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1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WwW.133229.cOM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化学史引入: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o

b.金属性:na>mg>al

c.稳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a.碱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s

②核电荷数。例:s>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2

然而,环顾全球的“物理教学”,物理学家、物理教学法专家、物理教师都在异口同声的惊呼:“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在中国,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难学!物理难教!”

怎样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怎样使物理容易学、容易教?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物理教学论”应当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在撰写《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l997年)时,力求在结构上有所突破,内容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启示,研究上有所加深。尝试构建新的体系。

从国际上“物理教学论”研究的内容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问题的解决、物理方法的应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位物理教师,最为关心的也是这些内容。但是,如果仅仅就概念形成来论述物理概念的形成,仅仅就问题解决来论述物理问题的解决,仅仅就方法应用来论述物理方法的应用,这容易使物理教学论的研究停留在较低的经验水平上。既然是物理教学论,就应当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必须探讨物理教学的概念、问题、方法的理论基础----认识论、系统论、结构论。

研究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不仅要涉及一般认识论,而且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物理教学,必须研究发生认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必须进而研究发展认识论。认识论是物理教学的哲学基矗我们认为,把一般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发展认识论,三者统一,用以研究物理教学论的哲学基础,才较为完备。

一般认识论是广义的,是适合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狭义的,?适合于儿童(0--15岁)的认识论;本书作者提出的发展认识论,也是狭义的,是根据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创造的论述,提升出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认识论。

现代科学中系统论的发展,大大深化了对认识论的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认识论,从认识论的观点去研究系统论,必然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作者在《系统科学与教育》一书中,将认识论与系统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物理学的原理及公理体系中受到启发,提出了系统学的原理及公理体系。系统论的原理能够成为物理教学的科学基础,这已为许多物理教师所接受。

物理教学中的结构论,是应用系统论思想研究物理教学的具体成果之一。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对物理学的知识而言,学生也只有认识物理学的整体结构,才能较好地掌握它,从而应用它,体现出物理知识的整体功能。虽然,中学阶段,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尚不完备,但是,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对物理学结构给予一定重视。结构论也是物理教学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本书论述了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认识论、系统论、结构论。这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以物理教学的认识论、系统论、结构论为基础,来论述物理概念、问题、方法,其间还有不可忽视的起中介作用的模式、技术、艺术。以下三个公式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理论--模式--实践;科学--技术--生产;哲学--艺术--创作。由这三个公式可知: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技术是科学与生产的中介,它在科学与生产之间架起桥梁;艺术是哲学与创作的中介,它在哲学与创作之间架起桥梁。由此可见,物理教学论必须研究对物理教学起中介作用的内容:物理教学的模式、技术、艺术。这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二。

上述思路,使我们形成了一个“物理教学论”的新的结构:第一是宏观层次----一般理论层次----论述物理教学的认识论、系统论、结构论;第二是中观层次----桥梁中介层次----探讨物理教学的模式、技术、艺术;第三是微观层次----具体应用层次----研究物理概念教学、物理问题教学、物理教学方法。这一新的结构,我们简称为“九章物理教学论”。这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三。

本书前三章的“宏观研究”,虽然着重于物理教学的认识论研究、系统论研究、结构论研究;但,仍落实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模式,物理教学的结构,物理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在后三章的“微观研究”中,又更为具体地探讨物理概念形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教学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前后呼应,形成整体。

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使之容易教、容易学。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还要进行“中观研究”。研究物理教学的模式、技术、艺术----这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论中较为忽视。作者认为,如果缺乏“宏观研究”,物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不深,这是不行的;同样,如果缺乏“中观研究”,物理教学论的基本手段不强,也是不行的。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教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07-01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新的交际教学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建议第三条再次强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尽管各种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区别,但是,无论是何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首先都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语言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学习语言的。那么,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具体是什么?

