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1
北京市餐饮服务业安全管理规范第一条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餐饮服务的企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外经营的食堂和餐厅。
第二条 餐饮服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非法人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依法履行各项安全职责。
第三条 餐饮服务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
第四条 餐饮服务企业应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第五条 餐饮服务企业应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预案的演练,预案的演练每半年必须进行一次。
有关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应该掌握预案内容,履行预案规定的岗位职责。
第六条 餐饮服务企业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培训和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特殊岗位要依法取得作业资质,持证上岗。
第七条 餐饮营业区域通往建筑物外的安全出口应当不少于2个,1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大于80㎡ ,出口不应少于2个;建筑面积小于80㎡,可设置一个出口。
餐饮企业应设置应急广播系统和报警装置,遇紧急情况可以立即通知到大堂、厅房、雅间和后厨等所有部位。设立10个以上雅间的餐饮企业应在房间内设置报警装置和安全逃生路线图。餐厅、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其它主要疏散线路的顶部、地面和靠近地面1米以下的墙面,应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中英文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0米,并保证疏散标志明显、连续、不遮挡。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1米范围内禁止摆放物品。
疏散门必须向外开启,宽度不得小于1.4米。
第八条 应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对于地下房间、无窗房间或有窗扇的地上房间,以及超过20米且无自然排烟的疏散走道或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40米的疏散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第九条 餐厅、疏散通道应设置火灾事故照明,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0.5Lx,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30分钟。
二层以上的餐厅,营业面积大于80㎡ ,其疏散楼梯应当不少于2个。
餐饮企业与其它建筑毗连或者附设在其它建筑物内时,应当按照独立的防火分区设置;商住楼内的餐饮经营场所与居民住宅的安全出口应该分开设置。
第十条 餐饮服务企业建筑面积大于1000m2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栓系统、火灾事故广播等消防设施。对上述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测试,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修复,随时保持其完好有效。
应在餐厅、操作间设置轻便灭火器材,灭火器材配置点的间距不应大于20米。
第十一条 电器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电器工程安装标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各厅室须设置电源控制分闸,电源线与可燃结构有安全距离,或设非燃隔离层。配电线路须穿金属管线保护,不得采用塑料线。禁止拉临时电线,凡移动的电器设备,其电源线必须采用橡胶电缆。不得超负荷运载。电气设备每年至少由具备资格的专业部门进行一次安全检测。
第十二条 所有餐饮企业抽油烟机、集烟罩、排油烟管道的清理工作纳入防火责任制,实行重点管理,每季度应全面清理1次。排油烟管道转角处的清理每月应不少于1次。
第十三条 对燃气管道、燃气管道自动切断阀、调压装置、燃气灶具、阀门,每日下班后应认真进行检查,并有记录备查。
使用燃气、调压装置室等重点部位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探测器,对探测器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测试。
第十四条 高层建筑的燃气应采用管道供气,禁止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设置在地下的食品加工餐饮等部位禁止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
第十五条 使用和备用液化石油气总重量超过100kg、钢瓶总数超过30瓶的应设置专用气瓶间。使用和备用钢瓶应分开设置,并用防火墙隔开,气瓶间内不得设置电器开关,不得放置易燃物品等杂物,应有通风设施。瓶库周围应划定禁火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相应数量的干粉灭火器。
第十六条 灶具与钢瓶之间的净距离应大于0.5米,灶具与钢瓶之间的连接软管长度应控制在2米以内,软管按规定更换。
第十七条 餐饮服务业使用特种设备的,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用的特种设备应当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超过检验周期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
关联法规:
第十八条 餐饮服务业使用特种设备的,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第十九条 有24小时的值班制度,并明确值班人员和值班时间,做好值班记录;值班时应坚守岗位,遵守值班纪律;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20xx年3月24日起施行。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餐饮业是我国较早放的行业。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不断涌进,对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餐饮行业竞争局面激烈仍将维持。
国内餐饮产业由于走出国门、跨国经营的企业还不多,中餐在海外发展的主要顾客群还是华人华侨,中餐也是当今世界华人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但由于中餐要求品种多,烹制工艺各异,季节变换对饮食产生不同要求,故中餐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标准化、工厂化,所以其走出去之路就显得步履艰难。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50-01
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倡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从而让中职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顺应了餐饮服务与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对餐饮专业人才的需要。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应用于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在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餐厅氛围,通过实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同时,在教学中,也要进行适当的操作礼仪训练,使学生充分领悟到餐饮服务的职业理念,由此培养其职业兴趣。例如,在专业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仪容与仪表进行严格要求,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此外,可以成立学生餐饮服务技能队与餐饮礼仪队,可以通过服务技能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让他们在竞争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的服务技能。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校外实训基地酒店管理人员来校举办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服务业,增进学生对酒店的认识,使他们与服务业之间的情感更加稳固,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丰富教学方法
