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1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复医学已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脑病康复、骨病康复来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并未被广泛认知,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止咳祛痰及茶碱类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主动康复。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法。同时结合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这些保健操可以带动胸背的呼吸肌运动,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可增强下肢肌力及下肢的灵活性[2]。

1.2.2营养康复支持。肺康复患者病程较长,消耗大,患者体质虚弱,故应加强营养,尤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3]。我科室根据辨证施膳总结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复的餐饮处方,同时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胀为度,忌饮食过量,忌食用不卫生、不新鲜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疗。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损害,加之肺部感染,进一步阻碍了肺泡气体的正常交换,结果引起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气又不能顺利地进入血液,因此大多数患者处在缺氧状态,要向患者介绍吸氧的好处,使其配合治疗。

1.2.4帮助排痰。支气管扩张、COPD、肺心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时,均可出现痰液增多的现象,应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使用药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帮助患者将痰液尽快排出体外。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无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肺病康复的诊疗方案也已成熟,在国内很多医院已将肺病康复作为康复科的一个项目进行临床科研,通过药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进行肺康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具体到本次研究,我们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

我们为患者安排的主动康复主要着眼于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呼吸操练习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类疾病的慢性进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时补充营养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力受到患者全身营养状态的制约。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预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长期慢性低氧,可引发肺血管广泛收缩及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对此应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氧疗。长期氧疗能显著提高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消除组织低氧状态,防止甚至逆转低氧所引发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青,余海滨,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67-68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2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医患和谐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 38.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3

[关键词] 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 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 124例,其中男13 026例,女10 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 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 传染性疾病构成

2.4 死因顺位情况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 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 段玉清,邱杰,李维成. 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 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 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 张姝,黄志,宋萍. 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 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 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4

入院后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无明显斑片状改变;肺功能检查:小气道阻力增加;24 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明显的食管胃酸反流,以夜间反流明显增加。给予抗酸、抗反流治疗,同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哮喘很快缓解,继续治疗并观察半年,未再复发。

所以,儿童反复咳喘,未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病理状态和 / 或给机体带来不适时称胃食管反流病(GERD)。

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功能发育不成熟,GER 在婴儿期非常常见。随着直立时间增多和固体食物的添加,到 2 岁时 60% 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 4 岁以后,甚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1]。大多数 GER 为生理性,可无症状;而病理性 GER 可引起一系列食管内、外症状和 / 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GER 主要并发症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狭窄和 Barrett 食管,而 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易误诊的原因

儿童 GERD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呕奶在婴幼儿时期极为普遍,除外少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等消化症状,绝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之外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慢性咳嗽、哮喘、反复肺炎、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症状表述不清,加上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当伴有咳嗽、喘息时,往往首先考虑到呼吸道炎症性改变,故而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或过敏。

本文的病例误诊为消化道外的疾病而进行治疗。这种反流的发生,不一定是大量、喷射状的呕吐,多表现为溢奶,轻度的┰辏不安静,睡眠欠佳,或是体重增加不理想。

GER 常与呼吸道疾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是因为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重症时,高碳酸血症使胃壁细胞碳酸苷酶活性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能反馈性地抑制胃泌素释放,使 LES 压力下降;

同时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食管长时间黏膜缺氧,食管壁血管收缩,食管黏膜抵抗力降低,造成糜烂和溃疡,促进了反流的发生和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咳嗽、哮喘等可引起腹内压升高、胸内压下降,导致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下降,进而出现 LES 松弛并发生反流。

治疗哮喘、咳嗽及支气管扩张药物可能也会促进胃食管反流,如茶碱能增加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松弛全身平滑肌张力,有潜在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进入食管的反流物可直接(吸入)或间接(神经反射)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2]。

GER 引起的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症状在临床也比较常见,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喉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等。其作用机制均为长期、反复的酸反流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改变。据报道,在经过抗反流治疗后,GER 伴发的上呼吸道和耳鼻咽喉症状可得到缓解 [3]。

诊断

因此,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该高度怀疑 GER 的存在:

餐后出现或加重咳喘的儿童,患儿多有喂养困难;

改变后出现或者加重的儿童;

反复出现夜间咳喘或加重的儿童;

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的哮喘儿童。

小儿 GERD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 GER 的可能。

在有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采取食管钡餐造影检查,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尽管存在阳性率不高、重复性和特异性不足的缺陷,但此技术简单易行,可了解食管形态、钡剂的反流,对食管与胃连接部组织结构做出判断,并能观察到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患,及食管黏膜的病变 [4]。食管 PH 值动态测定,食管动力功能检查及食管内镜检查,尽管可以提高确诊率,但不易被儿童接受。

小儿 GERD 的诊断应根据以下原则:

1. 具有 GERD 的临床表现。

2. 24 h 食管 PH 值和(或)胆红素值监测阳性。

3. 胃镜下食管黏膜无损伤诊断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损伤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治疗小儿 GERD 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是主要治疗目的,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抗反流手术治疗 [5]:

