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1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灵活使用。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而使用技巧则来自于熟能生巧。

(二)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在迷雾中导致某种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三)坚守常识。坚守常识并逻辑地得到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

(四)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经济常识》与现实经济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这个特点,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二)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带领学生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或从许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则,或将关联事物进行类比。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法与学法结合。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位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和辩证思维能力。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2

政治复习 难点 时效性

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知识、经验、技能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重视教材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话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去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狠抓考试说明把知识点细化,并要求学生狠抓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教师适当指导每个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编制成知识网络表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最后形成所学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也不是一团乱麻,而是一个相互间有清晰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明了、来龙去脉清楚的多层次知识整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熟稔高考考点,并且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一、核心即关键、重点

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具有关键性。例如,课本内容知识网络上各个结的知识,知识链条中最容易发生断裂的知识点,社会热点与政治课教学的相交点等,都是重点。抓住核心,也就抓住了关键。关键的知识点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对理论知识的深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知重点,不抓重点,等于没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每节课、每个章节、每一册书都有重点,时事政治也有重点。可以说,不会抓重点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不会抓重点的老师,也就教不好书。

政治科高考强烈体现国家意志,集中反映社会热点,高考政治的重点就是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的重点与政治课本重点、难点的相交点,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寻找热点、追踪热点、掌握热点并善于从热点中提炼焦点。一般来说,一定时期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社会热点中的焦点问题,也往往是高考重点。

二、主线即主要线索,反映知识结构、脉络的主干

认清主线,是认识各知识联系的前提。不知道知识的线索,也就无法揭示和理解各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经济常识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规律;哲学的主线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不能分离,要坚持正确的观点,就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现象和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高中的哲学常识,全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展开;政治常识的主线是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政策、我国的对外政策。

三、联系即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关系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具体的历史的联系。各学科知识之间有联系,学科内部各知识有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任何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我国现阶段所采取的方针、政策都可以用哲学观点、原理和方法去分析。有的背景材料可以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说明这三种知识之间有着客观存在的联系。各种联系又有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如货币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政党与阶级、资本主义的联系,民主与阶级的联系等,都体现了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政治与经济的联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联系、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联系、生产与消费的联等,是具体的联系。联系还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我们一定要把握和寻找事物的各种联系,只有把握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如下所示:

(1)商品价值量―(2)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劳动生产率(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1)―(4)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2),(3)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联系的“环节”,它们之间都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些联系,就不能说真正理解知识。

四、角度:指的是认识、分析问题的侧重点、立足点

要认清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背景、本质,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要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和探索。要处理好和把握住一材多用题,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善于在题干的规定性上换角度思考,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度的变换要注意两点:

1.角度要全。包括在学科之间换角度,学科内部换角度等。对同一背景材料,我们可以分别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题干的规定性只是涉及到一个学科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学科内部换角度,将“规定性”换成同学科的其他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如对1998年洪灾的教训这一背景材料,仅与哲学常识结合,就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可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理论武装人;坚持适度原则;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3

一、存在的问题:基础知识不牢,读题能力不强,审题不准,知识迁移能力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非水平性考试。高考人才选拔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政治学科而言,这一点就表现得相当明显,高考政治命题往往以最近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获取和解读这些时事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和阐释时事热点,从而正确把握时事的本质,而所有这些都是“能力立意”的题中之义。但提倡“能力立意”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立意”首要的就是要求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这是因为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因此要求考生把牢基础知识关,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二、应对的措施:读懂题,审准题

(一)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谓“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获得高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选择题,首先,要了解选择题的类型,高考中常见的选择题类型有理解说明型、判断连接型、因果关系型、比较关系型、漫画材料型、组合选择型、否定选择型、最佳选择型等。其次,要了解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常见方式有偷梁换柱法、因果混置法、以偏概全法、舍本逐末法、似是而非法、鱼目混珠法、变换叙述法等。第三,要了解选择题命题的侧重点,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

(二)主观题的读题与审题

文综试卷的主观性试题表现为综合试题,即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政治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常见类型有文字类、图表类、文字图表综合类、表格类、漫画类、探究类等,只有认真读懂与审准各类题型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具体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把这个问题划一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一个是知识要求的范围,看它到底问的是什么,把关键词找出来,找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再寻找知识的要求和范围,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或是哲学常识。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不管材料题所选的内容有多新,必定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材料往往蕴涵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设置答案。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4

此次计划招录公务员共7179名,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申论》。但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也是参考人员可明显体会到的,未曾参加过考试的考生,也应从社会舆论、媒体平台、一些相关点评中了解现在考试的竞争压力。时逢良机,面对压力,广大考生应如何积极地备考,从而脱颖而出呢?下面,京佳教研人员结合近年来云南省招录公务员考试特点来谈谈《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科目的备考思路,希望给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一、明确考试形式与题型、树立正确的复习思路

通过对公告大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次云南公布的大纲无论是从行测五个部分的排列顺序、还是从所选示例上来看,与2014年国考大纲均完全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题量、题型上,本次云南省考也会参照2014年国考出题形式,并且难度应不会高于国考。

同时,这几年各个省市的公务员招考都会借鉴国考的出题经验,有时候甚至直接用以往国考的原题来作为考题,这给我们的备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借助国考和各地市考试真题来归纳总结规律,用巧劲借力打力,一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知识结构图”、重点攻破考点与难点

许多考生在复习的时候,由于对行测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总是感觉题型太多、题量太大、题目太难,没有时间或者不知道从何入手复习。在此,京佳老师提供一个有效的复习备考方法——“知识结构图法”,考生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法”达到突破考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知识结构图法”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根据考试类型,把可能考到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

2.结合列出的知识点,按照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制定复习计划,做到全部知识点复习的全面到位、没有遗漏。

