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环境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环境治理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1

渤海海域面积为717万km2,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海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海岸线总长6584km,占全国海岸线的20.6%。近年来,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河北省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开发规划将进一步加大渤海环境压力,渤海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2011年,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渤海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有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高温高盐水大量入海、陆源污染入海严重、海源污染增多,严重影响了渤海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

1、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海域开发活动增多以及近岸海域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等排放入海,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以渤海三湾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污染为甚,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氮磷比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一般海水中正常的氮磷比值为16∶1。在20世纪80年代初,渤海海域氮磷比为2∶1~3∶1,在90年代初为5∶1~10∶1,在90年代末升高为16∶1~24∶1,2004—2006年氮磷比均值约为50∶1,至2008年渤海海域氮磷比达到67∶1,局部海域高达200∶1,其中无机氮含量日益升高,渤海海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演化为现今的磷限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赤潮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渤海赤潮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确实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赤潮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仅为0.1次,年发生面积90km2,进入90年代后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7次,年发生面积超过1750km2,21世纪初年平均发生赤潮11.4次,年发生面积超过2830km2,2011年发生赤潮13次,累计面积为217km2。

2、高温高盐水入海,直接影响渤海水体环境环

渤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处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区域。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各省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项目,至2010年,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水淡化工程的海水处理能力已达到36万t/d,在淡化海水过程中大量浓缩的高盐海水排放入海,对渤海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近些年来,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被破坏等问题,使得入海径流大大减少,尤其是黄河流量大幅减少,这些都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态用水量逐年降低,海水盐度不断升高的原因。环渤海燃煤电厂已有40余座,均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方式,大量的温排水涌入海中,加之渤海湾内水动力条件较差,温升扩散相对开放型海域较差,温排水的影响使得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主要生物物种和种群密度等都发生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造成一定程度上渔业资源的损失。

3、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陆源污染物入海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近岸海域,约为9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00个,工业排污口32个,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0%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7%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2011年,排入渤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97.4万t,包括化学需氧物质、石油类、营养盐和重金属、砷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耕作产生的含有机污染物污水也被冲刷或直排入海,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始被检出,666、DDT的检出率均较高,部分排污口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明显高于我国近岸海域的平均水平(<10ng/L),海湾、河口、湿地滩涂等典型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各地政府向海要地的欲望越来越强,港口码头、人工岛等涉海围海造地工程不断上马,沿岸地区海岸线不断被拉直,水动力条件大幅改变,围垦、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岸线缩短、自然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其中以盘锦滨海湿地、天津近岸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最为严重。海岸工程的建设还影响到环渤海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分布不均、林龄老化、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4、海源污染增多,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随着环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港口建设的加快,船舶流量逐年提高,海上倾废、港口及船舶污染都在影响着海洋环境,同时因石油运量增加,船舶发生事故性溢油的风险加大。渤海海域现有20个海上油气田,165个海上石油平台,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产量占全国50%以上,但在近两年里也是事故频发,尤其是在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蓬莱19-3油田在钻井过程中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导致大量原油和油基泥浆入海,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和辽宁省绥中的部分岸滩发现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受溢油事故影响,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

二、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面对渤海海域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到环保部门,从海洋专家学者到广大从业人员都在集思广益讨论着渤海污染的治理方法并付诸实施,为恢复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1、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及区域排污总量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的颁布实施,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面对渤海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要按现行法律法规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处理违法排污单位,鼓励绿色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加快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沿渤海区域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加强监控、核查和监测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继续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开展,防止海岸的侵蚀、挤占,切实加强海岸线、海滩的保护;沿海地区尤其要注意不得超采地下水,节约使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海水的倒灌和入侵,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捕捞,在内湾或浅海处选择性养殖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努力搞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工作,加大受污染滨海滩涂、湿地的整治力度,减少或避免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侵害;建立相应的影响评估模型,评价沿岸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3、改变现有管理机制,集中海洋执法力量

环渤海区自北向南分布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涉及13个地市,行政区域跨度大,海洋与环保管理部门多,涉及各方利益复杂,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要改变渤海污染的现状,必须要建立区域性的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机制。各相关省市政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和交通等涉海部门须确立共同的目标,将各部门执法力量集中起来,建立联合联动共享的机制,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察工作,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海上巡查,对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码头单位发生的溢油漏油及违规倾废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污染处置,降低污染损害。

