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

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1

“―个人坐在随拙园里,泡―壶红茶,静静享受午后的阳光。或者去曾经堂,慢慢欣赏那些挂在墙上的古字画,那是我,也是不少客人在希尔顿逸林最难忘的一次心灵的旅行。”

从新区高铁站搭乘TAXI到希尔顿逸林酒店不过十来分钟。相比集团其他酒店,这家位于无锡新区的Doubletree by Hilton多了一份Boutique格调-原汁原味的江南园林、收藏历代名家作品的艺术馆、专擅淮扬菜的餐厅、中国风十足的SPA馆……而随处可见的LED灯和可回收纸张,又延续了希尔顿逸林一贯的绿色理念。上海人郭建军在这方休憩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隅,并决心将它打造成为一个适合商务休闲客人的冥想地。

Q:这是Doubletree by Hilton在无锡的第二家酒店,与旗下在中国开业的其他五家酒店相比,无锡希尔顿逸林酒店有哪些独到之处?

A:一位于酒店层的曾经堂艺术堂,是我们与其他酒店最大的不同之处。曾经堂是京城收藏大家辛冠洁先生的堂号,这里展出了他收藏多年的部分珍品,以明清字画为主,包括“青藤白阳”、“明三才子”、“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名家真迹,并且每隔半年更新一次。闲暇的时候,在里面呆一个多小时,细品那些古迹,还是很值得的。我喜欢站在张大千的画前,在心里默画每一笔,那是很难得的一段安静时光。另一处就是酒店内的随拙园,特邀南京名家设计的江南园林,占地面积1 800多平方米,非常适合公司的小型聚会,或者一个人一杯荼,独自坐在里面,偷得浮生半日闲。

Q:您从事酒店行业近20年,并成为希尔顿酒店集团首位华人总经理,您本人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A:一头发白了!(大笑)认真地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给我个人最大的感触是,在不同的酒店,跟随不同的总经理,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团队,往自己的目标前进,培养自己所追求的酒店文化。同时,相比外籍总经理,我更加理解当地文化,这对熟悉市场十分有帮助,另外,有了语言和文化的优势,我与员工,特别是线员工沟通起来更加直接有效。

Q:作为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无锡至今仍保留众多历史名迹。请问酒店周边有什么值得一去的地方?

A:紧邻酒店的新洲生态园,里面植物种类丰富,尤其到春天,简直是个天然氧吧,是个散步的好地方。对吴文化起源感兴趣的,可以去鸿山遗址博物馆走走。体现明清园林造诣的寄畅园、江南古味十足的南禅寺,距离酒店都是十几分钟的车程。无锡灵山大佛,包括附近的梵宫收藏的艺术品,都很值得去看看。

Q:从“太湖三白”到酱排骨,无锡可谓美食荟萃,对于住店客人,可以在酒店品尝到哪些美味?

A:我个人很喜欢吃淮扬菜,我们的随园中餐厅传承“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淮扬菜传统,烹饪地道的淮扬菜肴,非常适合江浙客人的口味;喜欢西餐的客人,可以去位于酒店一层的咖啡厅,那里的鹅肝和小牛腿骨是我们主厨的拿手好菜。同时,餐厅整面落地窗直面随拙园、可以同时享用美食与美景;特别要提到的,还有我们的“面对面”餐厅,提供选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面食,包括口味清淡的阳春面、香味浓郁的老北京炸酱面等等,面面俱到:如果有三五好友同行,可以去位于酒店一层的M吧,听听音乐,品尝红酒,也很惬意。

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2

许是因为名字的吸引,凭着本心的选择,我走进了这家位于井巷子10号的西蜀汇,感受着它对老成都特色的闲情注解:盖碗、青花、古画,伴随着老成都特有的静谧闲情、安然自在的氛围里,从西蜀汇厨师长高先军的口中,我不仅对川菜的特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知晓了它所承载的关于成都的记忆与文化。

