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1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立留守档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共享教育资源、提供适时援助等都是一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教师具有高级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理解、平等、真诚,走近家长,读人心,读社会,会倾听,一定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共识,使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阳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2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幼儿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依托爷爷奶奶或亲戚带孩子,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显得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有的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因为父母的护短,表现出任性霸道、目中无人、为所欲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子女过于溺爱,致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发展;有的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使孩子愈发贪婪自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有的家长对于女要求过高,过于严厉,使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爱模仿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教师的个性品质、文化素养、行为举止(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现在教师队伍中,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据专家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家庭问题等原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烦躁、爱发脾气等不良行为,甚至有的教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此外,许多独生子女被关在家里,很少有与外界接触及同伴交往的机会,封闭的生活形成他们“不合群”性格,从而表现出孤僻、内向等不适应群体的个性。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媒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不健康内容等,也给幼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主要对策

1.家长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孩子的表率,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成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了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乐观、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主阵地。(1)要合理设置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幼儿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调节好心情。(2)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活泼幼稚的孩子,工作繁琐,特别是现在家长对幼儿希望值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教师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以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面对每一个孩子。(3)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以自己高尚的品德、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影响幼儿,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幼儿,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4)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氛围。要保持对幼儿纯真的爱,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让幼儿体验到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针对不同幼儿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能力,正确的竞争意识,不畏艰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3

一、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吃得好,睡得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或疾病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不断互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就曾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应该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应该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虐待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幼儿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心理健康档案,更没有幼儿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模糊不清。这一问题和心理健康看不见、摸不着、不好判断的特点有关,同时也和人们不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所以,幼儿园应适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幼儿的特点,向幼儿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帮助幼儿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状况,及时了解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幼儿园也有必要建立起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配置心理医生,而且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要加强。要转变过去只重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一旦出现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积极想办法解决。总之,我们不仅要照顾幼儿的身,还要照顾幼儿的心。

二、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媒体报道不少幼儿园的安全事件,让许多幼儿园诚惶诚恐。安全第一是有道理的,但凡事过犹不及。比如,有些幼儿园怕出事,严禁幼儿活动。“少活动,少出事;不活动,不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老师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因孩子身体素质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我国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有资料表明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心、肺等内脏功能却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正是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生命是脆弱的,幼儿的生命更是如此,但并不是说严格限制各种活动或过多呵护就意味着安全。我们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说磕碰就少一些。因此,幼儿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更好地保证幼儿安全。当然,我们应细致考虑安全问题,尽量排除不安全因素。

三、重教师的施教过程,轻幼儿的反馈

健康教育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我们很好地计划和组织有关的教育活动,而且,还需要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尤其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同样,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健康教育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评价指标来看,幼儿健康教育的评价通常是与幼儿健康教育的活动目标直接关联的,有时,幼儿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上的目标以及行为目标就是幼儿健康教育评价的具体指标。

例如,在“怎样过马路才安全”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如果具体的活动目标是:

(1)使幼儿能辨认出停止、前进和人行横道线的交通标志;

(2)使幼儿能说出安全过马路的两种交通规则(如,走人行横道并且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3)使幼儿在游戏场上活动时能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去做。

围绕这一健康教育活动的评价指标便可确定为:

幼儿能对停止、前进等交通标志做出正确的反应;

幼儿能说出安全过马路的两种交通规则;

幼儿在游戏场上步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评价中,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观察而做出评价,也可以通过向幼儿提问来获取有关的信息;同时,教师还应该同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以此来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评价。

例如,在以“嘴巴里的牙宝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如果其活动目标是:

(1)知道为了保持牙齿的洁白和健康,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都要刷牙。饭后(或吃完零食后)要漱口;

(2)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

(3)能逐渐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在这一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之后,其评价的指标便可设定为:

幼儿能说出应该刷牙和应该漱口的时间;

幼儿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示范刷牙的正确方法;

