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动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动教学概念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2

具有一对一特性的互动反馈技术是基于多媒体教室,由师生群组遥控器、接收器以及平台软件构成的课堂信息化应用技术。一对一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根本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这类技术来增强学习效果,前期的重点在于不同学科与年龄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优先保证支持教室内的有效学习。

1.基本特点

(1)教师依托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的某个教学阶段,提出认知问题;每个学生拥有一个互动反馈设备(遥控器),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通过选择、判断、抢答、抢权的集体互动方式参与教学。

(2)互动反馈平台软件通过接收器收集群体反馈信息并即时自动统计、呈现,使学情差异可视化;教师借助差异统计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调控教学。

2.基本教学功能

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有效调控教学,引导思维过程,强化训练双基。

互动反馈技术的问题教学策略

1.支架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为学生的新知构建阶梯,借助支架的支撑作用平缓新知构建过程中的思维跨度,促使全体学生经历认知过程,借助反馈信息所产生的评价作用,增强学习效果。

案例1:《倒数的认识》

这一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要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一般方法,会求分数和整数的倒数;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通过理解“互为”倒数,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学生概括倒数概念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选项,帮助学生加快总结的步伐。出示按点一(如图1)。

当教师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时,学生往往回答“乘积都等于1”,而概括不出这些数的具体特征。此按点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给定的选项(支架)中寻找线索,依托线索(支架)的支撑作用,加以甄别、推断,构建新知,获得高效课堂效果。然后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互为倒数”的数学概念。出示按点二(如图2)。

设计意图:选项①是看学生能否记住倒数是指两个数的乘积是1,而非两个数的和是1;选项③是考查学生是否记住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不是三个数。意在通过问题内容透露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倒数中的几个关键部分的概念。

操作策略:出示按点;互动反馈;揭示即时反馈后的统计信息;根据学生选择的正确率,判断学生对倒数概念是否认识到位,从而获得调控教学方向的敏捷性;依此为支架,快速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进程、方法及策略。

2.调控题为学生理清概念、引导思维

教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可在易产生概念理解分歧或思维分疏的关键节点上,根据反馈信息有效澄清模糊概念,启发后续讨论帮助学生理清、纠偏,实施因材施教,整理内在思维,将学生引导至正确思维走向上来。

案例2:《旋转》

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该课的重难点,教师可进行如下设问,依托反馈结果组织学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性质,出示按点三(如图3)。

设计意图: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的重难点上,预计学生对“形状、图形两个概念混淆;旋转中心的概念不清”,于是把这些概念放在选项中,进行了IRS问题设计。

操作策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互动反馈操作并揭示差异;利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与形状的区别,比较两个概念哪个能更好地表述图形的旋转性质。

3.检测题或练习题达成知识目标

依托互动反馈技术进行随堂评测,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及时反思和补救;增加课堂练习,减少部分作业。

案例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在学习研究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放大的特点后,教师出示巩固练习(如图4)。

设计意图:进行诊断性测查,巩固新知练习。

操作策略:出示按点,引导启发,把常见的平面图形放大的特点扩展到不规则的图形;互动反馈并揭示差异;组织课堂讨论,对图形的放大的特点进行巩固及归纳性总结,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让学生观察从D到A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图形的缩小特点。

随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图形放大缩小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互动练习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的理解并进行终结性测查。

操作策略:通过用IRS设问加强对比――在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练习的最后设计了其他开放性(变式)练习。

互动反馈技术促师生发展

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到课堂,改变了过去课堂完全由教师把控的情况,按点反馈出来的数据经常和教师对学情的预设不同,教师最初也不适应,感觉课总上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总结出课堂上出现这种状况是正常的,进行有效调控的最好法宝是课前深钻教材,做好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预设,在备课上下功夫,从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做法如下。

1.课前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级、分解,围绕目标进行活动设计,布置预习;或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主要环节进行活动设计,每个环节(或活动)设问引导,布置预习。学生围绕分解的目标或内容问题线索增强预习。

2.课中

教师结合目标检测的预设按点问题与学习生成引发思考,或者结合主要环节的活动设问引发思考;借助目标检测或活动设问的反馈差异及时评价、调控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环节,拓展延伸,实现优化,提升效果,提高效率;学生全员参与,在互动中构建,在合作中探究,结合练习和评测加强自我评价。

3.课后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3

一、转变育人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常常受到忽视或漠视.同时,因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少失败体验,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穿插化学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价值,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态度面对问题.如学习原子与分子概念等,可引导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强化双基教学,构建知识模块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双基教学是其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类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运用多变方式,以强化双基教学,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构建知识模块.