三国历史在演绎――锦囊妙计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周瑜与孙权为夺回荆州定下计谋,以孙权之妹为诱饵,骗刘备前来东吴招亲,想趁机杀害并索回荆州。诸葛亮提前识破诡计,并在随行武将赵云离去前,给了他装有妙计的三个锦囊,并嘱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最后危急关头打开第三个。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成功娶到美娇娘,更让“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此成为趣谈。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这道以当季时蔬为食材制作而成的“锦囊妙计”的由来,在搭配上放有海椒的蘸碟,辣味之中带着食物的清香本味,一定会给你的味蕾带来别样感受。

作为三国时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文化在成都得到了不断代、最完整的传承。无论是闻名中外的武侯祠,还是以三国典故命名的衣冠庙、洗面桥等街道,又或是依托三国文化而做出的菜品,都能给人以关于那个混乱年代的遐想,并承载着那段战火纷飞、智计百出的历史。

养生贴士:此道菜品所选用的食材均为素菜,在越显炎热的初夏,大家不妨多以食素的方式,清理肠胃、调节身体内在平衡。

以茶入膳有讲究――茶疗功夫鲍

“轻濯尘根心地润,餐中寻道寿长生。谁能识得杯中趣,寿齐南山不老松。”这,说的就是茶宴。把茶做成佳肴美食入馔,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匹配。”

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的功效。如果从做菜的效果来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菜做法。红茶、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的效果相对好一些,如铁观音冲泡之后散发浓郁的兰香,茶性清淡,适合泡出茶汤做饺子;而灼虾、蒸鱼适宜用绿茶汤;普洱茶适合做卤水汁;碧螺春适合将茶叶捣碎混合一起做羹汤,还有茶水蒸饭等等。

对于茶馆遍天下的成都来说,茶更是早已融入他们的骨髓,谈事儿、办公、休闲,茶馆必是出镜率最高的场所之一。时下,当川茶再次与川菜相溶,好比我们所看到的此道菜品――以茶叶汁水小火煨制而成的茶疗功夫鲍,鲜美的鲍鱼带上淡淡茶香,确属美事儿一桩。

养生小贴士:《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解除油腻、兴奋神经、消食利尿、生津止渴等作用。

传统名菜在传承――鸡豆花

俗话常说,传统造就经典,经典成为永恒。对此,川菜想说它也同样不例外。

当我们提起川菜,脑海中闪现出的一定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已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名菜,如回锅肉、麻婆豆腐。众多的当地人甚至还能轻车熟路的给你讲述有关菜名起源的典故。比如麻婆豆腐始创于清同冶初年,由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陈兴盛饭铺的主厨,陈春富之妻陈刘氏所创,因其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广受欢迎,名声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后又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

而今天要介绍的这道菜品,则是2月17号出现在泰国公主寿宴上的传统川菜――鸡豆花。虽说菜名听起来越显低调,但在做法上却颇有讲究,有着“豆花不用豆,吃鸡不见鸡”的美誉。具体来说,则是指鸡豆花中的豆花二字,所用材料并非大家所熟悉的黄豆,而是鸡脯肉搭配鸡蛋清和湿淀粉制成形似豆花的菜肴,因而得名。入口嫩滑,汤清淡鲜美,特别适合老人和小朋友食用。

养生贴士:此道菜品有健脾胃、强筋骨、祛风、补气、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等功效。适宜消化弱、产后瘀血腹痛、营养不良、气血不足者,以及老人、小孩等补养食用。

中西合璧展新颜――奶酪金瓜球

成都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这不仅体现在对外地人的热情上,还体现在对外来菜品的接纳性上。对于老成都的众好吃嘴来说,“要的只是巴适”。

时至今日,西餐原料在川菜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如鹅肝、三文鱼、小羊排、银鳕鱼、澳洲牛排、神户牛肉等,还有黑菌、沙拉酱、千岛酱、红酒、白兰地、香草、迷迭香、百里香 、奶酪、BBQ酱汁、烧汁、香醋汁、果汁、果酱等,都会在不经意间从川菜中找寻到它们的身影。

众所周知,川菜的风味特色是以麻辣为主,还有提香、甜香、酱香、酸辣、微辣、鱼香等层次丰富的味感,也正因为川菜有多种风味,才能与西餐产生多种融合,发挥出原料之间最恰当的调配比例。此外,中西餐的融合在调味技术上也得到了合理运用,川菜的特色是百菜百味,一菜一合。因此当川菜的24种调味技术与西餐的调味沙拉、酱汁相融合,无疑将开启新的味觉体验之旅。

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3

关键词:德国校园;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German campus comparis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mpus building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oday's knowledge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ampus should be restructuring and space, create natural and cultural fusion of the new campus space.

