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痴呆 精神行为症状 氟哌啶醇 利培酮 安全性

痴呆是一种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多表现出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精神状态不佳、疲劳等临床症状,在病情严重时,患者极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行为障碍、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高达70%~90%,最终会对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BPSD,及时改善患者的BPSD,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与照料者负担。但不同的药物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且用药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3]。此试验选取110例痴呆合并BPSD患者,分析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收的痴呆合并BPSD患者110例,由等量计算机随机方法分组,各55例。A组: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平均病程(2.29±1.16)年;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18±2.75)岁;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痴呆类型:血管性痴呆22例、阿尔兹海默症33例。B组:病程范围8个月~6年,平均病程(2.37±1.10)年;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0.34±2.81)岁;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痴呆类型:血管性痴呆24例、阿尔兹海默症31例。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性别、痴呆类型等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须哺乳或未妊娠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治疗方案,且自愿签署治疗同意书;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CCMD-3痴呆合并BPSD诊断标准[4];治疗前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4分者;治疗前痴呆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D-AD)总分≥8分者[5];无药物过敏史或药物依赖性者;未合并神经系统功能疾病、凝血功能疾病者;语言沟通无障碍者;痴呆前智力或精神正常,认知功能健全者。排除标准[6-7]:具有内分泌系统功能疾病、代谢系统功能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心、肝、肾、肺、脾、胃、肠道等器官功能不全者;长期酗酒或使用精神活性药物导致精神障碍行为障碍者;近期系统化使用过抗精神药物或长效药物者;不配合临床药物治疗者或病理资料不完善者;痴呆前已伴随着精神行为障碍症状者。

1.3 方法

A组行氟哌啶醇治疗,主要方法:口服氟哌啶醇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585,规格2 mg×100 s),起初每日口服量为2~4 mg,分2~3次口服,之后逐渐增加口服量至每日10~40 mg,待病情稳定后,维持每日口服量4~20 mg,共治疗2个月。B组行利培酮治疗,具体方法:口服利培酮分散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49,规格2 mg×10 s×6板),起初每日口服2 mg,之后逐渐增加至每日口服3~5 mg,每日口服2次,共治疗2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抗精神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对于失眠者遵医嘱适量给予安眠药。

1.4 评价指标

应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ioral Pathologyin Alzheimer's Disase,BEHAVED-AD)[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BPSD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等内容,评分越高说明患者BPSD越严重。采用MMSE[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定向力、回忆力、语言能力等内容,量表分值0~3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临床疗效评估标准[10]:治疗后,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60%,焦虑、妄想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即显效;治疗后,60%以上的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30%,焦虑、妄想等症状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自理,但反应迟钝,即有效;治疗后,患者BEHAVED-AD总分降低<30%,焦虑、妄想等症状无变化,生活需要他人协助,神志痴呆,即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根据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11]评估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胃肠反应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BPSD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评分以及BEHAVED-AD总分略低于B组,MMSE评分略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焦虑、妄想等分以及BEHAVED-AD总分有所降低,明显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有所提高,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PSD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A组患者治疗后无效2例、有效13例、显效4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36%,B组患者治疗后无效3例、有效17例、显效3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55%。A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

2.3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A组患者用药后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4例、胃肠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B组患者用药后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例、胃肠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痴呆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缓慢出现智能减退,且伴随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其成因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亨延顿病、帕金森病等)、非变性病痴呆(感染、中毒缺氧、颅压性脑积水等)有关[12-13]。在发病早期较为隐匿,部分患者多表现出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力与理解力变差、情绪失控、社会性退缩、主动性差、兴趣减少等临床症状。随着痴呆的加重,患者极易出现人、事物难以辨识以及行为障碍、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BPSD,进而容易导致大脑萎缩,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可能危害到患者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14-16]。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饮食与运动习惯逐渐变差,痴呆合并BPSD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7-18]。氟哌啶醇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典型抗精神药物,释放性强,在用药后能及时缓解脑功能障碍,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受体合成,且能强化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亲和力,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适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躁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19]。利培酮是一种新型抗精神药物,对多巴胺与5-羟色胺受体具有拮抗的作用,使用后可及时拮抗单胺受体,明显改善精神阴性与阳性症状,抑制运动功能,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典型抗精神药物少,患者耐受性好[20]。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2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标准

