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1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德国银行制度;支撑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的企业融资大部分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非常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非常不协调。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约75%,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为14%。因此,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呼声不断增大。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由于没有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障碍。国内的很多学者建议,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学习英美等国家相关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作用,缓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然而,德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由银行所主导,却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十分相似,都是由银行主导,资本市场都不发达,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经验,尤其是在德国银行制度的建设方面。从而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融资作用,使我国在资本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不可能一步发展到位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内涵,分析了这两种融资模式所依赖的制度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说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解决德国企业融资问题方面成果显著;第三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找出这一模式的支撑体系;第四部分对我国改革融资制度提出建议。通过对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分析,说明并不是只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才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要制度建设合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能解决好企业融资问题。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今后对银行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功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风险及其管理
1. 风险配置――融资的本质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从供给者手中流转到需求者手中。这个过程可以用直接的方式实现。比如,企业上市募股集资或发行企业债券集资。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比如,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等。但不论哪种方式,融资的过程都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当资金需求者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股票和债券得到资金后,有可能发生违约现象,即资金获得者无法按约定的期限偿还贷款或者支付股息、红利。这种违约风险始终伴随着融资这一过程,作为融资的一种本质特征存在着。
一般来说,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不会相等。大部分情况下,资金的供给要小于资金的需求。有限的资金如何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到需求者手中是金融体系值得研究的问题。资金的配置伴随着风险,如何以最低的风险合理配置资金是金融机构的任务。说到底融资过程就是一个风险配置过程。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就是将有限的资金以最低的风险配置到需求者手中的制度,从而达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与管理
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大小也不相同。直接融资,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方式,直接从资金供给者手中获得资金。这种融资方式风险相对较大,因为资金供求双方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一些小额资金供给者,没有能力监督资金如何被使用。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人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一旦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经营不善,投资人将面临直接损失。而间接融资,一般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一个将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专业的监督。很多国家都有存款保险机制。因此,资金供给所面临的风险较小。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也面临着风险。一般来说,当企业发生违约行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遭受损失,储户不会遭受损失。总的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要远远大于间接融资的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两者的风险配置效率与成本也因各自的不同而不同。直接融资,以股票市场为例,企业想获得资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或评级部门的评级后,才能获得上市许可,发行股票,进行挂牌交易。而这个过程所依赖的资本市场的制度和评判标准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决定了风险配置效率与成本的高低。而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例,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为项目的建立、论证、报批以及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经营能力,行业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审查的费用。间接融资风险配置效率的高低依赖于银行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比如,银行贷款是否有合理的担保机制等。对这两种融资模式的风险配置效率进行简单地对比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效率的高低依赖于一个经济体的具体的金融制度。两种融资模式的融资效率也会因为金融制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
总的来说,两种融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合理设计制度,有效进行风险管理,都可以达到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德国的间接融资模式及其发展
1. 德国主银行制的融资模式
德国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即银行是全能的银行,不仅办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办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相关方面的业务。不同于美国银行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独立经营。德国的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加上各个业务之间信息共享,互不保密,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德国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德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不能直接发放给企业,而要经由往来银行执行。往来银行负责调查其企业客户资质和抵押物,然后向资助银行提出申请。所以,资助银行与往来银行的合作是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或申请上市,必须向往来银行提出申请。企业得到贷款后,担保银行最多为80%的贷款提供担保,往来银行承担其余20%的责任。往来银行和担保银行会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这就使得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实行严格监督。德国法律规定,银行可以对企业持股,所以企业的日常经营始终在银行的监督之下,企业获得的贷款发生违约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了企业进行融资的最主要方式,企业的发展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
2. 德国选择间接融资模式的原因
英美等发达国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大部分企业通过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德国企业以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德国银行的混业经营制度决定了银行具备足够大的能力为企业进行融资。德国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可受理金融行业几乎所有的业务,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德国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申请贷款或者申请上市都必须向往来银行提出申请。所以,企业融资必须经过银行,加上德国的银行规模较大,资金充足,联邦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所以银行贷款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