Keywords: German campus;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ampus的字源为拉丁语,意指一个具有连绵不断绿色的场地。但此词专指学院或大学是18世纪后期,而且是从描述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校园环境的文字中来的。Campus的字意似乎有三个层面:一是界定了的绿色场地;二是建筑物及其周边的绿地景观结合起来的氛围;最后几乎可以是任何环境中一个相对固定的部分。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开放了大学的定义。他认为:“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美国的大学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大学人对这些建筑的评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它是和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建筑作为三大造型艺术之一,其艺术性不容低估。自有建筑之初,人们的出发点只是怎样把它建得美观、实用,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人所具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给建筑融入了文化的概念,使它成为以技术水平、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为前提,包涵着各类人群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综合艺术。校园建筑不追求建摩天大厦,也不模仿灯红酒绿的商业建筑,只要求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庄重严谨。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如果说西方建筑以其多样性的建筑形式见长,那么,中国建筑却有其突出的特点。哲学、文学的大量引入,使得建筑不只是以实用为其唯一目的,它更具备人的精神需求和寄托:建筑的外部形态,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雕塑、照壁以及园林中无论外国城堡式的建筑还是中国假山、瀑布的仿造,都融入了人文的气息,都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一般认为,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和商人行会组织的出现为学者行会给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学者行会称作universitas,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权使得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人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其校园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是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设计建设的。在布局上,一般采用封闭庭院模式。

校园群体建筑中的主体建筑,如主校门、教学主楼、图书馆、实验楼、科技馆等建筑往往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它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

高校的校园开始向开敞式的布局方向发展,以绿地为中心,图书馆为主体,两侧排列着教师住宅、学生宿舍及教堂。这种聚合的布局方式,打破了修道院式四合院的封闭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总体而言,德国高校校多分散在市街,学生多散在居民家,总体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这就导致西方学术自由、开放独立、不拘小节的教育模式,同时也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应大大超越课堂的范畴。

校园建筑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它为教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机会;暗含特定的思想和理论。校园建筑不仅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与人交住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功能,有着建筑文化的意蕴,沉淀了文化厚土和传统渊源。

在德国,高校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陈相间,只有门上钉的铜牌和盾形校徽标识出是学校的某学院或研究所。几条热闹的马路上,各公司的写字楼、商店和学校建筑比肩而立。从整体看来,大学和社会没有明显的区分。学校与社会的设施都相互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布局在美国各大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开放式的布局也使校园生活社会化。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整个大学城是与所在的小镇嵌合在一起的,生活区之内有着大量的小酒馆、咖啡吧、书店等,提供学生交流的场所。这种集中了大量交流场所的地段被称之为“unicen-ter",意为大学生的活动中心,类似于我们的大学生俱乐部,然而比俱乐部牛津大学城中的Blackwell书店的形式更活跃,活动更为自发,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地方往往是学校最活跃的地段之一,许多新异的想法都是诞生于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之中的。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其众多传统大学被许多国家视为大学发展的典范并对全世界的大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德国的高等教育较为普及.各类高等院校共有300余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根据其教学内容与性质.德国的大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综合大学.包括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应用科学大学: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

德国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都坐落在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优良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客观和物质上的保证。其校园的规划建设十分重视对校园建筑与人文环境景观的塑造.追求大学校园与所在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

德国大学校园往往通过生态化和景观化的绿地形态渗透之周囤的城市社区.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触合.大学与城市共享人文、社会资源。德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弗赖堡大学等)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作为所在社区和城市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善加利用。