4、以渤海环境问题为契机,完善法律制度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规划相继颁布实施,但对于渤海这类区域性与综合型并存的海域尚缺少针对性法规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当发生污染损害事故时,不仅涉海管理和监测部门各行其是、缺少协调,在执法和损害赔偿方面更是各自为政。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定,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实施细则、配套法规和环境标准进行编制出台,以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为契机,以期能推广并解决其他此类海域的环境问题。

三、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路

渤海的问题受到环渤海区各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各方面通过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开展生态修复等方式和手段加强渤海海洋环境的保护,污染状况有所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进一步实现渤海环境治理的目标,构建和谐渤海、生态渤海,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加强对海洋从业人员的培训

海洋经济的发展,给海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新增就业80万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万人。保护海洋环境,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仅从事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执法和海洋环境监检测人员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并了解海洋环保知识,更多的涉海从业人员,如沿海企业责任人、海水养殖户、涉海工程建设者等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对法律法规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对这部分涉海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很有必要,使其掌握一定的海洋环保知识,提高其海洋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推进海洋环保,才能逐渐改变只向海洋要经济效益、却把海洋当作垃圾场的意识,让海洋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海洋环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海洋(涉海)工程环境监理制度

目前海洋(涉海)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一般采用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设立工程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其中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是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单位负责,但在实际当中一般是施工单位环保员负责具体的环境管理工作,施工监理单位则主要负责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为此,应该考虑建立并完善海洋(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制度,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环保员必须经过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资质后方可负责海洋环境监理工作,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除追究施工单位责任之外,还要对监理单位予以问责和处理,从而明确并规范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与保护工作程序和内容,确保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措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

目前在海洋领域实施了一些广义生态补偿范畴的海洋开发利用收费制度,如“排污(倾废)收费制度”、“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近年来,渤海沿海部分省市探索性开展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工作,2007年山东省确定了生态补偿的对象和标准,2009年1月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其他一些与渤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渤海治理的新的途径和手段。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补偿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尚未从产业开发的角度,运用市场手段来真正建立补偿标准。尤其是当发生诸如蓬莱19-3油田溢油灾害事故时,对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养殖等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作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进行生态损害补偿又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支持,索赔工作进展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4、提高海洋产业开发技术标准

目前在渤海区除了海上油气田和海上石油平台之外,还有11个热点开发区,19个海水增养殖区,5个大型海水渔场,7个倾倒区。作为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在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的同时,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开发的技术标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涉海产业开发企业的资质和技术水平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用海过程中能做到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后续污染。

5、积极推进海洋环境文化建设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2

1.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质量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各级领导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监测机构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质量宣传教育应从领导抓起,使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自上而下推动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宣传教育可通过入职教育、上岗培训、资质认证等形式开展。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初期质量意识教育;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证,考试内容应包含海洋监测质量控制相关试题,进行强化教育;同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考核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1.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监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全过程,实验室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使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人。

2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2.1落实质量管理分级责任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分级责任制,设置四级管理体系,分别由海区级、省级、市级、县级管理层级组成。海区级成立海区监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海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其他层级指定部门或人员配合海区完成相关质量管理工作。

2.2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海区各级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建立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包括:人员及经费保障机制、质量体系运行机制和质量管理评价机制。

2.3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承担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监测人员应持证上岗,未取得证书者,只能在持证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2.4优化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模式海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海区监测机构质量档案和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办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等质量管理培训,监督各级海洋监测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前技术培训。各级监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任命与监测任务数量匹配的质量监督员,并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建立监测人员个人质量档案。

3强化监测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3.1质量保证工作方案与监测方案同时设计和实施各监测机构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制订监测方案和质量保证方案,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安排等,确定各项监测任务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

3.2加强数据源头质量控制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外业采样环节,开展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现场取样操作规范,杜绝样品沾污,从数据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

3.3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各监测机构应在计量认证授权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具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等条件;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样品分析,实验室应采取空白样品、加标回收、平行样、内控样和实验室内部比对、留样复测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同时应逐步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管理、分析测试、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和质量控制手段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监测数据编报系统有效对接。

3.4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海区质量管理部门协调海区计量、监测和信息三大业务中心,按照各自业务职能,分别开展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相关工作。海区标准计量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质控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质控手段、监测方法等质控措施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海区监测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海区信息中心对数据报表的格式进行审核。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通报

