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的发展史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问题;发展建议

一、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峨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乐山以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辖县级市。全市辐员面积1183平方公里。地理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99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8.7%,平坝区占总面积的20.4%,丘陵占总面积的20.9%。耕地面积26万多亩,集体所有的总农业用地100余万亩。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机械化水平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峨眉山市的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9%。在耕种收的主要环节中(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按耕种收4:3:3的比例计算),机耕已经达到9719%,全市除了少数的坡地和小田块以外,能(需要)机耕的土地都已经机耕,机耕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小。机播面积158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494%,机收面积928万亩,占全市收获面积的2900%,是当前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主要薄弱环节,也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潜力和方向。

二、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使用新技术。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于犹豫观望状态,由于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的离开,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低,思维惯性很强,使得农业新机具推广没有受众。目前我市推广最好的农机作业就是机耕,已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广成果,而机播由于不适合小农生产,经多年推广成绩依然惨淡。

2.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和服务协会都没有建立。在农机作业服务中,一人一机的方式仍占绝大多数,农机作业市场发育迟缓,除水稻机收外基本都是农民熟人之间就近提供,没有一个相对广泛的信息服务平台,这就极大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也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为社会能够提供的服务总量的偏低,不能惠及到更多的农民,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机作业市场化的需要,无法准确及时的将农民农机作业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从07年我市列入国家购机补贴开始一直到2013年,我市农民购机踊跃,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超过7%,但是在农民机手培训、新技术推广经费上却是严重不足,本市财政对农机推广和培训的经费很少,只能由农机经销商对新购机的农民进行简单培训,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农机推广由于没有资金支持步伐非常缓慢,单纯依靠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推广新技术缺乏可行性。同时农机服务体系缺乏扶持基金,农机服务能力提高不快,农民没有看到先进机具和先进技术的效果,无法推广新的机具和技术。

三、针对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增加宣传和普及的力度,要让农民朋友自己认识到实现农机化生产对于发展农业的重大作用,这样农民们才能更积极的响应政府号召。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要对自己所管理的乡、镇、村提高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向农民传授农机使用方法,充分调动和带动起农民们使用机械化农具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新机具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2、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素质和效益。峨眉山市地区,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和油菜玉米收获机具的发展,开展机械化的普及,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还能促进农民增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生产实际需要,对于农民急需的农机具要重点引进和推广,积极的争取市财政能对本市急需的机具就行追加补贴,引进急需的机型,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耕种收上的协调发展,改变我市农机作业机耕独大的局面.

3、政府部门要逐步引导农民们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规模化能够带动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和为连片作业创造条件,这就能够提高我市机械化生产的效率。例如说水稻的机插秧,需要集中育秧技术难度较大,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从事连片的产业开发,或者迎进种粮大户,只有集中的大规模的经营才能实现耕种收全过程的机械化,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应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合理利用,一方面释放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让部分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就地打工,获取务工收入,早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4.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加高效的使用农机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同时作为农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对农业的引导,一是要注重先进思想的宣传和普及,让农民们都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二要做好农业社会会服务组织和市场的培育工作,并对其加强正确、科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再者,要做好农机服务的信息化一体工程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生活、交流、传播的便利,积极开展农机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还要做到政府对农机化发展政策上的引导、支持和帮扶力度,例如:可以增加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其次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机服务中介平台,让农机作业的供需双方在它上面实现公平交易的等等。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 运城市 绿色防控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46-02

1 现状和问题

1.1 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

目前运城市采用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色板诱虫、防虫网阻隔以及农业防治等各种绿色防控技术。目前这些技术运用范围和面积较小,有待加大推广力度,扩大运用范围和面积。

1.2 运城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2.1 普通农民认为防治病虫害的手段就是喷施农药

多数农户对物理、农业和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这些措施在病虫害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只认为出现病虫害喷药防除才有效,对预防和综合防治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

1.2.2 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薄弱

一些农民错误地认为病虫喷药后死亡得越快越好,只注重药剂的速效性,而忽视农药的持效性和防治效果。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没有用药安全间隔期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观念。

