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62-02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自2002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审计开始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展开,其中已包含相当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成分。效益审计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审计模式,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我国的效益审计虽有探索,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等客观原因,到目前还不够完善,效果也不够明显。尤其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如何有效开展效益审计,是商业银行审计的重点之一。
然而,开展此项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比如还没有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和切实可行的审计技术、方法。
本文现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方法做了基础性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银行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是聚集资金和分配资金的综合性部门。鉴于此,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取决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同时,银行经营活动对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都与上述业务内容相关。
(一)对银行负债业务效益的审查
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是银行全盘业务的基础、起点,因此,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经营业务的好坏。银行经营负债业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效益原则、信誉原则和质量效率原则。
1.效益原则。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必须遵循效益原则,既要讲求负债的社会效益,更应讲求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由此,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的效益原则有如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银行负债业务经营必须有成本观念。筹集资金所付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银行的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若银行以较低的筹资成本支出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银行就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银行筹集的成本很大,或者筹资付出很多,即使银行通过这些资金的运用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但必然会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资金成本率即是考核成本控制的指标之一)。
(1)合理确定负债利率,严格控制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银行负债的最直接成本构成,它的支出左右着银行成本的高低。但各银行机构展开存款大战,往往存在变相提高利率的现象,这样对银行成本核算极为不利,因此,严格控制利息支出工作十分重要。
(2)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银行的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信贷资金营运效益。在存款管理中,应在抓活期储蓄存款的同时,下大力气抓企业存款,从而通过大量组织低息存款,来消化高成本资金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造成的压力。
存款增长率尤其是提高活期存款增长率和单位存款增长率是降低负债成本的途径。
负债管理必须强调负债结构的合理化,如负债内部的长短比例是否合理,长债中的到期债务结构是否合理,负债与资产的匹配是否合理等。如存贷比率这一指标即反映成本盈利及风险能力的指标。
(3)控制负债直接费用,降低银行服务成本
银行的直接费用主要指代办费、宣传费、管理费等。要降低存款的费用,必须合理安排费用支出,减少各种消耗。如资金成本率、收入成本率等项指标即是对此项业务的反映。
二是银行经营负债业务时必须考虑其负债的有效运用。银行负债业务具有选择性,即银行负债业务必须使其负债能够有效运用。如从资金运用率这一指标便可看出负债是否有效运用及其利用程度。从银行自身效益出发,银行负债应当最大限度地被用于贷款,否则,银行会背上存差的净付息包袱。
三是必须保证自有资金的完整性和增值性。银行自有资金即信贷基金,是银行进行货币信用活动的本钱,一方面必须加强资产业务的质量管理,防止资产业务的损失对自有资金的侵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自有资金补充制度。
四是服务收费制度必须完善。银行为客户的服务项目,除特殊项目外,必须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以增加银行收益。
2.信誉原则。银行负债是一种信用行为,银行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在经营负债业务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不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无故占用别单位和个人资金,业务往来中的相互占用资金必须及时清算。
3.质量效率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银行在经营负债业务工作中应避免差错,如降低会计差错率、出纳差错率、减少资金损失率,这也是相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对银行资产业务效益的审计
银行资产业务是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只有积极开拓资产业务,努力经营资产业务,获取丰厚的资产业务收入,才能保证银行盈利的迅速稳定增长。
银行资产业务的内容十分丰富。按通常分类方法,一般将银行资产业务分为现金资产、银行贷款、银行投资和银行固定资产四大类。现金资产在银行资产中略具盈利性,而银行贷款和银行投资则是银行盈利的主要资产。
银行经营的目标是获得经营利润。但是,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兼顾资金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中必须恪守的三个基本原则。
1.银行资金的盈利性原则。银行从事货币经营活动,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即资产与负债业务之间的合理利差减去各种费用以后的余额。余额为正,则意味着盈余;余额为负,则意味着亏损。正值越大,盈利越大;正值越小,盈利越小。但用盈利的绝对额表示资金的盈利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只反映盈利的多少,而没有说明为取得这些盈利使用了多少资金。衡量资金盈利性高低更准的指标,是盈利的相对数指标信贷资金利润率。即每单位自有资金所获得的盈利额。使用这一指标可以进行横向的资金盈利性比较。
银行贷款亦称银行放款。它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只有正确地处理贷款事务,才能保证银行贷款的正常回归,并获取收益,即银行自身效益。在贷款资金被使用过程中将给贷款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效益。
在对银行资产业务效益审查中,应将考核以下几个指标:贷款收益率、贷款产值率、贷款销售率、资金周转率、资金利用率、贷款利润率、贷款平均收息率等。
2.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原则。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银行会尽可能多地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设法提高盈利资产和高盈利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但银行要继续营业,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所谓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其中,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是对银行资金流动性的衡量。
3.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过程中,无论怎样使用他的资金,无论为他的资金选择怎样的资产,都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约占银行资产的70%左右。因此,提高贷款质量是提高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也是提高资金安全性的保证。
二、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银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离不开审计的各种常用方法,但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行处的审查,根据被审单位实际情况,找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多种多样,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所提建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所有这些都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方法。
故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是一种体系,它包括审计调查方法、一般检查方法、特殊检查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
审计调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审计重点选择方面的方法,它包括一般调查分析、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系统分析;一般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深入研究阶段搜集证据的传统的审计方法,依然可划分为顺序检查法、范围检查法和各种技术方法;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深入研究阶段和搜集证据的各种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现代管理法,如因素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工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是应用经济衡量与评价方面的方法,如一事一评法、项目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参考文献:
[1] 刑俊芳.最新国外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王福义,夏彦,崔澜.现代商业银行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 理查德,L.莱特里夫,温特,A.华里丝,格兰恩,E.萨穆那,威廉,G.麦克弗兰特,吉姆斯,K.罗贝克.内部审计原理和技术(二版)
[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教育转型; 教学内容; 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教学内容不仅反映了教学方法、手段、保障等要素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部队军事训练的适应程度。只有更新教学内容,回答和解决好信息条件下“教什么”的问题,才能引领教学体系中其他要素的改革,抓住了教学内容改革,就抓住了教学转型的核心。任职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创新性特点,要求院校教育必须按照紧贴部队实际、满足岗位需求的改革方向,将岗位关键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切实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武警院校教学内容革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适应时展,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即教育的可发展性。要完成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遂行多样化任务,必须站在军事理论的最前沿,学习最新的内容,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否则就将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近几年,为搞好任职教育,武警任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不少成果,但当前任职院校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现行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着部分教学内容老化,信息化含量不高,院校教学内容与部队训练衔接得不够好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教学内容体系与武警部队发展相适应。一是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注重研究军事及与军事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为此,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探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增大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等内容的比重。二是要密切跟踪现代化建设和维稳行动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并删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三是要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设备设施优先用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在院校所学的内容能适应当前特别是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步伐; 四是要求教师增强时代感,自觉渗透现代科技新观念,时刻关注科技新动态,及时注人时代“活水”,自觉把体现当代优秀文明的最新成果和反映未来科技发展新特点和部队发展新方向的最新知识引进教学领域,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并增强其人文因素,使学员及时接纳有价值的最新信息。
二、把握施教根本,突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教学内容要适应教学规律,构成合理。武警中级指挥院校深化教育转型,就必须优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一是要研究在有限的时间里,究竟应该传授给学员哪些方面知识,改变以前在院校教育中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的旧观念,真正做到“多学科,少课时”,把每门学科中最有科学价值、最有应用前景、最有发展前途、与武警部队履行职能使命联系最紧密的知识向学员传授,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坚决摈弃那些陈旧落后、可有可无的“知识垃圾”。二是要研究和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协调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又要避免课程之间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发生。三是要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合理配置课时比例,科学设定课序,均衡安排周学时,努力做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和课程的整合。四是要在建立某一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还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先后程序,要符合教育规律,包括传播知识的规律、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员身心发展规律等。形成最科学、最合理、最有利于武警中级指挥人才成长的知识体系。
三、依据学员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教学内容能满足学员岗位任职的需要。根据学习动机原理,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否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成为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岗位任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新旧程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师表达的流畅性,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所取得的实效性。
由于武警中培学员所在部队担负的任务不同,并且在年龄、学历、职务层次、任职经历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任职教育对象层次不同,不仅对知识的需求不同,对同一知识体系需要了解的侧重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当前,武警中级任职院校存在着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员任务特点和任职需求,采用多警种混编合训的方法,不利于学员任职能力的提高。因此,一是加强对岗位任职教育内容需求的调查研究,把握部队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向,深人了解培训学员的要求和期望,切实加强教学针对性。二是应根据学员所在部队担负任务的区别和培训层次,制订教学内容时实行“分方向、分层次”,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各自的教学内容重点,分门别类地明确每一专题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构建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创造积极的诱因―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培训学习的吸引力,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岗位任职,改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实用性的实质就是能够解决现实性问题。武警中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赋予学员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具有明确具体的岗位指向,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任职的需求相适应,其关键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用性的实质就是能够解决现实性问题,这是强化培训效果、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切人点。
当前,院校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对部队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人才岗位需求把握不准,对执勤处突训练改革发展跟踪不紧,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脱节,存在一定的“训非所需、学非所用”和“过硬而又过时”的现象。院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应当按照“精、新、实”的要求,删繁就简,削枝强干,把学员任职能力最直接、最必需的内容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在有限时间内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最富价值的知识,赋予最管用、最过硬的能力,使在校所学尽可能贴近部队所需。一是着眼岗位任职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需要,把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和总部人才培养方案对首长机关人才素质要求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充实反映武警部队执勤、处突和反恐行动中最新装备和战法,以适应未来履行职能任务的需要。