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1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农作物栽培方面同样需要技术创新,只有先进的、更加符合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培育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营养食品。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管理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行业前进的风向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成败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的不断进步,是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继续生存发展的基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对农业提出的要求,只有实施农业科技化,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中对食物的需求。因此,在农作物的生长培育方面实施科学管理、科技创新是时不我待、亟需发展的主题。在现代农业的要求下,必须用现代科技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用现代科技栽培技术代替传统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
1种子、播种区及贮藏方面应该做好科学实施
1.1精选优质种子,科学进行种子处理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病害的发生都和种子的选择及处理有关。如果栽种了带有病菌的不良种子,那么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这种病菌就会引起农作物病害。因此,在栽种之前,一定要使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确保种子的健康,以防农作物病害的发生。
1.2播种区的选择
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植株,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1.3合理的贮藏条件
科学合理的贮藏条件是保证农作物种子健康的基础。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继续生长,对来年病害有加重影响。因此,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2在农作物生长期田间管理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及当地的农艺性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作物生长的进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为和谐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进程中,增加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钾共同利用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产生。如在小麦种植进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钾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应根据田间测土环境,从而减少作物的病害,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可减少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产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应恰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产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要领方面,如果基肥过多且未腐熟,或基肥不够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产生。如出现缺水时,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产生,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会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水分对作物病虫害产生明显影响[1]。
3农作物栽培在激素和繁殖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
3.1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应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3.2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以使得亲本的精良性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和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2]。
4农作物的田间生长期
要实施科学管理在农作物的田间生长期,一定要给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无论是光照条件还是水肥调配,都要在讲求科学的前提下实施,尤其是水肥的施用,要求检测土壤,分析土壤中的各种水肥含量,做到水肥施用有的放矢。
4.1合理的水分供给
水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贯穿始终,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原料。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水分要为农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提供动力,只有有了水分,农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才能正常运转。同时,水分是农作物体内的运输机,矿质养料的吸收全靠水分的运动输送到农作物体内的各个部位。因此,合理的水分供给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适时的水分测试和合理的水分保证,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3]。
4.2合理的肥料搭配及供给
农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不仅需要充足的水分,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矿质元素,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对矿质元素在各个生长期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要的矿质元素的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必须制定不同的肥分供给方案,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也要适时监测,制定不同的施用量。在肥分的施用上,一定要适时监测、合理搭配,对土壤的各种养分进行分析,确保合理施肥。
5小结
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从种子开始,就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措施,只有进行适时的科学监测和管理,才能尽可能地保证符合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纵观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从种植、生长、田间管理到成熟收获,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这些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来支撑,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谐、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连香.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农业与科技,2013,33(7):143.
[2]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2
【关键词】气象条件;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水利建设
0 前言
一般气象条件,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一些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这些条件充足,作物就能很好的生长,开花结实,取得丰产丰收。而气象灾害主要是指由暴雨,干旱,高温以及霜冻等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害。由于近年来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各种自然灾害天气,并且发生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影响的范围比较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在这些气象灾害之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要数干旱和雨涝,这两种自然灾害不仅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同样气象灾害也会对水利工程设施造成安全风险隐患。本文将对这些内容做出简单分析。