⑵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银行的作用,使企业的发展与银行相结合,有利于市场竞争在良好的秩序下进行。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支持,通过银行这一中介可以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便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也体现出通过市场经济保障下的市场公平竞争的理念,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⑶德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族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一个人,强调对企业的掌控权。家族企业在德国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约95%。家族企业如果进行股权融资,会使企业的所有权分散。所以,德国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银行进行贷款,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而不是通过上市融资等其他直接融资方式。
3. 间接融资在德国的实践结果
间接融资作为德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融资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德国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解决。加上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德国所有企业中约99.7%都是中小企业,约70%的雇员效力于中小企业。德国人将中小企业视为经济的基石。在融资方面,德国政府主要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特别基金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融资计划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作为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从1948年成立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为德国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这两个融资工具共为德国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164亿欧元,帮助了7.25万家企业,中小企业80%的融资都是来自于银行信贷。德国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超过50%的GDP,并为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2年,超过1500万员工与中小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目前,德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约有8000家,在欧洲占局领军地位。
由此看来,虽然德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但是德国的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这就说明建立合理的融资制度,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作用,是可以解决好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
三、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支撑体系
1. 主银行制的风险配置机制
德国的银行进行混业经营,业务领域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分业经营的风险。如果一项业务经营不善,则可以从另一项盈利的业务获得资金,降低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同时,混业经营也使得银行资金来源广泛,银行具备充足的资金,能够应付各方面的资金需求。所以,德国银行的规模都比较大,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对于企业贷款来说,德国银行制度充分地做到了降低贷款风险的目标,使得风险能够合理配置。如上所说,企业一般会有合作比较紧密的银行,称为往来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代表企业提出贷款请求。德国的担保银行为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并同时对企业进行相关的监督,也进一步降低了贷款违约的风险。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不会直接发给企业,而是发给银行,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评估后再发放补贴。这些制度都保证了以最低的风险发放贷款,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使资金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得到利用。
2. 联邦政府的风险分担制度安排
德国联邦政府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监督,在保障银行能够正常运转和降低金融风险方面有着良好的制度安排。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了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一般来说,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比较高。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联邦政府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专门设立的政策性银行,由联邦直接出资,贷款违约风险由政府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政府广泛立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严格监督,再加上银行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及银行与企业的紧密关系,都使得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以最低的风险得到使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企业经营信息公开,财务透明才可以得到贷款,资金的使用在严格的监督之下。
3. 基督教文化的信用促进机制
德国作为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宗教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思辨力非常强的民族,德国人的理性精神和法治观念非常强烈。德国人办事遵守法律,服从制度的安排,做事非常认真,守时等等。直到今天,传统的宗教文化依然深刻影响着德国人的行事风格。这是信用文化能够在德国深深扎根的重要原因。企业贷款违约的风险比较小,这与企业经营过程比较规范,严格按照制度安排来办事,弄虚作假的概率较小有很大关系。德国人办事按照“法,理,情”的顺序,而不是东方文化的“情,理,法”顺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信誉都比较好,经营比较正规,信息能够及时公开,有效地保障了间接融资模式有着良好的信用基础,良好的信用文化作为支撑,大大降低融资风险。
四、结论与启示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模式虽然融资方式不同,但只要通过制度的合理设计,都可以有自己适用的空间。直接融资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并且,企业要进行现代化管理,做到财务透明,信息公开。一个运行良好的间接融资市场需要银行能够准确获得企业的经营信息,了解企业的发展潜力,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监管的制度。说到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模式都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运行。
2012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31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融资分别为22551亿元和2508亿元,这两者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为15.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企业都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资金。从德国发展间接融资的经验来看,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不能一味地偏向国有大型企业,忽略中小企业。应该把力量更多地用在发展中小企业上,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比如,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扶持其发展。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使银行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这样,银行可以为企业进行贷款,同时又降低了风险。其次,我国银行可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力量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发展很落后,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必须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制度,同等看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企业要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革,做到正规经营,信息公正、公开。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为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清河.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09(11).
[3]史世伟.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原则、制度和创新[J].国际经济评论,2004(6).
[4]王莉.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05,21(5).
[5]陈柳钦.德国金融业经营及其监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4).
[6]戴群中.德国全能银行体系与混业经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07(2).
[7]李小菊.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
[8]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75).
[9]文英.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的比较分析[D].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2011.
[10]林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德国扶持中小企业之借鉴[D].厦门大学,2012.
[11]Norden, Lars& Weber, Martin. Funding Modes of German Banks: Structural Changesand their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10) 38:69-93.
