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人眼睛斜视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人眼睛斜视治疗方法范文1
宝宝“斗鸡眼”是生理特征
4个月内的婴儿,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协调能力较差,由于视力所限,宝宝习惯用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近距离的事物或与人对视,这样就容易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不过半岁后,眼睛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假性内斜视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外一个原因也跟人种有关,蒙古人种的婴儿常常会有内眦赘皮。由于内眼角的皮肤从上往下卷,遮盖了内眼角,严重的可遮盖部分白眼珠(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的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会给人一种内斜视的感觉,容易被误认为内斜视。这也是假性内斜视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会随着眼眶及鼻骨的发育而逐步消失。
真性内斜视多是由于眼球结构本身有异常,但是外界环境包括用眼习惯等也会诱发。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还不会坐的婴儿来说,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且应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宝宝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不能一直将宝宝放在固定的地方,应该不时将宝宝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
要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避免宝宝的眼球只转向一侧,同样有利于宝宝视觉发育,从而避免斜视。
关键的5岁前
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需要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到5岁,立体视觉的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而在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婴幼儿双眼的视觉反射是不稳定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动逐渐减少,5岁基本停止,8岁波动期基本结束,如无严重障碍则将终身保持。在此不稳定时期,任何影响双眼单视觉的障碍均可导致斜视,而任何斜视都会导致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所以在5岁之前,一旦发现异常,务必及时治疗。
家长不注意,假性变真性
真性内斜视必须及早治疗
民间有种说法,小孩的“对眼”不用治,长大就好了。这实际上就是指的假性内斜视。真性“对眼”一定要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假性内斜视具备正常眼的重合、融合、立体三级视功能;真性则不具备这三级视功能,真的等到年龄大了再治的话,仅能起到美容的效果,无法恢复视力。
成人眼睛斜视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斜视术后; 再斜视; 原因;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7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52-02
斜视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外观的疾病[1]。很多斜视患者都通过斜视手术纠正了这一症状。斜视手术纠正了很多患者的斜视情况,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斜视术后再斜视。
1 斜视症状及危害
从临床医学上来看,斜视属于一种眼外肌疾病[2]。斜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两只眼睛不能够同时注意同一个目标的一种症状。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特殊类型的斜视、集合与散开异常性斜视和眼球震颤性斜视等类别。下文中,主要就共同性斜视患者斜视手术后出现的再斜视症状原因进行分析。
共同性斜视主要是一眼正位时另一眼偏斜,但各注视方位斜视度无明显差异,从临床角度来看,所看到的物体没有复视现象。共同性斜视分为外斜视和内斜视两种[3]。
部分斜视患者一只眼的视力比较差加之斜视,往往患者只能用视力正常眼睛看东西,视野相对狭窄。加之斜视患者缺乏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因此很多企业的部分工作都直接明确规定斜视者不得参与,这对于斜视患者的整体发展来说极为不利[4]。
另外,斜视患者也容易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指麻痹性斜视患者,因为斜视的缘故,他们在看东西的时候容易采用相对特殊的头位。长此以往,“代偿头位”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的畸形,例如:脊柱的侧弯等[5]。
斜视的危害很多,不仅是患者身体的一种疾病,更是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疾病。很多患者因为斜视而被其他人嘲笑甚至会出现起绰号的现状,影响着斜视患者的正常生活。
2 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
斜视患者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是术后斜视的共同性原因,主要表现如下,(1)缝线结扎松弛:在斜视手术的过程中,由于缝线结扎松弛而容易引起被切断的手术肌肉松脱,患者眼部肌肉一旦松脱,就不能够发挥原本应该起到的作用,容易导致眼部再次斜视[6]。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一定要注意缝线结扎的程度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斜视手术之后再次出现斜视的状况。(2)手术感染:手术感染是在斜视手术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而导致的一种问题。手术感染容易引起患者眼部周围的组织坏死,继而引发患者眼部肌线滑脱等状况,影响患者的正常康复,造成眼位矫正不良[7]。就笔者的临床实践来看,在手术中完全遵守无菌操作,这种手术感染发生的情况并不多。(3)术中分离过重:在斜视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多的分离,患者的眼部损伤会相对严重,这样就容易导致出血过多而出现相对严重的粘连,不利于眼位的矫正,严重的情况还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眼球运动。如果由于术中分离过重而导致的再次斜视,需要在12周之后对患者再次进行手术。就笔者的经验来看,斜视手术过程中的分离尽量是采用锐性分离,相对于顿性分离来说,锐性分离的损伤轻[8]。
