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1

一、主要病害

1.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1.1症状 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1.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

2.玉米大斑病

2.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2.2防治方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③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d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3.玉米病毒病

3.1发病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

3.2防治方法 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

二、主要虫害

1.红蜘蛛

1.1发病症状 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发生早的年份,在玉米6叶时即开始为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使被害叶片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褪绿变黄,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减产。

1.2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成虫。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红蜘蛛。②药剂防治。用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1 000~1 500倍混合液(1∶1),效果很好。③利用天敌。玉米红蜘蛛的天敌有深点食螨瓢虫、食螨蓟马、草蛉等。

2.玉米螟

2.1症状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部分幼虫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2.2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口基数。②心叶期、穗期选用药剂及时进行药物防治。③利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

3.蚜虫

3.1发病症状 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叶片卷缩,禾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3.2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也可用40%乐果乳剂原液15kg/hm2加水75~90kg/hm2,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用毛笔或棉花球蘸药涂抹。②利用天敌。玉米蚜虫的天敌主要有蚜茧蜂。

4.地下害虫

4.1发病症状 咬食玉米幼苗、根茎或根,造成死苗、缺苗、断垄。

4.2发生规律 这些害虫昼伏夜出,其中地老虎食性很杂,一般以第10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秋季多雨是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2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5

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要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发展要与农业技术发展相协调,所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会科学种田的新型农民。要想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善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才能种好田,保丰收。玉米种植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本文主要总结了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以期为玉米高产丰收提供参考。

1 玉米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讲病害种类多于虫害种类,但是其危害性都不容小视。我省玉米病害种类比较多,此文主要介绍四种比较常见的玉米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1.1 玉米纹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症状识别:玉米纹枯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之一,早在1966年在我省就有对该病害的报道。后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也在不断地蔓延,甚至全国都有发生。所以该病危害性也较大,一旦发生不但影响玉米质量,严重时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发病初期主要为害玉米植株基部1~2茎节叶鞘,在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颜色一般为暗绿色,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还会不断扩大,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病斑会逐渐变得不规则甚至是破裂。该病依发病情况不同也可为害玉米的茎秆,造成玉米植株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可以引起果穗受害,直接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影响了玉米商品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预防上选用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是关键,注重田间管理,平衡水肥。药剂使用建议亩用20%井冈霉素晶体50克对水60公斤,对准茎秆基部喷雾,或亩用井冈霉素2包对水50公斤,先剐掉病叶,再用药液涂茎。

1.2 玉米穗粒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症状识别:玉米穗粒腐病主要就是为害玉米的穗粒,所以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植株生长后期,一旦发病就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威胁。玉米感染该病的主要表现首先是玉米穗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在玉米穗的表面开始出现霉层,霉层的颜色一般为黑色、灰色和黄褐色,这些霉层的产生都是玉米发生穗粒腐病的信号,一定要引起农户的重视。当霉层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玉米穗腐烂,对于玉米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造成严重减产,后果非常严重。而且发生穗腐病的玉米穗还带有一定的病菌,该病菌含有有毒物质,农户不要直接用手触摸,也不要将发生穗腐病的玉米植株喂食牲畜,以免造成牲畜中毒。

防治方法:预防上首先选择适合当地且生命力旺盛的品种,关注玉米后期生长状况,对发生过腐病的秸秆进行焚烧处理。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对水75~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视病情防治1~2次。

2 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般来讲玉米虫害发生在玉米植株生长后期的情况较多,危害性也较大。因为玉米植株生长后期,多数玉米穗已发育完成,一旦发病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会造成很大威胁。笔者主要介绍了玉米蚜虫和玉米螟的识别和防治。

2.1 玉米蚜虫的识别与防治

症状识别:无翅孤雄蚜体呈一个长卵形态,蚜体深绿色,成年蚜虫为暗绿色,有6节触角,表面有网纹,腹管呈长圆筒形,圆锥状的尾片。蚜虫雄穗和玉米上层叶片,吸取玉米汁液,导致叶片干黄枯死,叶面发霉变黑,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于玉米造成严重影响,降低粒重,直接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预防上选用抗虫的品种,降低发生玉米蚜虫的机率;及时清除田地间的杂草;及时处理玉米蚜虫的寄存处;加强田间的管理,增强植株的抗虫能力。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8000倍,或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000~25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

