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29-02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助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美好形象来进行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以美引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种美好的形象都能使人们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鼓舞人们去热爱社会,激励人们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教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方式,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升自己施教水平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一 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想、想象及理解、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是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艺术品或行为的美,而审美教育是指用来培养人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的一整套措施。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教育,审美教育更具形象性、感染性、情感性、丰富性。审美教育的任务可归结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开阔知识视野,全面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审美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和推进作用
第一,相对于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灌输,具有趣味性的审美教育更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填鸭式的外在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就易感到抽象、枯燥和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审美教育寓教于美的形象性、寓教于乐的感染性、寓理于情的情感性、寓多为一的丰富性能使受教育者始终保持对审美欣赏和创作的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能动性,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审美教育方式的引入,将外在灌输型教育和内在启发型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提高。
第二,审美教育激发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实现自我教育。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种美好的形象都能使人们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鼓舞人们热爱社会,激励人们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美好形象来进行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以美引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审美情感的中介作用,受教育者发挥了主体作用,自愿地认同教育的内容,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顺利地完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审美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具持久性。人的行为总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而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教育,促进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事实证明,当情感转化为信念意志以后,就会使人产生无穷的精神动力,持久地支配着人的行为。所以,以情感为基础的审美教育的效果更具持久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可以持久地保证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 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运用审美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1.审美素养及其作用
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审美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水平越高,对美的把握就越准确,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就越透彻;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水平越高,越能更好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水平越高,越能把握学生的特点,越能适时运用决策艺术、语言艺术、激励艺术、批评艺术、疏导艺术、沟通艺术、说服艺术和幽默艺术,越能与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引善;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素养的途径
俗话说:“教育者先自教。”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养直接决定了其运用审美教育的水平,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造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纯洁性,而关键是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观察当代中国问题的工具,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学习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确保施教过程中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人、影响人,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第二,在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美学理论的学习,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是“枯燥”的大道理,要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真实美和哲学美并以此为基础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交流,使受教育者在对美的享受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学理论作指导。接受一定的美学知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审美能力,在感受美、追求美中感染受教育者,与之共同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完善自我和自我教育,进而使审美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提高对审美修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树立审美修养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审美修养的提升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终生的努力。自觉地去追求美的事物、美的生活并积极接受它们的影响、教育使之转为内在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不断地感受,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审美要求,不断地改进审美修养的方法,这样持之以恒,审美修养的水平就会从一个境界达到另一个较高的境界。
第四,积极参与美的实践活动。美的实践包括人们对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欣赏活动,鉴别美丑的活动即审美实践和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活动即创造美的实践。美的实践,形式多样,内容宽广,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都会在这里找到诠释。积极参与美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拓展眼界,开阔思路,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感受自然美,体验社会美,在创造的自娱和娱人的艺术氛围中得到情操修养的提升。积极参与美的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审美教育时有了现实依据,而不至于华而不实,思想政治教育者有了切实的体会才能与学生有深入的交流,发自内心才会与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内外双修,积极塑造自己的外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对自身修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受教育者,其本身就是一道美的风景,况且塑造自己的外在美,也是自己审美修养的外显和体现,是一次美的实践活动。良好的仪表教态、高雅的言谈举止、适宜的衣着服饰、亲和的态度、优美的语言,时时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无声的教育,会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也会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者进而接受他的思想。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继续提升自己的直接动力。
第六,运用符合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教育的效果来评定的,要想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有适合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不同于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和说教的德育、智育,审美教育是以情感的共鸣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当今这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具有简洁、明快、准确的特点,而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第七,积极创造美的氛围和情景。美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提升自身内在审美修养的同时,也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美的素质的重要性,宣传创造美和营造审美的氛围的必要性。有了这种氛围,不仅是自己,只要对美有追求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进而自发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楼焕甲.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出版社,1992
[2]迟雪琳.加强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四题[J].思想·理论·教育,1996(10)
[3]杜萍.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J].青年探索,1999(3)
[4]冯杨.艺术教育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0
[5]金鹏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谈话的艺术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6]韩留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陶能泽.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艺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8]林岸海.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J].科教文汇,2007(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7-02 收稿日期:2016-09-23
作者简介:周申康(1992―),男,山东泰安人,高中初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A段,而校园文化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以师生和其他教职员工为参与主体,体现校园办学理念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
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三观”,不能单纯地靠灌输一种方法,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借助必要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校园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建筑设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校园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一所学校要发展的内容,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好的校园文化,除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还应具有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进行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凝聚学生群体力量,保证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作用。