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餐厅对客服务这一块的内容时,教师要对服装进行统一规定,使之成为一种鲜明的专业标志,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还原真实场景。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迎宾,并向来宾推销菜肴,让来宾充分了解酒店特色菜品;席间服务时,学生要自主上菜,并掌握上菜礼仪,然后是分菜,了解每个菜应该摆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接着,学生要向来宾介绍菜肴的营养价值;最后环节是收银找零与送客服务。通过这样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角色运用与转换的能力。因此,对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训练是十分有效的。
三、规范示范
教师是否掌握了娴熟的操作技能,示范动作是否优美与标准,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造成十分直接的影响。教师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亲自示范,做到规范准确,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之感。例如,教师在课堂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自己扮演服务者,让学生扮演被服务者,通过自身示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服务的规范性,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兴趣。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根据餐饮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师要清楚进行考核的目的不只是分数,而是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餐饮服务的专业技能。例如,教师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采取多元化与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某些严重影响服务质量的单项进行严格控制,并将其纳入考评体系。例如最低时间要求、操作顺序错误、仪表仪容、托盘摔坏等等。此外,要将学习成果、团队合作、态度、出勤等一并纳入考核体系中。
五、完善实训软硬环境
完备的硬件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校有充足的餐饮实训设施与设备。只有具备适用、适时、适量的实践硬件条件,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和课余训练条件与场地。所以,我们要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条件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例如,学校酒店专业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专业经验。软教学环境为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随时做好准备,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师资人才,轮流安排教师到酒店行业进行脱产实践或者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
六、结束语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利用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餐饮行业对餐饮专业人才的需求。渗透式实训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课堂外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场所,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堂外加以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餐饮服务和管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白利芳.浅议如何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效果――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江丽容.浅谈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课的课堂管理[J].中等职业教育,2009(22)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餐饮业;海底捞;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26-03
一、 中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餐饮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营业额逐年提升。我国餐饮业自“八五”以来,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势头。“八五”期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30.8%;“九五”期间增长率达19%,年均安置就业人员约160万人;“十五”期间前4年仍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餐饮业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继续扩大;餐饮市场更加繁荣,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趋势更加明显;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餐饮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二)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1.餐饮企业盲目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管理
从目前餐饮行业的投入和市场定位看,缺乏鲜明的个性,无序发展较为突出。不少餐饮企业是跟风投资,没有明确的客源定位,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餐饮企业平均存续时间只有2—3年,真正留下来的餐饮品牌企业屈指可数。同时,国内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不尊重人才等现象,科学管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餐饮行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急需提升。
2. 餐饮业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流动频繁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大部分为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人口,这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近年来,餐饮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员的短缺和流失现象,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状况,要想使中国餐饮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餐饮业是一个以提供人的服务为主体的行业,所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餐饮业对“人”的管理。
二、管理理论的借鉴
(一)服务业的特性
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如下特性:第一,无形性。服务在购买之前是不可触知的。第二,不可分割性。服务与其提供者是无法分开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第三,多变性。服务品质会因提供者、时间、地点以及服务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第四,不可保存性。服务无法储存以备之后销售或使用。
基于服务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服务行业成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对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应该探索其特有的方式。