2 具体推广的主要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2.1.1 合理灌水施肥

在清洁果园的基础上,根据果园土壤养分的测试结果合理施肥,氮、磷、钾平衡配合,中微量元素合理结合,实行控氮、补磷、补钾的策略,提高作物本身抵抗能力。

2.1.2 防冻提质

海岛素主要成分寡糖,又名低聚糖,主要作用是防冻、抗旱、保花、保果、保叶、促进早熟、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采用防雹网,通过覆盖在棚架上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冰雹拒之网外,有效控制各类冰雹,霜降,雨雪等的天气的危害。

2.2 运用物理防控技术

2.2.1 杀虫灯诱杀技术

示范果园20,000m2安装一个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桃小食心虫等害虫。杀虫灯安装高度分别为接虫口离地面高度分别为1.5m、1.8m、2m,灯间距100~150m。从4月10日开灯至9月底结束。

2.2.2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每666.7m2悬挂5个性诱剂,诱杀果园害虫。从4月上旬―9月上旬,在示范区内亩安装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各3-5个,诱杀成虫,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落卵量。诱捕器可用废旧塑料筒、PVC管或纸箱自制。

2.2.3 糖醋液诱杀技术

4月上中旬,悬挂糖醋液瓶2000个,主要诱杀花期金龟子和梨小食心虫。每666.7m2悬挂3-5瓶,水:糖:醋为10:1:2。根据诱蛾量, 注意及时清理虫尸和补充液体。

2.2.4 黄板诱杀技术

4月中旬-6月底7月初,按每666.7m2,在果树枝条上悬挂20~30张黄板,上下边缘都进行固定,提高诱杀效果。据观察诱到的主要虫害为蚜虫、梨木虱、梨茎蜂、烟粉虱和蓟马等。

2.3 推广生物防控技术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推广选用天然的植物源杀虫剂云菊除虫素、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BT杀虫剂、苦参碱、农用链霉素和农抗120等防治桃小食心虫、蚜虫、红蜘蛛和腐烂病等多种果树病虫害的无害化绿色防控。

2.4 统一品种,进行种子包衣

核心示范区的北相镇李村,种植品种为舜麦1718;核心示范区的坤厚农场,品种晋麦84。2013年核心示范区秋播1,806,667m2小麦所需的种子全部进行种子包衣,药剂采用60%吡虫啉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

2.5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技术

在使用化学农药中,主要使用的农药有过氧乙酸、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和哒螨灵、吡虫啉等。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控制农药用药剂量和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农药。

3 效益评价

3.1 经济效益

通过提质增效示范,2014年果实膨大着色效果较好,示范区内枣果比正常用药平均单重增加2~5g,红度比正常用药早提前4~7d,每千克高出市场价格1.5~2元,按2.3kg/m2来计算,仅此一项增加收入80余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得到突现。

3.2 生态效益

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实施,综合应用了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使农药的使用次数减少,投入量大幅度降低。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大幅度提高,为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社会效益

示范园区的建设是植保工作的形象工程,也是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快速转化的有效途径。2013年在精品园建设上,为果农注册了果品合作社,所有精品园生产的苹果统一由合作社统一来销售。

4 发展对策

4.1 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

积极与外界沟通,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不断引进农业、物理、生物等各种先进绿色防控新技术,然后进一步整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绿色防控新技术。

4.2 集成关键技术

以运城市农作物绿色防控为主线,参与各种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形成一套适于当地特色防控技术模式,推进运城市的绿色防控工作稳步有序发展。

4.3 推进统防统治技术

当前,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以家庭为主体,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在病虫防治中要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规模化防治,推进“统购、统供、统配、统施”的服务,减少零散用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就能得以大面积推广。

4.4 探索农药使用补贴机制

在病虫防治用药期间,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统一购药,推广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引导市场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

4.5 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

农药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多个环节,必须将农药管理提升到行政层面,由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综合管理优势,协调综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农药管理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3

(一)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其农业具有土地所有权较为集中、机械化程度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等特征。与此相对应,农业保险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开办农业保险的历史较为悠久。这些国家都有较长的保险发展史,人们的保险意识较强,农业保险开办的历史也相应较长。德国早在18世纪就开办了农作物雹灾保险;1898年美国的私营保险公司开始承保生长期农作物多种灾害保险;欧美国家的牲畜保险最发达、开办的时间也最早,德国、法国、美国、瑞典、瑞士等国在19世纪就开办了牲畜保险。

