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概念

农作物概念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作物种业;概念;内容;特征;对策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和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先导产业,也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并明确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增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自觉性,有必要对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

农作物种业即农作物种子产业,是指由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作物育种与引种、农作物种子生产繁殖、加工、贮藏、推广、销售、质量监控及管理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

现代农作物种业就是现代化的农作物种业,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条件,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并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作物种业。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内容

(一)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指在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种业科学技术,改善种子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种子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需求。其关键是利用先进的育种和制种技术武装农作物种业,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作物种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作物种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作物种业的过程。农作物种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其经济效益,取决于对自然力的利用和控制,取决于对农作物种子生理状况的改善和对其生长环境的调节。把农作物种业的各生产环节和技术措施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是指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种业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农作物种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种业生产率的目的。其实质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作物种业,实现农作物种业机械化、电气化。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划分农作物种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只有在农作物种业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操作,才能为现代科学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种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管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作物种业,建立合理的农作物种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作物种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育繁推一体化。实现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作物种业采用现代机器操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经营范围广,社会化程度高,必须相应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协调农作物种业各生产要素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以及产前、产中、产后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果。

三、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特征

(一)商业化育种。商业化育种是指种子企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投入研发资金,组织科研力量培育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活动。一是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紧密结合、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使其成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品种培育、审定、繁殖生产、加工销售、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转让的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制和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工厂化育种模式,按照市场化、工厂化的要求设置育种流程,开展品种研发,并对整个育种流程实施程序化管理,开展商业化育种。四是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和有效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作用。

(二)专业化生产。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指种业生产(泛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按照种子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种业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种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包括种业企业专业化、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和种业生产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作物种业企业专业化是指种业企业之间实行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形成生产规模化。农作物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是指将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全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农作物种业地区专业化又称种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作物种子。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对地区专业化有特殊要求,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地域优势,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种子生产结构,突出特色种子产品,确定种子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生产,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种子生产区域格局,从而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三)产业化经营

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种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把我国传统的种业改造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种业,建立一个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管理等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并且使这个体系中的种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为实现其产业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经营活动,其本质是种子生产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种子加工和贸易,把产加销融为一体,使市场带动种子生产,从整体上推进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转变,是加速种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种子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种业的经济效益。

(四)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作物种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供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作物种子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种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是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形成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作物种业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服务:一是科技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服务、科技指导服务;二是市场服务,比如市场信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品种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三是金融服务,包括银行贷款服务、保险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四是法律服务,如种子生产经营中矛盾纠纷的解决。

(五)科学化管理。农作物种业科学化管理是指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紧密的联系和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高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管理体系,提高农作物种业的经济效益。其实质是建立监管、调控和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将科学管理贯穿于各部门和各个环节,把科学管理落到实处。科学化管理要求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在宏观上,建立与现代农作物种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种业支持保护体系、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经济杠杆和手段调控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种子储备等手段调剂种子余缺和丰欠,平抑种子价格。在微观上,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品种管理科学化。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四是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强化品种试验和种子质量检测。五是实现管理方法和手段科学化,将经济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现代种业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发展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

(一)加大种业投入力度。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一是加大对种子科研单位的投入,增强种子科研单位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实力,使种子科研单位集中精力搞好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大对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和种子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初步构建集育种创新、种子生产和监管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运行顺畅高效的现代种业基础支撑体系。四是加大种子管理体系投入,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提高种子管理体系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种子企业大力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资源,在品种研发中重点发展商业化、工厂化育种模式。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确立种子企业的市场主体和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四)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科研、鉴定、育种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用地保护,制定和实施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对集中并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种子加工中心,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制度,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五)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治种,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着力提升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强化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强品种管理和质量管理,搞好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庆才.发展现代大种业迫在眉睫[N].重庆日报,2012-4-22(2).

[2]邱军.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化,做大做强我国种业[J].中国种业,2010,(10).