(二)国内外对“人”管理理论的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管理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虽然它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真正进入国内更是只有短短20余年,但纵观百年管理理论的风云变幻,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无疑能使企业更积极、更主动、更清醒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西方的管理理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其中主要的对人管理的理论有人性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人性假设、人的需要对员工的激励以及领导决策模式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同时,对于服务行业的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管理学科内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面临服务竞争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虽然已经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过程,虽然在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概念、特征和一些理论探讨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早对服务管理提出的普遍所接受的定义为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驱动力。从定义便可看出服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质量。因此,对餐饮业的管理核心便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以使员工能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民族餐饮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总结——海底捞的成功案例
(一)海底捞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餐饮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其中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火锅行业更加成为了竞争的热点。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海底捞却做到了。
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火锅店,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名店起步,在17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餐饮服务公司。目前,海底捞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50多家直营店,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并先后获得了“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等多项殊荣。2011年海底捞实现销售额约20亿元,同比增长25%。从每家海底捞饭店门口等位区差不多和就餐人数相同的等待者便能清楚地看出海底捞在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 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模式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1.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造就了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它所提倡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方式。在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其服务“特色”也日益丰富。海底捞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这种理念和服务方式使海底捞塑造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2. 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对于海底捞这样一家火锅店,大概给顾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其优质的服务。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走访几家海底捞你会发现几乎每家海底捞都是一样的情形:等位区里人声鼎沸,等待的人数几乎与就餐的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等位场景。等待,原本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海底捞却把这变成了一种愉悦: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可以享用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海底捞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3. 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成就其核心竞争力
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是人,特别是在餐饮业这样的行业中,用人机制直接决定了顾客的感受,进而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大家都知道海底捞赢在其独特优质的服务,而这种优质的服务恰恰缘于其独特的用人机制。海底捞从顶层的管理人员到直接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餐饮业大部分服务人员可能很多都是来自农村,而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海底捞管理人员也都是接受教育很少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其实很简单,海底捞用人的一大原则是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这样就使得海底捞的从业人员都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同时,领导层很容易理解服务人员的心里。这也成为其他企业学不到也永远无法超越的原因。
4. 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
对于这样的一种用人模式,没有有效的管理也是行不通的。海底捞的服务员的脑海中都认为只要努力,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成为管理人员,因此员工把海底捞当成自己改变命运的方式,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在如今的科技社会,不了解现代化的工具是无法适应的,因此海底捞还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培训,使其更好地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三) 可借鉴的成功之处
海底捞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餐饮品牌,这对餐饮服务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海底捞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对员工的管理,而这也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1. 真心关爱员工
服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大众的眼中服务业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行业,从业人员大都是学历较低、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而这些从农村来的服务员并没有像在其他地方打工一样住着城里人不住的地下室。海底捞给这些服务员租城里人住的正规楼房而且地址都是在离餐厅很近的地方,因为不想让他们在人生地不熟、交通不便的北京受奔波之苦。海底捞就是这样把员工当成家人来对待,关心着他们的衣食住行,满足他们生理的需要,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员工自然为了海底捞奋力工作。
2. 充分信任员工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悉的餐厅服务员只是作为“打工者”,他们在企业中出卖的只是体力劳动,因此,服务员才被认为是地位低的工作。而在海底捞,这种情况改变了,在对待顾客上,海底捞给每位服务员充分的信任和授权,因此在海底捞我们永远也见不到为了不必要的小事而服务员难为的只能找经理解决的场面。在海底捞,服务员可以根据情况给顾客赠送、打折甚至免单,这种模式使得顾客在就餐时遇到问题得以迅速的解决,大大减少了顾客的不愉快。这也是对服务员的一种尊重,虽然这些服务员大都来自农村,但他们跟所有的人一样有马斯洛所说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海底捞的员工便得到了很好的激励。