1.校园文化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联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学。校园文化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多层次地诠释教育,体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教育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校园文化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和情感熏陶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可以说价值评判标准是鱼龙混杂的,引导中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及趋势的价值观念迫在眉睫,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强制性的制度,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其次,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师风,一方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愉悦身心。审美过程可以消除疲劳,疏解不良情绪,利于身心健康。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可参与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隐秘、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要好,受教育者在渗透性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效果更好。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不会硬性地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好的校园文化总是传达着学校精神,激发师生的奋斗热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起着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师生在学校内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教室是中学生看书学习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气氛温馨的教室给人归属感,各班创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又把每一个同学紧紧凝聚在一起。人文性的装饰也是十分必要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例如,开学之初就建立一本班级纪念册,可以由每一个学生随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写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一首诗等。还应该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走进一间教室就不会感觉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气”的学习的地方。
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校园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等,都充分显示了校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装饰景观要与学校自身特色和风格相结合,建筑、绿化要相互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鼓舞人。校园文化宣传的平台包括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的报刊、广播、黑板报、墙报等传播媒介,都应直接向师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墙报的设计和绘制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广播推送的故事、音乐,都要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和引导,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传播优秀的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从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中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首先应该强化中W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最后要注重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人为地切断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应弘扬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鉴别好坏是非、抵制错误思潮、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外注重文化氛围的引导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单单要从内塑造,还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优秀的师风、学风,会时时给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全面地影响中学生的“三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校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培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育人必先育己,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师德师风培育就是教师加强职业认同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风建设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风建设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严谨、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需要借助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文艺、体育、美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品德教育和心灵熏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意:一是每一种文化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结合各种主题和热点问题、传统节日,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坚定其爱国信念;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有计划地开展歌咏、舞蹈、书法、绘画及各种体育竞赛;三是积极组织和扶持学生艺术团体和运动团体,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偏向于形式性和娱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若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内涵深刻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一些纪念日、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创新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也可以把这些节日设计成为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连续性,增强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正确认识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入手,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其独特的隐性德育功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而校园文化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以师生和其他教职员工为参与主体,体现校园办学理念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
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三观”,不能单纯地靠灌输一种方法,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借助必要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校园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建筑设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校园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一所学校要发展的内容,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好的校园文化,除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还应具有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进行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凝聚学生群体力量,保证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作用。
1.校园文化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联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学。校园文化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多层次地诠释教育,体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教育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校园文化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和情感熏陶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可以说价值评判标准是鱼龙混杂的,引导中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及趋势的价值观念迫在眉睫,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强制性的制度,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其次,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师风,一方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愉悦身心。审美过程可以消除疲劳,疏解不良情绪,利于身心健康。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可参与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隐秘、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要好,受教育者在渗透性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效果更好。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不会硬性地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好的校园文化总是传达着学校精神,激发师生的奋斗热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起着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师生在学校内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教室是中学生看书学习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气氛温馨的教室给人归属感,各班创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又把每一个同学紧紧凝聚在一起。人文性的装饰也是十分必要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例如,开学之初就建立一本班级纪念册,可以由每一个学生随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写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一首诗等。还应该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走进一间教室就不会感觉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气”的学习的地方。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校园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等,都充分显示了校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装饰景观要与学校自身特色和风格相结合,建筑、绿化要相互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鼓舞人。