二是要广泛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将贴近学员身边的实例、部队热点难点问题、与军事发展密切相联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应用性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置于观察实验、练习、操作、设计、探索等真实环境之中,引导学员借助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大想定作业、模拟对抗和综合演习的教学比重,大力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把课堂教学与到部队见习相结合,紧密联系任职岗位对学员能力的要求,使学员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该有利于学员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适应武警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就要考虑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界限,开设综合或跨学科课程,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衔接、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上取得突破。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是教员在教学中根据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重组,使知识集约化、信息集成化、内容立体化,以系统的知识结构呈现在学员面前,让他们自主吸纳。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中,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特点与要求,深人研究新型武警中级指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解决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问题;二是要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构建动态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更新。面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改革传统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层次上深化、体系上的完备,建立全面、系统、开放、灵活,具有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应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应适应武警信息系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创新,应适应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因此系统性地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任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是军事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 启示及建议
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是完全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澳大利亚是世界开展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在审计工作中贯彻落实规划,加强我国绩效审计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法律定位十分明确
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实施《审计长法1997》,取代了《审计长法1901》,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审计长法1997》第二章名词定义和违法处理原则规定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第四章审计长的主要作用和权力的第二部分中,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审计长开展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绩效审计的有关事项做了原则规定,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第十八条则就综合绩效审计做出了原则规定,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由于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澳大利亚审计法律将绩效审计定位为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只有在议会或相关政府部门特别要求时才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能做到经济、效率和效果,政府机关不能代替市场来评判企业的效益,因此,澳大利亚等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对于绩效审计范围的界定,基本都将绩效审计局限于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的审计,不包括或很少涉及企业的效益评价问题。如果把绩效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企业效益的评价问题,势必会脱离绩效审计的本质。
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未将审计明确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未作明确规定。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审计在审计实践中,财务收支审计除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外,工作实践中已经做了许多涉及绩效审计方面的内容和工作,但并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在财务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经营管理和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审计报告中顺带提及绩效评价和管理建议。近年来,审计署和一些地方审计机关才明确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安排绩效审计项目,如2004年审计署组织的政府外债铁路项目设备效益审计。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在修订审计法时,应明确将我国国家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相关数据真实、合法的基础;应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明确审计机关重点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同时应规定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是部门、单位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我国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审计指南。审计理论界也应重点加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涵十分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也构成了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经济性审计主要是审查和评价投入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效果性审计主要审查某一项目的计划、方案的执行结果。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上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在我国审计实务工作中,由于将此种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许多审计人员依效益审计的名称,片面地认为效益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未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认识上的混乱带来工作上的盲目,往往在绩效审计实践中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未能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应在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
三、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可分为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两种类型
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按实施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一般绩效审计检查一个政府部门、单位在资源的使用、信息系统、业绩评价、控制系统等方面情况并评价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因为政府部门大小不一,复杂多样,一般绩效审计会选择一个部门、单位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审计。通常这种选择应能保证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情况形成审计意见。综合绩效审计,即多部门绩效审计,是对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同或相似的事项或活动进行审计,在主题选择上应能促进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在审计资源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合理履盖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为促进提高管理水平,绩效审计中经常形成一些可操作的范本,编发为《优化实务指南》分发政府各部门、单位。
澳大利亚审计署对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某个方面进行的绩效审计与五年规划提出的效益审计要求是相似的,对不同单位的同一问题进行的绩效审计与规划提出的专项审计调查则是相似的,因此规划提出的“两个并重”与国外绩效审计开展的基本情况是一致的。认真按照规划提出的要求探索实践绩效审计,必须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履行审计工作的法定职责和全面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涉及政府部门、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