幼儿在家中能自觉地在起床后和睡觉前刷牙,并且刷牙的方法基本正确。

四、重幼儿园内健康教育,轻家园合作

由于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且,家庭的环境以及家长的价值观念、教养方式、生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幼儿的健康意识、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获得与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幼儿健康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归因于幼儿家庭和家长。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必须要考虑到家庭和家长的因素,并力图与家长建立起相互间的支持与协助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和积极影响,并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那些不利的影响。围绕幼儿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通常可包括这样两个基本的方面:

(1)关注和支持幼儿在家中的健康实践,以强化幼儿的健康行为。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和形成的健康行为如果也能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地、持续地得到强化与实践,则有助于幼儿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动力定型,进而逐渐形成习惯,这正是幼儿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健康教育的需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向幼儿家长介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家长成为健康行为的执行者、幼儿健康教育的支持者和指导者。例如,在“健康食品要多吃,垃圾食品要少吃”的健康教学活动后,可以利用健康教育展板向家长传递这一健康信息。同时,也期望家长能以身作则,多吃健康食品,少吃垃圾食品,并在家中对幼儿的适宜行为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幼儿的健康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4

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到位

一些人认为,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巨大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某种环境改变使自己觉得不能够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入校后发现,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产生恐惧感与失落感,从而影响学习。由于教师认识的失误,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被忽略了,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处于这么幸福的年代,不为吃穿发愁,不为生存担忧,多么的幸福,不会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在的学生确实不用为自己的物质需求发愁,但是他们却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的时代。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家长看来,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对的,因此,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愧疚,而对于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则关注得比较少。

二、过度的关注优秀学生,忽视“弱势”学生

在一个班集体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所有学生当中有较高的威信,可以左右班内的舆论,学习成绩也好,深得教师与同学的赏识,所以在评选先进时他们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对象。而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在班内默默无闻,可以被其他学生驱使,对于班级内的所有活动他们都置身事外,评选先进从来与他们无缘,而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也比较少,他们在这个班级内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以这种姿态在班内出现,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同样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格外关注,用教师博大的胸怀与真挚的爱去教化他们,而不能视而不见。对于他们身上所映射出的闪光点,我们应当用放大镜去看,对于他们的进步更应当及时地进行肯定,并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提出分层次的要求。或许,在教师悉心的帮助下,他们就能扬起希望的风帆。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类学生,有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但他们并不缺少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只是觉得好玩罢了;有的喜欢在课堂上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有的则喜欢做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如在同学面前乱跑乱跳、亲亲书上的小朋友,诸如此类的行为。有的教师将这类学生的表现归结为学生的品质问题,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则不难发现,他们在平常很少被人关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罢了。如果我们将他们的表现认定为品质问题,对他们的转化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四、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性格问题

在一个班里,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做什么事总是畏首畏尾,也不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上课让他们单独回答问题时,总是面红耳赤,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许多教师将这类学生归结为性格内向生,其实不然。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关注个人内心,不乐衷于参加各种聚会。由于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身处人群中时,他们会格外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使得他们在人多的场合会有些小烦躁。内向的人在处理他们的情绪、思考和观察时都是默默在心理完成,外人觉察不到。他们也可以是很会社交的人,但不如外向的人那么易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内心;他们相对有些孤僻,不是很开朗;他们在应对某种情况之前都需要自己思量一会儿;他们都爱自己琢磨,然后得出某个想法。这些特征与前面所赘述的表现是不同的,前面所说的学生的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或许是由于他(她)们在某些时候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受了伤害,因而在心里留下了伤痕,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选择了逃避的方式。

五、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好多学校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多都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认为这样做可以达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年级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受年龄与知识面的束缚,他们当中的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不能理解,那么这样的讲座就是无效的。另一方面,由于年级跨度大,教师在准备材料时也不可能照顾到各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也会使讲座大打折扣。

六、教育学生爱“揭短”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5

一、让家长“动”起来――走进课堂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渗透健康教育理念

为了让健康教育理念深入家庭,我园每期都会有计划地开展家长课堂。如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组成讲师团,定期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开展讲座,促进家长了解本阶段幼儿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重点、方法;邀请保健医生从医学角度介绍幼儿需养成的卫生习惯、保健常识及常见疾病预防、急救措施等;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宣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指南精神,解读健康教育理念。通过讲座的开展,能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理念,并帮助家长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学以致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会更加支持与配合。

