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2

我们认为,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强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活动评价能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贯彻了课堂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培养健康价值观的思想,使科学学科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学尝试——成果展示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背景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社会知识,通过与水有关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水的利用和保护已具备认知基础.而且本节课设计的水资源保护主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接受,学习兴趣较浓.从地域上看,作为水乡绍兴人,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有很多经验与教训,也是我县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举措.我们学校是典型的水乡所在地,水资源利用相当充分,但保护也迫在眉睫.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俱备,只欠行动!

2.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理解,学习过滤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表达与沟通.

(3)培养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自愿珍惜并保护水资源.

3.课前准备

第一周:学生预习、讨论并提出课题;经过整理和筛选,确定8个小课题;小组选题后组员分工,讨论并制定课题方案.第二周: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记录拍照;问卷调查;做实验等.第三周:浓缩资料,写发言稿,做汇报用的ppt课件.

二、成果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安排

1.激情导入

师:(热情洋溢)今天我们来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几周来,每组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大家花了不少心血,参与的积极性让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值得欣慰.现在让我们一展风采.教师的热情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积极准备的肯定评价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情感基调.

2.自信展示

在展示前,各小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各小组要认真完成材料准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展示形式,如:展示日记、建议书、手抄报、现场制作、展示介绍作品等;课上,各小组成成员还要进一步阐明自己选择的成果展示方式并说明选择理由.

第1小组: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用水”.请看一些日常生活中用水量:抽水马桶每用一次需冲水约4kg……

师:的确,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那么全球淡水资源的分布是怎么样的呢?

第二小组: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请大家看图,从这幅图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感谢第二小组利用图片、表格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水资源分布,那么,我们绍兴水资源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呢?

第三小组汇报: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是“绍兴县水资源的分布”……

师:多优美的图片!绍兴县经济比较发达,是全国十大财神县,正因为工农业发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呢?

第四小组:大家好,我们组为大家介绍水的污染情况……

师:污染的危害真是触目惊心呀!那么,受到污染的水又是如何处理、如何净化的呢?

……

第七小组:你是否发现如今水的浪费越来越严重.(展示调查结果——生活用水情况问卷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师:研究的智慧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要节约用水!最后请第八小组补充.

第八小组汇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的话,那我们的血将会变成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要想节约水资源,有什么独到的好方法吗?(全组同学逐个展示)

三、真诚评价

成果展示完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上述2中已经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内容,以下为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功感受而强化学习与探究的动机.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你会因关心世界、关怀人类而受到地球人的尊敬.珍惜每一点滴水,为之努力的应该是你、我和他……那么,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通过本次的活动,我深深地认识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生2:这次的课题我们到了现场,比起以前只吸收课本知识的学习有趣很多,我将永远也不会忘记所学到的内容!

生3: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生4: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这些对我们以后功课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四、适时拓展

成果展示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终结,相反,一轮研究的成功与肯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塑造了学生钻研的品质,总结了研究的经验教训,为新课题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必要时,教育也要来个“下集预告”,通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积极性.

师总结:本次研究非常有效,极为精彩,老师为大家的表现而感动.下个月,我们要感受绿色,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树林,感受植物对人类、对地球的贡献,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被大家所拥有.

五、成果展示课的体会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不同的探究者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发现.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既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又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 笔者以为,项目与应用设计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展示作品(模型、小制作、小发明、设计图)以及探究过程为主;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主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

展示形式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则应动静结合.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化学 “研究型”教学模式 “育人为本” 研究性学习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质是“育人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智能发展和知识传授的关系,智力品质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要把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作为课程实施的关注点。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渗透化学知识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实现基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学习问题,体现了课堂学习中研究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中,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创造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有一演示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当做完实验时,教师应及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列举此试验的不足之处。如:该实验中生成二氧化氮较多,会污染环境;只有等铜或硝酸耗完,不然无法使实验停止,等等。接着便要求学生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方案,教师不忙于评判,可列出几个方案让学生评判并选出或自己推出最佳方案:1.降低硝酸浓度;2.及时移去反应物;3.减少铜片量;4.将此装置改为类似制取氯气的装置;5.用试剂吸收二氧化氮;6.将铜片改为铜丝,一头伸出试管外部,另一头绕成螺旋状伸入试管底部与浓硝酸接触;7.将浓硝酸装入U型管中,一端塞上橡皮塞,另一端塞上带铜片的橡皮塞。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推出课题:“用什么方法制硝酸可节省硝酸又没有污染?”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发挥实验作用不仅是指教师为了引出某个理论、某个概念而做演示实验,而且包括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验证自己结论的实验方案,学校提供给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的场所。我们曾做过“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先变蓝后褪色”的课题,但经实验发现现象为蓝色且持久不褪,由此引发讨论,同学们经过查资料,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结论。

