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家庭伦理;“孝”理念;中西方
一、关于中西方“孝”理念的梳理
梳理一下西方文化中对于老人的孝顺与尊敬的理念。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伴随资本主义兴起的近代和二战以后四个时期进行考察。
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在教育儿子时,要求他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可忘恩负义。雅典在法律中就规定,儿子必须赡养处境贫困的双亲,不履行这一义务,就可能被控虐待他的双亲。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雅典当选的各种官吏,在任职前进行的资格审查时,其中一项内容即考察他是否恭敬他的父母。”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引导都在传达着孝敬老人的理念。如果要与中国的孝文化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找不到资料证实在西方的孝敬老人的理念中提到关于老人的绝对的崇高地位以及权威。
中世纪时期,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新约·以弗所书》第6 章指出: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应许的诫命”;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在这里可以看出父母养育子女,而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然而这样的一种孝还是区别于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孝的理念,因为基督教宣扬的是绝对的平等观,在上帝的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承认父母对子女的权威则无异于自挖根基。可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孝,主张的是父母的权威,当然不排除子女的“谏诤”权利的存在,但这种权利的存在是建立在充分肯定父母权威的基础上的。
近代西方,这一时期随着现代小家庭取代了大家族家庭,长辈对子女的婚姻干涉减少,感情逐步成为婚姻的纽带。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压迫型逐步转向养育型,经济支出的投向也从轻孩子重双亲的上行投向转向轻双亲重子女的下行投向,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和所受的尊敬也与日俱减。父母在经济和情感上对子女进行投资,主要出于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为了将来年老时的某种报答。可以清晰的看出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生活的需要,家庭逐步小型化,由于现实原因小家庭内孝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人在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时,将中心转向下一代,在老人身上花的时间开始减少。
二战以来的情况,在美国的上流社会里,人们说,父母和如今已完全自由的子女正在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如今已经平等,可以建立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否会发生这种情形,家庭周期的下一阶段要承认不同代的人的分离。父母们试图创造一种新生活,一般来说,他们也做得到,通常是迁居到阳光更充足、生活更舒适的新地方——前往一个新的美国。可以看得出西方社会里个人充分尊重彼此的自由以及个体之间的平等,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独立与自由。然而中国老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与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但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是很愿意与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然而无论是西方老年人与子女“有距离的亲密”,还是中国老年人向往的“亲密无间”,都是给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孝”的体现。也许西方文化中没有明确提出“孝”这样一个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孝的理念不存在,同时也不能因为西方孝的体现形式不同,便认为其不存在,我们要关注的是精神实质。
二、中西方“孝”理念的相互借鉴
在进行了如上的比较之后,可以体会出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理念的不同之处。同时西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有距离的亲密”是有其特定文化与现实背景的,那么我国在面对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之下,未来孝理念的体现可以借鉴西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这种有“距离的亲密”。因为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将承受较之于之前的年轻人更多、更大的压力,同时加之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老年人也会变得更加独立。所以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的理念,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社会可以学习中国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与关怀的精神实质,中国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也可以增加彼此的独立与平等。
参考文献:
[1]高成鸢 .中华尊老文化探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宁业高 .中国孝文化漫谈[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2
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一直都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中国人自古便形成了其含蓄内敛、沉稳婉约的文化风格。而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则不然。经历的几次的文艺复兴与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始终是在传承与对立之间不断的转变与移动,在反复与动荡之间不断延续。思想的自由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开放进取、直截了当。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传统,但受社会体制、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道路却不尽相同。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中国偏向于感悟,习惯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西方则更注重理性,充满了对现有事物的思考与批判。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设计中的表现
广告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智慧创新的结果,每个优秀的广告都在展示着当前条件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巨大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就必然要受到的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2.1 文化理念差异对广告影响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时至今日仍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奠基。“儒家”思想主要作用于人与人相处之间,重国、重家、重感情,把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的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此中国很多饮料、食品广告经常是一群人在一起快乐的分享,或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评讨论。而西方人则不然,西方崇尚个体自由、个性张扬,广告中也是以个体需求的满足来表现。在东方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重视与要求,是要远远高于西方人的。这其中“孝”是整个道德思想的原点,所以自古中国人的观念中孝敬老人依旧是中国人评判道德的标准。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尤其是在保健品广告中,大都以孝敬父母为题材,较为典型的就是“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在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一种类似朋友的相对平等的关系,西方父母把对儿女的抚养和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就不要求太多的回报。也正是基于如此,西方广告中很少出现孝敬父母的场景与语言,更多的是孩子与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的长大、慢慢的衰老。