根据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其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多种多样,包括行政措施、条例、管理办法、命令、决定等等。同时,也包括由各省市人大制定的地方环境法规及由各个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环保规章。

二是专业技术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与传统审计工作是不同的,不使用计算、盘点等方法,而是需要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审核。其绩效审计依据多是预测性的数据,是一种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够得出的数据。

三是计划与行业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对比审计对象与行业标准,并以此来判断绩效情况,这样就能够帮助上级部门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其中,很多项目的评价需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是部门预算与计划。审计人员在评价政府环境绩效时,需要将部门制定的定额、预算、经营目标、合同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当然,这些预算与计划并非强制性的,而是部门努力的目标。此外,还要参考合同。用合同标准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二、不断改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急剧恶化,多个省市出现的严重雾霾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加强环保工作刻不容缓。政府在环保工作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因此,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也是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而审计方法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审计的成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对政府环境绩效审核作用的正常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成效,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也属于绩效考核工作的范畴,因此,也能够适当借鉴常规的审计方法。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需要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与信息进行核算。这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审计目标将其分为控制组与试验组两组,对试验组采取相应的干扰方式,再对两组的审计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准确的审计结果。

2.面谈法。面谈法就是通过面谈的方式获取到数据与信息的一种方法。面谈法的形式很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过程中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宜的方法。

3.抽样调查与案例分析法。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包含着很多数据与信息,因此,必须要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审计人员需要将抽样数据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4.文件检查法。文件检查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这些文件包括执行人记录、受益人记录与决策文件等。

5.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从系统中收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式,常用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与面谈法两种。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互联网、邮件、电话等。

(二)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

与一般的审计工作相比,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又有一些特殊性。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与审计工作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分析法。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目标导向法。目标导向法是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即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多层、多个目标,再根据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提出建议的一种审计模式。采取目标导向法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计划性与实践性,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用该种方法能够通过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实践审计与理论审计有机结合。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审计人员的欢迎。目标导向法的实施需要遵循几个步骤:第一,明确审计目标,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在分解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其次,在分解完成之后,确定审计方法,看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第三,开展目标检查,即遵照相关的规定对分解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其中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整改意见。

2.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即分析性程度,是获取审计依据的一种常用审计方式,需要对不同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将分析性复核法应用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能够获取准确的证据支持,但是该种证据多为间接证据,在应用时需要与审计阶段的变化情况有机结合。具体应用方式如下: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分析性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再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印证,确定好被审计范围的结构情况,划定重点区域,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降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照审计工作的要求收集相关的证据,做好调查与测试工作,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完善审计方案;在审计方案确定之后,扩大测试,根据审计证据的风险程度以及质量水平实施测试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与真实性进行合理评估。在以上程序完成之后,需要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分析,若发现报表存在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就要及时反映,并适当扩大取证范围,获取更加科学的证据支持。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财务报告以及工作底稿的情况,对审计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实施阶段的证据是否正确无误,分析工作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其他的异常情况。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生态宜居城市环境; 绩效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方法体系框架构建; 审计难点

生态宜居城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循环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等。

2010年重庆市将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目标纳入城市总规划。生态宜居城市就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城市。重庆市为生态城市重点工程制定了保障措施,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了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对生态环境工程和巨额财政资金开展生态环境绩效审计,将成为政府审计机关的重大课题。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

生态宜居城市是在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范围内,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和系统工程,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及其报告进行环境财务、环境合规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的审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绩效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法运用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等进行监督,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在财务绩效审计基础上,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是财务绩效审计的延伸。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产生的动因