校园文化宣传的平台包括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的报刊、广播、黑板报、墙报等传播媒介,都应直接向师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墙报的设计和绘制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广播推送的故事、音乐,都要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和引导,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传播优秀的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从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中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首先应该强化中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最后要注重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人为地切断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应弘扬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鉴别好坏是非、抵制错误思潮、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外注重文化氛围的引导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单单要从内塑造,还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优秀的师风、学风,会时时给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全面地影响中学生的“三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校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培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育人必先育己,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师德师风培育就是教师加强职业认同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风建设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风建设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严谨、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需要借助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文艺、体育、美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品德教育和心灵熏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意:一是每一种文化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结合各种主题和热点问题、传统节日,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坚定其爱国信念;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有计划地开展歌咏、舞蹈、书法、绘画及各种体育竞赛;三是积极组织和扶持学生艺术团体和运动团体,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偏向于形式性和娱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若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内涵深刻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一些纪念日、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创新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也可以把这些节日设计成为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连续性,增强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周申康 单位: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4
【关键词】群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953年,“群众文化”这一词语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60多年来,这一文化不断壮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而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群众文化,莫不是如此,其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强大的功能。但我国的群众文化虽然在新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并进一步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大问题。本文试图用理论联系实际,且结合笔者的工作,通过具体详实的例子来说明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发展群众文化的政治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而如今,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不仅仅靠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方面来实现了,文化在这一竞争中获得了重要席位,“软实力”的出现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一直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同时,也向群众学习。在此政策的号召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而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因素的形成又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
群众文化又被成为大众文化,是相对于“阳春白雪”而言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它很好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风貌,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石。在当代,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
群众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影响群众的审美趣味。
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以笔者所在的群众艺术馆为例,其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活动中心,为群众进行艺术培养及实践提供了场所以及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十分准确的资料。群众艺术馆在提供的信息和资料之时是有选择性的,那些能紧跟着时代潮流的先进文化我们才会选择给以公示。而群众在参观我们的群众艺术馆,并阅读这些资料时,就能获取到其中体现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其思想品质。
群众文化影响群众的审美趣味。群众艺术馆举办各类公益培训、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种文化潮流,体现了一种审美趋势,群众在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氛围,陈列出来的每一幅画,讲座中艺术家们不断强调的审美观,培训课上老师的课件,都在一点点地传递着高级审美的信号。群众在接受、吸收,内心里关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一点点地随之改变。
三、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方法
群众文化发展到现在,其显著的进步已无需赘言。但群众文化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资金的不足、国家支持力度不够等等,要想使得群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笔者看来,要想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基本的是要提高群众文化的建设。笔者提供了三个解决措施,仅以群众艺术馆为例,探讨建设优秀群众文化并加强群众思政治教育功能的方法,以资借鉴。
摈弃群众文化中的糟粕。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会与众多的外来文化相融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难以避免其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甚至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负面作用的污点。群众艺术馆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一定要对选用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用理论对其进行扬弃,加强把关。笔者作为群众艺术馆的艺术组织工作者,更须严格要求自己,把好这一重要关卡。
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全面认识到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就群众艺术馆而言,应充分认识到它在宣扬群众文化里的重大意义,给以其充分的资金改善其基础设施,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发挥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加大传播力度。人类步入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也层出不穷,从远古时代的岩石和龟甲、竹片,到后来的纸张,如今的电子屏幕LED已经各种手机、电脑、平板的大小不一的屏幕,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馆也应该紧跟这一时代潮流,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多方面利用这些资源。尤其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时,不再局限于展示历史资料,可以开设体验馆,加大吸引力,引起参与群众的兴趣,让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文化,掌握其精髓,自己领悟其中透露的优秀思想。
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远不止这些,笔者是以自身所处的文化馆为例,简单地提供一些方法,仅是个人拙见。
参考文献
[1] 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8(05).
[2] 孙磊.论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科技视界,2013(09).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5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作用
社科部负责的“两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路径,但另外一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夹杂在党校培训、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辅导员工作中进行的,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和明确分工,所以无法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合力,同时因为在人、财、物、时上没有保证,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空洞化严重。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是同步的,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完善和充实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精神风貌的形成,加快学校发展。校园文化不仅包含了校园建设特点、师生业余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也包含了精神文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形成有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处于时代前沿,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触途径广泛,在新思想的巨大冲击下,部分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思想潮流和新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自身校园文化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寝室文化节、美食节、书画展、艺术表演活动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思想教育内容承载在文化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具有导向作用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场所,文化荟萃、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新事物、新文化交汇的场所,随着国际化的渗入,文化碰撞及社会新思潮的流入,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具有净化心灵、文化时尚相结合的校园环境,以校风、学风等形成高度的意识形态,引导学校的思想价值取向。校园文化通过物资建设,如在校园中建立文化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基地等,通过内在文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文化的熏陶,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情操具有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并的文化系统,包括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文化环境汇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知识来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充实思想,完善人格;在精神氛围中,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遵守校园规则,从而塑造自身人格。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校园文化往往起到很大的陶冶作用,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洗礼。例如,校园文化通过建设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引入文化遗产、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校园添加积极上进的生活元素,使学生受到启迪,将景观、活动等外在物质内化为精神、素质和行为方式。
(三)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凝聚作用