[12] Allen F, Capie F, Fohlin C, et al. How important historically were financial systems for growth in the UK, US, Germany, and Japan?[J]. US, Germany, and Japan, 2010.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 现状 风险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远超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九成还要多。中小企业通过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在第三产业和经济总量上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的60%,成为新时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中坚力量,为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虽然中小企业作用如此重要,但是其也具有自身缺陷,比如资金不足和技术不高,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银行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风险性高等问题,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融资现状并不理想,呈现直接融资渠道窄、民间借贷不规范、融资模式陈旧等特点。
1.1直接融资渠道窄
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探索和建设之中,政府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直接融资设置了严格的条件,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作为资金、技术及规模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我国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直接融资条件,导致其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不利于企业融资[1]。虽然我国开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但是这些机构为了保护股民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发行证券和股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指标。即使现在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其门槛依然较高。即便是能通过创业板块市场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但是通过有价证券融资在企业外源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在高标准的融资门槛面前有心无力,资金的筹措力不从心,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1.2民间借贷不规范
中小企业在除了进行股票和债权发行直接筹资外,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融资。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它是一种独立于我国法定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拥有者和资金借用者直接达成协议,进行资金的转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获取高于银行信贷利息和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的一种国家认可的方式[2]。民间借贷有多种形式,比如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民间借贷虽然经过国家行政部门法律的规定和政策的引导,但是在民间借贷的操作上仍然有些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我国明确规定,高利率借贷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看到民间融资手续简单,监管薄弱的特点,不顾其利率高的弊端而进行融资。
1.3融资模式陈旧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的难题还有融资模式陈旧。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一套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只有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模式确实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这两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传统的融资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也不能让资金所有人和中小企业直接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达成资金的有效应用。比如对于桥隧模式,对小企业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其核心在于能够成功地吸引风投等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当风投未到来之前,桥隧模式便无法继续运行,所以桥隧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3]。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现状不理想也会给企业的直接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筹资费用高、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特点。
2.1筹资费用高
中小企业在不能充分获得必需的企业资金情况下,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必然把目标转向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在吸纳直接融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技术和资金都不占优势,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最具诱惑力的条件就是高利率,许诺给投资者的就是高投资、高回报。这样直接融资虽然带来了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必须支付的高额利息。高额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盈利情况,设置适合企业自身的资金吸纳利息率,否则会因为企业筹资费用高让企业得不偿失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民间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很大,在给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秩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2资金稳定性差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制度和自身企业实际能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融资的对象上具有多家性,在融资金额上具有分散性和单家出资金额少的特点。这种融资对象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动性大和资金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本的利用带来一些困扰。企业必须吸纳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外,还必须吸纳一定数额的储备资金拥有防止出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撤资,企业多融资本即不能用于生产经营,也不能进行其它投资收益,只是作为一种应急资金,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资金稳定性差还制约着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因为企业要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必须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供应,但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差给企业带来无数的未知数,让企业决策者轻易不敢有大手笔最终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
2.3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出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给直接融资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板股票融资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国家政治方针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及国际市场的影响,股票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给企业融资带来不确定性,同时股民也会根据企业的各种利好消息进行股票的购置和抛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造成企业资金充满变数。对于民间借贷更是如此,如果一旦企业有不良信息传出,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和担忧引发撤资情况的爆发,并有爆发趋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金融风险,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的危险。
3.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面临筹资费用高容易加重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利润的风险及资金稳定性差容易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引起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融资,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森.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9-05).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3
