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要素

审计的要素范文1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性,但不包括独立审计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要素群的归集。(1)重大错报风险要素群。 在中国审计文化背景下,重大错报风险不宜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抽象概括和笼统表达。它是由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个人责任风险、执业道德风险和领导授意风险等多要素共同构成的风险集群。 1)内部控制制度风险。企业经济运行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结构复杂,落实工作量大,执行中频繁出现认识不统一、政策不配套、越权管理和以权代制等现象。无制度管理和制度“不作为”现象极为普遍,内部控制失灵,其会计政策落实、会计岗位分工负责及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必然大打折扣,报表重大错报在所难免。2)技术风险。不论老会计和新会计,都会存在因工作疏忽和技术差错造成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老会计岗位经验丰富,实操熟练,但往往工作拖拉,职业态度消极,缺乏知识更新,执行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政策能力欠缺;新会计理论基础扎实,工作学习热情高,愿意接受新挑战,但经验成熟度低。可见,会计人员核算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疏忽和遗漏,一旦成为操作习惯性,问题就会集腋成裘,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就是重大错报。3)个人责任风险。国内企业会计岗都实行固定职务工薪,不予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即工作好坏和承担业务多寡都不会影响工资水平。

(2)检查风险要素群。 上述重大错报风险的诸多要素同样适用于检查风险,只不过要素的存在对象从企业转换到了独立审计行业上。 1)签约风险。是审计的基础风险,是指事务所及授权CPA在签订业务约定书过程中,因关键要约含混不清或有疏漏而履行后产生责任危害的可能性。2)个人修养风险。独立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修养参差不齐,学历、专业知识方面差距巨大。而且个人修养与审计报告的撰写密切相关,个人修养不高很可能导致撰写审计报告中因用词不当和语法修辞错误,使委托人曲解、误解而影响了审计报告应用效果。3)审计报告风险。由于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所以审计报告的撰写尤为重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反应审计程序、手段、取证事实等的过程及查验结果。因此,独立审计的执业风险,都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撰写及应用上。

二、独立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经营状况。独立审计在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中高层领导的品行和能力,员工的个人素养,等多项公司的性质充分了解,并加以识别和评估,以确定是否能够具备签约的条件

(二)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实施严格的审计程序。高质量的审计计划是防控审计风险的基础,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审计项目作充分了解,从审计的角度,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认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计方案。

审计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政府;投资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政府投资工程在工程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工程建设中造价控制相对于质量和进度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政府工程而言,经常发生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事情。

1、强化前期和设计阶段审计

1.1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选址、地质勘察、征地拆迁、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估算和概预算编制等。经验数据和大量事实证明,项目前期阶段与设计阶段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高达75%,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失误也往往为后期施工阶段的技术变更和投资超额留下活口,造成投资一再追加。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一定要把该阶段作为控制项目造价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1.2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在实际中很多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是同时进行的,这也给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跟踪审计人员应在短时间内对每个设计方案作出经济估算及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审计建议,帮助建设单位推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后,跟踪人员应根据确定的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历史造价资料、相关经济指标等,提出合理的设计限额并按专业分解成阶段性造价限额,供建设、设计单位参考;并参与图纸会审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尤其是对于边设计边施工的项目,跟踪审计人员更应加强与设计人员的联系,及时掌握设计进度,把造价控制工作渗透到设计的各个阶段。

2、工程审计中造价控制要采取的对策

2.1重视政府投资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一要进行市场调查,掌握较为详实充足的数据资料,编制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全力推行限额设计,使其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真正起到控制总投资作用。二要完善政府项目的建设标准和监督机制,引入专家论证机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的后评估责任机制、项目审批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三要深入细致地设计施工图,要举行由设计方、管理方、建设方、使用方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咨询会、座谈会,使设计方充分理解管理方、建设方、使用方对项目造价、结构、质量、功能、外观等观点,并消化在施工图设计中。四要明确要求设计方或管理方或建设方提出设计中使用的特殊材料、平常很少用的材料、周边地区很难见的材料或设备的可供地及参考单价,以及特殊施工工艺、技术的企业来源和单价。