3. 为员工创造机会
传统意义上来讲,餐饮行业服务员的工作是所谓的没有前途的工作,服务员就只能是服务员,他们所做的只能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在海底捞,服务员也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有不断提高自己和晋升的机会。之前的企业所能做的最多是给优秀的员工以奖励,而海底捞有一个让人大为惊讶的举措是所有的经理层都是从服务员做起,这个看似荒唐的政策给了所有服务员以很大的鼓励,而且现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有效的。海底捞的服务员始终抱着双手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海底捞奉献自己的一份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海底捞献言献策,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待着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
海底捞这种特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充分验证了管理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海底捞从人是“复杂人”的假设出发,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从底层的生理安全需求到顶层的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海底捞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的管理自然使得员工和企业形成合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四) 值得商榷的部分及不足之处
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餐饮业,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的餐饮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今年下半年海底捞也准备要进军海外市场,然而这样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仍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国外市场的品牌定位
目前,大部分中餐业进军国外市场后都很难形成规模,面对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国外的华人,但是海底捞却准备把分店开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区,想要征服美国人的胃口,这就存在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一般中式餐饮在国外主打中低端市场,人均消费大概在20~30美元,而海底捞的负责人表示,海底捞在国外主打中高端市场,在美国人均消费40~50美元。在美国中餐业发展并不是很繁华的情况下,这样的市场定位能不能走得通,还是一个未知数。
2. 服务是否能成为国外市场赢得顾客的关键
在中国,海底捞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靠的就是其优质的服务,而海底捞向国外市场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将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复制出去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餐要有家的感觉,因此海底捞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用餐者很舒心,而在美国这样一个本身追崇“顾客至上”的国家,这样的服务会不会凸显出来。同时,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他们所追求的服务是一种适度的服务,海底捞这种主打贴心、主动、积极的服务能否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同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对人员的独特管理如何形成规模
海底捞靠师傅带徒弟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组建服务团队将成为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把国内的员工带到国外去,完全采用中国的模式没有办法实现。那么,服务员本土化,在国外招聘员工,能否做到像在中国一样把海底捞当成家、真正地为顾客服务就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把原来固有的经营特点有效地嫁接当地的市场和文化。海底捞长期在中国形成的这种人员模式,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也成为了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结论
中国餐饮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形成可行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关键是如何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管理者应该尽量避免那些不合时宜的硬性制度规定,给员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改变人们对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认识,壮大餐饮从业人员的规模,提高他们的素养。现代餐饮企业在建立管理模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阶段以及发展方向,切忌盲目跟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从而使餐饮业更加快速的发展,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池进.餐饮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1).
[2] 荆林波、马彦华.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01).
[3] 吴青.从海底捞的激励模式看我国连锁餐饮业一线员工的激励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13).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餐饮企业 流失率 以人为本
餐饮企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大,而餐饮服务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术不仅会影响顾客对餐厅的感觉和满意度,而且影响着餐饮企业的声誉及效益。近年来,餐饮业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但餐饮企业几乎都面临了"招工难"的问题,餐饮行业出现"用工荒"现象。
一、餐饮企业用工现状告急,服务员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近6年来,餐饮企业几乎每天都打着招聘广告,而且80%都是在招"端盘子"的一线服务员。就连高星级酒店的餐饮部门都出现招工难题。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率一般应为5%-10%左右,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餐厅的流失率也不应该超过15%。然而,据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的餐厅员工的年流失率均在30%以上,有些餐厅甚至高达40%,也就是说,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这些餐厅的员工就要完成"新老交替"。所以就出现了不少餐厅"天天招人、天天走人"的不正常局面。[1]人员的频繁跳槽,不但会给餐厅带来培训成本的增加,更主要的是造成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从而流失回头客。
本人曾追踪调查某技工院校的餐饮管理专业毕业生,从2003年-2013年间,连续8届毕业生,能够从事餐饮企业3年以上的人员不到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地位低,服务员的职业荣誉感极低。
所谓职业荣誉感,是指一定的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作为从事本职业的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2]
