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1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按照师市教委、总场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财务处、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两家,温暖 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马晓宇10名学生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为贫困学生送校服,为贫困学生送学习用具,为民族学生送学习用具,看望贫困教师,为总场季节工送衣物等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在班级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切实斑竹贫困学生。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是是郊区大队交警帮助贫困学生,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班级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
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 。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以来,省监狱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与新郑市镇村结成对子,双方在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下,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礼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组织形式。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陈峰亮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管行政后勤工作的监狱领导主抓此项工作,监狱办公室为具体联系单位,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驻村后,为吃透状况,理清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二是透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状况,与农民应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结对帮扶活动与监狱开展的“讲、树、促”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透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监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用心为20户特困户送去米面油及救济金等2万余元,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二是用心扶持村图书室建设。为村里捐赠图书100多册,包含农业科技、儿童读物、百科知识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精心组织,坚持做好精神礼貌帮扶
在工作中,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忙,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忙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1、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个别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学习教育作为村级班子建设要害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确领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二是坚持各种会议、座谈会形式学习教育。每逢村委、支部重大事宜,以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等,我们集中党员进行各项有关文件资料的学习。三是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如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政策法规培训和法规法纪、科技文化培训以及精神礼貌培训。
2、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健全民主治理制度。一是健全民主理财小组。由各生产组推选代表,支部主要成员参加,主要职责是核查村组帐务收支状况,并定期张榜公布,加强村组财务治理。二是健全村民议事代表小组。代表由各村民组推举产生,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决定村重大活动和投资建设事宜,用心协助做好村务工作。三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系列工作、宅基地审批修建、财务收支“三公开”,每半年张榜公布一次,理解全村干部群众监督。
3、突出抓好礼貌建设工作。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们用心配合村支部,全面加强了农村礼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相、标语、专栏、会议、座谈等方式方法,宣传礼貌建设的重大好处,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村规民约教育,努力克服消除礼貌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不良现象,取得较好效果。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打算
虽然我们在三里岗村结对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着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有时工作方法简单;二是基层村组群众力量和经济薄弱,资金困难,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但无经济实力。
今后,我们将以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动力,以改善结对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改善工作方法,努力为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使“社会主义礼貌建设”在农村开花结果。
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承担了××区××乡××村的帮扶工作任务,一年来,我们市妇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帮扶工作纳入工作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倾心倾力为帮扶村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帮扶村实际困难和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协调,促进了当地建设,推动帮扶村经济发展。
一、以强化领导为手段,抓好帮扶措施的落实
接到帮扶工作任务后,市妇联党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工作对策,成立了领导小组,责成一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副处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且尽快地做到了和帮扶村进行工作对接,详细的了解帮扶村的自然状况,根据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共同商讨拿出了帮扶工作方案。市妇联主席办公会议还多次专题研究这项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的工作目标之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结合帮扶村实际和经济发展目标,与帮扶村领导面对面的共商帮扶措施,为帮扶村解决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市妇联主席××先后3次亲自到帮扶村实地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副主席××5次深入帮扶村抓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注重实效,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走访慰问帮扶村,年初,我们对口的乡镇是××县××镇××村××副主席带队一行5人,走访慰问帮扶村××县××镇××村,将20xx0元扶贫款送到村书记的手中,为20名贫困儿童送去了羽绒服和书包,为20户贫困户送去了豆油和面粉,同时带去机关干部为这20户贫困户捐献的衣物,并为30余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免费体检,受到了农村妇女的欢迎。这次走访慰问活动共为××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
3月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的结对单位调整到××市××乡××村,我们及时进行了对接。为了全面推进帮扶工作,市妇联结合工作职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作为帮扶的重点任务之一,努力为贫困孩子办实事。在××年5月27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市妇联××主席亲自带队,由市妇联机关干部、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开展爱心帮扶农村贫困学生活动。
田主席带队,由市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爱心企业家组成爱心帮扶队伍,到帮扶村小学,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10名特困女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协调××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村的孩子们爱心捐赠了90个崭新的大号书包,全新的运动服套装和篮球、羽毛球拍、彩笔和跳绳学习体育用品。7月初,到帮扶村开展帮扶活动。为10名贫困学生,提供了每年240元生活补助。送去学习用品、图书近千册,衣物500余件。
同时,市妇联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献爱心,成立的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的“爱心超市”,也在××市××乡××村小学“开业”,30多名贫困学生成为超市的首批顾客,他们都领到了急需的学习生活用品。
三、协助引进项目,发展劳务输出,帮助帮扶村调整产业结构
依据帮扶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目标,我们着重协助帮扶村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市妇联还把“引项目,办实事”做为帮扶村重要内容。我们帮助指导连丰村建立了妇女养牛扶贫联合体,并纳入了××年的市妇联扶贫联合体的帮扶计划。针对帮扶的××市××乡××村缺乏抗旱机井的实际困难,我们协调相关部门为连丰村解决了5万元的打井资金。我们还协调××市政府,为村里争取了2万元的资金,将村小学前100米的土路全部硬化。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开展了“巾帼文明岗”和企业家的入村对接活动,××村和××建材制品结成了对子,通过人才、项目、文化对接,通过岗村联动、企村联动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利用“岗”、“企”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把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村企合作共建工业项目和生产资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双方发展的融合与共赢。组织“岗”、“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家庭文化交流,促进农村文化迈上新台阶,为创建和谐家园搭建平台。向企业家介绍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帮扶村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帮扶工作常年化
