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
1、引言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采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促进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是认知活动的一种,是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涵大量的抽象的概括性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完成从教材内容到信念与思想认识的转化,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行为的转化。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组织、整合、获取与存储思想政治知识。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但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相符,而且适应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中生身心逐渐走向成熟,受到身心相对成熟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矛盾的困扰,内心充满冲突,情感意志起伏多变,心理状态复杂,难以向教师或家长表露内心世界。高中生心理虽然具有相对闭锁性,但是也望被理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知识垄断者、长者的身份,作为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3、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
3.1自主研究性学习选题中的教师指导
选题是高中生思想政治自主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选择课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与成效。教师应当在学生的选题过程中进行以下指导。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题方向。高中生社会阅历较浅,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教师应当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其次,将课题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课题选择方式较为灵活,可以采用学生自行确定,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课题选择方式,都应当将课题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统一起来。最后,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进行调控指导。研究课题应当源于思想政治教材,切不可完全脱离教材。选题应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结构等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题。选题的题目范围应当始终,不宜过大或过小,选题过大容易导致难以突出重点,选题过小容易导致研究受到资料与内容的局限,难以进行到底。
3.2自主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学习自主性研究学习不但重视学生的研究成功,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体验。所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收集有研究价值的资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对资料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选题阶段强调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实施阶段强调资料的针对性。当课题进入实施阶段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围绕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应当指导学生提取有价值的资料,对原始的、无序的、零散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充分挖掘原始材料中的潜在价值;应当指导学生重视原始资料的科学性,确认原始资料的来源、研究程序是否可靠,判断资料的结论是否能够经得住检验与推敲。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以撒手不管,应当进行宏观指导,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3.3自主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教师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重视全面地回顾与总结。然而,因为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研究水平等均有所欠缺,所以在结题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结题阶段,教师应当进行以下指导。首先,指导学生提炼总结观点。部分学生面对大量的资料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从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研究成果。研究成功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包括小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课件等。具体使用何种形式总结研究成果应当根据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课题内容进行确定。教师应当指到学生撰写行文规范、事例典型、数据确凿、结论明确的结题报告。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2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3
高中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中,学生可以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视野,启迪智慧,形成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平台。
生物研究性学习是以生物学知识为依托,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生活经验为基础;面向学生的现实需要,使学生获得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具备的生物科学基本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课题。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能产生思维火花,留心捕捉这些火花往往会产生一些很好的创意、就能产生很好的课题雏形。
笔者与所教的学生多年来一起参与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通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总结出其课程资源可以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基于高中生物学科课程开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高中生物学科的课程模块中许多内容可以拓展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材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的特点,许多与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只能简单带过,而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常常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进一步引申,使之具体化,就可以成为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品牌的加酶洗衣粉对油渍、血渍等各种类型的污渍的分解效果,进一步了解加酶洗衣粉的生产,认识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笔者就引导学生自己在家中盆栽蔬菜,研究其产量与光照时间及温度等条件的关系,探究不同颜色的光照对蔬菜光合作用的影响。开发整合了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演替”中,笔者在课上提到生物入侵引起群落演替,就布置同学们调查一下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y同学通过对福州地区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的调查,了解到水葫芦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常用的人工捞取、化学药物处理等几种防治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最新的生物防治法是采用从水葫芦原产地——南美洲引进天敌,如巴西象甲等物种来加以控制消除。她认为再引入新的外来物种可能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于是提出了运用本土生物治理水葫芦。她调查了对水葫芦生长可能有影响的六种生物,最终确定将本土生物斜纹夜蛾作为研究对象来防控水葫芦。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斜纹夜蛾成虫在水葫芦上产卵及其幼虫取食水葫芦的情况,提出了以本土生物斜纹夜蛾治理水葫芦的方案,从而达到经济、环保、有效治理水葫芦的目的,为水葫芦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她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二等奖,她也因此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
二、从日常生活发掘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开展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关注日常生活,就会从中发现日常生活可以提供了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比如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余、婴幼儿奶粉的营养成分调查、家庭垃圾分类调查、家庭自来水的二次污染、不同材质砧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一次性筷子使用调查、塑料快餐盒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是笔者的学生近年开展过的课题研究。
笔者前年指导学生w的研究课题,最初灵感就是源自生活中一个细节。在家中阳台浇花时,她发现不少盆栽柑桔叶片开始枯萎,仔细观察后,在叶片上找到了不少个体微小的红色虫子。经鉴定,发现其为柑桔红蜘蛛,就是柑桔得病的罪魁祸首。为了有效消除这种难以直接捕捉的害虫,她找到了笔者。笔者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治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而生物防治可能是绿色环保的有效方法。在笔者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她确定了寻找柑桔红蜘蛛天敌的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生防真菌,其能对柑桔红蜘蛛的卵、幼虫及成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堪称柑桔红蜘蛛的克星。她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周培源科学奖、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并最终夺得国际上影响最大、规格最高的青少年科技竞赛——第61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sef)动物学科大奖二等奖、美国统计协会荣誉奖,因为其在大赛的杰出表现,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2632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其瑾星”。
三、参加当地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参与当地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也能使他们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只是体验式,而应该进一步拓展为探究式,学生应该事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所了解,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前往调查、研究。这实际上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模块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拓宽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范围,社会实践活动也才不易流于形式。