2.2 玉米螟的识别与防治

症状识别:玉米螟分为蛹、幼虫、成虫三个成长周期。幼虫时候呈白色,幼虫也是对玉米危害最大的时候,幼虫需要吸取大量的营养快速的成长起来,它主要侵害玉米的心叶,钻入玉米雄穗的雄花进行为害,待玉米雄穗抽出后它又开始侵害玉米花丝,侵害籽粒,对玉米的成长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害品种,针对越冬玉米螟可以在它羽化之前焚烧有害虫的秸秆,消灭虫源。药剂选用1%1605颗粒剂,每株1.5~2克,撒入心叶喇叭口,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每株2克撒入心叶。

参考文献

[1] 姜成军,王成,宋永恒.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农业 玉米种植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51-01

玉米是一年生本科草本农作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人类以及各种动物提供生存保障。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尤以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为主。在玉米的种植到成熟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种的病害,如玉米螟,玉米粘虫等常见的病虫害,而每年我国对此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虫口夺粮”,关于玉米在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这篇文章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对种植玉米农作物的朋友有帮助。

1 玉米种植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学名为大斑凸脐蠕孢,其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在玉米种植行业内又称为叶斑病、枯叶病和条斑病等等,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受到危害的部位是玉米的叶片和叶鞘部分。玉米在受到侵蚀后,由下部向上逐渐延伸,叶片在染病后首先出现不明显的青灰色斑点,随时间推移逐渐向叶脉拓展,最终形成中央淡褐色的大面积斑点。病斑长度普遍在10cm以内,某些叶片会由多个病斑形成大型不规则病斑,在潮湿环境中可以看出病斑周围滋生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发育出现问题,从而降低苞叶内的玉米颗粒产量,对玉米整体质量以及农民经济收益带来很大程度的危害。

防止玉米大斑病首先需要对玉米品种进行选择,保证玉米的抗病害程度。在种植阶段,使用轮作方式,保证阳光、水分充足且平衡,对密植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玉米田地的日常通风情况。在病害防治的药液方面,使用代森锰锌或多菌灵这类低毒农药,不仅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在防治病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还能够有效补充玉米的锌含量。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学名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等潮湿地区较为普发,玉米小斑病会使玉米产量减少10%至20%,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玉米产量减半甚至五收。其主要危害对象也是玉米的叶片部分,普遍病发于玉米的灌浆期和抽雄期。玉米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症是呈现褐色区域,大面积的褐色区域会导致叶片死亡;在叶鞘上的病症是呈现大型的纺锤形病斑。

防止玉米小斑病首先也需要选择玉米的品种,尽可能选择抗病害程度更高的玉米品种,降低发病与被侵蚀的几率。在进行栽培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消灭可能存在于土地中的小斑病病菌,在容易发病的灌浆期和抽雄期使用复合肥料提高玉米的成长效率。在发病后将已经被完全侵蚀的病株带出玉米田地,同时使用稀释过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田间进行喷洒消毒工作,其没有腐蚀作用,并且吸附性强,药效持久且对玉米具有保护作用。

1.3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的常见玉米病害,主要由和谷镰刀菌等病菌引发。玉米穗腐病的主要发病周期为玉米种植的后期,在玉米籽粒基本生长饱满后病发,对籽粒造成严重危害。主要病症为果穗顶部出现变色和产生霉层,被侵蚀后的籽粒失去原有观泽,饱满程度降低并散发出独特的发霉气味。玉米穗腐病在发病后会迅速蔓延,直接波及整个玉米田内玉米的质量安全。而由于该病症发病后籽粒会呈现不同颜色,在玉米种植行业内又被称为果穗干腐病。

选择抗病的品种是防止玉米穗腐病的首要条件,种植阶段采用轮作方式。保持整片田园的清洁也是防止玉米穗腐病的关键措施,同时需要适当对植株进行施肥,肥料可以与辛硫磷颗粒剂进行混合。在药液方面,使用经过稀释的粉锈宁粉剂进行杀菌消毒工作。