2.2 思维模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由于西方文化是由多種民族及地域文化汇合而成,故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甄别其中的一般规律与本质。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思维的理性。而中国自古便受到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则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习惯通过感悟,重新认识与发展其中的联系与经验。
百事在中国新年投放的《把乐带回家》系列广告中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年迈失偶的老人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询问孩子们是否回家过年,儿女却因事业要求纷纷表示无法回家陪伴,老人对着早已准备好的儿女们喜爱的饮料零食心中充满惆怅。化身为孤独路人被老人带回家的百事大使古天乐看到这样的情景,分别找到其儿女递上他们喜爱的食品并用老人曾经的话唤起儿女们的共鸣,大年夜当老人独自一人黯然神伤时,儿女们却陆续回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儿女祝福老人“心想事成(橙)、百事可乐、天天有乐事”。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把产品与广告宣传融入于回家过年这一情境之中,前半段通过场景的展现与几位主人公的对话,在传递浓浓的父爱的同时隐喻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后半段又利用语言上的双关性,把祝福语与品牌宣传融合在一起,在甜蜜的家庭氛围中加强产品品牌认知。
而同样是百事广告,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前,他先掏出了两枚硬币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把可口可乐放在地上站上去,再掏出一枚硬币在较高的窗口买了一瓶百事可乐打开并喝着离开,可口可乐则被原封不动遗弃在原地。广告全篇没有文字说明,只是用买百事可乐够不到先买两瓶可口可乐来垫脚这个小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传递“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这一宣传主题。
2.3 表达方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相处之中可谓无处不在,因此中国人在事物的表达上往往是含蓄的、委婉的。这便导致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通过画面或一系列的陈述作为铺垫,再讲出广告的中心。就如同王老吉凉茶广告,先出现朋友欢聚,麻辣火锅沸腾翻滚的画面,然后再引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而西方由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开放式文化,西方人性格也较为直率,在表达方式上则更为直接。西方广告更多的是一系列有寓意的画面或场景之后用一句精炼的语言直指广告的主题;这也导致中西方广告在突出重点的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中国广告大多是通过对产品特点的反复述说,用语言的传达来建立广告的宣传效果。而西方则更加注重运用广告的创意性、故事性以及画面与语言的联系性,通过强烈的冲击感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用户的兴趣与关注,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3 关于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影响的思考
3.1 正视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广告在跨国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广告能否被当地用户接受与认可的关键。要想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就必须首先正视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法律及思维与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告设计之初便尽可能的规避误区和雷区;也只有这样,广告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当地、当国及民族人民的口味与需求,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3.2 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广告设计中既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又要保留部分本国的特色,在迎合用户口味、习惯及需求,让用户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利用本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元素形成广告自身独有的个性与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海尔”公司,它在国际上提出的口号就是“中国造”,这不仅仅只是反映一种爱国情绪,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满怀信心,奋斗向前的精神。而其商标“海尔兄弟”中,一个中国小孩与一个外国小孩相拥在一起体现了海尔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海尔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国际广告中合理的运用文化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非常有效的。
4 结语
广告作为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及中国品牌的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势必会遇到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与影,这也正是中国广告业必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首先应深刻认识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各地方、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深入了解其文化及差异性,再结合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沉淀,,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适应目标人群文化思想、生活习惯、审美需求,让广告被受众目标认可与接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开展全方位思维与创新,构建广告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广告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的广告文化才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参考文献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意识;德育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Kramsch,1998)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来促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反省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汉典》中“德育”的解释为“养成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
高职学生大多拥有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多为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英语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点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长期滞后。
英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开阔视野,更加自如地应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前期准备