审计内容的选择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合理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度的和政府管理情况,不同年度的绩效审计内容也有所不同。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与审计联合委员会和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意见后确定的。近年来,澳大利亚审计署在选择审计内容时,一直重点关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服务效果和财务管理情况等方面。在2002—03财政年度,绩效审计的重点在各政府机构绩效管理与评价、服务提供、财务管理、采购及合同管理、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等方面,而2003—04财政年度的绩效审计重点则更为突出,着重对风险较高的管理行为、灾后重建措施、防恐反恐措施、健康、和就业促进措施、环境保护和促进公共机构提高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了审计。澳大利亚审计署1996—97财政年度以来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澳大利亚审计署1996—97财政年度以来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表
财政年度 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数量(个)
1996—1997 38 1997—1998 49 1998—1999 47 1999—2000 47 2000—2001 47 2001—2002 58 2002—2003 58 2003—2004 49
从澳大利亚审计署近两个财政年度绩效审计的选题内容可以看出,审计内容各有侧重,或侧重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这些内容我们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也都有所涉及。五年规划提出我国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对一些财政性资金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办法,综合反映和,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当前,许多审计实务工作者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有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往往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而是对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分析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的选题内容,有助于我们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毕竟许多审计内容我们并不陌生,只是未将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来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有重点地确定目标,选择项目进行效益审计。
五、澳大利亚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在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和力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澳大利亚审计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一是按照《公共服务法1999》、《信息自由法1982》等相关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每一财政年度结束后,需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审计署每年的综合财务审计报告、各单位绩效审计报告均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三是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审计长讲话等均在网站,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借鉴国外审计经验,我们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涉密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同时,应结合“金审工程”的建设,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每个审计部门均应建立网站,并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绩效审计已成为当代国家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工作的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借鉴国际审计经验,根据国内审计现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绘就了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为审计逐步融入世界审计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的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目标措施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规划的精神上来,加强绩效审计和国外绩效审计开展情况的研究,借鉴国外在开展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大胆进行绩效审计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路子。
主要:
郭振乾主编,1998,《中国审计学》,中国审计出版社。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4
摘 要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在现代社会,资源相对稀缺,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政府支出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支出形式也是多样化。政府在履行其受托责任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和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时,有必要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与几个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其含义。
关键词 绩效 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而产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政府监督。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则是进行政府监督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定义,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并将其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等进行了区分。
一、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首先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按照我国最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绩”表示功业、成果、成绩,“效”表示效果、功效、有效。按照这一解释,“绩效”是效果、成果的统称。
什么是绩效?目前审计理论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结果观”――把绩效定义为结果。如英国学者John Bernardin等将绩效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进行特定的工作活动、行为等产生的产出记录,这种观点将绩效等同为行为、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是“行为观”――将绩效定义为行为。如Katz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包括一个过程,首先是员工加入组织中并能够留在组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员工能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标准。绩效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这一过程。随着对绩效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将绩效定义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行为”,都是不完整的。于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绩效所指的含义应该更加广泛,提出第三种观点“综合观”――将绩效界定为行为和结果的综合。如Brumbrach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同时包含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实施。而行为不仅仅是实现某一特定结果所付出的活动,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在这种描述中,要求行为与结果能够分别进行评价。
本文认为,前述的结果观和行为观都不能全面、完整地描述绩效的含义。当我们对个人、组织或某一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要考虑实施的行为,也要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将绩效看作是行为和结果的综合。
二、政府绩效的概念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依法向公民和企业组织征收各种税费,汲取财政资源,并通过政治权力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简单的来看,政府绩效就是政府行为与其产生的结果的综合。对于什么是政府绩效,国外更多的是沿用“3E”来定义,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其中,经济性是指政府为获取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所需的产出,即维持低成本。经济性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在政府的支出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效率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是否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产出,即最好地利用资源。效率性的目的是评价政府的支出是否是值得的,是有效率的。效果性是指政府行动的结果与目标或行动的既定效果相匹配的程度,即提供人们对政府的需求。