一、任务型教学的语言观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主要语言学流派有一种共识,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交际系统。人们使用语言的首要目的是表达意义。因此,发展语言能力绝非仅仅是掌握语言规则,而应该是发展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法正确性;语言可行性;语言得体性;以及语言可接受性。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仅仅靠学习语法知识就能够实现。人们使用语言主要是为了传达意义。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传达意义的过程。用韩礼德(1975)的话来说,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表达意义。即学习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一语言学理论就是“在用中学,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语言理论,语言不是在真空中使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使用。语言除了表达概念意义以外,还要表达人际意义。任何只关注语言的某一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或途径注定是要失败的;任何不强调真实语境、不强调真实语言素材的语言教学途径都是低效的。任务型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强调真实性。

二、任务型教学的语言学习观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起源于多种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如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等,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1、输入与互动假设理论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Ellis(1999)提出的输入与互动假设。克拉申(1982)区分了语言学习的两个概念,即学习和习得。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克拉申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数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因此,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个人现有的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布朗(1998)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出发,提出了“交互修正理论”。布朗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产生语言习得,但使语言输入变为可理解输入的最佳途径,就是会话双方在会话交互过程中不断相互协同,对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进行交互修正,在交互的过程中引导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布朗提出了两个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即“对话性互动”和“变化性互动”。诚然,学习者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变化性互动”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是:第一,变化性互动可使输入成为可理解性;其次,可理解性的输入有利于语言习得;第三,变化性互动有利于语言习得。

根据上述理论要求,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2、认知学习理论

在传统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形式上,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全面。而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任务型教学,着重点研究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研究问题:首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如何分配和使用注意力;其次,任务类型、特点与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再次,环境或条件对任务表现的影响。

新《英语课程标准》是要求一线英语教师,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交际教学理论,掌握任务型教学的框架,掌握任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乎交际教学理论的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任务型英语教学重点步骤在于:

第一,以语法和词汇为教学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训练中帮助学生处理好流利表达与表达准确的矛盾关系,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其次,善于投之以李,授之以渔,教会学习者如何掌握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技巧与策略;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内涵教授并重,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采用多模块教学给学习者创造不同的机会,设置不同的环境,通过分级分层教学使学习者每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交流效率与熟练程度的突破与提高。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理论基础;实践;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大到制造飞船,小到买肉买菜,无不需要数学的帮助。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主要学习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用处、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帮手。

一、注重理论教学 打好理论基础

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对于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其实不然,练习仅仅是一种巩固理论的最好方法,不可忽视的仍然是前期对基本定律、公式的教学。而基础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而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因此,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的时候,要将这些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看清里面的原理。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质数和合数。这个概念是非常笼统的,是一类数的一个定义。如何让学生明确这个定义的范围,迅速地辨识出质数和合数,需要对这个定义进行简化。首先,教科书在介绍这两个概念之前,先提到了因数和倍数。但是课本在对这两种数字的介绍极为笼统,较难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书上仅仅说了一句话:2和6是12 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这种先入为主的例子,没有理论做前提,很容易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时候需要教师自己进行总结,例如通俗地说,因数倍数就是除了零以外,某两个整数,一个能被另一个整除,那么他就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另一个整数就是它的倍数。那么根据这一条定律,学生就可以在今后遇到两个整数的时候判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接受了这一个概念之后,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地学习质数和合数。在课本中明确地定义了质数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反之如果还有别的因数那么就叫做合数。由于有了之前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对号入座,明白质数与合数的特点——一个整数是质数是合数取决于因数的个数。

由此看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就要有理论基础做前提。仅仅是例子的堆砌是徒劳的。一定要在教学之前打好理论基础,让学生有一个笼统的认识。

二、理论结合实际 联系范例教学

在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要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否则一切都是空中阁楼,是一种将定义刻板的堆砌。

学生在刚刚接触到了理论之后,仅仅是一种框架式的理解,没有实际范例的对应,很难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当堂举出大量的例子,随时都让学生有一种氛围去回想理论。更要在课后布置一些对应性强的练习,这样才达到利用练习去巩固理论的目的。

举例来说,《初步代数知识》这堂课就是一堂理论知识较少,需要大量练习的课程。这堂课中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简易方程的运算方法,并且利用方程来解题,但是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等定律,在将这些定律熟练掌握之后,学生就可以将代表未知数的字母换进去,构造出一个简易方程的基本结构。可以说,这堂课的理论都是已经学过的,但是如果课后没有进行实际的练习,学生是无法理解简易方程的基本结构的。在练习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从最根本的一元一次、仅仅由三个数组成的方程,到四个、五个数组成的方程,这样的过程才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提升。