2 玉米种植的常见虫害与防治方法

2.1 小粘虫

小粘虫学名玉米粘虫,是玉米种植中主要的虫害之一。小粘虫长度普遍在20毫米以内,颜色呈褐色。小粘虫以玉米叶片为食,能够在短期内吃光叶片,使玉米无收。在一年的玉米种植期内,小粘虫危害会发生三次左右,其中以夏季为主要的危害期。

在无害防止技术方面,可以采用粘虫成虫趋光、糖醋液等等方式,通过减少虫卵量的方式来降低虫口密度。同时也可以使用药剂来进行灭虫防止虫害,具体措施是将杀灭菌与水相混合,稀释药剂功效,在玉米种植期间定期在田间进行喷射,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小粘虫危害。

2.2 玉米地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的分布极为广泛,属于杂食类动物,危害植物多大上百种,其中就包括玉米。红蜘蛛按照类型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火龙和火蜘蛛等等。红蜘蛛会在玉米的抽穗期进行危害,而在玉米生叶期会开始吸收叶片营养。被危害的叶片呈现出黄色斑点,在一段时间后便会死亡。

玉米红蜘蛛的防止可分为其生物习性进行农业、人工、化学等多方面的防止工作。人工防止主要依靠事前刮掉虫卵,并使用石灰水杀死越冬卵;农业防治主要是通过翻地等方式,消除杂草等红蜘蛛生长所需要的食物;而化学防治则使用三氯杀螨醇与乐果乳剂混合的方式,将混合稀释后的药剂周期性的在玉米田间进行喷洒。

2.3 玉米螟

玉米螟会在冬季与玉米穗轴内过冬,在春季化蛹,而而螟虫普遍在玉米叶片的背面产卵,产出的幼虫会将卵壳与玉米叶片一起啃食,对玉米叶片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玉米螟的防治可以通过提前杀死越冬虫的方式,以及使用黑光灯等无公害方式杀死幼虫。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通过稀释乳油的方式,再加入细沙等,将混合后的药剂周期性的在田间进行喷洒,或是使用液灌的方面杀死果穗中的幼虫。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4

1玉米主要虫害的危害情况

1.1玉米钻蛀性害虫

1.1.1亚洲玉米螟。2009年对部分田块后期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玉米雌穗被害率90%以上,百株虫量达300头以上;2010年河南省调查玉米穗期有虫株率平均达80%以上,严重地块近100%。不同玉米品种抗玉米螟能力有所差异,新单23、浚单22前期抗螟性强而后期较弱;滑丰9号前期抗螟性较弱但后期抗螟性较强,浚单20、郑农7278茎秆的螟害程度较轻但雌穗的螟害程度较重[1],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整个玉米生育期的抗螟性都较好。

1.1.2桃蛀螟。桃蛀螟在一些夏玉米种植区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尤其在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在有些地区或年份,桃蛀螟已经上升为玉米的主要害虫,危害程度甚至超过玉米螟。桃蛀螟主要危害玉米穗,取食玉米粒,同时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

1.1.3棉铃虫。自转基因抗虫棉花推广种植以来,黄淮夏玉米区棉铃虫危害玉米有加重趋势。7月第2代棉铃虫危害玉米苗期叶片,常与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混合发生,但虫口较少;但8―9月第4代棉铃虫在玉米穗期危害十分严重,幼虫多危害夏玉米雌穗,除取食玉米籽粒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同时还加重了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其对玉米穗的危害甚至超过玉米螟。

1.2玉米刺吸性害虫

1.2.1玉米蓟马。蓟马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幼苗叶片表皮,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出现断续的银白色斑点,严重时玉米心叶呈蔫状展不开,造成植株畸形甚至烂心[2],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据最新调查,2011年6月中旬睢阳区夏玉米平均虫田率70.6%,平均虫株率67.4%,最高100%,平均百株虫量644头。原因是6月中下旬气温持续偏高少雨,玉米处于幼苗期,极有利于玉米蓟马的发生危害。

1.2.2玉米蚜。玉米蚜是一种偶发性害虫,近几年危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玉米抽雄期,玉米蚜多集中在雄穗及顶部叶片基部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虫体及其分泌的蜜露黏附雄穗,影响散粉,并引起霉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1.2.3叶螨。玉米叶螨是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6―7月干旱少雨和气温偏高时,对叶螨的发生蔓延十分有利。叶螨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吸食玉米汁液的能力强,可在短时间内暴发。常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危害,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受害叶片初现黄白色,严重时干枯死亡。