所谓社会融资结构,即社会融资的构成及其比例。社会融资主要由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两大类构成。间接融资,是以金融机构作为中介,首先通过存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暂时将社会闲置资金归集,然后再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将资金提供给需求方,主要指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资金闲置方与资金需求方通过直接协议实现资金转移,主要指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适当,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融资结构。
不妨将中美整体社会融资结构做一比较。2011年,美国国内债券总额及股票市值合计42.0万亿美元,银行信贷总额为9.4万亿美元,直接融资规模是间接融资的近4.5倍;相比之下,中国2011年末全部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值合计76.7万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4.8万亿,直接融资规模仅为间接融资的1.4倍。再将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进行比较,美国约为75%:25%(2009年末数据),欧洲约为60%:40%(2009年末数据),而中国为22%:78%(2011年末数据)。因此不难看出,发达经济体以直接融资为主,自然是市场渠道发挥主要作用;而我国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的利差观念、信用定价等行为模式会直接作用于市场,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发挥必要的作用。
平衡的社会融资结构是金融改革的题眼。第一,能够实现市场化融资渠道与银行信贷渠道的平衡。商业银行出于对坏账风险的严格控制,有提高客户门槛、倾向于服务金字塔中上层的内在冲动。而直接融资市场是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对各种信用质量和不同信用等级的主体统统敞开大门,使得金融金字塔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适得其所,从而实现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优化配比。
第二,能够从管制利率向集合化价格发现过渡。债券规模及占比的日益壮大,债券交易活跃度的日趋提升,有助于真实价格的发现,信用定价将会自然接轨SHIBOR等市场基准,丰富市场曲线。这必然改变商业银行对信用定价的管制利率模式,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以市场指标为定价要素反映发行企业的信用溢价,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第三,能够以社会征信体制代替信用审批。银行贷款依赖于各家银行的内部信贷审批标准,时效性、公平性均缺乏透明度。而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投资方主动寻求的收益回报与融资方的信用资质高度平衡,这就必然要求社会征信体制的配套建设,以充分快速的信息共享确保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实现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秩序。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4
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变化是结构性的改变,而非周期性的变化。这种改变不仅来自于中国金融市场自身已经开始并不断加快的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本管制加强等进程,不仅来自于互联网与数字时展带来的技术脱媒与新金融业态的挑战,更来自于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动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因此,银行业必须对自身的运行模式进行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应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可持续,也应使银行业务与经济转型结合更加密切,这种变革除在传统银行业务上建立更有效的风险资产配置机制和更高效的运行体制外,还要使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更多元的市场化业务,成为直接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有着广泛的企业、个人客户基础、相对良好的风险管控机制和品牌声誉。如果能够推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通过允许商业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股权直投子公司,允许商业银行控股证券公司,允许商业银行发起产业基金,允许商业银行成为企业年金或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等方式,让商业银行积极融入到直接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当中,将有利于中国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为主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转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降低和经济结构调整。
让商业银行成为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首先是直接从供给与需求两端促进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例,商业银行的参与加快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在供给方,人民银行从2005年开始陆续推出了主要由商业银行承销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票据(ABN)等企业债务直接融资品种,到2014年5月底这些品种余额近6万亿,占企业债券融资的63%(截止5月底,银行间和交易所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PPN等企业债券规模为9.3万亿,其中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规模为8.57万亿);在需求方,截止2014年5月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3.44万亿,除投资企业非标债权融资、货币市场工具、存款外,22%左右即2.9万亿投资于企业信用债,占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企业债券直接融资的31%。
可以说,资产管理行业的壮大,特别是资产组合规模足够大、投资足够分散的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与直接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通过银行理财制度框架的设计,推动银行理财发展为中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吸纳更多的债券发行以及单一信用体的违约风险,有利于破除债券刚性兑付,推动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发展如是,今后随市场发展股票市场也可能如是。随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大,客户风险偏好多样化,理财资金可通过量化投资、结构化产品、优先股等形式从低风险业务起步涉足股票市场。
二是促进实体经济转型。过往,银行通过理财业务通过试水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减缓了我国金融市场因利率、规模管制和市场发育不完全多导致的金融抑制,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也降低了各类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重塑的现在,商业银行也要思考如何在更好对接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什么?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肯定不是产能过剩行业,也肯定不是GDP,以及与GDP相关的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民财富增长,根本动力是通过市场与专业化分工、企业家精神的宏扬和科技体制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对金融而言,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和交易结构安排,支持和增强企业活力,这就涉及到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善。美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外部并购压力是推动美国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鼓励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子公司开展股权直投业务、使用理财资金和并购贷款对并购重组、管理层收购提供融资支持,配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不仅是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手段。
三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老龄化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改革提高年轻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要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自身理财三个支柱上帮助已老人群和将老未老人群积累更多财富以消费年轻人生产的产品。因此,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中长期机构投资者转型,发挥银行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的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企业年金、养老金的管理机构,都有助于居民财富的长期积累。
为配套上述中长期资金来源和对应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应允许银行以资产管理的形式更多地参与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创设与投资,支持和分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的成果。证券化过程是价值发现的过程,通过对基础设施等地方政府所持有资产的证券化,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进行一次价格重估,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并为城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资金,同时通过标准的证券化过程中的资产出表,限制地方政府过度融资,配合中央所推进的简政放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政府角色转变。