通过将跨文化教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需要在课程前期进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学准备及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1.1 教师德育思想素质提高
目前大多高职英语教师比较年轻,而且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应该熟读跨文化教学的相关书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讲解,教导学生正确学习。其次,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人先正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课程设计准备
为了较好地将跨文化内容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努力寻找可以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师在对所教授的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识中与之内容相接近的部分,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对自己进行指引与“修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感想以及他们对课程掌握的程度,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2.1 开发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相关活动
将跨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发活泼有趣的学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内容,开展跨文化知识比赛;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不同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写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 利用英语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可以将相近主题的英语课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引入点,在对英语课文的讲解上融入中西方文化内容进行概括、评论,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相通的奇妙之处。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翟象俊,2008)教材为例,课文 Thanks,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通过一封在母亲节来临之前写给母亲的信,作者讲述了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关爱与教诲。作者的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儿女,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His Life’s Work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妻子死后,含辛茹苦地将7个年龄从2岁到16岁不等的孩子养育成人的故事,文中透露出了父亲的仁爱,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子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在讲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入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同时可与学生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责任的开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2.3 与英语教材对比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比较。例如,“西方人如何对待工作、生活,西方人怎么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时间概念,西方人的婚恋观, 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魏春霞,2011)讨论不同文化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3 结语
经过将跨文化知识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对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3.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 《喜福会》; 双重文化;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所描绘的是四个家庭四对母女之间的不同的故事。“喜福会”是一个移居在美国的中国母亲打麻将的聚会,四个母亲在打麻将的同时分别讲述自己在中国的遭遇和来美国后对异国文化的迷茫以及对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的失望和她们之间代沟的故事。这四位母亲在中国曾历尽婚姻或生活上的苦难,后来移居美国之后仍然恪守刻骨铭心的封建男权的思想。当这些母亲满怀希望地准备实现她们的“美国梦”时,却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困境。失望之余,她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们身上,希望女儿们能够实现她们的心愿。然而,她们与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女儿们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影片勾勒出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的女儿们,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们之间不可避免的隔阂与冲突,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通过四对中国母女之间的恩怨故事刻画了在双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分析她们性格的双重性,既具有浓厚的美国文化影响的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个性化的发展思想,同时也具有深深刻在她们骨子里的中国式妇女们具有的美德——善良、服从和忍让。她们身上根深蒂固的美国文化的影响使她们叛逆,反抗自己中国式思维的母亲,我们因此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同时她们深受中国文化的母亲的影响,拥有中国式的传统妇女的美德,她们由从前和母亲作对到最后母女之间的矛盾和解以及她们在婚姻中的一味退缩忍耐说明她们性格的双重性,从她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文化从冲突到最后走向融合。本文从她们双重性格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和融合现象来着重分析她们双重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最后的解决方式。
一、影片中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女儿们
我们先看吴素云和吴精美这对母女,在影片中,吴素云为了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女儿自己吃了很多苦,找资料,做零工,给女儿做各种测试,然而女儿却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不屑一顾,对母亲本人以及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她一味反抗母亲的意志、母权的统治。她憧憬着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做一个平常的人,应该得到民主与平等,就像其他白人孩子一样。她不但不配合学琴,还认为自己是母亲的奴隶,不想再听母亲摆布。在一次华人社区举办的少年天才表演比赛上,精美却没有能够演奏成功,争强好胜的母亲觉得自己被蒙羞。再看另一对母女,龚琳达希望女儿能够一生完美,她为了能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象棋大师也是没少花费心血。但是适得其反,母亲们对女儿们的严格教育与管束,让叛逆的女儿们异常反感。中国母亲们这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宣扬“个性与自由”的西方文化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突。薇弗莱讨厌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她的棋艺,完全不理解那是母亲对女儿的强烈自豪感,她认为那完全是她自己个人的本领。中国母亲们希望女儿们保留孝顺、服从、忍耐、守礼的美德,而巴望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女儿们喜欢美国的民主、法律与自由,完全忽视母亲们的东方文化,根本不懂得中国母亲“望女成凤”的苦心,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与母亲们进行对抗,甚至认为反抗母亲的意志是她们的乐趣。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女儿们叛逆,自我,排斥东方的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排斥和误解导致了她们母女关系的僵化与感情的疏远。在这些女孩的心中,只有西方文化才是理性与正确的。在影片中母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二、影片中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女儿们
