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教材改革;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育制度建设方面也不断趋于完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育专业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项,其适应性广,而且工作环境较好,所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也因此使得幼儿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剧增,同时也带来了如课程设置不统一、系统不科学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幼教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幼教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则主要针对幼教专业的音乐课程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幼教专业音乐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版职业教育的音乐教材出现在1995年,其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幼教专业所需要的音乐课程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从而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创新,将幼教专业的音乐教材与普通的音乐教材区分开来,从幼教专业的特点出发,将乐理、声乐与欣赏等模块进行综合,从而能够与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学更加契合。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不仅摒弃了传统的教材单科教学模式的弊端,而且还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并且与实验结构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音乐教材。这种单元式教学模块的实现,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十分相符

的,同时也能够为音乐教学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理论与技能同时发展的目标。

我们可以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几点意见,首先是保证教材使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是建议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因为电化教学对音乐课的学习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再次是贯穿主线和突出重点,既要深入浅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精讲、讲清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最后则是建议将教材与辅助教材配套使用。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要对幼教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进行重点课程建设。与此同时,促进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引导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入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以高素质、高能力为基本的培育目标,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将成为教授者和指导者,因此必须要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指导下,

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具备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既能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积极引入外教力量,才能不断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最后,要注重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遵循幼教专业的教学特点与规律,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课程内容等进行不断的改进,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其毕业后的职业素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幼教专业音乐素养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鉴赏能力主要是能够正确地掌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其所表达的审美价值观,并且能够清楚地辨别作品中所表达的审美价值,对于不同性质和适应性的音乐作品的潜在教育价值要能够有效地理解与辨别。音乐表现能力则主要是学生在嗓音、肢体动作以及运用乐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运用如符号、语言等其他艺术方式来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文化素养则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技能,学生不但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涵养。应当掌握一般的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知识、乐器知识、音乐舞蹈表演等能力。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也要紧跟发展的脚步,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促进自身教学制度的完善,从而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教育事业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学校幼教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也不例外。职业学校幼教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职校幼教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则是重要部分,它在课程设置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

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丁强.推进素质教育的断想[J].教书育人,2010(14).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2

我市小学数学研训工作,要坚持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我市 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继续推进并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校本研训机制,理论积淀,厚实底蕴。

1.各校要建立校本研训机制,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学期要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同时建议各校可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人民教育》编辑部编)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如“集体备课、沙龙研讨、专家讲座、校内骨干教师的讲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博客、浏览教学网站、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真正用于督促和反馈教师学习的效果,使教师个体化的学习经验确实成为进行课改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师在理论指引下去关注和研究课堂中学生的发展、课堂中教学的生成、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等问题,这是当前小学数学应该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

2.各校要认真组织学科教研组回顾第一轮课改实验的实施情况,集思广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依托理论学习,首先从理念层面进一步更新认识。可以根据面上的问题,充分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整体规划学期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市“小数会” 年论文评优活动,主题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含“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截稿时间10月10日)。

(二)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夯实课程实施基石

1.各校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减负”精神,坚持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积极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条件;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确保基本学习要求的有效落实,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各校要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常州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常规)”以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同时可以组织教师讨论制定切合本校数学教学实际的常规,以让“常规”真正做到校本化。

3.抓常规,要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中心,要以“备课、上课”为重点,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教师间同伴互助,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在贯彻落实“减负”精神要求下,加强对“常态课”的研究,追求质朴而真实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开展好“课题+教研”的研讨形式,即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提倡教研与科研有机整合,做好专题研究。在施教过程中提倡教师从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组织积累性常规活动,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口算、对口诀”等专题训练,要求活动节奏恰当、点面结合灵活、活动方式有趣。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确保常规落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调研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那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生活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践价值。当然,数学又不仅仅是“生活”,数学课必须具有浓厚的“数学味——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故,针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1.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针对当前教师们普遍反映对现行“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内容和体系不够熟悉的状况,建议各校在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新教材为依托,深入地对教材进行钻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教材内容的,哪些是难点,哪些表述不容易理解?要研究“针对具体情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

2. 为更好地彰显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凸显研究的重点,转变研训方式,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研究与发展的平台。本学期对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部分内容将继续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要对教材中“整数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工作,在总结计算教学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围绕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具体要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编写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展开。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年 级 单元 具 体 内 容 页 码 连续