第一,合理分类化学理论与概念.①直观型概念,模式固定,通过感知与记忆即可把握.如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化学式、元素符号与名称、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②简单理解型概念,需简单加工概念才可理解与把握.如非电解质与电解质,需由“或”与“化合物”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等.③抽象型概念与理论,较为复杂而多变,需由本质上进行理解与把握.如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多变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入法.②注重预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常规练习题,有比赛方式练习.

三、加大教改力度,开发校本教材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加大教改力度,这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化学教师得到解放与自由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促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通过专题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不必与书本内容有连贯性,仅需开发有关书本内容的化学教学资源,使之变为具有特色的专题,以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情况,并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实训,突出学以致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实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院校与教师应重视实验实训,以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握实验操作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教师可将其作为实验实训内容.首先,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把握其制取方式,并能够试着改进实验发生装置;观察各种金属和酸的化学反应,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药品;联系已学知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方法.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验实训,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五、践行教学互动,促进和谐发展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4

一、营造多向交流的互动氛围,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机遇

1.巧设认知冲突,引领互动交流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学生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间的争辩。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就老爷爷今年80岁,但只过了20个生日的问题作为对闰年知识理解的切人点,果然,答案各不相同。教师为此组织学生开展争辩赛,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反复理解思考,结合各自的学习、生活经验据理力争,思维不断碰撞,最终在互动交流中正确理解闰年的有关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

2.引入开放问题,组织互动交流

在课堂里适度地引入开放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思维。开放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找到不相同的结果,或者呈现大不相同的解题水平。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如“找规律”一课,教师出示一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有规律,一开始学生只能想到一种方法,但经过小组互动后,想到了多种不同方法。有的答案是: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为1、2、3、4、5……有的答案是: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的2倍为后一个数,还有的填1、2、4……理由是重复也是一种规律。由此,同学们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乘2,3乘3等等。学生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提供自主探究的互动平台,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过程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从而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老师可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同桌合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有的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即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想出:找出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移、拼把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即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视力情况、兴趣爱好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交流,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在小组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里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3.对比分类,让学生在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筑一个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概念的模糊处、学习的重难点处互辨。在辨析中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的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例如,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单元后,由于所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单元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辨析,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5

一、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支架”(scaffolding)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柱子等设施,俗称“脚手架”。运用于教育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演绎而来的,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支架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特别是教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所能获取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环境所发出的刺激常常需要通过“中介者”(通常是父母或其他教养者、教师及同伴等)改变和选择后再与儿童发生交互关系和互动交往。因此,幼儿大多数经验都属于中介学习经验。即S-O-H-R,其中,H代表“人的中介”(human mediator)。

由此而言,在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困难,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在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的过程中,除了对玩具和游戏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概念的理解问题以外,幼儿往往还容易出现目的性、坚持性较差,行动的冲动性和缺乏计划性、自信心和工作意识等问题。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为教师支架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就是支架式教学的“中介点”。因此,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就支架的时机、支架的过程以及支架的方法等问题做出适宜的决策,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就支架的时机而言,教师对每个中介点的支架都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的细致观察基础之上。教师为幼儿搭设支架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具有挑战性的操作任务和学习机会。在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后逐渐撤去支架,最终促进幼儿的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当前幼儿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教”与“学”双方围绕教育性玩具发生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幼儿内部建构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取决于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和交互影响,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产物。社会环境是必要的支架或支持体系。它为幼儿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及建构新的能力提供了土壤。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没有评价人类认知的动态发展的能力,其功能很有限,真正需要评价的,不是幼儿自己已能做的或已具备的能力,而是幼儿在其他人帮助下的表现及学习的潜力。维果茨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一段介于幼儿独自解决问题,也即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曾在论述儿童发展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即都是被中介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符号或者象征物)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由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幼儿园支架式教学可以充分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创造最近发展区,促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而不是消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互动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石,儿童通过与比自己更有知识和能力的他人发生的社会互动,以及儿童所处的互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维果茨基认为幼儿与教养者、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幼儿发展的社会源泉,学习发生在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社会互动中,成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是很重要的。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种中介在知识的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正是通过这种中介,人才实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对于成人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文化传递,他指出,教学应该基于儿童心理某些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把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存在的动力状态,从而激发和造就新的心理发展。