2.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专业背景。因此,我们尝试挖掘家长资源,赋予幼儿园健康教育更为丰富的内容。如邀请医生家长来园开展“爱护牙齿”“保护眼睛”“预防传染病”等系列教育活动;请警察家长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及带孩子参观交通警察的工作,了解交通标识、规则;消防员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消防演练,了解消防安全,掌握自救方法;电工家长教孩子们了解电的简单常识、安全用电及安全标志等。家长的职业方便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认知材料,更真实的情景体验。同时家长的专业也为孩子传递了更丰富、全面及准确的健康常识。

此外,我们还定期进行男家长助教,开展体育活动。男家长通常更具活力以及更好的运动能力。通过与男家长沟通、观摩体育活动的方式引导家长把握体育游戏活动的形式与组织,每月由男家长进行一次体育助教活动,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阳刚的品质,弥补幼儿园女教师过多的不足。同时促进了男家长对教育的参与、体验和认识。

二、让家长“动”起来――了解调查

围绕健康教育,为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了解,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我知道的体育项目”“我喜欢的体育明星”“爸爸妈妈小时候的体育活动”“爷爷奶奶喜欢的体育运动”“我喜欢的体育活动”等。幼儿根据活动的开展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以绘画或图片形式展览调查结果,分享交流,还可以投票互动等,培养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整个家庭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关注。

三、让家长“动”起来――日常锻炼

幼儿健康的体态离不开坚持不懈的锻炼。指南提出“每天锻炼身体,喜欢户外活动,多走路、少坐车”等,这些更加需要家长的陪同与坚持。

在促进锻炼方面,我们采取了给幼儿发放每周锻炼调查表,提出每天早晨保证一定量的路程是以走路或跑步形式来园,下午放学后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活动要求,并根据年龄段提出适宜的内容建议。每天幼儿根据自己实行情况做符号记录,每周对自己坚持锻炼结果做评定,班级定期根据评定结果评比“坚持锻炼小明星”。通过这种方式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坚持锻炼的积极性,家长在自然陪同的过程中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趋于认同。

此次,利用班级家委会资源,指导家庭组织周末“走进自然”活动。如家庭结伴进行亲子远足、小小自行车赛、家庭小型运动会等。这种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因为不仅解决了多数独生子女没有伙伴而长时间守在电视、电脑前的问题,而且通过家庭间的良好互动,彼此感受亲情和关爱;在温馨的人际关系中,有助于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形成;在与自然的接触、活动中强健了幼儿体质。

四、让家长“动”起来――活动参与

为了倡导健康教育活动,展示健康教育成果,每学年4~5月份为我园“阳光体育节”,我们邀请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在体育节中,开展有家长的亲子操表演和分年龄段的亲子运动会,家长和孩子在共同练习中增进了亲子感情,愉悦了身心;有家长、教师传统的游戏比赛,通过打陀螺、滚铁环、斗鸡接力、拔河、踢毽子、花样跳绳等活动,让家长重温儿时游戏的乐趣,让传统游戏回归儿童生活;结合社区开展“亲子马拉松”,在马拉松活动中体现日常锻炼的成果,培养幼儿坚韧的品质;还邀请爷爷奶奶给孩子们带来老年太极扇等表演,展现了老年人健康的精神风貌,让爷爷奶奶也融入幼儿健康教育之中,为幼儿树立健康榜样。通过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全民健身,达到“运动、健康、快乐”的目的和宗旨。

此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来。如通过校家委会对校园安全进行排查,商定防范措施,发动家长共同遵守和维护;建立家长伙委会,参与幼儿膳食营养及食谱制定;商讨、通过《家长在园守则》,保障幼儿生、心理健康等。

幼儿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范文6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生活,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建设者。但伴随农民工进城务工趋势的发展,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的未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进程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4亿,两亿人背后拥有7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其中有1400多万子女随父母工作环境的变动而流动,另外有5800多万儿童留守在父母户籍所在地生活。

