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1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2

进入新千年后,美国经济在持续近十年快速增长后明显放慢步伐,徘徊了约9年的日本经济依然走不出低谷。面对出现萎缩的美国市场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经济,人们的目光自然转向欧洲,希望欧盟能成为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日本大藏省大臣宫泽喜一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亚欧财长会议上就明确表示欧盟应发挥全球经济火车头的作用。那么,欧盟能否担此重任?根据其经济发展势头欧盟难以胜任。

一、美国经济急剧降温,短期内难以再主导世界经济

美国、日本和欧盟历来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但自1992 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萧条时期,其间经历了1996 年9月的短暂景气回升,但1997 年4月提高消费税的政策使经济再度陷入衰退。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先后推出了10个财政经济对策,实行减税措施,扩大财政支出,使政府债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3倍,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短期利率水平已接近零,但日本经济仍无好转,从1992年到2000年,日本国内总产值年均仅增长1%。由于日本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未来一段时间,日本经济难有很大的作为。

欧盟经济体制相对僵化,强大的工会势力和过大的国家福利导致了高税收和高失业,对市场的管制和对一些部门的保护使投资低下。同时,90年代初,为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各国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抑制了国内需求,欧盟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状态,1991-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尽管从1999年下半年起,欧盟经济出现转机,开始加速发展,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4%,但和美国90年代后期的发展相比依然相形见绌。

相对于日本经济的衰退和欧盟经济的滞后,美国经济独树一帜成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90年代的十年里,美国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新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连年繁荣,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3.3%,特别是1997-200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4%,吸纳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出口,使亚洲和拉美国家迅速摆脱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防止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但是,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减慢,第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2%,第四季度仅为1.4%,为过去5年半来的最低增幅。高科技企业利润减少导致股市暴跌,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大幅下滑,会议委员会编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5个月下跌,到今年1月份降到4年来的最低点,其中消费者对近期经济前景预测指数已经降到通常在衰退前才能见到的水平。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疲软导致商品积压增加,制造商们被迫大幅削减产量和裁减员工。目前,对美国经济近期前景持悲观看法的人不断增加。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接近于零。尽管美联储和布什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1月3日和1月31日,美联储两次下调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5.5%,美联储还会继续通过放松银根来刺激经济,美国政府存在大量的预算盈余为布什政府实施大规模减税提供了条件,国会可望在7月份前通过一项高到1.6万亿美元全面减税计划,但美国经济减缓已成定局,格林斯潘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2.5%。美国国会预算局也预测明年达到3%左右。

二、欧盟对美国经济的减慢没有免疫力

美国经济减慢会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和汇率、在美国的欧资企业经营以及金融市场传染等四个渠道影响全球乃至欧盟的经济。

从贸易方面看,美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最重要的地位,其进口额占全球贸易的25%左右。美国经济减缓,其进口必然萎缩,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的发展,但对各个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尽一致。日本、拉美、东南亚国家受影响较大,日本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三分之一;拉美、东南亚的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特别是电子产品有一半以上出口美国,根据高盛公司的估计,1997年以来,东南亚经济一半的增长来自对美出口的拉动。欧盟对美国的贸易只占其贸易总额的8%左右,相对于日本、拉美、东南亚国家来说受影响较小,但若美国的进口出现类似于1990年下半年和1991年上半年下降20%左右的情况,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欧盟下降0.5个百分点。

从资本流动和汇率看,美企业信心下滑、股市暴跌和利润减少,会限制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企业兼并活动会大大减少,流入美国的资金会减慢甚至出现中断,如果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得不到外来资金的弥补,美元兑欧元和日元就会贬值;同时美元币值也会随短期利率的调低而下降。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从目前0.94美元兑1欧元贬值到1美元兑1欧元,欧盟的经济会下降0.2个百分点。

从金融市场看,现在世界各国的股市都在随华尔街的波动而波动。美国股市下跌,欧洲股市也难有起色。尽管欧盟股市市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0%,不到美国的一半,且股票主要有法人持有,个人持股量不大,相应的财富效应很小,但股市不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欧盟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美经济减缓也会影响在美国的欧洲企业的经营业绩。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欧洲企业在美国投资,1997年以来,欧洲兼并美国企业的金额高达2400亿美元;1999年,欧洲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占美国利用外资总额2900亿美元的70%,在美国的欧洲企业销售额高达10000亿美元以上。美国经济的放慢无疑会减少欧洲公司在美国的经营利润,从而影响其国内母公司的业绩。

因此,美欧经济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尽管美国打一个喷嚏,欧洲就会患感冒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欧盟对美国经济减缓的影响没有免疫力,当美国经济繁荣时,欧盟经济更容易发展,如果美国经济减慢或发生衰退,会严重拖累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欧盟抗冲击的能力势必大打折扣。