其次是共同性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内斜视症状和外斜视症状的不同而不同,(1)对于内斜视患者来说,内斜视手术盲目选择双内直肌退后,手术量过大,导致内斜矫正过度,内直肌功能被过度削弱,也会产生继发外斜视。另外,合并的AV征、垂直分离性偏斜、眼球震颤等眼肌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患者斜视术后再斜视[5]。在内斜视患者术后再斜视状况中发现,内斜视患者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术后再斜视的状况。从临床医学角度来看,这可能与患者早期发生内斜视内直肌挛缩、弹性差有关。和外斜视患者相比,内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9]。在内斜视患者手术的过程中,由于测定不准确而导致的术后不容易构建正常的视觉,由于时间的延长,容易形成连续性外斜视状况。(2)对于外斜视患者来说,反射性辐辏的强度没有把握到位也是外斜视术后出现再斜视的主要原因。反射性辐辏的强度需要与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结合,如果外斜视患者斜视的情况不严重,往往通过较小的手术量即可完成。反射性辐辏的强度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个别眼科医生往往把握不好一个度,导致过度矫正,不利于患者眼部的恢复。
3 治疗对策
为了减少斜视术后再斜视状况的出现,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尺度。下面,笔者就治疗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对策进行如下阐述。
内斜视在手术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认真测量患者的斜视角,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尽量避免因为测试患者斜视角的误差而导致的手术问题。同时,在斜视手术的过程中,要加强显微器材的应用,提高内斜视患者手术的正位率。
内斜术后由于过度矫正而导致的继发性外斜视一般都有随着时间的拖延而情况减轻的趋势。一旦出现继发性外斜视,再次进行矫正手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眼部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至少要观察6个月,所以再手术前至少要密切观察6个月。且患者最好戴底向内的压帖三棱镜,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斜视患者程度较小的外斜视,对患者进行正位视联系,以增强患者双眼融合性集合幅度[10]。
相关临床研究和资料显示,使用肉毒杆菌毒素A肌肉注射治疗继发性外斜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双眼视功能较差的患者并没有显著治疗效果。继发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在目前存在有较多的观点,一些学者提出,对于双眼内直肌后退引起的继发性外斜视,需要使用双眼外直肌后退进行矫正。有学者提出,对内转无受限的患者使用外直肌退后处理后,对内转受限的患者使用直肌缩短以及直肌前徙。对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在手术上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一般需要结合患者的肌肉功能情况、视力情况、原手术量以及远近斜视度进行制定[11]。如果患者在经过内斜视矫正后,继发性外斜视的远视比视远大,且患者内转存在限制情况,则需要采用内直肌复位。如果患者的斜视度视远大于视近,且外转存在限制情况,则需要选择外直肌复位。如果患者的外斜视视近大于视远,则需要选择内直肌后徙术。对于继发性斜视视远与视近相同的患者,则需要选择原后徙的直肌复位术。一般再次进行手术相比相同斜视度的外斜视第一次手术的量要大[12]。对于肌肉滑脱,医师需要加强鉴别力度,一般肌肉滑脱导致的过矫在临床上表现为术后出现较大角度的外斜,内转具有明显的限制情况,睑裂开大。一般可以通过被动转眼的方法进行鉴别。如果患者确认为肌肉滑脱,则需要进行手术探查,并对肌肉进行合理的缝合[13]。
对于外斜视患者来说,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耐心等待,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如果外斜视患者有A征或V征,一般都是由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过强引起,在做水平斜视手术的时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的话需要做功能过强肌内减弱术,若上斜肌及下斜肌都有功能过强,则减弱任何一个斜肌均为禁忌。
相对于内斜视患者来说,外斜视患者在斜视术后再斜视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形成欠矫,也有的外斜视患者容易在手术之后出现残余性外斜视,就针对这类患者,医生往往都会建议让患者佩戴用底向内的三棱镜,三棱镜的度数需要适中,最好是取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中间值或大于残余性斜视角,这样通过佩戴三棱镜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融合,减轻患者的外斜程度,通过佩戴三棱镜而康复的患者,慢慢地可以摘下三棱镜。如果佩戴过程中,患者依然存在畏光等复发现象,需要进一步复查[14]。
无论是内斜视患者还是外斜视患者,在术后都需要避免眼部感染,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揉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斜视是一种知觉和运动综合性疾病,其彻底治疗相对比较复杂。斜视术后出现再斜视状况也相对常见。上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一些研究,就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阐述。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将认真区分斜视的类型,将误差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邵新香,刘丹.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组的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3):307-309.
[2]封利霞,赵堪兴,郭新,等.继发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J].眼科研究,2003,21(1):65-67.
[3]李娜,林晶民.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12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41-8242.
[4]潘美华,任小军,陈美华.成人斜视术中联合静脉给药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率[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8,16(4):55-56.
[5]申长礼,李俊红,申孟光.继发性斜视的原因及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718-720.