农作物概念范文2

1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2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可使分解有机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及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大为不利。

2.3直接危害农作物,降低产量影响品质

2.3.1酸沉降对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急性伤害通常指强酸雨或高浓度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农作物接触,其叶片在短时间(1~3d)内出现细胞死亡,严重者出现枯叶、枯枝、枯梢和枯株。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和土法炼硫窑附近常见。慢性伤害,一般指弱酸雨或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物长期与农作物接触,其叶色失绿或色素变化,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其可见伤害症状为过早落叶等。一般酸雨地区或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地区,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原因。

2.3.2不同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农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用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硫去熏不同农作物。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农作物伤害完全不同,可分为敏感性农作物、中等敏感性农作物和抗性农作物等3类。敏感农作物有大麦、棉花、大豆、菠菜、胡萝卜和辣椒等;中等抗性农作物为小麦、菜豆、花生、黄瓜、油菜和番茄等;抗性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

2.3.3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科学家试验后,估算我国南方7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约158.67万公顷,减产约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约1400万元。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叶面积小,蜡质层厚,可湿性差,对酸雨敏感性弱,但强酸雨仍可导致叶面扭曲,生成褐黄或褐红伤斑,造成减产。水稻生长期是翠绿色的,成熟期时是黄色的,1982年6月18日重庆下了一场pH值为3.9的强酸雨,某乡逾666.67hm2水稻叶片迅速变成赤色,这场酸雨灾害产量损失400t以上。大棚酸雨试验也证明,强酸雨将导致叶面产生赤色伤斑。酸雨造成蔬菜叶面黄斑,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蔬菜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农作物概念范文3

关键词:农业景观;园林设计;运用

近年来,在全球化经济之下,现代农业也逐步朝着全球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既带有生产功能,更具有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度假等生活服务及其改善生态环境等多元化功能。农业景观的出现为我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新的设计方向,为其提供了更为浓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色彩及其更为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规划当中,将会更加彰显园林的自然气息。为此,如何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农业景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业景观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所谓农业景观主要是将自然农业资源作为基础形态,在保留原始的自然元素前提下,融合农业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场景等多元素的景观,并非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形态或是精心雕琢的城市环境景观。农业景观不仅由多元素组成,更具有多重价值,如生态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在欧美等国家当中,农业景观的发展是较为成熟的,在理论方面也相继提出了农业社区和垂直农场等相关概念,在实践方面更是提出了度假农庄、探索农场及民宿农庄等相关案例实践,农业景观表现形式可谓是多彩缤纷。而亚洲国家在农业景观的实践方面也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韩国的周末农场和农园观光、新加坡的农业生产、休闲园区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景观建设来看,发展较为迅速的莫^于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而农业景观的理论和实践上仍旧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农业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变,通过园艺博览会、农业采摘体验园等多种形式在传承着农业文明,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将会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来融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

(二)特点

1.生态性

农业景观的生态性主要是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协调性两者组合而成。独特的生物多样式使得农业景观同时带有可持续性的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景观也逐渐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半自然栖息处,以此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

2.审美性

审美作为人类所固有的需求,对于自然美的需求更是与生俱来。农业景观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农作物作为自然产物的自然美和经过人工改造自然所产生的田园景观之美。前者有动态美、感官之美及色彩之美等;后者则有广袤无垠的沃野平原、蜿蜒盘曲的层层梯田、果木桑麻等别具一格的农田风光。

3.生产性

农业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形式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便是生产性。在景观表达上,农业生产是农业景观的基础表达形式。我国生态观光园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将农业生产作为核心,融合科普观光、休闲体验的一种生态园区表现形式。例如,讲述未来农林大世界所呈现的农业景观主题“汇聚现代农林科,展示未来自然田园”;又如上海昆山的丹桂苑被定为的大自然回归的主题公园等,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景观园区。

4.可参与性

农业景观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还具有可参与性,重点是让人们能够亲自参与到农业景观当中,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验农业文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农业文化素养。例如,沈阳科技大学的校园设计,便充分应用了农业景观这一元素。水稻及其地域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杨树等皆被大量的运用,并科学划分场地和路网。不仅有效减少了经济投入且又便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便于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校园景观设计中一道独特的田园风景线。