在电影中这些女儿们出生在美国,没有受到正规的中国传统教育,但母亲们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还是影响着她们,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西方文化直接作用在她们身上的同时,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及婚姻。尽管她们是土生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她们的潜意识中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吴精美加入了母亲曾聚会的“喜福会”,她在玩麻将的过程中从中国阿姨们那开始接触中国的文化,并且对母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最后理解了母亲为她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体会了中国母亲对自己孩子那种真挚的爱,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心愿回到了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孪生姐姐,和她们团聚在一起,实现了母亲的夙愿,从这里我们看到母女们之间那堵无形的文化高墙被推倒,她们之间的代沟已经被填平,影片的最后也是影片的部分,看到了精美和她的妹妹拥抱在一起,画面很感人,这时的她已完全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已深刻了解并融入了浓浓的中国文化里。另外一个例子是丽娜,她与她的自私丈夫婚前婚后在用餐时都是平分账单,就是所谓的美国式的AA制,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她一方面具有美国式的思维,接受AA制,但她越来越发现她逐渐讨厌自己的美国丈夫的做事方式,讨厌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对丈夫的不大气和斤斤计较感到迷惑不已,但是她又无可奈何,一味地忍让,这说明她身上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与忍耐。后来丽娜的母亲点拨她,让她认识到他们这夫妻账目均摊的实质,丽娜醒悟了,她不再唯唯诺诺,不再一味地服从与忍让,最后她鼓起勇气勇敢地走出婚姻的困境。影片中的露丝嫁给了英俊富有的美国人,由于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德思想的影响,婚后一直失去自我,事事听从丈夫的安排,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这导致了她丈夫对她的嫌弃。她的中国母亲许安梅给她讲述自己以前的经历,并且鼓励女儿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满怀信心地生活,找回女孩应该拥有的自尊和平等的权利。最后露丝终于站起来,挺起胸来生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美国丈夫和婚姻。最后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薇弗莱结束了一次婚姻想再婚时,尽管她排斥中国母亲的做事方式,对母亲心存怨恨,但还是尽力去取得母亲的同意,而她并没有像许多的美国家庭的子女一样我行我素,不顾父母的意见,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些中国女儿们一方面受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她们,使她们的思想具有双重性。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两种文化之间生存的女儿们开始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默默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后来她们都尽力试图与母亲和好,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了解不仅仅是孩子们压抑在心底的对母亲的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融入,母女两代人终于从她们的对立走向融合,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这种融合其实就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
三、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及走向文化融合的途径
电影《喜福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了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华裔的女儿们,她们的美国化和骨子里的中国化。两种文化导致了她们双重的性格,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她们与自己中国思维的母亲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引起了她们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使她们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和了解了中国文化,使中西方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现在来分析美国人的家庭观和价值观,美国文化主张个人本位,美国人大家庭观念十分淡漠,他们崇尚个人的独立自主,个人奋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西方文明是一种“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发展而来的。这两种文明决定了人要往外走,到外边去发展。因此,他们的行为模式是“离散型”。他们的地理环境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族纽带功能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也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任何事情要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相对来讲,中国的家庭家族观念是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例如影片中四位女儿和四位母亲之间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突。母亲们都恪守中国的生活准则;女儿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生活方式,她们忽略排斥中国文化,因此我们看到了母女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那么如何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呢?我在这里简单地谈几点。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本身没有贵贱及对错之分。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尊重另一种文化,冲突自然会钝化一些。其次,以尽可能平和、诚恳的态度让对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给彼此一些空间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没有必要必须有一方妥协。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
四、结 语
电影《喜福会》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沉思。美国—— 一个移民文化的大熔炉,中国的移民怎样在它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承续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吸收美国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所关注的。在西方文明面前,在美国成长的华裔后代不清楚来自传统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约束力、影响力对他们来说远不如对他们的父母那样强烈。但是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我们都关注并且重视的问题,我们希望每一个去美国实现“美国梦”的华裔后代都能采取“扬弃”的精神,在吸收中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能抛弃两种文化中的糟粕,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Amy Tan.The Joy Luck[M].Galantine Books Copyright,1989.