三、2001年,欧盟经济的增长率预计为3%,难以承担拉动世界经济的重任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3

一、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假定经济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还假定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储蓄率都分别是外生给定的常数。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获投资率)成正比。因此,该理论强调了资本累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预言了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经济增长理论

考虑到现实经济运行的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性,新经济增长理论一方面对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引进了人力资本的因素,从而使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强调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式也称为卢卡斯模式。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竞争性,该模式鼓励人们投资于教育和学习,从而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的技术革命,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模型中引进了一个专门生产知识的专业部门,通过对该部门的投入会增加产出,最终导致物质生产部门产出的增加。这种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强调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式也称为罗默模式。该模式预言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作用。

3.新制度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一定的制度结构具有其特定的激励机制(包括产权),激励机制与物品交易中的成本有直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交易成本的大小,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如果一个地区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很好,就会吸引各种资源流向该地区。较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从长期的动态过程看,经济增长的结果反过来形成新的经济条件,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策略

1.实施区域经济政策

由于影响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一般在短时间内都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这时,适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支持和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对苏北地区而言,它是全国沿海经济带中的“低谷”,也是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当前,我国确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要的大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苏北不可能向国家要政策,因此,江苏省政府必须在政策上向苏北地区倾斜。总的看来,在近期,苏北地区的发展主要是一种省政府支持、投资,市、县政府响应的省政府推进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有:(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强有力因素,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步骤。在苏北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上,一方面要加大省政府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改变原来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从多方引进建设资金,鼓励私人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2)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引进力度。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带动下,知识经济、技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因此,从短期看,省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从长期看,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苏北地区教育部门的投入力度,通过普及教育、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机制。(3)成立苏北开发基金。针对苏北地区缺乏投资资金的情况,江苏省应拨出专款用于苏北地区经济建设。这里可以借鉴欧盟区域发展基金EDRF管理的成功经验,该基金的目标在于帮助落后区域和工业衰退区域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在实际运作中,EDRF审定项目、下达资金的工作量与跟踪项目实施情况、评估项目实施效果的工作量是1:5的关系,对资金也不是一次下达,而是先预付7%的资金,再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分期下拨,这就使得下达的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对项目管理好的又实行鼓励,调动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苏北开发基金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以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在发现违规现象时,能及时中止拨款,最大化该基金的运作效益。

2.制度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区域经济的增长必须要有制度的支持。生产力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不但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具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与生产要素合理搭配和恰当组合的过程,而且是这些人之间发生交往和在这些交往中取得收益、实现自身发展与扩张的过程。苏北地区自身拥有资源的多少、优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制度创新的能力较之资源优势愈发显得重要。根据苏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其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化上。其次是教育、意识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巨大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化,而这又是以其物化在人的身上,并最终以人力资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存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产业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技术结构的合理性是一致的,技术必须同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开花结果。在苏北目前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苏北地区专门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苏北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首先,要加强资源导向,扩大规模,发挥经济效益;其次,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业。

4.结构变动(城市化)

经济体的加速增长阶段表现为快速工业化和过去利用效率过低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市场化。苏北地区农业人口的比例高达73.1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本地人员的54.6%。可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是十六大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解决的一个主要办法是加快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建设,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向城乡非农业转移。

(1)徐州----连云港轴线经济带。首先,利用徐州地处陇海、京沪铁路干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优势,以及连云港新欧亚大陆桥的窗口优势,将两市建设成为苏北地区相对强势经济体,再利用连接两市的东陇海铁路及徐连高速公路,向沿线周边城市辐射经济能量,带动淮安、盐城、宿迁三市的发展,再以该三市为节点,将经济能量进一步向其腹地辐射,最终形成以徐州、连云港为“双高”的轴线经济带。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投资风险 策略 总体状况 趋势

1.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

1.1总体状况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和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房地产投资风险总体上呈现出下列变化态势。(1)经济风险降低,增加技术含量;(2)投资风险信号日趋丰富;(3)房地产投资风险地域性差异减小。

1.1.1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市场化初级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进程。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投资风险问题。

1.1.2 原因分析

房地产投资,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存在着不同于其他投资类型的特点。房地产市场是一种资金量大、周转期长,且受政治、社会影响较大的特殊市场。同时它还受到资源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供给缺乏弹性等特点的影响,故房地产投资具有以下特点: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不良变现性;房地产投资金额高和投资回收期长;房地产投资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大;房地产回报率高,收益高。

任何投资项目都存在着风险,即投资风险。房地产投资风险即是指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房地产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程度。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1)高价买进的房地产,最终以较低的价格卖出;(2)尽管卖出价高于买入价,但是仍低于预期价格;(3)垫支与房地产商品的货币资金由于某种原因遭受损失。

1.2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和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房地产投资风险总体上呈现出下列变化态势。