课时 研究

时间

二 9 《时、分、秒》》 P88-93 3 11月

三 7 《乘法》 P70-75 3 10月五 6 《解决问题的策略》 P63-67 3 9月

说明:另《数学探究 我快乐》中的六年级《近似值和估算》(P33-36)与四年级《有趣的数阵》(P51-54)的各1课时材料作为本学期特别的研究内容。 11月

对以上专题研究的内容,望其他校的教研组老师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在本校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并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3.继续维护和充实“金坛市小学数学交流中心”网站的正常运转,及时发现并整理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做法,让资源进行共享。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扎实推进教育科研,深化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育科研应是先导。首先,全体数学教师都应“聚焦课堂、研究教学”,努力实现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并力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再次,各校数学教师要形成“教、学、研”的共同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积极营造具有浓浓教研文化的氛围,这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力之举。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各校已备案或立项的各级各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要继续扎实抓好研究过程的落实,不搞课题研究的花架子,要走“研训一体化”之路,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年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⑴在新的平台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追求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由市研训中心小学数学组领衔研究的省教研第七批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本学期将从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有效策略、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评价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组长要继续从各自研究的重点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多践行,深思考,要为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在本学期组织人员继续编写《数学探究 我快乐》上册书稿,以拓宽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提高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各校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开展“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已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实验小学的学校要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提高教师教学预设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探索实现师生主体性张扬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同时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2.在市“研训一体化”工作要求指导下,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将充分发挥兼职研训员在学科领域方面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协进会”与“学科中心组”开展“同课异构”、“主题沙龙”、“读书沙龙”等小型研讨活动,注意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点带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教学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3

关键词:小学 校长 课改

面对新课程的的袭来,身为一校之长应当具备饱满的热情,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全校师生,带领他们为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习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确立课程改革的领导地位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应当在课改进程中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核心精神,让课改进程成为素质教育稳定、长期、连续的重要载体。作为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课改进程与素质教育之间密切关系,为建设有特色的品牌学校保驾护航。

身为校长,必须正确领悟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宗旨,客观认识自己,自身具有“智能”但非“万能”,课程改革需要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日常会议中,给教师灌输“争做学科领头人”的职业思想,激励教师从自身素质提升,帮助教师能更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长应成为学校全校师生携手践行课改精神的模范先锋,客观认知自身的时代使命,不断提升校长的专业影响力,在学校课程改革伟大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二、营造课改良好环境

纵观历史的长河,每一次伟大的变革都要与现实的“暗礁”经过激烈的碰撞,以生生不息的进取之力昂首前行,才是改革良策。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与现实发生冲突,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如何顺利推进课程改革?一直是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校长应当借鉴社会有识之士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理论,积极营造利于课改进程的环境氛围。

(一)发挥座谈会、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引导作用,在思想上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义,树立课改意识,在课程改革遭遇“暗礁”、陷入深水区时,能适当给教师充充电,坚定他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并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传递到日常教学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校长和全校师生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明确学校发展的长远建设目标,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制定出符合学校推进机制、发展策略、管理制度的进程机制,以“立足本源、放眼未来”推行口号,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利的精神支撑。

(三)身为校长应当运用一双慧眼,敏锐剖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三方协作”合作机制,让学生家长、社会和解都能深刻课改改革,帮助他们确立新课改的标准、树立课改价值观,客观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积极配合学校的课改工作,家庭与社会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可以积极争取报社、环保局、邮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生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实施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物质保障。身为校长应当想方设法增加资金投入,为学生建设紧跟时展的科技教学楼,各大教室大量引置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电子设备等,充分发挥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精心配置实验室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订阅多种报刊杂志,为学生精修图书馆,设立了教工阅览室、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课改决心坚定和勇于贯彻课改思想的专业化师资迫在眉睫,是推进课改进程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校园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课程推行进度。针对这一现象,校长应当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调配雄厚的师资力量。

例如,“各司其”―让部分专业教师只上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内的课,对其余教师实行“1+1”的任课模式,即教师在上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同时还要多选一门综合学科(音乐、体育、品德、美术)。这种任课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扎实自身专业学科教学功底,对兼任非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校长带头抓教学质量

校长应当带头抓教学质量,经常亲临各大教学课堂,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剖析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否高昂?为学生构建一片自由的学习天地;另外,校长还应在学校积极组织各大教研活动,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教学,在活动中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指导教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行的建议。

例如,校长带领其他校领导每学期进行听课时,不可不少于五十节,听课越多才能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反复听课、参与教改,制作相关课件及时清除课改进程中的阻碍;此外,每个月为教师组织参加各种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或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五、营造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