4.1加大全过程监督检查力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每年编制海区生态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组织海区质控专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2~4年内实现对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的全覆盖,检查内容涉及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样品、方法、环境和检测等全部环节和全部要素。

4.2深入开展外控样考核测试活动通过差异化外控样考核,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室监测分析能力,帮助存在问题的技术机构进行原因分析,并督促改进,提高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

4.3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建立并推行质量通报制度,对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通报,针对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及对策建议,对各级监测机构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4.4建立监测质量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建立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监测机构制定单位内部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结论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应激;低氧;海马;单胺递质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Hippocampal Monoamine Metabolism in Rat un derSimulated

High-altitude Hypobaric Hypoxia. Deng Zihe, Ma Wentao, Yang L a iqi, et al.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the Chinese PLA in Lanzhou Command, The Thir d Hospital of PLA, Baoji 7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 n monoamine in extracellular fluid of hippocampus under simulated high-altitudehypobaric hypoxia. Methods Psychological stress used the way ofcommunication box. Thehypoxia disposal was that the rats were put hypobaric chamber at a simulated alt itude of 6000 meters for 24 hours. W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tres s in different intensity on the contents of norepinephrine(NE), dopamine(DA), 5- hydroxytryptamine(5-HT) in extracellular fluid of hippocampus under simulated hi gh-altitude hypobaric hypoxia.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of hippocampus of rat wascollected by push-pull perfusion; we determined the contents of monoamine in i t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ichemical detection (HPLC- ECD). Results ①The simulated high-altitude hypobaric hypoxia c an de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content of NE in extracellular fluid of hippocampu s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tress; Hypoxia; Hippocampus; Monoamine

高原低氧环境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对大脑功能造成显著的影响,可改变大脑的生物化 学过程,特别是神经递质的代谢,其中单胺神经递质对缺氧非常敏感[1,2];心理 应激同样能影响脑内的单胺递质代谢[3],但目前尚缺乏心理应激对低氧环境下脑 内单胺递质影响的 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心理应激动物模型,探讨心理应激对在模拟高原低压低氧 环境下大鼠脑内单胺递质代谢的影响。由于海马是边缘环路的中枢组件,控制着认知和行为 反应,是整合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映的关键部位[4]。因此,我们用推挽灌流的方 法观察心理应激后,在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大鼠海马细胞外液中单胺递质含量的变化 。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1 实验动物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180~230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 物中心提供。在光/暗周期为12/12h,光照时间7:00~19:00的条件下饲养。

1.1.2 分组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简称:Con组)、低氧组(简称:Hy组)、 心理应激(2次/天)组(简称:Ps1组)、心理应激(2次/天×2天)组(简称:Ps2组)、心理应激(2次/天) +低氧组 (简称:Ps1+Hy组)、心理应激 (2次/天×2天)+低氧组(简称:Ps2+Hy组) ,每组各8只。

1.1.3 处置方法 Ps1组组大鼠每天早9:00~9:30和下午4:30~5:00各进行应激1次;Ps2组 大鼠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共两天。Ps1+Hy组和Ps2+Hy组组大鼠在按上述方法处置后,立即放 入低压舱内持续24小时。

1.2 心理应激模型的建立 心理应激动物模型采用旁观电击(Communication Box,CB)模型 ,按Noguchi[5]等的方法稍加改进。旁观箱为透明的塑料制品,被分成四个室。电 击室(交叉 部分)中的大鼠进行足底电击刺激。电击室底部为通电铜条网格,通电电压为60~80伏,每 次通电持续5s,间隔25s,共持续30min。旁观室(对应的交叉部分)中的大鼠不接受电刺击。 被电击的大鼠出现惊叫、惊跳反应,旁观室大鼠观看电击室大鼠遭受电击的过程,通过视觉 、听觉等而产生心理应激。

1.3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的方法 每次2~3只大鼠放入小动物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匀速 减压至模拟海拔6000m高度(PB 47.3kPa),维持24h。低氧处置前,各组大鼠均在相同的小动 物低压舱环境内适应性饲养一周(每天放置1h)。