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集结了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凝聚在一起,而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体现在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将学校作为精神寄托的乐园。同时,校园文化所创造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同学之间会建立起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而学生的这种关系越密切,学生之间的情感便会越深,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会越强大。另外,校园文化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更是凝聚校内力量的重要部分,学校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推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催动下,学生会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上形成一种激励。它主要是通过对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一些具有目标性质的校园活动来进行。首先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只有将自身融入学校大环境,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主动学习校园文化,并逐渐认同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获取正确的思想文化知识。在校园活动中,通过活动中的精神体现、目标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团结意识等,让学生积极上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五)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具有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中建立了相应校规、校纪、校风、校训等,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范围和张度,从而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自身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六)校园文化能够美化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审美功能,使学生在情感体现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境界。对学生来而言,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体验生活和美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观。
总之,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人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诸多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喜荣.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6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次课;真理包装;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79-02
作者简介:赵平,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编号:20122013SZKJSGC9-3)和安徽省精品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号:2012gxk186)阶段性成果。
一、“基础”第一次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我们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准备性与发展性问题指明了具体的思路,也为开展有效教学找到了具体的切入点。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即教学需要针对受众的现有水平、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等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效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的、实施的教学,更是教师不断发现和丰富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作为有效教学的具体切入点,在达成了最近发展区需要时,要及时引导、开发到更高一级的最近发展区,以不断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诉求;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善于引导启发,万不可包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即将达成还没有达成之时,不可跳大踏步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而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发展区,造成某一领域的真空和知识阶梯的断层。一句话,超出学生的胜任力会挫伤其学习兴趣。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瞻前顾后”,教学必须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个性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基于人的品德发展的层次性发展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应通过悉心观察,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其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提升学生觉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上有所提高,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应首先着眼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找到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任意拔高、搞“”。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脱离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下同)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应遵循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根据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把训练的总目标细化,制定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其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训练重点、安排训练内容。
二、“基础”课第一次课的价值分析
1.承上启下。承上,“基础”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应做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衔接、避让。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以及《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内容,做到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既相互衔接又彼此有别,自然过渡。启下,第一次课是“基础”课的绪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四门课程的总序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序幕。做好内容的衔接、避让后,还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美好形象,激发大学生学习之兴趣,为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响第一枪。
2.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功能。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影响深远,在以后交往中起心理定势作用。如果给人以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交往就有了基础,就能发展;相反,留下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就不愿意接近。上课也一样,第一次课的印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今后所上课程的态度。
3.激发兴趣之功能。应试思维忽略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与所教内容有关的“奇异”现象。这些现象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又不能用旧有知识经验去直接解释,既具有出人意料(超出预期)的效果,又有发人深省、引人探索的魅力,对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把某些“枯燥”的内容与生动的生活事件相链接,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将某些貌似 “过时”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现代科技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础”课第一次课的任务
1.本质认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是政治,阐述“基础”与政治有关,但不等于政治;政治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2.功能认同。完成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到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统一的转变。个体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以前人们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如稳定、激励、导向和动力等,往往很少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如果我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被看作是外在的强制要求,而是个人发展的一个内在需要。“基础”不是极端“克己”以“服礼”的教条,也不是劳神费心去死记的知识体系,而是大学生成长指南、成人向导、成才坐标、成功助手。
3.形象认同。
(1)教师刻板印象的消解。教师要实现严师到朋友的转变,不是天天板着面孔训诫、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形象,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的朋友。
(2)课程枯燥感觉的化解。避免大而空且枯燥的内容,抽象的原则、冰冷的规范的单调重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印象的科学分析与校正,使游离生活的课程回归生活。
(3)课程定位错误认知的排解。做好中小学主副课误解、外国不搞德育的误传等错误厘清工作,给其以科学定位,匡正中小学主课副课的错误划分。
4.方法认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他们考试方法的演绎,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基础”是值得学、应该学且能够学好的一门课。
四、“基础”课第一次课的形式设计
1.教师角色转换。在信息时代,传统师生关系被颠覆了。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了,教师和学生知识差距缩小了。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完成从严师到朋友的角色转变:知识上是可信的学者,学习上是可依的导师,生活上是可靠的朋友,人生过程中是可托的向导。
2.课程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定位在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之上――构建间性德育。德育主体间性的第一个含义是把德育看作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从而确证了德育是本真的(自由的)生存方式。这将有助于解决人为原则、规范而活,还是原则为人而存的问题。传统的德育理论把德育看作是对受众的改造或征服。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地强调德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德育的主体间性。其实,德育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征服,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自由交往,和谐共存。
3.语言定位。语言的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语言应定位在学术语言与口语之间,即大众化的世俗语言与艰涩的学术语言之间的言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做到通俗易懂;通俗语言是传达真情的最好媒介,用大众腔说话、用大众调讲事是为了使教育主体走进受众主体的心灵深处,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允许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谛听他们灵魂的声音。语言要突出其动作性、形象性、幽默感,逻辑缜密,激情流畅。
4.教学体系的转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成功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整体性设计与实践的结果”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体系。教材体系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需要而构建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而构建的实际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简单说:科学科研,重科学思维,重在求真;教材体系重伦理思维,重在求善;教学体系重美学思维,重在求美(方法艺术)。分别回答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课程实施过程所必经的第二次转化。”
总之,“基础”课的地位不可小觑。要真正发挥其功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完成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彻底涅,实现灌输模式到互学互教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单一到形式多样化的转变、理论宣讲到理论应用的转变以及教材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基础”第一次课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拉开精彩的序幕。
参考文献:
[1]翟小娜,等.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J].中国电力教育,2007.
[2]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赵平.德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5]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6]李廷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实现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