2•承保面大,开办险种多。这些国家的农业保险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较为完备的技术,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德国的农作物雹灾保险,到1978年承保户数已达47万,承保农作物面积达360万公顷,保额达100亿马克①;瑞士在1948年就把全国马匹的93•2%保了险;日本在1967年承保的牲畜约占可保牲畜的73%②等。欧美国家的农业保险不仅承保面大,而且开办的险种多,从最初试办的一项或几项发展到现在的几十项甚至上百项险种。

3•保险责任范围逐步扩大。欧美国家的农业保险经历了从承保单一风险到综合风险甚至一切风险的过渡。这些国家在开办农作物保险初期,一般只保冰雹灾害,随着保险技术的提高和农场主对保险范围要求的增加,都过渡到了对多种自然灾害综合进行承保,承保的农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加拿大1917年对农作物保险只承担雹灾责任,到1959年便对多种农作物承保综合险,到1978年则在大多数农业区域实行了农作物一切险;美国从1939年开办小麦一切险,以后陆续开始试办棉花、亚麻、玉米、烟草、豆类、燕麦、柑橘等多种农作物保险,并从1980年起将“农作物一切险”推广到全国各个县和所有农产品;日本从1939年开办农作物一切险以来,到1960年以前就已有94%的水稻、52%的旱稻、77%的小麦和大麦保了险,一切险的规模相当大。

4•保险组织形式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的保险组织形式有不少是从原始的相互保险会社发展成保险公司的大规模经营。如1910年成立的英格兰全国农场主相互保险会社,由最初只承保会社内成员的牲畜,发展到1978年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保险公司。

5•多种费用及风险分摊方式。在这些国家农业保险的费用分摊,一般实行由农场主和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的方式。这种方法既能使保险公司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又不至于加重农场主的负担,起到了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日本就根据农作物的保险费率确定一定的补贴比率,如水稻是50~70%,早稻、小麦和大麦是50~80%;对牲畜保险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如对承保的牛、马补贴保费为50%,猪补贴保费为40%。美国的农作物保险,不仅采取政府补贴方式,还采取向政府进行再保险的方式,以进一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6•提供法律保障。由于农业保险已逐渐成为这些国家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为促使其顺利发展,就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得到法律的保障。日本在1929年就制订了《牲畜保险法》,1939年制订了《农业保险法》,到1947年又将这两项法律合并修改成为《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自1938年颁布后,到1980年前后共修改了12次,在1994年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产生了《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1996年再次进行修订。可见,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农业保险逐渐步入法制化阶段。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以亚洲国家最具代表性。这些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保险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1•开办农业保险的历史较为短暂。这些国家都是在取得民族独立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后才开始试办农业保险的,如印度从1961年开始农作物保险试点;泰国从1977年开办了小范围的棉花保险,1980年开办了奶牛保险,1982年开办了玉米保险试点;菲律宾于1980年成立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巴基斯坦从1981年由农作物保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农业发展银行试办水稻、小麦保险。

2•保险险种少,涉及范围小。各国都是在小范围里进行少量险种的试点,所开办的险种也是根据政府农业政策的重点,选择在农业生产中占比重大的农作物进行保险,如印度主要是小麦保险和少量的水稻、棉花和牲畜保险;泰国是小规模的棉花和牲畜保险,只有斯里兰卡和菲律宾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水稻保险。

3•保险责任范围较窄。这些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承担“一切险”,只有政府开办或有政府财政支持作后盾的保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一切险”。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泰国对农作物保险只负责气象灾害,不保病虫害。

4•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是联合共保或政府机构参与。如印度以综合保险公司为主,与邦、区级的银行进行联合共保;孟加拉国是以综合保险公司为主,与农业合作社合办。而政府机构参加农业保险的有:斯里兰卡的农业保险理事会,为农业部所属政府机构;马来西亚由农业部和农业银行负责开办农业保险;巴基斯坦成立了农作物保险委员会,其中农业部为召集人,农业发展银行为主要成员,并有保险公司和银行集团的代表参加。

5•保险实施方式主要是强制保险方式。如斯里兰卡对水稻实行强制保险;印度、菲律宾、泰国要求所有从政府农贷机构或别的商业银行得到短期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保险,保额以贷款额为限,保费直接从贷款中扣除,赔款往往也直接支付给放贷机构。