[3] 汤亭亭.中国佬[M].北京:中国译林出版社,2000.
[4] [JP3]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5] 王小红.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看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融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6] 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J].博览群书,2001(02).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救风尘》;《威尼斯商人》;女性;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51-01
《救风尘》是中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经典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两部作品中,最精彩的角色莫过于两位睿智的女主角――赵盼儿和鲍西娅:赵盼儿义救金兰,鲍西娅智斗夏洛克,作者使女主角成为解决全剧主要矛盾的核心人物。在父权至上的社会中,用笔触展现女性独立自由的形象,足以证明作者的伟大。但是作者对两个角色的设置却有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有利于现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研究。
一、比较女主角身份
在《救风尘》中,赵盼儿是,《威尼斯商人》中,女主角鲍西娅是贵族大小姐。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和贵族小姐这两个身份的社会地位差距都很大。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来代表各自心中的自由女性,投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是中国的《救风尘》。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是以“大一统”而自居,以集体为单位,讲究群体和谐,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一套规范个人身份的规则体系,要求个体身份从属集体,尤其是女性,被要求“从父,从夫,从子”。赵盼儿是,这份“独特”的身份使她被排除于纲常之外,拥有不拘泥于传统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赵盼儿的义举才有合理性,也使观众能认可这样的人物形象。关汉卿让人物与传统伦理做对抗,本身就具有戏剧性,体现自由精神。
再比较《威尼斯商人》的鲍西娅,她是继承了巨额遗产的贵族女子。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兴起,财产私有制成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公民相对更尊重个人的财产权,恪守一夫一妻制,使女子也享有继承财产和地位的权利。所以,莎士比亚有条件将女主角设定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一位兼智慧、美貌和财产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并不代表鲍西娅的生活更轻松,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个人责任需要自己承担,鲍西娅选择丈夫的戏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鲍西娅的父亲已经去世,原本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挠鲍西娅选择丈夫,但是,鲍西娅却严格按照父亲制定的遗嘱选夫。这除了对父亲的尊重外,自知善恶也是一个原因――她明白自由地选择丈夫,后果也由自己承担。这正是西方道德观的一种展现。
相较于《救风尘》背景中的集权社会,《威尼斯商人》更加宽松自由,自由人的社会地位会比较高。但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用自己的方式描写极富魄力的女性形象,使得社会背景成为成就她们魅力的一面镜子,充分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二、比较女主角解决问题的方式
《救风尘》中,赵盼儿面对周舍的无赖,通过假扮周舍的情人来拯救姐妹宋引章。而《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换身为一名律师博士,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中国强调“克己复礼”,靠的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1]而西方遵循“维权奉法”,强调“制度化的法制是社会规范的基础,因为法律的功能是辩明是非善恶并予以对等的惩戒。”[1]
中国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以严苛律法来惩戒人,以至于在现实中面对人的恶性时,往往无能为力。正如《救风尘》中,周舍对宋引章每天施以拳脚,但由于周舍掌控着话语权,使得势单力薄的宋引章没有任何反抗余地,法律也没有意义。这才有了赵盼儿的“义”救金兰,仗着自己身在“三纲五常”之外,逼得周舍哑口无言,只得作罢。赵盼儿以非“礼”之法对抗周舍的“非礼”之举,实在是胆大聪明。而西方文艺复兴时,社会模仿古罗马文明,要求依法行政,尊重律法。所以,《威尼斯商人》的重头戏会在法庭上解决,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做法官,原告与被告各拿出法律证据为自己辩护。无论是荒唐的夏洛克,还是机智的鲍西娅,都要从法律中寻找依据为自己辩护,让法律成为唯一的裁判依据。通过比较,可看出中国在重“礼”下的社会形态,人主要依靠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来解决问题,而西方则偏向在法律制度下的公开“谈判”来缓和冲突。中国循“礼”之下的制度虽重情义,但容易滋生腐败,面对周舍或张驴儿等恶人时,善人往往会束手无策;西方法律虽旨在追求公平,但法律永远都会有漏洞,所以没有绝对的公正。
因此,文化没有“绝对正确”之说,互相吸取、相互借鉴,不断进步,使“规范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人生活地更好,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徐言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护理英语;教学;英语文化;实施策略
英语文化涵盖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学习无疑是空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实现其交际功用。目前国际护士市场出现了紧俏的行情,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护士的需求量巨大[1]。国际上对护理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保障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护理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而护理英语师资又主要来源于医护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于专业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纯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达不到语言学习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文化教育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国内同行参考,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护理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英语文化教学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思考能力。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自护理学诞生之日起,其经历了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直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等演进过程。这种演进的背后包含了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知,是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自然结果。