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范文4

1.1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关系。塞纳河从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它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整个巴黎。塞纳河聚集了巴黎的许多人文景观,也聚集了法国古往今来的许多精华所在。巴黎倘若离开了美丽的塞纳河,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恐怕谁都难以想象。上海离开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各类规模的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关。1.2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

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1.3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

河网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才有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1.4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景观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1.5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2.1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的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

德国的莱菌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菌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菌菌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

总之,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其实,拆衬砌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2.2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垸)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洪水概率的降低很快被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洪灾损失所抵消。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

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

2.3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气味腐臭难闻;面临河畔的英国议会大厦的窗户,不得不悬挂由消毒水浸泡的窗帘。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

30年来,泰晤士河的污染已减少90%,河水逐渐变清。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1979年已有104种鱼类在河中畅游,有人还捕到对河水污染极其敏感的大马哈鱼,还见到海豹沿着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现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运动健儿浪击飞舟;河岸老人垂钓,儿童嬉戏。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道风景线。

2.4建设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间功能为目的滨水区建设,拉开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现了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日本80年代响起“亲水”的呼声,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条件与美丽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提出要改进并确立有关管理体制,确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复洁净水流,保护水质,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将城镇改造成与滨水环境成为一体的居住区。

遍及世界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

3当前我国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广州市已经提出了要把珠江广州河段建设得象法国塞纳河巴黎河段一样美丽的整治目标,具体包括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改善两岸的交通、绿化环境,特别是美化河流两岸,让游客及市民有一个观光、娱乐的好去处。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2000年10月召开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对成都市府南河的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该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三项国际大奖。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包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住房与安居等多方面的内涵,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苏州曾说“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北京市1998年开始以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1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导致生态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多争一块土地,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防汛排水时,市区内河水满为患,泵站被迫停机的事时而发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人与河道争地,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挤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自然也给人类以报复,水位一年比一年高,灾情一年比一年大。

3.2河流被硬化、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类自动放弃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讲,硬化河床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净化的问题。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河岸做硬化处理,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被破坏,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质的污染。

人类砍掉河流两岸的植物,种上钢筋水泥“植物”,本身就是破坏河流,破坏生态,破坏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扩张,这种破坏会日益显现出来。

3.3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具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能饮用的地面水已所剩无几。其原因就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使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导致城市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4加强城市河流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4.1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治理主要就是减轻或避免水灾对人类及其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而当今城市河流治理所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河流景观与其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心区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单调的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在河道治理方面,生态河堤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

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态河堤有如下优点:

(1)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

而混凝土河堤把水、河道与河畔植被分隔,隔断了护堤土体与水体的交换和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

(2)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细菌和真菌作为营养物而摄取,并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细菌又被原生动物吞食,所产生的无机物(如氮、磷等)又作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又产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过量的藻类又被浮游动物、鱼、虾、蝎、牛、鸭等所食,即按食物链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浓度降低。

生态河堤采用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既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生长舒展而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好介质,利于水质净化。

生态河堤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利于氧从空气传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改善河流水质。

(3)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份的作用,同时,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

而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节水量的作用。

4.2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

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在城市河道断面形态规划设计上,既要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尽可能采用。复式断面,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常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的美感。

4.3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4.4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则白费工夫。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河流。如果保护不了,宁愿不开发。三是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和谐共处,把城市建成山、水、洲、城风景地。四是对河流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治理河流污染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8,No.3

[2]于哲新,浅谈滨水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8,No.2

[3]徐欣、张虎,浅谈山水城市建设中水系的治理,《人江》,2001,No.1

[4]韩振中,莱菌河流域的防洪措施与管理,《中国水利》,1999,No.5

[5]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中国水利》,2001,No.3

[6]卫明,横滨市水环境整治——安全、舒适、情趣,《中国水利》2001,No.3

[7]朱联锡、朱晓帆,在府南河下游修建生态河堤,《四川环境》,1999,Vol.18.No.3

[8]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川环境》,1999,Vol.18.No.1

[9]周文波、程杭平、尤爱菊,浙江沿海地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河口与海岸工程》,2000,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