二、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部分园林设计师在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时经常将农业元素运用其中,或是将田园山水元素注入公园设计中,设计出一幅幅泼墨般或是清秀婉约的田园山水风景来。同时,也有一些设计师注重农业景观的局部特征,如将梯田式的农业景观表现形式融入到园林设计布局中;也有的设计师为了让人们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农业景观所据有的独特性和自然性,而充分捕捉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律动元素,使得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成为跟随大自然系统变化的景观系统,凸显生态性;更有设计师为了打造出浓郁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园林设计中,进一步提炼加工能够体现地域文化风情的元素,并融入其中,以彰显园林设计所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沉淀及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说,农业景观中所带有的独特自然元素、文化历史底蕴等都对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效扩宽园林设计的内容。

(二)延续农业历史文脉的作用

农业景观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园林景观的品位与品质,同时,农业文明充分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也是对我国农业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农业景观的发展体现了地域发展历程,更沉淀了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载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于农业景观蕴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人情风俗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等要素,才使得农业景观备受关注,且被逐渐应用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更是了解甚微,尤其是城市儿童,而通过在城市公园景观、动植物园景观等设计当中,加入农业景观,如种植农作物等,便能够有效使城市人们加深对农业生产、文化的认知。而设计师可将农业体验充分融入园林景观之中,让整个设计自然而不委婉。人们通过农业体验,也能够切实体会农业景观中地域历史的塑造形成。

三、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赏性农作物和园林设计相结合

不同农作物的观赏价值皆不一样,农作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从花卉、色彩及其果实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以此来选择出观赏性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来作为设计素材。而观赏性价值较高的种植方式又主要从艺术化造型、片植、孤植这三个部分出发来探讨园林设计中该如何应用。

农作物的艺术化造型应用主要是以种子和农作物等相结合的景观小品形式,来将其艺术化形成农作物绿雕或是农作物种子雕塑的景观。例如,寿光来博会园林设计就曾多次运用蔬菜造型雕塑,易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化景观。而农作物的片植融合了极高的生产综合效益、满园梨花香、清新油菜花、连绵几里麦子波浪等田园景观融合一身,能够直接凸显农业景观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园林设计当中选用片植方式可采用差异性的种属形式来设计出多彩缤纷、壮观美丽的整体园林风光效果。例如,沈阳建筑科技大学中的校园环境设计,便片植了大量的稻田景观,呈现出了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更为校园带来了壮美的自然田园风景。而孤植的选用主要倾向于株型较为优美或是花卉观赏性较高的农作物,如蔬菜盆栽等,再结合园林设计中的景石水致等来形成精致的景观。

(二)农业景观的情景化展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农业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的农业呈现出别致的农业景观。所以,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充分挖掘农业景观的地域文化以呈现出多元化的农业景观有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地域性的农业文明是农业景观情景化展示的主要方式,通过地域农作物和石磨、农具等将蕴含农业文化的景观小品相融合,能够描绘出一幅质朴自然、生机盎然的乡野情趣风光图景。

例如,青u世园会博览会中便设置了梨园春色和荷塘渔影这两个农业情景化的展示。梨园春色的情景化主要是综合了现有基地的片植梨树来设计农家小院,在院子中有采用彰显北方地域特色的现代农院形式,农院穿插梨林群落,创设出独具民俗风情、展示农作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同时,在院落内更是采用了雨水花园设计,建设浅凹种植池,种植香蒲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作物。而荷塘渔影顾名思义便是建设基地水塘,以呈现农家鱼塘景色为主,通过水车设置、农田水灌溉设施、喜水农作物如水葱、千屈菜等相结合,以展现水质澄清、鲜鱼肥美、青葱植物、一叶渔舟的农家景色。