1 气象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1.1 风对农业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中,风是很重要的一个,因为风能起到使空气流动,达到调节作物内外各层次温度和湿度的效果,使各层次的温湿度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高或过低,使作物的生长环境趋于良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风能力作用下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能向远处传播,受粉和繁殖才能得以进行。
1.2 光照、温度对农业影响
光照的作用主要是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物叶片中的叶绿体在吸收光能后,合成叶绿素,进行物质积累,促使作物生长]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就加强,但也有个限度,过强反而会破坏作物机体,影响生长,光照太弱,农作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就无法进行。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大多数农作物在适合的温度下,才会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超出这个温度范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会无法进行,可见,光照和温度对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水分对农业的影响
水分也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水,一般农作物中水分含量要占体重的70%-90%。水分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养分的传输、吸收都必须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水分如果不足,作物因缺水而无法进行养分传输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水会如果过多,植株会徒长,根部会因水多缺氧而停止呼吸,无法吸收养分,导致作物枯萎或死亡。
光照、温度、水分、风等这些气象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对其他条件都会产生影响,引起相应的变化,比如光照增强,温度就会升高,水分就会快速挥发,引起空气流动,会影响风的变化。
2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1)气象灾害中的冰雹灾害属于自然天灾,对农作物的袭击程度相对其他自然灾害较大。冰雹突然从天而降的话,农作物的额叶子和根茎均会受到伤害,并且农作物受伤害的程度是随着冰雹的变化而变化的。
(2)气象灾害中的干旱主要由春旱与夏旱组成。春天是小麦开始返青、成长的季节,同时也是播种其他大春农作物并进行育苗的季节。春天的天气温暖多风且少雨,因此,造成大春农作物延迟播种和育苗的时间;夏天是小麦开始旺盛生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天气炎热,所以,水分蒸发就相对较快。
(3)气象灾害中的水灾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以水稻举个例子。连续的降水量是田地里积满了水,由于缺乏阳光的照耀,水分不易被蒸发,因此,水稻在生长的中期不能够受到充分的光照资源,造成水稻生长的速度降低,直至最后出现茎叶旺盛,稻根枯黄的现象;如果暴雨突然降临,那水稻的茎叶将会受到严重的袭击,甚至出现水稻叶片被打破,茎叶被折断等现象。
(4)气象灾害中的霜冻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霜冻灾害极其容易的将农作物体内的水分进行冻结,使一些正处于发育期的农作物严重受害。
那么如何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呢?可实施以下措施:
(1)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加强对农田的管理
气象灾害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气象对农业生产的伤害扩大。
(2)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针对气象灾害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制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并建立一定的防御设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3)树立气象灾害防护意识,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在农村兴建气象防灾宣传和教育的管理机制,针对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自然灾害防护意识,尽一切可能的去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
3 气象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其安全运行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主要如下:
(1)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的影响。一般水库坝址多选在峡谷、河谷等处,一旦出现局地突发性强降水,极易因泄洪不及时导致厂房淹没、设备毁坏以及溃坝、冲毁沟渠等危害。
(2)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影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出现极端大范围洪涝灾害时,水库库容极易陡增漫过排洪口,发生管涌、泄漏、水库决堤等危害,影响到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强雷电、风雹灾害的影响。强雷电、风雹等灾害极易破坏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系统,如大坝监测系统、雨情测报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等,一旦遭受雷击将导致运行管理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影响水利设施的安全。
(4)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影响。对于山高坡陡的地区,强降水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直接影响到水库、沟渠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
4 结束语
近年来给农作物造成最大危害的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因此,针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御,气象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和研究。诸如对气象灾害的防控技术要积极推广,对气象灾害检测系统要及时准确的建立等,尽量将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降到最低或者避免。同样,只有对水利建设区域的气象条件进行综合了解,采取合理的对策来应对气象条件的影响,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3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解决我国农业种植水平落后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到农业种植上,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农业种植中的新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但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都应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应用,避免技术的滥用造成浪费。
1 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其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光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