四是促进银行转型,降低银行自身的杠杆率。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面临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充足率的两难选择。同时,由于被掩饰的不良资产、表外业务的风险未公允计量等因素,银行业的实际杠杆率过大,因此,银行也需要通过不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发展去降低杠杆率。银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化压力也需要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去应对。同时,互联网的技术革命直接改变信息不对称、信用违约成本和行业壁垒,以信用与信息为基础的银行业在脱媒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其信用中介的角色将不断被淡化。银行必将走上从“借给人钱赚钱”到“给人管理钱赚钱”的转型之路,从传统银行变身为数据分析者、集成服务商、撮合交易者和财富管理者。
五是改善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参与者,除带来增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外,还通过银行自身盈利模式的改善有力提高银行股的估值,进而改善A股的整体估值,提高A股特别是蓝筹股的吸引力。目前A股市场的静态估值指标处于历史最低点,低于2004年6月998点的估值水平。但具体分析各个板块,很多板块的估值已处在历史中高位水平上,而占A股27万亿市值20.75%的银行股(市值5.6万亿)的平均市盈率仅为4.7倍,远低于市场23倍左右的加权平均市盈率,更低于银行股在A股历史高点多达到的38倍左右的市盈率。
投资者给予银行股较低估值主要来自两个主观判断,一是认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没有充分暴露,二是认为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然而并不是每家银行的估值都很低,凡是业务模式出现了转型迹象的银行,市场认可其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很快会给其较高的评价。如果中国整个商业银行在转型层面上取得了切实的进步,至少在银行板块上将看到估值中枢的上移,并直接带动整个市场的趋势性上涨,通过财富效应的积累和扩散,加速推动更多的新增资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
六是提高资产市场的专业分工,减少通道业务,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做强做精。银行成为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参与者,首先是将蛋糕做大,包括信托、券商、基金在内,任何能够真正提供附加价值而非仅仅是通道的市场参与者,都会从中受益。国际上前12大资产管理公司有7家是独立的非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反而是收购巴克莱资产管理公司而发展起来的。而且,以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而非投行文化去做资本市场业务,有利于控制过度虚拟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5
一、引言
伴随我国投资率的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宏观投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已经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形成制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率从1978年的38.22%攀升至2014年的46.04%,36年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0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增长更快,15年间攀升了10.76个百分点。但从我国的宏观投资效率看,近年来却有明显下降。边际资本产出比(ICOR1,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从1994的0.65开始下降,最低点为1999年的0.14,次低点为2014年的0.18,其间虽有上升,但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随着宏观投资效率进入波动下行期,我国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特别是2011年后进入持续的下降通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1年的27.9%降至2014年的15.7%。随着投资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速也随之持续放缓,GDP增速从2010年的9.6%放缓至2014年的7.4%。可见,资本产出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并拉低经济增速。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而宏观投资效率又是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探寻金融发展促进投资效率提升的路径,从而为金融引导我国投资效率的提升和促进投资稳步增长提供参考。
二、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理论框架
(一)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经典理论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效率的提高及金融制度的完善。随着金融的发展,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为依托,金融系统将充分发挥其信息收集、风险分担、金融创新等功能,并通过利率、汇率等杠杆使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转化,从而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转化的角度看,金融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通过改变居民的储蓄水平影响一国的潜在资本供给。二是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在金融发展视角下,宏观投资效率的内涵囊括了储蓄率、储蓄转化投资比率、资本配置效率、资本利用率及产出效率等方面内容,这些也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新古典增长理论。
(二)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关系的相关论述
西方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投资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持不同看法。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认为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赵振全、薛丰慧,2004)。如熊彼特认为,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Schumpeter,1911)。又如,希克斯发现技术革命本身不足以推动18世纪英国的长期持续增长,金融创新对工业革命的作用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Hicks,1969)。自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s,1973)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金融发展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它也受经济增长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以赫尔曼、穆尔多可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出发,提出“金融约束理论”。他们认为,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主张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实行“温和的金融抑制”,但也没有否定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在投资效率方面,斯蒂格利茨和韦斯以信息不完全为基础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Stigliz和Weiss,1987)。他们认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信贷资金只能被低效率地分配,进而主张应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贷市场的不足,并与信贷市场共同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金和莱文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入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King和Levine,1993)。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发展金融来提升宏观投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发展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国际比较。最后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结论,并给出以金融市场化推动投资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三、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在我国突出地表现为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并由此带来融资结构的变化。因此,我国金融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可以转化为研究金融市场化发展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在构建金融市场化指数和宏观投资效率指标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市场化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市场化指数构建
金融市场化指数,是反映金融市场化的综合性指数,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金融市场化的内部结构与发展状况。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化指数的构建需要全面、准确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在构建金融市场化指数时,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全面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要科学选择金融市场化指数合成的权重。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金融市场化分解为金融机构市场化、融资市场化、金融对外开放和政府行为市场化四个方面,并参照冯梅等(2014)的做法,围绕这四个方面建立金融市场化指标体系。在对各个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择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分别计算相应的市场化指数。