餐饮一线服务员入职门槛较低,一般初中甚至小学文化就可以做,在社会上不少人眼里这个行当属于"低档、服侍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而我国国民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低素质客人常调戏服务员,甚至故意为难、挑剔服务员。做得好的服务员亦难获得顾客认可与赞赏,做不好等待的却是投诉。社会认同感低导致服务员自身也缺乏职业荣誉感,而服务业"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要求服务员都应该以顾客为先为对,即使客人做错了,也要顾及客人尊严而忍让。因此很多一线服务员不愿长期从事餐饮业,尤其是现在的80、90后年轻人就更不愿意做这行。哪怕是学历不高的中技学生,他们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极少。很多都是迫于无奈或是不了解才选读的。
(二)工作时间长,福利差,待遇偏低。
一般餐厅营业时间从上午10点开始至下午2点、再从下午5点一直到晚上客人走光为止,只有中间一段休息时间。餐饮服务员每天工作时间普遍都近10个小时,而且不少餐厅服务员休息日只有一周一天,节假日基本都要加班,停休。同时,加班费基本无法按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常常采用淡季补休的形式。这无形中再次增加了餐饮服务员的被压迫感。
待遇方面现虽较以前有所提高,比如2013年深圳餐厅服务员人均收入将近2300元,比最低工作标准1600元多600元。[3]但在扣除社保、医保、失业保险后,以及房租、水电、伙食等外,基本就无剩余了。总体而言,餐饮服务员的工资涨幅仍远落后于物质涨福,导致餐饮服务员跳巢到更高收入的销售、通讯等服务业。
(三)管理模式缺乏规范和人性化,家族管理普遍、激励措施较少,奖少罚多。
多数服务员抱怨企业的管理缺乏人性,过于强调企业利益而忽视员工利益,比如前面提到的加班无补贴,淡季补休。同时,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忽视不管,晋升人员多考虑有关系的人员,激励措施极少,奖少罚多,让服务员更觉前途渺茫,餐饮企业往往没有一个较平等的与一线服务员对话的平台,很多时候,面对不平等的制度,服务员也只能忍气吞声,一旦有更好的择业机会便会离职。
(四)餐饮企业乐于招聘年轻服务员,但新生力量的求职心态普遍在餐饮业中属于"骑驴找马"状态。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喜欢聘请18-25岁的未婚女性。即餐饮服务员进入了"80、90后"时代。此类劳动力多为计划生育时期出生,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相对前一时期有所提高,愿意从事餐饮服务员的人员不多。这群人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较呵护,相对追求自由度和舒适度,受气能力、吃苦能力更弱,不愿委曲求全。这群最有牛犊精神的人员做餐饮做服务员的心态就是"跳板",因为餐饮服务员准入条件低,对于暂时无较好工作的人员是个不错的"跳板"。这类年轻人总是侍机跳巢,极不稳定。在餐饮企业中由于年龄小、辈份低,最常受到欺压。然而他们工作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追求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有着"东家不好,打西家"的洒脱。
二、餐饮企业留住餐厅服务员的对策: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的涵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4]
这种管理方式更强调尊重"人性"。突破以往只把服务员当"经济人"看待的管理方式,强调重视人的需求的管理。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餐饮企业实施的重要性。
服务员是餐饮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即,餐饮企业管理首要是服务员的管理,餐饮企业要想为顾客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将服务员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服务员的需要,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餐饮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具更重要地位。 该方式强调重视员工,服务员工,激励员工的理念,能化解当今餐饮企业服务员高离职率的矛盾。
(三)餐饮服务的特点是"人"的服务,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有优质服务。
客人到餐厅就餐是一种无法复制和更改的经历,这场经历的感受最主要的就是取决于餐厅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在餐饮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服务员是在第一线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服务员的工作态度、情绪直接影响着顾客的用餐满意程度。而餐厅服务员也是"人",他们具有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需要他们以"微笑"面对客人,为客人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就得让餐厅服务员首先有愉快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管理人员对待服务员是冷冰冰的,管理制度又是非常严厉欠合理的,服务员又如何能拥有愉,又如何让这种愉进一步的去感染客人,给客人一次愉快的用餐经历呢?
1992年,美国罗森布鲁斯公司的总裁撰写的名为《顾客第二》的专著中向"顾客就是上帝"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是其成功之道。员工满意是相对于顾客满意而提出的,它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倡导"员工第一","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哲学。这与"以人为本"管理是不谋而合的。
三、餐饮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
(一)研究餐饮服务人员的需求与期望,合理的给与满足。
餐饮服务人员的需求与期望可以归纳为精神与物质方面。
1、物质需要方面应适当提高服务员待遇及福利。
根据本人追踪调查的结果,多数服务员离职的首要因素就是餐饮企业给服务员的工资较低,难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尤其在大中城市,房价高涨,仅住宿和交通开支就占据了近6成的收入。许多餐饮服务员都是来自异乡或经济较落后地区,他们追求生存及被当地人认同的意愿比本土人要强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他们更多的还处于追求生存、安全这个层次。大城市的繁荣热闹与其窘迫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今餐饮企业有些过于追求自身利益,未能考虑到员工的利益,服务员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适当的提高服务员的工资水平势在必行。
2、精神需求方面应尊重员工,让餐饮服务员有归属感,多组织娱乐活动团结员工。
餐饮企业虽一时无法改变餐饮服务员的社会地位,但却能从内部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地位。平时餐饮的工作都比较耗时费神,如果餐饮组织能定期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将大大提高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主要来自外地的年轻员工尤其重要,真正的"家"应该是有欢笑的,比如食尚国味饮食管理集团,他们的员工主要都来自山东一带,服务员集中在20岁左右,每个月,他们都会举办一期文娱活动,还举办生日聚会、技能竞技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让该集团的员工有较强的归属感,服务员流失率也较低。因此,多开展文娱活动,能让员工深深感受到组织的关爱,也必将鼓舞整个团队的。餐饮企业重视员工精神层面上的因素,能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个性需求,能把员工看成是渴望得到尊重、关怀和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时时处处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的苦乐冷暖,那员工也必定能够因有归属而不离巢。
(二)重视餐饮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平等、互助、包容的氛围。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传播有利于餐饮服务员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加强,有利于员工的稳定。比如食尚国味饮食管理集团,他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家"的概念。顾客之家、员工之家。让外地来广州的员工有归属感、安全感。这个理念非常好,几乎所有餐饮企业都试图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但是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力量主要是通过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影响表现出来的,贵在持之以恒。只要餐饮企业员工从上到下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间的凝聚力就增强。本人认为餐饮企业的员工因为多数来自外地,企业内部人员文化背景不相同,餐饮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了解员工文化背景,营造和谐、平等、互助、包容的氛围,管理人员尤其要尊重员工的风俗习惯,营造""的文化氛围。