(三)原苏联、东欧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包括原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原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这些国家的所有制相同,其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也有相似之处。

1•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国有保险公司经办,如匈牙利的农业保险由该国的“阿拉米•比兹托希托”保险公司专营,其他国家则是由“国家保险局”或“国家保险机关”办理,这些经营单位都不是企业,而是国家机构。

2•除匈牙利外,均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如保加利亚从1981年起,农作物收成按五年平均收获量价值的35%为强制保额;牲畜价值的60%,猪羊价值的50%为强制保额,对保障不足部分可投保自愿保险。

3•政府对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保险是这些国家贯彻农业经济政策的重要措施。如原苏联就实行农村保险基金独立核算制,免交一切税收,保证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与稳定。

二、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重视,政府支持

各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均采取了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予以扶持。

1•法律手段:立法保障。各国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例如对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及水平、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式、农民的参与方式、费用的分担原则、税收规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农业保险中相当部分的强制险种也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并依法实施的。采取法律强制性的统一承保方式,可以使风险在更广泛的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分散,保证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2•经济手段:财税优惠政策。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一般都免征税收,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有的国家还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和资助,如承担农业保险的管理费和保险费的补贴责任等。

3•行政手段。除了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农业保险外,很多国家还鼓励采用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形式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并在行政措施上给予保护。

(二)以收支平衡为主要经营目标

一方面,由于农业面临的风险较大,而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较低,难以承受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费率;另一方面,高风险导致高赔付率,经营农业保险就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甚至更多的时候需要政府的补贴和资助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持续经营。所以不少国家的农业保险以收支平衡为主要经营目标。

(三)各国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不同

纵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各国,他们所选择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或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等。尽管各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同,但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保险色彩。可见,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既需要各国的不断探索,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对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往往由于保险公司财力有限、风险过大、成本过高而难以持续经营,所以需要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借助于财政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来支持其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国家农业保险立法的健全和完备。从我国建国后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一直缺位严重,从1995年颁布实施的《保险法》(第150条)到2003年新修订实施的《保险法》(第155条)中都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一方面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不受《保险法》规定的自愿原则的限制,可以采取强制方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农业保险法》没有出台前农业保险缺乏法律约束及法律保障。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农业法》第46条也仅指出“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我国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完善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配套的法律保障。

(二)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

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来看,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实行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成立国家独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分析起来问题不少:一是国家成了投资主体,公司经营的盈亏责任全部由国家承担,这种体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背离的,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可能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二是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难以通过体制转换得以解决,将会给经营管理留下“黑洞”。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产权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会长期困扰公司的经营。因此,应该特别强调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2月13日记者招待会上也曾指出:开展农业保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商业经营为主、以政策支持为辅”。

基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即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业收入扶持政策,即“绿箱政策(GreenBoxPolicies)”,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标的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将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既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又使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成为农民灾后补偿的主要经济主体;在现在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应加大政府的税收支持力度,免征所得税和调节税,以增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国家应在政策上允许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以应付农业大灾之后的保险赔款。从经营主体来看,我国既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又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因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技术和专业人才,可以节约机构设置成本及运作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还应该增加引进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以更好地吸纳外资保险机构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从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现状来看,如果实行由政府支持下的保险合作社和联合共保方式经营农业保险,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但其规模较小,风险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分散,因而可以考虑作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如果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虽然其经营成本较低,有利于农民的积极参与,但相互保险公司对我国来说还是个全新的概念,缺乏法律支撑和实践经验,推广难度较大。

(三)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 农机;农艺;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13-0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1]。尤其是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农机下乡、先进农艺技术培训等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助力。党的十之后,生态经济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为实现农业生态化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

1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1.1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农机与农艺相互关联、互相促进[2-3]。农艺的进步需要农机设备的功能支撑,而大批的新型农用机械不仅节省劳动力,而且提高了效率,农民实现了增产就会安心于农业生产。例如,在棉花的生产中,抗旱、耐碱的棉花种是农艺的结晶,而先进农业机械提高了采收率。从反面来看,农艺的进步如果没有农用机械的支撑,新品种的农作物在嫁接、施肥、保温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农作物增产得不到提高。总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