(二)宏观投资效率和衡量
在构建了金融市场化指数后,还需要对宏观投资效率进行量化,进而研究金融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衡量宏观投资效益的指标,通常有边际资本产出比(ICOR2,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和资本回报率(ROC3,Return On Capita1)两种。由于边际资本产出比计算方便,而且在宏观投资效率研究中也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本文以边际资本产出比指标来衡量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变化情况。从ICOR的变化情况看,1978年以来,我国的增量投资产出比大致呈现“两升两降”四个阶段。第一个上升阶段(1980-1994),这一时期的投资效率呈现波动上升,ICOR指数从1980年的0.31升至1994年的0.65,在此期间1989年和1990年两个年份有显著下降。第一个下降阶段(1995-1999),受经济体制转型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时期的投资效率呈现快速直线下降,ICOR指数从1995年0.51降至1999年的0.14。第二个上升阶段(2000-2007),我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发展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效率逐步回升,ICOR指数从2000年的0.22升至2007年的0.40。第二个下降阶段(2008-2014),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投资效率呈现波动下降,ICOR指数从2008年的0.36降至2014年的0.18。
(三)实证分析
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金融市场化的各类指数中,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主要研究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
1、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从不同阶段来看,两者的关系又不尽相同。本文将1978年至2014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计算各个阶段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分阶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中,我国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四个阶段中,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两者呈现绝对负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两者呈现弱负相关;其他时间较长的两个阶段中,两者均呈现正相关。
2、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
对于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关系。二是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因果关系。
协整模型结果显示,剔除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之前融资市场化发展对于投资效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1978年至1996年,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这一时期融资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推动投资效率提升2.360个百分点;1999年至2008年,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这一时期融资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推动投资效率提升0.343个百分点。2009年之后,融资市场化对投资效率存在负效应,但这种数量关系并不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对不同阶段的融资市场化指数与宏观投资效率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1978年至1996年以及2009年至2014年,融资市场化是宏观投资效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999年至2008年,融资市场化和宏观投资效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融资市场化与投资效率关系的国际比较
直接融资占比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融资市场化发展程度。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于融资市场化的定量描述,主要是通过增量法和存量法计算的直接融资占比来反映。增量法主要是从融资增量角度出发,计算一定时期内新增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股票和债券)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存量法选取股市市值、债券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等几个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直接融资比重或资本市场规模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是目前国际上研究金融结构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认为存量法更适合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一)从国际范围看,我国的融资市场化发展缓慢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融资的市场化程度上升,直接融资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的融资市场化发展较快,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并一直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直接融资占比。另外,从直接融资占比的稳定性看,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逐渐稳定在60%附近,而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波动性较大,与上述国家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一是高收入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逐渐趋于稳定。按照存量法计算,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就达到了60%的水平,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金融体系结构趋于稳定。此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高达到64%的水平。二是中等收入国家融资市场化发展加快,相比高收入国家波动性较大。中等收入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存量法计算,直接融资比重处于40-50%之间,这既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其中一些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有关。但此后稳步攀升,近年也达到了60-70%的水平,一度超过高收入国家水平。三是中国融资呈现快速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持续下降,与中等收入国家融资市场化发展过程类似。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融资市场化高速发展。按照存量法计算,直接融资占比从不足10%攀升至2000年的30%附近。此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融资市场化发展停滞不前。2005年,经历一系列改革后,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快速攀升至2007年的58.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下降至2012年的36.9%。
(二)通过国别比较,各国宏观投资效率普遍下降
一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宏观投资效率都呈现回落趋势,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均值也在下移。美国和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从20世纪7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稳定在20%附近,而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低于10%,而且一度还出现负值。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与美国投资效率的关联性增强。
(三)从融资市场化与宏观投资效率的关系看,融资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宏观投资效率逐步趋于稳定
从美国和日本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看,在直接融资占比超过60%后,宏观投资逐渐趋于稳定。1990年至2012年,美国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76%,相应的宏观投资效率表现较为稳定,剔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这一时期的宏观投资效率稳定在20%-25%之间的水平上。同期,日本的宏观投资效率则表现为先下降,而后逐渐趋于平稳。数据显示,2001年之前,日本的直接融资占比均在60%以下,宏观投资效率呈现持续下降,2002年之后日本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60%,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投资效率稳定在1%的水平上。同期,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均没有超过60%。按照存量法计算的直接融资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年之后的波动性明显增大。图像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宏观投资效率也出现大幅提升,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两者出现了明显背离。2000年之后,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超过20%,直接融资占比与宏观投资效率的走势更为接近,这一时期的直接融资占比和宏观投资效率的峰值均出现在2007年,从2008年开始两者均呈现下降趋势。