1.4 推挽灌流法收集海马细胞外液 各实验组处理后的大鼠,立即在戊巴比妥钠(40mg/kg ,ip)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江湾I型脑立体定位仪,上海),按Paxinos[6]等大鼠 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腹侧海马坐标,牙科钻开颅,插入自制推挽灌流套管(其外管和内 管的外径分别为1.0mm和0.6mm)至海马腹侧(Bregma后5.2mm、向右旁开5.0mm、深7.0mm)。 灌流液为人工脑脊液(aCSF)(145mM NaCl,2.7mM KCl,1mM MgCl2,2mM Na2HPO4和1.2mM Ca Cl2(pH 7.2~7.4),由恒速微量注射泵(AJ5805,上海)持续灌流,灌流速度为10.0uL/min。 持续收集40min,收集管周围用碎冰降温,收集过程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前20min灌注液弃用 ,后20min时灌注液作为检测液,灌流液用0.22um微孔膜过滤后,立即放入-70℃冰箱保存 待测。

1.5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

1.5.1 仪器 美国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M460电化学检测器;M745B数据处机;510泵;U 6K进样器。

1.5.2 试剂 标准品为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 5- HIAA)、高香草酸(HVA)、3-氧基4羟基苯乙酸(DOPAC)均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3,4-二羟 苄胺(DHBA)作为内标也由Sigma公司提供。0.1mol/LHCL将上述标准品配制成100μg/L贮液 ,置于-70℃保存。标准工作液:取适量贮液,以0.1mol/LHCl稀释至所需要浓度(现用现配) 。庚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为Sigma产品,甲醇为优级纯,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 超纯水。

1.5.3 检测 每次直接进样50μl,进行检测,具体方法见程连弟等[4]的报道。 具体的仪器及检测方法见马文涛[2]及程连弟[7]等的报道。

1.6 血浆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推挽灌流结束后,心脏插管取血,置于20U/ml肝素抗凝的试 管混匀,于4℃、3000r/min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浆,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用放免方法测 定血浆皮质酮水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皮质酮放免试剂盒购于DSL(美国), 灵敏度为2.35ng/ml,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7%和4.4%。

1.7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 齐性检验;方差齐性实验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地区:1.平原,2.高原;应激:0.无应 激,a.心理应激2次/天,b.心理应激2次/天×2天);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间皮质酮水平的比较 地区因素主效应有显著性意义(F=38.45,P

2.2 各组间海马细胞外液NE含量的比较 地区因素(F=38.34,P

2.3 各组间大鼠海马细胞外液DA含量的变化 应激因素效应有显著性意义(F=6.59 ,P

2.4 各组间大鼠海马细胞外液5-HT含量的变化 地区因素(F=17.52,P

3 讨 论

由于应激的共同特征是激活HPA轴,使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8],而本实验的心理 应激大鼠 血浆皮质酮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理应激模型制作成功。低压低氧环境中大鼠血浆皮质 酮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低压低氧环境中的大鼠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进舱前施加心 理应激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未进一步升高,说明低压低氧环境已经使机体的HPA轴功能 达到高激活状态,这与有关的报道相类似[9]。

在大脑中,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成份是激活脑内单胺递质系统。在中枢单胺系统中,NE和5- HT系统被认为是适应应激反应的更重要的中枢神经递质网络。海马是NE含量丰富的脑区,并 且海马腹侧接受蓝斑大量的NE能神经元投射,突触前的肾上腺受体调节NE和5-HT的释放;海 马的CA1和CA2区域,接受大量的5-HT神经元神经支配,5-HT通过海马环路调节应激反应[10]。

由于低氧暴露后,脑内的单胺递质一般在24h后才恢复到基础水平[11],因此,本 研究的单胺 递质含量变化,基本反映了低氧处理后大鼠脑内单胺递质的含量改变。单独给予低氧应激24 h后,大鼠海马细胞外液中NE的含量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降低[ 11],导致NE含量的减少,说明NE对低氧敏感[12]。随着入舱前给予应激强度的 增加,Ps2+Hy组的 大鼠海马细胞外液中的NE含量显著高于Hy组。说明一定强度的心理应激可增加低氧环境下的 机体交感神经活性,增加NE的释放,其对中枢NE的影响可能有别于低氧。