行测“知识结构图”示例

考察题型

考察内容

复习方法

第一部分

常识判断

法律常识

宪法、行政法、民法、公务员法等

从往年考过的知识点出发,将知识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做重点复习

其他常识

时政、哲学、文学、

经济等

重点是近段时间以来重大的时政热点、包括一些政府工作报告等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选词填空

近义词、成语

练习语言的敏感度、对易混成语加强记忆

片段阅读

长句理解、歧义分析、观点判断等

学习用“关键词”、“语境”等方法来做题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

奇偶、共性、折叠、数量、旋转、平移、

阴影等

将上述规律复习到位,找对应的习题练习,加深印象,运用自如

定义判断

抓住关键词,如“主体”、“客体”、“环境”

类比推理

并列关系、事物与其特性关系、原料和成品关系、隶属关系、节日与代表性活动关系、近义关系、事物及其产出物

将上述规律复习到位,找对应的习题练习,加深印象,运用自如

逻辑判断

加强支持型、削弱质疑型、结论型、解释型等

将上述规律复习到位,找对应的习题练习,加深印象,运用自如

……

三、复习中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1.首先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有针对性地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自己的弱点。

2.要选择高质量的辅导资料,多做历年真题(包括历年国家真题),无论命题规律还是试题的难度、考查点,真题的设置都是非常科学到位的。而且在地方考试中有大量公务员考试真题重复出现,甚至一些考题不止一次的重复出现。因此在进行真题练习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一定要做到位,最关键的是充分掌握每道题的规律和技巧。要在做真题过程中根据自身学习特点来总结规律,提高自己综合分析试题的能力。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7-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个性张扬,天性回归”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学习中自主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就目前的中学现状,思想政治课,在重理轻文的中学氛围中,一定程度上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总认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读读背背应付了之,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政治课教学具有重大实际意义。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高度统一的双边活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发展,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科目,所以更应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现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总结。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才能使其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承担社会责任”“热情为他人服务”“报效祖国”“神圣的使命”等都存在着联系,学生初步思考、分析、归纳后,再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结论,与自己的结论进行比较,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正确、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意识,努力做到与学生换位思考问题。要热情鼓励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轻易批评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可以让班上学生扮演一次民主选举的过程,根据这一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公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民主选举以及怎样行使选举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从而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巧用设问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材中到去。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设置问题,这是课堂互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但课堂互动应包括师生相互启动,除教师设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分析外,也要让学生作为启动一方,学会询问、质问、反问,学会设置问题,启动教师或其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这样的互动,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师生探索活动的进行。同时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设置问题,有助于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时以三聚氰胺奶粉恶劣事件为背景,设置了以下串联式问题:上述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此问题?串联式问题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从纵深方面共同提升锻炼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努力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明确学习中的“三W学习法”,即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样的重要性。

四、指导学生在自学中创新

这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一般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课题。实践中,组织学生到社区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环保意识、法律意识、人际交往、生活水平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分小组进行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回归课本的理论。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既牢固又深入。适当地组织学生到德育活动基地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时事政治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材料联系起来,例如,对于“地沟油事件”,可以与经济常识中的商品基本属性、企业的经营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结合;也可以与哲学常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联系的观点等知识点结合;还可以与政治常识中的我国国家性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性质、宗旨等知识点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教师要努力“解放”学生,而且还要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肖刚.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1(1).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迁移;政治教学;措施

素质教育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心理基础就是迁移。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研究并掌握迁移规律,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掌握英语的人学习俄语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左脚起跳的撑竿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现象都是迁移。

一、影响中学政治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从哲学的角度讲,是因为客观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因此,人的知识、技能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在解决新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其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而迁移也就成为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深化和充实。其次,迁移也是由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1.迁移的分类

迁移有两种:先前的学习促进以后的学习叫正迁移,妨碍以后的学习叫负迁移。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利用,从而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现象。这种迁移现象,既表现在同学科之间,如学好哲学有利于学好历史或语文写作,也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之间,如学好了经济常识第一课关于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对学习经济常识整本书的内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负迁移现象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如不正确的书写方式形成习惯以后就难于纠正,这是旧技能对形成正确书写技能的干扰。过分迷恋于课外活动的学生往往难于形成课内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态度间的干扰现象。负迁移一般是暂时的,经过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2.影响政治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一,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是实现正迁移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内容上共同因素多,正迁移就明显。如哲学的学习,掌握了唯物论,对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学习帮助很大。

(2)学习方法上共同因素多,正迁移也明显。如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假如学生在高一学经济常识时掌握了一种较好的记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方法,则其在学习哲学和政治常识时,会充分利用这一方法,迅速而有效地记住一些必须记忆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共同性也会影响迁移,如果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养成了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则这一良好学风会表现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上。

第二,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水平低,迁移就会遇到障碍。如在初中阶段学好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就会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影响。概括能力之所以会影响迁移,是因为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已有知识去辨别当前的新事物。如果概括水平较高,能找出新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迁移就较顺利;反之如不能找出新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知识中去,这就会给迁移带来困难或造成迁移的错误。

第三,认知结构。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知识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生总能敏锐地把握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获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正迁移。相反,具有不良认知结构的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容易导致负迁移的发生。如当教师把知识点的学习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自然会按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不会在思维上产生逻辑混乱。

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防止负迁移发生的措施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正迁移能力,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使学生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应尽量联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不但可以理解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避免新旧知识间的干扰。

例如:《经济常识》下册第11页在讲述财政问题时,认为“财政支大于收,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可联系《经济常识》上册第22页“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及上册第52页“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论述。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把握通货膨胀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正迁移能力,而且也防止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干扰――克服了负迁移的发生。

2.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重点。中学政治课是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的,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形成正迁移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例如: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定的。

A.生产力状况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D.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