[6]陈旭虹.26例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10(1):35-38.
[7]刘家琦.几种不同类型内斜视的手术探讨(续)[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4,2(1):143-144.
[8]陶耘,何剑峰.斜视的手术治疗[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23(1):224-225.
[9]李俊洙.关于眼肌手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0,8(3):130-136.
[10]王漫.共同性斜视欠矫、过矫原因分析(附29例报告)[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6):523-524.
[11]房学军,常华.共同性外斜视术后124例[J].眼科新进展,2003,23(4):276-277.
[12]温估俐,郭新,包菁.间歇性外斜视治疗对策设计研究及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4):420-423.
[13]王会英,韩惠芳.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50-52.
成人眼睛斜视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近视;成因;新学说;调节相对静止
[中图分类号] R7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19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new theory of current myopia cause, namely the relatively static adjustment theory. Methods The current myopia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myopia caused by the relatively static adjustment and the prevention methods were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relatively static adjustmen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myopia, in the daily life, and we can carry out the targeted handling according to the myopia factors and try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rate of myopia. Conclusion The relatively static adjustmen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ddition to some traditional factors, and the targeted handling of these factors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yopia and can also have a better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myopia patients.
[Key words] Myopia; Cause; New theory; Relatively static adjustment
近视主要指使用睫状肌麻痹散瞳治疗后仍然出现的近视类疾病,又被称为真性近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极大不便,需要使用眼镜对其进行矫正。若没有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导致近视更加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造成更大的影响[1]。因此,分析近视成因就显得极为重要。该次研究中,分析了一种近视成因的新学说,即调节相对静止,现报道如下。
1 目前我国近视现状的分析
我国目前近视人数约5亿,小学生近视发病率50%左右,中学生70%左右,大学生更是达到90%左右。但30年前近视发病率非常低,只有10%~20%,因此分析近视的发生因素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显示,30年前,电子产品基本没有,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也非常少,孩子的运动基本都是户外运动,由于户外运动时,用眼模式属于远距离大范围调节处于动态的用眼模式。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9年义务教育,大学的扩招,再加上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学龄青少年户外运动非常少,都是属于33 cm左右的标准用眼模式,用眼模式改变为近距离小范围调节处于3.0D左右,相对静止状态的用眼模式。
2 传统的近视学说分析
2.1 环境学说
环境学说是导致近视最为主要的一类原因,同时也是被广泛关注和得到较多认可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人们大量的时间均会长时间注视到某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导致其睫状肌长时间紧张,长此以往会导致近视的出现。尤其是由于交通不断发达,公交车、火车、地铁以及私家车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很多人喜欢在这一“无聊”的时间内玩弄手机,而在近距离用眼状态下睫状肌需不断调整眼睛焦点,这种情况会导致近视更加易于出现。而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在休息时间仍需上“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眼睛无法得到休息,这种环境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因素。
2.2 遗传学说
遗传学说也是导致近视的一类重要因素。诸多研究显示,家庭中父母双方若均为近视患者,则孩子极有可能发生近视。即使是关注到了日常用眼卫生,并对近视采取预防性治疗,也很有可能会发生近视。而若家庭中父母双方均未近视患者,则孩子并不容易发生近视,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到了用眼卫生,则发生近视的机会是非常低的。
3 新的近视成因学说
调节相对静止学说认为,现在的人的用眼模式属于近距离小范围,调节处于3D左右相对静止状态的用眼模式,导致近年来近视发生率的暴增,这就是调节相对静止学说。因为调节长时间的相对静止,导致了视疲劳(睫状肌容易一定程度痉挛,视远或视近模糊),导致了近视的发生发展[2]。看近的调节相对静止状态案例更是太多了,目前所有的学龄期青少年的近视率暴增,都可以证明这个理的正确性。视远状态调节相对静止状态的研究和实例导致近视目前发现有2例。例1在动物实验性近视的研究中,将调解中枢切断之后,出现实验性近视。例2为宇航员太空中发生近视。这两种研究也可以均表明调节长时间的相对静止会导致近视。而且通过成人的近视状态分析,调节幅度越低,近视屈光度越高,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来缓解近视加深[3]。所有的训练调节幅度的方法都是打破调节相对静止的过程。
4 目前对近视控制的方法分析
4.1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是许多医院正在使用的一个产品,近视的控制效果无需赘述,大部分人认为控制近视的效果在于周边近视性离焦。但笔者认为周边离焦做的最好的可以说是屈光手术,笔者也咨询了很多角膜塑形方面的专家,没有人愿意采取屈光手术做周边离焦来控制近视,因为做不到100%控制近视[4]。从调节相对静止角度来看,角膜塑形白天停戴的过程中,有1D的屈光回弹,而且角膜塑形+0.75的过矫也是如此。就是1D的动态屈光,需要1D的动态调节来配合。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4.2 阿托品
