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1
否则就会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放缓或中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全程教学情景,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明确各年级都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持之以恒。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接着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再教学数的组成就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得以并举,教与学得以相辅相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不断拓开思维之路,增强思维意识,那么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字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思维误区里。由此长往则将,难以纠正。
2 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或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出习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我让他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我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思路,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违背思维训练要求,收获不到应有效果。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中断思维训练或割裂思维空间代替教学全程持续发展思维的任务。
3 把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持续性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的内涵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不同形态,有的有多种结构和功能。在生活中,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有很多,正如诗中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中,人们的思维方法仅用逻辑推理的线性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要求人们在思考时尽量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发散思维的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自信是事业成功之本,热情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没有足够的胆识,没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的热情,是很难攀上高峰的。实验班的学生经常接受发散思维的训练,他们时常因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一个独出心裁解题方法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也时常为能获得更新更简洁的方法而陷入冥思苦想或是不断的试验。渐渐地,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拘泥于一种想法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他们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满怀信心,即使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从不气馁,他们的口头语是“我相信自己,我能行”。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
解题过程是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大好时机。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或是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是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做法。
3.1一题多解
如果总是一题一解,学生会养成只寻找一个答案、只想一种办法的思维习惯,思维将被禁锢,而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还可以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例1完全燃烧2kg的烟煤,所放出的热量能否使10℃175kg的水沸腾?(不计热损失)
烟煤的燃烧值是2.931×107J/kg。
解法12kg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热量:Q放=2.931×107J/kg×2kg=5.862×107J/kg。
175kg的水烧开需吸收热量:Q吸=cm=6.594 107J/kg。
因为Q吸>Q放,所以,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2根据热平衡方程:Q吸=Q放,即qm=c水m水,解得:m水=155.6kg。
2kg烟煤所放热量只能将质量是155.6kg的水烧开,不能将175kg的水烧开。
解法3由qm=c水m水,解得:m=2。25kg。
若欲将水烧开需燃煤2.25kg,用2kg的煤不能将水烧开。
解法4设水能升高到的温度为t℃。由qm=c水m水(t-t0),解得:t=90℃。若烧2kg的煤只能使10℃175kg的水升高到90℃,不可能沸腾。
3.2一题多问
教师在精选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认真掌握题目内在的潜力,通过恰当的一题多问,并认真进行分析、综合,使题目充分发挥作用,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2一个手电筒小灯泡,它的灯丝电阻是10 ,手电筒照亮时,在2min内通过灯丝横截面积的电量是36C。问:
(1)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2)这个手电筒的电源是由几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
(3)手电筒工作5min消耗多少电能?(4)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
3.3一题多变
物理习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3(1)体积是1m3的方木块浮在水面,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块的密度?
(2)任一体积的方木块,当它浮在水面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求方木的密度?
(3)一个木块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部分是总体积的2/5,浮在另一种液面上时,露出液面部分是总体积的1/3,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3.4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的物理题是培养初中生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的好题,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例4在水平冰面上有一块运动着的冰块,若不考虑阻力,冰块做什么运动?如果冰块受到一个沿着水平方向力的作用时,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是怎样?