校长应当积极为教师营造“民主开放、齐心协作”的工作氛围,给教师灌输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帮助教师确立自身课堂的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狭小的课堂上,努力创建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推动课改的进程。

六、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身为校长,应当确保课改课程的落实,依据地方特色和教学实际,带领教师实施和再度开发好地方课程,开发拥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因此,校长应当鼓励专业教师提升开发课程的能力,确保校本课程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最终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特色的品牌学校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这里呼吁:校长认知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学校实际出发,带领教师深入课程改革的前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点一线的课改战略阵形,推动课程改革进程,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贾慧,刘朋.论课程领导与学校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2]钟启泉,岳刚德.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内涵、权限、责任和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4

关键词:策略;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79-01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于一身的一项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激活师生的自主细胞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原创的“双自主”策略是较为行之有效的。

一、“双自主”策略一:教师自主

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该巧妙地使自己成为一只“变色龙”,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配合学生活动的需要。有人认为“组织者” 的角色可以放手由学生来扮演。那么,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活动”是一种“自由活动”呢?二者显然不可等同。教师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务必使自己成为足智多谋的幕后“军师”,做到“导而不替”。

(一)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如果仅仅在教材所提供的主题上做文章,就显得缩手缩脚,也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初衷。教师在内容上可以放开,自主选择。 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选择的内容实践性要强。其次,只要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够高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何不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用智慧,实现“三找”。

1.在语文学习中找。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应该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取材,并且创新地延伸教材,实现教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例如:五年级下册以单元模块呈现的《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穿插在第三组课文后的“语言的艺术”综合性学习。这些教材里即定的学习内容,是专家们经过研讨,贴近学生生活的,可根据“校情、生情”落实。

2.在学科联系中找。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逆向思维看来,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去找适合“用语文”的点。

3.在学生生活中找。语文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教学策略自主运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面广。课标中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遇到不同的内容,策略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倾向。如果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时,没有考虑到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各种策略并重,可能造成学习任务过多,遍地撒网,收效甚微。如果教师在选择主打的教学策略时,有所不当,也可能造成学习的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自主、自如的把握策略,各种策略融会贯通,有所侧重,有利于生成最佳策略系统,追求最优化教学。

二、“双自主”策略二:学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有此描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综合性学习中“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则应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在“合作”中碰撞出“自主”的火花。

(一)选主题,点燃热情:本组教材中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大主题,那么“小主题”就可以由学生设置自己感兴趣的。在第二次课上,我宣布各个小组自主选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成员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经过全班探讨,结合模块中的活动建议设置了“汉字的发展史”、 “啄木鸟医生在行动”两个主题 ,自行确立了“取名的艺术”“汉字・闽南话”“走进书法名家”等主题。

(二)学计划,活动起步:制定计划切不可由教师一手操办。虽然孩子们处于“学步”阶段,大不了跌倒了再爬起来。于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属小组的主题在组内尝试拟订计划。第一次制定计划即便是几个人合作的成果,学生们仍然会丢东落西。不是漏了具体时间,就是少了负责人,或者联系电话。因此,小组间的交流尤为重要。参考了别组的计划,就能弥补本组计划的不足。在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后重新策划,活动计划就会不断趋于完善。

(三)巧实施,切实受益: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任由他们摸爬滚打。教师要做的是备份所有小组的计划,随时监控各个小组的活动进度和成果。如遇到外出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辅导员的加入,都不是到了现场包办一切事务的。

(四)做汇报,有声有色:活动实施的中期,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醒各个小组根据当前手头上的资料,考虑这些学习成果适合以怎样的方式汇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集思广益,他们的一些想法往往出乎意料。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5

要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基地建设,抓好课题研究。本学期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

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月份

1、组织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意识;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Abstract: From the survey of the backbone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pilot area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handong province, we get some enlightenments on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First, mor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eaching designs of the curriculum. Second, the curriculum awareness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ncreased. Third, more chances should be given to teacher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urth,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awarenes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assessment

从2004年秋季开始,山东省作为四个试点省区(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之一进入了全国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立足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2004年8月,山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教科版)培训会在威海市举行。利用这次机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与会代表(约17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培训的教师主要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以及教研员,他们对此次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以及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了五个方面:受训人员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学年限、职称等)、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信息技术的课程状况和教学状况以及教师发展状况。本文依据这五个方面的调查结果,给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前的基本状况和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并讨论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期望对进一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所启示。

