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22-01
思想品德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学生思想认知逐渐明确的关键阶段,身心的快速发展以及接受事物的逐渐广泛都将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建立。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是备受关注的,必须看到其问题,也必须有应对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早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重心是依附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的,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往往也知识单纯的教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已不单单只是当成一门课程来教授了,在很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改革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性质,或者是课程的理念,又或者是课程的目标等,这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贴近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但不能否认的是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已完成的课程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更加完善。
1、扩大了知识容量,课程时间却有限。新课标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删减了很多繁琐复杂陈旧的知识内容,但同时也新增了很多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现代教学标准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仍然很多,因此相对于有限的教学课时来说,教学任务仍然很重。初中思想品德改革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师生的互动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变得以贴近生活、体验实践为主要学习途径,而这些将比以往单纯的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教学课程时间变得紧张。除此之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使得老师和学生将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磨合,以便使老师的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最高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的。
2、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却未改善。应对新课标的改革目标,老师们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课程教学来指导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老师们虽然优化了教学的过程,却往往总是着重在了形式上的改变,可能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可能鼓舞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但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思维想法,在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的方面没有加强指导。因此虽然老师改善了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明显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新课标的改革明显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初中生自身意识和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高度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也使得学生们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好成绩,甚至这些会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对老师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更加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达不到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
3、革新了教学理念,课程实践却不能同步。实践与教学理念不能同步是新课标改革后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革新了课程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迅速接受,但是如何将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却也成为了老师们需要应对的棘手问题。无论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技术还是方法都需要老师们进行严谨的思考,这也使得课程的实践达不到课程理念设定的新目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虽然老师们都不会抵触,但有的老师却仍旧认为以往的教学方式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没有进行大的改变,这使得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实践为重心的目标难以达成,也影响了课程实践与教学的同步完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策略
1、浓缩教学知识,降低知识总量。为了解决新课标改革后的课程时间紧、任务繁重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量,但却不能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浓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只要不忘这个初衷,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浓缩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课程教学的核心,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参与实践,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
2、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训练。对于教学课程优化了过程却未取得理想成果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老师不仅改善教学方式,更要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去除掉陈旧的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进行授课,将新事物、新事件、新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体验生活实践,从而引发学生们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除了充实教学内容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堂课后训练,在课堂上互动,积极发言,在课下积极参加活动,体验社会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提高教师能力,同步实践教学。解决好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不能同步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实施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可以将强对老师的培训,可以组织老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将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
回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路程,众多的改革对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继续完善,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完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目标,使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一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新课程・下旬,2013,(9):158-158.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2
关键词 生理学 课程改革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6
医学专业在所有的门类专业中属于较难的一门专业,高等教育需要五年,传统高职高专教育也需要三年加两年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在基础医学中生理学又是其中重要的一门,在整个基础医院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医学市场需求,因此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和本身生理学课程的发展需求,该课程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具体的改革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在多年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适当尝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生理学课程及其改革的主要特点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知识本身内容而言,生理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病因的各种条件,包括环境影响和病人自身的身体机能等。这门课程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内容精要的绪论和疾病概论,病理、各种症状和原因分析(如心、肝、脾、肾等)。不仅是一门生物医学类的科学,学科需要让学生掌握疾病从产生到发展最后到治疗等各种规律,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即临床和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一个过渡。因此生理学这门课程本身主要揭示疾病本质,为它的防治和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受到目前环境的影响和整个人类机能的影响,很早之前编著的课程教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病情需求。因此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依然注重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生理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因其理论知识的繁杂性(理论知识点多,各系统联系广,各学科渗透比较深),实践方面的高要求(要通过实验来分析解决生命当中的一些现象),导致了医学专业学生在大班教学时,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比如课堂效率较低等。
2 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现状
2.1 市场发展需求加速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如今的护理专业学生成为市场急需人才。护理专业人才在医院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病人的康复,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默契搭档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根据护理对象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维护或促进健康。目前生理学课程不仅在护理专业出现,作为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需要每一位从事医学或护理工作的人才必须掌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已催生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现在以及今后的所有相关的护理产业中,该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在校生的培养质量。
2.2 高职院校的师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到位
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每一位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基础医学的内容,必须提高认识,需要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必须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 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