(三)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农业景观最显著地特征便是生产型,而生产的劳作过程又是农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都市人整天忙碌于工作当中,游离于高楼大厦,对于大自然和农作物生产劳作的认知了解不多,然而,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倡,人们对于生态意识的认知、对于田园绿色风光的热爱也与之俱增,尤其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都是人们体验田园劳作,感受田园风光也逐渐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求。90年代以来,各种蔬菜果园采摘体验园和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景观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而以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也与园林设计相融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互动体验能够及其游览活动,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策划,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参与性,重新诠释新型农业景观,体现生态园林设计。

例如,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计中,便在改造农业梯田及其运用基地起伏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了蔬果园。而该种蔬果园并非只是传统的种植园地,而是能够根据世界变化,凸显种植物的观赏性价值。同时,在该园区内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可休憩和品尝果品蔬菜的场所,游客能够同时享受品尝农产品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带领游客进入和回归乡野的别样体验。此外,该蔬菜园采用了园林设计的造型手法,将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使农作物展现出别样的群落之美。并结合美学效应及其人们的观赏性要求,对整个博览会进行科学配置,在为人们科普农业知识的同时又展示了相应的农作工具、设计参与活动,使得现代农业科技与古农耕文明能够很好地结合,起到科普教育的功能。这也是当代园林设计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结束语

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若想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不仅要重视农业景观的相关特质特点,还应当充分挖掘农业文明当中的精华,使积极健康的生态农业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加强对所用的农作物的养护、科学栽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如此,农业景观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随着应用方法的不断更新,农业景观势必会成为园林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万凌纬.农业景观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6.

[2]张颖.论农业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1)

[3]古力扎尔・达吾提.浅谈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2015(04)

[4]刘衍溥,农业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以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农艺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5(05)

农作物概念范文4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7年开展以来,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下,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农作物概念范文5

关键词:土壤;肥料;可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0

俗语说得好:“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通过这句话不难体会到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粮食作为立国之本,不单单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注意粮食安全,土壤和肥料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壤的合理施肥和培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壤和肥料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同时以高产、高效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步入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壤和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整个农业体系中,提高土地的肥力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维护各种关系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粮食的单产量。但我国耕地肥沃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58%,耕地养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施肥技术相对落后,肥料的利用率过低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所以,持续培肥土壤和合理施肥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土壤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场地。土壤起着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稳定和缓冲环境的作用。同时,土壤还能持续供给农作物所需求的各种元素,充分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肥料却是土壤养分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肥料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既物质基础。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农民在施用肥料的时候都忽视了有机肥,而过于依赖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基础肥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明显下降,土壤缓冲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各类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致使我国大部分耕地缺乏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

耕地退化、流失、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近82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自2006年以来到现在,我国耕地面积已经缩减到1.22亿公顷接近了1.2亿公顷的耕地警戒线。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很难合理解决粮食问题,土地的承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是否能保护好现有耕地,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还面临着化肥十分短缺的问题,相反有机肥料却被白白浪费掉。当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化肥资源短缺的问题。农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元素,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是越用越少,而且还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养殖产业日益壮大,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数量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但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还让大量有机肥料养分流失。

3 解决对策

增加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简单说就是对耕地进行保育工作,主要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养分的综合能力,充分增加农作物体系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在贫瘠的土壤上施用有机肥,建立起良好的有机和无机结合科学施肥观念。做到根据土壤和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提高土壤均衡供给养分的综合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投入资金研发新型化肥,改进目前落后的施肥技术。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养分释放与农作物吸收同步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基本需求,有效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是未来肥料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3S技术对农田养分进行准确管理和精细施肥,按照田间每一单元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施入适当肥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产品的收入,还保护了耕地环境。

农作物概念范文6

关键词:种子;田间检验;纯度鉴定;异同

中图分类号:S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54—1

1 田间检验与种植纯度鉴定的概念

通常我们把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通过在田间对种子的品种进行真实性的验证和对品种纯度进行的评估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危害、异作物、杂草等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并最后确定其与特定要求符合性的活动称作田间检验。