一、基本状况

(一)设施与设备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参与调查的高中,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平均达到14.6:1。此外90.4%的高中已经建有多媒体教室,72%的高中已经建有校园网。图1、图2给出了参与调查的高中的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显然,这些设施与设备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准备。

图1 学校是否建有多媒体教室的统计结果

图2 学校是否建有校园网的统计结果

(二)课程开设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学校的高一开课率达到95.3%,高二开课率达到97.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中一、二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无疑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师状况

1.教师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高中平均每所拥有信息技术教师4.95名,即可以粗略地说每所高中拥有5名信息技术教师;另外,参与调查的高中平均在校学生人数为3512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700。

2.教师年龄与教学年限

参与调查的教师年龄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限的情况如表1、表2所示。由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70%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而40岁以上的教师寥寥无几(仅占3.2%),教师队伍明显年轻化;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年限不超过5年的教师占61.5%,10年以上的占12.8%,这说明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平均年限较短,分布明显下移。

表1 调查对象年龄统计结果

表2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年限统计结果

3.学历与专业

表3、表4分别显示了参与调查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的情况。由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后学历93.6%为本科,与第一学历52.2%相比看,约40%进行了学历的提升;最后学历涉及面相对第一学历涉及面较集中,多在高师本科和函授本科以及少部分非高师本科(高师专科、非高师专科和其他都很少,三种学历只占6.3%;在这个群体中最后学历已经没有电大专科、函授专科和中等师范了)。

表3 第一学历统计结果

表4 最后学历统计结果

表5为参与调查的教师的最后学历所学专业状况。由表可以看出,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的教师占58.3%,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23.1%,合计为81.4%,即八成以上教师的最后学历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

表5 最后学历所学专业统计结果

转贴于 二、教师的关注点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疑惑,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他们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可靠地把握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点,我们在问卷的最后两道开放题中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写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标准)最为困惑的或者是感悟最深的两个问题。表6为这两个他们的问题的汇总情况。

通过汇总,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正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没有解决好的。排序前六位的问题分别是“教学设计(46.3%)”“课程与教师的地位(42.2%)”“教学评价(22.4%)”“信息技术教材(12.2%)”“课程标准(10.1%)”和“进修与培训(8.0%)”,其中近半数的参与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感到最为困惑。

表6 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标准)最为困惑的或感悟最深刻的两个问题的汇总

三、启示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而言主要的外显问题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但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以下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统计,我们发现有46.3%的教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或问题。主要包括:①如何解决学生起点不同的问题;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③如何更好地协调知识的讲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等。

依据调查结果,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状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非常善于抓住新事物,这两种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并不久,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还是很自觉地采用了这些新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如何运用教学设计,特别是新的诸如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等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是今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与发展中最为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图3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百分比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待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这样课程意识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们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发现了一些课程意识方面的问题。

1.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认识不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1%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应结合本校设备、教师等实际情况而定。但是,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最低要求,每个学校原则上都应该首先达到这个最低要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有效实施,明确课程标准的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教材只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资源,而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只从教材入手,一味研习教材。调查发现有58.2%的教师认为“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操作性的文本”,另外在开放性问题里也有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多,又太浅,有点到为止的感觉,让教师很难把握”,有的教师甚至建议是否把教材编写的形式变化为“主体+知识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就变成“穿新鞋走老路”了吗?

3.对于课程实施认识还要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14%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应该忠实地实施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即是说还有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课程创造意识、互动调试的意识,还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新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

1.受训机会比较少

通过问卷,大约有8.0%的教师反映信息技术教师进修机会比较少。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的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教师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再不给信息技术教师以较多的培训进修的机会,那岂不是让这个学科的发展更为缓慢?

2.培训缺少针对性

图4为对于高中新课程实施最为急迫需要提高的方面的统计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60.8%的教师表示现在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能力,还有74.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能力是他们最迫切想提高的,而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要求的只占27.8%和22.2%。但现实是现在的教师培训大部分集中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等基础知识的培训上,这其实并没有关注到教师的真正需求。

图4 对于高中新课程实施最为急迫需要提高的方面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完善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在有些地区甚至不是基本的考试科目,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在评价中,是选择传统的考试的方式,还是选用平时实践的表现,抑或是两者的综合,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采用评价平时实践的表现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量,这是否又会成为一个选用此种评价方式的阻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