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1
1 案例初探,导入新课
教师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与氨代谢相关的临床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相关案例。如:患者,女性,47岁,农民,因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于某年12月7日急诊入院。患者于某年6月12日凌晨5时出现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给予输液,4小时后清醒。清醒后患者未诉不适,照常劳动与生活。8月和10月也发生过类似现象,经休息约6小时后转轻。12月7日进城,次日晨4时又发生昏迷,观察7小时后未清醒送入医院。门诊作头颅CT检查无异常,以“昏迷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中毒昏迷,稍偏瘦,皮肤偏黑,腹稍凹陷,肝未触及,无瘫痪征,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阴性。脑电监测无异常。立即使用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及输液,3小时后清醒。醒后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等检查均正常。追问病史,患者每次发病前均有进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本次发病前在亲戚家中进食鸡蛋2个,烤鸭约300克以及少量猪肉等。肝功能检查示血氨150μmol/L(参考范围20~60μmol/L),血清清蛋白38.3g/L(参考范围35~55g/L),球蛋白27.4g/L(参考范围20~30g/L),总胆红素15.2μmol/L (参考范围2~18 umol/L),ALT135U/L(参考范围0~50U/L)。B超检查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12月10日又进食烤鸡约400克,当晚再次昏迷。半年后复诊时又诉发作1次。通过临床案例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氨的代谢》,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集体讨论,分析案例
在展示案例后,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关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并且将讨论意见进行汇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以下线索,每次发病前都有食用高蛋白质食品史;肝脏有部分病变,肝功能不良;昏迷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脑组织损伤导致;体内血氨浓度过高。分析这些线索后得到的结论是肝功能不良患者食用高蛋白膳食后易引起昏迷。教??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提高解读案例的能力。
3 诱思探究,学习新知
根据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设计3个问题并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①问题1,为什么该患者每次食用高蛋白膳食就会发病,引出知识点1,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②问题2,为什么肝功能不良的患者不能食用高蛋白膳食,引出知识点2,体内血氨的主要去路――肝脏中生成尿素。③问题3,为什么高血氨会引起昏迷,引出知识点3,氨中毒的生化机制。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4 案例再析,学以致用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2
1.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创立的,目前在欧美比较盛行。它以学生为主题,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和教师指导解决问题四个环节来完成对一个机理或一个实验现象的解答。对于生物化学一些具有实践基础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PBL法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首先提出三个问题。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如何发现的?双螺旋模型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双螺旋结构对生物学领域的意义?让学生查找资料,这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包括互联网电子资源等,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学习。然后以每小组8~10人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并不断归纳、总结,找出问题的答案。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部分教师给予侧面的启发和引导。最后学生通过了解双螺旋提出的背景、前提条件及其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双螺旋结构要点。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书本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喻教学法生物化学中,一些微观抽象的概念如果能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来描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便于掌握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讲到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就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可以把蛋白质肽链比喻为珍珠项链,氨基酸就是一个个珍珠,连接珍珠之间的线就是肽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是将这条珍珠项链进一步卷曲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讲到蛋白质合成的时候,可以将核糖体形象的比喻为一个生产车间,tRNA就是一个运输原料的货车,合成之前首先要把原材料先装配到货车上,运输到生产车间才能利用这些原材料合成蛋白质,不同的货车运输不同的原材料说明tRNA运输氨基酸的专一性。通过比喻既能使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掌握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比较法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并列的、平行的或相似的、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比较法总结加强记忆。如讲到脂代谢时,可以将分解和合成比较,从反应步骤、还原力,酶系和能量等方面对比,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同样,讲到核酸的解链温度(Tm)很容易和生物膜的相变温度(Tc)混淆,也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定义和生物学意义来加以区分理解。
3.案例教学法对于生物化学中的一些深奥的机理可以适时地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关生化知识。如在讲到酶原激活时,以胰腺炎为例,说明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并进一步明白酶原激活机理。讲到抑制剂时,可以通过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来解析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通过有机磷杀虫剂来解析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类似的,讲到蛋白质变性,生物功能丧失时,可以用鸡蛋煮熟不能孵小鸡为例。总之生物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然后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候将这些案例加入教学环节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使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归纳法生物化学内容繁琐,相似知识点多,理解和掌握较困难。需要不断的进行归纳、总结,强化知识体系结构,温习已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同的章节、不同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归纳方法便于理解记忆。例如,在讲解动态生化部分生物大分子代谢过程时,可以通过图示归纳法绘制代谢简图总结糖、脂、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联系;维生素和辅因子部分可通过表格归纳法将不同维生素及其参与形成的辅因子、生物学功能绘制表格总结归纳,一目了然;生物膜物质运输功能部分可通过大小括号归纳法,将大分子物质运输、小分子物质运输及每一类运输形式中包括的物质运输类型及其作用特点进行总结;此外,一些物质和现象还可以通过谐音和顺口溜进行总结,便于记忆。
5.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对传统的“课上讲授、课下作业”的一种颠覆,它将传授知识录制成视频,学生先课下观看视频,取代教师课堂的讲授,课堂上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作业的完成。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当前最热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话题之一。生物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我们也试图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对部分章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尝试。作为一门资源共享课,相关视频和录像都在校园网上。翻转课堂首先从简单的章节入手,如生物膜这一章,学生在高中已经有部分基础。首先提前安排学生课下观看的视频,观看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的记录。课堂上10个人一组,进行讨论和问题的汇总,然后教师逐一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们多数对结构和功能没有异议,更多的问题集中在生物膜的性质这一节:为什么固醇类能扩大液晶相存在的温度范围?对这种共性的问题课堂通过一些更具体生动的实例解答,学生们恍然大悟。而且通过学生们讨论和交流,把生物膜的农业应用这个讨论性的问题总结的很全面。学生们个个积极性很高,避免了上课犯困,比讲授的进度还要快。针对上述的各种教学方法,学生更喜欢哪一个?期末之前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让他们选择哪些教学方法比较喜欢和印象最深,90%以上的学生连续三年都选择了PBL教学法,85%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法,70%的学生对比喻教学法也印象很深刻,68%的学生也比较喜欢归纳教学法。55%学生选择比较法。值得注意的是,对刚刚试行一年的翻转教学法有96%的学生选择,并且很喜欢,理由很简单:避免了上课的单调和乏味,而且学习的效率很高。这个结果更增加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心。但翻转课堂的视频还不完全等同于共享资源课的视频,还需优化,并逐步尝试。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的习惯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满足新形势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二、在教学内容上力争做到求精