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将帮扶工作融入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开展的农业专家顾问团订单培训,在双城的培训,协助村里组织20多人参加,和省扶贫办省妇联举办的带头人免费,都为村里预留名额。培训在开展的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急于外出打工的迫切需求,就立即协调市妇女培训中心和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为妇女提供了免费介绍工作和提供酒店服务员上岗前培训后包找工作等服务,为她们外出打工,提供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多名农民和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市妇联的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在连丰村创建巾帼示范村,按照市级巾帼示范村的创建要求,组织妇女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五、谋划好下一步的帮扶工作规划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2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how to guarantee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or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test service management intelligence principles.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nce management how to maximize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how will the educ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to penetrate into the finance management work, have become thought-provoking subject.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education; finan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国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免、缓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贫困生群体还日益暴露出一些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及如何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高校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 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一、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育人功能
1. 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 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采取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 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 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 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鼓励他们以辩证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2.强化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要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青年大学生已步入成人社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全行为能力人。而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是获得没有付出,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制观念的确立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所以,需要高校改革传统资助模式,科学安排资助因素,在资助的过程和程序中尽最大可能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诚信、感恩的文明新风。目前大学环境里,同学中推崇只要开具贫困证明就可以向学校伸手要补助,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的假贫困生申请贫困生来购买高端电子产品或去海外旅游,丝毫没有愧疚心理;有的学生领着助学金却没有感恩回报的意识。所以,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广泛采取多种方式,开创良好的资助氛围,形成对资助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加强思想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之间的互动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育人工作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但是,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将重心放在资助方面,而较少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资助过程之中,这种忽视资助本身育人功能的做法不利于资助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因此,学生资助必须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三、构建贫困生动态资助管理预警系统
贫困生动态资助管理预警系统,是指防范、遏制贫困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被动、生活奢侈浪费、心理出现不和谐因素等现象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是针对贫困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防和警示的一个系统。可以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或心理异常行为的发生,对构建信息通畅、反应快捷、教育得力、措施有效的贫困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集中表现在:
引导---即晓人以理,示人以范,教人以行。把贫困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上来,做到目标明确、思想端正,这是预警机制的重要基础;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3
1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高职学生规模的不断攀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在高职中也逐年增长。
我国高职学生资助体系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且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项资助工作在深化过程中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资助的途径还比较单一
当前学生资助的不足在于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助项目缺乏有机整合、资助政策未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需求、资助在区域性、校际性差异明显等,因此我国高职学生资助途径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化[2]。
1.2 高职资助过程中注重于物质解困,而精神解困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资助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等方面状况的关注以及相关的心理援助相对缺乏,忽略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1.3 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
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存在的家庭基础差、社会关系少、经济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因素,对其就创业带来诸多影响;由于现实中的限制和观念上的束缚,就业时往往存在选择岗位偏差、签约时间迟缓、签约率偏低[3]。
1.4 受资助学生综合能力存在“软贫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其接受的教育处于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动手实践和发展创新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可见仅解决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需求[4]。
1.5 学业帮助力度不够
学习是摆在大学生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所迫要解决其经济问题影响了学习,有的因为自身底子薄而出现了恶性循环。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选拔下了大气力,而对成绩落后的困难学生群体关注不够。
2 基于“微创新”理念的“五位一体”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100年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一种新组合”的创新理论,并指出创新是事物发展内在的因素,这对理解学生资助创新同样具有借鉴意义。2010年周鸿?t提出“微创新”理念,认为微创新的关键:一是从小处着眼,二是快速出击。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在以上创新的基础上从更微更深之处着手,关注结构性、服务性微创新,寻求突破,深化育人内涵,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在此提出“经济扶助?心理帮扶?就业指导?成长助推?学业辅导”五位一体育人型资助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切实做到生活上扶助、精神上激励、就业上指导、能力上助推、学业上辅导,从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实施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 雪中送炭,分层次实行经济资助为根本