目前,部分学者认为“3E”标准存在其局限性,将其标准拓展为“5E”,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而且这一拓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管理活动中付出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
三、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看,“绩效审计”往往与政府审计联系在一起,对其含义表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即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例如,2003年6月修订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描述为:“客观、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等进行独立的评价,从而增强公共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项目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张继勋等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
在已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体系,很少探讨政府绩效审计传统财务会计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审计不可分割,不能成为独立的形态。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如下:政府绩效审计是指以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在对政府等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业绩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 绩效审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
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中外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不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try给出的观点:他认为府绩效评价可以界定为对特定服务或者项目的结果、效率的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进行政府绩效评价,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目的来看,两者的存在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政府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揭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从标准来看,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时,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大都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其标准,“3E”标准中也体现了评价的观点;从职能来看,两者的职能都是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等等。
尽管两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从执行主体的角度,实务经验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多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组织执行的,如国家审计署等,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专设的评价委员会或者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可以是权威的民间机构、公众等,也就是说,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多元化的;从立项的角度,绩效审计通常是针对公众比较关心、或者具有社会影响、与时事接轨等的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如中国某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绩效审计,而绩效评价通常是针对某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而进行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等等。
总结以上内容,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两种不同的监督评价手段,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绩效审计的实施侧重于当前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时效性较强,而绩效评价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二)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
由于各国的做法不同,翻译不同和约定俗成或习惯等原因,绩效审计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术语。在我国,绩效审计术语正式出现之前,使用更多的是效益审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内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关于两者之间是否能混用?国内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例如,彭华彰等认为“‘绩效’与‘效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Performance可以翻译为效益,Performance Audit应理解为效益审计”。蔡春认为,“统一使用绩效审计术语比较规范”,并认为使用这一术语更能体现与国际研究的一致性。齐国生认为,相对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效益一词的含义是指效果和利益,但是对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来言,它们不是营利性的组织,谈不上效益的好坏,所以对其绩效情况的审计若简单使用效益审计术语显得有些牵强。从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实际来看,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进行的审计,“政府效益审计”的提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所以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型审计使用政府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更合适。
1992年出版的《会计审计大辞典》首次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 分别进行了定义,并指出经济效益审计是主要针对企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是对非营利机构进行的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中心内容的审计。虽然正式将上述概念进了区分,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却与上述概念并不统一,如深圳市对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审计中称之为绩效审计,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对失业保险基金项目审计中称之是为效益审计,同样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的公共资金进行的绩效型审计,却使用了不同的叫法。这种背离会让人们误解,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绩效型审计的术语加以规范,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比较规范。一方面,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包涵的内容更为广泛。
(三)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关注是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审计范围主要是在财务收支领域,而且有一套专门的会计准则。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审计关注的内容来看,财务审计关注的内容是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情况。而绩效审计的内容是政府在使用公共资金、进行业务活动和开展管理工作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审计的范围来看,财务审计审查的主要是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审查的不仅仅是会计资料,还涉及其他的业务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从审计的标准来看,财务审计有一个用来测试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控制数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化的方法,而绩效审计则是在利用已有财务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对业绩和效果的评价,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如有些项目需要依据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参数和标准,甚至权威技术专家的参考意见也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的标准等等。
尽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作为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想要进行全面、完整的的绩效审计,离不开财务审计,并且要依靠财务审计的成果,因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同时,“传统财务审计的很多技术和方法也可以大量应用与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之中,并作为构成其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7).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5