数学是一门较为立体的课程,单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去研究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向入手,相互配合,达到呼应的效果。让实例去验证理论,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数学定律和定理。

三、探索生活数学 列举身边范例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它是我们身边一个最为常用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了数学之后,要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数学理论有更生动的认识。

例如:在《量一量 找规律》这堂课中,就需要学生去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研究,去测量它们的数据,然后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这是一堂类似实验课的课程,需要学生去动手、动脑。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把握好课堂松弛程度的信心,要在这堂课中大胆地放开学生去进行探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一味地让学生通过书本学习,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去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学生不仅仅有了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同时会得到更加生动的例子,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5

关键词: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17-02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个性化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学、写作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教育学是从教育角度对一位现代国民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写作学是从写作本身来讲作为写作者必须尊重写作的基本规律;心理学从心理角度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哲学则从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的角度,论述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社会学则从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角度来要求教育者尊重个体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学说:

(一)人的本质

“人是有个性的存在。人既是一种类存在,也是一种个体的存在。人不仅以其作为类的共同体和特征而区别于非人的存在,也以其个性而区别于他人”[1]264。

(二)人的价值

“人的需要是人的价值的根据和前提。人的价值也离不开对人的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不过首先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发展的需要”[1]266-267。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平等交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人的独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使他们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二、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

(一)“素”、“质”的含义及素质的含义、特征、分类

1.“素”的含义:《说文解字》:“白致缯也,从系取其泽也,凡素之属皆从素,桑鼓切。”“素”[2]273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

2.“质”的含义:《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斤斤阕,之日切”[2]130“质”的本义是:抵押,如《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

3.素质的含义:

A.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者人的天赋。如晋代的张华的《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这里“素质”本来指梓木的品质,但借此比喻一个人的天赋、才质。

B.《心理学大词典》解释为:“素质指有机体先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3]650

C.教育学中的“素质”:狭义指人的身体器官及其机能上的特点;广义指以先天遗传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D.在英文中的“disposition”,德文中的”anlage”,法文中的”aptitude”,都是称为素质,是一个极其多义的概念.日本最权威的《新教育学大事典》:“素质一般是作为与环境对立的概念使用,各种倾向的综合体是素质。它分为身体性素质、精神性素质,特别是精神性素质又被分成智力性素质(智能)、感情性素质(气质)、意志性素质和精神活动三大种类,而这些概念属于此系统各种能力、各种倾向、各种素质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特点及主要观点

1.素质教育发端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新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其精神实质。当然,“素质教育”是由“素质”加“教育”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也是一个集合概念,所以内容广泛,涵盖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自我创造;“包括文化知识、音乐美术、劳动技能、为人处事、忠孝仁爱廉耻的教育;也包括家法家规、族规族法、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的教育;还包括胎儿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4]197。“每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处处、事事都在接受素质教育;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范围内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工作、生活、做人等”[5]53-58。

3.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是:A.主体性与成功性;B.基础性与发展性;C.全面性与个别性;D.全体性与个体性;E.内化性与外化性;F.理论性与实践性;G.交互性与层次性。[5]53-58。

4.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包括两个方面:A做人;B.做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首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当然了解、尊重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为了消灭他们的个别差异,更不是把他们置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模式中加工出一个标准件,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分别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帮助,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统一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教学观:

A.教学评价:由于个人经历、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个体知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因此,评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标准,往往是看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教学目标: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更应该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

C.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D.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情景性教学。

2.建构主义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给予者”。

3.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大量的错念、先见、另类框架等,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传授知识、塑造人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观点。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能够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人的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愿望,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采用有差异的评价方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6]48。其实质就是人的需要与教育的辨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与社会教化的矛盾的有机结合,是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学生的自主与需求,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写作学理论基础

1.现作学认为: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抒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2.个性是不可重复的,而每一个人、每一个作家的这种个性的独特性,正是他(她)进行审美体验的个人独特性的基础。所以说文学创作只能在个体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个体体验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唯一途径。

3.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运动,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言说生命和完成生命,是对自身充满了痛苦、欢乐等复杂感情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立地写作的权利,要让他们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让他们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拥抱寻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它们诉诸笔端,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97.

[5]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3―58.

[6]邹害燕、柳礼泉、张君.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8.

[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9]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