1.公共环境受托责任是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1)公共环境受托责任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意消耗环境资源而不用承担任何代价,环境成本由社会承担。由于无需对环境成本进行补偿,企业则尽可能掠取环境资源,而社会公众承担环境成本,却得不到任何补偿。随着社会公众意识的觉醒、保护自身环境利益的要求,于是形成了环境受托责任。(2)公共环境受托责任中的委托者与受托者。狭义委托者包括环境责任主体的财产所有者、债权人,广义的委托者包括受责任主体影响的人群。作为环境责任主体的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必然对周边的自然和生态造成影响。如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污染周边的空气和水源,从而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危害,周边居民应当是环境受托责任的委托人。环境受托责任中的受托者包括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3)政府公共环境受托责任的内容。政府将环境保护责任确立为政府的一项受托责任。体现为:进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综合决策、组织环境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分配公共资源。

2.政府审计机关执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源于财政预算资金的外部监管要求。首先,通过政府审计可以解决部门生态宜居城市环保建设投入预算粗放、预算批复不及时、挪用预算资金等问题。其次,加强对国库收付的审计,审查财政专户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外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最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审查采购资金预算、采购过程、采购结果是否符合法律政策要求,尤其是对于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

(三)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我国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评价生态宜居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审查评价生态宜居城市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合理性;审查评价环境管理部门设置的有效性;审查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利用审计结果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四)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原则

审计原则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过程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对审计人员具有公认的约束力。包括:独立性原则,公正、客观原则,联合审计原则,重要性原则,事前与事后审计原则,当期与远期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框架构建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组织方法

1.项目选择与确立

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时,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即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政府社会高度关注,对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作为审计对象,财政投入较大的生态环境工程;还有时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增值性原则、风险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等。

2.制定审计方案

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将每一审计事项落实到各个审计小组或审计组成员,从而有利于工作流程的标准性和审计取证的一致性。包括: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内容的确定。

3.审计资源配置

绩效审计比财务审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它更加需要人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绩效审计既要考虑审计人员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技术手段、能力水平、经验和工作基础等,可选择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实施,避免选择那些难以胜任的项目。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技术方法

一般技术方法:一是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法,包括:文件检查法、抽样和案例研究、直接观察法等;二是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特殊技术方法,包括:确认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环境性采用的技术方法。

(三)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构建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4

1引言

财务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其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是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机构,目前已被大部分企业集团公司所接受。而作为企业集团内部重要的金融业务平台,其发展应顺应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并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低风险的财务资源保障。

基于此,我们对70家财务公司的公告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企业集团在不同的内控环境及内控措施下的风险和绩效对比,归纳出行之有效的内控环境和内控措施,为财务公司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提高集团绩效奠定基础。

2案例公司基本情况

21财务公司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案例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016年以来发表公告的70家财务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统计整理分析。本文调查的对象范围比较大,包括宝钢财务公司、兵器财务公司、一汽财务公司、中石化财务公司、中航工业财务公司等70多家财务公司,其集团行业涵盖了能源、电子通信、矿业、汽车、食品、医药等多个行业,既包括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又包括民营企业。

22内控环境及内控措施

我国财务公司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五类: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财务公司主要针对这五种风险调节内控环境,设置内控措施。

221财务公司内控环境

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主要由稽核审计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与绩效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及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七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公司经营范围和性质不同,其具体设置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有近60家,超过75%的财务公司均设立了稽核审计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信贷审计委员会及其相关执行部门,而这些委员会都设有相关执行部门,两者均与风险控制密切相关的。再者,有20家左右的财务公司设有薪酬与绩效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及其相关执行部门。由此可见,相对于前面三个部门来说,这三个部门的重要性处于次之地位,重要但不关键。最后,仅有11家财务公司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仅占1571%,其很有可能是某些行业公司需要进行大量预算而设立的,例如:钢铁行业、能源行业等。

222财务公司内控措施

虽然70家财务公司在内部风险控制环境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内控措施上,特别是重要内控措施上都基本保持了一致。通过分析表2得知:资金、信贷、内部稽核和信息的准确性是一个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67~69家财务公司都从资金管理、信贷业务控制、内部稽核控制以及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内控活动。但是,70家财务公司在仅有25家财务公司会进行投资业务控制活动,其中又只有14家财务公司的内控措施中明确提出会计业务控制。