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外汇局积极探索审计方式转型,并由常规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通过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在变迁中的适应性现状分析,探讨适应性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适应性对策。
关键词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
绩效审计起源于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后来引入我国,并逐渐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外汇局大力促进审计转型,探索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审计变迁和审计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绩效审计是否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如何适应外汇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工作,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适应性效率就是指外汇管理领域的绩效审计促进和适应外汇管理工作,提升外汇管理价值的审计制度结构特征。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适应性效率,不仅体现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模式与以往的审计方式相比能够更大地激发审计价值,节约成本,提高外汇管理水平,还体现在此种审计模式比以往的审计方式更能激发外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创新的热情,从而使外汇管理价值的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适应性现状分析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适应性不仅表现为绩效审计与制度环境的适应性,还表现为绩效审计与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等之间的适应性。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与制度环境的适应性
近年来,外汇局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外汇管理方式的“五个转变”,着力推进主体监管、监测分析和事中事后管理,积极探索外汇管理宏观审慎监管方式,使外汇管理工作职能定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一体制环境下,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虽然对于监督和规范外汇局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缺少对外汇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注。而绩效审计这种新的审计模式就是为了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在审计中得以应用,它围绕外汇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对外汇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外汇局科学、规范、有效履职。然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型是一个系统、复杂、多元的过程,绩效审计与制度环境之间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和审计标准的建立可能还跟不上外汇管理转型的步伐,审计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需要将绩效审计高度嵌入制度环境,以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的适应性效率。
(二)外汇管理绩效审计与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
非正式制度是习惯习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非成文的规则系统,它对正式制度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外汇局在推进内审内控方式转型中,要受到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决定了绩效审计能否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外汇系统审计相关人员知识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断增强,成为推动绩效审计在外汇领域运用的主力军。当前,外汇系统大部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绩效审计对改进外汇管理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转变了审计思维方式,正在探索运用绩效审计开展审计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制度变迁会产生路径依赖,即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下去。对于基层外汇局来说,审计人员或者被审计单位还习惯于以往的审计模式,对常规审计存在依赖,致使思想观念转变难、人员素质不匹配等问题,使绩效审计难以开展或者难以深入开展,绩效审计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外汇管理绩效审计与实施机制的适应性
实施机制是指对遵守或违反制度的人作出相应的奖惩,从而使这些约束得以有效实现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是提高绩效审计适应性的关键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与实施机制之间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绩效审计能否在外汇系统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成果能否有效运用,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整改落实。外汇局内审部门,紧跟外汇管理改革方向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编制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外汇检查全流程监督绩效审计操作指南》等,各级外汇部门也在结合自身的业务实际在审计实践中应用,不断丰富审计方法和审计内容,提高内审内控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审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情况通报、纳入考核等措施力争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但绩效审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绩效审计在审计项目中的比例还不够高,审计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等。要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以推动完善绩效审计体系。
二、提高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适应性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框架,使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有规可循
健全的制度框架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效保障和执行依据,也是绩效审计应遵循的原则。要提高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适应性效率,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变革。应该在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外汇局自身实际,进一步健全绩效审计管理制度和审计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的、内容、程序、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框架,规范指导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同时,应进一步健全绩效审计的信息披露和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动态调整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主动适应外汇管理中心工作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要以服务外汇管理工作为目标。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转变,外汇管理中心工作也在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因此,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调整审计内容和审计指标,以提高绩效审计服务外汇管理工作目标的有效性。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内容不仅要包含资本、检查、国际收支、科技等业务内容,还应该根据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工作实际不断拓宽审计范围,在指标设置上应及时动态调整,以适应外汇管理中心工作的需要,提高绩效审计效率、效果。
(三)注重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素质
一方面,要通过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教育培训,宣传绩效审计对外汇局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审计部门的领导和人员转变审计观念,树立绩效审计的意识和思维,使审计对象了解、支持、配合绩效审计,提升绩效审计在外汇管理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强化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知识的持续学习,广泛涉猎绩效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绩效审计业务技能,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徐如祥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周冰.适应性效率:诺斯的缺失及再认识[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3,(3).