学生l同学在深入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到:化肥长期使用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就产生了研究一种对环境安全的生物肥的想法。和笔者沟通之后,再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他考虑用红萍干粉这种常见绿肥作为基肥。红萍干粉中有较高的氮和钾,三大肥分中尚缺磷,他又提出在红萍干粉加入超微粉碎的磷矿石,从而获得肥分完整的的复合肥。这样既可避免化肥生产所需的大量能耗和产生污染的问题,也不会产生化肥施用后氮、磷、钾等易于流失而导致附近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这样的复合肥在施用中可以缓慢分解给农作物利用)。
转贴于
笔者和他讨论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指出一定要考虑设置传统化肥的对照试验,这样才能让试验结果有可比性和说服力。他尝试调整红萍干粉和超微粉碎磷矿石的不同配比,通过多组盆栽水稻和空心菜等农作物的试验来测试复合肥的肥效,最后研究出的合理配比的复合肥既可以达到传统化肥的肥效,又对环境和人体安全,因此将这种复合肥命名为“双安全肥“。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柯达科学奖(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奖金最高);并获得第55届国际与科学工程大奖赛中获环境学科大奖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杰出项目一等奖。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将20817号小行星命名为“刘啸峰星”,此前我省仅有林则徐、高士其等6人获此殊荣。
四、从社会热点事件中发现的课题资源
从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可以引申出很多课题。比如:非典、禽流感时期研究卫生防疫问题;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时期讨论核能利用的安全性话题;能源紧张可以做节能、开发新能源等课题;环境污染地区开展环保类调研与实验等。这些研究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并为解决社会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这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人们食用了芋螺或被芋螺毒素污染的海产品导致食物中毒的新闻经常见诸各种媒体,一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方便、快捷地测出海产品中是否含有芋螺毒素,学生y对此产生兴趣,确定了课题研究方向。笔者给他介绍了一些背景知识:芋螺毒素是一种蛋白质,检测蛋白质最有效而又简单的方法就是免疫学的elisa技术。虽然在高中生物必修3中也有一些有关免疫的抗原、抗体等知识点,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还远远不够。他在自学的基础上,笔者又给他讲授了大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由于学校的设备不足以支持研究,就推荐他到福建农林大学相关实验室开展研究。历时一年的实验,他淘选出了能够测试芋螺毒素的抗体,发明了“芋螺毒素试剂盒”,可以方便、快捷、低成本地测出海产品中是否含有芋螺毒素。今年5月,该课题研究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得生物化学学科大奖三等奖、国际创新科技协会二等奖。
通过师生的充分互动共同生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拓展,包括了学生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诸多方面的情境和问题。这些多样的课程资源既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获得成功体验。
笔者指导的学生100多人次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赛事获奖,国家级奖项近60个,其中有7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3个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7个项目入选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家队,5个项目获得学科大奖,2位同学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殊荣。指导的学生已有7人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人考取北京大学,1人考取清华大学;大多数学生保送或考入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多位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被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录取。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优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2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大大拓宽了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范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束缚,开创历史教学的崭新局面。
1.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比较
1.1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开展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必须有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基础;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这种定义来看,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从历史科目所具有的特点来看,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研究性活动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开展活动的教室、电脑等;二是研究所用的"资料"。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研究非常强调占有研究"资料"。历史研究资料有很多种类,有历史文献、历史档案、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音像资料、研究著作和论文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但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小城市的高中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所需的研究资源只能是主要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现在,各类网上图书馆、专业历史研究网站、历史博物馆等提供了大量的网上电子图书、研究论文、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条获取研究资料的便捷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2传统手段选题面窄。许多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往往要求学生以地方历史作为研究的首选的课题,把历史研究性学习同地方史研究等同起来。教师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寄希望于地方史资料容易获得和其相对独有性,期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具有创新性;二是担心教材上的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同时,资料不易获得,不易出"成果"。
其实,只要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即使是根据历史教材选定的课题也可以"创新"。比如朝鲜战争研究,国内外对其研究的很多,相关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网上仍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志华教授利用其从原苏联购回的大批原始档案资料,翻译了大量与朝鲜战争相关的资料并在个人网站上,所有研究历史的人都可以免费利用,其中一些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国内首次。但现在有些教师成天沉浸于教材之中,欠缺网络信息资源搜索、整合能力,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题面非常窄,限制了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发散。
1.3传统手段互动性、情境性差。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狭隘,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师生的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则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不能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丰富性,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创设新情境,可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空间得以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会得到无限延伸。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是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必然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目标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归纳,最终整合成高质量的、可供利用的系统构建过程。
2.1对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定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及情报检索知识讲座。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一个网络信息检索的范围。此外,在学生查找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校园网师生互动交流系统进行交流,对网络资源的检索进行定位。这一过程对教师的科研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应该牢记指导者的角色定位,不能越厨代庖,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查找定位,真正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之中来。
2.2建立共享资源库。在正式搜寻网络信息资源前,可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资料库。然后,学生分工合作,把网上能找到的资源下载到数据库来(不能下载的可以建立链接)。这个数据库应对所有参加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生实行开放式的共享,使研究资料的查找情况对教师与学生都保持高"透明度",减少重复性劳动。每个学生都可为研究资料的查找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资源共享。
2.3进行信息组织筛选。在资源库建立后,就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筛选。首先依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知识含量、网站的权威性等情况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重要等级排序,同时将那些与课题关联性不大的信息删除。其次进行分层。把网上的事实性、数据性、档案性的资源进行归纳。教师应与学生开展互动,指导其对信息进行组织筛选和信息重组。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可行性方式