1.3玉米食叶性害虫

甜菜夜蛾是一种抗药性强、间歇性暴发危害的多食性害虫。该虫原为农作物上的次要害虫,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危害地区逐渐扩大,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危害有加重趋势,有些地区已成为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甜菜夜蛾幼虫食叶造成缺刻或孔洞,甚至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柄、叶脉,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产量损失。

1.4玉米地下害虫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和玉米免耕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造成玉米田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疏松。该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也为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近年来玉米田地下害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的种子、根、幼苗等部位,严重时可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2重发原因

2.1品种因素

黄淮产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很多,并且每年都会推出一批新的品种。尽管品种审定对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玉米品种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新的抗源,总体品种综合抗性较差。部分地区对中科4号、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等主推品种进行大面积单一种植,而且经过长期种植而引发抗性退化及病虫变异等,导致不少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给玉米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2.2气候因素

近年黄淮玉米产区气候多呈现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少雨干旱、秋季降雨集中等特点,比较有利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2.3虫源因素

近年来,秸秆还田技术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但也造成田间害虫基数大幅度增加[3],为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4人为因素

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后期施药困难,加上生长期又遇高温季节,各地普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玉米种植密度达到7.5万株/hm2以上,有些地块甚至高达10.5万株/hm2,十分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应大力推广。具体措施有:选择良种、合理密植、推行轮作、调整播期、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时应充分粉碎并深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腐烂,减少病虫积累。

3.2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今后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利用赤眼蜂和Bt乳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释放赤眼蜂,设置释放点15~45个/hm2,将放蜂器具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即可。也可以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或在玉米喇叭口期,采用Bt、白僵菌液灌心。另外,大面积实施灯光或性诱剂诱杀技术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方法,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

3.3化学防治

3.3.1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以较好地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而且用药少、成本低、易操作,关键是要根据病虫种类选好高质量的种衣剂。防治蓟马、灰飞虱和玉米病毒病可用70%吡虫啉拌种,或70%吡虫啉与辛硫磷混合拌种。

3.3.2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防治适宜时期及时施用高效、低毒防治药剂,将病虫控制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严重危害[4];如苗期蓟马可用锐胜种衣剂包衣,或出苗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有虫株率5%时进行喷药防治;苗期食叶害虫(甜菜夜蛾、黏虫)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施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等高效农药,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药,而且喷洒药剂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确保喷匀喷透;玉米螟应在喇叭口期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颗粒剂丢心,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悬浮剂90 mL/hm2对水900 kg喷雾灌心。

4参考文献

[1] 刘大有,庄铁成.玉米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1):36-41.

[2] 马树庆,王琪,郭建平,等.东北地区玉米地膜覆盖增温增产效应的地域变化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07(8):6.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农业 玉米生产 病虫害 规律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85-02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基本规律

1.大斑病和小斑病

大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主要的危害病之一,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是日常玉米生产检疫的重要对象。同属于斑病,但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分别来说,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苞叶和玉米叶鞘,一般在玉米生长至60公分开始发病,一般病情开始于玉米基部叶端。随着病情的加重会扩散到玉米枝干上,严重病情时会蔓延至整个植株,病情初期的主要症状是玉米叶上出现少量的水浸状,颜色略灰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会扩散至植株的各个部位,斑点的一般大小为长15公分左右,宽在1~2公分左右。小斑病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病情发生时的部位与大斑病相同,病情初期的主要症状和大斑病相似,只不过斑点呈褐色,且面积较小,随着病情的加重会扩散至玉米的其他部位,斑点也会逐渐变成椭圆形,每个斑点上有两个同心轮纹,面积很小。

防治手段:对于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要及时彻底。由于是常发病,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农业防治技术,可以选择种植对大小斑病有抗性的杂交玉米,及时的对田地进行清洁处理,坚持防为主,实行轮作方式;另一方面是药物防治,一旦发展病情必须及时进行农药喷洒,选择50%的退菌特一斤,兑水400公斤,也可以用同浓度的稻瘟净乳剂,兑水250公斤,然后对玉米进行喷洒,防治效果较为明显。