[3]张军,李丹.绩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视角[J].会计之友,2013,(7).
[4]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田湘波,杨燕妮,刘忠祥.我国廉政制度适应性效率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绩效审计的内容范文6
澳大利亚对政府绩效审计非常重视,民众对审计报告关注度高,维多利亚州审计署每年都要安排30个以上的绩效审计项目。如2011年安排了29个主要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基建投资项目。其确定项目(选题selecting topics)必须向全体选民公布,征求意见。选题来源一是议会年度安排的重要资金项目、二是度高的事项及部门、三是议会认为政府实施的重点项目执行情况。议会和审计署对选择项目有周密的程序,平时大量收集数据并相互比较和筛选,并对潜在选题在审计署内部就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自由和充分的讨论,并与相关部委沟通、反馈。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提高审计公告力度
1.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澳大利亚的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审计机关本身不规定评价标准,不设计评价指标,一般通过数据分析和采用各行业各部门现有的技术标准或指标进行评价,以保持审计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目前,国内的绩效审计评价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评价指标。很多行业有自己的评价指标或已制定的技术标准,但在审计机关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时,审计人员因不熟悉该行业的情况,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指标,对于该行业是不是已有技术标准也不清楚,因此审计机关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指标库对国内所有审计机构开放,绩效审计人员可以按照需要到指标库里寻找和选用,这样能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加速审计报告公开进程。澳大利亚经验告诉我们,公开审计结果,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绩效和改进情况进行监督。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二、突出绩效审计选题,围绕社会关注热点
在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过程中,预备阶段就是进行绩效审计的选题,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预料可以通过审计在提高责任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最大程度地增加其价值的行为;二是在可获得的审计资源限制下保证适当的覆盖面。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在选题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重点。开展绩效审计应注意突出重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的审计,如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很大影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资金等。对这些重点领域,绩效审计要有针对性地切入,统筹兼顾,并区别轻重缓急,及时反映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服务。
二是要明确目标。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事先考虑到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能否通过绩效审计得出明确结论和提供管理建议,并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从而实现增值且能获得预期社会经济影响。因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审计单位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
三是要考虑实际。在考虑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可操作性。对绩效审计环境和基础条件不具备的项目,不能轻易被列为绩效审计项目,如:由于部门单位职能不清、项目或资金预期目标不明确而可能导致难以进行绩效评估的;审计取证范围和资金涉及面过宽、缺乏被审计单位合作支持、数据获取和分析难度过大的;审计研究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过强,而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综合分析管理能力等还比较欠缺,又没有外部专家的技术支持的;审计机关不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项目实施时间上有苛刻限制等等。
三、积极转变审计理念,努力探索审计方法
澳大利亚的政府绩效审计启示我们,要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转型,必须更新理念,拓展绩效审计的方法。
1.在审计内容上:从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