3不同内控环境及措施下的绩效差异

70家财务公司的内控环境和内控措施不同,导致其集团对整体风险的控制程度存在差异,其绩效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本文将选取财务指标ROE和ROA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31横向对比

在国企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内控环境里包含风险控制委员会、信贷审计委员会、稽核审计委员会,内控措施上包含资金管理、信贷业务控制、内部稽核控制、信息系统控制。ROE、ROA较高的国企,较ROE、ROA低的国企,设有绩效管理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取消会计业务控制、投资业务控制。基础部门的集中管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绩效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考核企业内部绩效,实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在民企中,其内控重心放在风险控制委员会、信贷审计委员会、稽核审计委员会、资金管理、信贷业务控制、内部稽核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集中管控基础部门,提高部门效率,为公司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避免企业错失良机或错误决策。

32纵向对比

民企和国企在?瓤鼗肪澈湍诳卮胧┥系墓丶?因素几乎无异,都包含风险控制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稽核审计委员会、资金管理、信贷业务控制、内部稽核控制、信息系统控制。选择的这些企业中,民企的总资产、净利润没有国企的高,但是其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即ROE、ROA都是比较高的,属于所选企业的中上游。由此可见,民企的盈利能力、资金使用效率较国企还是较强的,其综合管理水平还是很高的。民企较国企,在内控环境和内控措施上,一般没有绩效考核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全面预算委员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上的复杂和重复,从而实现企业的职责的快速划分并进行决策。

4建议及措施

第一,适当地提高股权集中度。相对集中的股权有助于大股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减少企业损失,降低企业成本,维护企业的利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升市场价值,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绩效。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审计学;财经类专业建设;思考

本文为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其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每年连1%都不到,可见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仍然太少。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了2016年只招收了50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的服务会越来越多,这种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是有矛盾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分所1,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028人,第三名是四川,有6,356人。审计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30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二、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审计学专业作为财经类高校的一个成长专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惑是: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把握仍不够准确,专业口径还不够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还不到位;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科学依据,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不够稳定、明确,未能体现专业主干课的基础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定等。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宽口径、厚基础”也是审计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过去我国审计队伍是一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大军”,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会计队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账簿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功能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审计对象已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功能也从原有的经济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和公共绩效审计功能。因此,审计学是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知识,在宽厚的基础上建设好审计学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以学科为导向,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完善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上,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对相关的审计基础理论,如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等内容均按三大主体进行分割、整合,并有所侧重。这种设置方式对学科基础和学科系统性考虑较少,课程内容存在重叠现象,课程设置口径较窄对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以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财务审计课程应在审计学原理基础上全面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含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五大部分的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同时,应阐述验资审计、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及一些特殊目的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应在阐述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对上述四门课程,必须加以重点建设,以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审计学的课程建设

目前,审计学课程建设的任务仍相当艰巨,除《审计学原理》较为成熟外,《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学》等基础性课程建设水平急需提高;交叉、复合型课程尚有开发空间;案例教学法有更广泛的运用空间。因此,审计学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将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根据学科建设方向的重新定位,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四门课程。首先,《审计学》课程建设还有发展空间。审计学作为财经类高校非审计专业的一门课程,涉及学生较多,应努力将审计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其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课程建设滞后明显,应加大建设力度,使之尽快成为精品课程。

(二)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冠上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中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三)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建设。当代审计事业需要的是知识宽厚、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的建设。在应用交叉课程的探索中,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结构,进一步加强包括内部控制学、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审计风险控制与管理模型、经济效益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经济分析、中国审计史等在内的应用、交叉课程群的建设和开发。为鼓励新型应用、交叉课程的发展,通过设立课程开发中心,为新课程的顺利设计、实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总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即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建设二者的侧重和内涵特点,因地制宜,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要求,重点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范文6