2.青枯病

青枯病也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之一,也能造成一定的减产,一般呈现出综合性症状,发生于玉米根部或者茎部,出现腐烂现象,并且病情蔓延比较迅速。这种病一般发生于玉米成熟期,大面积的腐烂可以导致玉米根部干缩,叶子枯萎,根部变成空壳,致使玉米死亡,可以完成大面积减产。

防治手段:青枯病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农业防治,首先选择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增加钾肥的使用,实行轮作种植技术。目前农药防治效果不佳,不能根除青枯病。

3.地老虎

地老虎是危害玉米生产最严重的害虫,其超强的繁殖能力为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一般地老虎一年繁殖五代左右,其中第一代的危害比较大,其成虫喜好夜间活动,喜欢甜食,将卵主要产在无芽杂草的土块上,一般在杂草生长后开始产卵,通常一只母地老虎可以产下1000粒卵,危害范围极大,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夜里,地老虎都可以破坏玉米表皮,一般幼虫的食量较小,成虫在夜间活动时主要采食玉米颈部,白天躲在土壤里。在幼苗期,玉米很容易因为地老虎的啃咬而出现断苗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防治措施: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物理防治手段,就是要及时的将玉米地里以及玉米地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将田边的土埂清除掉,可以有效清除地老虎的卵,这种方法比较快捷高效,而且能够在源头防治地老虎,实际效果非常明显;另一个方面就是药剂防治手段,目前能够对地老虎产生毒杀作用的有敌百虫粉,选择2.5%浓度,每亩地两瓶盖的量即可,除此之外,对于地老虎的成虫可以使用毒杀的办法,用敌百虫药剂,浓度在90%以上,一斤左右,兑水3公斤,将其与绞碎的杂草搅拌在一起,然后洒在玉米地里,注意要尽可能的保持均匀,根据具体地段的大小决定整体的用量。

4.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玉米害虫之一,俗称钻心虫,极容易出现,是玉米生长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能够降低玉米的产量。一般情况下玉米螟的幼虫会大面积聚集在玉米心叶上蚕食玉米,病情的主要特征是玉米叶出现横排的小孔,这是被玉米螟食用过的结果,受到玉米螟侵害过的玉米授粉时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降低结实率。

防治措施: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要将农药防治与农业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结合起来使用,讲究科学、高效、少污染。农药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被广大农户使用,也是见效较快的方式,利用玉米螟的幼虫喜欢在玉米心叶中聚集蚕食的特点,使用粘土10斤左右,将其搅拌入适当浓度的杀虫双水剂之中,经过人工处理将混合物制成颗粒状,然后将小颗粒分别放在玉米心叶中,一株玉米放置一颗即可,可以大面积的杀死幼虫,降低了玉米螟大面积侵蚀玉米的现象,减轻了危害。也可以在玉米开花期进行防治,在这一时期将玉米的花丝剪断,然后将敌百虫的泥浆涂抹在切口处,勾兑比例要根据具体的种植面积和受害情况决定。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主要过程分析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会随着玉米生长的变化而变化,很难根据经验来判断,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加强对玉米生长周期特征以及各种现象进行全面掌控,这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做法。要根据不同的生长过程来分析:

1.玉米播种之前阶段。要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害常年出现的历史经验来选择具有一定抗性的高产玉米品种,并且及时的清除田间、地头和周围的杂草,破坏掉害虫繁殖生长的环境,降低害虫发生的几率。

2.播种期间。玉米播种期间主要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是地老虎,可以在种植之前将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将拌有农药的泥浆,可以有效防止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在包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来操作,不能随意的增加农药含量,防止因为农药毒性过高影响种子的正常发育。同时在播种之后要及时的和定期的对杂草进行清除,人工除草的同时结合药剂除草,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在田地比较干旱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浇水,之后要及时的将药剂撒在表面。

3.玉米苗生长阶段。玉米苗生长阶段主要防治的是地下害虫,要将防治工作结合田间管理来进行,要定期的施肥、浇水、除草,定期检查玉米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处理。