流动儿童是指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这部分儿童跟随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动而不断处于变动制动,因此被形象化的称之为流动儿童。根据我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必然伴随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的扩大而扩大。由于流动儿童生活地点的流动性、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家庭情特殊性等情况决定了社会、学校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根据多年在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的经验,笔者对自己所在幼儿园流动儿童的情况作了相关统计,其中流动儿童占到在园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对于在城市出生、成长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普遍存着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自我封闭性强,对新的生活环境缺乏明显的归属感。

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生活环境由相对简单的乡村进入流动性大、人口组成相对复杂的城市生活,除父母之外的其它一切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都是全新和陌生的。同时流动儿童在入园之前及因生活环境的变迁而进入新的幼儿园之前,缺少来之家庭必要的先期心理辅导,多数农民工父母由于工作及生活压力;同时限于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性,在孩子进入新环境的生活缺少的心理辅导,无论是对自己新的生活环境还是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过程,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儿童在进入新的幼儿园比其它儿童相比明显缺乏安全感,在入园的初期哭闹情况较为普遍,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仍存在谨慎、胆小的特征。

二、逆反心理及自卑感较城市儿童强。

由于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衣着、饮食、学习用具上等都与城市儿童具有一定的差距。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农民工家庭由于父母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漠视不管,要么粗暴简单,往往也加深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与外界积极交流的底气和信息,因此逆反心理较及自卑感较城市儿童较强一些。

三、行为与文明习惯较城市儿童较低。

流动儿童中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常随父母居住在城乡结合处。所生活的居住环境一般都属于公共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带,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可模仿学习对象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群体,人群组成复杂,因此他们的文明素养与有着固定居所的其它同龄人无法相比。而且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情况更容易产生影响,所以普遍地在卫生及文明素养上相对较低。

四、学前教育的情况不持续,常因父母工作环境的变动而中断。

流动儿童的教育情况往往受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得不变动,因此导致幼儿园阶段的学前教育经常处于断断续续地状态之中。环境的更迭、教育状况的不稳定往往使流动儿童在文明素养、文化积淀、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流动儿童群体中存在的上述特征情况,以及学前教育的启蒙性和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关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前幼儿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班级内部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以生活小事促孩子增进融合,倡导城乡学生的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融合。

由于生活背景、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流动儿童与同班城市的孩子相比较在生活习惯、语言、穿着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于城市孩子的共同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着一定自我封闭,自卑感较强,因此应着重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针对流动儿童的上述心理问题,学前老师应该积极地、有针对性对引导,努力消除儿童身上的消极情绪,通过班级日常的生活、学习、游戏促进流动儿童融洽相处,尽量多的鼓励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学习互动,促进城乡学生优势互补。比如让城乡孩子讲述各自的生活趣事,通过一些列的互动活动,同时辅助于幼儿老师的正确引导,为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为流动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学前老师身份角色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帮助流动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

鉴于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的特殊变迁,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一般具有着父母身上朴实无华的一面,另外由于原有生活环境的脱离,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在流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带班老师产生信任,因此学前教育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身份,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扮演“家长”、“可信赖人”的较色,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前教育中,尽量把德育、智育、健康的心理引导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流动儿童的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机表扬好的典型;对流动儿童容易出现的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农村来的孩子也有许多优点,需要合理的引导、发掘,可以让城市的孩子来学习。如我们搞的“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从小是朋友”的主题班会,通过讲述流动儿童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小事,使孩子之间增加了解,增进友谊。

三、在日常教育中尽量多以鼓励教育方式增加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比较强,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要尽量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这类幼儿的表现,如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教师就要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让这些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宽容收获喜悦。

四、加强与农村儿童家庭的联系,掌握和了解儿童家庭教育情况,使流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幼儿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园必须努力做好流动儿童家长的工作,通过采用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也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协调一致。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家庭、幼儿园、政府及社会等各方密不可分的系统性工程。总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有保障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省略.cn/particular.aspx?id=9413,《聚焦7000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二)呼唤“公益”,播撒下新公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