(三)结合教材,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探索。

教师通过介绍化学前沿科学的研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工作者对化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可使学生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对化学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激励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激情和为解决问题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不再无奈地学习,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面对迅速增长的知识,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热爱科学、乐于学习。

三、渗透化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渗透化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总结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成果汇报会上展示给同学,使他们通过课题探究培养自身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元及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化学;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很早在美国就得到了实践,是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改革,主要是用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新教学风下,要求学生必备的学习素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化学的教材,以研究型的内容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活动比较多。研究性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身边就能接触到化学,从想象到实际接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原则

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问题性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从自然、社会生活或教科书中去选择问题或课题,并围绕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是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课堂到课外,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在活动形式上表现开放性。

三、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如,在第八章《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可以展示益达口香糖的一则家喻户晓广告,口腔中的pH变化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住,提出问题,何为pH?为什么不用石蕊试液和酚酞来测定?酸碱性的强弱怎么体现?问题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溶液的pH与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关系”与生物学科联系紧密,属于学科交叉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相关实例,使内容生动丰富,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出南橘北枳是怎么回事?种植农作物要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再结合有段时间网络盛传广州地区降酸雨的新闻,提出“何为酸雨,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有怎样的危害?然后语锋一转,让学生都来当小小技术员一起测测教师收集的雨水的pH。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最后结合生活中环境污染这一实例提出:(1)我们每天洗手使用的洗手液以及刷马桶的洁厕剂改变了水的pH了吗?(2)它们对水的pH的影响,哪个比较大?(3)为什么做完实验废液要倒在废液缸中,直接倒入下水道有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兴趣”教师的培养下逐步得到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主动观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多种方法,注重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如,在“缓慢氧化”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缓慢氧化,根据化学实验形象生动,容易做成,让学生设计一个缓慢氧化实验,学生通过腐烂、酿酒、铁生锈等小实验认识缓慢氧化的实质,这种动手操作的实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而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运用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待定系数法等进行强化训练,各组学生经过对比、交流,寻找最合适的配平方法,化解难点。这样通过比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印象,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古往今来,化学的发展和创新无不与化学实验密切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在第三章第二节制取氧气的教学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的实验,对于催化剂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实验稍作改进,更直观,学生更易于理解。在教材提供的四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实验,用碎砖头粉末作催化剂,也可以让过氧化氢迅速地放出氧气。这样让学生思考,催化剂是不是唯一的?催化剂有没有针对性?学生通过现象不难理解催化剂只是一个条件,它是一个角色,可以由不同的物质来扮演。它不作为反应条件存在,所以在写反应表达式的时候要写在箭号的上方,不能写在左边当成反应物。这样通过实验,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及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充分地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主动接受教学的指导。再如,在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中的燃烧条件的实验,将一个燃着蜡烛罩上烧杯,请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根据现象问:“在这个过程中,燃着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几次试做,经过几次调整,最后确定燃烧不仅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还需要氧气参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发生火灾,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中进一步寻求答案,通过教师多媒体展示,认识常见的几种灭火器,教师又问:“如果你在火灾现场应该如何逃生呢?”通过不断的设疑,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抓住实验的关键加以点评,进一步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情境去进一步学习、探究。

4.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在教学中运用得愈来愈广泛,教学的媒体逐步多样化,没有媒体参加的教学单调、枯燥,是不可想象的。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材料,往往需要学生超越书本、超越课堂,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高效,快速,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提供自助构建、协作学习的平台,我们每天都会浏览,读书、看报、影视、网络信息无所不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我们的水资源》时,可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我国水资源分布以及水污染之现状的材料,组建班级QQ群,在群里畅谈节约用水的个人心得,教师作为群管理员来颁发最佳节水标兵奖。而在教学《食品、药品与健康》时,在教学《危害健康的化学品》时,围绕“”问题,可让学生观看一些饱受摧残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提交研究报告,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帮助学生“远离,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

研究性学习

水资源与节约用水 

背景说明:

我们发现很多地区都出现缺水的现状,为此我们想要了解到水资源的珍贵,再想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就想到了需要节约用水。于是,我们小组就打算开展“水资源与节约用水”课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增强节水的意识,在研究中得到教育。

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年× 月 ××日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并列举课题名称

2.成立课题组

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以及开题报告和评审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成员分工:

资料收集:全体组员  图片:张××

采访:张×× 资料整理:张××  写研究报告:陈×× 课件制作:李×× 总结汇报:陈××

一、水的重要性

1、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需要最主要的物质。

而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2、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个工业部门是不用水的。也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更多的工业是利用水来冷却设备或产品,例如钢铁厂等。水还常常用来作为洗涤剂,如漂洗原料或产品,清洗设备或地面,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

所以,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们关注。但是人们经常使用“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关于水资源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资源。这样,苦咸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内,连千年难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落石出资源是人类调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资源,决不会像煤、铁、石油等资源那样有新的大发现而改变数量结构和分布。水资源的价值在于,水资源地球生命的需求、为人类服务包括水所具有的发电、航运、养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是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心爱护的硕果。水在不停地运动,在人体里,在农田,在工厂,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污物被水流带走,稀释了,化解了,又被大自然净化了。当我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的时候,其实我们所面对的全部是水给我们的力量.我们那山木禾水的生活,水给了我们很大的比例。

地球有“水球”之称。“三山七水一分田”,这句俗语,比较形象地概括了地球表面的情况。据权威人士估计,地球上的储水量达3.85亿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水平铺在地球的表面,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颗平均水深达2700多米的“水球”。

在大海中航行,尽管波涛将你托起,浪花与你嬉戏,但你却不敢稍饮一点海水,即使你已渴得噪子冒烟,嘴唇干裂。地球上97%的水正是这种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饮用的海水。

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xx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在水资源领域面临着五大严峻的挑战:

1、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xx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xx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 20xx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2、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xx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xx年的66%。

3、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4、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xx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5、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

三、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系(Hydroelectric power)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位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之位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藉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利用水力(具有水头)推动水力机械(水轮机)转动,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如果在水轮机上接上另一种机械(发电机)随着水轮机转动便可发出电来,这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电能。水力发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水的位能转变成机械能,再转变成电能的过程。因水力发电厂所发出的电力电压较低,要输送给距离较远的用户,就必须将电压经过变压器增高,再由空架输电线路输送到用户集中区的变电所,最后降低为适合家庭用户、工厂用电设备的电压,并由配电线输送到各个工厂及家庭。

四、水污染及其危害

定义1: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定义2: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定义3:进入水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而导致天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水质下降,并影响到水的用途以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现象。包括水污染和水体污染两层含义。

定义4:因人为因素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将物质排入水体中,引起水体发生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繁殖生长的水质变化。

定义5: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质恶化,降低水的功能及其使用价值的现象。 那么,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呢?

1、死亡有机质:

a. 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 危及鱼类的生存。

b. 导致水中缺氧, 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因

能够分解有机质, 维持着河流, 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 河流和溪流发黑, 变臭, 毒素积累, 伤害人畜。

2、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

a.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 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 引起生态破坏。

b.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 致使人食用后中毒。

c.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 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3、磷:

a.引起水中藻类疯长。因为磷是所有的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自然界中, 磷元素很少。人类排放的含磷污水进入湖泊之后, 会使湖中的藻类获得丰富的营养而急剧增长(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b.导致湖中细菌大量繁殖。疯长的藻类在水面越长越厚, 终于有一部分被压在了水面之下, 因难见阳光而死亡。湖底的细菌以死亡藻类作为营养, 迅速增殖。 · 致使鱼类死亡, 湖泊死亡。大量增殖的细菌消耗了水中的氧气, 使湖水变得缺氧, 依赖氧气生存的鱼类死亡, 随后细菌也会因缺氧而死亡, 最终是湖泊老化、死亡。

c.可对热带地区的海滨水域造成与上速情况相似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

4、石油化工洗涤剂:大多数洗涤灵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 难以降解, 排入河中不仅会严重污染水体, 而且会积累在水产物中, 人吃后会出现中毒现象。

5、重金属:

a.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

b.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 可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 致使农产品有毒性。

c. 沉积在河底, 海湾, 通过水生植物进入食物链, 经鱼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