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是在生物学和化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门二级学科,它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做到扎实严谨、精益求精,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做到准确、精炼、有主次、有重点。课堂教学内容应源于教材内容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应将课本内容加以总结和提炼,用最精炼的话语表达所要描述的内容,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注意相关内容的拓展和更新,一些教材上的内容陈旧,前沿的知识还没有编写在教材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抛开教材的束缚,将一些相关前沿知识和科研进展穿插到相应的章节中讲解。通过对前沿知识和科研进展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SPOC授课模式对高职教师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SPOC让教师变成了知识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方法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学习、游戏化学习、角色扮演等等;在课堂上,教师一直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几乎为零,但是SPOC让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通过学生的讨论、答疑、练习等参与强化知识的掌握,这也促进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加深理解;教师对于课程的评价基本以平时出勤、作业和最后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但是SPOC要求教师更加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比如加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或者采取写论文代替最后考试的形式等等,才能公平公正的考核一门课程。SPOC授课模式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能否对教师提前给与的资料进行预习,是SPOC授课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作者曾对所执教的四个班级共2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很好,3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较好,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一般,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好。综合上述结果可见,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可以完成课前预习。除此之外,SPOC授课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提问、学生之间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它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公认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就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感触做了简单介绍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 荣 蒋香菊 王丁丁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4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Biotechnology
ZHANG Tiejun, CHEN Xinmei, OUYANG Yongch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36)
Abstract Molecular bi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biotechnology. Due to update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quickly,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fast, and the content is more abstract, from the rational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discussion, to carry out small class teaching, the use of cyber source,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cialty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effect, cultivate unity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bio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Keywords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reform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创业精神,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院和相关企业等单位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及商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因此,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1 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
(1)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单位往往会根据教师上课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教材,然而,却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虑。部分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高深莫测、专业词汇多且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条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教学单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3)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c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
(4)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及时接纳最新知识,充分备课。
2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PBL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于1969 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3]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则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复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可改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
在进行PBL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考虑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强调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要点。[4]
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开展PBL教学的时间不宜在课程开始的阶段,而应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后再开展。PBL教学讨论的主要题目应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身份。(2)人员组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团队的高效性,将每个班级分成4~6组,每组包括4~6 名同学。分组结束后,要求各组成员选拔出该组的组长并选定拟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应完成的内容和时间节点。老师负责全程把控,掌握教学的整体节奏与进展,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包括进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后续进展等。鼓励各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成效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较多或进展较慢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充分讨论。主讲老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学生的成果、讨论的主题、各组的亮点、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点、研究时未关注的部分、下一步学习或研究中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5](4)考核评分。考核评分是对PBL学生成果的集中体现,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课件制作,占比30%,评价标准主要是内容正确、重点突出、课件美观、清晰易懂,能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课件展示,占比40%,准备充分、逻辑正确、条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等;三是课堂讨论:占比30%,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能够抛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论点,回答问题时中肯全面。
2.2 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
在讨论课开始前2周,老师将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分头寻找资料、讨论并汇总;课堂上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介绍小组观点、结论,老师也会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