1.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研究现状述评

本文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归纳。

1.1对森林及其环境外部性的认识对森林及其环境

外部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林木资产,到资源资产,再到生态资产的过程。早期对森林的认识只停留在森林可以提供木材产品等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和人们对森林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森林开始由林木资产转向资源资产。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同。RCostanzacta.l(997)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KeySniha988)认为,由于自然资源与环境提供服务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外部经济的重要性,有必要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均作为有价资产。Pcam和Tumoa990)把生态资本分解为4个方面,给出了他们对生态资本的界定。我国学者刘思华(1997)、牛新国等(2⑴3)穆治辊(2004)对生态资本做了出色的研究。

Daiy(1997)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Cosanza等学者(1997)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划分和评估,但OPCOO等(1998)认为该评估结果难以令人信服。此外,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国际上已开展了较多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单项服务价值研究,如Peer等(1989: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非木材林产品的价值评估;Tobias等(1991)和Maillc等(1993)对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价值的研究;H^nlo等(1993)对森林的休闲、景观和美学价值的研究;Adgcrs(1995)对墨西哥森林的价值的评估研究及政策建议。

1.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森林资源会计领域,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对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非常重视。我国对森林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许家林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任恒祺教授、刘鸣镝博士和福建农林大学魏远竹博士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性。许家林对资源会计的研究颇为深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魏远竹等对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作了深入细致地探索。

在森林环境会计领域,加拿大应该说是最为先进的国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正式出版了几份研究报告,分别是《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等,并在环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33)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森林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4号准则(FAS)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N14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EninmmtalManaSmcmSysrn)B^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hStandaidnstltOn)的一项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生态会计是环境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环境会计最初只包括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即环境差别会计,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对环境会计提出的新的要求,环境会计又将在传统会计框架外形成的新分支—生态会计包括了进来(火建新等,2004)。StefanSchaltcggci等(2Q03)著《C'onttnpany/EnviKmcnailAccountingIssuerCcnccpisandPrac«c〉一书较详尽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生态会计的结构,他将生态会计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和外部生态会计,将生态会计系统融入企业的决策信息系统中。杨宗昌、钟子亮(2002提出了生态会计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要素、假设、原则、内容、计量方法、信息揭示,并辨析了生态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此后,国内开始有生态会计的一些报道,如耿建新、曹光亮(⑴7)对企业生态会计的概念、生态会计的功能定位等进行了阐述。在我国,对于森林生态会计的研究由南京林业大学温作民教授主持开展,他先后申请到国家林业局重点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在森林生态会计理论、核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出色的成果。

1.3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宏观与微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研究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接问题,张宏亮(2006)认为,当前国家、集体及个人所有的森林资源并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纳入会计核算的资源仅是企业所拥有的部分,因而,森林资源的宏观与微观会计账户核算的范围并不相同,在核算中相互脱节,处于平行发展的态势。这既不利于宏观环境会计録色GDP核算冲对微观企业数据的使用,也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价值管理和资产化管理。他提出在宏观森林资源核算中,应改变传统的“统计型”核算方法,实行“会计型核算”。岳上植、惠晓峰(⑴6)认为,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新体系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和效益为目的,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林业新定位的需要而建立起来。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核算和基于管理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会计协调问题,目前的相关文献只见对森林生态财务会计核算的研究,没有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献,更没有发现研究两者之协调统一的文献。但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问题,从某种角度说,会计和审计是相伴而生的。对森林审计乃至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进行探讨的现存文献甚少,目前只查询到两个相关方面,一是早期的森林审计方面,二是近期的与环境会计相适应的环境审计。郭春兰、王冬梅(995)认为,森林的特殊性导致森林审计的特殊性,在开展森林审计时的主体、客体也应不同。吴联生、罗炜(1996)介绍了美国的森林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认森林入库;定期评价立木测量的方法;重新测量从贮木场运抵加工场的木材体积;定期检查贮木场存货量;检查评价木材交易活动;定期检查评估立木蓄积量;注意各种以高估或低估森林资产的手法偷窃森林资产的行为。

1.4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研究现状简要归纳外部性尤其是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取得相当进展。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方法论基础。

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已被众人认可,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已有一定进步,但与人们的愿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已有文献的研究中,表层研究居多,深入研究不够;技术模仿偏多,实际应用偏少;好大求全居多,着力解决瓶颈问题的居少。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森林生态效益纳入会计体系的问题研究出现小,但这一领域的完整体系尚未形成,支离破碎的点状探讨式研究较多,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完整会计核算体系的课题较少。