答:当冰块运动时,若冰块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即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冰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我们进行全面地思考,冰块的运动状态将有3种可能:
思考之一: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则冰块的运动将变快。
思考之二: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原来运动方向相(同)反,则冰块的运动逐渐变慢到停止,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得越来越快。
思考之三:如果水平力的方向与冰块的运动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则冰块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冰块不再做直线运动,而是做曲线运动。
总之,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的全方位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解题速度、解题技巧、解题的准确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3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教学策略
小学课堂具有独特的思维培养和提升价值,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引导儿童逐步形成抽象概括的思辨、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则成为数学课堂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是一种天然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载体,而小学数学课堂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层次,决定了其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就在小学阶段,所以借助数学课堂利用多维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性思维概括起来讲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几种。
一、从三角形到圆形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将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各种事物的形象。比如,教师在讲述数量关系的时候就需要用水果进行示范,表示数量的组合与分配等关系。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引导儿童形成抽象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问题,引导儿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几何图形进行培养形象思维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图形等直观的媒介,引导儿童进行数量关系的比对和转变,从空间和数量等多维的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可以有效的推动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对于立体空间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详见表1)。
二、从蝴蝶到飓风的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以及在事物之间建立天马行空式的合理联结的问题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借助数学课堂中的实例可以有效的开展该项工作。教师在讲述“比较”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将大小、多少、高矮等内容进行启发式的多维训练。比如,A、B、C、D、E比较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表格进行引导,建立多种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尽可能多的建立不同类型的比较关系,也可以组织比赛,在相同规则下,测试谁建立的关系最多(详见表2)。
除了上述的比较关系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多种的发散思维训练,采用头脑风暴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师在讲述园的周长计算方法时,可以启发儿童进行发散思考,寻求尽可能多的测量方法。如果没有包括用绳子或者丝线围绕圆形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圆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厚度均匀橡皮泥按相同比例切割,然后按照同样的厚度改变成长方形,然后策略长方形的面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不顾则容器的内部容积无法测量时,可以用水注入,然后将水注入到规则容器中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等都是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的促进发散思维发展的方法。
再比如,利用几何图形训练儿童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另一内角度数的4倍,求顶角的度数。面对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小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尚未具备,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进行发散性的启发,引导儿童从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题目中的内角指的是顶角还是底角――如果顶角是底角的4倍,应该怎么计算,如果底角是顶角的4倍应该怎么算。
三、从凹透镜到凸透镜的思维培养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归纳的思考形式,也就是将已知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运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教师,逐步锻炼儿童的这种能力,从看似无关的因素中,归纳出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比如,教师在讲述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假设甲乙二人坐船相向而行,其中甲为顺流而行,流速为15千米每小时,船速为20千米每小时,乙的船速为30千米每小时,二人之间的距离为100千米,试问甲乙二人何时相遇?相遇时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在此问题中,教师需要进行的引导工作为启发儿童思考水流的速度对于航行速度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比如,一只船静止,另一只船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的情况下,相遇时间如何?将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出最终正确的答案或方法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思维训练方式,可以避免儿童因为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出现计算错误。
四、从充分必要条件到假设的思维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中就非常重视逆向思维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逆向的角度进行审视和判断。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式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许多问题有时候由于惯性思维或者思维定势的影响,无法顺利解决,借助逆向思维去思考则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比如,教师在讲述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时,就可以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如果内角之和的数值不是180度,那么就无法构成三角形。而许多问题同样可以借助逆向思维进行思和判断,通过已知的条件进行逆向推理得出答案。比如解决部分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尝试假设已经得出得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寻找问题所给的条件有哪些,最后将寻找出的有价值的条件进行正向的运用。最为有效的例子就是填空题,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答案,那就将所给的答案代入题中,然后使得题目成立的答案就是正确的选项。类似的案例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和应用,有效利用儿童当前的思维定势发展不稳定的特点,进行积极的逆向思维训练。
可以说,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利用小学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这种研究并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继续努力,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以及深度思维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教学与管理,2009,(5).
[2]李英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青海教育,2001,(6).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鼓励引导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接收多种信息的基础上,具有综合创新的语言信息的性质和功能,还具有对信息加工组合溶入个性和主观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见解的特征。但传统作文教学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抄袭成风、话语统一、假话连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拓宽思路。
一、重视语文“双基”的学习