1.2 高效农业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高效、精细化农业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对于农艺技术的专家对农作物栽培、土壤酸碱度和肥力观测、农作物抗旱、抗寒、抗虫特性的研究,需要对农田进行科学的试验和观测,高科技农机为精细化农作物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在液体培养丝瓜、番茄等农作物时,需要对液体培养环境进行检测,对空气中的CO2浓度,在外部气温变化时需要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控制,这些都需要新型农机来完成。

1.3 生态农业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当前我国提出了“生态经济”战略,农业生产投入将会继续增加。生态农业也就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作物品种进行合理的培育或者改造,以达到最大的产量,并且在农作物废弃部分的处理上,需要农机进行打包和存储。例如,利用农村的沼气池和池塘的结合,将农业肥料进行发酵供给农民生活之用,将发酵的废渣用作池塘水产作物的食料,形成良好的循环,达到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2 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途径

2.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我国每年有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为1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很低。这种现象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体制,尤其是与推广人员推广能力有关。农场职工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质量。因此,要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布局,加强基层农技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4-5],注重外延力量的培育与利用。依托当地组织机构,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和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带动作用。

2.2 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支撑体系

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等农技推广工作必须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来完成。财政预算上,农技推广业务费用与农技人员工资支出分开预算,保证农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基层农技人员积极主动学习农技新知识、实践新技术。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注重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合力机制。

2.3 加快农艺与农机技术推广方式转变

实现“四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即由以技术推广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宣传转变,由以数量和产量为中心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以传统技术服务型向以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型转变,由以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变。

3 结语

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人们最关心的粮食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机与农艺的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现代农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不断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农民对新农艺和新农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努力。

4 参考文献

[1] 邱梅贞,李金生.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李世武,陈志,杨敏丽.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4):10-13,17.

[3] 梁井林.做好农机农艺融合任重道远[J].现代农业装备,2011(5):44-45.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5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即是农业的发展史。如今,“吃饱肚子”已经不是农业的重要任务,“吃得安全”(绿色农业)也已逐步走向普及化,我们不禁要问:未来农业又将走向何方?功能农业,即解决“吃得健康”正是一个新兴的方向。

现在,尹雪斌博士和他的老师赵其国院士正开展以增加农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功能农业”的研究,他们合著的新书《功能农业》已经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据尹雪斌博士介绍,他们出书的目的,就是尽早让更多的人知道功能农业,并由此获得健康,为养生铺出一条新路,达到解决“第二种饥饿”之目的,让生命之花更为绚丽。

下面,我们就一起对话尹雪斌博士,了解功能农业之于我们的意义――

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功能农业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内涵?

尹雪斌:功能农业就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等技术手段,在自然种养殖过程中让农作物吸收积累更多的矿物质等功能成分,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如富硒农产品便是功能农业的具体代表。在中国农业发展路线图中,农业高产技术(化肥、农药、基因工程)、绿色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功能农业技术(营养化、功能化)是农业科技的3个里程碑,其中功能农业目前处于农业科技的金字塔塔尖。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都将具备功能性,以满足人们健康改善的更高需求。

记者:说起食物中的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人们并不陌生。市场上,带“硒”字的保健品也不鲜见。这些是否就是功能农产品?

尹雪斌:目前,许多产品的包装上都标有类似“产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字样,消费者搞不清这些微量元素,比如硒、锌到底含有多少量。功能农业技术是将它变为“产品定量含有某元素”,也就是将农产品中有益健康的成分进行定量和提高。

记者:农业不同于流水线上的机械化生产,如何让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农作物含有定量的微量元素?

尹雪斌:近六年来,我们的研发团队针对一些关键技术展开攻关,采用生物营养强化和纳米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硒植物营养剂,效仿植物在土壤中天然的吸收路径,通过在贫硒的土壤中施用,定量改良土壤有效硒含量,并通过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转化生成有机硒,进而完全掌握了富硒农产品培育技术。此外,通过对富硒作物精细加工,制成有机硒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并广泛应用于食物中。在硒原料、添加剂等核心技术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内不同地区土壤特征、气候环境的差异,制定了20多项产品技术标准和6个地方种植标准。通过上千次试验,6万个土壤、水、农产品不同部位的系统分析,已积累了30余个大宗品种的定量强化技术规范,能够做到同区域、同品种、同地块硒含量达标稳定性。品种上涵盖了粮食类、十余种蔬菜水果、中国十大名茶,以及大闸蟹、甲鱼等水产和禽蛋。

记者:您说发展功能农业就可以消除“第二种饥饿”,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尹雪斌:人的健康除了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还需要19种矿物元素,除了钙元素,其他18种元素都属于微量元素,比如铁、锌、硒等。所谓“第二种饥饿”,指的就是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会影响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微量元素真的不容忽视。功能农业正是一种从作物种植角度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的农业,有望具有特定功效,比如在特定疾病预防、辅助治疗方面,通过吃饭就能够防治癌症,就能够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等。

记者:在众多微量元素中,为什么硒受到高度重视呢?