首先要做好常规资助。学校通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认定,根据其困难程度采取不同措施给予经济资助。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励志奖学金为辅的形式解决学费、住宿费;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的形式解决生活费。积极倡导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通过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广泛开拓助学经费渠道。其次是开展暖心资助,采用人性化工作方式开展资助工作。
2.2 贴心服务,注重心理帮扶为灵魂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可联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共建贫困生心理健康动态预警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管理办法。
首先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救助,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调适、争做生活强者的意识,真正将困难视为磨练自己意志毅力的宝贵财富,力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精神脱贫。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增强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文体、竞赛等活动,加强与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其搭建展现自我、服务他人的平台,从而激发其自信心和创造力。
最后是在心理关怀方面,定期举办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通过个别辅导或团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康人格。
2.3 促进就业,提升就业指导为核心
就业成功与否,关系着资助育人的成效,也关系着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通过校内外、课堂内外、集中与分散、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选课指导和环节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鼓励非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开展分类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区分不同类型,开展“一对一”就业支持工作。
最后是提供经济补贴,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可以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重点补助特别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减轻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经济压力。
2.4 授人以渔,助推学生成才为目标
资助育人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实现真正意义脱贫。
首先是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助,在自助中成长,使其具备自食其力、自我生存的基本技能。
其次是建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征信管理系统,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绩、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综合表现等多方面纳入全方位的成长档案库,进行全程成长考核帮扶。
2.5 全程跟进,开展学业辅导为保障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等特点,建立一套“全面指导、全程跟进”的帮扶机制。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建立“一对一”及“一对多”学业辅导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动力。提供帮扶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难点并探究学习方法,同时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4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我国区域性贫富差距等原因造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出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依靠“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但通过近些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困境更加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日趋完善的今天,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及化解对策,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就更加刻不容缓。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
(一)经济自立与现实压力的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成长在贫困的环境中,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其生活和学习必须养成精打细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刻苦学习,帮父母圆梦大学的动力,但进入大学后,面对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经济支出往往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无法排解的忧愁之中,且由于年龄已达成年,相较未上大学就业的同学已有了一定收入,自己却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家庭付出和学校资助,使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其内心中有着强烈的经济自立意识,而所依托的勤工助学等方式虽然可以有一定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却压缩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内心矛盾的冲突[1]。
(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拥有着理想和抱负,希望通过大学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但由于基础教育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等原因,使得原本高中优秀的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反倒没有想象中的优秀,自己原先定下的目标与别人相比显得如此单薄。长期的挫败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丧失信心,感觉低人一等,认为现实自我丑陋不堪、无人欣赏,甚至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周围同学、学校、社会任何正面现象都看不惯,往往以家庭背景深厚、外貌漂亮、老师偏爱、社会不公等理由解释,长期如此将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人际需求和自我封闭的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渴求别人认可,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谊,追求美好的爱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得到别人的需要和赞赏,但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具有独立的性格特征,在遇到喜悦时不会表现出分享的冲动,在遇到忧愁时不愿表达出诉说的渴求,使得自身很难融入到周围同学中,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许多负性情绪,造成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等心理症状。
二、化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化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具体表现为:
(一)国家层面
要继续加大资助力度,进一步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的覆盖面,不断优化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的资助体系,实现“奖优原则”与“助贫原则”相结合。扎实推进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助力高校“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通过设立企业奖助学金、个人奖助学金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资助覆盖面。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活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高校应采取专、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力,兼职教师为辅助、聘用专家为弥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切实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设立专门的工作场所、专项经费,将心理咨询工作由以往被动式解决为主动式出击,通过邀请或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采用“一对一”心理帮扶,以心理测试为辅助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准确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 [2]。
(三)家庭层面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除了要在物质层面解决经济困难,更多的是要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足够的了解与关怀,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艰苦朴素的价值观,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子女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构筑健全的人格。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正式心理困境的存在,从实际出发,配合高校家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措施的实施,切实为化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提供可靠保障。