五、我国金融发展促进投资效率提升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增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推动力。鉴于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金融发展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改善融资结构,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大对于创新型和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强化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约束机制,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三是发展信贷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从而实现增加直接融资、有效盘活存量、改善金融结构和分散金融风险。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发挥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很多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普遍提高,金融结构得以改善,宏观投资效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建议我国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协同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资本市场审批简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实现市场化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并实现风险的分散。
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新兴金融模式,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资金来源。一方面,探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模式对直接融资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畅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形成可以在全国推广的PPP项目融资标准模式,为银行投放贷款提供承贷主体,也为民间资本的介入畅通渠道。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6
[关键词]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05-03
一、各种融资手段的差异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又分为发行股票(IPO)、私募股权基金和产权交易。债权融资则是发行企业债券。
如果绥芬河市有条件的企业实现直接融资,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自身需求,还将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提升。针对产业特点、发展阶段、现实条件、盈利能力和需求偏好,绥芬河市企业在适应性选择上应有所差异。
(一)发行股票
由于股票经常是溢价发行,故股票筹资的实际成本较低,而且筹集的资金无需偿还。但股票发行手续复杂,还要公布公司财务状况,所受制约较多。此外,增发股票还导致股权稀释,影响股东的既得利益和对公司的控制权。
(二)银行贷款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通常较为方便,能较快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但信贷的期限一般较短,资金的使用范围往往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银行往往惜贷。
(三)发行债券
相对而言,发行债券的资金筹集期限较长,募集的资金规模较大,资金使用较为自由,而且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不变。但是,公司债券投资的风险性较大,发行成本一般高于银行贷款,还本付息会给公司带来较重的财务负担。
(四)产权交易
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资产并购和重组,促进产权资源的结构优化;还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不足之处在于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全国性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产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过低,以及区域分割严重,大大降低了市场有效性。
(五)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是股权投资,主要期望股本的分红获得收益,会直接参与管理。股权融资既能为企业赢得合作伙伴,改善企业治理结构,“门槛”又比上市融资低很多。而且私募股权基金在退出过程中,也能与主板、创业板、产权交易市场等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发生有机联系,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直接融资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有48.41%的企业选择自有积累资金,38.89%的企业选择通过银行信贷,而通过其它形式筹资的企业不足13%,其中仅有2.38%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对绥芬河市而言,企业直接融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充分利用直接融资手段,使资本结构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利用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方面,绥芬河市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空间已经不大。友谊木业和远东集团目前正积极运作上市,表明绥芬河市企业已经迈出了直接融资的第一步。
(二)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整体提升市域经济
私募股权基金是通过风险投资的介入,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在并购活动中对企业定价、产业融合以及升级换代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资本注入的形式影响被投资企业的高管层,提出战略建议,帮助企业转型。
产权交易以实现企业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为大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专业、高效的融资平台和股份转让服务。
企业上市是显示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上市,企业不仅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资本市场的接轨,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直接融资手段的引入和合理运用,将对绥芬河市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带来巨大支持。
(三)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私募股权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监督能力。同时,由于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私募股权投资者能为保护自身投资权益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干预和监督。企业上市改制过程中,保荐人、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专业机构要帮助企业明晰产权关系,规范纳税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这些直接融资手段不仅能为企业从资本市场带来所需资金,同时也具有影响深远的“管理价值”。
(四)有利于带动间接融资,构筑良性融资平台
直接融资手段对所投资和交易目标企业或公司推行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客观上也增强了企业对银行放贷的吸引力,进而有助于形成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替代和补充的良好局面。
(五)有利于规范投资行为,提供合法投资渠道
绥芬河市民间投融资和借贷行为一直很活跃,但还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绥芬河市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基金投入将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合法、规范的投资平台。
(六)有利于整合现有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思路
对绥芬河市而言,在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充分整合现有企业资源,通过直接融资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不仅见效快,而且成活率高;不仅可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道路,也有利于打造绥芬河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三、绥芬河市发展直接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越来越有利
2007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实行新《合伙企业法》,为私募机构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了法律平台。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基础上,2009年10月创业板的推出为股权资金退市提供了新的渠道。