1. 治疗:将床头抬高 15°~30°,婴儿采用仰卧位,年长儿左侧卧位。

2. 饮食治疗:适当增加饮食的稠厚度,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过饱或睡前饮食。肥胖患儿应控制体重。

3.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适用年龄及不良反应。

(1)抑制胃酸分泌剂:治疗周期为 8~12 周,推荐降阶方案,先用质子泵抑制剂(PPI)1.0 mg/(kg.d)4 周,有效者减量至 0.5 mg/(kg.d)或用组胺受体阻滞剂(H2RA)维持 4~8 周,必要时可延长至 6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适当增加 PPI 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或改用其他 PPI。

①PPI:奥美拉唑,0. 5~1. 0 mg/(kg.d),早餐前半小时顿服;

②H2RA:雷尼替丁 4~6 mg/(kg .d)(每天最大剂量 300 mg);西咪替丁 10~30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800 mg,婴幼儿期单次剂量不超过 300 mg);法莫替丁 0.6~0.8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40 mg),分 2 次,q12 h 或睡前 1 次服用。

(2)促动力剂:周期 4 周。多潘立酮,每次 0.2~0. 3 mg/kg,每天 3 次,饭前 15~30 分钟服用。

(3)黏膜保护剂:周期 4~8 周。可选用硫糖铝、蒙脱石散剂等。

4. 手术治疗适应证:

(1)反流症状严重,并发食管狭窄、溃疡、出血,或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有解剖异常,如食管裂孔疝伴反复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3)与反流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如吸人性肺炎、难治性哮喘,甚至窒息。

参考文献

1.Suwandhi E,Ton MN,Schwarz SM.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infancy and childhood[J]. Pediatr Ann,2006,35 (4) : 259-266.

2. 许军英.侯晓华.胃食管反流检查方法对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13(6):260.

3. Megale SR,Scanavini AB,Andrade EC,Fernandes MI,Ansel-mo-Lima W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ts importance inear,nose,and throat practice[J].Int J Pediatr Otorhi Nolaryn-gd,2006,70(1) : 81-88.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5

关键词:阿奇霉素;COPD;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肺功能急剧下降,引发患者的全身性反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因此,通过对阿奇霉素药理作用的分析,对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均符合下列条件:患者年龄>40岁,稳定期COPD的症状和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期值为30%~70%;不包括哮喘和静息心率>100次/min最小的患者,患者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20例无阿奇霉素过敏现象的患者,无听力障碍,配合治疗,患者选择中医诊断COPD将呼吸系统疾病科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患者年龄(68±5.6)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8.3岁,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250mg/d;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1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吸烟史、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FEV1/FVC)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溴,常规治疗。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250 mg/d实验组,6个月的治疗结束时观察药物反应的变化,比较两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症状加重患者48h内治疗。

1.3观测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情况。在主要指标变化的比较,主要指标包括肺功能、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质8(IL-8),与鼻咽部定植菌进行检测,分别在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8例,治疗组49例,对照组27例,患者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通过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每日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为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效果良好。可以看出,在低剂量阿奇霉素口服每日减少AECOPD和咽部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但改善肺功能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常规治疗无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疾病,是缓慢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细菌感染导致加重患者及其特点是气道、肺实质伴慢性炎症和气道阻塞,并遵循缺氧引起的异常全身炎症状态的恶化。因为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感染的敏感指标,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粘附分子的上调反过来促进肺部炎症[2]。通过以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40%的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可能,由于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但目前的疫苗在临床治疗尚未广泛推广。红霉素能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频率,而实验组用阿奇霉素口服250mg/d,比较疗效。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阿奇霉素药理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血清CRP、IL-8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的非抗菌作用的表达,具有潜在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下呼吸道细菌定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治疗组每日给予250mg剂量的阿奇霉素,可有效增加患者体内细胞的蓄积,每日提供一定量的直接抗菌活性,减少潜在的细菌性病原体在鼻咽部定植。因此,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是抑制细菌感染有效,减少患者的鼻咽部细菌定植,并具有抗感染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增强肺部和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并预防COPD加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总之,通过对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比较。结果表明,阿奇霉素具有良好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鼻咽部细菌定植,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延长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预防有很好的(AECOPD)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听力损失。因此,在临床推广使用阿奇霉素时,可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6

在新型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医学观念与研究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王辰认为呼吸学界在敏锐、积极地运用新办法、接受新观念、实践新模式等方面仍显迟钝,学科发展仍显薄弱,研究欠活跃,以致在新形式下与其他先进学科的差距似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对于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国外已有多年丰富经验。以瑞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发现许多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控制不佳,原因不是医生没有诊断,也不是医生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而是没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随后瑞典设立了慢阻肺和哮喘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筛查和监测、控烟知识宣教、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将有慢阻肺、哮喘门诊和未开设门诊的地区进行比较,前者总的医疗花费为3万多瑞典克朗,后者则需要5万多瑞典克朗。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包括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急诊就诊次数、非计划门诊就诊次数等均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