(四)个人层面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正确看待心理困境的出现,以e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在出现心理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减轻内心冲突与不安,缓解心理负荷。其次要学会自我脱贫,正确认识家庭经济的不平衡性,理性接受经济贫困的现实,通过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等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应得的经济回报,改善经济状况,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完善,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争取国家奖助学金,进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最后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豁达开朗的心胸接纳周围同学,通过学校活动和日常生活多接触充满“正能量”的人或集体,融入社会主流,通过平等的交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心理适应性[3]。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仍旧存在,但通过在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上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帮扶,将会不断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心理教育水平,构筑和谐家庭基础,提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仅能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贫,也能真正做到心理脱贫。
[参考文献]
[1]肖琼,薛保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5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 职业指导 作用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呈高速增长的趋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达到699万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相对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所以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占高校总人数20%的贫困生,作为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问题尤显突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实现就业,不仅解决了贫困生自己和家庭生计的问题,同时对于实现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生就业的特征
高校贫困生,就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除了会遇到普通同学普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困惑以及就业阻碍,还会面临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更复杂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高校贫困生与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相比 ,呈现出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就业岗位偏差的现象。
(一)家庭经济原因,多选直接就业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基础差,有很多同学甚至是负债上学,所以许多贫困生一方面毕业后急于就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其更多的继续深造或创业的费用,所以多选择直接就业。可以说,经济原因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就业观念保守,首选稳定行业
贫困生往往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不愿再重复父母或家庭遭受的种种苦难,渴望有一个体面、稳定、相对高薪的工作,能够走出贫穷,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但同时他们却又缺乏能够挑战高收入、高风险的勇气和经济条件,因此稳定的行业,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1]
(三)期望值多偏高,结果不尽人意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择业过程中迫切想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来改变自己或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有强上升空间的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工作。但实际上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四)就业两极分化,呈现不同结果
贫困生就业呈现两极分化现状。一方面,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无所依恃,积极就业,在招聘会上表现活跃,推销自我,争取机会,签约迅速。但这只是少数人群。另一方面,许多贫困生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场面,往往产生退怯心理,或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消极应对,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二、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生就业难的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造成其就业难的因素也有许多,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客观角度分析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贫困生就业难。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相对来说,生产力水平较低。目前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的经济低迷,有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都不好,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所以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淘汰的压力,所以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就业形势的严峻,绝不逊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同时,高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到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近700万,再加上2012年未就业及以往失业的人数,可以说千万人群的就业竞争。但是事实上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的总量和招聘岗位的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3]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和企业需求不断减少的矛盾下,大学生就业可谓难上加难。
2.用人单位考核体系严格,导致贫困生就业劣势呈现。
用人单位在发展期通常进行大量的人员补给,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多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这对于综合能力不占优势的贫困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贫困生就业压力大。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认为:大学通常根据以往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就业率很高的热门专业容易引起大部分学校"跟风"扩招,长此以往导致人才培养过剩,出现就业饱和的情况,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自然变成了就业率越来越低的冷门专业。跟风扩招,使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供大于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且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
(二)从主观角度分析
1.贫困生相对教育基础较为薄弱,造成综合能力较差。
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教育基础本来就相对较弱,再加上经济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空间里,无法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而且许多贫困生在校还要为生活费而花费大量时间来勤工俭学,所以一般来说,贫困的学习成绩平平,计算机、英语、文体技能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往往也弱于其他同学。所以给自己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2.贫困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造成就业期望值的偏差。
许多贫困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同时也为了以后摆脱这样的生活,很多人更倾向于去大城市,找大单位,追求高工资,实现高满意度。但是往往期望值过高,失去了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白白失去了其他的就业机会。
3.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就业。
贫困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一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存在自卑、孤僻、抑郁、焦虑、自闭等心理障碍,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在择业中往往会出现害怕竞争、急于求成的现象。当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一蹶不振,不愿再去尝试,导致许多机会与其擦肩而过。
三、职业指导在贫困生就业中的作用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指导就业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
些脱离实际的方面,将职业指导很多地融入学校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准确了解社会需要。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树立就业观念
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统包统分"发展成为现在的"自主就业"。帮助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形势,能有效地避免贫困生的就业误区。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贫困生了解社会,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通过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倾向测评、就业技巧与政策指导等让贫困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以此制订职业规划。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做好职业准备