单独给予低氧应激后,大鼠海马细胞外液中5-HT的含量显著升高。由于在低氧环境下,色氨 酸羟化酶的活性也是降低的[11],海马内的5-HT含量仍然增高,可能是由于色氨酸 羟化酶的 活性在低氧环境下没有完全被抑制,5-HT的重摄取被抑制,低氧仍能刺激5-HT神经元释放一 定的5-HT。增加心理应激的强度,不能进一步增加海马内的5-HT含量,提示低氧环境已经使 机体的5-HT神经元释放达到极限或者可能是心理应激的强度不足以引起5-HT神经元进一步释 放5-HT。由于海马接受的5-HT神经元神经末梢含有抑制神经递质释放的GABA神经纤维,对应 激反应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13],提示模拟低压低氧环境下海马细胞外液中的5-HT 含量的升 高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不同于低氧对海马NE系统的影响;同时也提示5-HT系统和NE系统是 机体适应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递质,至少在海马环路内。

单独给予低氧应激后,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内的DA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说明虽然酪氨酸羟化酶 的活性也是降低的[14],可减少DA的含量,低氧仍可能刺激DA神经元释放一定的DA 以及重摄取的减少[15],从而使海马内的DA含量暂时维持正常水平。心理应激不能 改变海马内DA的含 量,提示海马内的DA系统对低氧和心理性应激不敏感。需要说明的是,单独给予心理和生理 应 激后,海马细胞外液中单胺递质含量并未改变,可能与本试验只测定了一个时间点有关。

心理应激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大鼠海马单胺递质含量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分析 心理应激对高原低氧环境下的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防治高原 低氧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功能障碍提供实验依据。

4 参考文献

[1]Freeman GB, Nielson P, Gibson GE.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 metabol ism and locomotor activity during chemical hypoxia. J. Neurochem, 1986,46(3):733 -738

[2]马文涛,郑健.模拟高原低氧应激对大鼠海马单胺递质代谢的影响.中国行为医 学科学,2006,15(2):107-108

[3]Funada M, Hara C.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ac tivation of the 5-hydroxytryptamine- and dopamine-containing neurons in the br ain of freely moving rats. Brain Research, 2001,901:247-251

[4]Fuchs E, Flugge G. Chronic social stress: effects on limbic brain st ructures.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3,79(3):417-427

[5]Noguchi T, Yoshida Y, Chiba S.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mo noamine systems in subregions of the frontal cortex and nucleus accumbens of therat. Brain Research, 2001:91-100

[6]Paxinos G, Watson C. 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7:37-39

[7]程连弟,刘英琳,怡夏平.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同时检测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 分析化学,1996,24:992

[8]马文涛,杨来启,王晓峰,等.急性应激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及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2):110

[9]Wang TY, Chen XQ, Du JZ, et al.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 p tor type 1 and 2 mRNA expression in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is modulated by i ntermittent hypoxia, cold and restraint. Neuroscience, 2004,128(1):111-119

[10]Mongeau R, Blier P, Montigny CD. The serotonergic and noradrenergicsystems of the hippocampus: their interac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 t treatments. Brain Research Reviews, 1997,23:145-195

[11]Ohkuwa T, Itoha H, Yamamotob T,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hypoxi aand hypoxic exercise on brain monoamine levels in rat. Autonomic Neuroscience:Basic and Clinical , 2003,106(2):98-102

[12]Li R, Bao G, el-Mallakh RS,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episodic hypo xia on monoamine metabolism and motor activity. Physiol Behav, 1996,60(4):1071- 1076

[13]Fuller RW. The involvement of serotonin in regulation of 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function. Front Neuroendocrinol, 1992,13(3):250-270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4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现状;协调发展机制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2]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05).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5

为了定量研究渤海主要海湾海洋资源和生态承载状态,有效利用渤海海洋资源,本文建立了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对渤海内三个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08年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其中,莱州湾承载压力最大,承载力值偏低,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通过分析,渤海内三湾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才能有效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关键词 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渤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X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2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评价,并预测到21 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为后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1]。著名经济学家Arrow与其他学者一起在《Science》上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与环境》一文,在学术界和政界均产生了极大反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2]。

我国专家学者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1999 年王中根、夏军运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法对西北典型干旱区河流流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3]。2001年毛汉英、余丹林运用三维状态空间法表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4]。2009年付会探讨了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海洋生态承载力由压力和承压两部分构成[5]。

综上所述,在海洋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能够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能力,是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与承载对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关系的反映。本文在定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指标体系,充分收集研究相关数据,采用毛汉英等人提出的状态空间法对渤海内主要海湾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分析。