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提高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掌握“双基”是开发创造性思维通用的基础,“双基”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识字量、遣词造句能力和布局谋篇等基本功的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离开这个基础,那创造性思维就是空中楼阁。
二、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往往是由于平时没留心仔细观察身边事物,没认真积累好写作材料,但为了做出有模有样的作文,默写、套写范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严重地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发散思维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最佳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寻找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表现自己的个性,为作文的构思提供多种途径。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注意:1.注重学生实践,打破思维定势;2.教给学生发散的思维方法,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情境教学,加强情感因素
学生的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并与思维、观察、情感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重视情境教学,加强情感因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具体思路是: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来引导,以“激趣,开拓思路”为指导重点。
五、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开拓学生思路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创造性活动离开想象便寸步难行,写作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写作需要想象去提取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大胆的想象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无疑也是开拓作文思路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不同形式的作文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七、鼓励为主,提倡作文要有创造性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有目的分层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表达,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学生习作,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鼓励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的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顾远明.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6
【关键词】设计素描 发散思维 置换练习
设计素描产生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的教学课程,上世纪90年代渗入到我国的设计教学体系,它相对于基础素描来说较为年轻,但不能忽视其在设计专业中的作用,以素描的表现形式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的设计素描是从基础素描走向设计专业的一个过渡,对设计艺术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计素描的界定
设计素描是设计与素描范畴的结合,它与基础素描是相对概念。基础素描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处理为重点来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以视觉效果为目的,体现作者个体的情感表达和自在的内心世界,侧重于感性认识。而设计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它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以素描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客观物象,表现是为他人服务,需被大众所接受,侧重于理性思考和画面秩序性的控制。
二、教师启发――发散思维的引导
设计素描涉及发散性思维的应用,发散思维是画好设计素描的前提,教学中无论是从绘画语言还是内容方面入手,都要重视并加强发散性思维在该课程中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设计意识,体验画面的构成法则。课堂中学生常说:这个物体我没画过,不知怎么画;看到这个物体我没有更多的想法,思维易被局限等等,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对形体基本概念理解的不足、设计意识的匮乏、对画面构成法则的认识较少,及协调画面构成要素能力。对此训练可从自然与生活的观察、描摹和创造中发现许多新的结构形态和别致的视觉形式,师法自然的写生和采风能获得多方面的启示。此外,还可在古典及现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中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提高设计意识,体验画面的构成法则,从而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活力。
其次,强化创意思路,拓展想象的思维练习。创意点和创意思路是优秀设计素描作品的重要体现,是具有理性的思维意识和合乎某种目的性的缜密规划与布局,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创意和设计的关系。强化创意思维练习,联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流动性的、天马行空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启发行为,可沿着一定的方向对构成元素进行适当而新奇的联想和安排。在搜集素材中体会点、线、面、体的艺术美感和发散性的联想训练,将图形扩展、归纳,在反复探索中寻找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体现自己对艺术的感知,不断强化创意思路,拓展想象练习为设计素描积累能量。
再次,展现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修养的侧重体现。我们如果仅立足于绘画的技术层面,那么对主题或非主题创作的发散性思维就会显得间断、偶然和孤立,不具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因此对于学生创作源泉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侧重体现设计背后的文化土壤的培养。这片滋生创意和想象的土壤需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沉淀积累才能肥沃。传统与现代、古今与中外的文化养分兼收并蓄,未来的作品才能形成一个形式与内涵的有机链条。在教学中不易简单从技法或文化的某个方面入手,需适度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把握好分寸和比重应用于艺术教学才是科学的方法。
三、学生探索――置换练习的训练
美术对人们的要求不再因物体外在的构成要素而沉醉,如面对一个“瓶子”,一把“椅子”,一个“陶罐”要从形体入手展开解构、分析、判断和认知,不被外表的固有色、肌理、光影等因素迷惑,切入到对物体内在的理解和把握。鉴于此,须从观察和思维建立开始,从基本形转换、材质转换、时空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角度转换练习。
形体转换――将一个物象原有的造型特征转换为另一物质的造型运动,把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外形表现及结构形式进行非平面化的转变,转换成另外一种全新的形态,通过自由幻想或纯虚构来达到变化的目的,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及别具匠心的表现力,使画面具有更强的冲击力。
材质转换――将不同材质的物体置于同一画面中,进行租借、渐变,使多种物质的形态在同一画面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极富联想的新画面。高超的质感具象表现功底是进行质感转换能力练习的基本要求,然后突破物体原有的质感概念,将被转换的客体与转换后的客体依据形、色的要求进行转化和并置,最终体会其中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或新奇感。
时空联想――这里的训练就是要激发创造的潜能,突破自然形象的客观性束缚,运用新奇的审美情趣,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自然物象或发生的事件及现象进行创造性的联想、重组或并置,有机地合成并达到统一与和谐,使画面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同时产生浓郁的艺术趣味和感染力。
因果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果联想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的时间段的内容不同,形式也不相同。
此外如埃舍尔作品的错视空间造型,画面中将事物的透视进行改变,对构成的空间进行新的侵占、分割和互动,营造出一种错乱、迷茫、舒畅、虚幻等心理感受的透视原理的突破。或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客观物体进行分解、重组、概括和简化,经过多次分析筛选最终达到理想化的图式造型。以上各种方法对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是有趣且实用的,可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拓展一条提高设计专业学生扩散思维的路子,增强艺术的想象力,为以后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对设计素描课程教与学关系的客观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首先要对设计素描的属性和定位合理把握,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方法和创意思维的正确练习,再次对创意置换方法的熟练掌握并侧重培养设计背后的文化土壤,将其融入设计素描教学当中,富有创意的感性想象和具有理性的秩序布局安排形成了一种丰富而有内涵的视觉形象画面才是设计素描最终追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