阿托品是目前对近视患者治疗时较为常见的一类药物,是一种毒蕈碱受体抑制剂,0.01%浓度滴眼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及眼轴的增长。从调节相对静止角度来看,阿托品夜晚使用主要的作用在于解除白天学习工作一天的调节一定程度痉挛,调节痉挛未解除和解除状态最大相差3D的屈光。由于正常人阅读距离是33 cm,需要付出3D调节,长期近距离用眼导致调节一定程度痉挛,而调节痉挛解除的时候,也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需要付出调节,也相当于3D的调节动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调节静止。也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5]。
4.3 户外运动
2 h/d的户外运动,较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光照,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则能够较好的对近视进行预防,同时也可对已经为近视的患者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温州医科大学瞿佳院长团队的潘超等[6]认为:“户外光是动态光,室内光基本是静态的,动态意味着,眼睛始终在调节,在运动;户外,还意味着更多的远眺,眼睛能得到调节。从调节相对静止角度来看,和30年前一样,户外运动,不管是各种球类,还是单纯的户外玩耍,都是处于调节动态当中,打破了调节相对静止。也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4.4 反转拍
反转拍也是对近视患者治疗时较为常见的一类治疗方法,同时反转拍也是非常明显的4D。由于普通的反转拍是正负2.0D,训练的时候正方向和反方向各一次,所以是4D[7]。的{节动态训练,这一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反转拍在应用前需要训练,但其缺点在于训练的趣味性缺乏,难以持续,调节动态的跨度较大,不连贯性。也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4.5 视功能训练仪
也有很多研究显示,视功能训练仪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对近视患者也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目前视觉训练的门店应用比较多,一些医院也开展了此项训练,一般矫正状态下注视10~40 cm移动的近点训练比较多。控制近视效果也比较好[8]。从调节相对静止角度来看:10~40 cm付出的调节分别是10~2.5D,相当于7.5D的调节动态训练。
4.6 AR智能动态屈光眼镜
AR眼镜也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也开始得到了比较好的使用,可对患者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从调节相对静止角度来看,自由屈光范围的动态屈光眼镜。范围可达0.00~9.00D。相当于9.0D的调节动态训练,控制近视效果更佳。
5 近视的解决方法
在对近视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不能改变环境,即教育模式、参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电子产品爱好是必不可少以及无法改变的。户外运动的时间也无法增加,传统的防控方法因为安全化、简易化方面做的不够,无法有效持续的实施,导致了近年来近视率的不断增长[9]。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则可以改变用眼模式,即在实际的治疗中,可以重建调节动态用眼模式,打破调节相对静止状态,让调节运动起来,训练调节幅度。而从重建调节动态角度来看,上述的所有产品都是一种让调节动态,打破调节相对静止的训练,需要长期持续的应用[10-12]。防控近视应该安全化、简易化、家庭化、智能化,才能做到有效的防控。
6 结语
近视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同时这类疾病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由于近视的特点,在实际的治疗中并没有特效治疗手段,因此找出近视成因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并对近视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该次研究显示,调节相对静止学说是导致近视的一类重要因素,并且使用AR眼镜、视功能训练仪、反转拍、户外运动、阿托品以及角膜塑形镜等方法均可以起到较好效果,并且对近视患者有着比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杏蕊,陈小华,董旭,等.微量元素水平与近视成因的探讨[J].河北中医,2003,25(12):940.
[2] 欧丽蓉,保金华,汪育文,等.近视儿童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84-88.
[3] 范美玲,秦光玲.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护的健康教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7):230.
[4] Guo H,Tong P,Peng Y,et al.Homozygous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of the LEPREL1 gene causes severe non-syndromic high myopia with early-onset cataract[J].Clinical Genet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tics in Medicine,2014,86(6):575-579.
[5] Wang P,Xiao X,Huang L,et al.Cone-rod dysfunction is a sign of early-onset high myopia[J].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tometry,2013,90(11):1327-1330.
[6] 潘超, 黄锦海, 华焱军,等. 新型Scheimpflug眼前节全景仪评估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的重复性和准确性[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4, 16(9):557-561.
[7] 刘然,毛欣杰,瞿佳,等.角膜塑形镜对眼球形状参数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5):587-590.
[8] 马薇,廖孟,金宏智,等.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觉质量评估[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12):1104-1109.
[9] 刘利敬,杨积文.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知觉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5):460-465.
[10] 梁斗立,于雪冰,俞佳伟,等.不同浓度阿托品眼用凝胶间断使用延缓儿童近视发展的对比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2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