通过我们调查看出,大多数人们在家里都没有很强的节水意识。如果连家庭都没有办法节约用水,就更不要说公共场所了。大多数人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觉得节水很麻烦,使生活不方便;又少部分的人认为水费不高,认为浪费水的行为在生活上是“慷慨大方”的表现:上厕所全用抽水马桶冲厕所,都用自动洗衣机,洗澡时不关水龙头,另外一小部分人有很强的节水意识,表现:减少不必要的用水、重复利用已经用过的水、安装节水装置灯。这些严重浪费水的家庭比合理用水的家庭,用水量每月多出8吨。

五、报告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但是,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这2.5%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可想而知,水资源是多么的珍贵。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

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21世纪则是“水的世纪”。中国也是一个贫水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排名在第110位以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城市供水为例,全国大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从总体上看,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相当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却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所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节水可分为三个大方面: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家庭节水。

农业节水分为:

1. 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浸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2. 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

3.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工业节水分为:

1. 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2. 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

3.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节水分为:

1. 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共赢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是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的现代公民素养的需要,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小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应行动起来,努力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的共赢。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知识渗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一种自觉性认识,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环保意识,人们才能去关注环境问题,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通过化学知识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结合内容举例,激发环保意识。如在讲到“回收固体废弃物”时,我列举了一些常见重金属混入土壤中污染地下水的事例,一粒纽扣电池就可以污染1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学生听后非常震惊,自觉地形成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的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环保意识。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设情境,浓墨重彩地“融”入环保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激发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化学与能源》一节时,我的做法是:展示图片:

300年后的地球全照 300年后的地表全照

创设情境:设想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到了300年后的地球,你却发现这个曾几何时充满活力的美丽星球一片死寂,从高处俯瞰,地表满目苍痍,深达数百米的深洞随处可见。你与地球留守站的工作人员交流后方知,因人类滥用地球上的能源,地球上的能源已经全部耗尽,地球人被迫迁到银河外的X星球。

引发思考:作为前人的你对此有何感想?现在你带着300年后的照片回到2009年,回到咱们的教室开始学习“化学与能源”,在没有学习新课之前,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和同学们说说么?

激情导入:在学生自由讨论后,我饱含深情地说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原来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是现在,地球被人类破坏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了,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她,我们便将失去家园,毁灭自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拯救一片绿色,唤醒一片蓝天,保存一弘清水。自觉做到绿色生活、绿色工作、绿色生产,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吧!”

不知不觉,下课了,学生对能源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课后还有不少学生主动找我交流“寻中替代能源”的可能途径。

3.链接本土实例,激发环保意识。结合所学内容适时地链接本土环保实例。如学习“防治空气污染”时,我就补充介绍“徐州市‘铁腕’”治污的报道。近年来,为了让徐州的天更蓝,我市下大力气关闭了347家小水泥厂,117家小造纸厂,全面彻底封杀小煤窑,拆除了646台锅炉,拔掉了市中心区的740根烟囱,使全城呈现“煤城不燃煤,市区无黑烟”、“大地不扬尘,水泥无粉尘”的环境景观。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经济形势再严峻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不能让今天的项目成为明天的整治对象。

在学习能源时我补充介绍我市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概况。截至2009年4月22日,全市已建成使用“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33951户,每户农民年增收节支约1300元,建成使用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5处,每年消耗农村秸杆0.8万吨,每年秸杆燃气1420万立方米,可供7800户农民集中用气。

再如,教学“水的净化”时,我介绍了徐州市奎河治理的思路、概况,突出介绍2009年4月16日省环保厅和市政府联合召开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的相关报道,让学生了解市委、市政府努力把奎河治理成环保之河、生态之河、和老百姓满意之河的重要举措。

又如,在讲到“回收固体废弃物”时,我介绍了我市于2008年初和英国辛迪克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填埋气体发电项目,使常年弥漫在雁群垃圾场内的有害气体,不仅将成为新电源,而且可以为附近居民提供热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

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环保就在身边,领略化学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神奇魅力,潜移默化地形成环保意识。

二、规范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演示实验到分组实验,学生乐此不疲。我十分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实施环保教育,突出通过规范实验,培养学生下列环保习惯。

1.保持实验室、实验桌的整洁,不乱丢、乱扔,及时打扫实验室卫生的习惯。

2.实验前,阅读实验室规则、实验报告,了解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而挥发,污染空气;贮存浓盐酸、氨水等易挥发物质的试剂瓶不能敞口放置,否则容易污染空气。思考本次实验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坚持养成封闭实验装置,减少尾气排放的习惯。