1 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1 状态空间评价模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其本质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通过状态空间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构成的矢量模来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可以表征系统外部特征,更揭示了系统内部状态和性能[8]。

本文借鉴状态空间法研究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选取若干能较好反映目标区域的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指标,建立海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在某一特定时段的理想值,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其次,计算状态空间中的点到坐标原点的矢量模,即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简称CMREE)的数学表达式[9]为:

CMREE=|M|=∑ni=1Wix2ir

公式中xir为各指标处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坐标值(i=1,2,...,n);Wi为各指标的权重;|M|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矢量模;n为选取指标数量。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状态下的矢量模值的大小来判断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状况。当CMREE>1,=1,

1.2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1.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要准确度量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状况,必须构建能有效反应渤海内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系统的指标体系。经实地调研及多重共线性分析,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影响海湾承载力的四类指标,分别为: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指标代表的信息以及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最终选取了30项指标作为目标区域海洋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0](见表1)。

1.2.2 数据选取

渤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渤海内三大海湾(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区域跨行政区分布,部分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需要归纳、计算和整理,文中不一一列举。指标数据主要来源2005-2008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地方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年报、地方年鉴和地方志等资料,以及2009年环渤海实地调研获得。

1.3 理想值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1.3.1 理想值的确定

根据渤海湾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该区域各地市相关规划,理想值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与发展阶段目标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作为理想值,如:水质综合指数、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无机氮和COD海洋环境容量等指标;二是参照国际和国内相似发展程度下的对应指标数据,以阶段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为理想值。如:人口密度、GDP比重、第二产业比重、海洋产业总产值、废水排放总量、原油和天然气储量、海洋捕捞和养殖量、环保投资指数以及污水处理率等指标;三是结合SPSS差值计算阶段内指标实际值,如:海水养殖面积、码头长度、泊位个数、盐田面积等指标;四是部分指标在评价区间是固定值,采用其实际值作为理想值,如岸线长度、海域和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最终确定各海湾理想值见表2。

1.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11]计算各指标权重,经课题组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问卷调查,对渤海内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分别构造判断矩阵,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均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类别层和要素层权重见表3。

1.4 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

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对于评价的负面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海湾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的比值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承载力的贡献是正向的,称为正效应;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消耗的是负向的,称为负效应。

其数学公式如下:

正效应:rij=xijx′ij;

负效应: rij=x′ijxij

其中,rij为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ij为各指标原始数据,x′ij为各指标的理想值。

按照状态空间法的海湾承载力(CMREE)公式进行计算,可得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值。通过对目标层和四个类别层承载状况的分析,以期对渤海内三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2 渤海内三湾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2.1 目标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通过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及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三湾区域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值(见图1)。截至2008年底,莱州湾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最大,渤海湾和辽东湾承载力值略好于莱州湾,但是总体上三湾均处于超载状态。尽管三湾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三湾承载状况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2.2 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力比较分析

在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目标层承载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复合系统的类别层,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与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找出引起三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更好地为三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2.1 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承载状况

2005-2008年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值在1.2-1.4之间波动,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辽东湾和莱州湾压力值呈快速下降趋势,从1.39下降到1.29左右;渤海湾压力值虽有波动,但趋势没变,压力最小值为1.29(见图2-A)。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人口和环境压力较大,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主要由于2005-2008年三湾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渤海湾区域GDP占

环渤

海区域比重接近20%,辽东湾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COD、氨氮等污染物增加,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海洋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随着环渤海区域内辽宁“五点一线”振兴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蓝色半岛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个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2.2.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值在1.5-1.9之间,三湾资源供给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2-B)。其中,渤海湾供给能力最强,供给能力从1.56提高到1.85。辽东湾和莱州湾供给能力次之,在1.69-1.77之间。尽管三湾资源供给能力有提高的趋势,但资源存储量有限,长期看三湾海洋资源供给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三湾旅游资源供给能力较弱,渔业资源和空间海域资源次之,油气资源相对较好。环渤海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因此2005-2008年三湾旅游供给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预期旅游供给能力有提高的空间。尽管渔业捕捞量和养殖产量逐年增加,但近岸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不采取有力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海洋渔业资源供给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以来三湾油气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由于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油气资源储藏丰富,具有很强的油气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社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油气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因此这种供给能力提高是难以持续的。