要实现农业种植的信息化,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一个农业信息系统,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数据库的支撑。农业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农业种植的过程,做出信息化的管理,这样可以方便种植人员信息的查询和共享。依托于数据库技术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和模拟种植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当种植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专家系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省去了请专家亲自过来解决问题,从而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模拟种植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和模拟,可以直观的看到各项参数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纠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的比较严格。尤其在反季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必须人为的创造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就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实时的监控。如果再连接上处理器的话,则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指的是,利用监控摄像头,将农作物的情况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为工作人员作参考。可视技术能够保证工人按照工作要求和规范来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并且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找到原因,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光照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时候自然光很难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需要使用人工光源。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人工光源主要是:日光灯、白炽灯等。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光源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光源,同时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光照的强弱。同时,由于很多虫子都有趋光性,还可以利用光源,对害虫进行捕杀。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缩短农作物从种子生长为幼苗的生长周期。通过组织培养还能有效防止细菌、病毒对幼苗的侵害。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传统的化学农药对人们的身体损害比较大,并且有些还会污染环境。生物农药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虫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杀虫物质,因此不仅杀灭了害虫,而且对生物本身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由于生物农药的技术成本比较高,因此,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转基因技术近年来被人们所熟知,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提取某些植物的优良基因,植入到农作物中,对基因进行重组和再造,因此可以使农作物具备某些特殊的特性。例如: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作物的抗冻能力,提高农作物抗倒伏的能力。然而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还有很大的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因此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应该谨慎负责。使在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避免新的技术对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4
【关键词】农艺;技术;应用
1.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大力发展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3.1 适时适量的合理施肥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要考虑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需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土地肥沃,但由于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致使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3.2 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通风,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3 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
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运用多种农艺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也全面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
4.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4.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5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业;防御措施;气象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养与研究。在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砖红土壤中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因此水稻种植业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它对土壤的条件比较高,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是熟土层厚,结构良好,有机物丰富,养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至于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最明显的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冬季气候温暖,就会形成麦苗旺长,为春季小麦冻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这2种农作物的最佳气候条件来看,农业气象保险将会是一个关键点,在农业安全保障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农业灾害往往是预想不到的,它会毫无预兆的发起攻击。例如1997―199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次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方和北方无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续高温,以致于发生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南方则是低温洪涝,1998年在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严重干旱,玉米没有水分生长不均匀,导致低产量,农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涝多发,长江中下游降水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现了暖冬迹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将到来,这又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预计会使我国冬天温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现冷冻现象,并且南方的概率会高于北方。
2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及治理
农业气象灾害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在灾害到来之前,必须做好预警工作,对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大量的数据预测分析总结,然后开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做好灾前预警呢。需要完整的机器设备,能够及时的对气象进行检测和对数据的传递,这样预警机构才能做好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一组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及时汇报工作总结,并且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防御过程中,根据预测数据给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时,可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门的职能与优势,创建紧密的合作体系,及时的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评估与应急技术的研究,达到人才、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编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对致灾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系数。只有这样,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灾后治理。