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文1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市卫生局对各县(市、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或年终抽查,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R2-05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15-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ZENG Wei1,2, HUANG Qing-hua3, LI Hong-bo3, CHEN Ying4 (1. Nanning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nning 530028, China; 2.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530001, China; 3. Nanning TCM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4. Nann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clear” and “standardization”, expounded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in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Key words: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management mode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最终使服务人群少得病和晚得病,对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探索新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具有积极意义[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提升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共享医疗改革成果,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辖区内积极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新模式。兹就相关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

1.1 发展概况

1.1.1 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出现“倒三角”现象。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优质资源丰富,设备、人员配置及服务网络平台设备完善,健康干预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宣教独具特色及成效,如提供中医膏方调理等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南宁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为期3年的试点城市,已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和文化推广及体验馆,并打造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文化、技术服务的教育、培训、推广、体验、科研一体的平台,对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县区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却发展缓慢,无法提供系统、规范、优质服务,小部分县区仍未开设单独的中医预防保健科,社区及乡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仍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1.2 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 社会上许多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补充。目前,全国经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亦较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企业已超过140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2]。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4 704家,其中广西有122家[3]。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不完善 县级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仍存在平台建设不规范、服务流程不规范、技术培训不规范、文化宣传不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科环境形象建设不够突出,设备配置不足,内涵建设不足。

1.2.2 服务项目与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未能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甚至存在弄作假、乱收费现象。

1.2.3 人才匮乏 专业高层次中医预防保健人才不足,县区及乡镇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培养渠道有限,加之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有待健全,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人员流失仍较为普遍。

1.2.4 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现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环境设置、人员技能鉴定等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许多“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机构无收费项目,造成许多县区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运转困难。

2 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实施要点

以地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通过“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即加强市、县、乡三级紧密协作;明确共建规划目标,明确共建分级体系,明确共建责任义务;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传承规范)新模式,辐射带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建市、县、乡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1 加强市、县、乡三级协作

2.1.1 开展市、县、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网络平台建设 2008年以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国中医药办发〔2008〕37号)精神,南宁市先后在5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试点单位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宣传普及等内容。2013年以来,全市共有8家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全市123所镇卫生院和3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了中医民族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了中药柜、煎药机、中医治疗床、TDP治疗仪等中医设备,多渠道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1200个政府办村卫生所和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在1278所村卫生室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十方五技”(即10首常用方剂、5项中医操作技能),使现有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并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目前,南宁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2%乡镇卫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8.3%政府办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保健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经过近3年的建设和投入,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区域“治未病”服务平台,并于2015年2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其中部分项目排在国内前列。总之,南宁市在原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由区域内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2.1.2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南宁市在同步推进中医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序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机制,使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紧密协作,进一步整合市、县(区)、乡中医药优势资源,加快县、乡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快速提升县、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藉以推动城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移,开通县、乡需求人群合理顺畅向上流动的通道,让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促进病患者城乡双向流动。

2.2 系统规划、分级管理

2.2.1 明确共建规划目标 市、县、乡三级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建设做全、做细、做实,把让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宣传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全面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努力造福更多的基层民众。

2.2.2 明确共建分级体系 明确协作共建的一级牵头指导单位为承担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单位,各县(区)级中医医院为协作共建二级成员单位,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三级协作成员单位。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为共建协作技术执行部门,辐射带动基层单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2.2.3 明确共建责任义务 指定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一级牵头指导单位,承担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等相关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召集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和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优化诊疗方案。定期派出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平台建设、技术培训、诊疗服务和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基本条件建设,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接受和配合一级牵头指导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配合完成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牵头指导单位交给的相关工作任务。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指导三级基层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三级单位积极接受和配合二级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共建帮扶。

2.3 四个规范,整体推进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通过“四个规范”,整体推进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3.1 平台建设规范 严格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要求建设各成员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在人员配置方面,全部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科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级职称医师担任,中医健康干预设备配置均能开展针灸、熏蒸、推拿、热疗、电疗等中医诊疗项目,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效果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在共建体系内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等软件,牵头指导单位落实专人运行控制和远程业务指导。

2.3.2 技术培训规范 一级牵头单位地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每年选送中医骨干参加全国各类研修、适宜技术培训班,定期聘请院外专家到院指导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安排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规范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诊疗服务和规范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免费选送技术人员到一级牵头单位进修学习,优先享受《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有关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优惠政策,优先得到技术帮扶支持,同时定期下基层指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培训和中医药壮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相关培训均覆盖县、乡、村中医药人员及中医药管理人员。同时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评价机制,使技术培训逐步规范化。

2.3.3 服务流程规范 通过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使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规范、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制定诊疗规范,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3.4 文化传承规范 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重突出中医特色,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以及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中医治疗率、辨体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力争达到100%。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重点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及养生知识,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3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优势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主旨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全面、规范、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节省医疗费用的主要方法。据报道,将1元钱用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误工损失、陪护等费用,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积极意x[4]。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整合市、县(区)中医药优势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市、县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 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体会

4.1 把满足民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共建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移,指导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使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开通需求人群向上(市、县级“治未病”中心)合理顺畅流动的通道,改善民众的就医体验。

4.2 效果评价

①区域协作的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区域设置符合要求,设备设施配置满足“治未病”服务需求。②建立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实现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③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文化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④开展了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以及冬病夏治、膏方等中医调养服务项目。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科学研究合作项目。⑤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超过35%、20%。

4.3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通过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协作单位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得到规范建设指导、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使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内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5 小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国中医药科技发〔2013〕12号)提出: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为此,南宁市通过规范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服务流程、文化宣传,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县级中医预防保健科(县级“治未病”中心),逐步健全区域内“治未病”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和统筹城乡宝贵的中医医疗资源,较好地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三级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传坚,林黝龋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26-2527.