该模式除了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更加强调人的社会生存状态[3]。从这个角度上讲,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健康水平除取决于各自的生物遗传因素外,还与其所秉承的文化理念密切相关。西方文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学生能够体会、借鉴、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格和特征,无疑可以提升自身辩证的医学人文思考能力。比如,家庭健康护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家庭文化在子女教育、亲子关系、家庭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差异。西方文化非常注重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子女间关系平等,父母从不干涉子女对职业、婚姻甚至性取向等的自由选择。其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孩子成年后成长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自我负责的独立个体;与此相反,中国家庭重视亲子关系胜于夫妻关系[4]。父母将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喜欢处处成为孩子的依靠。结果导致孩子成年后不能独立生活,出现“一毕业即失业”等家庭社会问题。同时,中国社会亲子关系从小到大也是不平等的。虽然儿童依法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及参与权[5],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传授并强加给子女,剥夺孩子做出选择的权利。除了家庭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在社会关系、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在护理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针对性地将这些差异向学生们进行介绍,将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批判性地接纳各个民族积极的文化元素。2.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宗教、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禁忌等。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可能更好地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比如中国人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群体取向的价值观[6]。因此中国人将谦逊视为一种美德,是有涵养、有水平的体现。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到“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的影响[6],在承认个人能力、自我评价等方面表现勇敢大方。在听到他人的夸奖时习惯用“Thankyou”或“Thanks”坦然接受,并认为这种回答方式体现了对赞美者的接纳。中国人眼中的谦逊在西方人看来非但不是彬彬有礼,反而是虚伪、不接纳他人的表现。同时,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求护理人员在为外籍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必须熟悉并遵循他们的文化,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以是否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为例,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而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我国一般是将病情告知其家属,并与其一起对患者进行隐瞒,并将其视为对患者最大的保护;但对于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患者来说对其隐瞒病情是对其“人权”、“自主意愿”的侵犯。总之,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如果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少足够的了解,即使语言水平再高,势必也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适当介绍有关的国外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到的英语才是活生生的、有用的技能。3.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对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内在兴趣和关注,是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原始动力。学生一旦对外语及异域文化感兴趣,就会对学习这种语言持肯定态度,而不会有屈从于外来压力的感觉,而更愿意主动去学好这门语言[7]。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内容又相对比较枯燥,护理学生普遍对专业英语学习感到吃力、枯燥、难懂,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大大影响了护理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效果。[8]以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为例。为提高学生的护理英语学习兴趣,在讲授DevelopofNursing/Flo-renceNightingale时,告诉学生每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已成为西方的重要文化活动,并依据文献[9]向学生介绍了英国每年举行的南丁格尔纪念活动的盛况,从而使护理学生对护理事业、护士职业及以奉献为主题的南丁格尔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学习兴趣。4.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地道表达。每个国家的语言,包括其词汇、习语等都势必带有该国文化的烙印。如汉语里的“走过场、开场白、压轴戏”等就源于中国戏曲,类似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表达更是不胜枚举。同样,英语中的许多表达也与英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之一的希腊神话,对包括语言在内的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希腊神话中的“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伊城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其实木马里藏满了全副武装的希腊士兵。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将其作为战利品运回城内,夜深人静之际,藏在木马腹中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城沦陷。现代英语往往直接运用“trojanhorse”形象地表达内部的颠覆这一概念。检索Pubmed,可以看到许多包含“trojanhorse”比喻意义的医学论文题录:“Necroptosis:TheTrojanhorseincellautonomousantiviralhostdefense”、“Trojan-horsemechanisminthecellularuptakeofsilvernanoparticlesverifiedbydi-rectintra-andextracellularsilverspeciationanalysis”、“Theelectroniccigarette:aknightinshiningarmouroraTrojanhorse?”等等。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体会“tro-janhorse”文化含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充分理解该表达的深层意义,并进一步像西方人一样地道贴切地运用这种表达。英语中类似“trojanhorse”这种包含西方文化意义的词汇和表达可谓举不胜举,其中不乏许多与医学有关的表达,如表1所列。英语中与文化有关的地道表达并不局限于希腊神话,还有许多是来源于宗教、历史、艺术等,医护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深刻体会这些表达所具有的意味并在日常交际中恰当运用。