对森林生态效益会计问题还只停留在财务会计阶段,对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及相应审计问题基本未见研究。

    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研究框架构建

2.1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外部性是经

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从经济学视角予以透彻分析是必要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包含4个方面。一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基本涵义,如森林的外部性经济性与不经济性的内涵、内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有哪些表现形式。二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与环境外部性的比较分析。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特殊性研究,如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天成性、循环再生性、整体共存性、地域定位差异性、永续性、多样性、综合性、动态性、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四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与途径。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需要的条件有产权条件、计量条件、价值条件等。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有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政府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模式、市场与政府的合作互补模式。

2.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此领域属基础理论研究,旨在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理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理论包括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核算目标、核算对象、基本假设、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核算对象应包含国家、区域和森林基层经营单位三个层次。基本假设的构建既要考虑财务会计核算的共性,又要着重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个性。核算原则应具有较强业务指导作用,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性和经济性,如生态i济效益原则、科目股计要理清科目间的关系,在已有会计科目基础上适当增添。

2.3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会计承载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报表格式设计是再次会计确认的核心内容。会计计量问题是该课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计量从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切入。森林生态效益的特殊性决定其价值计量方法研究要从分析其价值决定入手,具体有市场法和非市场法。主要热点研究方向有能值法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计量中的运用,公允价值法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中的实施。

2.4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有传统的价值法和最近广为关注的事项法。事项法会计可以弥补现行基于价值法会计披露模式的众多缺陷,因此将其与价值法并行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将独立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报告模式与基于事项法的详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报告并行。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及操作思路;二是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可设计为图1所示的“三层三维”模式。

2.5 基于管理决策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生态管理会计

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是一个新的环境会计分支,它接受IFAC环境管理会计指南(EMA-2005)指导,但有诸多新鲜内容。森林的经营管理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对森林可持续性经营管理应离不开管理会计的支持。森林外部性管理会计可向内部管理层(政府、森林经营者等)提供森林有关的货币及非货币信息,并协助其制定日常及战略决策。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旨在利用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发挥会计的参与管理决策之职能,为森林生态建设管理提供支持。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如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概念、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中的定位、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职能、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保障条件等;(2)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如森林经理目标的生态型和经济型与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双导向性,基于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森林经理决策系统与治理结构问题;(3)森林生态业绩价指标体系问题。

2.6基于森林生态认证与生态绩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在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研究不可或缺。审计具有认证属性,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应在创新审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与森林生态认证和森林生态绩效评估紧密结合。基于森林生态认证与生态绩效视角,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将被赋予全新内涵,而非原有审计方法的简单炮制。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有两个主要分支:(森林生态绩效审计,主要研究视点有森林生态绩效的源泉、森林生态绩效审计理论依据、森林生态绩效的审计学审视、森林生态绩效审计的组织实施对策;(森林生态管理审计,研究范畴包含森林生态管理内部控制系统、森林生态管理审计的形式与内容等。

2.7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作与契合我国目前的森林会计核算、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存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互不衔接的现象,应加强森林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调性研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森林会计、统计、绿色GDP亥算一体化的整合体系。拟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包含:一是当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分立的表现及原因剖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协作与契合的意义分析;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作途径;四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事项法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三位一体’式统一体集事项法、珥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于一体,通过共享数据,最终实现森林统计、会计、业务核算一体化。

2.8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支持体系研究该部分为课题的外围支撑研究,旨在从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实施角度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体系由理论步入实践的环境支持系统构成。本文认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支持体系有3个主要构成要素,一是技术支持,如遥感技术、GB技术等;二是机制支持,包括政府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层面的森林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三是生态文化支持。

2.9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

将运用森林外部性会计理论与方法对案例单位的森林外部性进行会计模拟,为森林外部性会计理论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范例。包括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生态管理会计、森林生态审计、森林生态统计、森林环境核实践,只有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成功实践才能最终推动该领域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