经济风险降低,增加技术含量房地产投资经济风险是指一系列与经济不至于产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给房地产开发经营所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房地产投资的经济风险将有所降低。

房地产投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开发商对房屋户型设计、功能要求、智能科技含量的掌握上,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深入,房地产开发将面临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它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雄厚技术实力,能够及时掌握先进行业科技,同时又能准确判断不同层次房地产市场对科技今是的要求,及时满足更加苛刻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房地产投资的政策风险主要指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政策行为,特别是现阶段,部分房地产投资商所要求的政策“救市”行为。

同时,投资风险信号日趋丰富。目前,中国每月经济景气分析报告的推出,已经成为把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房地产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中房指数的推出,帮助房地产投资商直接了解当前房地产发展形势各地城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实行空间组合的风险规避决策;各地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建立,减少了房地产的私下交易,也提高了房地产市场信号的真实性、准确性,使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量测和控制逐步趋于可行。业内专家者的精辟分析与预测也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多渠道的科学的判断依据。这些都为开发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房地产投资风险地域性差异减小房地产投资风险地域性差异的缩小主要是指我国当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东部调整、中部升温、西部启动。

随着住宅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政策的出台和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我国将进一步缩小各地区在房地产政策上的差异,逐步实行全方便多层次开放政策,从而逐步冲淡房地产投资的地域性风险。

2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2.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机构的任务应该是紧紧围绕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管理,来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目的一个投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管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产,减少经营费用,降低空置率,提高收益水平,进而降低和控制风险。

2.2常见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2.2.1物价风险的应对策略

当项目的投资较大时,房地产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发包的形式将项目的工程建设部分以招标的形式完全的发包给建筑工程承包商。当项目的工程投人不大时,并且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财务上的抗风险能力,可以采取风险自留的风险规避策略。

2.2.2利率风险的应对策略

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投资收益不足以抵消贷款利息,房地产投资将会无利可图。投资者可以采取调整租金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或通过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将利率风险转嫁给银行。另外,在企业可动用的资源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适当的调整项目融资的财务杠杆,以达到合理地承担风险。

2.2.3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于项目的经营风险主要可采用预防的风险规避策略,即采用工程法、教育法和程序法,这需要项目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项目技术实力,项目培训措施和严格的制定各种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保证在事前对风险源进行根除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投资差异;农村投资

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带来的产量的上升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然而,随着农村改革能量的释放和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又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对于启动内需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拉动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回顾

林毅夫等(1999)认为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背离了本地比较优势的结果。李实(1999,2004)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使农民有更多的进城机会,一个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机会;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调整。王永中,(2002)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使得农民既缺乏机会公平的权利,也未得到结果公平的权利,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其次赋予农民一定的结果公平的权利。黄祖辉(2003)的研究证明我国政府转移性支付政策存在问题,背离了减少收入差距的政策初衷,进一步拉大了整体收入差距。世界银行(2003)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削减收人差距,

 (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不平衡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在逐渐拉大。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21.3%,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4.5和5.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9%,而城镇投资占86.1%。如图2所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在这30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81~198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投资增长和农民增收。第二个周期是1990~199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主要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全社会投资呈现出以特区投资、沿海投资和开发区投资为重点,农村投资被边缘化。第三个周期是2000~2008年间,城乡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个周期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从2004年开始,城乡投资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差异扩大的

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资源在城市的集聚,城镇投资对拉动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弱,城镇投资的边际收益经历了十几年的递增后,开始出现了递减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在农村投资不足和城镇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适当将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而且会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收益。即我国现阶段投资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帕累托改进余地。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设计和数据来源

1.城乡投资差距。城乡投资差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投资萎缩,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有力的推动力。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经济的开放水平。经济开放度=fdl/gdp。经济开放度越高,地区的的收入水平也越高。但是fdi(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因此fdi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扩大地区差异。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全社会从业人员一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全社会从业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财政收入/gdp。在目前,不管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都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收入越高,政府投向城市的资源越多,城乡收入差距也越大。

5.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出。我国的基本建设大量用于城市建设支出,这会有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建设大量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又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的系数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6.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总体来讲我国财政支农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7.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我国政府科教文卫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一指标的比重上升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8.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理论上来说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村居民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因此预计该比例的上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9.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镇总人口,全国总人口。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实证分析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方程:

id=α+β1×csinv+∑yxb+ε

其中:i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cxinv表示城乡投资差异,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b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包含经济的开放水平、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水平。在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找出最能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模型,逐步回归的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和统计计量判断标准,本文认为应该选择模型9(见表1)。但是在模型9中,b3、b4、b6、b7在统计上不显著,且d-w值为1.61,模型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在模型9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量回归,采用逐步删除该4个指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各个指标的统计是显著的,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认为用该模型来反映城乡投资差异视角下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合适的。