2.2.3 海洋环境支撑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值在1.1-1.3之间,三湾环境支撑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渤海湾支撑能力在1.17-1.23间波动,辽东湾从1.3下降到1.2左右,莱州湾从1.25下降到1.2左右。可以看出,尽管渤海湾和莱州湾环境支撑能力有波动,但总体下降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海洋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前提下,三湾海洋环境支撑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增加了环保投入比重,但水质状况仍较差,海洋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辽东湾和莱州湾环保投入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入海污染物总量有限,因此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三湾需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物入海总量,改善提升三湾的水环境质量。

2.2.4 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比较分析

2005-2008年三个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在0.9-0.95之间,三湾生物维持能力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值偏低(见图2-D)。其中,渤海湾下降趋势较明显,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莱州湾次之,维持能力从0.95下降到0.92,辽东湾在0.93-0.95间波动。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的趋势,三湾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面临的压力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从要素层承载状况分析,2005-2008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下降并趋稳态势,辽东湾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强弱,因此应通过禁止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避免环渤海区域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5-2008年渤海内三个海湾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普遍偏低,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莱州湾综合承载状况最差。目前渤海内三个海湾均处于超承载状态,而生态环境的支持和维持能力尚显不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增大的状况下将会逐渐遇到较大的环境制约。结合类别层和要素层承载状况比较分析:渤海湾环境压力相对较大,辽东湾和莱州湾次之;辽东湾捕捞和养殖能力相对其他两个海湾较强;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气资源供给能力较强,但本文油气资源储量指标数据由油气产量数据替代,因此这种供给能力的暂时提高是不可持续的;渤海湾水质状况在三湾中最差,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但三湾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粗放的海洋资源加工型向集约发展工业化方向转型,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借助环渤海区域强大的海洋科技资源,大力发展新兴海洋科技产业。

第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的活动是环境压力的最终来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环渤海地区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更加凸显控制该区域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中,渤海湾地区环境压力最大,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

第三,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将渤海污染防治和沿海陆域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渤海区域整体预防和治理,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纳污功能[12],提高渤海生态环境整体承载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eadows D H, Meadows D L, Randers J, et al., The Limits to Growth[M]. New York: U.Books, 1972. 

[2]Arrow K, Bolin,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Science, 1995, 268: 520-521.

[3]王中根, 夏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4):

9-12. [Wang Zhonggen, Xia Ju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hang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1999,(4): 9-12.]

[4]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4): 549-555. [Mao Hanying, Yu Danlin.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J]. Adve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4):549-555.]

[5]付会. 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Fu Hui. Research on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6]韩增林, 狄乾斌, 刘锴. 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1): 1-5. [Han Zenglin, Di Qianbin, Liu Kai. R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gio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1): 1-5.]

[7]刘康, 韩立民. 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探析[J]. 太平洋学报, 2008,(9): 65-75.[Liu Kang, Han Limin. A Further Look into the Nature of Sustainability of Territorial Water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Concerned[J]. Pacific Journal, 2008,(9): 65-75.]

[8]狄乾斌.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Di qianbin.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 Dalian: 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9]王开运.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 16-17. [Wang Kaiyun. Composite Model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 16-17.]

[10]谭映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Tan Yingyu.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ohai Bay Rim[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11]熊永柱.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 广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Xiong Yongzhu. Study on Assessment Model of Coastal Zo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D]. Guangzhou: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2]刘容子, 吴姗姗.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29-131. [Liu Rongzi, Wu Shanshan. Studi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Area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29-131.]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TAN Yingyu1 ZHANG Ping2 LIU Rongzi2 ZHOU Lei1

(1.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2.China 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 Beijing 10086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marin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Bohai Sea, and also meet the urgent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way in using and exploiting the marine resources. It ge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 for three bays in Bohai Sea by running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bays were all overloaded from 2005 to 2008. Additonally, Laizhou Bay took the most pressure and the CMREE was relatively low, Bohai Bay and Liaodong Bay were relatively good. By analyzing,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se three bays of Bohai Sea will be the most seriously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MREE for the whole Bohai Sea is restructuring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implementing the marine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recover, and gradually recover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Key words carrying capacity of marine resource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MREE); StatusSpace Evaluation Method; Bohai Sea; 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7-10

海洋环境治理范文6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