3.实验中,坚持取用最少量药品,坚持用化学的方法吸收实验过程中产生尾气的习惯。

4.试验后,养成回收再生、循环使用化学药品和无害化处理废液的习惯。如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得到的产物氧化铜回收后可做“酸的通性”的实验原料;酸通性实验产物硫酸铜回收后,又是“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原料;向“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产物氢氧化铜的悬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又可回收得到碱式碳酸铜。再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施用于花、木、草、树,是良好的化肥;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也可以用来养护花卉,等等。这样做既能节约药品,又能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拓展,引领学生的环保实践

环保教育贵在参与,重在行动,仅仅依靠化学课内的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向课外拓展,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将在化学课上形成的环保理念内化为生活中的环保实践。我的做法如下。

1.将环保教育向化学研究性学习拓展。

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后,我引领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围绕“对水知多少”、“地球上的水荒”、“严峻的水污染”和“水的未来”四个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1:对家乡的水情况作一次调查,内容包括水体的名称、源头、颜色、气味等。每人每天的饮水量,一个三口之家的一天用水量,中小城市的耗水量,炼一吨钢,生产一吨纸,一吨化肥,一吨糖等需要多少水。

活动2:地球表面可利用的淡水量、我国人均用水量、世界用水量的变化。

查一查学校和家里的水表读数,试一试你的节水方法是否有效。

活动3:选取校园一角,对水污染的情况进行监测。组织一次关于水污染与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致家长一封信,或写一份给镇长的关于保护水资源的建议报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活动4:水资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对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现象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有了全新认识,既懂得了自然界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理,又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觉开展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合理使用水资源的行动,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向全校同学与家长发出倡议,开展“节水光荣、四项大行动”活动。即:随手关上水龙头,莫让水空流;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慎用清洁剂,禁用含磷洗衣粉,尽量使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2.结合环保节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如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一棵树、添一片绿,保护环境,我尽责”活动。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要求每名学生为吸烟的爸爸或其他亲属写一封信,信的主题是:“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开始戒烟吧!”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先开展“1分钟教室大变样”体验活动。活动中首先组织班级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在教室内随意丢弃一片废纸,后组织学生参观纸屑遍地的教室,并鼓励学生伸伸手,弯弯腰把教室内地废纸捡拾起来,活动结束后由班长宣读“拣一片纸,净一方土,环境卫生,我的责任”倡议书。

接着开展“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知多少”知识竞答、校园环保广告词设计比赛和“环境保护,我的责任”征文比赛。最后引导学生开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创意比赛”的活动。

3.利用假日或双休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1)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利用双休日,我经常带着环保小组的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触摸、去劳动、去体验,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情感。[1]

(2)走进企业,感受环保。参观当地的一些缺乏治污措施的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害。如当地的水泥厂、面粉厂、石灰窑等。参观一些有完备治理污染措施的企业,如“星星集团”、“天虹纺织公司”,感受现代企业的环境治理,突出了解企业治理“三废”的具体措施,了解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的费用,让学生深刻认识污染容易治理难的道理,树立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深入社区,开展环保宣传、调查。我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环保宣传、调查活动。

一方面,开展对社区居民的环保认知调查。如:2009年的五一期间,我组织学生到本地苏果超市对前来购物的顾客进行关于“目前,超市问什么开展有偿使用购物塑料袋?”的现场调查。统计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有78%顾客的回答是“不知道”。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地居民的环保认知现状深感忧虑,“我要宣传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开展对家乡环境污染的现实进行实地考察。如,结合所学化学知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过诸如“农村能源浪费现象的调查”、“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情况的调查”、“废黄河故道水污染情况的调查”。同时还开展“小手拉大手”,鼓励学生做好“家庭环保监督员”、“社区环保宣传员”活动。如督促爸爸、妈妈、告别塑料袋,重提竹篮子,以实际行动向白色污染宣战。以展板、一封信、书写标语、散发传单、街头演讲等多种形式,在社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宣传。如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禁止焚烧秸秆等主题宣传。

4.成立“环保志愿者”大队,定期开展阅读环保书籍、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另外,我还特别重视对学生环保情感的激励,开展诸如评选校园清洁小卫士,校园十佳环保志愿者,家庭十佳环保小监察员,社会十佳环保宣传标兵,优秀环保征文、环保科技小制作、优秀环保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保教育,教师先行,我深深地懂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求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