企业发行债券的相关政策、法律及条例也已陆续出台。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金融30条”中提出,要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央行在2009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研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高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2009年11月,《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业务指引》正式,更为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国家还陆续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等。
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中提出: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2009年10月,工信部为贯彻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要求,就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下发了通知。试点目标是为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股权、债权等提供交易平台。
2009年11月16日黑龙江省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健康发展的23条意见。其中第四条便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股权基金,以互利共赢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发起创建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第五条则是搭建全省统一的股权交易平台,通过股权交易、质押等形式,实现民间资本合理流动。2010年8月11日,黑龙江省产权交易中心牡丹江分中心挂牌成立。
(二)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
如宁波市把握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城市机遇,从2008年5月起,稳步放开股权投资市场,目前该市的股权投资企业已超过20家,注册资本规模近20亿元。2008年10月宁波市政府还通过了《关于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企业和个人直接参股投资企业。天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2006—2009年底,天津已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355家,成为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
200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由深圳市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公开发行,发行额为10.3亿元,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接着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7中关村”)、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简称“09连中小”)相继发行。作为第一只非银行担保的集合债券,“大连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2010年7月6日河南省《关于全国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市场工作方案的请示》获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这标志着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为我国首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获准启动区域中小企业产权、债权、股权交易试点的地方交易所,并于2010年11月12日开盘,营业区域为中部六省以及山东和浙江两省。
(三)交易成本前期运作费用降低
以企业上市为例,由于过去实行额度制,仅企业上市前期费用要近千万元。现在实行券商保荐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上市的前期费用完全可以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四、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直接融资条件的内在动力不足
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观念和方式较为落后,对融资手段,尤其是直接融资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民营企业家对直接融资的规则、程序、步骤和要求知之甚少。还有些企业老板担心企业上市和私募股权基金介入后,由于股权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而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
(二)符合直接融资的企业资源不足
绥芬河市中小企业发展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单一,且大都属于传统产业。对照上市条件和发债标准,大都不具备主体资格,部分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产权、股权模糊等问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三)政府对直接融资的推动不足
培育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在初期,政府推动极为关键。例如,江苏省江阴市政府全程参与企业上市相关工作。目前,江阴以拥有27家上市公司成为全国县级市中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与之相比,绥芬河市政府对企业直接融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推动,如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等。
五、对绥芬河市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加大力度,尽快提高直接融资主体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顺利推进绥芬河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的前提条件。
1.引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协调引进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严格治理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为资本市场输送合格的企业。
2.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壮大企业规模。私募股权基金目标企业和拟上市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持续的盈利能力。应综合运用产权联合、兼并重组、资产分离等手段,促进企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3.推动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尤其是企业上市的有效措施,大力提升科技和品牌的带动力。
4.营造舆论氛围,提高企业对直接融资的认识。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积极搭建平台,强化企业与有关中介机构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直接融资的了解和认识。
(二)尽快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绥芬河市企业直接融资工作的重要保障。
1.抓政策支持。尽快出台诸如《绥芬河市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从用地供应、信贷支持、设施配套、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直接融资后备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积极为企业争取、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尽快让绥芬河市企业进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2.抓组织领导。成立全市直接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企业融资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3.抓协调服务。设立政府融资办公室,具体负责企业融资业务的协调服务,并从财政、发改委、经贸、审计、统计等部门和企业抽调骨干人员,加强对国内外资本市场和信息的研究分析,帮助企业搞好股份制规范改造,组织上市业务培训,引荐中介机构,争取上级支持,办理上市和债券发行材料申报等工作,并安排专人常驻企业进行帮扶。
(三)主次分明有序推进
调查筛选直接融资的企业主体,并对这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企业结合外部条件匹配个性化的融资手段,是绥芬河市企业直接融资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措施。
1.行业选择。木业在绥芬河市最具发展规模、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绥芬河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7家,其中木业就占20家之多。而且,友谊木业已经运作上市,具有示范带动效应。所以木业应当作为绥芬河市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起点和战略重点。
2.手段选择。私募股权基金是绥芬河市企业现阶段发展直接融资最为适宜的手段。一是从时间上看,目前企业估值较低,正是投资良机;在主板和中小板基础上,创业板刚刚开市为投资者退市又开辟了新的通道。二是从机会上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私募股权基金可操作性更强、成功几率更大。三是从特点上看,私募股权基金对其他手段而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又兼具其他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四是从操作上看,可以把盘活绥芬河市现有民间存量资金和引进域外增量资金相结合。即引进私募股权基金并将其管理的资金选择绥芬河市的企业投入的同时,可由私募股权基金以互利共赢机制吸引绥芬河市民间资本投入股权基金然后再投入选定企业,或两者并行;还可以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引进外部专业管理人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可通过与管理人的交流和审核管理人的投资过程吸收、学习相关知识,积累投资经验,培养本土人才。
从绥芬河市木业的产业集群现状看,可对木业企业之间通过产权交易优化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实现整体产业升级。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联合债券的方式,满足单个企业自身无法达成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