2.2规范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制。一要实行强制性招投标,无论是主体工程还是附属工程,防止肢解工程发包等行为发生,规定一个总承包企业资质范围内能做的工程不得单独发包;对甲供设备、甲供材料也都要通过招标竞价采购。二要深入细致审阅施工图,除有关主管部门对施工图进行专业审查外,再要求参加投标的施工企业认真审核施工图,提出疑问,由建设单位组织专业人员给予统一解释最终形成明确具体的招标答疑,达到尽量减少设计缺陷和不确定因素之目的。三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准确编制工程标底并认真审查,在审定标底的基础上,在设置最高限价的同时,设置预防因不正当竞争而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最低限价。

2.3强化监理对工程造价控制的责任和作用,一是监理队伍的选择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特别是在监理招标文件中要明确监理在造价控制中的责任。二是确立监理要将造价控制向前延伸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编审和初步设计概算、评审、施工图预算和招标阶段的咨询等工作,向后延伸到协助竣工决算及其审计等工作的机制。三是充分发挥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作用,确立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五方”定期对投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机制,由监理方报告突破投资控制目标的趋势和可能,并提出调整措施与建议。

2.4采取得力措施防止高估冒算:一要强化施工方、建设方、管理方、监理方造价控制和公平公正的意识,不漫天要价,不漫天砍价。二要制定惩治高估冒算的措施,将预算的调整率即(项目造价的申报数)项目造价的核定数,项目造价的核定数*100%的绝对值控制在 5% 以内,超过5%就综合运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三要建立施工企业承包政府投资项目造价预算调整率的信息库,采取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进行适度公开,并在招投标文件中体现这一因素,发挥其鞭策和鼓励作用。

3、严格工程变更签办制度,控制费用增加

3.1工程变更是编制预算增减帐的依据,变更洽商越多造价越高。应建立工程变更的签办制度,制定出签办各方能够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制约的程序,防止虚假变更和不正当索赔。绝大部分的工程变更是由建设单位提出的,因此建设单位应约束自己对增加造价的变更尽量不办或少办,非办不可的尽量缩小范围采用费用少的方案。工程变更应实行“先办后干及时审”的原则,避免发生施工完成后无法核实工程量和对单价费用方面的争议。另外建设单位应充分依靠监理人员,来控制签办工程变更,让工程技术人员只办理技术内容,经济问题的变更会涉及到合同条款、施工措施及取费等事项应由专人办理,还要防止施工企业漏报和少报减少费用的变更。

3.2严格照图施工,减少人为变动。在“某局办公楼厂施工中,签办洽商变更单有40多份增加费用达498万元,变更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建设单位提出改变户型、修订装修做法或标准。在“综合写字楼”工程施工中,签办的变更洽商单更多达100多份,主要原因也是建设单位经常提出改变布局标准,更换材料设备和增加项目,有时一个项目改来改去多次变动,致使工程仅因变更增加投资达2400多万元。绝大部分的工程变更是由建设单位提出的,因此建设单位应约束自己对增加造价的变更尽量不办或少办,非办不可的尽量缩小范围采用费用少的方案

4、健全结算制度,把好竣工结算关

4.1严格合同管理,关注市场行情,预防结算陷阱。在竣工结算时,承发包双方往往争议很大,施工中一些费用不明确的项目、合同中一些措辞含糊的地方都会给结算工作带来难度。建设单位要想在结算中处于主动地位,就要在平时熟悉合同条款及预算定额、了解建筑市场行情、掌握工程变更的内容和过程。有条件的最好在约定期限内,经多级审核确定后再会签结算价款。财务部门以最后定案的结算数作为尾款结算的依据。在竣工后应实行工程结算复审和尾款结算会签制度,对已积累的工程造价动态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增减帐和材料价差等与原投标报价一同对照计算,再将月进度款报审价和工程变更及索赔等费用进行统计比较,看是否能够达到账目相互吻合。

4.2现在很多工程在竣工结算时,承发包双方都会争议很大,有的工程交工后几年都没有协定好结算价款,因为在投标和施工中间承包单位为了中标和按进度付款,对建设单位基本是言听计从,但完工后能够要到的款项就是企业纯利,所以会斤斤计较分厘必争。

结语

实施过程中因影响造价原因复杂,施工过程造价控制面比较广泛,影响造价偏差比较大,实施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审计的要素范文3

关键字: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始重视绩效审计,国家审计署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逐年加大绩效审计分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绩效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在相关审计人员的素质、技能上,尚未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与技能,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

一、政府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审计工作人员的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审计方法多样、审计结论具有建设性等特点,从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的专业人才,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绩效审计工作。