(三)重视服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服务员培训活动。
餐饮企业服务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学习和进步的欲望,若企业未能满足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他们就倾向于离开。根据《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培训经费不足或培训缺乏系统规范,难以有效地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餐饮企业应把服务员培训纳入企业日常培训中。尤其是年轻服务员居多的餐饮企业,开展服务员培训活动,有助与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看到餐饮行业前景。比如"真功夫"餐饮集团管理模式,就是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考试,晋升基层人员的。 又如"食尚国味"集团还积极与技师学院合作,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在职优秀员工尤其是一线服务员继续学习的机会,完成中级、高级甚至大专的学历学习。
重视服务员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服务员培训活动,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应用"人本管理"有助稳定人心。
(四)餐饮企业应改变用人标准,扩大就职范围,施行弹性工作制。
面对餐饮企业一线服务员年轻化,工作时长的现状。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而言,餐饮企业应改变用人标准,扩大就职范围,施行弹性工作制。餐饮企业可以积极和社区合作,招纳本社区四、五十岁的失业人员、下岗人员等。这些人员因为有家庭压力,责任心会更强,也更能吃苦。比如北京星级酒店的"宴会嫂"。这些"嫂子"平时不上班,有宴会才上岗。餐饮企业以人为本,满足这类人员兼顾家庭的愿望,以"钟点工"的形式管理他们,可以大大缓解现在的"用工荒"。
综上所述,在餐饮企业管理中要切实做好服务员的管理工作,就得尊重服务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把服务员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提高服务员的满意度,就能增强服务员的稳定性,培养出一流的服务队伍。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在变化,管理"人"的问题就得重视"人性"、尊重"人性",餐饮企业需要以人为本,才能留住服务员。
参考文献:
[1] 《中国吃网》 2011-07-05
[2]http:///wiki/%E8%81%8C%E4%B8%9A%E8%8D%A3%E8%AA%89%E6%84%9F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餐饮业;服务质量;旅游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进行餐饮消费。同时,人们对餐饮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餐饮服务的部分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异质性和顾客高度参与性等特点都使得餐饮业顾客抱怨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当今餐饮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仅仅要提供高质量的饭菜,服务质量才是餐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本研究以餐饮业作为研究背景,得出的结论能够帮助餐饮企业对合理安排员工工作量、制定合理的工资水平与提高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提高餐饮业的服务质量,获得更好的发展。(2)提出餐饮业员工工资水平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影响模型,不仅对于我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其他产业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3)对贵阳地区餐饮业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贵阳市餐饮业服务质量低下的原因
(1)人口众多,供不应求。人口众多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贵阳也不例外。此外,以旅游等形式涌入大量人口,其中,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5124.6万人次。这使得贵阳人口急剧增加。顾客对餐饮业的需求无限增大,出现了供求不平衡的状态,这时候餐饮企业就会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来接待更多的客人,从而导致餐饮业的服务质量低下。(2)餐饮业服务人员的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服务人员工作量较大,而且繁琐,收入相对过低,从而导致员工满意度低,服务质量低。(3)员工流动性较大。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4)员工的价值观念。通过调查发现,贵阳餐饮业的很多员工都缺乏主人翁意识,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为别人服务低人一等,以及服务员工的人格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能够提高让顾客满意的服务。(5)员工素质低。众所周知,在贵阳乃至全国,餐饮业的员工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多员工的文化素质以及相应的技能都不高。然而,很多餐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缺少对员工的培训。(6)企业老板经营观念滞后。一是经营观念转变慢,管理落后。贵阳市相当数量的餐饮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科学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软硬件不配套,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二是餐饮业人才短缺,缺乏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四、提高贵阳餐饮业服务质量的措施
(1)整合现有餐饮业,增加新的企业。对现有餐饮业进行整合,尤其是服务质量低下的中小餐饮业,能够提高接待顾客的能力。同时,增加餐饮业的数目,扩大餐饮服务的供给,使供需达到平衡。(2)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实施“小费”制度。餐饮业老板要有长远意识,适当增加员工工资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以及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学习国外服务业的“小费”制度,让员工有更多,更灵活的收入形式,从而提高员工的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制定合理的工资体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标准,增加对员工的奖励,能够让员工“多劳多得”,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4)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员工“低人一等”的观念,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同时,要让员工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5)抓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对餐饮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在岗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餐饮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创新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大胆引进和使用优秀餐饮业人才。(6)加强监管,促进餐饮企业规范化经营。