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能为高中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打下重要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让他们为保护社会环境出谋划策。生物作为高中教育中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应把“为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环境教学的可行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基于生物教材渗透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生物教材已拥有多个版本,但均包含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人和自然生物圈的和谐相处等。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物教材内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来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就涉及了生物和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态系统方面的科学知识,更深入地认识现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日常生活的环保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诸多研究性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酸雨产生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评估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合理分组不但能节约时间,还能取得更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分组时,教师可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其次,在确定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并为学生熟悉,能让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课题。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必须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争取充足的研究性活动开展时间和课题研究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方案和研究过程;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创建生物课题组,积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参观等,搜集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信息,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活动有关信息,随时随地记录下自身的心得和学习体会。
三、基于生物活动课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需要开展一定的活动教学,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然世界,探索客观自然界的生物科学知识和生态环境问题,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切身感受生物知识和环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通过高中生物活动课实现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有:1.新闻节目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新闻节目,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生物教学内容来讨论具体的环境问题。比如针对南昌的雾霾天气,教师可安排班级学生观看各地雾霾的相关新闻,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雾霾产生的原因;2.纪录片、电影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如柴静拍摄有关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等。3.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当前的环境问题。如以城市周边垃圾山为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现阶段我国城市周边的垃圾处理情况,评估垃圾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琳.浅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甘肃农业,2012,(6).
[2]王华堂.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3]李雪青.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
[4]王力威.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26).
[5]高红萍.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10).
[6]车浩.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6
关键词:网络;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信息化的21世纪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惊喜: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CAI辅助教学形式的变革等,信息时代的诸多变化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为适应时代的需要,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正式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方式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握高中生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应用到语文学科中来,必须借助网络教学的优势才有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一支粉笔打天下”这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封闭”到“开放”这一课程观的变化,同时利用网络优势,体现教学形式互动,教学内容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高中生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内容丰富的高中语文研究课题(如“常德历史文化名人调查”“丁玲作品阅读鉴赏”等)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知识内容,网络资源则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有力工具。学生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志向等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自主进行。并且在研究进行中,还要通过与他人的频繁交流来改进方法,总结经验。这样,从研究内容到研究形式到资源交流再到汇总结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态度要伴随始终,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合作意识是大有帮助的。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要素组成。”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定要接触到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大量的信息,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无疑是有效的。而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则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提供了土壤。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必须尝试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又会得到训练。在综合有效资源、归纳结题的过程中,学生又要调动创造性思维的各个要素,在网络的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技能三个层面的含义。以往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比较单一,唯考试成绩论英雄。“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对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极大讽刺。而在信息社会,相比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而言,利用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如何借助学习工具筛选、加工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要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挑战的人,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增强意识,获取知识,强化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围绕研究内容制作好课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因此,制作课件时教师宜从语文课堂入手,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掘“研究点”,制作好课件,发挥多媒体技术自身所具有的多种信息融于一体的优势,指导学生完成研究任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必修五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在学完了全诗,弄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桃花源记》来研究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也就是形成主题性研读。这时可用课件出示陶渊明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读后再说,同时可出示事先制作好的关于陶渊明生平经历的课件,引导学生从课件所展示的音像、文字资料中去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就所要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分组制作本组研究内容的课件,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评价。这样,学生围绕课件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得出结论,在自主参与中形成研究的意识,培养了能力。
(2)有效运用网络资源。要知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仅仅只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中的初级应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进行整合才是它发挥作用的最佳方式。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将教学活动网络化,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对信息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这必将大大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如高中语文教学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给学生推荐了 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我们在完成了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就引导学生建立《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的研读网页。网页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逐步完善,建立包括原著、学者专家的评论、相关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内容的网页链接,在研读中师生一起对研读的内容发表看法,在网络上交流。通过网络学习,师生在课堂上可以跨越时空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交流,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名著学习研究的兴趣,也为高中生有效研读名著提供了一条较理想的可行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