时刻谨记生理学课程属于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很好融合的一门科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改变教育观念,构建素质型人才发展平台。我们需要以教材为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会取舍。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培养方向,加以适当取舍。如果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比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章某些知识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但是如果是培养临床医生,必须让其扎实掌握。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比如血液这一章,通过引用身边的献血的病例把学生带入到课程情境中。最后,因为医学内容属于不断发展的科学,五年前的医院理论可能在今天已经过时,要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中,预习和温习在如今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适用,在开始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自然链接学习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好地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3.2 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综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已经逐步进入了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进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对于生理学这门课程而言,大量的生理机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而设计相应的动画,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万事皆有度,将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育,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通过借助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套生理学的电子挂图,经过反复加工,使制图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巧妙运用PBL教学。改变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新型的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视师生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互动里,无论在小学教学还是在大学教学中,课程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由于生理学课程内容复杂琐碎,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打破常规,运用PBL教学方式,比如对激素的化学机构和代谢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提问,教师尽可能去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杨彦玲(2014)在其论文中提到学生在学基础课程当中对临床存在大量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要尽量联系临床。这也就要求一名基础课教师必须对临床有一定的了解。
采用实践教学方式。生理学课程更多的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在讲解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型,也需要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参考。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实地考察和实物参观,教师也可以建立生理学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进行补充教学。将生理学的图片和教学资料放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开设交流区域,教师进行定期的网络解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院领域永远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生理学飞速发展,会不定期出现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关注当前的发展动态,比如参加专题讲座。生理学既然是解释生命机制的科学,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应用已知的 “教科书模式” 来解释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一些生命现象。
3.3 提升院校的实验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培养尽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使用帮带制,即:教师带学生,一个优秀学生带两个一般学生。所有的专业学科都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医学专业又是尤为重视实验的一门特殊专业。生理学因为涉及到真实的人体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生理结构,需要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清晰掌握学科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这T学科,相关院校一定要增加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验中。因此生理学的实验课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需要得到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对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更好掌握理论之时能够有验证型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 老师在旁边要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借助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别样的形式,比如举办实验技能知识大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举两得。
3.4 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考核方式通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改革过程中应该增加实验课的占比,让学生在平时就注重学习,在平时就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占比可以达到40%。其余的60%属于期末考试成绩,毕竟期末是对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仅包括卷面考试成绩,也包括实验课的期末操作成绩,实践能力所占的分数比值应该提高。平时的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大赛中,学生的各种表现也应该纳入最终的成绩评比中。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际的病例,对真实病例开展讨论,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从制度上和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考核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考核,也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相信双方面的考核可以有效提升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慧勤.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5(3):125-126.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就业能力;中职课程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胡铁(1963-),男,湖南岳阳人,教育硕士,湖南省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汪正利(1980-),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南省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学研究与管理、计算机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青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态调查与教育政策分析”(编号:DJA100328;主持人:王迎)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职‘大专业・小工种’课程开发研究”(编号:XJK08BZC012;主持人:胡铁)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55-04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来实现。我们对河北沧州、河南新县、湖南岳阳和郴州的四所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课程设置等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关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几点策略。
一、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不断涌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传统意义上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表现平平,但平时勤于动手、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则适应能力强、提升更快,这一点引人深思。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从事技术性岗位比例偏小。根据跟踪调查,社会科学类专业如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文秘等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75.5%的学生学非所用;工科类专业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普工占绝对多数,技工则寥寥无几,仅为9.7%。据企业负责人反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不强。
学生实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在问到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注意哪些事项时,44.6%的学生要先查阅相关书籍,还有30.7%的学生不知道要注意什么,而知道注意事项的学生比例仅占22.9%。在该注意的事项中,关注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的占54.9%,工作报酬是否合理的占5.5%,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占38.7%,是否有合同法规定的保险占0.9%(见图1)。
学生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我们围绕城市生活技巧、求职技巧、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发现只有32.3%的同学知道在城市里如何办理暂住证,知道如何办理健康证的仅为14.4%。对于如何在城市找工作,43.7%被调查对象想通过职介中心找工作,想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2.9%,有26.2%的人想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还有7.2%的人不知道怎么找工作。
总的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后,随着角色的转换,其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面临着社会的各种挑战。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尚未做好应对工作挑战、城市生活、潜在问题和危险的准备,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渠道少,存在着安全流动、体面就业、劳动权益、均享社会福利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要实现这个宗旨就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中职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虽然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现已不多见,但在我们调查的四所职业学校中,就有三所职业学校课程仍然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顺序集中排列,正好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正三角形(见图2)。
“三段式”课程以理论课程为学习起点,实践课程仅仅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应用,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1]。课程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排列,缺乏内在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习课程也是遵循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由于专业课和实践训练课偏后,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而且缺乏情感因素之有力促进,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易调动,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内容繁、难、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前所未有地缩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更多的领域迅速取代传统技术、材料和旧工艺、老方法,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却没能跟上这个节奏,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编的课程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轻实用技术,重“为什么”、轻“怎样做”,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繁琐、偏难和陈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还在花大量篇幅讲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换算,内容相当繁琐;计算机软件专业教材难度与高职接近,有的甚至直接采用高职教材,明显偏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电视机原理与检测》教材内容仍以模拟电视技术即CRT显像管成像技术为主,有关数字电视技术即液晶和等离子成像技术的内容却只安排了一个章节。这些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及就业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学生学好难,学好了也用不上。