通过分析各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的从业技能。同时通过市场分析,帮助贫困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竞争,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指导有助于贫困生增强就业信念
面对贫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有助于贫困生的身心发展。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自我分析等手段,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并通过职业规划的制定,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掘自已的潜能。同时,也要帮助贫困生学生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职业指导在贫困生就业中的实施策略
开展职业指导,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贫困生而言,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既能使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危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高校贫困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构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校要开展、推动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构建或完善一个自上而下的、健全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包括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职业指导、职业评估、职业分析及规划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拥有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各项学科的知识,还必须了解政策、了解市场,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因此,作为职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发展,主要是专业队伍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供各项就业服务。
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来维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仅有利于职业指导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还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保证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任务,有效提供各项就业服务。
(三)完善资助工作体系,不断加强贫困生就业援助。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还是以经济援助为主,通过"奖、助、贷、减免、缓、补、减"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资助,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继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工作,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政策体系。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和重点推荐,实现贫困生的就业帮扶。
(四)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拓展贫困生就业思路。
通过职业指导,从政策、技巧、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对贫困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分析、职业选择,转变贫困生的就业观念,拓展其就业思路,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和实际的差距,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其就业期望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实落实贫困生的就业难题。
(五)多重手段进行规划,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更要有的放矢的对贫困所存在的素质缺陷加强培育,以便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同时合理定出自我发展的规划步骤,步步深入,确保贫困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六)心理帮扶、经济援助与职业指导的协调进行。
要将贫困生就业切实落实,除了在客观上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援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外,还必须从其主观意识上,即从心理帮扶的角度上,帮助他们的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同时运用职业指导的方法、手段,为他们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三者协调进行,才能更有效地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
贫困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贫困生自身在经济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给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所以,要真正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全面的扶持,还必须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学生的就业从基础上得到保障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农.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D].科技信息,2012(18)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范文6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27-02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近几年来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的助学体系。但就普通高校来说,还有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还有着相当的完善进步空间。文章就这些问题给出可取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减轻贫困学生压力、提高资助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与2005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2005年8月,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2009年,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金额大约为4.7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资助金额4.15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44%(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发放金额7.03亿元,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发放金额15.92亿元,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发放金额14.33亿元,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减免金额8.11亿元,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借款金额3.51亿元,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资助金额5.44亿元,占资助总额1.57%(其他资助项目,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2009年,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与2008年的304.13亿元相比,增加了65.52亿元,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增幅也达18.21%,比2008年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这比2008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增幅为115.24%。
2014年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受益学生比2013年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实施四个助学项目,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资助效果明显,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著。
(二)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在贫困生认定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更多地通过有偿,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比如,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简化贷款程序,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专栏,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部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西部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保证国家资助作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其次应转变原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多元化地帮助贫困生克服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最后还要提高贫困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健全贫困生的社会价值体系,保证国家资源帮助的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大好青年。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有识之士能够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针对文中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元兴.我国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J].商业经济,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