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及餐饮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贵阳市餐饮企业经营服务质量要求》,开展餐饮企业达标评比活动,逐步使全市餐饮企业经营规范化,诚信化,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7)劳动保障政策。加强餐饮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部门针对餐饮行业就业形式多样、流动性较强、农民工居多等特点,强化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合同订立的监督。加快将餐饮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从而让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餐饮服务业的特点范文6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主要包括面向酒店餐饮行业开设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酒店管理、中西面点等专业。成人教育是指成人通过自我内化的学习方式,有组织地实现与世界认知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最终能够实现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目的和要求。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是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第二,成人教育应能满足成人一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其存在临时性、持久性和多元性特征。第三,从狭义上讲,成人教育可包括高等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形式;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则更加宽泛,可指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形式灵活多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第四,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成人与世界的认知联系,可包括成人与社会、成人与自然界、成人与自我联系等,使得其能独立自主、个体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影响外部世界并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法,因此成人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将不断提高。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函授、业余课授以及在职研究生、高校建立的专门成人教育学院、进修班、远程教育学习、自学考试培训班、国外合作办学等,各种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和补充,为社会成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基本满足了社会终身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所提供的教育平台难以满足社会广泛需求,因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①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发展水平不一;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普遍忽视了成人教育职业需求,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在岗、在业以及社会行业规划及培养人才;③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人教育基本照搬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的“翻版”;④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成人教育,来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结合学院近几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探讨并总结出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以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二、餐饮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实践创新
1.丰富成人教育培养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发挥政府在成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建设,融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部门联系,对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在餐饮服务业人员转移就业培训和返乡人员培训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读”“边工边读”和“就地培训”等方式,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拓宽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渠道,提高餐饮服务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与本科教育对接工作,满足学生提高学历的需要,给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成人教育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企业和人员对培养的要求不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总结出“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出不同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应关注成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院专业团队对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采纳餐饮行业协会及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深度合作行业、企业的建议,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化利用资源
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牵头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昆山格林菲尔华美达酒店、上海榕港餐饮有限公司等30多家省内外餐饮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部,加强与餐饮业企业合作,开展成人教育项目。首先,对合作企业中较低层次岗位的餐饮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其次,邀请企业烹饪大师参与校内成人教育工作,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坚持“平等互利、确保质量、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并且依托“校中店”“店中校”两大平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契合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近年来大力注重网络课程建设,以课件、视频、图片及试题库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便于各类学生随时随地网上学习浏览;尤其对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意义,已建成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服务性等特点。已建成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能将企业生产场景直接呈现在学生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解决了名贵菜肴制作过程在校内教学成本过高、大师难请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成人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分类分层进行成人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分析与总结了当前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实现一体化目标,应结合社会各类资源,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