(三)课程实施缺乏互动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和不足,许多课程仍以课堂学习的形式为主,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有一所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近85%的课时安排在普通教室,并且以老师讲授为主。有的职业学校虽然安排学生在车间的课时比较多,但也只允许学生观察,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或者说“做”的时间相当少。知识仅能在课堂内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单向传递,缺少双向互动、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非常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形成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也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
(四)课程评价不全面
对于职业学校,对口就业率是衡量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多数职业学校也都尝试着通过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环节提高毕业生质量,以保证其对口就业率。但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不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还是社会化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其评价内容基本还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缺乏对学习态度、操作技能、生活技能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方法也多采用纸笔考试,且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这种方式虽然成本低,但效度也很低,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导向教学,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改革策略
随着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的确立,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单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相应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也应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发展的趋势,把职业技术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术人文者”[2]。
(一)重构理实一体专业课程
理实一体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习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3]。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1.整合专业课和专业实训课。将专业课和专业实训课有机融为一体,建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即对有关原理、分析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减,增加相关工艺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等实践教学内容。将专业理论课的知识渗透到专业实训课中,将纯理论的知识转化为技术性知识,这既降低了理论知识的难度和坡度,又符合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2.开发企业(行业)的课程资源。制约中职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可利用课程资源。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扩大视野,在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利用其他社会资源,调动企业或行业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课程资源渠道多元化。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要求“实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为体系重构。课程内容要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完成一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构建相关的技能,整合未知的理论。让学生在体验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会知识和技能,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二)增加生活技能课程
针对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表达交际能力差、法律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造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可按照“与岗位对接,与生活接轨”的原则,大力开发与生活技能相关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开发生活技能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礼仪规范、法律法规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增强他们求职创业、适应城市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创业教育等贯穿于实践活动中。通过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锻炼他们洞察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
3.增加心理辅导课程。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特点,因此,学校要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真正达到“做人+做事”的培养目标。
(三)改进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是指文化及相关基础课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一技之长的“工匠”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狭窄性和过分的专业性,兼顾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改进职业教育中的素质课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素质教育课内容重在基础,不宜偏深、偏难,按照“应知、应会”的原则选择相关的知识,许多知识学生只需要了解“是什么”,不必深究“为什么”。
2.实用性原则。文化课要尽量突破普通高中语、数、外学科体系课程框架,以“实用”为原则筛选教学内容;基础课要管用,使学生“用得上”,如体育课要教给学生健身的方法,信息技术课要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信息等。
3.发展性原则。首先,中职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素质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职业人,要让学生具备顺应新时展的知识结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课程还要有拓展模块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老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4],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采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积极开展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口机会,在身临其境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或多种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时还要将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设置于车间、店铺等工作现场,由企业师傅、生产主管进行现场解说、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实习,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和手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载体。要让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自主开发、收集与组织网络资源,创建具有教师个性的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上的“三个零距离”,即仿真教学与现场教学的零距离、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零距离、心理与心灵交流上的零距离。
(五)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手段
多元评价是相对单一评价而言的。职业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同于普通中学,能否合理地进行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成败轻态度的评价模式。改“理论型的考试”为“现场操作与理论测试结合的考试”,改“笔试”为“笔试与口试结合的考试”,将传统的“成绩评定”转变为“学业评定”,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表现等非智力因素的考评项目纳入其中,强调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1.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立足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评价内容由思想评价、学业水平、操作技能、作品、实习成果等部分组成,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活技能和创新能力,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2.推进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时机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学生过程档案、现场考核评价日志、实习鉴定、作品(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等,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评价主体拓展到教师、企业专家、同学、本人、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更客观,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真实。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
[2]肖化移.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1:96.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99-0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教学模式轻视主体活动、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疑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课程的先进的理念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但新课改对全体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培养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具有为社会发展而献身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在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英语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价值,积极探讨科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英语教科书里所选编的文章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思想、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
二、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里指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法指导,例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和课外学习方法等.其次是在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言语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听、说、读、写训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在初级阶段,以听说训练为主,同时进行适当的读写训练.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习惯,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并学完了大部分基本语法之后,在继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强化英语的交际功能,增强运用英语的意识
学生的英语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英语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强调发挥英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把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形成应用英语的强烈意识.
