两种教学措施其实是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与空间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就是解放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主张:“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敢想,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敢做,三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察,四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五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六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动。”这样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进行自主思考与消化,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后借助创新能力进行自我修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在独立的空间内,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想象的翅膀挥动得更快,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得更高。

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强,尤其适用于一些生活科目,比如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让学生使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对某科目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创新能力。而且丰富的课外活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因此教师应当借助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家长传输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学理念,让家长也能够明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引进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家长应当尊重学生的业余爱好,喜欢生物的学生难免会收集一些动物标本,喜欢物理的学生难免会拆卸一些小型电器,这时家长应该鼓励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训斥。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而所谓的社会教育,就是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中心等,让学生在这些社会性质的教育机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观看或参加一些益智类的电视节目,比如央视的《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第二起跑线》等节目。这些社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热情,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升了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创新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福建陶研,2007(04).

[2]陈列.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评论,2008(04).

[3]张引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01).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5

一 、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音乐教育,积极探索和构建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和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应用创新教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进行发明创造,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而反思当前很多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传统教育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只进行音乐教材的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锻炼空间,因此,需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形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修正,势必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音乐教育观念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便是对音乐教育观念的创新。而在创新音乐教育观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审美能力是比较关键的。因为在音乐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对传统上只在乎学生智力因素的基础音乐教育转变为包括兴趣、爱好和意志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觉、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将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尽情表达,允许他们有独特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

(二)创新音乐教学形式

传统上,音乐教学形式往往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与乐理知识的教授,学生所获取的东西比较有限。因此,可以对音乐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在传授声乐与乐理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对音乐的创作。另外,还可以使用和谐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传统上教师在主体地位进行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中去,增加师生的互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音乐教育内容

通过对音乐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从引导学生对音乐的鉴赏以及积极演唱和演奏来进行。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听”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字,因此,可以结合现有的音乐资源,比如广播、磁带、DVD等等,让学生切实参与对音乐的感受中去。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演唱和演奏,从而提升他们的演唱技能,并结合背唱歌曲、合唱、演唱评价、嗓音保护等方面来开展教学。再有,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类乐器进行了解和熟悉,激发他们演奏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增进对常见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

(四)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在充足的空间里进行个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在音乐教学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可以有效贯穿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说,比如,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不仅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也锻炼了其相关的能力,为形成综合性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采用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接受音乐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教师的施教思想和学生的受教理念为核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机械、呆板、封闭的会计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

一、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刚

所谓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激励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院)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动网络。多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构建动力驱动与激励机制。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动力驱动网络。通过人本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共振效应。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重立体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除了强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驱动外,还要重视和强化上述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互动效应,有序地建立多重、立体的动力驱动机制,使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各主体互为动力源。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动力网络。

(三)激励性原则。在立体交互式会计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多重教学元素,还是多重科研元素;无论是多重教师管理机制。还是多重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管理,都以激励为核心。着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以及多种教学实践等为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转换过程。

(五)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学互动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实现对学生由“基础专业能力一一核心专业能力一一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六)适应性原则。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等.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二、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多重动力驱动、立体交互激励的会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科研建立网络化的动力传输渠道.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教学、科研之间搭建纵横交错的互动式动力驱动网络.使教师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又有需要努力进取的压力;使学生既有来自教师的激励.又有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其他个体要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三、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筑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交互运行机制

所谓教学科研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所谓科研教学化是指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旌很多.譬如: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以创新学分载入学生成绩档案;成立学生科研组织,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创办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等等.都是教学科研化的有效措旌。

为了推动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的实旌.可以设立“教学效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师科研奖”“指导学生科研奖”等奖项.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按教研室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科研组织构建师生科研互动网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实行导师制.构筑师生多维互动平台

导师制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选题,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向有关杂志投稿;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直接受到科研熏陶与训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前.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了解课题的基本情况,在明确目标与要求之后,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立项背景和研究现状,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具体的研究路线;随后根据项目负责教师的分工.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或作为助手协助项目负责教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使其尽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并得到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

(三)推行挂牌教学,强化教学竞争的立体互动机制

传统的分班教学、指派教师的做法,使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缺乏工作激情,以至部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打折扣;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共振效应。为了贯彻“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提倡实行挂牌教学。

所谓挂牌教学,就是教师自愿报名,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讲,让学生去品评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挂牌教学中.要将激励机制引入挂牌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挂牌教学的监控和考评机制。通过挂牌教学,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和激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实旌多维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和教学方法.交互激发教学原动力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教师中心一学生中心一一师生参与教学”的多维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目标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教学内容。师生参与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教与学多层次缠绕.融合互促.其实质是把以上两个中心拧在一起.激发教学动力。

教师角色的单一性会导致教学策略、课型、教法等等的单一性。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案例展现出来.教师充当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密切了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采取讨论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变序、抓点、求异、求同、设疑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和创见性.实现教学互动。

(五)构建动态、有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强化实践教学的多重动力交互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