尹雪斌: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硒含量全面测量结果揭示:从东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国土面积72%的地区存在一条低硒地带,其中30%属于严重缺硒地区,种植的谷物95%都达不到国际硒含量最低的标准。据了解,国人每天硒的摄入量为40微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适宜摄入量为60~250微克。世界卫生组织告诫,中国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线!缺硒不仅会罹患“克山病”,还会直接导致80多种疾病,间接导致400多种疾病。据了解,美国和日本通过摄入大量含硒保健品进行补硒,比如奶粉里就有硒的成分,普通公民已经养成补硒的习惯,每人日均硒的摄入量达到120微克以上,恶性疾病的发病率特别是癌症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记者:硒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到底有哪些功效?

尹雪斌:经过国际上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确认,硒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对流感、哮喘等疾病的预防作用明显;美国等国的科学家确认,硒的长期防癌效果明显;除此之外,硒还对肝脏、心脑血管、眼睛、前列腺等均有保护作用。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还不止于此,科学家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6

无人机的发展是经过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应用领域,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代表性的不同功能类型的无人机产物,如战斗无人机、遥感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近些年无人机才渐渐被人们熟知,走进人们的生活视线中。无人机的产生最早是用于军事战争,是根据战争使用的战斗机改造来的[6],但是其价格较昂贵,成本较高。而后因为其便捷性、先进性、成本相对降低,又被推广应用于民用领域[9],如对不适合人员踏入的崎岖偏僻山岭的地质地貌监测,利用带遥感的无人机对某地区的信息情况进行获取采集等。近些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不断扩大,现已初步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5]。国外将无人机推向农业应用尝试还是较早的,首架用于农业方面的无人机是由日本一家公司于20世纪90年明的,用于对田间进行喷洒农药,预防虫害发生。这么多年来,逐步发展到对农田进行虫害以及自然灾害的防御[3]。因为在我国无人机技术还是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起步时间晚,应用时间短,起初对较大型农田、森林进行农药喷洒,使用的是有人机进行操控。然而使用有人机进行农药的喷洒,弊端是其喷洒范围是有限的,但无人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受地形大小的限制。无人机体积小,操作起来灵活、方便,可以随时起降,更适合于不方便进行地面操作的状况,在现代农业中深受重视[10]。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民思想传统保守,还停留于依赖人工种植的旧方式[11],没有推广使用先进的高科技技术,用于农业的无人机类型还比较单一[2]。基于遥感的无人机在某些方面要优于遥感卫星,如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方便、获取数据的时间短等。利用遥感可对农作物的信息进行获取,如作物的生长期、表型信息、覆盖率等,为农情监测提供依据[12];还可以将红外、图像分析等技术结合到无人机上进行更精确地监测与跟踪,获取更全面的地表、作物的信息,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处理[2]。我国还应大力研发更低成本、效率高的用于喷洒农药型的无人机,并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让农民早日摆脱农药的残害,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尽早地解放农民的劳动力、生产力[13]。

2无人机优缺点及对策

无人机之所以能在很多领域被大力推广,是因为其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因为无人机技术还处于起步时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深入了解了这些优缺点,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其发展[14]。