而我国当前的现状是:一是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审计机关中财会专业的人员占整个审计队伍的70%以上,也即是说我国审计机构人员多数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缺乏非财经类的人员,如工程类、计算机、法律类等专业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确定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还要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因此需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包括法律、税收、工程、环保、管理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深刻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具备宏观经济的知识,以及良好的透视能力与较强的信息意识,在评议政府业绩时能够做出准确中肯的判断。但是由于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我国审计人员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计算机现代审计技术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尚未达到绩效审计的要求,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多元化要求,迫切需要加强。

二、加快建设适应绩效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对绩效审计师的总体要求:绩效审计师必须拥有具体的专业技术,还应拥有足够的专业熟练程度,以便于开展工作。应以效率性、职业道德和谨慎性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所有政府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时都应该正直、公正、客观、具有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我国当前要特别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队伍建设工作。

(一)改善我国审计队伍的结构,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政府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支出有着十分广阔的范围,绩效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就更加复杂,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更显迫切。因此,审计机关要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储备大量的、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广泛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逐步调整、改善审计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审计队伍。

(二)强化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分层次地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制定专业人员可持续发展计划,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根据绩效审计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拓展,提高基本专业技术知识。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传统的审计模式与方法限制了审计队伍对法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审计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尤其是对政府绩效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利益的诱惑。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为此,必须对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考试,以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防患于未然。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推广审计经验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如通过各地区审计学会,定期举办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推动审计新技术的运用。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赴英美等政府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承谊;申妍.浅谈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审计月刊,2004,(2).

审计的要素范文4

四要素:成分,工艺,组织,性能。

材料是指具有特定的性质,能用于制造结构、构件、机器、仪器和器件及各种产品的物质。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人 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材料除了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以外,还具有多样性。由于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的要素范文5

(一)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文字创造的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面设计中对文字的处理,主要通过调整文字的形体、颜色,组合图形和字体,使文字既有说明意义,同时具备欣赏审美价值,影响欣赏者的视觉审美,让受众在领略文字意思的同时,被文字独特的构图形式震撼。

(二)色彩

它可以营造视觉感性上的冲击效果,冲击效果强烈;或者利用欣赏者对色彩的敏感,借助色彩本身具备的感染力,来感染欣赏者的眼球,展现设计作品的最佳效果。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搭配明度、色相、饱和度,来阐释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震撼。色彩是塑造美、传递美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还可以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它对平面设计的效果产生的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二、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

(一)视觉冲击

平面设计对于审美的构建,侧重点不在于抒感,而在于通过图片、文字、色彩、特殊性符号凸显平面设计的主题,给人以视觉冲击。平面设计构成元素差别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人们视觉形成的冲击的效果不同。当然,人们审美的心理背景不同,也会对审美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平面设计要突出针对性,要针对目标人群展开研究与设计,这样更容易给目标人群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审美冲击。

(二)秩序美感

秩序美是平面设计对设计对象审美处理的主要追求。设计对象在艺术形式的构思下达到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秩序美,主要依赖它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秩序美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审美特征,它使人较为直观的达到视觉平衡感与舒适感,有利于提高欣赏者的视觉审美能力。

(三)艺术传递

市场经济时代,对商品的宣传是平面设计生存的主要方式。平面设计要充分考虑客户的认可,获取客户的审美认同与审美共鸣,要顺应市场的宣传的要求,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我们要对宣传的产品进行艺术美化,以艺术的方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拉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不断适应市场的多变性,引导消费的同时也传递艺术美。

三、平面设计中审美元素的构建

(一)文字元素构建

网络传媒的发展,使信息接收打破时空的限制。文化传播日新月异,设计师必须要适应时展的要求,进行理念创新,不断的运用想象力进行艺术创造。设计要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品位不断的提升,从有序向多元化发展,并在多元化中探索出更深层次的文字艺术表现规律。文字不能停在简单的识别与阅读层面,要成为传递情感的平台,平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要博采众家之长。把文字作为设计对象来加强视觉传播效果已经成为各国设计师的构思理念。瑞士阿明•霍夫曼对于文字的构建不但考虑文字的基本识别功能,并且将之与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文字的阅读性,也增添了人情味,贴近了生活,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所以,我们在充分尊重文字表达功能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文字的传播手段,发挥文字特殊的图形魅力。在现代视觉媒体时代,文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字和图片要有机结合起来。“图形与文字是构成平面设计其中的两大要素,以各自的特点在设计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在平面设计中,对于文字应用的目的我们应定位在强化视觉传达的效果,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我们要考虑文字元素的构建能否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是否能够愉悦人心,是否切合主题。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字的颜色、文字的大小、字体、文字的明暗对比、文字的风格等,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合力下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多元化设计风格和国际化设计风格时代,文字已逐渐成为设计者喜爱的元素,成为表现生命的要素。