(三)实证结论

1,x的系数为0,49,在1%水平上显著。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下,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b1的系数为8.45,在5%水平上显著。由于fdi,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经济开放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3.b2的系数为3.89,在1%水平上显著。我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b2的系数我们可以认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力超过乡镇企业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b3的系数为6.47,在1%水平上显著。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比重越大,政府的财力就越雄厚,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在城市,因此财政收入越多,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5.b5的系数为-0.056,在10%水平上显著。政府用于“三农”的支出,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支农比例越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6.b6的系数为2.56,在5%水平上显著。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高,主要因为城市集中了科教文卫的资源。

7.b8的系数为-3.69,在10%水平上显著。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四、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限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文卫支出,即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固然和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存在密切的关系,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落后也是密不可分的。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产生高效益的保证。

3.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的水平。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存在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 “边缘人”;产生原因;类型;思想特征;归宿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23-01

虽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相去甚远,路遥和托尼?莫瑞森却因有着同样洞悉世界的眼光,描写现实社会骤然剧变给人心理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为世人所推崇“边缘人”的界定,始终没有统一的概念。这一则是由于实证研究的不足,二则是因为社会急速的发展和变化。个人认为,“边缘人”是文化混血儿的一种,是游离于多数群体的少数个体。它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长大,后又受到较之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异质文化影响和渗透。在这种双重文化(本土与异域文化、本土内文化)中,其中一种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它在两种文化中纠结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并在文化碰撞和冲突下,呈现出无根和失范状态,由此严重颠覆了他们的价值判断,从而给他们的人生和理想实现带来巨大困惑、迷惘和障碍。

一、产生原因

孤独感是“边缘人”共同体味的生命意识。高加林和秀拉都在不被认同的社会环境里饱受精神煎熬。但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使得二者作为“边缘人”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性。

《人生》创作时期是对传统予以全盘否定的反文化思潮盛行的时代。中国农村虽实行新经济政策,但社会流弊、封建残余依然盛行,城乡差别扩大。这在经济上、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反映。高加林作为农民子弟,身上有传统道德和封建意识的影子。同时,作为有文化的年轻人,又有向往城市现代生活和与命运抗争的意识。使得高加林成为处在固有封建传统文化和反文化思潮主流文化夹缝中的人。由此可见,高加林作为“边缘人”,是基于中国内部同一种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

秀拉作为白人文化主导下,出生、成长,且最终埋葬在黑人社区的黑人女性,当时黑人妇女既要承受黑人内部性别歧视,又要忍受白人世界种族歧视。而秀拉正是独特的“这一个”,她抗争黑、白人社会内部性别歧视,更不能容忍黑白社会间的种族歧视。成为对抗固有传统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并在两者夹缝中求生存的“边缘人”形象。可见,秀拉作为“边缘人”,主要是基于不同种族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

二、“边缘人”类型

“边缘人”虽属同一类别,但外在表现却千姿百态。就倾向性而言,高加林和秀拉分属不同类型。

受反文化思潮影响,高加林呈现人格扭曲。为追求现代文明脚步,他置传统道德于不顾,靠他最藐视的不正当渠道获得去城里发展的机会;为更好地和现代文明接轨,他抛弃原有爱情,和极具现代文明精神的黄亚萍恋爱。从这一路奋斗征程可见,他还是倾向于和主流相靠拢,是趋向于主流文化、具有进取精神的“边缘人”形象。

三、思想和精神特征

高加林虽在靠近主流过程中屡受挫折和不解,但仍能坚持理想,大有为理想实现不惜成为其殉道者的精神。为追求城市文明,他抛却传统道德、以牺牲幸福和爱情为代价,从而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典型。

秀拉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她对现实认识比高加林清醒得多。因受黑、白人双重排挤,她没有立足之地,只能放任自己,放荡生活。从而成为浑浑噩噩、甚至在某些方面显露出人性丑陋面的人,展现了低俗的现实主义者形象。

四、归宿

高加林因被人告发,被退回农村。在那里,他得到朴实父老乡亲真诚的安慰,这使得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他理想的实现不能脱离养育他的土地和家乡人民。于是他重新审视自我,不气馁、不放弃。当他扑倒在顺德爷爷脚下,手抓黄土、沉痛时,预示着他从故乡土地上真正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和归宿。他很幸运,还能重新开始。

秀拉一生从清醒认识世界到馄饨度日而死,心中充满怨气和仇恨。她抛却一切的生活方式将她置于生活的谷底,但不论怎样艰难,她都践行回归真实自我之路,而这条路同时也是一条不归路,直至将秀拉拖向落寞、空寂的死亡神殿。她无疑是不幸的,不能重新开始了。

综上所述,虽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但共同的人性,让两位作家有了相似的生活感悟,从而在他们笔下诞生两个既具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边缘人”典型形象。二者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边缘人”概念。同时,这种中外的比较,也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边缘人”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