4.玉米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防治的是疾病,主要是青枯病,通常玉米成熟阶段容易感染青枯病,要人为增加玉米的通风条件,提高玉米的授粉质量,便于提高增体产量。

参考文献

[1]犹永锋. 解析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2,11:98.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花生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识码:A

1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花生叶斑病

1.1.1发病特征

花生叶斑病始发与花期,到后期如遇多雨潮湿则达到重发程度。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大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形成4~10毫米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叶片正面病斑呈生灰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形成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斑块,引起叶片干枯脱落,严重影响荚果饱满度。可造成10%~40%成减产幅度。

1.1.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可采取合理轮作改变寄主生长环境限制其生长繁殖,从而减轻病害。(2)柳树叶、水廖、泽漆浸提取液防病也有一定效果。(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80%多菌灵每亩50克或43%戊唑醇每亩15毫升兑水30公斤或12.5%唏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叶面喷洒,间隔10~15天连喷2~3遍。

1.2茎腐病

1.2.1发病特征

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1.2.2防治方法

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病重,早播病重,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0.3%进行药剂拌种。苗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开花前再喷1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喷淋茎部。

1.3根腐病

1.3.1发病特征

茎基部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

1.3.2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全田喷雾。

1.4花生锈病

1.4.1发病特征

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1.4.2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1.5白绢病

1.5.1发病特征

花生受侵染后,初期呈褐色软腐状,根茎地上部分出现白色绢状菌丝,并有油菜籽状菌核,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花生荚果出现腐烂。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开始萌发,侵染花生根、茎和荚果,沙质土壤、连续重茬、通风不好的地块,连续阴雨天发生较重。

1.5.2防治方法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在果荚膨大至成熟期症状才表现出来,发病后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才会有好的效果。(1)x用抗病品种:目前高产抗病品种主要有豫花11、花育16、开农41等。(2)合理轮作:病株率多的地块应实行轮作,一般实行2~3年轮作,重病地块轮作3年以上,以花生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为宜。(3)深翻改土,加强田间管理: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秧枝,收获后深翻土地冻垡,减少田间越冬菌源,花生播种后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出地中积水。(4)化学防治:花生播种时每亩用五氯硝基苯1公斤对细湿土20公斤,施在播种沟内盖种,花生结果期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扑海因1000倍液防治,病发期还可用三唑酮、根腐灵、硫菌灵等药剂灌根,防止效果较明显。

2花生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蚜虫

2.1.1危害特征

蚜虫不仅吸食花生汁液,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蚜虫主要为害花萼管、果针,使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缩,严重影响开花下针和结果。

2.1.2防治方法

防治花生蚜虫必须立足早字,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10%啶虫脒20~30克兑水30公斤喷雾,或40%氰戊.氧化乐果每亩100毫升喷雾。

2.2地老虎、蛴螬

2.2.1危害特征

地老虎和蛴螬是地下害虫,不仅危害期长而且危害严重。常造成缺苗断垄现象,是目前影响花生产量的最主要的虫害。

2.2.2防治方法

因地下害虫常在地下活动,隐蔽性强,防治困难,所以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花生良好前茬是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避免重茬。秋季深翻:秋季深翻可将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曝晒而死或被鸟雀啄食,减少虫源。

(2)利用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黑光灯频振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蝼蛄,利用插柳枝、种蓖麻等也能诱杀地老虎、斜纹夜蛾等成虫。

(3)药剂防治:播前用种衣剂包衣,能有效的防止鼠害。整地时,每亩用10%毒死蜱颗粒剂2公斤,2~3均匀撒施于田面,翻入地下,1~3撒垡头;也可将杀虫剂拌入有机肥内做基肥一起施入。6月下旬和7月下旬在金龟子孵化盛期和幼龄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3~5公斤加细土250~300公斤撒在花生根际,浅锄入土。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每亩500~750毫升随水灌入地下。

2.3棉铃虫

2.3.1危害特征

棉铃虫以幼虫从叶边咬食叶片,危害严重地块常常叶片被吃光,形成光杆,严重影响花生叶片光合作用,造成严重减产。

2.3.2防治方法

棉铃虫发生初期可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每亩60毫升+2%的阿维菌素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间隔3~5天重喷一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