(二)图片元素构建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层面上看,图片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特征,它能够形象的表现设计主题和创意构思”我们要重视图片元素构建。对于图片元素的构建主要从构图的层次感、构图视觉牵引两个方面展开。

1.构图的层次感

所谓构图的层次感就是在作品设计中要突出主体,用次要因素陪衬、烘托主体,做到主次分明。图片构建要严防喧宾夺主的现象。构图要充分考虑图形与元素的层次感,在运用元素增加视觉效果时要有助于突出作品表达的主题,给欣赏者形成鲜明的印象。

2.构图视觉牵引

平面设计,要充分发挥构图视觉线的牵引功能。所谓视觉线牵引功能是指设计中合理搭配色彩使人联想起生活中的自然色彩,形成视觉通感,产生对应的味道感。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将橙色应用于饮料、面包等食品的包装上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食欲,使构图能够对人们的视觉起牵引作用。

(三)色彩的应用

1.色彩、图形相协调

平面设计过程中,色彩的构建要与图形协调起来。可以说色彩与图形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图形魅力的展现需要色彩;色彩魅力的呈现也离不开图形的配合。图形与色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色彩的作用往往要与图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没有色彩,图形同样也无法完美的进行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形是颜色的载体,颜色是图形的修饰与语言。平面设计作品中,颜色是以图形的状态出现的,所以我们称这种结合体为地色与图色。地色这种颜色的作用是衬托图形的底色与背景。图形色彩往往不会独自出现,要与底色有机配合才体现出价值。典型的要算“老爸豆腐干”包装。“老爸豆腐干”刚入市场时,只用一幅简朴的茶壶素描为主要图形印刷在包装上,给人古风古韵的感觉,在系列产品中则配以浅黄、浅灰、浅棕色等底色,让人难以释怀。当然地色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图而异;图色就是图形的色彩。只用把握好形状,深入理解形状的特征,才能准确用色。图形种类非常丰富,我们选择的色彩要有助于更好的表现图形。举个例子来说,卡通图形中的卡通形象非常生动,而且富有个性,用色就要针对这一特点,服务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运用明暗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来提升图形的感染力度,突出作品的时代特征。民族图案的用色也应针对图案的民族特点。我国民族图案丰富多彩,民族特色强烈,龙凤纹、图腾、回纹、剪纸等。风格也各异,有的简朴端庄,有的鲜艳夺目。我们要灵活用色博采众纳。

2.色彩与内容统一

任何设计中,内容都决定着形式,而形式是一种手段,为内容服务”。经济时代,平面设计的最终任务是为商品内容服务。不针对商品内容展开的色彩设计是无效或者低效的,它难以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自然就刺激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色彩心理学成果表明:不同明度、色相、纯度的色彩会引起人们的不同感觉。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色彩经验,并形成色彩心理积淀。红色往往使人想到热烈、激情,白色表现出素洁、淡雅,黑色则体现出悲哀。把握人们色彩的心理定视,我们在饮料、面包等食品包装上运用橙色往往能刺激人们的食欲。所以商品色彩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人们往往会依据色彩给商品定性,色彩与商品内容产生了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要求我们重视色彩与内容一致性构建。

3.平面设计要注重色彩诱导

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色彩的诱导功能。成功的平面设计,一定能够巧妙的运用好色彩,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敏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色彩,通过色彩对比来烘托表现的主题。引导消费者将关注点投放在预设的色彩氛围中。

4.色彩要服务于市场定位

审计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五度空间;审美体验的层次性要素

当我们开始面对关于审美系统各要素的层级空间属性的时候,会感到信息量的庞大,一方面来自于参与作用的要素的量的庞大,一方面感受到他们之间作用关系的复杂。作为一个比较明智的简化处理的思考,我们将关键研究锁定在审美系统内核的主客体与媒介三个要素之间,在这里不得不借助传播学的一些分析思考方法。

一 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形成

我们需要首先注意的问题是要明确主体审美心理能力的主要构成,即主体审美感知力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离开审美活动的刹那而做单独的分析,如图:

需要肯定的问题在于,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超理性认知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可能是并列关系,更不可能是对立关系,而是对称和谐共生的关系,虽然作为审美状态和审美感知的特殊方式以非理性与超理性(体验)为显性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理性因素在审美活动之中更多在审美活动之外的重要作用,美是真善美的统一,没有真与善的判断为基础,美是不可能生成的。

二 媒介对于审美活动的作用

人类自身的成长最终来源于不断运动变化的外部世界及不断运动变化的实践本身,这就意味着媒介的重要,媒介的作用在审美活动中同样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对于媒介的选择与考虑成为有目的传播的重要因素,其中往往会牵涉到的问题包括:媒介属性(特征、感知方式、信息承载量等)、媒介成本、交互方式等。

三 主客体的互动

我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主客体互动的层级,主体性(主动性)是一切具有能动系统,对外反应系统的机能。

1、美学范式自身的变迁

袁鼎生曾经说过:“我们对于主客互动层级的考察有两种办法,其一是通过考察美学范式自身的变迁:人类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谐生之美三大范式,并分别对应于人类的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在依生之美的矛盾结构和组织方式以及生态过程中,客体占据着本体、本源、主导的地位”。在竞生之美的范式中,主客体矛盾结构的方式或曰主客体对联应性统一的方式已迥然不同于依生之美了:“主体在与客体的对立、斗争中统一或力图统一客体。主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审美、审美创造的本体与本源了。美是自由,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生活等诸多近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都明白无误地揭示了美的本源在人,美的本体也是人。”形似此类的种种表述,都在描述和表征主体对于美的掌握与掌控,审美客体化的极端走向主体的抗争,审美主体化的极端走向悖论,近代的发展亦如前述:生态美学、后实践美学、再生美学等理论的提出拨乱反正的带领人类回归平衡态。

历史的发展并非同步,而是表现为由本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阶段性展开。美学范式的演进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首先,审美主客体的对称和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最根本,对于双方而言,任何一方“理想”的实现都无法自在完成,都需要在与对方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在现代商业社会,我们需要把问题翻转过来考虑,才能更加透彻的理解主客互动的共生关联。把这种共生关系延展开来,便会触及另外一个问题,即微观美场与宏观美场的协同,根据生态美学的观点,我们无可回避的问题在于,作为更加宏观层面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美的实现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在今天,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视角。

2、人的需求与价值取向

另外一个重要作用的问题在于人的需求与价值取向的层级,我们需要约略的从文化生态的观念出发。文化是有关人的一切事物,但不止包括生物的或有机的东西,还有物理层面作为必要的基础支撑,另外就是心理层面作为必要的基础。在物理与生物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就是物理生物的界域。在生物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叫做生物文化的界域。马斯洛对此问题的展开会让我们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人类的需求是作为一切文化行为的基础动机,需求的层级与需求的实现非单纯自发的演变,而是与这个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高度协调的结果。我们谈及文化生态的缘由,正在于此。

四 结论

通过上述的推论及模型的描述,我们可以作出下述的总结:

1、从主客互动的层级中我们可以抽取三种基本描述:依生层级:客体占主导,客体主宰主体审美取向,使主体客体化;竞生层级:主体占主导,主体主宰着审美取向,使客体主体化;谐生层级:主客互动中,主客体分别在与对方的观照与协调中实现自己。

2、从主体本质需求的层级角度,包括:物理存在与生理需求层级:基础层级;物理生物层级:体感、触感等生理感知;生物层级:其他感观,安全感为基础;生物文化层级:文化感知能力,安全与归属等情感需求为基础;文化层级:文化思辨、文化感知、哲学层级等。

3、我们需要注意媒介层级的重要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激励主客互动的进行,延展开来,媒介的意义还包括审美活动之外的信息传递、美育等基础功能;

4、主体层级、客体层级与主客互动层级是相对称的概念,当我们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感受到时间、空间与层级的对称与相互转化,借由互联网络B级的主体与A级的客体偶遇(空间),初次接触的不完整,可能在他将自己发展为A级主体的时候(时间)逐渐走向完善。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在,经由C方(政府、舆论、客体方等皆有可能)的介入,B级群体与A级群体的交流与接触(空间),能够快速发展自我,实现时间的断续超越(层级)。

5、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整理的“序”为:非线性、迁越、系统协同性。

参考文献:

[1]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袁鼎生,《社会科学家》,2001-09-28.

[2]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朱晓军,《理论学刊》,200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