灾后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的局面。所以灾后治理在灾情发生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又该如何做好灾后治理呢。对于洪涝灾害的灾后治理,要及时清沟排水,排出大量的积水,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谢呼吸,并且要及时清除田间枯萎的叶子,改变通风透光条件,然后培土,加固,让农作物能尽快恢复生机。还要及时破坏板结土壤,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补加化肥,使农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数升高,这样可以让农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成分,在佳宜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对于干旱的灾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让农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复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实施政策补贴,这时候政府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尽可能的少些损失。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灾后数据统计,算出气候灾害的出现概率与极端值,再与灾前的数据对比,总结出灾情是否超过了预测的状况,然后得出灾前与防御措施的不足,进一步增强防御措施,加强防御范围,最好做到理想状态。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范文6
[关键词] 机械深松联合 整地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14-01
1 机械深松联合整地现状
整地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的物理形式和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的良好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从我国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好的一面是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保证了农作物的增收。但另一方面,耕地逐渐变得零散,农业设备的作业效率低下,以及多次作业对土壤造成破坏,导致土壤退化,营养物质不断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的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的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工作还是有众多的问题,机械整地作业还是受到了传统整体工作的众多影响。将翻、耙、起等技术建立在传统的整体深翻的基础上,这样的整地模式有较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时代更替下我国农业的需求。所以要从机械整地的模式上出发,改革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2 机械深松联合整地的优势
2.1 加深耕作层
加深耕作层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在进行机械深松后,土壤承受雨水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能够将春秋季的雨水有效的保存在土壤中,避免土壤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当地区出现一定的干旱情况时,保证土壤中仍然存有水分。根据实践证明,土壤层每增加1cm,每亩地蓄水的能力可以增加3-4t。如果地区中降雨在50mm之内,土壤可以吸收雨水,地表不会出现积水。
2.2 建立土壤耕作层结构
进行间隔深松,建立虚实并存的土壤耕作层结构。在进行机械深松联合整体工作时,在垄台和垄沟中同时进行深松,保证深松之间的距离小于35cm,保证间隔深松。这样的结构可以满足农作物需要的虚实并存的土壤耕作层结构。土壤中实的部分可以让嫌气微生物在其中生存,不断为土壤提供养分,利于供水;而虚的部分可以让好气微生物生存,保证农作物可以吸收到土壤中的营养,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土壤的肥沃度。
2.3 打破坚硬犁底层
多年来的传统整地方法,导致土壤会出现坚硬犁底层,机械深松联合整体可以打破这种缺陷。加深耕作层后,土壤的硬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孔隙度增加,容重变小,保证水、肥料、气温等情况都有所好转,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通水性,为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奠定了基础。根据实践证明,深松后的土壤种植玉米后,深度比传统的整地方法根长多了一倍,可以达到35cm到50cm。
2.4 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进行机械深松联合整地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根据研究证明,经过了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后,土壤可以比传统方法下的土壤每亩多蓄水11m3到22m3,并且土壤的渗水速度也大大提高,且不会形成径流。由于大量的积水可以存入土壤中,所以即使地区内降雨量在一段时间内大大减少也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土壤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需要的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5 提高农作物的抗压能力
在经过机械深松联合整地之后,土壤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可以减少农时,并减弱因温度过低而对农作物导致的负面影响。在每年的秋季,对土壤进行深松整地,保证土壤良好的待播状态,在第二年春季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提早播种,积温甚至可以达到200摄氏度以上。并且由于春季寒气散发快,地温温度较低,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可以有效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2.6 提高土壤肥力
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可以对土壤内的环境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经过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后能将有机物的根部碾碎并补充到土壤中,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所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根据实践证明,玉米根部补充到土壤中后,可以让该土地中的农作物产量增加10%到20%,可以有效减少耕地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损失,提高土地的效率。
2.7 增强排涝、排盐能力
在经过机械深松整地后犁底会形成贯通鼠道,可以提高土壤的排涝、排盐能力,保证农作物的安全。根据实践证明,经过深松的土地每次可以降低盐含量约12%。
2.8 耕地效率高
在秋季,往往农民的整地机设备比较拮据,工作效率低下。运用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方法后,在设备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较传统提高了一倍以上。
2.9 节省能源
机械深松整地方法能有效节省燃油,减少能源消耗,大大减少整地上的成本。根据实践证明,进行机械深松整地可以比传统的整地方法节省15%左右的燃油,平均每公顷可以节省多达20元的成本。
2.10 作业次数减少,利于土壤恢复
在进行整地作业时,施工次数越多,对土壤造成的损害也越大。如果按照传统的整地方法,一套流程下来要在田中通过十多次,对土壤造成大量压力。当土壤被压实后,团粒结构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田中进行耕作时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大大减弱了工作效率。根据研究表明,履带式拖拉机对土壤的压痕会导致土壤提高20%阻力,轮式拖拉机对土壤的压痕会导致土壤提高40%最。机械深松整地采用的是灭茬、深松、施肥、播种等一次性完成的联合整地机,只需要一次进地就能全面解决。减少了设备在田间作业的次数,避免了土壤因设备的问题而丧失养分的可能,提高了土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结语
农业在我国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我国一直将农业的发展放在重点。如今农业技术已经有巨大的进步,传统的耕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社会需要,需要将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在耕地上。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是一种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其一次性进地的工作方法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具备很好的经济实用型,符合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要求,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