2.1优势

无人机体型相对较小,方便携带移动,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对作业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尤其适用于代替人去偏僻的山区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工作,风险低,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发生快没电的情况,它就会自动停止工作进行返航,保障了设备的运行安全[2]。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一般是垂直升降,灵活性好,在农业中大多用于低空飞行,不受大气干扰[15],从航空角度快速地拍摄获取并存储视野广阔的农田的大量信息图像,图像的清晰度、分辨率较高,提供获取的数据信息准确,便于之后监测、跟踪等分析工作的实时进行,作业效率高。以无人机代替传统人工去获取分析数据,不仅节省人力,效率高,时间短,防止人工造成误差[16],而且还能避免人工以及其他机械进入田地对农作物的损害。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工作,如喷洒农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不用农民亲自背上沉重的药箱去田里喷药。人工喷洒可能会造成喷洒不均匀、浪费,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自身还得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使用无人机去田里喷洒农药,会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既节约环保又安全,灌溉作业也同样有此优势[17]。在农业领域应用无人机,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2.2存在问题及对策

即使无人机拥有上述许多明显的优势,但还存在一些缺陷,发展不够成熟。从无人机本身来说,其飞行农作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飞行范围也小,这样会大大降低效率,而且其承载力不强,负载小,这样会导致传感器的数量少;且飞行过程中机翼旋转会产生影响监测的气流,降低定位精度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无人机的飞行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阴雨天和风大的时候不易飞行,阴天光照强度不好,拍出的照片不够清晰,影响数据的观察分析,以及其他不明飞行物的干扰,严重的还可能会对无人机造成损坏[18]。同时,无人机的使用方面还受到许多的限制,如法律规定、操作人员的专业性等。由于无人机普及范围还不是很广,且存在一定的威胁性,所以有规定的限飞区域、高度[19],对无人机的操控,还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否则会有危险[10]。针对上述存在的缺点,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解决。为了提高无人机遥感定位精度以及获取数据的精确度,可以通过开发搭载精度更高、性能更好,但重量较轻、集成度高的传感器的无人机。为了使无人机的飞行工作时间更长,可以将其体积设计的更小巧轻便,以及使用更清洁环保的能源供给[20]。为了避免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遭受外来物的侵袭影响,需要对其增添实时避让技术,智能化地检测危险物,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无人机被损坏。政府也应大力支持无人机的推广使用,适当放开对无人机的约束政策,并鼓励相关人员学会操控无人机[8]。以上述这些对策来促进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发展。

3无人机应用现状

无人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在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常见,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提高[21]。在农业领域大致分为获取农作物相关数据信息的农情监测和进行农事操作两方面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精准化。

3.1农情监测

无人机能够结合遥感技术以进行大范围实时精准定位,快速准确地获取需要测量的数据信息,代替传统的人工观察,前沿地进行分析监测[9]。监测结果也比较准确,如作物长势、植被覆盖率、病虫害的发生、土壤温湿度等。对作物表型的研究,包括作物的叶面积、株高等,近年来成为农业专家的研究热点。通过观察以航拍方式获得的作物表型信息的图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做出判断,准备后续的工作还能预估其产量,应用前景广阔[22]。对病虫害的监测,需要用到光谱传感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因为作物遭受病虫害侵袭的位置,其光谱特征会发生多样变化,不同于健康作物表现的正常特征,通过早期发现这些问题,及时处理,能有效避免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利用光谱传感器的特征参数,可对水质、土壤是否被重金属污染以及被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还可对作物类别通过不同的特征进行精准分类。通过分析这些信息,管理者可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不合适的措施进行适当调整,提升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3]。

3.2农事操作

运用无人机进行农事,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农田进行科学规划地喷洒农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无人机可从高空对农田作物进行均匀合理地喷洒农药,不受地形的限制,稳定性好。无论酷热的夏日还是严寒的冬日,都不需要人亲自去田地里工作,因为无人机可以按照提前在控制系统设定好的航线进行飞行,飞到目的地后,执行喷洒农药的指令,操作方还可知晓喷洒工作的进展[1]。机械喷洒较人工喷洒有明显的优势,省时省力又省药[24]。通过遥控无人机喷药,操作人员可与农田位置相隔较远,不会与农药有直接接触,防止人员中毒伤害,安全可靠。并且在喷洒过程中也不会直接接触到作物,避免对其造成损害,影响生产效率[25]。使用无人机进行喷洒,均匀有效,可减少水源和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以及残留农药对土壤的污染[25],利于水土保护[23],环保高效。运用无人机进行施肥有同样效果,还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7],提升农业最终收益[26]。

3.3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提到的应用范围,无人机技术还可在地形测绘、农业物流、播种、农村规划、杂交育种等方面提供帮助,应用市场广阔,前途可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