二、护理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提升策略
1.通过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对比。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7]。根据该理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势必会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如在介绍PediatricNursing(儿科护理)时,可适当引入一些现实的护理场景,如可以采用CGFNS(国外护校毕业生护理考试)或RN(美国注册护士考试)中的试题:护士准备给一位4岁的小男孩打针,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帮助?A.“你会觉得有点疼,但是你是一个小伙子,我知道你能处理好这一切。”B.“你不是一个婴儿,我知道你不会哭。”C.“可以让你妈妈握住你的手。”D.“如果你表现好,我就奖励你。”本题标准答案为A,而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C或D,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如果是护士,一定会这么“和蔼可亲”的。换句话说,学生们觉得A选项显得多少有点冷冰冰,急于想知道对答案的解释。此时,笔者即借此对中西方子女教育方式展开讲述:中国文化中父母与子女是不平等的,更加强调“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大人与其子女在年龄和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认为孩子与父母是独立平等的该国公民。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子女勇敢、独立、责任心等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是从其孩提时代就开始的。因此,本案例中尽管小男孩只有四岁,国外的护士仍然告诉孩子事实,并让其自己处理好这一切。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对许多西方现象如国外小孩直呼父母名字、爸爸或妈妈送儿子、一般不干涉孩子决定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理解对增强护理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除了通过特定的场景介绍英语文化外,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借助留学生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传授。笔者曾以“Cultures&Nursing”为主题,将英语口语较地道的留学生引进课堂,让学生与他们进行互动(主要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在强烈的文化对比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有趣的异域文化,更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自我卷入策略。所谓自我卷入,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联系自身文化以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当学生一开始被文化的刺激性和新颖性所吸引时,他们会被赋予一种动力去更深刻地探求目的语及其文化[7]。不同的社会文化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对中西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探究这种差异潜在的根源,在批判性评价中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接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以中西方对待家庭问题上的态度来说,中国文化强调家庭本位[10],虽然这种重家庭、重亲情的价值观念赋予了中国文化浓重的人情味,但与此同时,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念也为中国父母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成为了全世界最累的父母。而中国孩子独立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往往较差。西方家庭以个人为本位[10],父母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事业发展上,他们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情,藉此培养其独立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理解,并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自身卷入式的体验带来的是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非常有助于学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进行学习。3.通过英文电影赏析。护理专业英语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与病人进行沟通的能力。英语文化体现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通过英文电影赏析,学生可以习得人物对白中饱含西方文化信息的谚语、俚语,形象地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社会历史、社会价值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许多优秀的英美医务剧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Grey’sAnatomy》等,可谓是与医护相关美国文化的大集合,教师可对这些医务剧善加利用,将其引入医护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客观感受西方文化的特色,提高医护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避免文化摩擦的产生。
总之,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缺少文化渗透的“纯语言教学”是枯燥的,更是缺乏交际功用的。教师,尤其是医护专业背景出身的护理英语教师务必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紧密结合,树立医护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理念,方能达到护理专业英语培养技能型、运用型人才的目标[11]。
作者:戴红良 贾桂枝 刘涛 梁春光 张会君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玫.涉外护理人才需求与护理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18-1120.
[2]曾颖,何国平,张平,等.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76-277.
[3]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NewYork,NY),1977,196(4286):129-136.
[4]杨菊华,何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人口研究,2014,38(2):36-51.
[5]闫冬菊,杨明.社区护理学(第二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赵福琪.中西方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85-88.
[7]曾梦蕊,赵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4):104-108.
[8]梁春光,仝慧娟,刘涛,等.突出专业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6):406-409.
[9]李雪芬.追寻南丁格尔足迹传承南丁格尔精神[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