[2]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3,26(7):1-3.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文3

参合率创历史新高

2013年,全省应参合农民2217万,实际参合人数2202万,参合率达到了99.33%,创新农合制度建设11年来最高。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80元,参合农民个人出资60元,住院最高支付限额达15万元。

为了防止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山西省在提高农村居民大病保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结肠癌、直肠癌、肺癌、终末期肾病等20类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70%。前三季度,全省有9025人次享受到大病补偿,总报销额度达1.08亿元。此外,山西省还在阳泉、运城两市开展重特大疾病新农合保障试点工作,利用新农合结余资金为参合农民统一购买大病保险,最高保障额度可达40万元。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山西省在总结首批34个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新增49个县(市、区)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县数达到83个,占全省总县数的70%。

改革中,山西省确立了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为基础、以改革基本医保支付方式为核心、以落实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为保障,破除“以药养医”,重构补偿机制的改革方向。通过医保支付、价格调整、政府投入“三管”齐下,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止2013年底,所有改革县已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除了体制改革以外,省卫生厅狠抓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在83个试点县共确定了215个重点建设专科,组织35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83所县级医院,采取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区域协同、派驻管理团队等多种方式,将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到试点医院,使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在短时期内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山西省还积极探索城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经验,省人民医院、省眼科医院分别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方面进行了探索。

扩大实施范围

山西省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在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县级医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街办,开展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

启动实施了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颁布了《山西省基本药物补充品种目录(2013年版)》,增补了198个品种。对1700余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基本药物政策等相关知识培训。

建立了以省为单位的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监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中标药品价格与国家最高零售限价相比下降56.6%。同时,建立基本药物供货、配送企业诚信记录和市场退出机制,取消了13个配送企业和2个生产企业的供货资格。目前,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到货率保持在90%以上。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

2013年,山西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去年的25元提高到30元,服务项目由10类41项扩展到11类43项。全省累计为2800万城乡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298万65岁以上老年人、244万高血压患者、63万糖尿病患者、8.4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9.5万孕产妇和166.7万0~6岁儿童进行了健康管理,所有的县(市、区)都开展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外,还实施了多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4万座,为2.3万余名儿童免费发放营养包431.4万包,完成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40万人、乳腺癌筛查4.9万人,26.4万育龄妇女免费增补了叶酸,21万农村产妇住院分娩得到补助。

还为3.37万名儿童12.28万颗牙齿实施了窝沟封闭,对1.5万人进行了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对7.2万人进行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在10个县农村筛查管理1.2万例癫痫病患者。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优质卫生资源,完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59个,启动了省直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目前已有4所医院基本确定新院址,其中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已完成了立项、选址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将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市,全省新设置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2所;在农村,开展了村卫生室全覆盖工程“回头看”,建立了乡村医生退养政府补助机制和村卫生室信息化运行经费补助机制。

此外,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同时,加强医疗机构床位优化整合,全省共核减闲置床位1.3万余张,为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以及发展儿童、中医、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治、老年护理、康复等相对薄弱的专科医疗机构预留了空间。

引进培养双措并举

加大高端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落实京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内16所医疗卫生机构与北京13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协作机制;与中华医学会合作设立了“三晋医学英才培育项目”;依托“百人计划”引进高层次专家14人。

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组织630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医师对口支援210个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地区招收了270名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对300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550名全科医师、2535余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2545名社区卫生人员、3.6万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业务培训。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

全省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8%以上,结核病、艾滋病、麻疹等重大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症等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全省无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科学有序地开展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创建了16个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11个县城、6个乡镇创建的国家卫生县城(镇)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暗访。

依托山西大医院组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通过国家验收。圆满完成了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任务16起,救治伤员624人。尤其是成功救治了汾西矿业“9・28”透水事故2名被困11天的矿工,创造了医疗救治奇迹。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为净化医疗卫生服务市场。2013年,山西省卫生厅与省计生、公安、食药、军区、武警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各类监管单位6.6万个,查处案件3475件,取缔无证行医“黑诊所”702户次,对839家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整改。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构建省市县乡四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省市县三级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队伍,组建了山西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食品中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全省60%以上的县(市、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事件监测覆盖所有县(市、区)。

中西医协同发展

新修订的《山西省发展中医药条例》于2013年 10月11日正式颁布施行,为山西省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全省启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119个县(市、区)建立了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对吕梁山片区1万余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全省创建了12个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9个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个省级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40个县级名医堂、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全省新增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2个国家级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8个市县获得国家级中医预防保健项目,6所县级中医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科。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山西省卫生系统扎实开展了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群众就医感受不断改善。开通了12320卫生热线,共受理各类来电1.4万人次,咨询、投诉、举报、建议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