种植纯度鉴定是指鉴定所种植的作物品种是否在特征﹑特性方面达到典型一致的程度,与标准样品比较,据品种描述判断其真实性。

2 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相同点

2.1 检测内容相同

田间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在田间对种子品种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对种子品种的纯度进行鉴定,并调查种子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危害﹑异作物、杂草等一系列情况。

种子纯度鉴定的主要内容是检测种子的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因此,可以看出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主体内容是相同的。

2.2 检测主体相同

田间检测与种植纯度鉴定在检测的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都必须是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承担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持有田间检验员证的种子检验员去具体实施。

2.3 检测时期基本相同

农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一般在苗期、花期和成熟期。苗期一般是农作物生长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毁坏;花期一般是农作物果实和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植物的各特征日趋成熟;成熟期的植物特征已近凸显,各种典型性状都以变现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这三个时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田间检测和种植纯度鉴定检测的最佳时期,因此,一般两者都会在这三个时期进行检测。

2.4 检测依据相同

无论是田间检测还是种植纯度鉴定都必须依据国家标准《GB/T3543.1—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

3 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区别

3.1 鉴定性质不同

田间检测的性质是通过对田间作物的检测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是产品检测。

种植纯度鉴定的性质却是产品检验,是对品种的纯度作真实的判定。

3.2 鉴定方式不同

田间检验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农民种植的生产制种田的当地当季的田间现场当时完成,依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多次检查,花期检验达2—3次。同时还要对制种区隔离情况检查:制种区与非制种区,制种区内各品种之间隔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纯度鉴定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可以在当地同季(与大田生产同步种植)、也可以在当地异季(在温室或大棚内种植)或异地异季(如稻、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冬季在海南省,油菜等作物夏季在青海省)进行种植鉴定。同时,在生长季节期间需检查多次,应在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充分、最明显的时期检查,以评价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

3.3 鉴定作用不同

田间检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制种田的隔离情况的检测,防止因外来花粉污染而导致纯度降低。

2.通过对种子生产技术的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田间去杂﹑去劣和去雄,从而防止杂株散粉和自交的发生。

3.通过对农作物田间生长情况,特别是花期相遇情况的检测,及时提出花期调整的措施,防止因花期不育造成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同时及时除去有害杂草和异作物。

4.通过对农作物品种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的检测与鉴定,判断种子生产田生产的种子是否符合种子质量要求,报废不合格的种子生产田,防止低纯度的种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4 鉴定程序不同

田间检验程序首先是对种子生产田基本情况调查:了解情况、隔离情况检查、品种真实性检查及田间生长状况调查;二是制定取样方案,充分考虑样区大小、样区频率、样区分布;三是实地检验,作好记载;四是结果计算与表示,汇总结果,计算各项成分的百分率;五是及时填报田间检验报告:基本情况、检验结果、检验意见。

种植纯度鉴定程序首先是根据GB/T3543.5的要求,进行试验地的选择;二是对种植小区进行科学设计。三是小区种植管理,保持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品种的差异,只要求观察品种的特征特性不要求高产,不允许间苗补栽补种;四是在整个生长季节都作好观察和记录,成熟期(常规种)花期(杂交种)和食用器官成熟期(蔬菜种)是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必须进行鉴定,记载的数据用于结果判别时,原则上要求花期和成熟期相结合,并通常以花期为主;五是结果计算与表示,表示方法:变异株数目、百分数;六是鉴定结果填报:品种纯度、异作物、杂草、其他栽培品种的百分率。

3.5 鉴定目的不同

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找出影响种子收获质量的各种情况并核查种子田的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从而依据这些检测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收获时符合规定的要求。

3.6 判定标准不同

田间检验依据的判定标准是各省制定地方标准,如四川省地方标准杂交玉米种子田间检验规程DB/T833—2008。种植纯度鉴定的判定标准是GB4404.1—2008,GB4407.1—2008。

参考资料

[1]?王芳.种子纯度鉴定方法及其评述[J].中国种业,2008(10):63—64.

[2] 唐佑根,魏贱生,林金桥,尹衡京,孙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田田间检验几种特殊情况形成原因及实际处理方法探讨[J].种子,2011(1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