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提倡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互动的频率。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小班教学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易于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3 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自己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学向个性化、创新化、自主化、多元化过渡的趋势。分子生物学作为前沿科学,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由照着教材讲变成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当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6]让学生由被动受教变成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教学工作“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主动介绍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网站、资源库、期刊、论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专业词汇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也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 1967 年所著《评价方法论》 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8]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试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显得更加科学和必要。具体如下: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包括课堂考勤,占总成绩5%、课堂作业,占总成绩1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5%、PBL讨论会,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评,占总成绩30%。二是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强调过程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大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可能,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5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中。[9]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开展综合实验也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性、设计性实验,并做好不同实验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建立实验的逻辑体系。一是分组分工,辅助实验老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并提前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二是教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阐述,并对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各环节中注意事?进行讲解与演示,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三是讲解与演示结束后,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应注意注意观察过程和细节,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统一纠正,对个别同学的个性问题,要个别指导。既确保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也要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实验检验教学情况。
3 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内容掌握能力及应用效果,为国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酶学;食品科学;研究生
0 引言
《酶学原理》是以《食品酶学》为基础而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始的高级课程。《酶学原理》是对《食品酶学》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由于《食品酶学》课程在知识安排上的重要性[1]。《酶学原理》综合了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化工原理的知识和研究进展。本课程为研究生开展食品相关酶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开拓交叉学科的科学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研究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酶学原理》是我校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曾用名《食品酶学》。多年的授课经验不仅注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更加关注了课程的重点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手段、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改变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发研究生的有关酶学方面的科研兴趣。在评价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理论和实际科研中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教学老师做好总体指导,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
总体上,学生缺少对食品行业的总体认识[2],本课程以酶学原理为契机,带动食品行业的总体情况的介绍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所以本课程也从大的方面来激发学生对细微的酶学作用原理进行探索。本文以介绍《酶学原理》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实施方式等内容为基础,举例说明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案例,最后介绍评价方式。本文希望对《酶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1 课程安排与实施
《酶学原理》总课程安排为36学时。课程内容力求避免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表1列出了主要教学内容,从酶的历史、酶的结构、酶催化机理和活性中心的进化、酶学的研究方法、酶源的获得和固定化、催化动力学、酶反应工程、到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课程结合了多本教材和文献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而且主次分明[3-6]。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互动环节体现出重点内容。例如,利用三维技术展示酶的分子结构,让同学们从多角度观察酶的活性中心和支撑结果。而且球棍模型展示酶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在酶活性中心的进化部分,利用动画展示酶活性中的进化类型和进化前后的变化,形象的将分子的微观结构展现给同学们。而且切合实际的说明酶的作用原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身边的食品讲起,深入浅出的引起同学们对食品用酶的兴趣,最后结合目前酶学发展的趋势说明酶制剂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拓展学生对有关酶知识的知识面。
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安排将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结束时都有小结。在小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5~6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同学必须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演示、讲解。最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将不懂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课程是为了学生理解基础知识。《酶学原理》以最基础的酶学作用机制为重点,辅助以应用。这种知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便于发现科学问题,形成新颖的想法,开展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课题中酶相关的种类,利用酶的原因,并且向其它同学介绍自己的感兴趣研究工作。在学生确定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后,要及时介绍研究的背景、难点、重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推荐合适的有关专题的文献、报告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专题讨论、酶学实验的设计来探究一下前沿性的课题,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社会上有关酶的热点问题。例如,“禽流感病毒中涉及的酶是什么种类?”,“水果榨汁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课下探索,查阅相关文献,明白食品工艺、食品组分的变化,找出满意的结果。
第三种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列出多个专题,学生分组后分别对某一专题进行探索,小组成员内部不断查阅文献、沟通交流,最后形成一个答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入到多个讨论的专题中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专题研究结果,供其他组同学提问。这个方式首先是利用自我学习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然后利用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3 教学结果的评价
目前研究生课程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7]。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总是存在抄袭的现象,这样就加大了教师考核的难度。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利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概念的掌握、观点的剖析,或者从酶学方面分析食品问题。最后的评分也是综合课题小结发言、专题总结、问题提问、考试试卷。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堂发言、考勤、课堂提问,专题总结),强化了课堂提问表现和课堂学习能力的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启发下参与课堂专题讨论的程度和效果。课后专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激发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核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原理和技术。《酶学原理》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多《酶学原理》的教学进行规划,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磊,詹萍.《食品酶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9):188-190.
[2]吴伟.食品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177-177.
[3]Bommarius, A.S. Riebel-Bommarius B.R. Biocat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4.
[4]Whitehurst, R.J. Van Oort M. Enzymes in food techn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5.
[5]Aehle, W., Enzymes in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