三、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和物质支柱。在幼儿园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幼儿和同伴通过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实现“教师――玩具――幼儿”“幼儿――玩具”“幼儿――玩具――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由此可见,教育性玩具业已成为现代幼儿园教学中重要的工具和媒介。为此,教师应通过对幼儿围绕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情景的具体观察。根据幼儿在支架式学习情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支架的时机和适宜的中介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支架策略。

(一)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 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

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2 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 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 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 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幼儿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归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类。言语性的一类主要包括提问、描述、建议、聚焦、降低任务难度、反思等;非言语的一类主要有聆听和观察、示范、动作提示,以面部表情反馈等。其中言语性策略是支架式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问: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幼儿提出与操作任务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发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和材料的变化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其目的在于质疑、追问和反问。

(2)描述:教师客观地叙述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与结果,或者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表现与情感反应等。其目的在于重述、解释和澄清以及鼓励。

(3)建议:为了拓展、引发比较和提出假设性问题,教师针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反映出的问题,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

(4)聚焦:当幼儿面临操作任务比较复杂,出现多个问题或幼儿之间就其某一问题提出多种看法时,教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关键问题上,以帮助幼儿寻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关键性线索。

(5)降低任务难度:当幼儿面临的任务难度较大,经过尝试仍难以获得成功时,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幼儿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其坚持的信心。

互动教学概念范文6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遍历我国目前化学教学课堂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首先由于一些化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弱.其次由于一些老教师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转变教学模式,导致即使讲得很有深度,学生依旧存在接受困难的现象,学习压力大,老师自身也觉得很苦恼,更有甚者导致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并且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在化学课堂上不够重视,学校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学校对于相关的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不能具体去认识化学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不能对化学有个更直观的反应,让学生对于化学只停留在老师所讲的书本上,永远投入不了实践,更使得好的教师无用武之地,渐渐丧失教学信心,帮助学生机械地应付学习任务和考试,沦为照本宣科教师中的一员.这些暴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都亟需我们去解决,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们要本着勇于创新的先进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化学教育把好关,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

1.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互动启发式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的模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各个学生和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做到有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共享课堂,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到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化学问题,主动推开化学世界的大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互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在抓住课堂效率的同时,由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热情,同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大的扩充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根据自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并无固定的模式,所谓千种变化尽在不言中.

三、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根据我们调查研究,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各个高中化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要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就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等相关因素.

1.对化学概念理解的互动启发

在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条件是首先让学生做好一定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化学的概念巧妙的穿插互动环节,不断引入学生进行新的思考,通过举例子,反问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中更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小苏打和麦秸竿的反应时,我们可以亲自让学生进行实验,用一小勺的麦秸竿灰里面加入一点点苏打粉,同时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等到加热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两个互相发生反应,并且麦秸竿灰呈现蓬松式的发泡,体积变大很多,同时里面出现很多小孔,火焰的颜色呈现黄色,同时在这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它们反应出现啥现象,反应的剧烈表现是如何,他们反应的生成产物是啥,同时火焰的颜色为啥是淡黄色,是否有钠参与反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加强对化学反应的记忆,并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记忆,减少遗忘率,同时互动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模式,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无聊,培养了学生的训练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的去思考,形成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清晰理解.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化学概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化,这是一个必要和前提.

2.对解题训练来巩固的互动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