四、注意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才能主动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使用的英语教科书,在内容选材、编排、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钻研教法和学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多年来,听课、稳当、学习好已成为生的标准,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呵护,随着培训学习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有了这一认识,我们应该厚爱有创见的学生,全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创,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才能教好学生,做好工作。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职业教育强调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就业导向来深入展开。
一、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
1.市场化的专业设置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即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动态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要对就业市场做实时的调研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使中职学校的专业方向永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能力化的课程标准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要瞄准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紧盯行业企业现行的职业能力标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实现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无缝对接。
3.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一定要重新序化课程结构,以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以特定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就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把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化分解,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实施模块化训练。
二、就业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
1.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就业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提取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主要技能,并将提取出来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技能点具体化,形成相应的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2.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要求职业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师资互动交流学习。一方面要走出去,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职业学校还要经常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企业化的实训平台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要建设企业化的模拟实训平台。职业学校在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模拟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工作场景和技术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
三、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1.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要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理论中加以实践锻炼、实践中加以理论引导”。即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穿插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采用任务引领和实践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企业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元评价模式,实现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企业抽评等多元化评价。就业导向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教师考评是主体、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是主线、企业抽评是主导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是对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化考核。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业表现、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与用人企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相对接,以达到校企考核评价体系的良好对接。
3.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程改革策略范文6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一般本科院校;专业特色
0引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①它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结合机械工程中的实际控制应用,介绍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稳定性分析、快速性分析、准确性分析及控制系统性能校正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学会分析机械工程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等基本性能,掌握系统设计和校正的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数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一道桥梁,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定理、判据,涉及时间域、频率域和复数域,课程内容较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感到该课程难度较大,对所学内容不易消化和吸收。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变差,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导致学生整个机械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出现了中断,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结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我校机械类专业特色
长沙理工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其起源于原湖南交通学校1956年创办的“船舶技术管理”专业和随后开设的“筑路工程机械”专业。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湖南交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长沙交通学院,归通部直接管理。自1979年始,筑路工程机械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7年长沙交通学院开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当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大专班。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办“机械电子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1998年,“筑路工程机械”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方向。几十年来,已培养了近三千名主要在机械和交通领域相关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机械行业和交通行业特色,形成了“立通和工程机械行业,传承‘铺路石’精神;夯实基础知识,突出机电一体化;强化工程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2改革措施
根据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注重虚实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教学等方面采取了措施进行了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所讨论的问题源于工程实践,是进行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控制理论的应用面越来越宽,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但由于本课程偏重理论基础的介绍,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实际的控制系统缺乏感性知识,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和他们接触的控制系统差距很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讲到机械控制系统的组成时,多举一些工程机械控制系统和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实例,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克服了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从而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
2.2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内容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抽象,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安排为2.5学分,40学时。由于课程知识点较多,在规定的时间难以把所有内容讲完。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程知识体系的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根据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状况,我们把课程教学内容重放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快速性分析、系统准确性分析及系统性能校正等几部分,而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如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系统及根轨迹法等只作简要阐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和老师进行交流。
2.3实践环节注重“虚”、“实”结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多高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一般借助MATLAB软件实施,通常是上机实验。③④然而,单纯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虚拟实验,不够直观,与工程实际有些脱节,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对传统实验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方式,一部分实验借助MATLAB软件平台上机进行,同时还开设了实物实验。学院为本课程购买了自动控制工程基础试验台,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频率特性测试、校正设计等实物实验。相对于软件实验,利用真实的控制器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普遍反映更加喜欢这种实验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2.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内容,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复杂的计算、分析、作图,这使得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授课方法很难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方法,改变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同时,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复杂、绘图工作量大的特点,将MATLAB软件引入教学中。MATLAB软件中有专门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工具箱,比较容易绘制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Nyquist图、Bode图等,利用Simulink模块可以方便地进行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5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教学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等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⑤代表了产品、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利用“工程项目”来组织,以学生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系统性强,适合借助工程案例借助CDIO模式进行教学。作者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提出的CDIO教学模式包括四个过程:构思、设计、实施和考核。老师针对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提出了几个适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工程项目”,并力争把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融入到“工程项目”中。在实施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工程项目”,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出解决“工程项目”的具体方案。然后,合理综合课程内容,通过综合性实验或模拟仿真加以验证。最后,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践部分的考核分值,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表现、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来综合评分。
3结语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工程师,这些目标的实现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树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为自身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从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注重虚实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教学等方面采取了措施进行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释
①郑明军,刘希太,王海花.《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57-258.
②王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76-77.
③郑明军,刘希太,王海花.MATLAB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9-41.
④李泽,杨歆豪.“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